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怪zai路上go 阿怪zai路上go
人不会老去,直到,悔恨取代了梦想
关注数: 185 粉丝数: 457 发帖数: 6,885 关注贴吧数: 124
泰山之石马山、北天门 #这里是泰山# 书接上回,《泰山道里记》云:西为石马山,游黄华洞进路处也。吕坤因洞路艰危,故题“回车岩”于此。 在丈人峰西望,便见一山石突兀,即为石马山,有小路可以直接西下,位置是没毛病,丈人峰西侧,游黄花洞的路上,不过在下寻找一番仍然找不到《泰山道里记》里记载的“回车岩”碑刻,有熟悉的朋友可以告知一二,不知道该石刻已损还是已经移到别处。咨询山上环卫大叔他却从来都没听说过石马山和回车岩,可见其知名度是有多低。在石马山可以很好地观赏泰山西部风景,又是赏日落晚霞云海的绝佳位置。北为北天门,旧有石坊,额曰“玄武门”,今废。又北为摩云岭,丹嶂峻空。岭东有八仙洞,危若鹘枉,即马第伯所云“石室”也。其下为乱石沟,水南流过避尘桥,东折经鹤山北,又东汇为洗鹤湾。夹岸陡险,苍松敧卧如梁,水潆洄而东注,达于溪里峪。 过丈人峰,下台阶不过百步即到北天门。原坊额称“玄武”,即北方之神玄武,清代废。1984年重立,双柱单门石坊,额书“北天门,据说《甘十九妹》第一集第一个镜头就是在北天门拍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证对比一下,看样子我也要抽时间再看一遍《甘十九妹》了哈哈,刀,是什么样的刀?金丝大环刀!剑,是什么样的剑?闭月羞光剑!。东天门西天门为天然巨石构成,南天门为古建筑,北天门为石牌坊,至此泰山的东西南北四个天门都已介绍完毕,没有赶上的朋友可以翻看往期文章。坊北是摩云岭,丹嶂凌空。东侧有八仙洞,危若鹘栖,传吕洞宾曾在此学道术炼丹。清代在洞口筑吕祖庙,民国间坍毁。摩云岭北为明月嶂,群峰秀列,俨若屏障。《泰山纪事》:“宋张景若结茅隐此,曾产紫芝一本,因明采芝庵,旁有胭脂石,色如涂丹,又北有濑张石屋,相传张三丰炼真处。网上搜关键词”胭脂石“”濑张石屋“八仙洞”一大堆,却都是从别处复制粘贴来的,问他都不知道具体在哪里。我推断应该是天空山与北天门牌坊之间的区域即为摩云岭,因为在地面真的很难区分界线,将来有机会可以借助无人机来鸟瞰,估计更加直观。至于八仙洞濑张石屋和胭脂石之前有泰山驴界前辈猴姐发过,不过上次泰山行错过了探秘的机会,有待下次,有大佬能够给出几个地点的位置关系图就更好了。另外书中提到的“绝巅东北七里为鹤山,松敷岩谷,多野鹤巢云”是不是就是“石将军”所在的山,即小泰山?不过严格意义上来看小泰山并不是绝顶东北方,而是类似于正东,而正儿八经的东北方却是磨山,故而此处存疑。水汇入洗鹤湾,最终流入溪里峪。下文介绍泰山天烛峰,敬请期待!
泰山之丈人峰 #这里是泰山# 书接上回,《泰山道里记》云:绝巅西里许为丈人峰,状如老人伛偻。按《汉书.郊祀志》云:“大山川有岳山,小山川有岳婿。”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玄宗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女婿郑镒本九品官,封禅后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 服。玄宗见镒官位腾耀,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泰山之力也’。“俗称外舅曰泰山,曰丈人,本诸此。《说郛》引黄氏语讥之。有今上御制《丈人峰》诗勒于上。侧有碾砣泉,今涸。 出玉皇庙沿台阶路向北走,此时此地游人渐少,很多人登上玉皇顶就心满意足的下山而去。前行数百步,不一会儿功夫便来到了丈人峰,其位于左手边,为高耸完整巨石,上书“天下第一山”、“丈人峰”,不知刻于何年,出自谁手。岳父,泰山,丈人,见多不怪的疑似称谓由来。很多人疑问为何一块巨石就能够称之为“峰”,因其位于山之巅,假设没有新修的石板台阶路,而是原汁原味的土路,上下起伏,你就会感受到一座又一座山头起伏连绵。而这块巨石作为丈人山的最高峰,更多的得到众人的关注罢了。话说远处的铁架子真的是大煞风景啊!!!!!周围另有碑刻数处,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国泰民安”和“御霜”。 “国泰民安”石刻,位于丈人峰背面不远处,然而其后现代建筑与碑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拍摄到处找角度才勉强能看。谁能想到“国泰民安”四字竟然是日本友人所书写啊。疫情之下,更加祈求国泰民安。“御霜”题刻立于丈人峰左侧峰顶,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题刻。字面高90厘米,宽55厘。“御霜”2字竖列,字径35厘米,楷书。刻石虽寥寥二字,却寓意颇深。其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砚"、"御"两字改得绝妙,音同,但却意味深长因在下之前对于碑刻不是特别在意,因为很多都是后人牵强附会而刻,很难辩证碑刻的真正年代,故而关注极少,对于丈人峰附近其他碑刻也就没有拍照纪念,在网上找到一些图片以供参考。泰山不是最高的山(山东最高),不是最大的山,在很多人心中也不是最美的山,但因为有着厚重的政治文化底蕴,有着数不胜数的碑刻与故事传说,泰山却是最有“分量”的山!!!
泰山之望海石、蜕仙岩 书接上回,《泰山道里记》云:西为望海石,巨石坦豁,与日观埒。西有遥观洞,俗称昭真库,高深幽旷,游者憩焉。又南石壁峻嶒,为蜕仙岩。元好问《送天倪子归布山》诗曰:“后日天门重登览,蜕仙岩下幸迟留。”有王老石屋,《岱史》云:“翰林王从之跏趺化此。”稍东为涤虑溪,水潎冽西南流。中有突秀蜂,《泰山小史》所称“石笋”也。峰顶苍松偃盖,今亡。紧挨着仙人桥右侧崖体即为望海石,巨大平坦,左上角上有明嘉靖年间山东提学副使袁洪愈书“望海” 。站在此处远眺东南,但见层峦叠嶂,苍翠葱郁的树木时隐时现,云似轻烟,雾如薄纱,风起云涌,缭绕升腾,仿佛大海的波涛翻滚,难怪称之为“望海”,此言非虚,此景绝美! 右下角为明人林古度书刻“双流翼注”,因为该巨石坦豁如鸟伏卧,石侧各有一小水槽,每逢雨后,水顺槽而流,如鸟之两翼,故而名曰“双流翼注”。 对于书中提到的望海石西侧遥观洞,一穴高深,游者憩此,可览群山,在下并未探知一二,不过笔者曾经等日出的时候确实在这一区域两石相见避风休息,推测应该是下圆门小路右侧的区域范围,有待进一步考证。如果存在的话估计很容易就会发现,就怕修路的时候又被破坏掉了。望海石南侧为蜕仙岩,即诸多巨石耸立之处,此处存疑,因为据《遗山先生文集》卷十九),翰林王从之是坐化于泰山黄岘峰下,即中溪山,萃美亭在黄岘峰之西招军岭上。则王从之乃卒于登山途中,坐化之地蜕仙岩自不会在岱顶。 《泰山道里记》误将“天门”理解为实指南天门,便以为蜕仙岩必在天门之上,而岱顶旧有“王老石屋”,因“村居学道”之王老而得名,同样姓王,遂将王老石屋与蜕仙岩混为一谈,王从之与王老合二为一,遂有蜕仙岩在岱顶之误传。 具体王老石屋具体在哪,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应该就是该“蜕仙岩”附近。而上面的突秀峰应该是其中某一个异常凸起的巨石,同样需要考证探索,如果古人能在具体山峰山洞上加以石刻就完美了。泰山不只有日观峰拱北石南天门等耳熟能详的景点,更有太多的未知。泰山之大,岂容凡人所能想象,《泰山道里记》成书至今已有百年,期间经历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特殊年代,很多古迹早已物是人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结合如今泰山现状,才能更好地认识泰山。 有知道遥观洞、王老石屋和突秀峰具体位置的欢迎下方留言或者私信我,大家一起守护泰山文化。
泰山之仙人桥 #这里是泰山#书接上回,《泰山道里记》云:爱身崖西为仙人桥,两崖戌削,中三石衔接如梁。 经瞻鲁台(舍身崖)过圆门顺小路蜿蜒而下,在左手边你会看到两崖对峙,下为深涧,上有三块巨石悬空累迭,连通深涧,长约五米,其状如桥,名曰:“仙人桥”,寓意凡人难过,唯神仙可行。仙人桥形势险要,神韵天成是泰山著名的奇景之一。 明人萧协中 有诗赞曰:“三石两崖断若连,空蒙似结翠微烟。猿探雁过应回步,始信危桥只渡仙。” 在下推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突然舍身崖一处崖体崩塌,巧的是其中的三块巨石刚好首尾相接地滚落在了两崖之间,悬于半空。不知这个瞬间发生在哪年,亦不知有没有当年幸运的目击者? 关于仙人桥,有着很多的传说。一说是吕洞宾飞升成仙之地,相传,吕洞宾因三戏白牡丹触怒了玉皇大帝,某日午时三刻就要斩首,吕洞滨整天逍遥自在,这样了此一生,他怎能善罢甘休,便想尽千方百计躲过这一关。吕洞宾想来想去,想到了梁灏身上,梁灏是文曲星上凡,考场上屡试不第,今年八十二还不曾中得半个秀才,他那尺把粗的笔管,从来不被人注意,倒是个藏身的好地方,于是,吕洞宾便急急忙忙奔梁灏。吕洞宾找到梁灏,说明来意,向梁灏说道:“求老兄救我一命,他日,我保你科场高中。”梁灏见是散仙吕洞宾,便开口问道:“如何相救”吕洞宾说“倒也不难,到了那天,不管是风狂雷紧,还是鬼哭狼嚎,你只管把紧笔管不停地写,千万不要松手。否则,今生今世就再也不能相见了。”梁灏听说不过如此,,便欣然应诺。是日,和风丽日,哪里有什么风呀雷的,梁灏以为吕洞宾又耍什么鬼把戏骗人,谁知不一会,天空滚云翻墨,狂风大作,地动山,电闪雷鸣,仿佛就要天崩地裂,梁灏谨记吕洞滨之言,紧握笔管大书特书。午时三刻已过,梁灏还在大书不止,只听背后有人言曰,谢梁兄救命之恩,容当后报。梁灏抬头,才发现窗外已风住雷止,丽日当空了,吕洞宾见他洋洋洒洒写了几十页,忙道:“凭梁兄这般才华,明年我保你中头名状元。”说完便飘然而去。第二年,梁灏半信半疑地进京赶考,果然中了头名状元。皇帝见他年事已高便赐给他许多金银财物,让他衣锦还乡了。梁灏有言在先,如果今生中得头名状元,就给碧霞元君亲自挂抱进香。这天梁灏在山顶还完愿,听到远处好像有人叫忙上前施礼,问道“先师为何端坐在此”。吕洞宾道“我已在此等你多时了,你已功成名就,想携你离开这里,以报答你的救命之恩。”“我乃凡夫俗子,怎能随你前往?”“只要你跟我从桥上走过就行了。”梁灏若大一把年纪,怎能爬得上这悬崖峭壁,再说就是爬上去,还不摔到谷底碎户万段,便婉言辞谢了。无奈,吕洞宾只好一人从桥上飞走了。 穿桥而下,不久便见崖南壁半腰有石龛造像,内雕文殊骑狮,粗犷凝重,疑为北宋造像。左侧3米处有“元二年 1087年 禹城县、应王府、雍丘县、郓城衡政”等题刻;右侧5米处有题刻“入内内侍省内侍高品皇甫继明、入内内侍省内两头供奉官周德政、右司谏直史李迪”等。遗憾的是貌似聂剑光的《泰山道里记》并未记载该文殊造像及题刻,不知何故。在下之前有一次下到了崖下,远远的看到了文殊造像,因雪厚路滑便没有走到跟前仔细观看,只是远远的拍了一张照片,期待下次的探秘之旅。崖下依然有路可通往弘德楼。 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在桥上走上一遭,说不准真的能得道成仙。
泰山之东神霄山 书接上回,《泰山道里记》云:东南为东神霄山,俗名吓人峰,悬崖天半,吁骇殊甚。南岩东、西有影翠石。下为九龙峪,纳诸水东南流,北折绕神霄,东汇云河,水晃漾东北注鹰愁涧。北崖一洞,极深敞,曰清静石屋,中有清泉,元初女冠孙清静修真处。川林僻旷,尘迹罕至,故俗呼为仙人场云。北为空明山,中穴通明,日光穿午。 紧挨着瞻鲁台那座异常陡峭的山头就是东神霄山,也叫吓人峰,顾名思义,山如其名, 这座山至今还没有爬过,也没见有哪位驴友走过,不知上面有没有驴道,时间宽裕的时候可以尝试一下。至于书中提到的影翠石更是毫无头绪可言,在下推测就是图中标注的两块巨石,不知是否为影翠石。因为日出并不是正东的,而是一年四季南北偏移,东神霄峰奇峰突起,又位于瞻鲁台的东方,故而一年中有几个月时间是不适宜看日出的,很容易挡镜头。另外瞻鲁台和东神霄山之间构成的天然缝隙,有点石门的意思,颇有东天门的味道。 据记载王重阳弟子浙江宁海女道士孙不二(孙仙姑),修道于岱顶鹰愁涧北侧“清净石屋”,然而此处具体位置在下费尽周折也没有查到,网上能搜到的信息的都是复制粘贴《泰山道里记》书中的内容,却无一人提供其具体位置或者老照片,咨询泰山老驴得知,该屋已经在修路时拆除,原址在瞻鲁台附近卫生间附近,悲乎! 这种行为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修个路就能把古迹修没了,也是没谁了。古迹和现代化台阶路哪个重要都分不清楚了吗???说到泰山与道教的渊源已久, 张炼师是泰山第一位女道人,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 她曾陪京师大臣朝拜岱岳,在泰山万仙楼桃花涧断崖上,还有当年张炼师的题刻。王重阳的队内弟子、全真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曾修炼于岱阴金丝洞,即定南针附近。传说明代张三丰曾在岱阴明月嶂北岩洞修真炼丹,后称“懒张石屋”。 这些具体的地方,需要用时间去慢慢考证。 文中提到的仙人场、空明山,也是查不到半点资料,请教资深老驴未果,遗憾。有认识研究泰山专家的朋友可以推荐一二,毕竟文化需要传承,古迹需要保护
泰山之爱身崖 书接上回,说到泰山东天门,在下在贴吧又得知一则信息,就是其位于刘海粟“云海”石刻以东,亦为两巨石天然石门,之前未曾注意,有待考证,同样抱有疑惑的朋友也可以爬泰山的时候加以验证。 《泰山道里记》云:日观峰南为爱身崖,旧称舍身崖。三面陡削,绝无尾径。四方愚民,往往为亲病誓代,亲愈则跃身投崖以死。明何起鸣缭垣示禁,碣曰“爱身”。钟宇淳曰:“舍本无舍,何况爱缘,非舍非爱,作如是观。”崖上勒宋政和间题名。中立一石高文许,曰“瞻鲁台”,俗名幡干石。东岩题“诲日奇观”四字。旁有可止台。稍南有方正石,端莹如碑制。 “瞻鲁台”三字刻在舍身崖峰顶上,楷书,《诗经.鲁颂》诗言:“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瞻鲁台是孔子瞻望鲁国的地方。亦称舍身崖,相传,旧时常有人为祛父母病灾,祈求神灵,跳崖献身。 据记载明万历年间山东巡抚何起鸣在崖侧筑墙阻栏,并改“舍身崖”为“爱身崖”,劝诫人们要爱惜生命,在崖侧筑墙阻拦。清康熙年间,泰安州事张奇逢重修围墙,派更夫守护。1965年,泰安县政府在围墙南端开一圆门,并顺崖畔建凭眺石栏 。目测如今的围墙和栏杆应该都是重修的,毕竟安全第一。 “瞻鲁台”三字旁有巨石突兀 ,就是《泰山道里记》中的幡干石。石上有赵朴初题“造化钟神秀”、周而复题“烟横云倚”、“哀愚思道”诸刻。 又东有吴同春题“海日奇观”碑刻,旁有可止台,上有宋代政和年间题名,近距离观看你会发现这可止台也像一张人脸。关于书中提到的方正石,在下之前并未在意,以后会多加留意。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在此留言。
泰山的东天门你知道在哪吗 书接上回,经咨询泰山资深老驴得知,在下的推测是对的,就是玉皇顶下面碑刻群西南平坦空地即为泰山平顶峰,在此谢过,也结了我的困惑。那么日观峰自然而然地就确定了,即气象宾馆所在山头,如果没有山头这些现代宾馆建筑,日观峰估计更加壮观,看日出的地方会更加开阔,现代建筑使景色颜值大大降低。然而又增加了一个问题,就是泰山的东天门到底是哪一个?《泰山道里记》对东天门的外貌只字未提,有人说就是日观峰到瞻鲁台中间路上两巨石构成的只容一人通过的狭窄通道,存疑,因为该门是东北西南走向,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东门。其二就是很多人把天烛峰景区中间段的山呼门叫东天门,确实,就方位来看,确实为东门,但《泰山道里记》天烛峰单元却对东天门或山呼门只字未提,存疑,如果知道伏虎门准确位置就好了,因为书中记载东天门在日观峰和伏虎门之间,这就锁定了其准确位置。 《泰山道里记》云:东南为日观峰,即《汉宫仪》及《泰山记》所谓“山顶东岩为介邱”也。其曰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所,故以名焉。 自天门月观经绝巅至此,皆曰泰山顶,宋真宗改称太平顶也. 日观西为登封坛,盖唐时筑也。《岱史》裁:“日观峰西为宋筑石函,方丈许,亦题刻曰‘古封禅坛’。俗曰宝藏库,以所瘗金书玉简,故云。 后建日照观。嘉靖间复置观海亭,额曰“日观亭”。稍北为望海楼,并圮。有今上御制《日观峰》诗二首,刻碑两面,建亭于上。东为东天门。又东为伏虎门,峡口陡险。下为鹰愁涧,烟云杳霭,深不可测。水东北流,会洗鹤湾。
泰山之玉皇顶 说到泰山玉皇顶,很多爬过泰山或者听说过的都知道,然而大多数人认为的是红色建筑物玉皇庙是最高点,其实不然,而是庙内圈起来的几块石头才是真正的泰山极顶。正所谓先有玉皇顶,后有玉皇庙,前者自然形成估计几亿年历史,后者人为所建不过百年。很多人到了玉皇顶只是拿手机拍一拍泰山极顶1545的标志,殊不知有点买椟还珠的味道,不是吗? 《泰山道里记》云:德星岩北为泰山绝巅,旧称太平顶,俗名玉皇顶。有玉帝观,即古太清宫也。明成化十九年,中使以内帑重建。隆庆六年,万恭撤观于巅北,出巅石而表之。观中有今上额曰“妙运无为”。东侧为迎旭亭,今上额曰“浴日养云”。自南天门至绝巅六里余,登岱者必以此为极焉 绝巅前,台基方广,碣曰“古登封台”。按《汉宫仪》:“秦篆刻石东北百余步,得始皇封所。汉武在其北二十余步,得北垂园台。台上有坛,谒人多置钱物坛上,亦不扫除。则诏书所谓酢梨酸枣狼籍,散钱处数百,币帛具道。是武帝封禅至泰山下,未及上,百官为先上跪拜,置梨枣钱于道以求福。坛以南有玉盘玉龟。”即此也。有今上御制《登封台》诗二首,勒飞龙岩绝壁。 观大门外有碑而无字,高一丈五尺五寸,南北面各宽三尺六寸,东西侧各厚二尺四寸,碑上微狭于下,顶似幢盖,而趺为土壅。或曰石表,或曰神主石,或言其下有金书玉简,当是石函。色黄白坚莹,无苔藓,非岳之所有。世传秦皇无字碑。然始皇刻石见于《史记》,二世沼书即刻其上,不应既有刻石,复立此碑。顾炎武辨为汉武帝立。东有巨石,勒今上御制《无字碑》诗。《史记?封禅书》云:“上因东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上遂东巡海上,四月还至奉高,上泰山。“封而不言刻石,是汉石无文字之证,兹碑是也。《后汉书?郊祀志》亦云:“上东上泰山,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注、师古曰:“从山下转石而上也。”是其证矣。《汉宫仪》曰:“石二枚,状博平,园九尺,此坛上石也。其一石,武帝时石也。时用五车不能上也,固置山下为屋,号五车石。”今石失其处。《封禅书》又曰:“武帝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有玉牒书。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五色土益杂封。纵远方奇兽蜚禽及白雉加祠,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 今又有老郭和张铨的碑刻在一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