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que1993 wuque1993
关注数: 8 粉丝数: 107 发帖数: 6,822 关注贴吧数: 40
甜区不甜(转载) 最近在研究功率训练,看到一篇王开元老师的文章,觉得很好,转载过来,分享给吧友。以下均为开元老师的观点—— 本期我们来聊聊功率训练中的“甜区”。“甜区并不甜”似乎有标题党之嫌,却也很好地总结了我个人的基本观点。 对不那么熟悉功率训练概念的自行车爱好者,“甜区训练”是什么呢?“甜区”是在《功率计在自行车训练和竞赛中的应用》一书中所提出的一个训练强度范围,即FTP的88%-93%这个区间。书中认为,在这强度下训练,带来的疲劳并不是那么强,但训练的刺激也不弱,属于训练“性价比”较高的一个折中点。所谓“甜区”乃是在强度3区和4区的交界处 练得不累,又能涨FTP,这么甜的好事,何乐而不为?相信很多车友的第一反应是这样的。事实上,在开始甜区训练之后一段时间,的确不少人的功率得到了提高,尝到了甜区训练的甜头。然而,还有一部分车友在渡过最初几个月的“甜蜜期”后,持续的甜区训练似乎失效了,伴随而来的反应却是疲劳,让人很是不解,说好的性价比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即任何训练处方都有其适用的前提,不存在包治百病的狗皮膏药,如果仅靠甜区训练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自行车训练的书又何必出了一本又一本? 如果你对于训练的书籍阅读较多,对一种说法肯定不陌生,即在训练中应该尽量避免过多在3区训练,以免“高不成低不就”。这样的说法,似乎和甜区训练是矛盾的,这又何解呢? 要进一步探讨这个话题,需要先了解下训练的强度分布模式。这里我们用学界比较通用的三个强度区来说明。1区为有氧阈强度以下,2区为有氧阈强度到无氧阈强度,3区为无氧阈以上强度。在这里,甜区落在2区靠近3区的位置。 第一种训练强度分布模式称为“金字塔模型”,即大部分训练的强度都集中在2区。所以如果你的训练内容以甜区为主,或是经常做一些FTP强度附近的训练,那你的训练强度分布模式就属于这种“金字塔模型”。训练强度分布的金字塔模型,大部分训练强度集中在2区(有氧阈和无氧阈之间) 与“金字塔模型”相对应的是“两极化模型”,即训练强度大部分集中在1区(约75%-85%的训练量),少量集中在3区(约20-10%),剩下很少的训练为2区强度。这种训练方式,便是上文提到的“尽量避免在3区(注:这是指6个强度区里的3区,勿混淆)训练”。训练强度分布的两极化模型,大部分训练强度集中在1区,少量在3区 两种训练强度分布模式究竟孰优孰劣,讲清楚这个问题,也就讲清楚了“甜区训练”和“避免在3区训练”两者的矛盾。 还是那句话,任何训练处方都有其适用的前提。相信大部分车友做功率训练,根本目的在于提高FTP。FTP近似于无氧阈强度对应功率,是评价有氧能力的指标。何为有氧能力?有氧能力是你运动中的摄氧能力,或者说使用氧气进行有氧氧化供能的能力。所谓摄氧能力,其实有2个环节:(1)氧运输能力,即通过呼吸系统使得空气中的氧份进入血液,再由心脏跳动将携有氧的血液泵到全身。这一环节,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心肺功能”;(2)用氧能力,即氧到达工作肌群后,肌细胞内的线粒体利用氧进行有氧氧化供能,线粒体的丰密度越大,用氧能力越强。 上述两个环节中的任何一环得到提高,都会相应提高有氧能力,反映到FTP的提高。但是提高这两个环节,其训练方法是有所不同的。要提高氧运输能力,也就是“心肺功能”,最佳的方法莫过于高强度间歇训练,简单来说就是让你的心脏猛烈地跳动,让你的呼吸非常急促,从而产生心肺功能的适应和提高。要提高肌肉的用氧能力,则需要进行LSD训练,即低强度长时间的有氧耐力骑行,使得肌细胞内的线粒体数量逐渐增加。 接着我们来说说两种训练强度分布模式的适用前提。上述两个环节中,心肺功能的提高是较快的,普通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规律运动训练,尤其是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很快就能在心肺功能方面得到提高。这也正是为何大部分新手在训练2-3个月后,尤其是做了间歇训练后,FTP提高非常明显,归根结底是你的心肺功能提升了,从而提高了有氧能力中的氧运输能力环节,反映到FTP的提高。尽管心肺功能提高相对较快,但其“天花板”也较低,在最初几个月的持续提升后便达到了瓶颈,这个瓶颈往往卡住了很多人的FTP。 如果你留意过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大致会得到这么一个规律:间歇训练对于不曾规律训练的普通人群提升最大,但对于高水平运动者来说却没什么帮助。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水平运动者因为长期规律的运动训练,其心肺功能已经非常接近最佳水平,因此继续提升的空间也相当有限了。 相对于“天花板”较低的心肺功能,肌肉用氧能力,即线粒体的丰密度的提升空间则要大得多,但这个过程发生也相对较为缓慢。欧洲老派的自行车选手之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那就再骑2000公里”。食人魔Eddy Merckx也说:“不管骑多骑少、骑长骑短,总之都得去骑”。这些都反映出低强度有氧耐力里程积累的重要性——有氧耐力是经年累月“磨”出来的。食人魔:不管长短多少,骑就对了 所以,甜区对于训练不怎么规律,训练频次较低,每周只骑两三次甚至更少的骑行爱好者来说,的确是性价比很高的一种训练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强度相对较高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心肺功能;同时由于训练频次低,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恢复。 蜜糖虽甜,吃多了要蛀牙。对于训练规律,一周训练5-6次,甚至一天两练的严肃爱好者,甜区则不甜,应尽量避免。除了频繁进行甜区强度的训练导致疲劳的积累,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太多的甜区训练其实在抵消你辛苦积累的LSD训练成果。因为甜区所处的强度为亚无氧阈,虽然乳酸浓度仍可维持稳态,但实际上肌肉内乳酸浓度并不低,而这种酸性环境会破坏线粒体的活性,实际上损害了肌肉的用氧能力,这种与我们训练目的背道而驰的结果相信各位车友都不愿见到。 训练并无捷径,也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秘籍,对于某一种训练处方无需过分迷信和推崇,了解其背后原理,有针对性地使用才是正道。
冬训三个月总结&新的计划 先介绍一下本人的情况吧。在冬训前,身高160cm,体重74kg,FTP182瓦,因为原来的工作强度太大,转为兼职,所以骑车的时间比较充足。在三个月期间,CTL从0拉升到62,体重降低到67.5kg,FTP提升到216瓦。在期间,有自己的一些建议,仅供参考啊! 1. 开始大家的骑车热情肯定很高涨,但是千万不要训练过度,虽然差不多一个月后,TSB才有参考价值,前一个月,TSB尽量还是不要低于-35,后期TSB尽量不要低于-30,这个参数对于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准的。 2. 极化训练虽好,对于新手,建议还是先不要采用。没有一定的骑行基础,强度高不一定能恢复过来。前两个月可以以2区、3区、甜区为主,第三个月开始可以上强度,到阈值、五区都行,不过还是要二区为主比较好。 3. 恢复很重要。每次骑行后,按摩,拉伸,营养,睡眠都很重要。碳水,蛋白质都不要少。 4. 顽鹿的CTL,ATL计算公式是:CTL(今日)=41/42*CTL(昨日)+1/42*TSS(今日), ATL(今日)=6/7*ATL(昨日)+1/7*TSS(今日), TSB(明日)=CTL(今日)-ATL(今日), 我自己在excel表格里设置了公式,可以自己规划接下来的训练量,还是比较容易的(我要早知道就好了,估计效率能更高)。 5. 训练过程中,衡量自己是否进步,可以看同一心率下输出的功率。我自己最后一次测试FTP的契机是昨天发现效率系数EF(NP/平均心率)不对劲,感觉好像高了不少。我找了一个月前的同一个训练,发现同样在164的平均心率下,平均功率从167瓦提升到187瓦,我感觉FTP应该也升了不少,结果一测,果然提升了不少。接下来的一个月,天天基本工作很重,不过还是会坚持训练的,目前主要打算先干一个月二区,具体的规划都先写出来了,那个TSS20是估计了每天通勤的训练量,也算进去了,便于很好的估计TSB,接下来的小目标:环太湖,大目标:骑川藏。后续的每日打卡都会在这个帖子继续更新。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