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瑟雷欣 耐瑟雷欣
不能让我的烦恼没机会表白~
关注数: 8 粉丝数: 160 发帖数: 6,116 关注贴吧数: 17
契合的灵魂使我无法默不作声——PENTAX ZD 10×50 ED 絮絮叨叨:我退坑了,以下内容并非真正关于本镜光学方面的测评。 回想曾经写过的测评,发现心重如此平静,甚着有点想笑……虽然我不在心动,但是每当有人问我玩望远镜究竟哪里好,没跳坑的人是不会明白的,然而这一切已不再重要,我只知道每当我出行,却依旧是镜不离手,但得岁月匆匆催人老,再见太早,静观安好。 一个50口径的镜子,是一把双刃剑,大口径不光带来了进光量,也带来了体积重量的激增。 这个镜子的体积,在50口径里算小巧的了,小巧直接提升了出镜率,而ED则帮助修正了色差。重量是850g左右,在这个规格当中也算中规中矩。 这里要提到的一点就是,握持很好,能够大幅度减少抖动(此处有槽点,镜子的包胶有点粘手,请自行脑补XX平场ED的包胶粘手感觉)。我个人习惯抵眉骨观看,这个配合刚才提到的握持,能够得到很好的观景体验。提到观景,就得提到宾得的祖传镀膜技术,在“日镜黄”里能有独到见解还是很不错的,5°的视场也如是,比起边缘像质渣的大视野,踏踏实实的做好视野内像质才是正道,毕竟观景的时候,眼睛真正关注的还是看中心那一小块区域而已。 我本人是个强迫症患者,拿到镜子的第一件事情一定是调整时差补偿,这个镜子的无齿刻度轮调节的,可以更换好的适用于双眼视差在半个齿轮刻度的人,比如我…… 最后说一下宾得望远镜的祖传槽点,目镜罩子更适合配合肩带使用,单独使用的时候就真是个罩子…… 说了这么多,最终还是逃不开价格,只不过,这里我不方便公布,我详细帖子下面自然有人会给出说明,我只能说,是个有足够诱惑的价格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ricoh-imaging.co.jp%2Fjapan%2Fproducts%2Fbinoculars%2Fz-series%2Findex.html&urlrefer=52c3c4c3aed8a5a5878a48c66d10c347 以上是理光官网链接。价格嘛……如果真是这个入手价格我一定会去买三大的……就当是我卖个关子吧 下面的图是和VORTEX RAZOR HD 10×50(视野比较大的那个)的对比图理光1+1了解下
小神棍——悦目8×25单筒望远镜 作为一个老镜友,被问到最多的就是推荐一款单筒望远镜。主要都是为了便携,随时随地拿出来就用。曾经翡翠大神做过测评,先测试了国产三款单筒望远镜对比(肯阿特6×21、MS8×25、DiaStone8×21),之后又做了蔡司6×18和徕卡8×20的对比。在新人选购镜子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仅仅百元档镜子,无法满足大家的需求,但是直接买徕卡或蔡司,又舍不得花那么多钱。在这个时候往往会凭自己多年网购的经验,开始在各种平台上,通过销量啦评价啦,或者通过搜索各种软文来自己搞定,那么,交学费是必然的结果。 虽然开篇扯的有点远,不过我觉得上面这些话还是应该说一说的,很多买东西,都是冲动消费。我自己也是一步一步交着学费走过来的。随着接触的镜子越来越多,就发现除了上面的那三款国产小单筒,再好一点的望远镜,居然没有能瞧上眼的,要么就是价高质次,要么就是哗众取宠,没有一款是实实在在的好镜子。 这段扯的好像也不近…… 说回今天的主角吧,悦目单筒望远镜8×25,研发时间啊,样品不满意返工啊,卟啦卟啦啊……广告词我就免了,后面自然有人来说。 这镜子样品我已经是第二次拿到了,比第一次的样品好太多了。亮透锐,良相范围,畸变控制,色差控制,炫光芒线鬼影啥的也都不错。另:这只是一支350元的望远镜哦。
狼真的来了——博冠野狼二10X50 对于博冠这野狼二,我早在2015年就听说要来,结果喊了这么久才终于面世 野狼这款镜子,光学性自不必说,已早有定论。 那么,这次的改动到底带来了那些不同呢? 主要是用料更加考究了,人机更加符合观测需求 首先,这里是野狼一而这则是野狼二在握持方面,更贴合手型的设计,而不是简单的标签化某个部位。 比如,很多镜子都在介绍中写到"增加摩擦力,增加握持感,增加XXX"。然而,真正使用中,有多少设计是真正为了实际使用而设计的,这才是重点! 我现在在用镜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点,因为,好的人机设计,能够提供给使用者更事半功倍的感受。 如图所示,中指部分的小改动,把本身握持时,对于中指的压迫感完全消除。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个没啥嘛,能咋滴,难道没这个个斜坡一样的地方,我还拿不住镜子么?我的回答是,这种设计可以让你一直拿着镜子而不讨厌它。原因是,这种大保罗可不是二两棉花,你要用力拿住才可以,当手指用力握紧的时候,中指自然就会被这个地方搁的不舒服。就是看个几十秒,也能显现出来。对比如下看到了没?中指在握住镜子的时候,已经处于压迫状态(波斯猫是友情客串) 再有,就是镜身前面食指处和镜身背面拇指处的防滑设计。这两个地方,完全是考虑到实际手指握持位置而选择的防滑部位。有这么贴心的设计,让你在用镜过程中,不会那么容易滑落,当然了本身的包胶,也不是那种光面的,如图所见,也起到了防滑舒适的作用。 另一个被大家忽视的方面,就是镜子的使用中,在瞳距合适的情况下,到底是个什么曲度从手的握持形状看,仙虎这种,需要你的手肘打开的更大,看一会就会累。而野狼二则是手肘自然下垂,观看的时候,更自然舒适。 再来看看两只镜子未使用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仙虎,你是要升仙么最后,再来看看镜子的内部构造全金属,一体式镜身,这个是亮点 什么?!你没觉得咋滴? 来看看仙虎750的这回看出来了吧,这种一体式镜身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结果就是1157g的重量,也是对得起他这身用料滴PS:仙虎作为对比镜,确实有失公平,毕竟两者的价格差距……不过,都是一个妈的娃儿,好歹是肉烂在锅里
狼真的来了——博冠野狼二10X50 对于博冠这野狼二,我早在2015年就听说要来,结果喊了这么久才终于面世 野狼这款镜子,光学性自不必说,已早有定论。 那么,这次的改动到底带来了那些不同呢? 主要是用料更加考究了,人机更加符合观测需求 首先,这里是野狼一而这则是野狼二在握持方面,更贴合手型的设计,而不是简单的标签化某个部位。 比如,很多镜子都在介绍中写到"增加摩擦力,增加握持感,增加XXX"。然而,真正使用中,有多少设计是真正为了实际使用而设计的,这才是重点! 我现在在用镜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点,因为,好的人机设计,能够提供给使用者更事半功倍的感受。 如图所示,中指部分的小改动,把本身握持时,对于中指的压迫感完全消除。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个没啥嘛,能咋滴,难道没这个个斜坡一样的地方,我还拿不住镜子么?我的回答是,这种设计可以让你一直拿着镜子而不讨厌它。原因是,这种大保罗可不是二两棉花,你要用力拿住才可以,当手指用力握紧的时候,中指自然就会被这个地方搁的不舒服。就是看个几十秒,也能显现出来。对比如下看到了没?中指在握住镜子的时候,已经处于压迫状态(波斯猫是友情客串) 再有,就是镜身前面食指处和镜身背面拇指处的防滑设计。这两个地方,完全是考虑到实际手指握持位置而选择的防滑部位。有这么贴心的设计,让你在用镜过程中,不会那么容易滑落,当然了本身的包胶,也不是那种光面的,如图所见,也起到了防滑舒适的作用。 另一个被大家忽视的方面,就是镜子的使用中,在瞳距合适的情况下,到底是个什么曲度从手的握持形状看,仙虎这种,需要你的手肘打开的更大,看一会就会累。而野狼二则是手肘自然下垂,观看的时候,更自然舒适。 再来看看两只镜子未使用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仙虎,你是要升仙么最后,再来看看镜子的内部构造全金属,一体式镜身,这个是亮点 什么?!你没觉得咋滴? 来看看仙虎750的这回看出来了吧,这种一体式镜身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结果就是1157g的重量,也是对得起他这身用料滴PS:仙虎作为对比镜,确实有失公平,毕竟两者的价格差距……不过,都是一个妈的娃儿,好歹是肉烂在锅里
选购望远镜“六步走”法则 以下文字壕任性的请自觉绕行 (一) 价格,买镜子不聊价格纯属胡来。问题是你口头价格和心里承受价格是否一致?我本人为例,起初是需要一个1000元以内的镜子,作为起步镜子。可是,我心里承受价格最高却达到3000。基本上,选择你能承受的、最贵的镜子,就是最适合你的镜子。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有和我一样的想法,不过,有一条不变的真理是恒定的,望远镜是“一分钱一分货,两角钱两分货,三元钱三分货”。是的,望远镜没有“性价比”一说,虽然我们也会自觉不自觉给某款镜子强行按上“性价比”这个词。但是,价格包涵了镜子的整体,在选购的时候,应该结合下面的所有选项,给自己设定一个综合之后的价位。就算夏利有宾利的引擎,该是夏利还是夏利,不可能成为宾利。 (二) 用途,没有渣镜子,只有不适合。用途决定了镜子的属性,垃圾镜子(大红魔)也有选择的理由,顶级镜子也有选择的理由。镜友根据喜好选择自己的菜,而小白则大多是拿来主义者,人云亦云者甚广。偶有心者,会先对镜子有所了解,再经过简单学习之后,选择自己的镜子。大部分,还是拍脑门儿、凭经验、看销量(评价)、相信某个网购平台(海淘平台或是例外),最终只能是多交学费而已。选择合适的镜子,用途决定了倍数高低、体积大小、品质好坏等等。简单归结一下:随身带着就看的,就选32口径以下的,只要你乐意往出带,就请遵循此原则,通常倍数不会超过10倍;不带出门儿的,直接上50口径以上的,倍数10倍以上的;至于32~50口径之间的呢?当然是那些对自己体力和颈椎有自信,又有毅力能坚持下去的购镜者们适用的镜子。白天用的镜子请选择出瞳直径(口径÷倍数=出瞳直径,单位mm)接近或者超过3毫米的;夜间用的镜子请选择出瞳直径接近或者超过5毫米的;戴眼鏡后观看镜子的,请选用出瞳距离大于15毫米的;这样的观测效果比较理想。这里有例外情况就是变倍镜子。通常,大家都不推荐选择变倍镜子。但并不是变倍镜子就没有用武之地,有些特殊工作就需要变倍镜子,比如高压线寻线员,既不需要大视野,又要求能在大范围搜索和点观察之间切换。再有就是单筒&双筒之分,我个人认为,有视觉能力接受,请尽量选择双筒望远镜,效果更加真实些。不排除有些人双眼视差过大,又不适合戴眼鏡之后看镜子。这就和人们单眼看篮筐投篮和双眼看篮筐投篮一样(为毛我想到了流川枫?!)。另:大红魔的卖相还是很唬人的哦,只要天时地利都具备,也是很好的选择啊2333。 (三) 出勤率,这个决定了镜子本身的价值。一个200元的望远镜,就为了看一次演唱会而购入,后来又转手出掉卖了100元,那么镜子的使用价值就是一天100元。一个2000元的望远镜,你入手一个月,转手出掉卖了1000元,但是你看了20天,那么镜子的使用价值就变成了一天50元。当然,我也知道这种说法有忽悠的嫌疑,但是实际想想,买了镜子,一个月能看几回?一回能看多久?举个例子,我和一个朋友出游,我手里拿着望远镜,他手里拿着水果6,这俩售价是一样的,再过10年望远镜依旧是效果杠杠的,就算现在亏2000出手,几乎瞬秒。但是,他的手机可就没这个价儿了,当然手机的使用频率肯定比镜子勤的多。这就是出勤率与价值之间的最终博弈了。 (四) 品质(控),这个其实是整个镜子除了光学之外的集合。还拿夏利和宾利说事儿,这两个,大家好理解。可是到了镜子上,就很多人只求光学,而忘记了制作工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某个号称排行榜第一的望远镜,8x32的规格,500~600元左右的价格(海淘),外观和逼格拉的很高,能在美国大卖,不无道理。品质这东西,还得拿到手里才能深有体会。有条件的、能试看当然最好,没条件的,也请在咨询的时候,多问问使用过的人,包胶手感、调焦顺滑程度、细节部件的用料、甚至是镜包的实用性等等,这些非光学性的问题。不要上来就揪着那些光学效果不放,非分个雌雄,见个高低。光学离不开品质,二者是有机的整体。 (五) 光学,这个指标其实并不重要。虽然望远镜是个光学仪器,光学性能的好坏应该是决定性能优劣的最好依据。BUT!!!人眼不是机器,不能完全用数字量化各项指标。简单的道理就是,两个镜子售价相差20倍,同时对比拍摄镜后图,差距确实能分辨出来,但是这个差距是否值20倍的价格,这才是要考虑的关键。宾利比夏利贵那么多倍,咋没见比夏利跑的快那么多倍。光学上的性能,够用就行,不可能5000元的望远镜和200元的望远镜,看到的东西不一致,只能说,看到的图像质量不同罢了。 (六) 售后,这个可谓是自主品牌正在努力打造的一项工作。望远镜中,常见的就是,日系镜子大多便宜实惠,虽然有些也是价格不菲的,但是,保修期都只有1年。三大(蔡司、施华洛世奇、徕卡)的镜子,基本是10年或者更长,而且有完善的机制保障,这些都是附加值啊。目前,国内也有号称50年质保的镜子,以及收费售后服务等等。这些都是利好的方向,也请各位在选购镜子的时候,多问一句,售后是返厂还是门市就可以解决,质检、调试啥的,在开始发货之前,到底有没有做过等等。衷心希望国货能真正硬气,别总是卖便宜货,一锤子买卖之类的。 我之所以这么排序,既是承上启下,也是根据自身经历调整的先后次序,本人也是一路交着学费才走到现在的。壕任性的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希望少花钱买好货。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心中理想的镜子~ By:耐瑟雷欣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