level 1
宝钗跟黛玉这种差异性,当然造成黛玉渐渐落宝钗之后的结局。起初黛玉初到贾府,贾母因怀念死去女儿,深疼黛玉,让黛玉与宝玉居住于自己住所里,但宝钗后来也到了,众人就把重心渐渐挪移到宝钗身上。后来做妃子的元春首先表明更喜欢宝钗,而后众女子辈中,耿直的湘云也代表平辈的,表达对宝钗的敬重,基于湘云个人个性之故,湘云甚至与黛玉起过冲突。最后,连最心爱黛玉的贾母,也表示了看中宝钗作贾家媳妇。有好几段,出自丫环或家族人的口,都说黛玉性情乖戾(其实就是有强烈自我不合群的意思)。因此悲剧就在宝玉与黛玉挣扎无效下发生了。这不只是情感的重创,也是奇才在中国的人际伦理文化下的不断重蹈覆彻的命运。 黛玉虽不免悲剧,但因其身份的特别,贾家等于是用婚姻来做裁定,不直接审判她。但丫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当贾家渐渐败落,仆人中渐有不良操守,宝玉的母亲王夫人第一个要整的,就是晴雯,理由只因她太美,对宝玉有不良影响。其实这对晴雯真是很不公平的。她既无勾搭宝玉的行径,也无偷懒犯错的记录,王夫人无法容下她,真正的原因只是她太特别太不平庸罢了。因此晴雯被逐病死贫困的家后,宝玉写了一首很长的词祭悼晴雯,词中充满愤愤不平之气,无可奈何之意,还有隐隐的不安,这不安,正是对黛玉未来的一语成谶。 黛玉曾以诗寄托己情,诗上描绘的是五个女子: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黛玉因见古史中有才色者最终际遇让人钦羡悲叹者甚多,写作此诗,无非是借诗表达对自己命运的不安。讽刺的是,此诗作成没多久,宝钗恰跟黛玉规劝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女孩还是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好,曹雪芹以此衬托了黛玉的命定结局。其实不只林黛玉,在男人世界岌岌营营于权势,庸庸碌碌于仕途的游戏规则里,贾宝玉又何尝能一辈子被贾母保护著,不面对无法生存下去的现实呢? 于是透过三角爱情,曹雪芹完成了一大控诉:文化体系中的一种超稳定却不完满的状态,正是中国历史上某类不甘于轨道的人争脱不了的困境。
2005年02月19日 16点0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