丶在等一个人丶 丶在等一个人丶
关注数: 3,346 粉丝数: 543 发帖数: 705 关注贴吧数: 83
转~浅谈下钓鱼去向(野钓,坑钓)高手都来看看 大风细雨无法出门,闲着无聊,在此闲谈下野钓,坑钓的感悟,觉得合适自己可以借鉴,不适合自己就别喷了。 坑钓……论斤,论小时,论天,都有。技术含量也高,装备要求也高,毕竟是竞技项目嘛。都是争分夺秒,主要是用饵,所以对饵的重量,雾化速度,味道等要求都很高。我一般玩坑或竞技(混养)都准备4种类型的饵,重口味的,腥味的,香味的,本味的(很清淡),诱鱼时,打行程钓腥香饵,鱼进窝换本味的,打行程钓的饵都是麸系列为主,比重轻,之所以钓的时候用本味,因为坑塘的鱼,大腥大香吃的多了,本味清淡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因为区域环境的差异,效果都不一样,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环境来变动)至于说重口味的饵,那是竞技时用来坑人的,团队赛的时候压制别人,让自己的队友拿好成绩。调漂嘛,就根据自己习惯来,喜欢调4钓12345也行,喜欢调7钓12345678也行,没有最好的,只有适合自己,适合你垂钓的坑的调法,简单举例吧,混养池鱼个体大,鱼多时由于鱼的冲击力的惯性会让饵浮起,老顶漂,不顿,这时,钓顿点效果更好,如调7钓678目(饵料味道浓,导致诱鱼而鱼不爱吃也是这个动作,这就要靠经验去分辨了。)鱼少后漂记得调回来。还有好多细节,如子线长度,姿势,抛竿姿势的黑坑细节就不一一道来了,乡下人文笔不好。希望大神们来指正探讨,休息会来写野钓 在来说野钓,野钓也分好几种,河道,水库,池塘,溪流等等,野钓是很考验钓鱼人的机动性的,鱼食准备多样,装备长短都要具备,现在就拿大家经常提的水库做重点分析吧,就现在这个季节而已,秋冬枯水季节,水库杂草多,春季后水位上涨,鱼都近案觅食,容易挂底,找地麻烦,杂鱼多(上下层都有),这个季节饵料钓鱼不是很好,我首选红虫蚯蚓,到水库选择2个钓点,距离要近,一个浅1米左右早上钓,一个深2米内12点后钓,过两米不建议钓,浅滩稍微打点窝子。不打也行,深水地方建议多打点,因为你是下午钓,尽量选有倒树,浮草的地方,以上是钓点的问题。 在就是钓法了,这都是个人心得不喜别喷,水底障碍多,挂底是常事,因此我用红虫蚯蚓从来不钓死口,专门钓目,这时必须有根好漂,钩子选择同样规格的,子线长度一致,一次帮20组以上,好吧开始调漂了,方法两种,都非常好,一种是,重铅找底多找几次把地形方圆两米都摸熟,离地30厘米,带钩调7目(不能少原因后面有),再一个钩子上挂4个红虫,看饵能压几目,我用的天元的漂目距大,潜水可以压到4目,深水两目,把目数记下后钓567目,由于红虫比重轻,鱼只有靠近鱼钩在惯性水流的作用下漂就上顶,手就不能离竿了,坐等顿口提鱼,记住任何的顶票都不理,过7目就不惯他了。 春天水库没有浪的日子几乎没有(也许是区域问题),有钓友会问老走漂啊,走票是好事,漂随浪上下波动,比死口更容易看清。饵也不停抖动,诱鱼效果也好,顿口更清晰,值得注意的是漂不走了千万记得轻提竿,因为要挂底了。我一直是以上钓法,在水库没有一次鱼获不是前三名。希望大家可以借鉴参考,指正。
夏季夜钓手竿钓鲤鱼 用手竿晚上钓鲤鱼,主要是打窝钓,最好是天黑以前就打好窝,将鱼诱上窝,天黑以后接着往下钓。 虽然天黑打窝也能诱鱼上来,但鱼上窝的时间会拉长,晚上钓鲤鱼,子夜以后就不好钓了,能在太阳落山以前的晚黄昏中将鲤鱼诱上窝,这是正确的做法。 诱鱼的窝饵有3种:一是糠饼块饵;二是米酒,最好是白酒米;三是豆粉油糠。三饵同时使用,块饵养窝,酒米供食,豆粉诱食并用。鲤鱼上窝与未上窝,天黑前可根据泡相确认。 用手竿晚上钓鲤鱼,有三种常用的钓饵:一种是活蛆,一种是糠饼粒,还有一种是灰面卤豆粉。钓活蛆要钓活饵,在穿筒挂一条后再尾挂两条,是主要挂法。钓糠饼粒应连挂两粒或三粒,其中可以讲两粒向上推挂在钩尾以外的脑线上,钩上只挂一粒10毫米×10毫米×10毫米的方饵。晚上钓鱼,要增大钓饵的目标,至于灰面饵的大小,可以根据鱼情来定。用袋装商品饵做钓饵,也是通常的做法,用包钩钓鱼,至于虾肉、青虫等荤饵的使用,可伺机而定,不拘一格。 晚上用手竿在池塘钓鱼,有两种环境:一种是灯光照明钓,一种是无灯光照明钓。 灯光照明钓,不存在月夜和星夜的区别,没有灯光照明,有月亮和无月亮时钓位的深浅和坐向是有区别的。亮深暗浅,面对月亮钓鱼也是通常的做法。 不管有月亮无月亮,有灯光无灯光,一律要钓高标亮标,要能准确判断浮标的位置,要能看清标相的动作变化。由于晚上鲤鱼咬钩的标相会不同于白天,先点后沉的标准标相会减少,加上鱼情以及觅食的差别,所以夜钓鲤鱼要尽快掌握鱼咬钩的标相变化特征,提高命中率。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晚上刹鱼,一定要用力拉刹的方法刹鱼。拉刹是轻刹,轻轻将鱼牵出窝区是夜钓鲤鱼的关键,只要不惊鱼、不散窝,就能继续钓下去。夜钓之中常常也会出现钓一条鱼以后,就什么也钓不上来了。没有别的什么原因,就是上鱼时不小心惊鱼散窝所致,是钓鱼人自己的过错。
钓鲤鱼浮漂漂相的分析及溜鱼技巧 鲤鱼是底栖杂食性鱼类,荤素兼食,饵谱广泛,其吻骨发达,常拱泥摄食。鲤鱼是低等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变化而变化,无需消耗能量就可以维持恒定体温,所以摄食总量并不大。同时鲤鱼与多数淡水鱼一样属于无胃鱼种,且肠道细短,新陈代谢速度快,故摄食习性为少吃勤食。 鲤鱼力大擅泳,冲击力大,拉线猛,而且非常狡猾,摆脱鱼钩的招式也非常多,使广大钓鱼人喜钓的品种之一。 鲤鱼胆小、机敏,警惕性高,行动和吃食都非常谨慎,不会轻易咬钩,尤其是野生鲤鱼,他们吃饵并不鲁莽,总是小心翼翼的将饵含到口中,先尝一尝,然后又吐掉,再含起来尝尝,又吐掉。有时这种动作可能会重复多次。由于鲤鱼不会贸然将饵吞入口中,所以他们摄食慢而轻,而且是摄食后即游走。鲤鱼就饵时,标相大多数是大幅度下沉或横向移动,标尾由高渐低,慢慢沉入水中。鲤鱼中钩后挣扎力量很大,逃窜时也十分凶猛,而且爆发力和耐疲劳能力也很强,不会轻易被溜翻。这种倔强的鱼儿也十分孤傲,他们的群体生活多是围绕觅食才发生的,在其他时候很少有群聚的习性,也几乎没有社会性活动。 钓鲤鱼时,通常要把钓组调的钝一些,看标相的时候直接抓黑标。但是,鲤鱼在就饵时也会做出一些“假动作”,尤其是滑口鲤鱼,它们的动作往往谨小慎微,吃饵时基本上只呈现出小顿口的标相。如果钓者在又风的天气施钓,这种细微的标相往往会因风浪的起伏而被钓者忽略。由此可见,鲤鱼是相当狡猾的,而且个体较大的鲤鱼还掌握着更高超的绝技,在浅滩处水深不足2米的情况下,鲤鱼在中钩后往往会顺势破水而出,来个空中腾跃,使钓者措手不及,最后脱钩而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鲤鱼打挺;鲤鱼上钩后,在奋力逃窜的过程中,有时会突然扎进水底淤泥中,就像一根木桩一样,保持数分钟不动,让钓者误以为挂底,这是鲤鱼逃脱的又一绝招,我们称之为鲤鱼打桩;如果中钩的鲤鱼在水中既不要线也不松线,而且手感很沉重,钓者感觉到钓线一伸一顿,这说明中钩之鱼很大,正在原地打转,目的是想通过甩头将钩吐出,这便是鲤鱼打转;鲤鱼上钩后,如附近有草区,他们多数都是往草里猛扎,这是所谓的鲤鱼冲草;在大水面施钓时,大鲤鱼中钩后爆发力非常强,他们往往会向深水区猛蹿,与钓者形成拔河态势,造成断线或折钩,进而逃之夭夭,这叫做鲤鱼冲深。 虽然鲤鱼很狡猾,吃食谨慎,刚开始就饵先是侦查、碰撞,但一发现没有危险后,吃钩也是当仁不让,标相干脆,黑标较多。在不同天气、不同季节施钓鲤鱼,标相也是有区别的,夏季和冬季鱼口较轻,春秋两季鱼口较重。此外,滑口鱼和生口鱼吃饵时的标相也不一样,生口鱼口大而慢,滑口鱼口小而快,前者吃饵的标相是大顿或黑标,后者则是小顿口或只是一线吃口。施钓鲤鱼时,我们可以先把钓组调的灵一些,发现浮标有动作后,可以吧钓目调高,再试着去钓钝,这样就不会错过鲤鱼的咬口了。 虽然大鲤鱼掌握着很多逃生既能,但是在我们抓准咬口之后,也同样能一一破解它的这些独门绝技。 当遇到鲤鱼打挺的情况时,钓者要有思想准备,当鲤鱼向远处腾跃时,钓者可前倾竿递线,以防断线跑鱼。如果鲤鱼向近处腾跃,钓者要迅速扬竿绷线,耐心等待其从淤泥中退出后再进行溜鱼。 应对原地打转的鲤鱼,钓者一定要特别小心,要做好随时移动的准备,并使钓竿和水面保持一定的角度。与鱼对峙时,钓者可采取以下两种手法:一是弹动主线,震动鱼儿的嘴唇和大脑,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将其降服;二是抖动竿捎,逼鱼儿游起,无论其如何挣扎,都要弓住钓竿,钓者可借此消耗鱼儿的体力。 如果鲤鱼中钩后钻向草区,钓者不可硬拉,而是应提竿紧绷钓线,待鱼儿向反方向游动时,顺势将其牵出草丛并拉向明水区。 有些大鲤鱼中钩之后向深水区冲击时,如果一次逃脱不成功,还会有第二次和第三次,而且一次比一次猛烈。此时钓者应打好提前量,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并充分发挥钓竿的弹性优势,使竿、线、鱼三点之间逐渐呈锐角三角形,切记形成拔河之势。经过几个回合的拉锯战之后,大鲤鱼也会疲惫,最终成为钓者的囊中之物。
钓鲫鱼垂钓地点的选择 在小的湖泊与池塘中垂钓,选择钓点比较容易,闻闻水中散发出的气味便可初步确定鱼的多少,看看鱼星即知鱼所在的位置,此地点不理想,换个钓点也方便。在大一些的湖泊、水库和江河中,先得选择好垂钓地段,再选择钓点。在这些自然水域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多且复杂。 鲫鱼是变温动物,生活水域的适宜水温最佳是17摄氏度-27摄氏度的范围内。如果由于气温高、水温高,影响到鱼的正常摄食,垂钓时可选择水深的湖泊、水库,在湖泊与水库中选择中、下游的深水区,在水深4-6米处下钩。再深处,水中光照不足,含氧量更低,天然饵料缺乏,不是鲫鱼寻食活动的所在。 秋季,水温从夏季的上高下低逐步过渡到同温,再过渡到深秋的上层水温低、下层水温高的逆温状态。随着气温的降低,上层水温下降最快。浅水处含氧量高,饵料丰富,水温也适宜,鲫鱼纷纷从深水区向上游,向浅水的岸边迁移,所以垂钓谚语中有“钓秋边”之说。到了深秋,上层水温明显低于中下层水温,鲫鱼从浅水区向深水区移动。这时选择垂钓地点宜在下游深水处投饵。 有水草的水域是鲫鱼徘徊、寻食、栖息的所在。水草中有丰富的水生昆虫供他使用,适于隐蔽的环境使其安心,水草释放出的氧气供它享用。所以,水草中鲫鱼往往密集成群。在有水草的水域,钓鲫鱼释放出的氧气供它享用。所以,水草中鲫鱼往往密集成群。在有水草的水域,钓鲫鱼有谚语云“钓鱼不钓草,多半是白跑”,指的是在水草中垂钓比钓“亮水”收获会大得多。鲫鱼的卵为黏性卵,它粘附在水草中,在水的表层。卵细胞得到适宜的温度、充足的光照与氧气,有利于孵化成仔鱼。鲫鱼喜欢将卵产在可以随水升降的水草上,而不把卵产在坚挺的水生植物上。鲫鱼产卵多在黎明前后,会在水中啪啪做响,有时还会平躺在水草上。垂钓者只要注意观察,就能明了本地区鲫鱼在何种水草中产卵。
那些在钓大鱼中实用的操竿技巧 大鱼操竿的技巧是指在钓体积较大的鱼时,持竿、提竿等动作的技巧和方法。其基本上有以下几个要领。 1、控制大鱼的冲撞力度。大鱼上钩之后,钓手必须要保持镇定。如果钓上1.5千克以上的鱼,就必须将钓竿稍向上翘,绷紧钓线,是钓竿支撑成为弓形,并利用竿的韧性和钓线的拉力,再配上钓手肘臂力量进行遛鱼。在遛鱼的时候,不可与鱼对着,而应该避免与其冲撞,可牵着鱼左右横向荤转,形成弧形运竿。等到鱼缺氧发力、横卧仰肚的时候,再将鱼拖向岸边抄起。 2、扩大遛鱼的水面。大鱼上钩后,应尽量将它从草丛、桥墩处牵向明水区,防止鱼把线缠绕在障碍物上。遛鱼时不要后退,遛鱼的水面就会缩小,容易让鱼受惊,形成对拉的局面,也增加了鱼钻入水草和碰岸的可能性。 3、发挥竿的通体拉力。当大鱼咬钩、钓手抬竿之后,竿会弯曲,而且竿越往下越粗,随之拉力也就越大。钓手应该善于利用竿这种有弱到强的通体拉力来控制大鱼。 4、巧用竿尖的弹性。钓手在提现的时候,竿的一端是大鱼挣脱力,另一端是手的拉力,如果以硬斗硬,大鱼必跑无疑。所以当大鱼还有冲撞力时,应该利用竿的支撑力和弹性,使钓竿与水面呈45℃角,让钓竿牵制的方向与鱼游动的方向相反,进行弧形运竿,以软斗硬,这样才能顺利地将鱼钓起。
钓鱼必备的要领 树立信心、恒心 不少初学者在撒好窝子后,总是在怀疑此地是否有鱼。时间稍长未见漂儿动,就想挪挪窝,移动地点。看到别处有人连上几条鱼,信心更加动摇。有人甚至在不到一个小时内连挪3个位置,最终必然一无所获。后又有钓者在他原来的位置钓鱼,半个小时后接连上鱼。因此钓鱼地形一旦确定后,就应有信心和耐心,坚持下去,不要轻易挪窝。当然,如果选择的地点确实不当,如选了“死窝子”,那还是应该移动一下位置的。 甩漂儿的方向和目标要准确 在亮水面钓鱼时,往往有这种情况:撒好了窝子,甩几次竿以后就找不准窝子的确切位置了。这主要是撒窝子时没有找准方向和目标。要做到不丢失目标,就要在确定钓鱼地点以后,将钓竿支架插好,凳子放在支架后适当的位置,把漂甩在所选地点,钓竿放在支架上,自己坐好后,在河的对岸找一个明显的目标,如建筑物、树或其倒影、电杆等,使眼、漂与确定的目标三点成一直线,在此位置撒窝子后,每次按此方向和目标甩漂,就不会找不到窝子的位置了,但要注意,所做的凳子不能随便的左右移动。 如果选择的水域附近有露出水面的木桩、水草等,便可以此为标签,目测好距离和相对位置即可。但选择水草作为标志时,要先用钓竿拔一下,看是否是浮草,如果是浮草,它会随风飘动,不宜作为标志选用。 每次甩漂的范围要小 要想将漂每次都摔到同一位置上是不大可能的。但要求范围越小越好,以便鱼儿寻找钓饵。按照一般经验在一尺直径范围以内为好。甩竿可用送入法。如果采用长竿短线的续漂方式,那范围就会小,位置更准确了。 手不离竿,眼不离漂 在钓鱼时,往往等了半天漂也未见动静,思想便有些放松。想抽根烟,有时刚擦着火柴,漂送起来了,这时急忙提竿,鱼儿已经走了,后悔莫及。一些有经验的钓者,在钓鱼时虽然也有说有笑,但他们的眼睛始终盯着浮漂。 创造安静的钓鱼环境 钓鱼时不宜大声喧哗。走路脚步不宜太重。不要播放收音机 另外,最好不要穿反光强的衣服钓鱼,也不要背着太阳钓鱼,以免使人影响入窝子附近,使鱼儿不敢食饵。
如何把握提竿的最佳时机 提竿的最佳时机,是鱼儿摄食入口将要游走的那一刻。因为这时钩在鱼口中,及时提竿,钓获的可能性最高。 提竿时机与所钓鱼种密切相关 比如鲫鱼,它的吃食特点是发现事物后,慢慢游近,俯头抬尾将食物吸进嘴,然后抬头上浮,一边咀嚼,一边游走,要是吞进嘴的食物有异样,会将食物立即吐出来。这个过程表现在浮漂上是先上下抖动,然后轻轻下沉,随机明显上浮,这就是在送漂,此时提竿,时机最好,命中率也高。 鲤鱼、草鱼等体型修长的鱼类咬钩后,浮漂的表现是上下抖动,幅度较大,然后浮漂成斜向运动,慢慢沉入水中,显得比较沉重,此时提竿最佳。 黑鱼等凶猛鱼类,口裂大,嘴馋,一般吞钩都较狠,咬上一口拖着便走,鱼钩刺进喉部,很少能吐出来,即使提竿稍迟些也无妨。垂钓者应根据漂的信号,迅速判断出鱼的大致类型,做出提竿反应。 提竿时机与钓饵的软硬度有关 饵料硬度较强时,提竿可晚一些;钓饵较软时,则应稍早一些提竿。 提竿时机和季节也密切相关 早春、冬季宜早不宜迟;春秋两季宜迟不宜早。早春水寒,鱼儿经过一冬休眠,开始活动时,范围小,摄食动作也轻,咬食时很少出现大幅度沉浮,这时提竿不宜迟,以早为好。春夏两季是鱼儿产卵、活动较为活跃的时期,鱼儿咬钩动作很大,可按常规提竿,送漂即提,不必过早。冬季鱼儿在深水避寒,或进入冬眠状态,少有摄食,且动作微弱,一旦有浮漂移动信号,就应立即提竿。 提竿时机与鱼坠的轻重有关 铅坠的轻重也会影响提竿时机,重坠反应慢,应早些提竿;轻坠反应灵敏,可迟些提竿。 提竿时机与水的深浅有关 浅水垂钓或水表的钓浮等宜偏早提竿。浅水垂钓,因为水线短,漂反应灵活,鱼吞钩尚未牢,漂已送上来了,故提竿宜迟不宜早,提早了容易跑鱼。深水垂钓正好相反,因水线长,漂的反应慢,提竿宜早不宜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