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来115 展望未来115
关注数: 17 粉丝数: 119 发帖数: 10,042 关注贴吧数: 29
美媒驳斥奥巴马:美国也曾在很长时间里搭便车 人民网8月14日讯 综合美国中文媒体报道, 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在谈及伊拉克乱局时,抱怨中国无所作为,只知道“搭便车”得利,言论一出引起中国方面的强烈反弹,不仅如此,美媒也认为奥巴马此番言论不太妥当。 美国杂志《外交家》(The Diplomat)8月13日发标题为“中国没有在国际安全上搭便车”(China Is No International Security Free Rider)的文章称,奥巴马几天前称中国已经搭了30年的便车,而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如有需要,其他国家也只会指望美国帮忙。这引发了一番讨论,即中国是不是真的在搭便车,此外中国又该如何为国际安全做贡献呢? 文章认为,奥巴马关于中国搭便车的评论是不公平,也是具有误导性的,文章列举了一下几个理由: 首先,那种关于“中国只从伊拉克进口石油,因而是伊拉克战争的最大受益者”的说法是错误的。虽然从伊拉克进口石油使得伊拉克整体受益,这对伊拉克和中国来说是个双赢。中国在伊拉克各项投资项目事实上有助于稳定伊拉克的局势。这是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的,因为伊拉克动乱的部分原因就在于贫穷。 第二,在19世纪的时候,美国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在搭便车,那时候美国的海军比较弱。当你弱小的时候,你不得不搭一下别人努力的便车。虽然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是在派遣军队飞抵伊拉克这样的地方,中国的军事力量仍然有限。毫无疑问美国仍然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所以当世界有麻烦的时候,大家都指望美国帮忙,这很自然。做一个领导者意味着你允许其他人搭便车,因为反过头来,领导者会收获地位、威望和主导地位等。 第三,更重要的问题是:是谁制造了伊拉克今天的乱局呢?虽然不能完全怪罪美国,但是小布什2003年入侵伊拉克的决定是非常糟糕的决定。 因此,对于伊拉克现在的局势,美国负有大部分责任。俗话说的好,你打破了它,你就有责任去修好它。事情就这么简单。此刻批评中国是不明智的,因为中国正在用其他同样重要的方式帮助解决伊拉克的危机。美国决定空袭“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是对的,中国对此表示支持。但是请不要忘记,轰炸不是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最终方法,更要注重伊拉克的国家重建,但是,不幸的是,美国对此没有兴趣,也无能为力。 第四,近来年,中国一直在积极地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当然中国会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的考量,选择某些责任,而不是其他的责任。所有的国家都这么做,照顾自身的利益再自然不过了。中国应该在国际事务中做的更多,以提供公共产品,这是对的,迹象也表明中国正在这么做。 《外交家》文章最后说,美国是否真的愿意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对美国来说也是一个难题,尤其是遇到向海外派遣军队的情况下。责任和领导力齐头并进,你不可能只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不给予中国应有的领导力和地位。有意思的事是,奥巴马的评论的确是在含蓄地要求别人帮助他维护国际安全,但是他是否认证考虑了邀请中国出兵伊拉克一事情呢?那将会挑战美国在伊拉克以及整个中东的霸主地位。因为,美国不太可能真的欢迎中国在伊拉克或中东的任何地方有着更为积极的军事存在。
去年99万人获美国绿卡 中国排第二人数逐年递减 中新社休斯敦6月23日电 美国国土安全部(U.S. Homeland Security Department)官方网站近日发布2013年美国合法永久居民(绿卡)报告,据移民办公室统计数据,去年有990553人成为美国合法永久居民,其中来自墨西哥的人数居首,中国以71798人排名第二。 报告显示,中国取得绿卡的人数逐渐递减,2011年为87016人,次年稍有下降为81784人,2013年则降到71798人,但入籍为美国公民的中国人数呈增长趋势。据联合国数据,截止到2013年,有220万中国出生者居住在美国。 这份6页的报告还列出了取得绿卡的主要20个原国籍国,排名第一为墨西哥的136028人,中国居次,印度以68458人排名第三。只有印度在2013年取得绿卡人数微幅增长,其他少部分勉强维持水平,大部分则递减。因此,取得美国绿卡总人数由2011年至今逐年减少。 在所有这些成为美国永久居民的人中,高达65.6%是通过家庭亲属移民,职业移民取得绿卡占16.3%,排在第3位的是12.1%的难民。 统计还显示,2013年取得绿卡者,住在加州的最多,为191806人,其后依次是纽约州、佛罗里达州、得克萨斯州和新泽西州等。 在年龄层方面,25到34岁年龄层为取得绿卡最多的族群,人数达234690人,占总人数的23.7%;而5岁以下和65岁及以上则是所有年龄层中取得绿卡人数最少的族群。
江西全南县人武部副部长因搜救落水学生牺牲 新华网南昌5月25日电 (记者高皓亮)为搜救一名落水失踪的中学生,江西赣州市全南县人武部副部长宋旌21日在桃江全南县城段因冲锋舟侧翻落水失踪。25日凌晨两点,搜救人员在距离落水点近10公里处的金龙镇麻布桥发现其已牺牲。 宋旌1973年出生,兼任县人武部军事科科长,分管应急分队。事发前,因在河南唐河老家的母亲胃癌复发,宋旌向单位请假回家探访已获批,但因连日强降雨,防汛任务紧急,故一直坚守岗位未能回家。宋旌身后还有一9岁女儿在赣州市就读小学,妻子为赣州市城管局职工。 据全南县介绍,5月18日下午15时许,全南县公安局联防大队接到报警,有两名学生被困在桃江仙女陂段的一座小岛上,另有一名学生下落不明。由于连续多日的强降雨,桃江水位猛涨,救援人员接连尝试几套方案,均救援未果,遂请求县人武部应急分队紧急救援。宋旌带领应急分队和冲锋舟赶赴现场,配合县专业救援人员将两名被困学生营救上岸。之后3天,宋旌都奔波在搜救失踪学生的第一线。 5月21日19时许,有市民在桃江县城二中桥段发现疑似失踪学生的漂浮物。宋旌率领3名抗洪救援分队的民兵驾驶冲锋舟前往搜寻。当日23时许,冲锋舟行至县城南海桥附近时突然熄火。由于南海桥下为一座水坝,冲锋舟失去动力后被冲至水坝撞翻。当时与宋旌同在冲锋舟上的民兵袁华说,在冲锋舟翻船瞬间,自己被宋旌推出冲锋舟,才没被漩涡卷入河底。袁华跟另外两名民兵上岸后,再没有看到宋旌的身影。 宋旌落水失踪后,全南、龙南、信丰、南康区、章贡区等地公安民警、消防战士、民兵等1000余人投入搜救,一些群众也撑着竹筏参与搜寻。
江西全南县人武部副部长因搜救落水学生牺牲 新华网南昌5月25日电 (记者高皓亮)为搜救一名落水失踪的中学生,江西赣州市全南县人武部副部长宋旌21日在桃江全南县城段因冲锋舟侧翻落水失踪。25日凌晨两点,搜救人员在距离落水点近10公里处的金龙镇麻布桥发现其已牺牲。 宋旌1973年出生,兼任县人武部军事科科长,分管应急分队。事发前,因在河南唐河老家的母亲胃癌复发,宋旌向单位请假回家探访已获批,但因连日强降雨,防汛任务紧急,故一直坚守岗位未能回家。宋旌身后还有一9岁女儿在赣州市就读小学,妻子为赣州市城管局职工。 据全南县介绍,5月18日下午15时许,全南县公安局联防大队接到报警,有两名学生被困在桃江仙女陂段的一座小岛上,另有一名学生下落不明。由于连续多日的强降雨,桃江水位猛涨,救援人员接连尝试几套方案,均救援未果,遂请求县人武部应急分队紧急救援。宋旌带领应急分队和冲锋舟赶赴现场,配合县专业救援人员将两名被困学生营救上岸。之后3天,宋旌都奔波在搜救失踪学生的第一线。 5月21日19时许,有市民在桃江县城二中桥段发现疑似失踪学生的漂浮物。宋旌率领3名抗洪救援分队的民兵驾驶冲锋舟前往搜寻。当日23时许,冲锋舟行至县城南海桥附近时突然熄火。由于南海桥下为一座水坝,冲锋舟失去动力后被冲至水坝撞翻。当时与宋旌同在冲锋舟上的民兵袁华说,在冲锋舟翻船瞬间,自己被宋旌推出冲锋舟,才没被漩涡卷入河底。袁华跟另外两名民兵上岸后,再没有看到宋旌的身影。 宋旌落水失踪后,全南、龙南、信丰、南康区、章贡区等地公安民警、消防战士、民兵等1000余人投入搜救,一些群众也撑着竹筏参与搜寻。
乌前高官否认与敖德萨骚乱有关 称当局找替罪羊 中新网5月4日电 据俄媒4日报道,被乌克兰安全局称为敖德萨骚乱事件组织者的乌前总理阿尔布佐夫和前税收部部长克里缅科驳斥了这些指控。 周五(2日),敖德萨市内希腊大街附近支持欧洲一体化民众,与敖德萨和哈尔科夫足球俱乐部球迷,以及反对欧洲一体化的人群发生冲突。接近晚间的时候,骚乱蔓延至库里科夫田野。 支持乌克兰统一的民众捣毁了反欧洲一体化人士的营地,藏有亲俄人士的工会大楼被激进分子放火焚烧, 而且大楼被封死,里面的人无法逃出。最新消息称,敖德萨骚乱已导致46人死亡,214人受伤。乌克兰宣布4号和5号两天为全国哀悼日。 乌克兰安全局周六(3日)提出了关于敖德萨骚乱事件起因的新说法,指责乌克兰前总理阿尔布佐夫和前税收部部长克里缅科是骚乱组织者。而早前基辅当局对于骚乱起因的说法完全是另外一种,指责俄罗斯安全局参与骚乱。对此俄罗斯外交部认为是胡言乱语和说谎。 克里缅科周六(3日)在接受“新闻”电台采访时说:“我坚决声明,乌克兰安全局的指责没有一句话是真的。我对此感到非常震惊。我再次强调,我与安全局有关资助和支持骚乱的说法没有任何关系”。 克里缅科表示,正是乌克兰当局没有能力维护秩序和保护敖德萨居民生命安全。 他说:“他们现在企图找替罪羊”。他还强调说,被描述为敌人的阿尔布佐夫和克里缅科,是基辅当局一手捏造的。他呼吁基辅当局为惩罚性行动承担责任。
美媒:应将退役核航母卖给盟国 抗衡中国海军 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4月15日刊登题为《与其封存海军舰艇,不如将其转给盟友》的署名文章,作者迈克尔·莫兰在文中说,近几个月来,美国国防部一直在进行一场激烈的内部辩论:为省钱让“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退役是否明智。“乔治·华盛顿”号服役24年,是一艘比较年轻的军舰,眼下即将接受昂贵的维护保养——美军全部11艘大型航母都会定期进行维护。 文章称,美国海军坚决反对封存“乔治·华盛顿”号。但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已警告说,当国会就自动减赤方案给予的两年宽限期在2016年到期时,“乔治·华盛顿”号还是要回到砧板上。不仅如此,美国海军参谋长3月曾表示海军计划让22艘泰孔德罗加级巡洋舰中的11艘退役,就为节省运转成本。 但文章认为批评人士说得对,似乎眼下这一时期很难说是报废军舰的好时候,因为中国正在扩张舰队,咄咄逼人地游弋在南海和东海,此外美国有必要在波斯湾附近维持庞大的航母舰队。 那么,为什么不学学历史,把多余的战舰转让给盟国海军呢?想象一下澳大利亚、印度、巴西和英国(英国苦于眼下没有一艘现役航母可以用)用上了美国5艘最年迈的现役航母。他们对于这种超级奢侈品的诱惑力或许毫无抵抗能力,即使要面对随之而来的高额维护费用。 文章说,可以找到很多先例。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海军拥有28艘大型航母和71艘相对较小的护航航母——不仅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似乎也远远超过和平时代的需求。另外还有成百上千艘战舰在一夜之间从重要的武器系统变成了昂贵的维护对象。其中许多军舰进了报废厂,另一些编入后备役舰队,在一二十年的等待中慢慢生锈,直到迎来进入拆船厂的那一天。 一些船被挑选出来,和缴获的德军战舰、日军潜艇以及盟军报废船只一道,停泊在比基尼环礁附近,统统在一次核试验中化为乌有。 不过,美国对庞大舰队的战时投资并没有全部迎来这样的结局。美国海军意识到维持一艘军舰运营的费用将会高得惊人,于是突然想到一个满足两方面需求的完美方法,既可以实现瘦身的愿望,又能填补由于英国皇家海军缩编而造成的全球海洋安全空白。美国没有把所有船只都封存起来或者卖给废品厂,而是将整支整支的驱逐舰、巡洋舰和其他舰艇编队转让给盟国海军。 比如,“兰利”号和“贝洛林苑”号航空母舰被转给了法国,直至该国最终建造出自己的航母。上世纪60年代,“卡伯特”号航母被转给西班牙,因为美国政府想拉拢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 这些“转手的船壳”(这是海军的说法)中的大多数舰船再也没有开过一次火——至少没有蓄意开火。一些军舰帮助印度、菲律宾之类的新兴独立国家组建起职业海军,取代了殖民部队。另一些军舰,尤其对欧洲而言,发挥了补缺和威慑的作用,帮助欧洲国家把战后资源集中在重建工作上,帮助它们应对开始崛起的苏联海军。 这样的转让方式对今天有何裨益呢?文章称,首先,如果把美国舰队11艘大型航母中的一两艘转让给盟友,就不必封存其他许多军舰了。这样做还可以释放用于开发包括无人机航母在内的下一代武器平台的资金。 文章认为,这样的转让还有其他好处。美国防长多次对盟友大谈要如何“分担责任”,但回应寥寥。如果向这些国家提供这么一个大家伙,相关盟国就会不得不考虑增加国防投入(据美国海军估计,这些军舰每年的运转费用在4亿美元左右),为共同维护自身利益做出贡献。 当然,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如果投入巨额资金建造了这些宏伟的战舰,就完全有理由确保它们能一直在海上航行——而且置于美国自己麾下。但这恰好不是美国目前所处的世界。 文章称,当然不能命令一艘澳大利亚航母或者巴西航母服从美国的命令。但是,假如美国做好本职工作,就没有必要冲着其他国家下命令。这些庞然大物只需待在负责任的国家手中,就足以降低打仗的可能性。而且这一做法可以避免这样一种令人汗颜的前景:把勤恳服役多年的战舰改造成漂浮的博物馆
苏联窃取美控制软件 CIA将计就计炸毁苏管道 天然气成为俄罗斯当前与乌克兰和西欧角力时的重要筹码,这个招数早在苏联时期就屡屡奏效。西方则绞尽脑汁试图破解。1982年夏天,苏联泛西伯利亚天然气管线发生一次特大爆炸,冲天的火光连美国的太空卫星都看得一清二楚。尽管这次爆炸发生在偏远地区,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对苏联经济的打击却异常沉重。知情人士透露,是美国中情局设下的毒计导致了此次爆炸,目的就是摧毁苏联的经济命脉。 美国拒绝向苏出售软件 泛西伯利亚天然气管线又称“乌廉戈-波马利-乌日哥罗德天然气管线”,这条管线将产自西伯利亚乌廉戈大气田的天然气,一直输送到乌克兰西部的乌日哥罗德,全长4500公里。当时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已经成为苏联最重要的经济来源,而缺乏能源又富有资金的西欧诸国乃至日本,则对进口苏联石油和天然气异常积极。在泛西伯利亚天然气管线修建期间,德意志银行、日本进出口银行以及法国的银行都向这一工程提供了大量贷款。 资金问题解决了,技术问题却难以解决。由于该管线设计十分复杂,阀门开关等运转动作需要用电脑上的一种高级自动控制软件进行控制,这种控制软件名叫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当时苏联人还没能掌握相关技术。苏联政府首先想到的是向美国购买,但很快遭到拒绝。鉴于这条管线可为苏联从西欧及日本等富国手中换回大量的硬通货,苏联政府决心动用克格勃来解决这一问题。 克格勃窃来问题软件 苏联早在1970年就在克格勃框架内建立了一个“T局”,专门用来窃取苏联所急需的西方科研成果。而“T局”下属有一个“X条线”,其成员混迹于苏联前往美国的各代表团中,充当科技间谍。当时美国的尼克松总统致力于改善美苏关系,因此许多苏联代表团来到美国,这给了克格勃可乘之机。据一些西方人士回忆,“这些苏联客人在参观波音公司时,会偷偷地盗窃金属样品,并粘在鞋底盗运回国”。 据悉,“X条线”下属的间谍超过200人。 拥有如此神通广大的间谍队伍,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自然是手到擒来。不久,克里姆林宫就等来了好消息——克格勃间谍从一家加拿大公司那里成功盗取了莫斯科梦寐以求的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欣喜若狂的苏联立刻将这套软件在整条泛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上进行测试。刚开始时,似乎一切正常。1982年,泛西伯利亚天然气管线开始运转,将天然气通过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东欧一直输送到西欧,滚滚利润开始落入苏联政府的腰包中。 不料,就在1982年6月,北美防空司令部的一颗在轨人造卫星侦察到,西伯利亚荒原上发生了一次巨大的爆炸。这次爆炸所产生的火球破坏力相当于3000吨TNT炸药,当量是美国在广岛所投原子弹的1/4。北美防空司令部原本以为侦测到苏联的一次核试验,美国军方许多官员也对此表达忧虑。只有中情局气定神闲,表示没必要担心任何事。不久消息传来,该事件不是苏联进行核试验,而是泛西伯利亚天然气管线发生超级爆炸,这次爆炸正是中情局的“杰作”。 苏联工程师叛变泄露天机 原来,美国人早就知道苏联间谍窃取西方技术的事情,并且玩了一招“将计就计”。 1981年7月,西方政府首脑在加拿大的渥太华举行七国峰会。在会场上,法国总统密特朗突然神秘地将美国总统里根请到一边,说要与他分享“有趣的信息”。密特朗告诉里根,法国政府掌握了一份文件,里面是有关克格勃间谍对美国工业界进行渗透的详细信息。提供这份文件的人名叫弗拉基米尔·维特洛夫,一名53岁的苏联工程师。 从1965年开始,维特洛夫在法国居住了5年,后来被克格勃的“T局”吸收。在“T局”内,维特洛夫的主要职责是评估“X条线”特工获取的技术情报价值。但正是在这一时期,维特洛夫对苏联渐渐开始失望,最后他决定叛变。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维特洛夫与先前在法国居住时认识的汤姆森公司工程师雅克·普利福斯特取得联系,通过后者向法国领土监护局(DST)正式“效忠”。从1981年春到1982年春,他总共向法国提供了超过4000份秘密文件,导致超过250名驻扎在全球,来自克格勃“T局”下属“X条线”的工业间谍暴露。法国人欣喜若狂,他们还给了维特洛夫一个带有不详意味的代号“告别”。 密特朗向里根分享了“维特洛夫文件”中的部分关键内容。获得新情报的中情局发现事态严重:苏联间谍为弥补自身技术不足,已是无孔不入。根据“维特洛夫文件”,苏联工业间谍获取的技术,主要涉及雷达、电脑、机械工具和半导体。被列入“需求名单”的重点技术,他们已通过盗窃手段到手了2/3。 中情局“将计就计” 中情局并没有立刻动手将“维特洛夫文件”中列出的250多名间谍全部逮捕,而是“将计就计”。维特洛夫向西方泄露的信息中,最重要的是一份有关“T局”正在寻求的技术名单。中情局于是和美国国防部以及联邦调查局开始合作,着手进行一项大型的计划,其宗旨是:在“T局”正在寻求的技术中故意植入恶性信息,让苏联战机、宇宙飞船、机械零件和化学物品生产过程中,充满危险的不确定因素。在接下来的几个月,这些被故意篡改过的技术信息逐步进入苏联的制造和军工领域,在苏联的拖拉机、化学物品生产以及飞机研发等领域埋下了诸多“定时炸弹”。这其中,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中情局通过“维特洛夫文件”知道苏联对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很感兴趣,并且在对美国公司求购遭到拒绝后,派遣间谍进入一家加拿大公司企图盗取这一技术。中情局特工决定让苏联人得到一种“特殊版本”的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软件,并且将这种软件提供给所有可能已被苏联间谍渗透的加拿大公司。苏联间谍果然偷走有问题的软件,导致前文提到的大爆炸。 这条管线的爆炸严重打击了苏联试图依靠出口能源换取硬通货的计划,直到1986年,苏联经济依然在泥沼中挣扎。北约随后将大量“T局X条线”的间谍驱逐出境,彻底断绝了苏联获取工业技术的这条重要途径。对于1982年那次爆炸的真相,苏联一直不知所以。直到1996年,中情局相关文件解密,人们这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1982年1月,法国情报机构不再向维特洛夫收取情报。据说此后维特洛夫在莫斯科一座公园内散步时,突然用刀刺向自己在克格勃工作时的同事和另一个女人,行凶动机不明。后来苏联警方就此事展开调查时,他向西方提供情报的行为曝光。维特洛夫于1985年2月23日以叛国罪被处决
2013中国GDP增长7.7% 央视新闻:#央视快讯#【2013年我国GDP增速为7.7%】国家统计局今天公布,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同比增长7.7%,完成了年初设定的7.5%的目标。(央视记者岳群 吴昊) 据统计局网站消息,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201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13年GDP增速为7.7%,超过7.5%的预期目标。 2013年,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科学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国民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四季度增长7.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全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 一、农业生产再获丰收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4万吨,比上年增加1236万吨,增长2.1%。其中,夏粮产量13189万吨,增长1.5%;早稻产量3407万吨,增长2.4%;秋粮产量43597万吨,增长2.3%。全年棉花产量631万吨,比上年减少7.7%;油料产量3531万吨,增长2.8%;糖料产量13759万吨,增长2.0%。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373万吨,比上年增长1.8%,其中猪肉产量5493万吨,增长2.8%。生猪存栏47411万头,比上年下降0.4%;生猪出栏71557万头,比上年增长2.5%。全年禽蛋产量2876万吨,比上年增长0.5%;牛奶产量3531万吨,下降5.7%。 二、工业生产增势平稳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9.5%,二季度增长9.1%,三季度增长10.1%,四季度增长10.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9%,集体企业增长4.3%,股份制企业增长11.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3%。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4%,制造业增长10.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8%。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中部地区增长10.7%,西部地区增长11.0%。分产品看,全年464种工业产品中有340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其中,发电量增长7.6%,粗钢增长7.5%,钢材增长11.4%,水泥增长9.6%,平板玻璃增长11.2%,十种有色金属增长9.9%,焦炭增长8.1%,硫酸(折100%)增长5.8%,烧碱(折100%)增长6.6%,化学纤维增长8.1%,乙烯增长8.5%,微型计算机设备增长7.8%,集成电路增长10.4%,汽车增长18.4%,其中轿车增长16.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13471亿元,比上年增长5.0%。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环比增长0.71%。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33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2%,其中,主营活动利润537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7个行业主营活动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12个行业主营活动利润比上年同期减少,2个行业由上年同期主营活动亏损转为盈利。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64元,以利润总额计算的利润率为5.77%。 三、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36528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44056亿元,增长16.3%;民间投资274794亿元,增长23.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3%。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17.9%,中部地区增长22.8%,西部地区增长23.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9241亿元,比上年增长32.5%;第二产业投资184804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投资242482亿元,增长21.0%。在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181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采矿业投资14750亿元,增长10.9%;制造业投资147370亿元,增长18.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9744亿元,增长18.4%。全年基础设施(不包括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投资71695亿元,比上年增长21.2%。从到位资金情况看,全年到位资金480381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17.0%,国内贷款增长14.4%,自筹资金增长20.8%,利用外资下降3.7%。全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57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新开工项目389256个,比上年增加66194个。从环比看,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41%。 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6013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4%),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9.4%。房屋新开工面积2012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5%,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11.6%。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055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7.5%。全国商品房销售额81428亿元,增长26.3%,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26.6%。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3881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8%。12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492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2%。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22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国内贷款增长33.1%,自筹资金增长21.3%,利用外资增长32.8%。 四、市场销售平稳增长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380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18885亿元,增长11.6%。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24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1918亿元,增长14.6%。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25392亿元,比上年增长9.0%,商品零售208988亿元,增长13.6%。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110704亿元,增长12.7%,其中,汽车类增长10.4%,家具类增长21.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4.5%。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3.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环比增长1.24%。 五、进出口增长有所回升 全年进出口总额416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出口22100亿美元,增长7.9%,进口19503亿美元,增长7.3%。进出口相抵,顺差2597.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进出口219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3%,加工贸易进出口13578亿美元,增长1.0%。出口额中,一般贸易出口10876亿美元,增长10.1%,加工贸易出口8608亿美元,下降0.2%。进口额中,一般贸易进口11097亿美元,增长8.5%,加工贸易进口4970亿美元,增长3.3%。12月份,进出口总额3898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2077亿美元,增长4.3%,进口1821亿美元,增长8.3%。 六、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6%。其中,城市上涨2.6%,农村上涨2.8%。分类别看,食品价格比上年上涨4.7%,烟酒及用品上涨0.3%,衣着上涨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3%,交通和通信下降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8%,居住上涨2.8%。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4.6%,油脂价格上涨0.3%,猪肉价格上涨0.3%,鲜菜价格上涨8.1%。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环比上涨0.3%。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9%,12月份同比下降1.4%,环比持平。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2.0%,12月份同比下降1.4%,环比持平。 七、居民收入继续增加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9547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在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9.2%,经营净收入增长9.8%,财产性收入增长14.6%,转移性收入增长10.1%。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420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按城镇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4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8483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4518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2415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6389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其中,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6.8%,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7.4%,财产性收入增长17.7%,转移性收入增长14.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790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7%。按农村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纯收入2583 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纯收入5516 元,中等收入组人均纯收入7942 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纯收入11373 元,高收入组人均纯收入21273 元。2013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73。全年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比上年增加633万人,增长2.4%,其中,本地农民工10284万人,增长3.6%,外出农民工16610万人,增长1.7%。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2609元,比上年增长13.9%。
海湾战争最激烈之战:伊拉克真主师全军覆灭 如果您对20多年前的海湾战争还有一丝印象,恐怕会被眼花缭乱的空中精确打击武器所吸引。然而,空中力量再厉害,也不能实际占领敌人的阵地,地面战仍然是任何旨在彻底击败对手的战争不可缺少的戏码。就在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真正给予伊拉克人最致命的打击,莫过于发生在1991年2月的“东73战役”,伊拉克最精锐的共和国卫队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作战背景 当海湾战争爆发伊始,多国部队总指挥、美国将军施瓦茨科普夫就耐心坐等己方空中力量把伊拉克人的军事指挥体系炸烂,同时伊军任何敢于暴露的目标都遭到空中火力的打击,以便降低地面战的难度。 1991年2月24日,施瓦茨科普夫正式发起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进攻行动,30万多国部队沿着伊拉克与沙特阿拉伯之间长达563千米的国境线快速北进,其中从西边攻入伊拉克的美国第7军是战斗力最强的集团,它由法兰克斯将军指挥,包括美军第1、3装甲师,第2装甲骑兵团与第1步兵师,外加一个加强的英军第1装甲师担任预备队,总兵力接近8万人,各种坦克装甲车辆超过2200辆,火炮750门,以及多达330架直升机。 美国第7军所要面对的是伊拉克陆军最精锐的4个共和国卫队师和7个普通师,他们的战术是一旦美国人越界进攻,先让伊军普通师去消耗他们,待双方进入相持阶段后,再把共和国卫队投入战役反突击,从而扭转战场态势。即使打不赢美军,共和国卫队也能提前撤出战斗,让普通部队断后。而挡在美国第7军当面的就是共和国卫队最具战斗力的真主师,他们部署在距离巴士拉约40千米处,刚好拦住第7军向伊拉克首都挺进的道路。该师下辖2个机械化旅和1个装甲旅,总兵力超过1万人,配备220辆T-72主战坦克和278辆步兵战车。 就在“沙漠军刀”行动发起次日(25日),真主师便移防至预设阵地,因采取良好的伪装措施,美军的空袭未造成太大伤害,这意味着美军地面部队将迎来惨烈的战斗。 对于真主师的情况,美军通过绝对优势的情报监视系统掌握得一清二楚,为了“擒贼先擒王”,美国第7军军长法兰克斯决定实施大纵深的迂回作战,即以少量部队搭乘直升机空降至真主师东面侧翼的阿巴丁绿洲,形成“攻其所必救”的态势,逼迫躲在既设阵地里的伊拉克人出援,然后以自己占优势的装甲军团在行进中摧毁真主师的有生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就在“沙漠军刀”开始后,被美国大兵称为“萨达姆天气”的沙尘暴就席卷了整个战场,到处昏天黑地,美军监视系统不能全面实时掌握伊军动向,双方的地面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作战经过 2月26日中午,美国第7军已向伊拉克纵深推进超过40千米,尽管沿途伊军都稍触即溃,可抓到的俘虏都不是真主师的人,看来伊军指挥官打算先用杂牌军消耗美军。正因为对敌情不能完全掌握,法兰克斯开始对战斗前景产生忧虑,“我们是不是推进得太快了?” 碰上“硬骨头” 15时许,在美军作战地图标注为“东73”的地方,美军前锋——第2装甲骑兵团终于和真主师狭路相逢。后者掘壕据守,坦克也依托掩体实施隐蔽射击,美军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火力压制,突击时还会受到铁丝网与地雷的阻挠。经过近一小时的拉锯战,美军凭借M1A1坦克的先进观瞄装置和射程更远的火炮,勉强突破伊军第一道防线。 当美军开始向真主师的核心地带推进时,法兰克斯派来支援第2装甲骑兵团的第1步兵师和第1、3装甲师部分单位开始形成完整的攻击纵队,伊军承受的压力更大了,但仍没有放弃抵抗。18时许,就在筋疲力尽的美军第2装甲骑兵团与新上来的第1师交换阵位,准备撤下去休整时,以T-55、T-72坦克,MT-LB装甲输送车,BMP-1战车为矛头的真主师主力开上来了。由于双方距离太近,美军的空中优势完全失效,战场上展开了“钢铁肉搏”。 伊军最初非常勇敢,他们在战前得到的教育是美军不比伊朗人高明,“只要和美国佬打近战,我们就赢了”。只是,美国人真的和伊朗人不一样。尽管现场环境影响了大多数先进观瞄器材的使用效果,但美军仍具有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即使看不清具体方位,也能靠“乱枪打鸟”的方式实施火力覆盖。即便如此,伊军仍像决堤的洪水般汹涌而来,一些乘坐装甲车的伊拉克步兵趁乱下车,向美军M2步兵战车发射RPG火箭弹,取得了不少战果。 经过激烈厮杀,到20时许,美军勉强在“东73”纵深地域守住了突破口,但伊军只是稍稍停顿了一会,便又恢复了反突击。几十分钟后,几乎把弹药打光的美军不得不暂时后退,同时呼叫师属远程炮兵实施遮断式火力覆盖。绰号“钢雨”的美制M270火箭炮把追击的伊军车队变成了火海。顺便提一下,在混乱的战场上,惊慌的美军也多次“自摆乌龙”,先后有5辆M1A1坦克和4辆M2战车被自己人打爆。
基地组织武装在叙利亚枪毙50名人质 当地时间2014年1月8日,叙利亚阿勒颇,来自叙利亚其他叛军团伙的武装分子攻下了“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在叙北部主要城市阿勒颇的总部。其总部位于当地一家医院内。另据媒体报道,“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的武装分子在叙利亚枪毙了大概50名此前绑架的人质。被武装分子处决的许多人是积极分子和记者。积极分子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头部中枪和无头尸体的照片。一些消息显示,武装分子处决了大约50人,其中4人是Shada TV电视台记者。目前尚不清楚确切的死者人数。 当地时间2014年1月8日,叙利亚阿勒颇,来自叙利亚其他叛军团伙的武装分子攻下了“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在叙北部主要城市阿勒颇的总部。其总部位于当地一家医院内。另据媒体报道,“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的武装分子在叙利亚枪毙了大概50名此前绑架的人质。被武装分子处决的许多人是积极分子和记者。积极分子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头部中枪和无头尸体的照片。一些消息显示,武装分子处决了大约50人,其中4人是Shada TV电视台记者。目前尚不清楚确切的死者人数。 当地时间2014年1月8日,叙利亚阿勒颇,来自叙利亚其他叛军团伙的武装分子攻下了“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在叙北部主要城市阿勒颇的总部。其总部位于当地一家医院内。另据媒体报道,“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的武装分子在叙利亚枪毙了大概50名此前绑架的人质。被武装分子处决的许多人是积极分子和记者。积极分子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头部中枪和无头尸体的照片。一些消息显示,武装分子处决了大约50人,其中4人是Shada TV电视台记者。目前尚不清楚确切的死者人数。 当地时间2014年1月8日,叙利亚阿勒颇,来自叙利亚其他叛军团伙的武装分子攻下了“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在叙北部主要城市阿勒颇的总部。其总部位于当地一家医院内。另据媒体报道,“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的武装分子在叙利亚枪毙了大概50名此前绑架的人质。被武装分子处决的许多人是积极分子和记者。积极分子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头部中枪和无头尸体的照片。一些消息显示,武装分子处决了大约50人,其中4人是Shada TV电视台记者。目前尚不清楚确切的死者人数。 当地时间2014年1月8日,叙利亚阿勒颇,来自叙利亚其他叛军团伙的武装分子攻下了“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在叙北部主要城市阿勒颇的总部。其总部位于当地一家医院内。另据媒体报道,“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的武装分子在叙利亚枪毙了大概50名此前绑架的人质。被武装分子处决的许多人是积极分子和记者。积极分子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头部中枪和无头尸体的照片。一些消息显示,武装分子处决了大约50人,其中4人是Shada TV电视台记者。目前尚不清楚确切的死者人数。
原标题:叙利亚问题第二次日内瓦会议确定会期   中新社联合国1月6日电 (记者 李洋)叙利亚问题第二次日内瓦会议的会期目前已经基本确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作为会议召集人向有关各方发出与会邀请。   潘基文6日通过其发言人对外发表声明说,会议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将于1月22日开始,国际社会有关各方将参与这一阶段的“高级别磋商”。会议地点改在瑞士蒙特勒。   而外界最为关注的叙利亚有关各方谈判是会谈第二阶段,将于1月24日开始,地点设在日内瓦万国宫。联合国-阿盟叙利亚问题特别代表卜拉希米负责协调这一阶段会议的进展。这也将是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首次分别派代表正式共同出席和谈。   联合国官员此前解释会议第一阶段改在瑞士蒙特勒举行的原因是日内瓦“住宿紧张”,而蒙特勒能满足会议的安保等需要。美国国务卿克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等已计划前往蒙特勒出席会议。   尽管会议分为两阶段且在不同地点,联合国方面仍称此会议为“叙利亚问题日内瓦会议”。联合国官员透露,会议可能会持续到26日。第二阶段会议目前限于叙利亚方面在卜拉希米的协调下参加。   潘基文6日向有关各方发出与会邀请。他重申这次会议将是结束叙利亚境内冲突、恢复和平与秩序的重要机会,核心是在叙利亚“建立一个有广泛支持的过渡政权机构”。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早前表示,中方就及早举行叙利亚问题第二次日内瓦会议同联合国、安理会其它常任理事国、地区国家等保持密切沟通和磋商,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平衡做叙利亚有关各方工作,劝和促谈,为妥善解决叙利亚问题发挥了积极和建设性作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