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向正冈的`可控核聚变工程设计方案`公开
民科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0
大家看看如何?
早点公布,为早点享受共产主义生活而努力。
.
致敬`于敏教授`等老一辈为国家核聚变工程技术与氢弹制造技术的先驱!
现在,只有中国基于`于敏构型`设计的氢弹能长时间列装与保存
国外的氢弹保存与维护、都落伍了。
我的`可控核聚变工程设计方案`借鉴了`于敏版ˇ氢弹技术原理),
希望能为可控核聚变技术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2025年10月06日 19点10分 1
level 10
积圭步以致力,
集众力以致航,
把正航向,向目标奋进!
2025年10月06日 19点10分 2
level 13
该方案不可行。核裂变诱发核聚变本质是氢弹的不可控爆炸逻辑,无法实现“可控”;且核聚变材料量无法线性控制反应烈度,核裂变的高温高压会瞬间摧毁装置,能量收集和循环也存在致命漏洞,违背可控核聚变“温和维持反应条件”的核心逻辑。
2025年10月06日 19点10分 3
专业
2025年10月06日 19点10分
可控核裂变乍没摧毁核裂变囤?
2025年10月06日 21点10分
你没看到二个核心说明:①核聚变没有临界质量问题:所以可以减小核聚变材料的量来控制核聚变反应烈度?②找到不能摧毁核聚变囤的临界核聚变燃料的量。然后就只剩下可控核裂变产生高温高压条件催动一次核聚变发生就可以了
2025年10月06日 21点10分
可控核裂变是如何收集能量的,可控核聚变照抄。因为核聚变与核裂变是一个统一整体
2025年10月06日 21点10分
level 9
作者不了解核聚变产生的环境条件,核聚变只有在大质量高密度的星体内部才可以发生,核聚变是在核裂变的引导下发生的,所以,核聚变屯必须能承受核裂变的撞击力,而目前无论什么装置都不可能承受这种冲击力 。另外,氢弹爆炸不是核聚变爆炸,仍然属于核裂变爆炸,只是轻元素原子核在核爆炸的冲击下发生分裂,从而发生第二次核裂变反应或爆炸。
2025年10月06日 20点10分 4
核聚变仍然是核裂变?
2025年10月06日 22点10分
能量释放量级都不一样。同样质量的原子弹和氢弹威力比较,氢弹威力要强悍的多。如果都是核裂变、就没有这种能量区别
2025年10月06日 22点10分
一般核裂变爆炸不可能把原子核彻底粉碎,即不能把原子核中的质子中子彻底分离,所以一般核裂变爆炸都是把原子核分离成几个碎片,而氢弹爆炸可以把轻元素原子核彻底分离出质子中子,所以爆炸威力强大。
2025年10月07日 02点10分
level 13
从物理原理、工程实践等角度分析,该可控核聚变方案存在多处关键缺陷,不具备可行性,具体如下:
一、物理原理层面的核心矛盾
1.核裂变诱发核聚变的可控性本质矛盾
氢弹的核裂变诱发核聚变是不可控的爆炸过程,其核心是利用核裂变的瞬间高温高压让核聚变材料(氘氚、氘化锂等)在极短时间内完全反应。而“可控”要求反应强度、能量释放速率可调节,核裂变的能量输入与核聚变的能量输出在时间尺度、强度控制上无法匹配——核裂变的能量释放是持续且难以精准“脉冲式”调控的,无法实现对核聚变“单次、可控、低强度”的触发。
2.核聚变“材料量控制强度”的认知错误
核聚变的能量释放不是简单由“材料量”线性决定,而是由反应条件(温度、压力、约束时间)和材料密度、纯度等共同决定。即使减小氘化锂的量,核裂变诱发的核聚变一旦发生,其能量释放的“烈度”也会远超预期——核裂变的能量足以让局部区域瞬间达到数千万甚至上亿摄氏度,这种条件下核聚变材料会在极短时间内剧烈反应,根本无法“温和”地控制能量输出,必然导致装置损毁。
二、工程实践层面的不可逾越难题
1.装置的抗损毁性完全无法实现
核裂变诱发的高温(数千万℃)、高压(冲击波压力)会瞬间摧毁任何已知材料的“聚变匣”。目前人类能承受的极端环境材料(如钨合金、铍铜合金等)在这种条件下会直接汽化,更无法实现“循环更换原料”的操作——每次反应产生的能量和辐射会让装置结构彻底失效。
2.能量收集与循环的逻辑漏洞
即使假设核聚变能“温和”发生,其能量以高能粒子、γ射线、热辐射等形式释放,现有熔盐、水等储能材料无法在瞬间承受并转化如此集中的能量,会直接导致材料热失控(如熔盐爆沸、水瞬间汽化爆炸)。此外,核裂变本身的放射性污染也会让整个装置的“循环使用”失去意义——放射性产物会持续污染原料、结构件,工程上无法实现安全的“更换原料”操作。
三、与现有可控核聚变研究的本质差异
当前主流的托卡马克(如ITER)、惯性约束(如美国国家点火装置)等方案,核心是通过磁场约束(托卡马克)或激光压缩(惯性约束) 来实现“可控的能量输入-核聚变反应-能量输出”循环,其本质是对“等离子体/聚变材料”的精准约束与条件调控。而该方案试图用“核裂变的不可控爆炸逻辑”实现“可控核聚变”,完全违背了可控核聚变的工程逻辑——可控的核心是“温和地维持反应条件”,而非“靠破坏式的能量输入硬推反应”。
综上,该方案在物理原理上存在认知偏差,工程实践上缺乏可实现的技术路径,目前不具备可行性。若想深入研究可控核聚变,建议从托卡马克的等离子体物理、惯性约束的激光压缩等基础方向入手,理解“约束、控温、控压”的核心工程挑战后,再探索创新方案会更具意义。
2025年10月07日 00点10分 5
ai写的吧?
2025年10月07日 03点10分
核裂变强度可控:核电站中的可控核裂变囤控制棒扦入铀堆内,没说可控核裂变发生时,核裂变释放出来的能量产生高湿熔毁燃料匣与控制棒
2025年10月07日 03点10分
所以,你写的只是自己的一种猜想
2025年10月07日 03点10分
无论是核裂变还是核聚变,核反应发生后产生的温度,都与核反应强度正相关,而不是一个必然的高温,所以可控核裂变才能控制核裂变强度产生高温不熔毁裂变囤与控制棒、燃料块。核聚变产生的高温同样由核聚变强度决定。只要一次核聚变能量加载的燃料量小,核聚变强度就低,产生的温度也会随之降低。
2025年10月07日 04点10分
level 11
理想很宏大啊,实现可控核聚变
2025年10月07日 06点10分 6
猜想一下,
2025年10月07日 11点10分
@心情写意天夏 能够提出猜想,并且后面又否定猜想,这点比其他沉溺于AI马屁的,强上不知道多少倍。
2025年10月07日 14点10分
level 10
算了,此贴做废,
的确,
①可控核裂变产生的高压与高温,无法启动核聚变。
②就算可以,那高温条件至少千万度,会烧毁囤装置
2025年10月07日 11点10分 7
对了,我想到了一点。高温是短时间发生的,如果只是在核心产生超高温,启动核聚变后,核心高温并不一定会覆盖整个囤装置。
2025年10月07日 11点10分
所以,是不是可以只会烧毁核心的燃料匣,与支杆
2025年10月07日 11点10分
将燃料匣放在一个真空腔的中心。启动一次核聚变后,把能量用光后,重新抽真空与装配燃料。
2025年10月07日 11点10分
可控核裂变产生的温度与压力可能达不到发生核聚变的温度与压力条件。
2025年10月07日 12点10分
level 12
向正冈仅仅花了17个小时不到就推翻了自己的诺奖级发明,可喜可贺
2025年10月07日 12点10分 8
①本来就是一个猜想,就是贴出来让大家来找问题的②有问题,承认…很正常啊③我们只知道发生核聚变需要高温高压,但这个临界高温与高温,并不是很清楚。温度越高、压力就可以越小。如果以后人们找到了这个临界与关联公式,进行设计优化…也不是没有可能
2025年10月07日 12点10分
@谷风天音厨 左大师搞ai,看起来十分的唬人,但我知道:那只是看起来科学、实践上是瞎扯。只是ai瞎扯的没人搞的懂、所以也没办法直接说它有问题
2025年10月07日 12点10分
@王为民 王大师自己的物理理论是个傻,但他发现别人的问题可贼精。他给我的设计方案指出的问题…的确很有水平与见地
2025年10月07日 12点10分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他问ai的
2025年10月07日 12点10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