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4
阿💯飞
楼主
一、夏窗补强
夏窗,球队撤下古9,引入梅伦多。不少吧友觉得:梅伦多除了盘带以外,传射都不咋地,不强,下赛季必须更换(本文不讨论下赛季引援,有钱买贵的,没钱买便宜的)。在当时看,撤下古9是迫不得已,球队上半赛季场上阵型整体头重脚轻:赛季初主场对阵亚泰、对阵深圳,我们都能被简单的反击轻松打穿,究其原因,前面的人太多,且没起到好的效果,而穆斯卡特又喜欢208阵型,后面人太少,中场太薄没有硬度,一个直传或者长传就要后卫拼命回追,加上王炸报销,王4、明天作为右后卫被爆的场面无数次出现。所以,当夏窗开启之初,普遍认为会撤下古9,然后增加腰的强度是第一选择,后来的绯闻也包括乌兹别克的后腰(集锦我也看过,不如茹撒)。但最终武磊的西班牙治伤之旅带来了梅伦多。不是米特利策那个级别的“澳龙”,但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属于有效补强——中场加一个外援,加强中前场控制。效果也是立杆见影,具体来说梅伦多带来的几点:1、中场控球的人更多了,控得住球,中场反绞杀能力提升,增加了进攻的成功率以及二次进攻的数量,2、激活了45,解放了维10,随着梅伦多出场时间日渐增长,之前提出的因为被迫换人维持体力的问题,不再是问题,在维10体能没有显著提升的情况下,维10可以在场上半死不活的踢20分钟,并不会导致场面明显失控,这里有蒯纪闻的因素,但更多的原因是梅伦多可以拿住球,3、解放王燊超,右后卫之前不再只有不善防守的刘若钒或者李新翔了,而是多了一个控得住球的梅伦多。而对于茹撒这个经常脑抽但喜欢客串组织后腰的防守型后腰,也不需要过多担心他犯病,因为他在犹豫被断球之前多了一个选项——传球给梅伦多,在此之前,当维10歇菜不愿意接球的时候,茹撒更容易失误。海港下半赛季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是边路爆点小黑,也可以说是得分机器45爆发,但一个显而易见的因素是中场的技术优势。
二、五后卫和四后卫的切换与取舍
下半赛季,中场显著加强,加强的不是拦截能力,而是控制能力。一个不成熟的推论,关于茹撒:得益于茹撒较大的覆盖率,只要能减少茹撒组织进攻的次数,就是增加中场的强度。其逻辑在于,进攻的组织工作交给了梅伦多和维塔尔双核,茹撒只是偶尔客串组织,其犯错的概率就小很多。
回到正题,五后卫还是四后卫,对于上港来说,更多的是开场上谁的问题。正常来说,左边李帅能上能下,占据一个位置。右边王燊超主攻,阿祖主守。中间蒋光泰、吾米提江都很老练,除了防空能力有缺以外,属于国内中卫组合第一档。而如果需要额外的防空或者盯人,或者减少留给对方的肋部空间,那么增加一个魏震或者张琳芃都是常规选项。在五后卫体系下,踢的最舒服的是王燊超,可以把他当作边前卫,在低位防守的时候回来填补右路空间,此种情况下,不同于4231的对王队的要求,五后卫对王队体力的消耗是很小的。
比赛过程中,阵型只是一个概念,开球时可看清的三条线,踢起来就是另一个情况。现场看球的朋友会有一个共识:穆斯卡特最喜欢的不是什么532或者4231,他喜欢的是235或者325,也就是压上去,甚至能看到蒋光泰一个人在后场发呆,前场一顿抢。不在现场看,这一点不是很明显。诚然,我们面对中超球队需要低位防守的情况并不多,更多的时候是别人打我们反击,更看重的是后卫的出球能力以及中场拦截能力,以及极端情况1v1的单防或者回追。但这种纯依靠后卫个人能力的战术安排并不值得提倡。
受限于人员不整,近几场(间隔1个多月,大部分印象都模糊了)比赛,穆斯卡特务实的选择立足防守为主,唯一出意外的就是客场对阵山东,在开场低位防守很好的情况下,后面压出去了,后防空虚,造成了对面的轻松反击。对阵浙江这场,则是现阶段上港五后卫的典型案例,这一场3:0并不是说浙江踢得不卖力,而是海港针对性作的足够好,在对方不死磕的情况下,上港的五后卫基本防住了对面的主要进攻点。王燊超这个点,实际当作边前卫踢,只在低位防守落位时填补后防线的空间。基于前文所述的中场技术优势,王燊超插到前面去,更能够帮助制造威胁,形成得分。
对阵大连,我的倾向性也很明确,五后卫守住大连的开场猛攻是优选。不是因为本场保1分即可,而是对阵大连,基于我们中场的技术优势,五后卫能够在保证压制对面的情况下,后防漏洞更少,五后卫并不会影响我们控制住中场,也不会影响我们的火力输出。即便没有抗住对方的三板斧,丢球了,我们也可以依靠控制能力,在对方消耗过度以后,扳回比分。
当然,如果我们阵容齐整,后手充裕,穆斯卡特也很有可能排出4231的阵容,然后一顿猛攻。在我看来,阵容齐整的情况下,这种安排也有胜算,但终究不如五后卫稳妥。因为,从对手的角度看,802/703蹲坑打反击,是战胜海港最好的选择。
所以,别给对手机会。
2025年11月20日 04点11分
1
夏窗,球队撤下古9,引入梅伦多。不少吧友觉得:梅伦多除了盘带以外,传射都不咋地,不强,下赛季必须更换(本文不讨论下赛季引援,有钱买贵的,没钱买便宜的)。在当时看,撤下古9是迫不得已,球队上半赛季场上阵型整体头重脚轻:赛季初主场对阵亚泰、对阵深圳,我们都能被简单的反击轻松打穿,究其原因,前面的人太多,且没起到好的效果,而穆斯卡特又喜欢208阵型,后面人太少,中场太薄没有硬度,一个直传或者长传就要后卫拼命回追,加上王炸报销,王4、明天作为右后卫被爆的场面无数次出现。所以,当夏窗开启之初,普遍认为会撤下古9,然后增加腰的强度是第一选择,后来的绯闻也包括乌兹别克的后腰(集锦我也看过,不如茹撒)。但最终武磊的西班牙治伤之旅带来了梅伦多。不是米特利策那个级别的“澳龙”,但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属于有效补强——中场加一个外援,加强中前场控制。效果也是立杆见影,具体来说梅伦多带来的几点:1、中场控球的人更多了,控得住球,中场反绞杀能力提升,增加了进攻的成功率以及二次进攻的数量,2、激活了45,解放了维10,随着梅伦多出场时间日渐增长,之前提出的因为被迫换人维持体力的问题,不再是问题,在维10体能没有显著提升的情况下,维10可以在场上半死不活的踢20分钟,并不会导致场面明显失控,这里有蒯纪闻的因素,但更多的原因是梅伦多可以拿住球,3、解放王燊超,右后卫之前不再只有不善防守的刘若钒或者李新翔了,而是多了一个控得住球的梅伦多。而对于茹撒这个经常脑抽但喜欢客串组织后腰的防守型后腰,也不需要过多担心他犯病,因为他在犹豫被断球之前多了一个选项——传球给梅伦多,在此之前,当维10歇菜不愿意接球的时候,茹撒更容易失误。海港下半赛季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是边路爆点小黑,也可以说是得分机器45爆发,但一个显而易见的因素是中场的技术优势。
二、五后卫和四后卫的切换与取舍
下半赛季,中场显著加强,加强的不是拦截能力,而是控制能力。一个不成熟的推论,关于茹撒:得益于茹撒较大的覆盖率,只要能减少茹撒组织进攻的次数,就是增加中场的强度。其逻辑在于,进攻的组织工作交给了梅伦多和维塔尔双核,茹撒只是偶尔客串组织,其犯错的概率就小很多。
回到正题,五后卫还是四后卫,对于上港来说,更多的是开场上谁的问题。正常来说,左边李帅能上能下,占据一个位置。右边王燊超主攻,阿祖主守。中间蒋光泰、吾米提江都很老练,除了防空能力有缺以外,属于国内中卫组合第一档。而如果需要额外的防空或者盯人,或者减少留给对方的肋部空间,那么增加一个魏震或者张琳芃都是常规选项。在五后卫体系下,踢的最舒服的是王燊超,可以把他当作边前卫,在低位防守的时候回来填补右路空间,此种情况下,不同于4231的对王队的要求,五后卫对王队体力的消耗是很小的。
比赛过程中,阵型只是一个概念,开球时可看清的三条线,踢起来就是另一个情况。现场看球的朋友会有一个共识:穆斯卡特最喜欢的不是什么532或者4231,他喜欢的是235或者325,也就是压上去,甚至能看到蒋光泰一个人在后场发呆,前场一顿抢。不在现场看,这一点不是很明显。诚然,我们面对中超球队需要低位防守的情况并不多,更多的时候是别人打我们反击,更看重的是后卫的出球能力以及中场拦截能力,以及极端情况1v1的单防或者回追。但这种纯依靠后卫个人能力的战术安排并不值得提倡。
受限于人员不整,近几场(间隔1个多月,大部分印象都模糊了)比赛,穆斯卡特务实的选择立足防守为主,唯一出意外的就是客场对阵山东,在开场低位防守很好的情况下,后面压出去了,后防空虚,造成了对面的轻松反击。对阵浙江这场,则是现阶段上港五后卫的典型案例,这一场3:0并不是说浙江踢得不卖力,而是海港针对性作的足够好,在对方不死磕的情况下,上港的五后卫基本防住了对面的主要进攻点。王燊超这个点,实际当作边前卫踢,只在低位防守落位时填补后防线的空间。基于前文所述的中场技术优势,王燊超插到前面去,更能够帮助制造威胁,形成得分。
对阵大连,我的倾向性也很明确,五后卫守住大连的开场猛攻是优选。不是因为本场保1分即可,而是对阵大连,基于我们中场的技术优势,五后卫能够在保证压制对面的情况下,后防漏洞更少,五后卫并不会影响我们控制住中场,也不会影响我们的火力输出。即便没有抗住对方的三板斧,丢球了,我们也可以依靠控制能力,在对方消耗过度以后,扳回比分。
当然,如果我们阵容齐整,后手充裕,穆斯卡特也很有可能排出4231的阵容,然后一顿猛攻。在我看来,阵容齐整的情况下,这种安排也有胜算,但终究不如五后卫稳妥。因为,从对手的角度看,802/703蹲坑打反击,是战胜海港最好的选择。
所以,别给对手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