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动天time 翼动天time
关注数: 22 粉丝数: 83 发帖数: 1,858 关注贴吧数: 17
《星际争霸》《魔兽争霸》首席设计师离职暴雪 Rob Pardo,暴雪首席游戏创意官,《魔兽世界》的首席设计师之一,在暴雪官网撰文宣布,要离开自己为之工作17年之久的公司。 他在告别信中这样写道:“在暴雪工作了17年,经过了漫长而又慎重的考虑,我做出了一个苦乐参半、但又非常激动的决定——我要去追求我的人生和职业的下一个篇章。” 目前44岁的Pardo于1997年加入暴雪,在此之前曾在Interplay工作,暴雪曾为这家公司发行一款名为Blackthorne的游戏。Pardo加入暴雪的时间段,适逢暴雪发展最辉煌的20年,《星际争霸:母巢之战》、《魔兽争霸3:混乱之治》、《魔兽争霸3:冰封王座》、《魔兽世界》、《魔兽世界:燃烧的远征》,这些脍炙人口的大作,都映照着他光鲜的履历。Rob Pardo在暴雪的职位是首席创意官,游戏设计高级执行副总裁。 他在发表在Battle.net的告别信中,并没有告诉玩家离开暴雪后,他要去哪——“我期待我事业中新的挑战,但是我会永远珍惜和暴雪杰出的团队共度的美好时光。”,Pardo 写道,“这一切既让我满足,也教会我谦逊,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游戏开发者,一个更好的人。未来的很多很多年,我还是会作为玩家玩许许多多暴雪的游戏。最重要的是,我终于有很多时间去学习怎么组一套厉害的《炉石传说》的套牌了。” “至于下一步我会做什么,暂时我还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我只能说一切就绪的时候,我会让大家知道的。现在最重要的是和我的家庭一起度过美好的夏天,玩许许多多的游戏,然后仔细想想接下来的事情。游戏产业如此激动人心,个人电脑游戏、新的家用主机、移动游戏和虚拟现实……这就好像打开了新的任务日志,第一次走进一个全新的地图一样。” 在Pardo离职前,Pardo还在为《魔兽世界》下一个资料片《魔兽世界:德拉诺之王》工作,暴雪目前还没有任命这位元老的接班人。 这已经不是暴雪第一次折损元老大员。在2013年年底的时候,暴雪《魔兽世界》前首席系统设计师Greg Street(昵称鬼蟹)宣布从暴雪离职,加入《英雄联盟》开发公司Riot Games。 暴雪的经历人才的流失,也从侧面表明《魔兽世界》时代的正在翻篇。据暴雪2014年一季度的财报显示:一季度《魔兽世界》的在线游戏用户数为760万,不到峰值时1200万用户的三分之二,已经持续三年下滑。不提其他游戏厂商的冲击,暴雪旗下新式卡牌对战游戏《炉石传说》在一年多的运营时间中,注册用户数就已经突破1000万。
“脑残玩家”人数超1亿 为“智商退化”社会担忧 当游戏给人带来正面迎击生活力量的同时,也让不少人没了人生上进的动力而耽于玩乐。 最近在《南方人物周刊》上看到一个数字,觉得有点“触目惊心”。我国首份《智能化网游调研报告》显示,那些对游戏产生了非理性依赖、失去自我的“脑残玩家”,人数超过一亿人。有意思的是,认为身边朋友是“脑残玩家”的占67.5%,而认为自己属“脑残玩家”的只占0.02%。“失去自我”而不自知,还像手电筒一样,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简直“单纯幼稚”得有点可爱了。之所以“非理性依赖”“失去自我”,主要还是源于不能独立思考。别人玩网游玩得挺爽,我跟着玩玩也没什么,于是不知不觉间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玩游戏就玩游戏吧,玩点烧脑级的也好,可近年来居然偏偏流行“打怪捡金币”“连连看”“愤怒的小鸟”等游戏,简单省事,不用思考。盲从和远离思考正在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就拿看电影来说,《泰囧》《失恋33天》这样不用深思不用琢磨的影片票房口碑双丰收,《一九四二》《王的盛宴》这样的严肃影片却显得惨淡寥落。由此可窥见一种大众审美倾向——喜欢轻松胜过严肃深沉,喜欢简单快乐胜过深入思考。 日常所见,没脑子的事情比比皆是。一档电视购物节目,一男一女两位促销员一唱一和,用极具煽动性的话语蛊惑“199元买一部智能手机+一台笔记本+一台DV”。居然还有这么便宜的事,干脆坐着等天上掉馅饼算了,稍微有点脑子都不会上当,可类似的节目大行其道。这或许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思考这种大脑活动,正在变得越来越稀缺。 不爱思考,日益排斥复杂化严肃化深刻化,逐渐肤浅化快餐化碎片化,这种趋势甚至正在成为世界潮流。有位叫尼尔·波兹曼的美国学者早就表示过担心,煽情的剧集、铺天盖地的广告,虽然能娱乐大众生活,但同时也让人越来越不愿意阅读,越来越不愿意与人交流,越来越不愿意思考。日本著名学者大前研一的研究也不谋而合——年轻人对深刻的东西越来越没兴趣,越来越懒得思考,他因此担忧思考和辨别能力的“退化”,为此专门著书《低智商社会》,作为一种警示。还有一部经典电影《机器人总动员》,讲到地球不适宜人类居住以后,人们都搬到了一艘大飞船上,每个人坐在一个类似老板椅的工具上,不亲自动手,靠机器人代劳一切,人偶尔从椅子上掉下来,还得被机械臂像乌龟那样翻个身,再夹上去。由于什么都不用亲自动手动脚,手和脚都退化得像小面包一样,圆圆胖胖的很可爱。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是,挂在船长室里的历代船长照片,一开始还跟正常人一样高大魁梧、四肢发达,后来手脚慢慢退化,逐渐变成了又矮又胖的小面包……回忆起这些情节,不禁让人咂摸,人类的未来会怎样?
“脑残玩家”人数超1亿 为“智商退化”社会担忧 当游戏给人带来正面迎击生活力量的同时,也让不少人没了人生上进的动力而耽于玩乐。 最近在《南方人物周刊》上看到一个数字,觉得有点“触目惊心”。我国首份《智能化网游调研报告》显示,那些对游戏产生了非理性依赖、失去自我的“脑残玩家”,人数超过一亿人。有意思的是,认为身边朋友是“脑残玩家”的占67.5%,而认为自己属“脑残玩家”的只占0.02%。“失去自我”而不自知,还像手电筒一样,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简直“单纯幼稚”得有点可爱了。之所以“非理性依赖”“失去自我”,主要还是源于不能独立思考。别人玩网游玩得挺爽,我跟着玩玩也没什么,于是不知不觉间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玩游戏就玩游戏吧,玩点烧脑级的也好,可近年来居然偏偏流行“打怪捡金币”“连连看”“愤怒的小鸟”等游戏,简单省事,不用思考。盲从和远离思考正在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就拿看电影来说,《泰囧》《失恋33天》这样不用深思不用琢磨的影片票房口碑双丰收,《一九四二》《王的盛宴》这样的严肃影片却显得惨淡寥落。由此可窥见一种大众审美倾向——喜欢轻松胜过严肃深沉,喜欢简单快乐胜过深入思考。 日常所见,没脑子的事情比比皆是。一档电视购物节目,一男一女两位促销员一唱一和,用极具煽动性的话语蛊惑“199元买一部智能手机+一台笔记本+一台DV”。居然还有这么便宜的事,干脆坐着等天上掉馅饼算了,稍微有点脑子都不会上当,可类似的节目大行其道。这或许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思考这种大脑活动,正在变得越来越稀缺。 不爱思考,日益排斥复杂化严肃化深刻化,逐渐肤浅化快餐化碎片化,这种趋势甚至正在成为世界潮流。有位叫尼尔·波兹曼的美国学者早就表示过担心,煽情的剧集、铺天盖地的广告,虽然能娱乐大众生活,但同时也让人越来越不愿意阅读,越来越不愿意与人交流,越来越不愿意思考。日本著名学者大前研一的研究也不谋而合——年轻人对深刻的东西越来越没兴趣,越来越懒得思考,他因此担忧思考和辨别能力的“退化”,为此专门著书《低智商社会》,作为一种警示。还有一部经典电影《机器人总动员》,讲到地球不适宜人类居住以后,人们都搬到了一艘大飞船上,每个人坐在一个类似老板椅的工具上,不亲自动手,靠机器人代劳一切,人偶尔从椅子上掉下来,还得被机械臂像乌龟那样翻个身,再夹上去。由于什么都不用亲自动手动脚,手和脚都退化得像小面包一样,圆圆胖胖的很可爱。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是,挂在船长室里的历代船长照片,一开始还跟正常人一样高大魁梧、四肢发达,后来手脚慢慢退化,逐渐变成了又矮又胖的小面包……回忆起这些情节,不禁让人咂摸,人类的未来会怎样?
网易将推出新团战游戏《网易全明星》 DoNews游戏6月18日消息(记者 孙永立)继《英雄三国》之后,网易即将推出另一款自研团战游戏《网易全明星》,预计19日将正式公布该游戏消息。算上代理自暴雪的《风暴英雄》,网易在团战游戏上将拥有三款游戏。 大约一周前,网易上线了一个悬念站,汇聚了网易旗下《天下3》、《倩女幽魂》、《大话西游》等游戏人物,并显示于6月19日公布。6月18日,记者从网易获悉该游戏为一款团战游戏《网易全明星》。 从游戏名称上看,《网易全明星》似乎是一款向暴雪致敬的游戏——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暴雪的《暴雪全明星》,该游戏已于去年改名为《风暴英雄》。从悬念站曝露出的信息,《网易全明星》中的英雄也类似于《风暴英雄》的方式,取自自身旗下的游戏人物。 尽管网易代理了暴雪《风暴英雄》,但是并没有放松同类游戏的自研。去年推出《英雄三国》,今年又有《网易全明星》,将来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网易与暴雪的合作。 《网易全明星》注入了网易旗下的IP资源,再加上《英雄三国》提供的经验,亲儿子未来的表现将决定网易能否一雪前耻。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与干儿子《风暴英雄》在推广、运营上会不会厚此薄彼,恐怕是暴雪最为担心的问题。 从另一方面看,网易推出新的团战游戏属正常现象。据业内人士估算,该类游戏市场规模大约为50~60亿元,全球市场可达50亿美元。虽然LOL一家独大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撼动,但是《网易全明星》的目标或许只是分一杯羹而已——只要能抢下一小部分市场也足够了,能否抢下还要等游戏出来后的实际表现。
【讨论】中国17~24岁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都读什么?能读什么? 再开讨论。 其实这个年龄范围是我拍脑子想出来的,大致是高二到研二的阶段,也算是处在选择与迷茫、成熟与纯真的分水岭。当然包括我自己在内。 这样说来,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实在是重要的,我们的阅读方向决定了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构建,进而对将来十年内的中国社会有着直接的影响——更不必说其中佼佼者作为中流砥柱而在各行业中发挥极大的作用。 而同时,在接受高考这一道全世界最为严迫冷艳的应试教育考验、或已然度过它不久的年轻人,前者在漫天的应试教育中总需要一点空闲时间来调理,后者更不必说——我们算得上是如今最有时间读书的团体了。 那么我们都读什么书?或者说,这个市场对我们读的书有什么期待? 1、高度专业化、高度学理的书目。这样的书一举一箩筐,大多都可能出现在各个大学的选读书目、必读书目中。无论是专业要求还是兴趣驱动,这样的书必定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2、“心灵鸡汤”式的书。如今这一类书已经不算多,也不算卖得好,因为各个社交网站上大量的相似文章足够填补这一类空缺; 3、闲暇读物,有较持续的时间与兴趣去关注、跟踪、了解、细化、上手的一类书目。大多是以小说为主,也有独到的热爱诗歌等的。 前两者不提,就看第三者。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即将、正在或已经接受相当程度的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我们的审美品位和不同年龄段,不同工作性质(上述年轻人的工作性质算作“读书”)的人群必定是不一样的。 就目前观察而言: (1)对有深度的读物的一定的需求; (2)对网络流行的纯消遣式小说在品味上持一定的否定状态(不代表实际生活中完全不接触); (3)对于太过严肃的文学,如中国现代的乡土文学、国外的各主流流派文学、中国古典文学,没有直接的兴趣,但不乏通过更简明的手段了解入门的兴致。 (4)在各门各类的知识上并没有构成体系,更多地是通过各种渠道,同时交杂一定个人思考的只是碎片;同时这些知识碎片彼此之间的联系并没有找到,因此没有形成“二次学习”的知识土壤。 (5)有表达自我,展示自我,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欲望与一定的能力,却在具体过程中时常出现不成熟的批判与否定,无法正确对他人的作品做出足够客观的评价。 以上是个人总结。由此看出,一些“老人”对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的批判是有失偏颇的,他们更多看到了年轻人的弊端,却没有发现年轻人本身在缺陷下的矛盾以及想要进行扩展的努力(虽然这些努力往往并不够,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渠道)。 有些说远了。那么说回来,对于有如此阅读特点的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一般都读些什么?更进一步,都适合读些什么?再进一步,市场可以为他们的需求与希望做出什么具体的措施,作者又可以做出什么? 以上三个问题。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