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安abcd 一生平安abcd
关注数: 144 粉丝数: 381 发帖数: 27,823 关注贴吧数: 13
中考在即考生注意事项 亲爱的同学、尊敬的家长朋友们: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到来,为帮助您进一步了解相关政策和规定,避免不必要的失误,现就中考的一些关键环节做以下提示:1、考生每次考试进入考点需要的证件:《准考证》和《身份证》。 2、考生严禁携带手机等通讯工具、手表等计时设备、智能手环、金属物品等进入考场。中考采取“2+1”安检模式,即2道人工安检加1道智能安检门安检。请考生主动配合,以便顺利通过安检,按时参加考试。因身体原因,不能进行检查的考生(如装有心脏起搏器、人工耳蜗等),应在检查前声明,并出示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证明;体内有金属或有佩戴金属牙齿矫正器的请随身携带医院或诊所证明,安检时出示。3、外语考试8:55后不准进入考场,其他各科开考15分钟后不准进入考点,考试期间不得擅自离开考场。4、道德与法治、历史科目采用合场分卷且开卷的考试形式,中场收发卷期间,考生不得离开座位。未参加道德与法治科目考试的,不允许入场参加历史科目考试。考生在入场时请一并携带两科的教科书进入考场,其他资料不得带入。5、考场内外均有视频监控,考试期间将对考场内考试情形进行网上巡查,考试结束后,对监控视频进行回放,违规行为将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特别提醒考生要遵守考试规定,规范行为,特别是开考信号发出前不要答题,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一定要立即停笔。6、答题时,选择题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草稿纸上或非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准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准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7、《准考证》背面印有志愿填报时间和成绩查询方式,请注意查看。8、考生及家长要仔细核对考试时间、考点名称、考场号及座位号等关键信息,提前规划前往考点的路线,预留充足的交通时间,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交通拥堵、恶劣天气等意外情况,确保能按时、顺利抵达考点。最后,真诚祝愿同学们考试顺利,心想事成! 邯郸市教育考试院2025年6月
邯郸市肥乡区供电公司的安全隐患问题 肥乡供电安全隐患触目惊心,谁来守护村民用电安全?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供电公司的安全隐患问题,严重威胁着农村地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农村地边,变压器防护严重缺失,仅存一扇门,电闸完全裸露在外。这样的设备如同高悬的“夺命闸刀”,过往行人、田间劳作的村民一旦误触,随时可能酿成触电悲剧。 更令人担忧的是电力作业违规操作现象。浇地期间,供电公司竟安排无专业资质的农村妇女进行装电表、换电线等高危作业。这些作业人员既未接受过电力专业培训,现场也无任何安全防护措施,连基本的安全鞋、安全帽都未配备。电力操作专业性强、风险高,稍有不慎不仅危及作业者生命,更可能引发周边区域用电事故。 专业电工的缺位同样令人费解。作为保障电力安全的专业力量,他们在关键作业中不见踪影。无论是人员安排严重失当,还是对安全问题的漠视,都暴露出供电公司安全责任意识的缺失。 电力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肥乡区供电公司必须立即开展全面排查,修复变压器防护设施,严禁非专业人员参与电力作业;同时建立规范的作业流程和安全培训机制。相关监管部门更应强化监督,建立长效检查机制,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切实守护村民的用电安全生命线。
简办树新风!肥乡区肥乡镇这对新人成移风易俗“排头兵”原创 积极推进移风易俗 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 赋能文明乡风建设 在肥乡区肥乡镇 一场简约而不失温情的婚礼成为群众热议的佳话 25岁的王亚冰和27岁的何云鹏 用实际行动打破陈规陋习 践行移风易俗 为新时代婚俗改革树立了生动榜样 王亚冰是南西落堡村人 就职于邯郸市汇文中学 何云鹏来自东街村 在肥乡路桥工作 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新时代青年 王亚冰对婚俗有着清醒的认知 “喜事应该是幸福的见证, 而不是相互攀比的‘面子工程’。 大操大办不仅浪费资源, 还容易滋生不良风气。” 在肥乡区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背景下 她主动向村干部表态 坚决落实婚事新办简办要求 杜绝铺张浪费 婚礼筹备期间 王亚冰面临着来自家庭和传统观念的双重压力 当父亲开始撰写喜帖时 她便提出控制宴请规模 将宴席桌数压缩在10桌以内 起初,家人对此并不理解 认为减少宴请宾客、降低彩礼标准会“丢面子” 但王亚冰没有动摇 她耐心地向家人解释 “婚礼的意义在于两人携手同行, 而不是用金钱堆砌场面。” 在她的坚持和劝说下 原本计划的19桌宴席精简至9桌, 彩礼也从8.8万降至3万 王亚冰的父亲更是展现出开明态度 “我嫁女儿,不是卖女儿。 只要女婿真心对待我女儿, 彩礼只是心意, 不能因为彩礼让孩子们背上债务。” 这番话语既饱含父爱 也彰显了对移风易俗的支持 婚礼当天 这场“减法婚礼”的简约程度令人眼前一亮 婚车仅安排2辆 宴席上,菜品精简但不失精致 避免了食物浪费 面对邻居“大学生结婚有点寒酸” “彩礼至少六七万”的质疑 王亚冰坦然回应 “过日子要靠自己奋斗, 我们不缺物质, 何必因为面子让生活变得沉重? 现在生活压力大, 减轻家庭负担才是长远之计。” 朴实的话语 道出了新时代年轻人理性务实的婚恋观 这场婚礼不仅是一对新人的幸福起点 更成为肥乡镇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缩影 王亚冰和何云鹏用实际行动打破了 “婚礼越奢华越有面子”的旧观念 让身边群众看到 简约婚礼同样可以温馨、幸福 他们的做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越来越多的家庭 开始反思传统婚俗中的不合理之处 主动向“婚事新办、简办”靠拢 从一户带动一片 从文明户辐射到文明镇 移风易俗、勤俭节约、崇德向善的新风尚 正像春风化雨般浸润着肥乡镇的家家户户 移风易俗并非一蹴而就 需要更多像王亚冰、何云鹏这样的先行者 他们的故事证明 摒弃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 不仅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更能让婚礼回归“见证爱情、祝福新人”的本质 肥乡区 继续以先进典型为引领 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走深走实 让文明新风吹遍每一个角落 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初审 | 赵成月 审核 | 江 河
肥乡区教体局端午假期致学生的一封信 肥乡区教体局端午假期致学生的一封信肥乡区教育体育局 2025年05月30日 15:02 河北 听全文肥乡区教体局端午假期致学生的 一封信 亲爱的同学们: 端午佳节将至,粽叶飘香,寄托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传承。在这个充满温馨与欢乐的节日里,肥乡区教体局向大家致以最诚挚的节日祝福,愿你们端午安康,假期愉快!同时,为了让大家度过一个平安、充实的假期,在此温馨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事项: 牢记安全第一 近期天气炎热,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大家务必严格遵守防溺水 “六不” 原则: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同学不擅自下水施救。外出时,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不闯红灯、不追逐打闹。未满 12 周岁严禁骑自行车上路,未满 16 周岁严禁骑电动自行车上路。 健康饮食,合理作息 夏季食物易变质,要注意饮食卫生,不购买和食用 “三无” 食品、过期变质食品,不喝生水,防止食物中毒。粽子虽美味,但不易消化,要适量食用。假期也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自己的身体和大脑都能得到充分的休息。 适度娱乐,拒绝沉迷 合理安排假期时间,不过度沉迷于电子产品和网络游戏。可以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阅读一本好书、和家人一起做家务、到户外进行体育锻炼等。通过这些活动,既能放松身心,又能增长知识和技能。 传承文化,感悟传统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希望大家在假期里,积极参与包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传统活动,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同学们,安全是快乐、幸福的基础,希望大家时刻牢记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最后,再次祝愿大家端午节快乐,度过一个平安、健康、充实的假期! 肥乡区教育体育局 2025年5月30日
东漳堡部分村来历 赵村 赵村位于东漳堡公社驻地东偏南1公里处。地势平坦,为粘土地,全村1721口人,均为汉族。耕地面积4548亩,为东、西、南赵村大队驻地。据查,明末有赵、孙两姓在此定居,后发展为大户,故称赵街、孙街,解放后孙街、赵街和临堤村合并,称全赵村。因赵街大1961年分成三个村,东头的称东赵村,西边的称西赵村,原临堤村改为南赵村。三个村总称为赵村。 宋庄 宋庄位于东漳堡公社驻地西南偏北2公里处。地势平坦,为粘土地,全村145口人,均为汉族,耕地面积232亩.为宋庄大队驻地,据查,明朝有几户姓宋的在此定居,后发展为大户,故名宋庄。 东吕营 东吕营位于东漳堡公社驻地西南偏北3公里处,地势平坦,为粘土地。全村681口人,均为汉族,耕地面积1331亩,为东吕营大队驻地。据查,明末有吕姓在此定居,后发展为大户,故称吕营。清初分为两个村在东头居住的称东吕营。 大靳村 大靳村位于东漳堡公社驻地南偏西1.9公里处,地势平坦,为两合土地,全村2170口人,均为汉族。耕地面积5411亩,为东、西、北大靳村大队驻地,据查,明末从山西洪洞迁来几户姓靳的在此定居,故称靳村。因该村南有小靳村,故称大靳村,(1961年又分成东、西、北三个村即东大靳村、西大靳村、北大靳村) 小靳村 小靳村位于东漳堡公社驻地西南偏南3公里处。地势平坦,为两合土地,全村826人,均为汉族,耕地面积1994亩,为小靳村大队驻地。据查,明万历年间,从山西洪洞迁来几户姓靳的在此定居,故称靳村,因该村比北边靳村小,故称小靳村。 积善 积善位于东漳堡公社驻地西南4,3公里处,地势平坦,为两合土地,全村1455口人,均为汉族。耕地面积2788亩,为积善大队驻地,据查,明朝有一大绅士在此修房定居,建了一座牌坊,上写积善堂,因该户人多势大,故称积善。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