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着蜗牛闯世界 赶着蜗牛闯世界
关注数: 114 粉丝数: 205 发帖数: 1,237 关注贴吧数: 11
为什么我们人体的安全电压是36V吗?从小学校的老师就告诉我们 为什么我们人体的安全电压是36V吗? 从小学校的老师就告诉我们人体的安全电压是36V。那么36V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呢? 首先科普一下,之所以有安全电压的说法,是因为人体相当于一个电阻,人接触到电压后会产生电流,而直接对人体有危害的是通过人体的电流。电压的大小是否对人体有危害没有直接关系,它间接作用的。这也是为什么穿上安全衣的高压线维护人员能在几万伏的电缆直接工作。 当人体通过5毫安以下的电流时,只产生“麻电”的感觉,没有危险。所以科学家们就通过实验得出了,在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最大电阻,在经过反推得出了人体安全电压数值。这个数值刚好就是36V。这就是人体安全电压36V的来源。 但是36V以下人体就绝对安全吗?当然不对。上面所说的仅仅是一般情况。在一些环境条件潮湿,导电情况良好的特殊情况下,这人体的阻值会变低,这时人体的安全电压就会变为成24V或12V。所以安全电压是根据人所处环境而变化的,当然在我们一般的日常生活中,36V以下的电压就是安全。 最后科普一下不同大小的电流对人体的危害程度: 8~10mA 手摆脱电极已感到困难,有剧痛感(手指关节) 20~25mA 手迅速**,不能自动摆脱电极,呼吸困难 50~80mA 呼吸困难,心房开始震颤 90~100mA 呼吸**,三秒钟后心脏开始**,停止跳动 所以大家平时要多注意用电安全,我们日常生活所用到的电压可是220V,是非常危险的。
2.5平方单股导线和多股导线有什么区别。 载流量几乎没有区别,只是根据使用条件与要求来选用。 可能有人会引入趋肤效应之说,来论它们的区別,但概念还是不清楚,没搞懂的!所谓的趋肤效应,是高频电流总是从导线表面流过,电线内部无法导流。也就是说同样截面积的导线,在高频条件下电阻增大了。所以在高频调谐回路里,为了提高品质因数Q值,总是用几到几百上千股极细(细到0.03以下)的绝缘导线绞合起来制作回路线圈。比如收音机的天线回路线圈,是用7股0.07或是28股0.03的高频绝缘漆包线绞合成一股线绕成的,其Q值可大到200,比用单股线制成的提高了几到十几倍!但由于频率再升高(到1MHz以上)时,由于绝缘物的高频特性变差。再用多股线制作,Q值相反又变低了。只好用粗线镀银来稍加改进,如收音机中的短波回路线圈。但在大功率大电流条件下,只得用很粗的铜管镀银导线来制作线圈,比如短波和超短波发射机回路的空芯间绕线圈。 但在五六十赫的交流电源回路里,趋肤效应几乎可以忽略。何况这种多股线中沒有绝缘,只能等效于一股相同面积的单芯导线! 独股铜线和多股铜线载流量是有区别的,电流通过导体有热肤效应,即表层通过要比中心要好,表面积热大热好,所以,同样直径的导线,多股铜线比独股铜线外表面积要大,因此同样直径多股铜线比独股铜线载流量要大, 不是很大,硬线接头好些,软线穿线方便,4平方以下建议硬线。 电学中有一个比较专业的名词,叫做“集肤效应”(或“趋肤效应”)。指的是电流在通过导体时,往往集中在导体表面,造成导体中间部分的浪费。 电流越大、频率越高的电路中,集肤效应也就越明显。而多股线内部的导体是多根,每一根导体都比较细,对集肤效应有较强的抵御能力——称为“抗集肤效应”。 因此第一,当电流较大时,必须使用多股电线(比如10平方以上的电线,就没有单股线了);第二,在高频率电路中使用时,必须使用多股线。
电工带电作业时是先接火线还是接零线 电工在带电作业时,先断火线,后断零线。接线时相反,先接零线后接火线。 当有用电电器负载的请况下,不管先接火线还是零线都会产生电弧的,用电器的功率越大产生的电弧越大,一般不带负载带电作业,小负载在做好防护工作的条件下才能工作,大负载想做那电弧都不让你做。还有一点,一带负载,就会产生电流,所以在有电流的情况下,带电作业是非常危险的。 但在特殊情况下(有小电流),又必须带电作业,怎么办呢?必须做到“先把两个线头碰上(接触),然后才能接线(作业),要不就会产生电流(电弧),这时要是不注意,两只手全部接触导线的情况,就会产生电击人的危险发生。 接线时先接零线,后接火线,不可有负载工作——如果先接火线,火线可以通过负载(如灯泡),传递到零线。 断线时先断火线,后断零线,不可有负载工作——如果先断零线,火线可以通过负载(如灯泡),传递到零线。 接插座时,插座只要没带负载(如家用电器),你随便接哪一根都行。记住左零右火(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 最好在回路中安装开关,先切断电源,如果实在不行,一定要先断开或关闭所有电器,确保回路中没有用电设备。 带上绝缘手套,穿皮鞋,布鞋这样的绝缘鞋。干活时,非必要必须先切断火线。对自己负责! 如果有地线的情况下,要先接地线,再接零线,最后接火线。
科普一下 为什么回路电流走零线不走地线,漏电电流走地线不走零线?这是经常都会被问到的问题,也是电工小白都会问的问题,下面就一起来看看: 因为零线和地线在电器上的接线位置不同。零线是工作线,自然会接到用电设备上。而地线作为保护线使用,直接接在了电器外壳上。 这样一来,正常情况下工作电流一直在回路内——也就是用电设备上,电流当然通过零线了。当电路发生漏电时,会导致电流外泄(否则怎么叫漏电呢)。外泄的电流会流经电器外壳,于是就通过接在外壳上的地线流走了(没有接地线的话,电流就通过人体流走,导致人体触电了)。 所以为什么正常工作电流不走地线,漏电电流不走零线——就好像咱俩一人摸着一根电线,自然是谁的电线里有电谁就触电了;没电的电线就不会触电。 补充的小常识:零线和地线的原理 在TN-S系统中: 零线:发电机有三相绕组,三相之间的空间角为120°,它们的夹角叫做“中性点”。为了防止中性点位移,因此给中性点做接地,接地之后引出的线叫做“零线”(也可以叫“中性线”)——未接地的TN-C系统中,严格来说从中性点引出的线只能叫“中性线”而不能叫“零线”。 地线:只做一个接地体,这个接地体不与变压器(发电机)上的任何设备连接。从这个接地体上引出一根线,就叫做“地线”。 地线和零线都做了接地,所以它们的电位都是0。但是零线除了接地以外,还和变压器的中性点连在了一起,所以它可以做工作线。而地线只是一个接地体,所以它只能做保护线。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