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子婴吧1
秦王子婴吧1
关注数: 0
粉丝数: 65
发帖数: 3,381
关注贴吧数: 1
(转贴)姓与氏 “姓”与“氏”的区别 古代传说中,姓与氏是伏羲氏确定的。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认为,中国最早的姓产生与伏羲氏时期,产生的第一个姓是风姓。 姓,所代表的是氏族的血统,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它最早是氏族图腾标志,有了文字后,才形诸文字。 姓,《三坟》:“男女媾精,女生为姓。”《说文》:“姓,人所生也。”氏族的血缘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的女性始祖,所以古姓多为女旁字。因生为姓,也就是以氏族最初的血缘之始来命姓,所以姓是不可能有变化的。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地命氏”的例子,如“炎帝居于姜水,故为姜姓”,“舜居于妫汭之水滨,故为妫姓”,实际上是他们生于居于姜水、妫水之滨的氏族部落,这水名就是以其氏族部落的女性始祖的名字命名的。所以,姓是区别血缘的,是宗族的根本族号。 氏,是姓的支系,是姓族的分支标记,氏是源于同一父性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庶子)的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是大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称呼。 氏,是部落、宗族的分支,是小宗(支系)的族号,子孙分支,就以氏来区别。他们的姓不变,而以分支的国、邑、地、官、谥、字、业等各自为氏以示区别。在小宗(分支)的划分,有其基本原则,就是“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子孙分出,以其祖为祖,自为小宗。分支后繁衍后代,他就成了本支的祖,他的子孙分别为更小的宗,并且各自为氏以示区别。 比如说,周王姓姬,儿子分嫡子、庶子,正妻生的是嫡子,其他妻生的是庶子,嫡子继承姓,继承王位,其他的二十多个儿子称王子某,不能继承王位,分封小国,为侯,以国名做为他的氏,称姬姓某氏。小国的嫡子继承侯和氏,其庶子又被分封一地,为伯爵或为子爵,所分封地名又成为他的氏。如此等等。 那时候的宗族与现在意义上的宗族是不同的。 秦以前,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明婚姻,世代不变。氏辩贵贱,随时更移。氏族、部落的消亡,氏也就消亡,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无数个氏,也消亡了无数个氏,然而姓基本不变。所以,先秦时期保留下来的姓只有30余个,保留下来的氏却有千余个。 秦时,各方面都大一统,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虽有区别,但已不严格了,到了汉代,姓与氏已经没有区分了。姓与氏融合的根本原因,是郡县制代替了裂土分封制,取消了世袭封土,也没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原来分氏的基础没有了,氏的代表贵贱的意义消失了,只剩下与姓相同的区别婚姻的意义,所以与姓融合为一了。 秦代,实行了郡县制,取消了裂土分封,分宗命氏的基础被取消了,姓与氏就逐渐模糊。到了汉代,姓与氏已经趋于合一,汉末,姓与氏已经一体化了。
(科普)夏天养生十诫 不宜坐木 俗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夏天气温高,湿度大,木头,尤其是久置露天里的木料、椅凳等,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会向外散发出湿热,使人易患皮肤病、风湿和关节炎等。 不宜多吃冷食 在炎热的夏季,如果胃肠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会加快蠕动,缩短食物在小肠里的停留时间,影响人体对食物营养的吸收。同时,由于夏季气温高,体内热量不易散发,胃肠内的温度也较高,如果骤然受冷刺激可导致胃肠痉挛,引起腹痛。 不宜夜晚露宿 盛夏时节,身上的汗腺不断向外分泌汗液,以散发体内的热量。睡着后,机体处于放松状态,抵抗力暂时下降。此时如果正值夜晚,气温下降,再遇冷风袭来,露水加身,容易导致头痛、腹痛、关节不适,并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夜晚露宿还易被蚊虫叮咬,可能染上疾症,如大脑炎等病。 不宜缺少午睡 夏季昼长夜短,气温高,人的新陈代谢旺盛,消耗量也大,容易疲劳。加上夜间炎热,睡不安稳,导致睡眠不足。因此,中午睡上一二个小时,对健康大有裨益。可使身体各系统得到休息,也是防止中暑的一项好措施。 电风扇不宜吹得过久 电扇吹得过久会破坏出汗的均衡状态,使人感到头痛、头昏、腿酸手软、全身不适,严重者还可能诱发其他疾病。盛夏之夜开着电扇入睡,更容易受凉。尤其老年人和儿童更应注意。 空调不宜开得太大 空调能给人带来舒适的环境。但如果室内外温差太大,人对室内外温度变化难以适应,容易“感冒”。而且如果室内外温差太大,不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会使室内空气混浊,致使各种病原微生物孳生。若人的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就容易患病。因此,夏天使用空调温差不易太大,最好在5-8度之间,最大不能超过10度。 不宜“快速冷却” 炎夏,人们外出归来为尽快消汗除热,往往喜欢冲冷水浴来“快速冷却”。但由于人在阳光下吸收了大量的热量,如此“快速冷却”,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使热量不能散发出而滞留体内,引起高热,还会因脑部毛细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重者还可引起休克;而且此时人体抵抗力降低,感冒就会“乘凉而入”。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先将身上的汗擦干或待汗发散干之后再冲洗。 渴极不宜急饮 夏天出汗多,有人一下子喝进很多水,会增加心脏负担,使血液浓度下降,甚至可出现心慌、气短、出虚汗等现象。渴极了应先喝少量的水,停一会儿再喝。 不宜用饮料代替白开水 汽水、果汁、可乐等饮料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及电解质。这些物质会对胃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如大量饮用,还会增加肾脏过滤负担,影响肾功能。而且过多摄入糖分会增加人体热量,使人肥胖。因此,夏季不宜多喝饮料,最好还是喝白开水,尤其是儿童和老人,更应少喝饮料多饮水。 不宜戴过深或过浅的太阳镜 太阳镜能避免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但如果镜片颜色过深,会因视物不清而影响视力;如果镜片颜色过浅,紫外线仍可透过镜片损伤眼睛。因此,夏季选择太阳镜应允许15%-30%之间的可见光线穿过灰色或绿色的镜片,不但可抵御紫外线,而且视物清晰度最佳,透视外界物体颜色变化也最小。
吴王夫差剑重回苏州 时隔2500年寒光逼人 日前,苏州博物馆宣布,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出资4250万元征集的58件台湾“古越阁”旧藏青铜兵器,将于12月18日—2015年3月22日在该馆公开展示。据了解,其中31件为“古越阁”主人王振华、王淑华夫妇慷慨捐赠,另外27件吴国兵器精品则为友情出让,其中一柄被称为“吴老大”的吴王夫差剑,是目前已知存世的9柄吴王夫差剑中保存最完好的,堪称国宝。现代快报记者王玲玲 “每一次触碰,我们都小心翼翼,它真的太过锋利,一不小心手指就会被划破。”苏州博物馆馆长助理、文物征集委员会主任程义介绍,此次入藏苏州博物馆的这柄吴王夫差剑通长58.3厘米,身宽5厘米,格宽5.5厘米,茎长9.4厘米。 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在目前已知的吴王夫差剑中,这一柄保存最为完整,其他多柄剑出土时即已残缺。这一柄也是最长的,其他一般长约40多厘米。 据程义介绍,它的剑身宽长,上面有一层蓝色薄锈,刃锋极其锋利,堪称削铁如泥、吹毛断发。“此前的藏家曾经做过实验,他们把一张A4纸放在桌上,没有任何人去按住白纸的情况下,剑刃只在纸上轻轻划过,纸便立刻被割成了两半。” 另外,靠近刃锋处剑身明显变窄,双刃呈弧线。剑格作倒凹字形,装饰有兽面纹,镶嵌绿松石,一面已佚。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攻敔(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 这柄吴王夫差剑依旧寒光逼人 “吴王夫差剑,我第一眼看到它时就被震住了,没有想到,时隔2500年,它依然寒光逼人。” 据了解,一直以来,苏州博物馆都致力于征集吴国有铭兵器,但未能如愿,直到台湾“古越阁”主人王振华、王淑华夫妇出现。王振华夫妇祖籍浙江诸暨,所以将“古越阁”命名为他们的斋号。 1991年,王振华、王淑华夫妇在香港买下了这柄吴王夫差剑。1995年8月,故宫博物院为庆祝建院40周年,特邀王氏夫妇举办了“台湾古越阁藏青铜兵器精粹展”。 王氏夫妇每年要来苏州一次,所以和苏州文博界人士多有交往。“我们知道王氏藏有吴王夫差剑,一直有心征集,但直到2012年,他们才提出愿意将其藏品出让。”程义说。当对方答应出让时,他立即邀请了三位文物专家前往香港鉴定这批文物的真伪。经鉴定,吴王夫差剑等27件文物确为真品。由于这柄剑品相好,与其保存环境有关,只有在北方干燥地区才有可能做到。三位专家一致推测认为,它极有可能是在山西出土。当时,吴国正与晋国交战,无奈此战告败,剑自然成为了战利品而流落他乡。 接下来,对于苏博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费问题。据程义介绍,4250万元的价格还是双方洽谈了整整三天才确定下来的,尽管如此,这对于苏州博物馆来说还是一笔巨款。经过多方协调,资金问题最终得到苏州市人民市政府的支持。 苏州才是它最好的去处 “有多家博物馆想出资征集吴王夫差剑,出价比4250万高,最终他俩还是决定让它入藏苏博。他们觉得苏州才是这些宝贝最好的去处。” 根据苏州博物馆提供的研究资料表明,从此次征集来的吴越青铜兵器来看,精品多,品相完好,更加能够说明吴国、越国的剑好。程义介绍,主要与吴越两国铜矿少有关。“因为资源少,吴越两国人更善于利用这些有限的材料,追求经久耐用,不断在铸造工艺上寻求突破。为此,每每与周边国家交战,吴越的兵器都是对方追逐的最好战利品。”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吴国有铭兵器出土不下百件,但都和苏州无缘。“终于荣归故里,并且是已知保存得最完好的一柄吴王夫差剑,其意义非凡。”程义介绍,以吴王夫差剑为例,目前已知存世量共有9柄,都出土于江苏省外城市,并分别入藏上海、山东、山西、安徽、河南等博物馆,唯独它们的“老家”从未出土过,更没有哪家博物馆收藏。 终于有一柄吴王夫差剑“回家”了 “终于荣归故里,并且是已知保存得最完好的一柄吴王夫差剑,其意义非凡。” 苏州为何鲜见青铜兵器? 包括此次入藏苏博的吴王夫差剑在内的吴国王室顶级青铜兵器,为何基本都流落他乡,鲜有在苏州地区现身的呢? 程义介绍,这要从高档青铜兵器的用处讲起。作为国君自用并留下铭文的兵器,是带有军事或礼仪功能的实用器;另外,国君也会将一些带有自用铭文的兵器作为联姻信物或礼品送给诸国姻亲;第三,对于一些身份不高,但军功卓著的将士,来自王室的顶级青铜兵器当然是至高无上的褒奖;最后一种情况,则比较悲凉,吴国灭亡后,带有青铜器陪葬的国君或高等级贵族墓地被敌国报复性盗掘,作为权力象征的青铜器会被抢掠;或者如夫差是自杀而亡,其所用兵器就极有可能成为敌方将士的高档战利品而被带走。 1983年,湖北江陵县马山五号墓出土了一件带有“吴王夫差自作用矛”铭文的吴王夫差青铜矛,此矛铸造工艺、花纹风格与越王勾践剑类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出土此矛的却是一个中小型土坑楚墓,棺椁腐朽无存。最后拥有这件兵器者与吴王夫差的身份虽说差了十万八千里,但他当年却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如果能够在苏州找到吴王阖闾墓,那么也许就能找到最名副其实的那把吴王剑。”程义推测说。 花巨资征集这批文物,价值何在? 吴王夫差剑足以“镇馆” “有了吴王夫差剑这件藏品,我们的展览一下子就有了主心骨,有了点睛之笔。”程义称,这件藏品足以“镇馆”。 通过剑可以看到吴越历史 吴越争霸人尽皆知,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灭吴的历史,耳熟能详。但是吴国灭亡后,苏州的历史就变得扑朔迷离,尤其是普通民众更是不明就里。这批文物就为我们提供了直观的历史研究素材。 有助于研究吴越先进铸剑工艺 这次征集的兵器中有多种工艺,如鎏金、错金、镶嵌、暗格纹等,都是研究金属加工工艺的重要材料。在直径4厘米的剑首上铸有10圈同心圆纹,圆圈的底部有的还饰有短线纹等地纹,同心圆壁非常薄,即使现代铸造技术都很难完成,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如何完成的,这是科技史上的一个大问题。 为研究吴越文字的来源提供了好素材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异形。就目前所发现的吴越文字材料来看,吴越文字有鸟虫书和常体两种风格。鸟虫书接近楚系文字,但常体是否是楚系文字尚有疑问。吴越西接荆楚,北连齐鲁,远交秦晋,所以其文字可借鉴的范本很多。这次征集的一些有铭兵器中既有鸟虫书,也有常体,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吴越文字的来源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秦王子婴吧”前来拜访,祝贵吧兴旺红火 “秦王子婴吧”最初是为了子婴这个历史人物而建立的贴吧,随着本吧日益发展壮大,吧友越来越多,讨论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现在本吧主要以讨论中外历史为主,各位吧友可以在本吧畅所欲言,踊跃发贴讨论。 同时,为丰富本吧内容,不完全拘泥于正史,也可以以名家小说,民间传说,野史故事、热门影视、时事新闻,文艺娱乐等话题参与讨论 。本吧立志发展成为以历史、文化为主,娱乐、新闻为辅的综合性贴吧。
“秦王子婴吧”前来拜访,祝贵吧兴旺红火 喜欢历史的朋友们,欢迎光临“秦王子婴吧”,本吧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园。
(介绍)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BUG反馈】03-10丨贴吧签到数显示不正确 这几天,贴吧首页显示的签到人数明显减少,但实际签到人数并不少,希望百度能早日修复这一BUG。
秦兵马俑考古首次发现完整弓弩, 弓弦疑为动物筋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6日对外披露,考古人员在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中清理出一件较为完整的弓弩,弓弦清晰可见。这是秦俑考古中首次发现比较清楚的弓弦。 气势恢弘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认为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2009年6月13日,秦兵马俑一号坑在沉寂了20多年后,开始了第三次发掘。 2012年6月9日,秦兵马俑一号坑公布了第三次考古发掘成果,出土小件器物包括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类型共计310余件(组);揭露陶马三组12匹,陶俑编号120余件;清理战车两乘、战鼓两处、兵器柲(音同必)10处、弓弩箭菔(音同服)12处、漆盾一处,建筑材料朽迹如木、席、夯窝等痕迹多处。 26日,记者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了解到,秦俑一号坑的第三次发掘中,考古人员在一处过洞的中部清理出一件较为完整的弓弩,弓弦清晰可见,直径约0.8厘米,表面光滑圆润,非编织物。这是在秦俑考古中首次发现比较清楚的弓弦。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考古人员推测其材质可能是动物的筋。 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考古领队申茂盛告诉中新社记者说,目前,一号坑还清理出了完整的弓箭。秦代武士所使用的弓箭,在秦俑坑中多有发现,一般多见于成束装在箭囊里。此次发现的是一支完整的弓箭,在不同的部位还残存有彩绘遗迹,可分辨出红、黑等颜色。 考古专家认为,根据这些发现可以复原出比较接近真实的秦代弓弩。根据机械运动学以及机械设计原理,可以推算出弓箭的射程,以此对秦军强大的战斗力有一个正确的评估。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基础,以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为依托的一座大型遗址博物院。目前在秦始皇陵陵区已发现各类陪葬坑、陪葬墓等600余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