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先生新作】余秋雨谈中国文化弊病:疏于公共空间和法制观念
余秋雨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6
wnwhss 楼主
世上所有的追问,归根到底是文化的追问。
  文化,是一个看似处于高阁其实近在身边的课题。
  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中国文化的特性是什么?中国文化的长久弊端是什么?中国文化在近三十年取得了哪些实质性进步?当前中国文化有哪些隐忧?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教授授予《解放周末》独家发表的这篇新作,提出了他对于中国文化诸多重要问题的独到思考。
  打一个比喻,现在的中国就像一个巨人突然出现在世界的闹市区,周围的人都知道他从远方走来,也看到了他惊人的体量和腰围,却不知道他的性格和脾气,于是大家恐慌了。
  阐释中国文化,就是阐释巨人的性格和脾气。如果我们自己的阐释是错乱的,怎么能够企望别人获得正见?相比之下,德国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本来国际形象不好,但是当贝多芬、巴赫、歌德等人的文化暖流不断感动世人,情况也就发生了变化。中国在世界上没做过什么坏事,为什么反而一直被误读?我想,至少有一半原因,在于文化的阻隔。
  但是,我们对此也不必沮丧。既然问题出在文化上,我们也就可以比较完整地思考它一下了。
  文化到底是什么?
  ■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但也有责任通过“引导”而移风易俗。中华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当文化一一沉淀为集体人格即国民性,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
  ■由于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因此在任何一个经济社会里它都具有归结性的意义。
  如果到辞典、书籍中寻找“文化”的定义,你一定会头疼。从英国学者泰勒(E.Burnett Tylor,1832-1917)开始,这样的定义已出现两百多个,这么多定义的共同问题是让人摸不到边。如果硬要概括一下这么多定义的意思,那么,广义地说,文化就是“人类化”,凡是人类留下的痕迹都是文化;狭义地说,文化是意识形态、各种习俗、制度、自然科学和一切技术。你看,仅仅是“狭义”,就已经无限广阔了。那两百多个定义,每一个都相当长,我敢担保,你们即使硬着头皮全部看完,还是搞不清楚文化到底是什么。请记住,没有边界的国家不叫国家,没有边界的定义不是定义。
  文化定义的这种毛病,让我想起了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A.LawrenceLowel,1856-1942)发出的叹息: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想用文字来定义它,这就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除了不在手里,它无处不在。
  文化确实很难捉摸。但是,按照我的学术经验,对于那些最难下手的大题目,可以从它的裂缝处下手。你看,文化在这里就露出了它的一条裂缝:它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被缩小成一些特殊的部门和职业,形成一般所说的“文化界”和“文化人”;但是,同样在日常生活中,它的含义又恰恰是超越部门和职业的。例如,我们身边有很多跨国婚姻一一离散,离散的原因大多是“文化差异”,然而仔细一问,男女双方既不在“文化界”,也不是“文化人”。你看,明明是“文化”之外的人,却因“文化”的原因而不得不撕裂家庭生活,可见,“文化”的含义远远大于文化部门和文化职业。这条裂缝,可以让我们窥知文化的一些奥秘。
  文化,既不能大到无限广阔,又不能小到一些特殊的部门和职业,那它究竟是什么呢?看来,还要想办法给它一个定义。我们不能因为难,就放弃学术责任。三年前,我在香港凤凰卫视的《秋雨时分》谈话节目中公布了自己拟订的一个文化定义。我的定义可能是全世界最简短的——
  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对于这个定义中的几个关键词需要解释一下。我前面提到不少跨国婚姻因“文化差异”而离散,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作为丈夫的华人每年清明节必须从美国的公司请假回故乡扫墓,使他的美国妻子觉得难以理解。这就在“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上,说明了“文化差异”是什么。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但也有责任通过“引导”而移风易俗。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渐渐积淀成一种“集体人格”。中华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2011年03月12日 02点03分 1
level 6
wnwhss 楼主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Gustar Jung,1875-1961)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他在这里所说的“浮士德”,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名,而是指德意志民族的集体人格,也就是德意志文化的象征。这种集体人格早就存在,歌德只是把它表现了出来罢了。在中国,自觉地把文化看成是集体人格的是鲁迅。他把中国人的集体人格,称作“国民性”。他的作品《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事新编》等,都在这方面做出了探索。因此,直到今天,他还是高出于中国现代的其他作家。
  当文化一一沉淀为集体人格即国民性,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必须注意的是,民族的灵魂未必都是正面的,从歌德到鲁迅都曾经深刻地揭示过其间的负面成分。
  按照我所拟定的文化定义,今天中国文化在理解上至少有以下五方面的偏差:
  第一,太注意文化的部门职能,而不重视它的全民性质;
  第二,太注意文化的外在方式,而不重视它的精神价值;
  第三,太注意文化的积累层面,而不重视它的引导作用;
  第四,太注意文化的作品组成,而不重视它的人格构成;
  第五,太注意文化的片断享用,而不重视它的集体沉淀。
  所以,大家看出来了吧,我的定义虽然简短,内涵却是不小。这不是我的功劳,而是文化在本性上的必然诉求。
  由于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因此在任何一个经济社会里它都具有归结性的意义。十几年前在纽约召开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转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很多学者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值得我们参考。例如:“一个社会不管发达和不发达,表面上看起来是经济形态,实际上都是文化心态”;“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化”;“经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文化过程”;“经济行为只要延伸到较远的目标,就一定会碰到文化”;“赚钱,是以货币的方式达到非货币的目的”;“赚钱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衣食,而是为了荣誉、安全、自由、幸福,这一些都是文化命题”。
  说这些话的人,大多是经济学家,而不是文化学者。他们不深刻,却是明白人。
  中国文化的特性是什么?
  ■礼仪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这三个“道”,社会模式、人格模式、行为模式齐全,而且组合严整,构成了一种大文化的“三足鼎立”。这尊文化之鼎,既是中国人精神凝聚的理由,又是中国人在地球上的一个重大建树。
  ■一位美籍华人政论者说:“西方的价值系统,是我们讨论问题的起点和终点。 ”我说:“是不是终点,你我都没有资格判断;但我有资格肯定,起点不在那里。 ”
  讲了文化,就要缩小范围,讲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特性究竟是什么?很多学者发表了各种意见,我大部分不赞成。原因只有一个,他们所找出来的“特性”,往往是全人类的共性。例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海纳百川”、“尊师重教”、“宽容忍让”、“厚德载物”等等成语,一直被轮番用来概括中华文化的特性。看起来好像并没有错,但一旦翻译成外文就麻烦了,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的经典中都有类似的说法,我们只不过是用汉语文言来表述罢了。这表明了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可贵一致,却也表明,我们不能以这些一致性来说明中国文化独特性。
  更重要的是,这些美好的语汇,大多是古代思想家对人们的教诲和宣示,并不能说明大家已经投之于实践。有一些,恰恰古代思想家是看到大家没有做到,才提出这种训诫的。因此,所谓文化特性还必须有广泛而长久的实践性。
  按照独特性和实践性的标准,我把中国文化的特性概括为三个“道”——
  其一,在社会模式上,建立了“礼仪之道”;
  其二,在人格模式上,建立了“君子之道”;

2011年03月12日 02点03分 2
level 6
wnwhss 楼主
中国文化的未来,寄希望于年轻一代的文化创造者
  ■那么多争权夺位的协会,那么多假大空的晚会,那么多早已失去公信的评奖,那么多近似于 “楼堂馆所”的“文化精品工程”,什么时候能够大刀阔斧地收拾一下呢?
  ■不管你喜不喜欢文化,谁也逃不开文化。那就不要逃,主动投入吧。投入文化就是投入创造,就像我们的祖先刻第一块玉,烧第一炉窑。
  ■既然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那么,年轻一代的品行、等级、力量、眼界、气度、心态,就是中国文化的未来。
  讲了当前中国文化遇到的三个隐忧,可能会引起大家的不少烦恼。这些问题发作的程度已经不轻,什么时候能够缓释?什么时候能够解决?
  对此我想做一个让大家宽心的判断。我认为,复古文化的热潮现在已经越过了峰尖,开始降温。原因是人们已经发觉那些老句子、老故事、老谋略对于当代生活帮助并不大,产生了厌倦。更重要的是,复古文化遇到了一个正在逐步走近的强大对手,那就是各地都在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这些文化创意产业中还会有不少古代的阴暗内容,但是由于本质是创意,事情可以稍稍乐观。
  同样开始引起人们厌倦的,是那种“恶性耗损”机制。大家渐渐发现,虽然这种机制每次发动进攻时都声势很大,但到最后都疑窦重重。时间一长,连幸灾乐祸的起哄者都疲顿了。当然,中国法制在名誉权方面的某些小步推进也使它们有所收敛。我想,几年以后如果中国法院能对一些诽谤罪、诬陷罪作出刑事审判,而获罪的被告恰恰是个别热衷于造遥的传媒和某些“文人”,中国文化的情况必定会快速好转。据我所知,很多人都在期待着这一天。
  我感到悲观的,反倒是那些看起来危害不大的“惰性耗损”。那么多争权夺位的协会,那么多假大空的晚会,那么多早已失去公信的评奖,那么多近似于“楼堂馆所”的“文化精品工程”,什么时候能够大刀阔斧地收拾一下呢?不少官员也看出了其中的虚耗成分,但觉得反正有钱,用文化做点“面子工程”也未尝不可。但是,事实证明,这种“惰性耗损”越热闹,真的文化创造就越难产。这个毛病的克服,好像与我们的行政体制改革有关,因此急不得。
  我最为焦虑的,是民粹文化的泛滥。我已经一再警告,这里埋藏着一场超过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的巨大人文灾难。但是直到今天,我还没有看到能够有效抑制它的观念和方略。反而,天天看到上上下下对它的畏怯、喂食和娇宠。
  写到这里,我想读者已经可以明白:文化,当它以自己的身份争取尊严的时候,一点儿不比政治、经济、科学简单。文化又大又难,在文化上即使终身不懈,能做的事情也不会太多。因此,进去的人流总是浩浩荡荡,出来的成果总是寥寥无几。这种情景,与科技领域完全不同。
  但是,不管你喜不喜欢文化,谁也逃不开文化。那就不要逃,主动投入吧。投入文化就是投入创造,就像我们的祖先刻第一块玉,烧第一炉窑。尤其是年轻人,应该立即命令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文化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文化享受者。
  作为一个文化创造者,是不愿意指责别人、评判别人的,因为没有时间,也懂得自己没有这种资格。文化创造者的精力永远不够用,因为他们要探寻人类的终极价值和重大忧患,探寻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还要探寻最佳的艺术形式,使每一个作品都能提升人们的生命体验。
  作为一个文化创造者,必须是诚恳的,不会假装“复古”来掩饰自己在现代性上的无能,也不会假借“民意”来遮盖自己在主体性上的乏力。作为一个文化创造者又必须是超逸的,既不会屈服于学历压力、职称压力、舆论压力、官位压力,也不会屈服于同行嫉妒、文人耍嘴、痞子泼污、传媒围攻。只有这样,我前面所说的诸多弊病、种种隐忧,才会被逐步冷落和化解。
  作为一个文化创造者,一生要做很多事,只有一件事千万不能做,那就是用文字伤害他人;作为一个文化创造者,一生要拒绝很多事,只有一件事千万不能拒绝,那就是从文化上救助一切被伤害的人。
  中国文化的前途取决于更多年轻一代的创造者。既然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那么,年轻一代的品行、等级、力量、眼界、气度、心态,就是中国文化的未来。
2011年03月12日 02点03分 10
level 6
wnwhss 楼主
2011年03月12日 02点03分 11
level 6
wnwhss 楼主
很长的一篇文章,我大致看了下,余先生提出了他对于中国文化很多问题的思考。。。大家可以看一下
2011年03月12日 02点03分 12
level 6
[Love]
2011年03月12日 04点03分 1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