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手工艺人💕 丫头陪我去流浪
关注数: 41 粉丝数: 225 发帖数: 122 关注贴吧数: 5
如何辨别真假朱泥? 抱歉,这两天赶活,没有及时更新帖子。以下就是我总结的关于朱泥的辨别方法,供大家参考!  朱泥是红泥中的精品、主要成份为红泥、产在嫩泥矿之下层、又称“未触风曰之石骨”、石骨的意思就是未完全风化的土块、质坚如顽石、但遇水则自行溃散。朱泥原产地主要有三个:黄龙山、赵庄山、小煤窑三地。其中黄龙山朱泥偏黄红色,赵庄朱泥亮红色,小煤窑朱泥暗红色。三者都有很大的收缩性,其收缩性一般在15%-25% ,顶级的朱泥收缩性达到27%左右,属于相当大了,这也是“无皱不成朱”的来源。三个原产地的泥料中又以小煤窑朱泥的褶皱性最强,黄龙山朱泥褶皱性稍微小一些。朱泥壶因烧成不易、一般正规工手是不愿去做的。所以目前市面上的各价位款式之朱泥壶做工良莠不齐。 原矿朱泥的收缩比较大,导致烧成后的表面褶皱明显,并且成品率只有60%左右。有时候一把完美的朱泥生胚,进窑烧制之后,因为收缩问题往往不能完美出窑。朱泥属于稀缺资源,而又受市场追捧,由于收缩性大,成品率还低,最终导致了朱泥造假(调配料加铁红粉)。假朱泥收缩率低,可塑性方面也大大增强,比原矿朱泥的成品率高了很多,成本大大降低。铁红粉俗称氧化铁,化学式为Fe₂O₃,为红棕色粉末,遮盖力和着色力很强,加了铁红粉,假朱泥烧制后颜色也接近原矿朱泥,让人很难分辨。原矿朱泥应该呈现出娇妍多姿,柔美可爱的视觉效果。如果看起来红得过于艳丽,多数是泥料内添加了铁红粉,购买的时候就要反复考证了。下面我给大家总结一下如何分辨真假朱泥,让喜爱紫砂的朋友们少交学费。辨别假朱泥主要有两个方面来区别。 第一个方面是看生胚。 朱泥类从矿石到生胚都是淡黄色、紫黄色的,生胚亦是如此。真正的朱泥生胚,是黄色的,而不是红色的,红色的是加了铁红粉的,一眼可以辨别出来,非常直接有效,而且具有权威性。其次,朱泥的收缩比很大,生胚要比成品大很多,至少大20%以上!【划重点:现阶段最权威最合适最简单辨别真假朱泥的方式就是看生胚(前提条件是如果可以有生胚可看),因为添加了铁红粉的假朱泥都是红彤彤的,正统的朱泥原矿就是黄色。】第二个方面是看成品。 因为收缩性大,朱泥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褶皱表现,朱泥在30目以上的目数下,褶皱会相对明显。但是粗目数条件下,朱泥的颗粒比较粗,褶皱性会比较差。比如30目以下,此时褶皱不明显,这时候我们可以看颗粒光泽和质感。一般假朱泥以紫泥、红泥混合调配后添加铁红粉居多,朱泥颗粒本身细腻,紫泥等颗粒稍微大一些,如果硬生生要把不是朱泥的假泥拉高细腻度,只能提升目数,这样会造成泥料的那种细,烧制后呈现玻璃结晶体状,玻璃感很强,呈亮光,而不是朱泥的褶皱暗光。由于朱泥泥性软嫩,这种泥料的细腻并不是因为目数的大小而导致的区别,而是泥料的本质造成的。【30目的目数下,朱泥的颜色也是暗红色的】常规30目以上,朱泥成品有以下特性: ①、泥质有砂感,外表含油性(假朱泥壶光板僵呆,外表枯燥)。 ②、内外均有自然皱纹,形状为水波纹、点状纹、梨皮纹等,又因朱泥壶垂直收缩大于横向收缩,所以朱泥会出现纵向的皱纹(假朱泥,加铁红粉后很红且表面褶皱很小乃至没有,玻璃质感很强)。③、敲击声音清脆,铿锵悦耳,质感强,似玉与玉的撞击声(假朱泥壶敲击声音似铁与铁的撞击声,原因为掺铁矿粉和玻璃水或釉水)。 ④、壶色光泽自然,红中泛黄,不红艳耀眼,用开水淋后壶全身颜色变得深红娇嫣,冷却后恢复原貌(假朱泥壶光泽妖艳呈酱红色、赤红色、亮红色等,浮光抢眼,淋开水后不变色或颜色变白)。⑤、吸水性好,壶面可挂水(假朱泥壶不吸水或吸水性极差,淋水后壶面挂不住水珠,开壶时可见逐渐升温的水锅表面有油滴泛起,往往是假壶打蜡)。 ⑥、制壶难度高,成品率低,少有花货,少有大品。 结语:祝愿大家在玩壶的道路上少交学费,都能找到使自己满意的紫砂壶,喝出身体上的健康,收获精神上的富足。
紫砂有多少种类?每种大致有什么特点? 原矿紫砂泥料大脉络分为【紫泥】、【段泥】、【红泥】、【本山绿泥】、【降坡泥】五大类。以下我介绍几种泥料供大家参详: ①【紫泥】: 紫泥类是一个泛指,紫泥是夹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透镜状。紫泥原产地是丁蜀镇黄龙山,由矿层分布以及色泽等可分为红皮龙、头槽清、中槽清、底槽清等。原矿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紫泥主要成分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综合分析,紫泥属于石英云母系,紧密结实,稳定性佳,泥坯强度高,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干燥收缩率小,成型较易,为多种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紫泥制壶,烧成后外观颜色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颜色偏红,泡养以后愈发深沉。成壶透气性佳,热淋变色率高,亲茶,易养成,是泡茶首选。 紫泥是紫砂中最纯正最具代表性的泥料,紫泥所制壶适合绝大部分茶叶,甚至号称不太适合用紫砂壶泡的绿茶也没有问题。通常来讲,除了红皮龙和底槽清比较特殊外,其他类紫泥直接称为“紫泥”,“紫泥”也是存量最多最正统,陷阱和造假最少的一类泥料了,因为泥砂性结合的好,颜色也比较中庸,很少有人在“紫泥”里做文章。所以,如果是对紫砂不太懂的新手,首选“紫泥”,当之无愧。紫泥中相对较少一点的就是红皮龙了,由于色泽的原因,很多资料都介绍红皮龙属于红泥系,其实不然,这是紫泥类。红皮龙属性比较特殊,他介于紫泥和红泥的颜色之间,其红色非红泥的那个红,紫色也非紫泥那般紫,紫中透红,但是泥性和矿产地又和紫泥系基本一致,整体颗粒稍微嫩一些,故现代基本认定红皮龙属于紫泥系中比较特殊的一款泥料。底漕清属于紫泥,产于宜兴丁蜀镇黄龙山系。底槽青矿位于紫泥矿中的最底层,是优质的紫泥矿料,其中又以黄龙山四号井底槽清最为出名,所产泥料最优秀。紫泥矿是上下叠置、分层积聚的,采矿时俗称为头槽、二槽、底槽。清水泥矿位于中层,而底槽青矿位于最底层。以纯正底槽青泥料制作的紫砂壶,烧成温度的不同可呈现由红色到猪肝色的颜色,壶色光泽,会随光线强弱不同、欣赏角度不同而有所变化,光泽的变化让人心情愉悦。其成品质感纯朴自然、沉稳大度、温润内敛,泡养变化很快,深受资深壶友茶客宠爱,泡养后温润感更为丰富饱满,这也是纯正底槽青泥料制作的壶比很多壶要贵的原因之一。 底槽清之所以特殊,因为其光泽润度、成型性、泥料颗粒性几乎是最好的结合之一。底槽青质量之佳,为历代陶人推崇之首,亦为数百年来经典名器最钟爱之名泥,所以很多大家都对底槽清情有独钟,已故大师顾景舟等人生前也是喜欢用底槽清泥料制壶。宜兴紫砂举世闻名,底槽清功不可没。不过随着2005年四号井封矿,现存四号井底槽清越来越少,已经是一壶难求了。清水泥是紫泥大类中的一种,颜色偏红,颗粒偏小,质感细腻,作为紫泥大类的补充。②【段泥】: 段泥原称团泥,后改名称为段泥。段泥的原矿是夹在紫泥红泥等之间的夹层矿。段泥主要有本山段泥、清灰段、黄金段、黄段等几种泥料(本山绿泥严格来说也属于段泥),无一例外的特点是颜色呈现黄灰色,偏灰色的是清灰段,偏黄的是黄段,闪闪发光最黄的则是黄金段。段泥的颗粒非常粗且饱满,“无颗粒不段泥”,说的就是这种粗狂的感觉,是喜欢粗料的壶友最爱的一种泥料。段泥由于颗粒大,透气性也是一流,非常适合泡茶。③【红泥】: 红泥大类在紫砂中是仅次于紫泥的存在,近年来红泥中的朱泥壶由于色泽鲜艳品相精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和关注。红泥中主要有大小红泥、朱泥以及朱泥中的精品大红袍等。红泥顾名思义,烧成后颜色偏红色。 其中大小红泥颜色黄红色,色泽比较淡,颗粒比紫泥细腻而比朱泥粗糙,是一种综合性比较不错的泥料,但是大小红泥的特性比较中规中矩,不是很受欢迎,特点不够出彩,所以价格不高,相对比较冷门。然而相反的是名声大噪的朱泥,近年来受欢迎程度惊人。朱泥原产地主要有三个:黄龙山、赵庄山、小煤窑三地。其中黄龙山朱泥偏黄红色,赵庄朱泥亮红色,小煤窑朱泥暗红色。三者都有很大的收缩性,其收缩性一般在15%-25% ,顶级的朱泥收缩性达到27%左右,属于相当大了,这也是“无皱不成朱”的来源。由于朱泥的收缩性大,导致烧成后的表面褶皱明显。三个原产地的泥料中又以小煤窑朱泥的褶皱性最强,黄龙山朱泥褶皱性稍微小一些。朱泥属于稀缺资源,而又受市场追捧,所以原矿朱泥的原材料价格一直在上涨,最高已经过两万一捆,逐年还在上涨之中。由于原材料的稀缺,再加上市场的追捧,最终导致了朱泥造假。研究发现,在红泥和紫泥大类中的普通泥料中添加铁红粉以及一些铁矿物质后,再充分粉碎成目数高的泥料,经烧制后,成品呈现红色,比较接近朱泥的品相。这种泥料成本低,颜色却比较接近真朱泥,外行人是不太能看出来的。这就造成了低端朱泥充斥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紫砂市场怪现象。后期我会单独介绍一下如何辨别真假朱泥。④【本山绿泥】: 本山绿泥简称本绿,本山的意思是黄龙山绿泥。本山绿泥是因为其原矿颜色偏淡绿色才称为绿泥,但是烧成后的成品却是和段泥颜色接近的米黄色。本山绿泥属于稀有泥料,泥性很嫩,颗粒也比段泥细腻,这是区别其和段泥的最基本特征。本绿黄而细腻,还带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黑点铁质颗粒。而段泥颗粒比较大,质感要比本绿粗糙许多。段泥可制大品,本绿泥性太嫩,很难制作大品壶。现在如果能遇到真的本山绿泥,入手是非常不错的选择。⑤【降坡泥】: 降坡泥的来源是早年宜兴修建直通丁蜀镇的陶都路的时候,在黄龙山段开采出了一段矿石样本,因为其完全不同于已知的所有泥料,并且当时是在一段下坡路发现的,所以就独立命名为“降坡泥”。降坡泥的石英云母含量比较高,颗粒饱满,大而独立,粗狂的感觉是玩砂的朋友最喜欢的泥料。降坡泥主要有红降坡和黄降坡泥两种,同时降坡泥还比较安全,假的概率很低,喜欢就可以入手。⑥【各类调制泥料】: 所有泥料都是需要经过调制的,不然就没有紫砂,几乎没有一种泥料是不经过炼泥调制就可以进行制作紫砂壶的。正所谓泥是肉砂是骨,没有砂的泥就不是紫砂泥,所以调砂炼泥用的是完完全全的纯原矿紫砂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如果在调砂炼泥过程中额外添加了其他物质(比如铁红粉、氧化钴、锰等等)则不能称为原矿紫砂了(白话讲就是调砂可以全部用原矿紫砂,也可以在原矿紫砂中添加其他物质)。在这个定义下,很多泥都不是原矿的,比如民国绿、现代绿泥、黑泥、紫朱泥、黑金刚、石黄泥等等,原矿里没有这种东西,都是后期造出来的。绿泥(民国绿和现代绿泥)。现有的原矿紫砂泥是没有办法烧出绿色这种颜色的,这种淡绿色、墨绿色、深绿色与绿颜色有关的都必须添加钴,或多或少而已。至于添加钴好不好不能直接定论,烧制后,对人体是否有影响,还没有确切的权威研究。民国绿的来源是在民国时期有炼泥的用本山绿泥调和紫泥后在其中添加了钴土(那时候钴的冶炼技术比较落后),烧成后居然是绿色的,又因为那时候的钴土都是进口的,价格昂贵,本绿这种泥又不好控制,所以当时的民国绿说是最珍贵的象征也不为过。已故大师蒋蓉等人就喜欢用民国绿来制作花货,这在当时确实是视觉精神上的享受,也是收藏界追捧的对象,所以称为民国绿。时代在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至今日,民国绿已经丧失了原来的历史意义,并没有那么的珍贵了。黑泥。成品是黑色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原矿料不添加东西,通过烧法的改良实现烧成后即是黑色,这种办法叫做捂灰。捂灰是一种健康的方法,不过黑的不彻底,有点黑灰的感觉。另一种方法就是炼泥时在原矿紫砂中添加氧化锰等,这种黑泥直接用普通烧法就可以在成品后变黑。补充:一些极其罕见的类似传说般的泥料,譬如天青泥,桃花泥等确实存在过,但是传世稀少,实属遗憾。
紫砂有多少种类?每种大致有什么特点? 紫砂陶器所用主要原料为紫砂泥,行家形容紫砂是泥中有“骨”,这个“骨”就是紫砂中的石英颗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它与粘土、云母、赤铁矿共生一体。刚开采的紫砂泥料不能用水直接膨润,要散放露天,风化陈腐几个月,然后粉碎,过筛、粉碎至一定细度,再加水拌和加工成坯伯(半成品)即可制伯。不必与其它原料配合,单一原料即可成型烧成品种繁多的紫砂陶器。紫砂器不需上釉,在窑里经1100℃至1200℃氧化焰烧成就可得到色泽雅致、质地坚细耐用的紫砂器。 原矿紫砂泥料大脉络分为【紫泥】、【段泥】、【红泥】、【本山绿泥】、【降坡泥】五大类。 以下我介绍几种泥料供大家参详: ①【紫泥】: 紫泥类是一个泛指,紫泥是夹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透镜状。紫泥原产地是丁蜀镇黄龙山,由矿层分布以及色泽等可分为红皮龙、头槽清、中槽清、底槽清等。原矿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紫泥主要成分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综合分析,紫泥属于石英云母系,紧密结实,稳定性佳,泥坯强度高,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干燥收缩率小,成型较易,为多种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紫泥制壶,烧成后外观颜色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颜色偏红,泡养以后愈发深沉。成壶透气性佳,热淋变色率高,亲茶,易养成,是泡茶首选。 紫泥是紫砂中最纯正最具代表性的泥料,紫泥所制壶适合绝大部分茶叶,甚至号称不太适合用紫砂壶泡的绿茶也没有问题。通常来讲,除了红皮龙和底槽清比较特殊外,其他类紫泥直接称为“紫泥”,“紫泥”也是存量最多最正统,陷阱和造假最少的一类泥料了,因为泥砂性结合的好,颜色也比较中庸,很少有人在“紫泥”里做文章。所以,如果是对紫砂不太懂的新手,首选“紫泥”,当之无愧。紫泥中相对较少一点的就是红皮龙了,由于色泽的原因,很多资料都介绍红皮龙属于红泥系,其实不然,这是紫泥类。红皮龙属性比较特殊,他介于紫泥和红泥的颜色之间,其红色非红泥的那个红,紫色也非紫泥那般紫,紫中透红,但是泥性和矿产地又和紫泥系基本一致,整体颗粒稍微嫩一些,故现代基本认定红皮龙属于紫泥系中比较特殊的一款泥料。底漕清属于紫泥,产于宜兴丁蜀镇黄龙山系。底槽青矿位于紫泥矿中的最底层,是优质的紫泥矿料,其中又以黄龙山四号井底槽清最为出名,所产泥料最优秀。紫泥矿是上下叠置、分层积聚的,采矿时俗称为头槽、二槽、底槽。清水泥矿位于中层,而底槽青矿位于最底层。以纯正底槽青泥料制作的紫砂壶,烧成温度的不同可呈现由红色到猪肝色的颜色,壶色光泽,会随光线强弱不同、欣赏角度不同而有所变化,光泽的变化让人心情愉悦。其成品质感纯朴自然、沉稳大度、温润内敛,泡养变化很快,深受资深壶友茶客宠爱,泡养后温润感更为丰富饱满,这也是纯正底槽青泥料制作的壶比很多壶要贵的原因之一。 底槽清之所以特殊,因为其光泽润度、成型性、泥料颗粒性几乎是最好的结合之一。底槽青质量之佳,为历代陶人推崇之首,亦为数百年来经典名器最钟爱之名泥,所以很多大家都对底槽清情有独钟,已故大师顾景舟等人生前也是喜欢用底槽清泥料制壶。宜兴紫砂举世闻名,底槽清功不可没。不过随着2005年四号井封矿,现存四号井底槽清越来越少,已经是一壶难求了。清水泥是紫泥大类中的一种,颜色偏红,颗粒偏小,质感细腻,作为紫泥大类的补充。②【段泥】: 段泥原称团泥,后改名称为段泥。段泥的原矿是夹在紫泥红泥等之间的夹层矿。段泥主要有本山段泥、清灰段、黄金段、黄段等几种泥料(本山绿泥严格来说也属于段泥),无一例外的特点是颜色呈现黄灰色,偏灰色的是清灰段,偏黄的是黄段,闪闪发光最黄的则是黄金段。段泥的颗粒非常粗且饱满,“无颗粒不段泥”,说的就是这种粗狂的感觉,是喜欢粗料的壶友最爱的一种泥料。段泥由于颗粒大,透气性也是一流,非常适合泡茶。③【红泥】: 红泥大类在紫砂中是仅次于紫泥的存在,近年来红泥中的朱泥壶由于色泽鲜艳品相精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和关注。红泥中主要有大小红泥、朱泥以及朱泥中的精品大红袍等。红泥顾名思义,烧成后颜色偏红色。 其中大小红泥颜色黄红色,色泽比较淡,颗粒比紫泥细腻而比朱泥粗糙,是一种综合性比较不错的泥料,但是大小红泥的特性比较中规中矩,不是很受欢迎,特点不够出彩,所以价格不高,相对比较冷门。然而相反的是名声大噪的朱泥,近年来受欢迎程度惊人。朱泥原产地主要有三个:黄龙山、赵庄山、小煤窑三地。其中黄龙山朱泥偏黄红色,赵庄朱泥亮红色,小煤窑朱泥暗红色。三者都有很大的收缩性,其收缩性一般在15%-25% ,顶级的朱泥收缩性达到27%左右,属于相当大了,这也是“无皱不成朱”的来源。由于朱泥的收缩性大,导致烧成后的表面褶皱明显。三个原产地的泥料中又以小煤窑朱泥的褶皱性最强,黄龙山朱泥褶皱性稍微小一些。朱泥属于稀缺资源,而又受市场追捧,所以原矿朱泥的原材料价格一直在上涨,最高已经过两万一捆,逐年还在上涨之中。由于原材料的稀缺,再加上市场的追捧,最终导致了朱泥造假。研究发现,在红泥和紫泥大类中的普通泥料中添加铁红粉以及一些铁矿物质后,再充分粉碎成目数高的泥料,经烧制后,成品呈现红色,比较接近朱泥的品相。这种泥料成本低,颜色却比较接近真朱泥,外行人是不太能看出来的。这就造成了低端朱泥充斥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紫砂市场怪现象。后期我会单独介绍一下如何辨别真假朱泥。④【本山绿泥】: 本山绿泥简称本绿,本山的意思是黄龙山绿泥。本山绿泥是因为其原矿颜色偏淡绿色才称为绿泥,但是烧成后的成品却是和段泥颜色接近的米黄色。本山绿泥属于稀有泥料,泥性很嫩,颗粒也比段泥细腻,这是区别其和段泥的最基本特征。本绿黄而细腻,还带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黑点铁质颗粒。而段泥颗粒比较大,质感要比本绿粗糙许多。段泥可制大品,本绿泥性太嫩,很难制作大品壶。现在如果能遇到真的本山绿泥,入手是非常不错的选择。⑤【降坡泥】: 降坡泥的来源是早年宜兴修建直通丁蜀镇的陶都路的时候,在黄龙山段开采出了一段矿石样本,因为其完全不同于已知的所有泥料,并且当时是在一段下坡路发现的,所以就独立命名为“降坡泥”。降坡泥的石英云母含量比较高,颗粒饱满,大而独立,粗狂的感觉是玩砂的朋友最喜欢的泥料。降坡泥主要有红降坡和黄降坡泥两种,同时降坡泥还比较安全,假的概率很低,喜欢就可以入手。⑥【各类调制泥料】: 所有泥料都是需要经过调制的,不然就没有紫砂,几乎没有一种泥料是不经过炼泥调制就可以进行制作紫砂壶的。正所谓泥是肉砂是骨,没有砂的泥就不是紫砂泥,所以调砂炼泥用的是完完全全的纯原矿紫砂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如果在调砂炼泥过程中额外添加了其他物质(比如铁红粉、氧化钴、锰等等)则不能称为原矿紫砂了(白话讲就是调砂可以全部用原矿紫砂,也可以在原矿紫砂中添加其他物质)。在这个定义下,很多泥都不是原矿的,比如民国绿、现代绿泥、黑泥、紫朱泥、黑金刚、石黄泥等等,原矿里没有这种东西,都是后期造出来的。绿泥(民国绿和现代绿泥)。现有的原矿紫砂泥是没有办法烧出绿色这种颜色的,这种淡绿色、墨绿色、深绿色与绿颜色有关的都必须添加钴,或多或少而已。至于添加钴好不好不能直接定论,烧制后,对人体是否有影响,还没有确切的权威研究。民国绿的来源是在民国时期有炼泥的用本山绿泥调和紫泥后在其中添加了钴土(那时候钴的冶炼技术比较落后),烧成后居然是绿色的,又因为那时候的钴土都是进口的,价格昂贵,本绿这种泥又不好控制,所以当时的民国绿说是最珍贵的象征也不为过。已故大师蒋蓉等人就喜欢用民国绿来制作花货,这在当时确实是视觉精神上的享受,也是收藏界追捧的对象,所以称为民国绿。时代在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至今日,民国绿已经丧失了原来的历史意义,并没有那么的珍贵了。黑泥。成品是黑色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原矿料不添加东西,通过烧法的改良实现烧成后即是黑色,这种办法叫做捂灰。捂灰是一种健康的方法,不过黑的不彻底,有点黑灰的感觉。另一种方法就是炼泥时在原矿紫砂中添加氧化锰等,这种黑泥直接用普通烧法就可以在成品后变黑。补充:一些极其罕见的类似传说般的泥料,譬如天青泥,桃花泥等确实存在过,但是传世稀少,实属遗憾。 我是紫砂手工艺人,谢谢关注!
机车壶值不值得买? 紫砂壶的成型方法,有手工(打身筒)、半手工(模具)、手拉、注浆、辊压(机车)等几种,其中传统手工成型工艺就是围片拍打成型法。手工精湛的制作技艺是紫砂工艺的独特之处,而手工制作技艺的关键在于壶型神韵形态的塑造以及壶体内外的精修。所谓精修是指用竹片、明针、刀具及其他专用工具,对已接上壶嘴、壶把、底足、颈、壶钮的壶身、口、盖的表面、和壶内,进行精细的括平、修整、拉桨,这是紫砂壶成为工艺品的关键之一。这样的作用在于:紫砂熟泥颗粒大小不一,成型时坯体表面呈现高低不平,而在用传统工艺精修的过程中,用上述工具将坯体整平,并把隆起的颗粒向下挤压,使坯面平整光润。这时坯体外表形成一层较细致的表皮层,这层表皮,是一层细腻的泥浆,烧成后玉质感光泽,不需要抛光,且泡养后更为明显。而内壁面虽在拍打泥片时也受挤压,但只是间接受力,泥料颗粒之间相对疏松,烧成后表面会形成梨皮状,而疏松的内部会呈现一定的双气孔结构。紫砂的“紫”,是说颜色;紫砂的“砂”,是说性质。砂,有两种含义:一指单体的纯粹石英颗粒,一指复合体的石英混合团结。我们通常谈到紫砂,都是说它的后一种含义。双气孔的产生,即和紫砂泥自身结构有关,也和紫砂壶烧制过程中,各种矿物收缩率不同有关。首先双气孔指的是,紫砂泥的各种矿物结合面形成的气孔和黏土微小泥团内部的气孔。第一种气孔,各种矿物之间结合面形成的气孔一般为链式气孔,各气孔之间有的连通,有的闭合。第二种气孔,微小泥团内部的气孔,在内部的是闭合气孔,在小泥团表面的是开放式气孔。烧制时,泥料中的碳酸根先分解,释放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形成气泡。气泡在土中,有的连通,有的闭合,会形成细密的“链状气孔群”,串连而导致开放;气泡在石英和硅酸盐颗粒集聚成的团结体中,则会堵塞于各颗粒间,使原本存在的空隙互不连通,阻止而导致封闭。开放性气道和封闭性气道并存,称“隙泡结构”,俗称“双重气孔”。朱泥壶胎的双气孔结构(比较紧密) 紫砂壶破碎了,电镜下观察它的断层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特殊结构。紫砂的“双气孔结构”,与其所含石英成分紧密相关。而非紫砂的黏土,没有石英颗粒和硅酸盐团粒。不烧结时,都是开放性气孔,会渗水吐黑;烧结后,瓷化得完全没有了气孔,敲击起来声音很脆,类似于日常的饭碗杯子之类的。紫砂壶胎体的双气孔结构 双重气孔可以保证透气性和相对的隔热性,正是因为有双重气孔的布局,才使得紫砂壶有较高的气孔密度和吸水率,对茶汁有较好的吸附作用,使得紫砂壶有隔夜不馊,既不夺茶香,又有保味功效,无熟汤气的特点。也正是因为双气孔结构,导致了紫砂壶能够越养越润的特点。这也是紫砂与其他陶瓷制品最关键的区别所在。而机车壶的身筒是机器在模具里滚压制作,身筒由内至外的受力,这个过程需要泥的粘性以及软度适中才能形成。这样的压力是巨大的,泥层颗粒比较紧密,用宜兴话来说就是“泥门非常死”。并且考虑到原矿紫砂的生料特质,本身软度达不到,比如砂性重、泥巴偏酥、颗粒多是不规则形、大量片状、锥状结构,而且颗粒有大有小并非“均质化”。机车时,如果含有太粗砂粒,机器刀头会在壶内壁刮出颗粒痕迹,容易留下坑洞,所以用原矿的泥料拿来机车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机车由于工艺所限会选用目数高的砂粒特别细的紫砂或者是外山料加高岭土冲浆来保证泥料的软度和柔韧性。如果不考虑紫砂特性,在炼泥过程中一味地机械破碎摧毁过筛,就会破坏了砂粒结构,致使器表质感单一,所以机车壶的制作方法就决定了它的透气性差。手拉和注浆肯定是没有的,这两种都需要添加硅酸钠(俗称水玻璃),气孔都堵住了。所以真正的原矿泥料比较适合手工来做。当然了单纯说泡茶这个功能,平常如果要是用瓷壶瓷盖碗泡茶的话,全手工,半手工,机车,做出来的壶都可以很好的满足。只要用料没问题,手工不粗制滥造,机车壶或者机制壶也没有哪里不好。机车壶只是身筒是机器在模具里滚压的而已,壶嘴,壶把拼装还是需要手工,如果用料不差,那除了略厚重外,并无可以指摘的地方,也是一件实用器。比如龙泉窑青瓷那里,陶土生胚的机车是很成熟的工艺,虽然缺乏了手工灵魂,但是日常的饭碗杯子之类的用机车是完全没问题的。现实情况是机车壶生产效率高,主要靠走量,追求低成本,做工差不多就行,很难存在用料好的情况。而紫砂壶之所以受到壶友和茶友们的喜爱,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是分不开的。艺术魅力我个人觉得,一个物体让人觉得有艺术魅力,这个物体应该是美的。紫砂壶想做的美,必须要制壶人亲自投入进去。有人会问,一些很漂亮的具有独特设计的壶型,能机车加工吗?现在科技已经往3D打印发展,肯定能。但是很少有人去这么做,因为划不来。也有壶友会说,那些经典造型的壶,机车的不要太多?可是,做工真正好的机车壶,也是花费了很大精力的,你以为就很便宜么?正常使用半手工和全手工制作的原矿紫砂壶透气性会更好一些,去涩效果也更好,差不多价格的情况下,干嘛不去买手工的?
全手工和半手工紫砂壶如何区分? 总得来说区分全手工与半手工紫砂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造型视觉辨别法: 这种方法是最难掌握,同时也是最为准确的,需要对其进行判断的人是真心爱壶的,掌握这种方法,需要对紫砂壶知识有着长时间的了解,还要有着深厚的审美积累。对于那些刚入行的朋友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做最基本的概括判断:全手工壶,方不方,圆不圆,直不直,正不正;而半手工壶则是非常的规矩周正。 二,痕迹辨认法: 这种方法是用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来判断的,虽然说相对前一种来说比较容易掌握,但是准确性却是不如前一种的,若遇到一些特殊情况的话则需要两种方法一起来辨认。【划重点:痕迹辨认法只能作为排除法来用,不能直接对作品下定论。即是只要发现一处印证就可以判定该壶是半手工,但却不能确定该壶就是全手工。】通过痕迹来辨认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方法①:看接头印(身筒内外都要观察) 因为全手工壶的身筒是由一整条泥条围起来拼接而成,所以全手工圆壶的身筒接头印子(拼接处)一般都放在壶把结合处。半手工圆壶的身筒是由泥条放入模型中,搪胚工具刮摩成型,所以模型本身的接缝会在身筒上留下两处接头印子,一般壶嘴结合处和壶把结合处都有(可壶身内外充分观察)。但是,就算仅有壶把处有接头印子,或者整把壶没有一处接头印子,也不能直接断定这就是全手工壶。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全手工制壶者都喜欢留一条印子在那里,现在不管全手工壶或半手工壶,壶嘴壶把处的接头印子都可以手工精细的抹掉,烧制后也看不出来了。所以记住:有两条印子基本上是半手,有一条印子或没有印子则不能确定! 【图一】是全手工的壶把内部接头印。 【图二】是一把半手工的壶把内部接头印,两把壶的接头印子可以做到一样。 【图三】这把半手工壶的身筒外部(壶嘴下方)有接头印。 请注意,这里的接头印,无论是在里面还是在外面(一处接头印想要抹掉必须内部外部全部处理干净),模糊还是清晰,只要能看到,都可以断定是半手工的。 方法②:看壶嘴和壶把模具线 有些半手工壶的壶嘴壶把壶钮也是模具成型,后期光修,如果我们在壶嘴,壶把或壶钮的正中间处看到有一条贯穿印子,那么也可以确定这是半手工的,如果没有则不能直接确定。 【图四】这把半手工壶壶嘴正中间有模具线印子。 【图五】这把半手工壶壶把中间处有印子。 方法③:看壶盖 全手工壶的壶盖上,滴把、裙墙、盖面三者有拼接接缝线,这种壶盖配的壶身一般也是全手工壶,而半手工的壶则是光滑无接缝线的。倘若要是合磨线跟裙墙重合的话,那么就不好判断了。一部分壶是拱形盖的话,全手工壶会出现双层盖子和一层盖子,而半手工壶都是一层盖子,所以拱形盖如果是双层盖的话可判定是全手工,拱形盖是单层盖的话则不确定。如果是平盖则不能根据双层盖或单层盖来确定。 【图六】这种拱形盖且是双层盖子的,基本判定是全手工。 方法④:看内部泥门褶皱 全手工壶是用手指撑着泥片内部,用竹拍子对外部进行巧力拍打做成的身筒。拍打过程中,内壁用手指撑起的动作只是轻靠,所以内壁面没有受到直接较大的作用力,只是受到外部形变时往里的挤压形成了规律状褶皱,比较粗糙,内壁颗粒分布相对松散,即泥门呈松散状,这个是无法模仿的。而外部受到竹拍子拍打,表面直接受力,泥面颗粒比较紧密,后期进行明针光修更加紧致,所以内外泥门松紧差距较大。而半手工壶由于身筒是套在模具中用手或工具用力摩刮搪出来的,壶体内外受力一样,所以内外表泥料颗粒分布紧密度相近,壶身内壁相对光滑,褶皱很小,泥门较紧。不管全手工还是半手工,壶体基本完成后,为了内部均匀整洁,有的工匠师傅会将内部褶皱处理掉,即用竹片工具对内部进行一个修整,统称推墙刮底,从而形成太阳纹。所以如果有明显泥门褶皱则可以推断为全手工,如果是推墙刮底修整过的壶则不易区分全手还是半手工。但看的多了,有些即使用竹片在壶内刮出太阳纹加以掩饰,也能看出来壶身内外泥门松紧度一致,是半手工。 【图七】【图八】是全手工泥门褶皱。 【图九】是半手工太阳纹。 方法⑤:内壁是否有字画 有的制壶师傅为了彰显自己做的是全手工壶,会在壶身内壁刻绘字画。因为制作全手工壶,可以先在泥片上刻绘好之后再围起来起身筒,这样成型之后内壁刻绘也得以很好保留。半手工壶要对壶身内壁进行按压摩刮,无法保留刻绘,身筒做好后又无法伸手进去对内壁进行刻绘。所以壶身内壁有字画的也是全手,并且内壁刻字画的部位都不会进行推墙刮底,没有太阳纹。 方法⑥:壶口接头 部分壶型比如石瓢,壶口也是后期接上去的,制作步骤是先拍泥片围成一圈,后面专门针对壶口还需要再上一层泥片,这就导致两层之间会有一个接头印子,依旧是以石瓢为例,全手石瓢经常会在壶嘴这里看到一圈的印子,这是全手的标志之一,但也不排除半手的去耗费精力仿制这一道工序,只能说有这种接片印子的壶大概率是全手工。如果没有接片印子(制壶者追求完美精心处理掉或泥性收缩比率小看不出来)则不能确定。 补充说明: 一,因为软性专用印章已经普及,所以是否有内壁章无法做为判断全手还是半手的依据。 二,复杂器型类似于风卷葵、鱼化龙、筋纹器等,全手工做起来非常困难且耗费时间,相应的做出的作品也都非常昂贵,实用性也不如朴素器,所以市场上9成以上都是半手工。 其实喜欢紫砂壶的朋友们要理性看待全手工与半手工,不要贬低半手工也不要盲目迷信全手工,一把壶的价值,在于这把壶的精气神韵是否充足饱满,壶型是否做的规整、比例是否和谐、泥料是否好、做工是否细致,而不是其成型方式。#紫砂壶#
紫砂壶全手工和半手工哪个好? 紫砂壶正规的制作方法就两种:全手工和半手工。 ①,全手工制壶: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相传是由时大彬改进,而后传承至今的打泥条泥片围筑法,主要以手工拍打泥条泥片拼接刮磨。以圆器为例,要先捶打泥条泥片,使泥料充分匀和细腻,增强可塑性和柔软性,充分脱挤泥间的残余空气和水分,而后以工具规划泥片,围筑泥条置于转盘之上,用拍子手工拍打成圆,规整之后便是壶身。壶盖制作亦是相同原理。然后手工搓出壶嘴壶把壶钮,挖嘴孔,再以泥调和水(脂泥)为天然粘合剂,使壶嘴壶把与壶身相接(掇嘴把),壶钮与壶盖相接(装的子),了胚,最后用明针光修整体,推墙刮底,即得紫砂壶生坯。 ②,半手工制壶:随着现代陶艺的发展紫砂壶的制作也引入了模具成型也就是我们如今称之为的半手工,其与全手的区别,仅在于模具辅助成型的使用。半手工只需拍出雏形身筒以及盖子泥片,而后分别放入石膏模型中经过按压摩刮处理(搪身桶和搪盖子),壶嘴壶把壶钮亦是手工制作,完成之后仍需要手工进行余下的所有步骤。 总结来说:全手工指他的身桶,壶盖,壶嘴,壶把,壶钮,都是全部依靠手工成型,所以叫全手工。半手工的呢,是指他的身桶,壶盖是依靠摸具成型,所以叫半手工。但整套制壶流程步骤繁多,起身桶与盖子只是占这整个制壶流程中的开头部分,最耗费心力的是后期的掇嘴把,了胚,明针光修整体,这些都是必须手工完成的。全手工是依靠手工的拍打修整,难度大,耗时长,产量低,但透气性比半手的高,泡茶比较好养,适茶性稍高。半手工的话,依靠摸具来搪身桶搪盖子,泥性按压比较紧致,烧成后的气孔率稍低,透气性比全手的差一点,适茶性略受影响。但并不是所有全手工都比半手工的透气性好,泥料也起着很大作用,没有绝对。实际上,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几乎是感觉不到全手和半手壶的适茶性差异的,这需要对茶了解到一定段位才能感知。全手、半手壶泡茶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全手更体现了一个紫砂匠人的技艺水平。半手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身桶与壶盖的成型难度,相对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其仍是属于手工范畴,做好一把半手工壶,同样非常耗时耗力。 壶友们要理性看待全手工与半手工,不要贬低半手也不要盲目迷信全手工,不需要纠结在模具、工具上,说到底,模具也是一种工具,古时制作筋囊器型时就是依靠模子进行塑形的。一把壶的价值,在于这把壶的精气神韵是否充足饱满,壶型是否做的规整、比例是否和谐、泥料是否好、做工是否细致,而不是其成型方式。有的壶型半手工做出来比全手工更有气韵,为了使壶型更加标准,如今紫砂一厂通常的做法是采用传统手法拍打出身筒后,还借助模具准型。 如果是光货,壶面是否光整无暇;如果是筋囊器,那线条是否清爽利落,块面是否均匀,曲线是否自然;如果是花货,那么上面的花草树木是否自然如天成,无一点矫饰。 只要这些要求都达到了,半手工和全手工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以上仅我个人认知,若与各位老师观点冲突,望不吝赐教,我自当虚心学习
年轻人到底喜不喜欢喝茶?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传统,却越来越不被我们接受了。 作为现代消费者,特别是日渐崛起的80后、90后这些生力军,为什么不选择喝茶呢?根据调查显示,这些时尚人群不喝茶的原因来自四个方面:一是认为喝茶是老土,是中老年喝的,不够时尚;二是认为喝茶不方便,流程繁琐;三是认为喝茶使人兴奋,影响睡眠;四是茶叶太苦涩,不愿意品尝苦味等等....比如小时候,就爱喝可乐、吃膨化食品这些,重口味,垃圾食品。三十几岁以后,喜欢喝茶了,品的出回甘了。 年轻人不是不爱喝茶,而是喝茶代价太高。相信大部分年轻人对喝茶还是心生向往的,但考虑到时间成本以及环境因素,再加上有各种现代饮料的代替,最后就放弃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令年轻人对喝茶失去了兴趣。“我没时间,也完全不懂茶文化,” 大家通常对煮咖啡更感兴趣。喝茶讲究慢,真正传统的中国茶需要与之相应冲泡方式,或许是这一点,就让现在的年轻人望而生畏。 如今,紫砂正慢慢走向大众,成为新时代的生活必需品。紫砂壶的使用群体越来越年轻,更表示国人的审美素养正在悄悄提升。 一个人选择了喝茶,实际上是选择一种生活状态,选择一种生活状态,实际上是选择一种境界。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好多忙碌的年轻人很少有机会去细细的品一泡茶,因此大部分人可能只是选择超市便携快捷的冲泡式茶包。 年轻人喜欢热闹与繁华,但随着阅历的提升和时间的沉淀,经过岁月的洗礼后,哪怕只是片刻的远离了喧嚣,也会想要享受一下一个人的淡泊与宁静,或约交心的少许朋友,或陪陪家人,冲壶热茶,吃点水果,不也是人生一大惬意的事情?而来到这里,才发现谁说喝茶和现代不能完美融合?甚至,还能加点时尚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