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船长说新风🍺 dvdlvoer
哟呵
关注数: 0 粉丝数: 2,139 发帖数: 15,365 关注贴吧数: 17
关于市面上宣传等离子除尘技术和静电除尘技术的一些问题 静电除尘就是个物理过程,通过高压静电场,使得灰尘颗粒带电,然后被带有相反电荷的集尘极捕捉。就这么简单。高压静电场的处理空气的副产物就是臭氧。 等离子体(低温等离子体)是利用被高能电子轰击气体分子,使其激活、分解、电离,借此产生大量具有氧化性的自由基等等物质,这些氧化性物质可以氧化一些有害气态污染物。同时,它还具有一部分静电除尘的功能,也会产生大量负离子,可以吸附颗粒污染物,使其加快沉降。但是与此同时,等离子空气净化方法也会产生一些有害副产物。正是这个原因,等离子体用于室内空气净化,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应用。 (以上摘自《建筑环境学》(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如果使用等离子体处理气态污染物,一方面需要对等离子体的浓度有要求,另外一方面需要对设备的结构和功率有所要求。 “如何判断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可以用下面两个简单的规则来判断: (1) 在废气处理的通道上必须充满了低温等离子体。这条规则判断很简单,只要用眼睛观察一下处理通道是否充满紫蓝色的放电就可以直观的了解是否是低温等离子体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各种颜色的灯光当作低温体放电)。如果在废气处理的通道上只零星的分布若干的放电点或线,则处理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大部分的(VOCs)气体没有进过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区域。 (2)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系统必须要有一定的放电处理功率。通常需要在2~5瓦时/米3 。即1000米3 /时的风量需要处理的电功率为2KW~5KW。如果号称1000米3 /时的风量只需要几十或几百瓦的电功率,则最多也就是静电(除尘)处理或局部处理而已。要想分解VOCs没有一定的能量是不可能的。” 以上摘自《低温等离子体废气处理技术》 假设我们室内总新风量为250立方米/小时,要想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等离子处理设备的功率就要达到500~750瓦时,也就是一小时0.5~0.75度电。这个耗电量,对于家庭用户来说,按24小时使用一个月按30天计算,就是360~540度电,这个耗电量,家庭用户承担得了?这个费用还不如我去买hepa滤网了。 出于上述原因,等离子处理气态污染物更广泛应用在工业环境。民用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目前还处在研究发展阶段,未来也许可以广泛应用,但是就目前情况看,市面上上的大多数号称等离子处理的家用设备,都是在玩概念。用玄乎又玄的生涩专业词语蒙骗群众。 目前很多实验室的技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还没能广泛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像汽车点烟器插个负离子发生器就说能净化车内空气了一样,那玩意就是个心理安慰,起不到实际作用。 关于光触媒我也有过专门的帖子讨论,不展开了。 现在一些乡镇企业,拿着很多专业名词蒙骗用户,说白了就是坑蒙拐骗。急功近利想赚快钱。缺德!
美国ASHRAE发布关于“过滤器和空气净化”的立场文件 以下中文内容仅供参考:( 版权归属不明,非本人翻译,如果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会立即删除) 英文原文来自ASHRAE官方网站,版权归属为ASHRAE,属于公开发行的文件,大家可以用于科研用途参阅,不得翻印、出版。 2015年初,“美国供热制冷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发布了《过滤器和空气净化技术的立场文件》。相关委员会通过检索当前数据、证据和文献,包括ASHRAE自己出版物,对机械介质过滤、电过滤器、吸附、紫外线、光催化氧化、空气净化器、臭氧和通风等八项技术的有效性、对室内人员健康的影响、长期效果和局限性进行了综合评述。(该文件仅涉及除医疗场所之外的公共建筑和住宅。) 该立场文件有两个鲜明观点: 1. 鉴于臭氧及其反应产物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人居室内环境不应使用臭氧进行空气净化。即使不用臭氧进行净化,但是如果净化装置运行时能够产生大量臭氧,必须给予高度警惕。 2. 所有过滤和空气净化技术都应该根据当前的测试方法提供去除污染物的数据,如果没有相关方法,应该有第三方机构的评价。 该文件对八项技术进行了逐一介绍。 机械过滤或多孔介质过滤(Mechanical filtration or Porousmedia particle filtration) 对颗粒物的过滤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对人体健康是有利的。 证据显示,由于与多个状态参数有关,电过滤器(Electronicfilter)对空气中的颗粒物的去除效果呈现比较大的范围:从相对无效到非常有效果。而且,其长期效果与装置维护状况有关。由于电过滤器依靠电离原理工作,存在产生臭氧的风险。 吸附剂(Sorbent) 对气态污染物有明显去除效果,研究显示人的嗅觉对其去除效果是有正面评价的,不过,是否对健康有利尚缺乏足够直接证据。但是,物理吸附剂并非对所以污染物都有同样的效果。对非极性有机物、高沸点、大分子量的气态污染物效果要大些。对于低浓度的分子量低于50、高极性的物质,如甲醛、甲烷和乙醇,就不容易吸附。如果吸附剂先吸附了低分子量、有极性和低沸点的污染物,当碰到非极性有机物、高沸点、大分子量的气态污染物时,它会释放(desorb)部分之前吸附的污染物,即存在吸附竞争现象。此外,即使物理吸附剂是可以再生的,但是经济性值得考虑。 一些研究表明光触媒技术(Photocatalytic oxidation)对分解有机物和微生物是有效果的,不过,也有证据显示没有效果。光触媒是利用紫外线照射触媒表面,促使其上的有害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但是其效果与接触时间、风量、触媒表面情况等有关。如果反应不完全,还可能产生臭氧、甲醛等其他有害物。 研究显示紫外线(UV-C)对抑制污染物的活性或杀死它们有一定效果,不过要警惕可能产生的臭氧。 臭氧(Ozone)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ASHRAE环境健康委员会2011年提出的允许暴露浓度限值是10ppb(一亿分之一)。不过,人们目前对于限值并没有一致的看法,所以根据预防性原则,尽可能采用无臭氧产生的净化技术。 空气净化器(Packaged air cleaner)是采用单一或多项空气净化技术的产品。 当室外大气质量良好时,通风(Ventilation)是有效的去除室内污染物的方法。采用过滤和其他空气净化技术可以减小对通风的需求。从证据看,目前的空气净化技术在去除气态污染物方面的作用还是有限的。所以,通风还是不可替代的。 如果有兴趣看原文,在这里:
谈谈光触媒——选择新风主机的时候不要被“忽悠” 现在在空气净化行业,常常提到一个名词“ 光触媒”,听上去十分的高大上,能处理甲醛,能消除空气污染物,那么光触媒到底是什么,到底有没有说的那么强?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聊一下吧。 光触媒,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空气净化方式。 简单说,就是利用 光能,借助特殊的 催化剂对空气中的 气态污染物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从而达到降解污染物、净化空气的一种方法。在空气净化行业,这种处理方式也叫“光催化净化”。 这种处置方法有几个要素很关键: 1, 光。光是整个催化净化的能量来源,因此没有光的情况下,这种反应是不会进行的。当然,这种光,也不是随便什么光都行的,光的频率越高,越容易发生催化反应,因此,在实验室和很多应用场合,是使用紫外光作为光源的。迄今为止,科学界还在继续研究如何将光催化反应扩展到可见光范围,但是 迄今为止可见光反应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效率还很低。(参见《建筑环境学》) 2, 催化剂。离开催化剂,这种反应根本无法进行,最常用的催化剂就是纳米级的二氧化钛。 目前制约光催化反应大规模应用的有几个瓶颈问题:(以下内容引自《建筑环境学》) “1)会产生有害副产物 2)性能会衰减很快——俗称材料“中毒”或老化。 3)光催化净化效率不高。 4)耗能较高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市售的很多“光催化空气净化器”实际上只有吸附作用,不具有光催化功能,它们滥竽充数、鱼目混珠,欺骗消费者,也败坏了光催化的名声。” 说这个问题是在网上看到有些品牌的新风主机,号称滤网配置有光触摸,听上去高大上哦。但是如果设备里面没有紫外灯或者黑光灯、黑光蓝灯,那就是纯粹欺骗消费者!光触媒,在封闭的新风主机里,上哪儿去找“光”呢?没光,何谈光催化反应呢?没有光催化反应,就是放10斤触媒进去,又有什么用呢?
中央空调系统风道风速和风压损失的估算 1、风管内的风速 一般空调房间对空调系统的限定的噪音允许值控制在40~50dB(A)之间,即相应NR(或NC)数为35~45dB(A)。根据设计规范,满足这一范围内噪音允许值的主管风速为4~7m/s,支管风速为2~3m/s。通风机与消声装置之间的风管,其风速可采用8~10m/s。 2、出风口尺寸的计算 为防止风口噪音,送风口的出风风速宜采用2~5m/s。风口的尺寸计算与风管道尺寸的计算基本相同,一般当层高在3~4米的房间大约取风速在2~2.5米每秒。根据经验一般可将使每个风口在20~25平方米的面积,其风量大约在500立方米左右。 3、回风口的吸风速度 回风口位于房间上部时,吸风速度取4~5m/s,回风口位于房间下部时,若不靠近人员经常停留的地点,取3~4m/s ,若靠近人员经常停留的地点,取1.5~2m/s ,若用于走廊回风时,取1~1.5m/s。 4、风管安装注意事项及风管计算 *在风管设计尽量小的情况下保证主管风速5m/s,支管风速3m/s, *风管计算公式:所选设备风量÷3600÷风速=风管截面积 *同时注意保证风管:长边÷短边≤4 一般不要>4 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风口的选择:所选房间风量÷3600÷风速=散流器喉部截面积 *注意:双百叶风口截面积为以上公式所得面积÷0.7 5、计算风管尺寸 1)等阻尼法(等压法)是一种方便的计算法,适用于多种场合。 2)根据下表确定主风管中的基本阻尼系数。 风管类型 阻尼系数(mmH2o) 送风管 0.05-0.2 回风管 0.03-0.12 因回风管位于吸风部位,主要承受外部压力,应注意减轻其风管负担。对于风管系统,常采用送风管0.08-0.15mmH2O/m,回风管0.06-0.1 mmH2O/m作为基准。 6、在进行风管机的风管道设计时,注意在风管机的进、出风处加静压箱,以均衡风压,减少噪音,并且使静压箱内的流速保证在3米每秒以下,其长度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7、风压估算 v如弯头、三通、变径等较少的情况下每米损失4pa左右。 v如弯头、三通、变径等较多的情况下每米损失6pa左右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