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y_19
boy_19
关注数: 1,077
粉丝数: 120
发帖数: 1,749
关注贴吧数: 35
转贴:【图片】吴牧野老师亚信晚会《江河梦圆》剧照_吴牧野吧_百... 美好的夜晚,难忘的瞬间:吴牧野老师亚信晚会《江河梦圆》剧照. 【图片】吴牧野老师亚信晚会《江河梦圆》剧照_吴牧野吧_百度贴吧内容来自:http://tieba.baidu.com/p/3094431112
【图片】吴牧野老师亚信晚会《江河梦圆》剧照
美好的夜晚,难忘的瞬间—吴牧野印象
大家好,请帮我找一下失去联系的日本朋友 我在1995年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日本留学生。他的名字叫渡部达也(男性)。他的中国话说得特别标准。我现在记得他说他读的是北京的农业大学研究生。 当时,他的女朋友也从日本来到大连,读大连的外国语学院。 渡部达也当年告诉我说,他是单亲家庭,父母中有一位亲人已经去世了。根据我的估计,渡部达也当年也就30岁左右。今年也就50岁以内。他个子不高,人当时也比较瘦,身高在1.75米以下。他家在日本具体住在哪里,他说过,我忘记了。 渡部达也人特别善良,好学。待人热情。 我当年是和他从北京乘坐卧铺火车去大连认识的。那一年,他的女朋友正好和他一起去大连,他的女朋友要去读“大外”。 当年通讯工具不方便。没有今天这样发达。我和他失去联系了。 麻烦好心的朋友帮我找一下我的这位好朋友。感恩你们。
大家好,帮我找一个日本留学生渡部达也 我在1995年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日本留学生。他的名字叫渡部达也(男性)。他的中国话说得特别标准。我现在记得他说他读的是北京的农业大学研究生。 当时,他的女朋友也从日本来到大连,读大连的外国语学院。 渡部达也当年告诉我说,他是单亲家庭,父母中有一位亲人已经去世了。根据我的估计,渡部达也当年也就30岁左右。今年也就50岁以内。他个子不高,人当时也比较瘦,身高在1.75米以下。他家在日本具体住在哪里,他说过,我忘记了。 渡部达也人特别善良,好学。待人热情。 我当年是和他从北京乘坐卧铺火车去大连认识的。那一年,他的女朋友正好和他一起去大连,他的女朋友要去读“大外”。 当年通讯工具不方便。没有今天这样发达。我和他失去联系了。 麻烦好心的朋友帮我找一下我的这位好朋友。感恩你们。
小浪屿解说《广钦老和尚和宣化上人的问答笔录》第二部分 笔录原文: 老和尚问:但是说者是谁? 大法师说:说者是说者那个人,吃饭是吃饭那个人! 小浪屿解说: 在前文里,宣公上人说到——所行无事。广公老和尚就此继续追问:正在说话的是谁?意思是:你不是一切所行都泯了么?那现在我对面说话的这个人是哪个呀? 宣公上人对答道:说话的,是说话的那个人;吃饭的,是吃饭的那个人!这句话,大家要知道,宣公上人是“就相而离相”的境界。他就着说话和吃饭的“人相 ”,来说“离相”的那个!此处即是见空性境界的时候。读者中也许有的人体会不出宣公上人说此言的当时是“离相而言”的状态(境界),但是,这需要广公老和尚用慧眼去观察才行。否则,怎么能扣问出来“底细”呢? 笔录原文: 老和尚说:吃不饱,心不愿! 大法师说:吃不饱,因没吃;吃一定要吃饱! 小浪屿解说: 广公老和尚这句话,意思是:吃饭,是在外境上显示为做事;心愿与不愿,是意念中事。 要以“愿”心来作为主导,即:吃不吃饱都是凭借着“心愿”在作主导的。 宣公上人听了广公老和尚的话后,说:吃不饱,因没吃;吃一定要吃饱! 可见,广公老和尚是在事与理两方面作观照的,处于中观见的境界中。宣公上人的这个回话,侧重于“论事”,即:“您老所言‘吃不饱’是怎么回事呢?让我宣化来告诉您老吧:这是由于您没吃的缘故。如果您切实去吃了,就一定要吃饱”。 宣公上人于此处是借用吃饭这个名相,来暗指学佛修道。意思是:境界没有修到份儿上,这是没有深入去学的原因,如果深入进佛法大海里去切实学了,就一定要发心学圆满、学到位才行。 宣公上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有一个用意,也就是念头出来,意思是说:你广老和尚说不饱是因为你尚没有学到家。这个意思是暗含着的。还有另一个意思透露出来,意思是说:我要学就一定要学圆满! 笔录原文: 老和尚问:贪者是那个人? 大法师说:贪者是贪那个人,贪者也是佛! 小浪屿解说: 因为广公老和尚听出了宣公尚人在说到此处的时候,语气出现了咄咄逼人之势,心气不平和起来了,呵呵,所以,就话锋一转,单指贪吃、贪学的人是哪个? 在笔录原文里用的“那”字,我们要当作“哪”字来理解。这样,就通顺了。这是问句、询问哪个人。而不是确指。若言“那个人”就是确指的意思了。所以,“那”和“哪”这两个字是有区别的。我们在使用文字的时候要注意一下这些细微之处,不要混淆为好。 宣公上人听到广老这一声问,就说:贪者是贪那个人,贪者也是佛! 这句回话,是将计就计。为什么呢?因为自己的语气和心态已经有过变化了,这一点自己是最清楚不过的了。而这个变化,被老和尚观察得很清楚,并且,老和尚就着这个变化提出了问难,意思是说你起了贪心了。 那么,宣公上人见老和尚抓了这个“话柄”,也不好向后退缩了。明知道前面是险地,毅然决然地去继续深入。 就这一点,你也可以理解为:艺高人胆大。但是,你还可以理解为:宣公上人的性格和脾气。在他的言语谈吐之间都会流露出来。 所以,我十分看重辩法这个环节,大力提倡在辩法中相互切磋和参究。 你看,说着说着,谁的心气不平和了,就表露无疑了。平时有的人自认为自己修学有多高明,看不见自己的漏洞之处。但是,跟前辈去问法的时候,就可以得到前辈的观察和指正。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谨记,在学习态度上务必要谦虚谨慎,诚心诚意。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进步可言。 宣公上人说:贪的人,就是起了贪念的那个人;起了贪念的这个人,也是佛!这句话,意思是说:贪与不贪,这两种人都有佛性、皆堪作佛。 笔录原文: 老和尚说:说者有理! 大法师说:如无理者,我在美国,美国人不会服从我! 小浪屿解说: 广公老和尚听到这里,就从“佛性平等、无二”的这个角度出发,肯定了宣公上面的那句“贪者也是佛”。但是,这里暗含的意思却没有说破,即:从相、用上来讲,众生暂时还不是化身佛和应身佛。 宣公上人至此听到广公老和尚“肯定”了他,当即松了一口气出来。随口说道:假如我的话没有道理,那么,我在美国,美国人不会服从我! 此时,宣公的语气简直是意气风发了。我(小浪屿)却觉得不屑一顾他。何以故?心未平和故。 笔录原文: (问答到此时候,度轮大法师就对其美籍弟子们指导) 大法师对门徒道:你们有什么问题可请教老和尚吧! 门徒点头答:我们想不出什么问题可请教! 小浪屿解说: 原文括号里的字,是现场做笔录的人对当时现场情景的描述和说明。意思是告诉我们读者,当对话说到此处的时候,宣公上人暂时停止了跟老和尚的对话,转而去和他的徒弟们交谈。 我们要知道,在佛法的对答过程中,要遵循一问一答、有问必答、答后可以继续作出反问的发言顺序来进行。问而不答或者答非所问都是没有礼貌的表现。也不能正轮到对方提问我,我却不答,反而我又不顾对答顺序去提问对方。这一点,最要不得。应当先回答完对方的发问,然后,可以反问对方某个问题,要对方来回答你。这是可以的。若是对方把你的这句反问给解答了以后,这个时候,要看这个人还有问题问没有,如果他有问题问,应该让他继续提问,因为他一直处于发言的状态,所以,应由他继续发问。如果他不问了,你在这个时候可以发问他去。 总之,以上是我对佛法对答的理解和认识。由理解错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宣公上人在回答完广老和尚的提问后,可以做出反问广老和尚。但是,他当时还没有这个意思要反问广老什么。可见,他没有打算向广老和尚继续问法、继续切磋和请教的意思。 宣公上人此时做了什么呢?他中断了和广老的谈话,回过头来,去跟徒弟们说话去了。之所以出现了这个状态,皆源于广老对宣公的那句“肯定之言”——说者有理! 广老的这句话,不是说你宣公的境界有什么道理值得肯定的;而是单从佛性平等、无二这个角度说的,广老说“佛性平等、无二”这句话是真理。 结果呢,宣公就以为广老验证了他的境界了。就放松起来,开始当场教训徒弟们来了。 宣公是怎么教训他的那些徒弟的呢?请看—— 大法师对门徒道:你们有什么问题可请教老和尚吧!门徒点头答:我们想不出什么问题可请教! 有什么自满的师傅,就有什么傲气的徒弟。全部学明白了,没有任何问题请教广老和尚的了。 这么重要的学习机会,宣公这帮徒弟就轻易地放弃了,我悲叹啊,我难过,我流泪。不尊重法若此,佛法还怎么会得到光大呢? 言至此处,请读者们好自为之。恳祷。 笔录的第二部分,就解说到这里了。下面,我重新建立一个新帖,名为笔录的第三部分。谢谢大家的阅读。
小浪屿解说《广钦老和尚和宣化上人的问答笔录》第三部分 笔录原文: 老和尚即时向美国门徒们说:你们不用口问,只用眼睛看看就知道! 大法师说:不用眼看亦可知道,我在美国尚未来此的时候,早就知道,你是老修行家! 小浪屿解说: 宣公做了一个人情出来——把自己的徒弟们推给广老和尚,要他们向广老问法、请法。 可是,他这些宝贝徒弟们呢,却没有一个人当场站出来、就自己心里的疑难问题向广老和尚请教的。 到了这个时候,广老和尚是怎么做的呢?广老和尚随即向宣公的这些美国门徒们说:你们不用口问,只用眼睛看看就知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们虽然口中不言语、不发问,但是,眼睛却不要歇着。歇口可以,但是不要连眼睛也一块歇了去。眼睛需要仔细观察和分辨!你们若不好好观察,自然是一个迷人。 这个时候,宣公接口道:不用眼看亦可知道,我在美国尚未来此的时候,早就知道,你是老修行家! 宣公这句话是借题发挥,意思是说:您广老就不必再多言什么用眼睛看了,我在美国还没有到贵处的时候,早就听说您是一个具有很老的资格的一位修行专家。 这句话,有一个暗含的意思,即是说:你广老虽然名气大,实际来讲,境界也不过如此而已。 笔录原文: 老和尚说:不是!不是!我时常感觉这件假壳子仍是不自在。 大法师说:自在不自在总是不管他! 小浪屿解说: 因为从外表上来看,宣公是在当众夸赞老和尚是一位远近闻名的老修行,所以,广公老和尚就立即做了一个谦辞来表示谢绝,道:不是!不是! 说完这话以后,老和尚立即言归正传了——我时常感觉这件假壳子仍是不自在。 这是老和尚“有意”放出的“话柄”,目的有两个: 其一:拿自己来现身说法,说这个身体是一个五蕴积集的假壳子,经常因为这个身体感觉不自在。 其二:以陈述为反问,要继续堪问宣公对这个假壳子(身相)的理解。这句话有继续堪验、反问的意思在。 宣公对答:自在不自在总是不管他。这里的“他”字,应写成“它”,因为是指这个身体而言。意为:不管自在也好、还是不自在也罢,始终都不要去管这个假壳子身体。 可见,宣公上人对身体的态度是不理睬、不挂念。 笔录原文: 老和尚说:不管他也会痛苦! 大法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要顾身体! 小浪屿解说: 老和尚听完以后,说:不管他也会痛苦!——这句话,含有深意在里面。解说如下: 1、从自我的角度来言,广老和尚此言是说这个身体遵循客观规律、遵循因缘法的道理,是一个苦集之身,而不是如来之应身。故言此身有苦。 2、从十方众生这个角度言,你不去发心救度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则处于苦痛之中而难以得到解脱。故言:你不去理睬他们、他们会有痛苦在延续,乃至于不断地轮回。 3、若是不管此假壳子身体的话,我广钦依然说有苦的话出来给你宣化听,何以故?你答答给我广钦听听。 那么,宣公听后,就答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要顾身体! ——这句经文,前面宣公已经引用过了。这时,他又重复了一遍出来,并且,把这个“生心”表示为你要照顾好这个身体。为什么宣公要这么说呢?他以为广老自己年龄大了,身体可能感觉到病恙,所以,就比较关切,嘱咐广老好好照顾身体。 笔录原文: 老和尚说:要顾也顾不来啊! 大法师说:不顾也得顾! 小浪屿解说: 广老一见宣公被自己的话头所左右了,知道宣公理解为自己为这个身体的病恙而时常感觉苦恼,进而装出苦恼人的样子,说到:我想照顾好这个身体也照顾不了啊,因为这个身体终究是要扔掉的。 宣公一听,觉得广老很悲观,就说:不顾也得顾!这句话有劝说老和尚以法体为重、长久驻世的意思在。 总之,上面这几段对话,都是广老和尚发起的,意思是最后探问一下宣公对于“无我”法义是否真正通达了。 笔录原文: 老和尚说:无所住! 大法师说:顾也是无所住! 小浪屿解说: 广老和尚至此,就要点题了,此处是发明中观要义之处,也就是要见出般若学说的大用途的时候。广老和尚只用了三个字——无所住,来做了一声断喝。一语惊醒梦中人。 宣公听广老说他身体有恙,不知是继续在勘验自己,就情不自禁去从情理的角度安慰老和尚要注意照顾身体和休息。 当他听到广老和尚的这句断喝的时候,他有一个条件反射的对答流露出来,我们大家也看见了——顾也是无所住! 这句对答,只说对了一半。无眼之人会觉得这句话对答的一点问题也没有。 实际上,要害就在这里。 小浪屿最后用一首即兴而做的四句偈作为对此处的揭示,也作为我本人对整篇笔录解说的结语。 今天是阿弥陀佛的圣诞日,普天同庆,诸佛赞叹,人天欢喜之日。明天,也是小浪屿的农历生日到来之时。 广老,我所钦仰;宣公,亦是我当年学佛的一位未曾谋面的指导老师吧。我向这两位老前辈的语录和著作都有过学习。受过他们的教化,实在是感恩和庆幸。 今此,以个人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做了这篇学习体会出来和大众分享,恳请十方读者批评指正。 愿与十方大众,蒙佛加被,同出轮回,早登彼岸。 小浪屿末后说偈云: 身是无常树,心似梦幻灯; 慧眼观无我,发心唯利他。 究竟何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耶? 空遍一切处,此名无我义; 离相菩提心,信为至根本。 若无出离心,难会无我义, 常随于佛学,恒顺十方众。 愿我的小伙伴们:身体健康,学习进步,生活愉快,智慧多多,爱心多多。
dj版 ,歌词里有一句是"让我心碎",男声唱的,这是哪首歌? dj版 ,最后一句的歌词是"让我心碎",是男声唱的,唱这句的时候音拖的很长.这是哪首歌?
小浪屿《群内好友白袜展》
小浪屿《格言集锦》 【人生十点需牢记】 1.知人不必言尽,留些口德;2.责人不必苛尽,留些肚量;3.才能不必傲尽,留些内涵;4.锋芒不必露尽,留些深敛;5.有功不必邀尽,留些谦让;6.得理不必争尽,留些宽容;7.得宠不必恃尽,留些后路;8.气势不必倚尽,留些厚道;9.富贵不必享尽,留些福泽;10.凡事不必做尽,留些余德。 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击败的。——富兰克林
小浪屿《关爱生命》 网悉,某饭店老板将一只哺乳期的猫妈妈活活打死,因其“偷东西吃”,几个奶孩儿围着妈妈的遗体不知所措。。若不是人类祖先相求,谁会来这么脏的城市?若不是遭遇抛弃,谁愿意流浪街头?若不是为了给孩子们充足的奶水,谁会甘冒危险去找食物?。。这样的妈妈,绝不仅是图中的这一个,也不仅仅是猫咪.
小浪屿《我喜欢听的歌》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bs.ifeng.com%2Fviewthread.php%3Ftid%3D5463204&urlrefer=2ce2fac4d47f50284bb275f5afcb8e63
小浪屿《我喜欢的白袜图片二》
小浪屿《简要介绍一下建立扣扣群的目标》 最近几天,我和好朋友在一起,创建一个喜欢白袜的扣扣群。这个群的成员是来自全国各地。不局限于某一地、某一个城市。主要是围绕着在一系欣赏美图、提高审美能力和思想境界的修养。 现在,第一个群已经满员了,名字为:白非白、是名白; 第二个群现在已经有了200多人的规模了。名字为白袜世家; 第三个群正在建立中,名字为:白袜论坛; 第四个群,等待第三个群建立完毕再由第三个群的干部来着手创建; 第五个群,正在和第三个群一样,同时在创立的过程中,名字暂时定为:白袜论坛第五群。 以后,所有的扣扣群成员都以本帖吧为发帖基地。
阿伟找男友 阿伟扣扣号:2468295751 找个重感情的小帅老婆,能来我这(浙江台州)一起生活的加我,C的胖的419的勿扰,靠谱的加我。
小浪屿《我喜欢的身材》
我在百度上申请了一个帖吧,名字叫:白袜论坛。 我今天在百度上申请了一个帖吧,名字叫:白袜论坛。我想用这个论坛,把天下喜欢白袜的人凝聚在一起,大家踊跃前去发稿。。
小浪屿《我喜欢的白袜图片》
小浪屿《比较喜欢的帅哥面孔》
本帖吧专用的扣扣交流群号为:80016310,群名称暂定为“白袜世家。欢迎喜欢白袜子的朋友踊跃添加本群,大家在一起交流。
小浪屿《我喜欢的袜子图片》
小浪屿献给哥哥之作——《在爱中。》 由于网络限制,地址不能发表出来。请大家百度:小浪屿《在爱中》 这几个字来阅读。这篇帖子发表在多个地址上。以佛子论坛这个网站上的帖子为准(经过文字校对)。
《学佛是药,学佛是路》 (3月30日 09:22 ) 今天上午,我在群里要讲一个话题,题目是:《学佛是药,学佛是路》。 用四句偈,来把整个学佛的过程高度概括一下,可能不可能呢?只要你有这些能力,当然是可能的。 四句偈,你可以每一句话写上五个字,也可以写上七个字。这些,都是可以的。最短的,每句话写上四个字,也是可以的。 1940年大愚法师给长女仪庄留诗一首: 寂照照寂, 切忌用力, 成佛作祖, 无他秘密。 这一首,是大愚法师写的。这个我没有去考证。是群里的真空师兄发出来。不过,他把大愚法师的女儿的名字写的真切,我也就信他一回。 以前阅读过大愚法师有关的文字资料,对这一首偈,我印象没有。 现在,我就今天的话题,顺便谈一下用写偈的方式来概括佛法整个修学过程的事情。我们看到,偈的原始风貌是在佛经里。在我们中国,俗世之人称为写诗。诗与偈的形式是相同的。但是,诗里面,是抒情也好,还是咏志也罢,它所表达出来的底蕴,远不能和佛法里的偈语相比。 佛法中的偈语,它的用途,是用来指示修行的方法的、也用来指示各种修学佛法之境界。我们普通人来学佛,看到佛经中的任何一个四句偈,如果加以思考的话,都会得到法益的。为什么呢?因为佛经中的偈语,它的作用,就是用来启发人的思想境界,或者是指示人的修行佛法的。 为什么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不同,同样是佛经中的四句偈,他领悟的结果就不一样呢?这不是说佛经中的四句偈有什么神秘之处,而是说他的领悟水平是有限量的。有的人就感觉,在不同的时间里阅读佛经,都会感到理解的深度不一样。这就是这个人的认识能力在提高,在发生变化,而不是佛经中的语义发生了变化。 比如,我们学佛之人,经常会阅读《金刚经》。《金刚经》里,有多处四句偈。佛也鼓励我们为众生去解说此经中的一句一偈,说这样做的功德是非常大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文字中包含着深刻的真理。 六祖在出家前,在遇到五祖前,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就若有所悟。而自六祖以后的中国人呢?凡是阅读《金刚经》,其产生的影响是千差万别的。就拿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来讲,你敢不敢说你阅读过了《金刚经》就能开悟呢? 为什么同样是一部《金刚经》,在你这里就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呢? 为什么六祖大师都不认识字,你认识那么多的字,整天在阅读《金刚经》、研究《金刚经》,字字看得准、句句读得真。却没有开悟呢? 是经典虐待你呢?还是你在虐待经典啊? 我要指出的是,在六道里的众生,是轮回之身。 你不能看了经典,就觉得自己是大菩萨了、是佛了。这是不行的。 这就要求我们给自己定位。 我们究竟是不是菩萨?是不是生死凡夫?这一点,首先你要做好定位。如果你将自己的境界定位不准,后来,就全部错了。
小浪屿《在爱中》(发表于2011-04-05 ) 小浪屿认为:学佛,是充分彰显人性,而非破坏,或放弃,或毁灭,或践踏人性.人之性,包括食和色.食和色,只是人性中最基本,最易显见的要素,而不是人性的全部.最起码,人 性还有思想呢.食和色这两个字,反映不了人思想性,智慧性这一面.另外,人之性还有慈悲心.在食和色这两个字里,也得不到反映.所以,儒家说的"食,色,性 也"这句话,应该理解成:食与色,是人性的最基本要素之一.而不是全部要素.这,就是小浪屿对孔子此句言说的悟解. 佛法,是全面彰显人性的法门,也是学说,也是真理.把佛法当成宗教来搞,是一种形式和要求.因为,在证道的过程中,始终要以严格的戒律作为准绳.离开戒律,传承的时候,就有偏差. 作为在家人,我们要探求真理,趋吉避凶,当然需要学习佛法,用真理之光照明我们前行的道路.在学习中,要谨记,在智慧与慈悲心两方面得到发展.悲智双运.佛法,不离人性,不离世间.世间是饮食男女,众生即是饮食男女.饮食男女没有什么不好的.但需走正道. 佛的父母,就是众生,没有众生就没有佛.父母生了我们的肉体.这个,是天性,是人性,是人道.没有什么龌龊的.那些堕胎啊,婚外恋啊什么的,你就违背正常的男女夫妻之道.不要给夫妻任何一方造成伤害,不要给子女造成伤害.
换群了,新群号:206311995
换到新的群去了
白袜美图交流群
白袜美图交流群
吧主好,各位同修好。 呵呵,有缘千里哈。亲。
小浪屿《答同修若干提问》 1、问:最近心情特别烦躁,什么都不想干怎么办? 小浪屿答:从你的问题来看,坦白点说,你并没有了脱生死大事。也就是说:只要你还没有解脱生死大事,干事和不干事都是在造业。既然是在造业,烦恼怎么会减轻呢? 2、问:在觉得消极厌世.觉得做什么都好象没意思没意义,有时候想不通:人活着究竟的意义是什么?花开一瞬的意义是什么?无始无终的生死轮回,无始无终的花开花谢,世世生死何悲喜?年年开谢何哀欢? 小浪屿答:从你的问题来看,你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古人说:没有远虑,必有近忧。消极厌世和纵欲享乐是人生的两个极端,观察其皆非正道。离此极端,即是菩提觉悟。 3、问:一位长辈告诉我切菜时不能念佛,对否? 小浪屿答:切菜是动,念佛是摄心念,若能于任何行动中来摄念观察,久久即成观自在行。
有一个帅哥美女上传图片的活动么?截止日期说是四月三十日? 问问。如果有,告诉我地址。
【挚爱费玉清】呵呵,今早才认识小哥 以前知道小哥的名字,但是没有专门用心去听他唱的歌。所以,也没有什么印象的。 今天早晨在收音机里听到两首歌,一是《梦驼铃》,另一首是 《弯弯的月亮》,觉得声音特别清亮、悦耳。听不出来这是谁唱的。我就上来找。一会儿就根据声音查出来了。是小哥唱的。来本吧是想赞小哥一下,也作为他的粉丝支持一下。
小浪屿“言法藏菩萨在因地经历了兆载永劫的修行”,有何意义? 某师兄问: 师兄,您总强调弥陀在因地用了兆载永劫的修行成就了48愿,而我们在这些时间里都在轮回。您强调这个很多次了,一定有您的用意。我没想明白是啥。 小浪屿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你真是让我非常喜欢啊。在《无量寿经》里,一开始就介绍这个事情。这里含义非常深刻的。其中,有一点,就是在叙述这个事实和过程。我们现在很多人不信有弥陀和净土。这就是不信世尊的叙说啊。 这个漫长的过程,也透射出成佛、尤其是像法藏菩萨这样成就超越210亿诸佛刹土庄严的佛中之王,其过程是多么的漫长。我们有的人,学了两天半佛就认为自己是自性佛了。真的要跟这段经文对比一下的。
“有求皆苦”跟“有求必应”怎么理解啊? 有求皆苦,说的是众生的各种迷求和妄求。 有求必应,是正念求。两者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本群专门回答“如何明心见性”的问题 扣扣群号:48337168 欲明心见性,需要明无我法义;欲明无我法义,当需树立信心。所谓信、解。
“九品咸令登彼岸”里面的“九品”是不是指九法界一切众生? 九品,狭义上是指人道众生;广义上,是指十方六道之众生。 至于六道众生是怎么听闻到佛法的,这个比较复杂。按照地藏经来看,地藏的母亲先从恶道里出来,投生为人。后来,再升天,然后修成佛道。并不是说地藏的母亲直接就从恶道里出来去了净土。 由此例观之,恶道里的众生并不能直接去生净土。 所以,九品指的应该是人道之众生了。以上,是我的理解。
帅不帅你自己看哈
求给白袜群起一个霸气的名字 腾迅白袜群号:191248829
求给白袜群起一个霸气的名字 本群目的是要**所有喜欢白袜子的人. 腾迅群号:191248829
给白袜群起一个什么名字霸气呢? 求创意哈。给白袜群起一个什么名字显得霸气啊?目标是把所有喜欢白袜的人集中在一起。请希望白袜的好朋友们想想策略哈。
小浪屿《引用心经,谈对空性境界的学习体会》 你看《心经》里面,一开始,是讲深入观察、行深般若……。然后呢?一直讲空中无什么、无什么,好多个无……这是讲空其所有、一切。 “是故,空中无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讲到了这里,全部是讲空性境界。 后面,你再继续看:“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这是讲“回来”了、出了空性境界了。回到哪里去了呢?回到了当下的状态里来了。当下是何状态呢?缘起义。缘起的状态。所以,亮亮说,不是落空。对了,确实不是落空。觉悟菩提,不离世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 。 为什么没有落空呢?呵呵。此人又到了缘起的状态来了,他要观察世界、观察自身的缘起状态,将缘起义跟性空义紧密结合在一起,圆融无碍。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依,是有依照;得,是有结果。菩萨的境界,在前面说过了,现在说的这是佛的境界。菩萨的境界,是怎么说得呢?“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菩萨也依般若波罗蜜多,他的境界是怎样的呢?——“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那么,现在是说到了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是怎么说的呢?“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看见没有?好了,大家去思维一下。我已经把《心经》给分了段落和层次出来了,共有三个过程:其一:进入空性境界里观察;其二:菩萨的境界。其三:佛的境界。然后,《心经》做了一个结论,就是最后那段话。 上面,这是通过《心经》,我们来分析觉悟空性境界的前前后后的过程。空性是一个境界。在物质世界里面,我们观察的是缘起法。 所以,在西藏的密法里,有这样一说法:佛法除了讲缘起法、因果法以外,再没有别的法可讲的了。这,就是高度重视因果规律、重视因果法。呵呵。如果大家都能这样重视因果规律、重视因果法,佛法也就可以继续研究下去了;如果有人背离了因果规律、背离了因果法,那么,你再怎么研究下去,后果也是严重的。谢谢大家。
小浪屿《引用心经,谈对空性境界的学习体会》 你看《心经》里面,一开始,是讲深入观察、行深般若……。然后呢?一直讲空中无什么、无什么,好多个无……这是讲空其所有、一切。 “是故,空中无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讲到了这里,全部是讲空性境界。 后面,你再继续看:“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这是讲“回来”了、出了空性境界了。回到哪里去了呢?回到了当下的状态里来了。当下是何状态呢?缘起义。缘起的状态。所以,亮亮说,不是落空。对了,确实不是落空。觉悟菩提,不离世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 。 为什么没有落空呢?呵呵。此人又到了缘起的状态来了,他要观察世界、观察自身的缘起状态,将缘起义跟性空义紧密结合在一起,圆融无碍。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依,是有依照;得,是有结果。菩萨的境界,在前面说过了,现在说的这是佛的境界。菩萨的境界,是怎么说得呢?“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菩萨也依般若波罗蜜多,他的境界是怎样的呢?——“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那么,现在是说到了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是怎么说的呢?“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看见没有?好了,大家去思维一下。我已经把《心经》给分了段落和层次出来了,共有三个过程:其一:进入空性境界里观察;其二:菩萨的境界。其三:佛的境界。然后,《心经》做了一个结论,就是最后那段话。 上面,这是通过《心经》,我们来分析觉悟空性境界的前前后后的过程。空性是一个境界。在物质世界里面,我们观察的是缘起法。 所以,在西藏的密法里,有这样一说法:佛法除了讲缘起法、因果法以外,再没有别的法可讲的了。这,就是高度重视因果规律、重视因果法。呵呵。如果大家都能这样重视因果规律、重视因果法,佛法也就可以继续研究下去了;如果有人背离了因果规律、背离了因果法,那么,你再怎么研究下去,后果也是严重的。谢谢大家。
别人求救你安心, 别人念佛你欢喜. 别人修行你报恩,别人往生你行愿。
小浪屿《答几位同修》 2012年12月9日17:24分 1、不专心的人众多,就算是专心的人好多亦是求生,能安心行道的人少。这一点你以后验证一下看,有曲折的路,有直接的路,抉择道路需要真法眼。 2、先安心,后悟道。在行道时一方面要继续系统学习无量法门以达到方便为究竟;另外要利他。这个就比袁了凡做善事超越多了。 2012年12月10日10:32分 3、不是脑袋被突然砍断而洞见无漏,有漏无漏岂因脑袋在否?你一面喊一切相虚妄,一面肯定无脑袋的相是无漏打开,啥叫得法忍?你明白么? 4、什么有为无为你亦不要分别;什么果啊实啊你亦不要畏惧。学通之时,他人看不出你是学禅的还是学密、学净的。了然无挂碍,潇洒得很。碰触皆真,空灵自在。 5、若与人解惑,自己先得落个光脱脱吧?管他是哪一路妖怪,都能慈眼相视、爱语相加。即使打棍棒亦不落空才好。心安理得后再坐道场。呵呵。今天会去拜望你。 6、学不通的人,宗派各不相同。欲解惑不能只从一门望诊,省得人家失望。见病与药才好,不能恼怒开出毒药请服呀。野狐精只许对我说,不可乱用在他人身地上。 7、有人学过密,但是没有学明白。你怎样开导他?有人轻视净土、偏重空理。还有的人并不懂得净土的真实义,假若不是空灵无碍,怎会手到病除?需知降服。
小浪屿《答几位同修》 2012年12月9日17:24分 1、不专心的人众多,就算是专心的人好多亦是求生,能安心行道的人少。这一点你以后验证一下看,有曲折的路,有直接的路,抉择道路需要真法眼。 2、先安心,后悟道。在行道时一方面要继续系统学习无量法门以达到方便为究竟;另外要利他。这个就比袁了凡做善事超越多了。 2012年12月10日10:32分 3、不是脑袋被突然砍断而洞见无漏,有漏无漏岂因脑袋在否?你一面喊一切相虚妄,一面肯定无脑袋的相是无漏打开,啥叫得法忍?你明白么? 4、什么有为无为你亦不要分别;什么果啊实啊你亦不要畏惧。学通之时,他人看不出你是学禅的还是学密、学净的。了然无挂碍,潇洒得很。碰触皆真,空灵自在。 5、若与人解惑,自己先得落个光脱脱吧?管他是哪一路妖怪,都能慈眼相视、爱语相加。即使打棍棒亦不落空才好。心安理得后再坐道场。呵呵。今天会去拜望你。 6、学不通的人,宗派各不相同。欲解惑不能只从一门望诊,省得人家失望。见病与药才好,不能恼怒开出毒药请服呀。野狐精只许对我说,不可乱用在他人身地上。 7、有人学过密,但是没有学明白。你怎样开导他?有人轻视净土、偏重空理。还有的人并不懂得净土的真实义,假若不是空灵无碍,怎会手到病除?需知降服。
休道云彩不带雨,莫问蓝天轮回否.袈裟一席问道场,直心不解妄为人
莫道天色晚,吾知君行早。 群里今相会,但愿结善缘。 浪漫自有在,纯情故道深。 暂与君相别,不许道忧愁。
莫道天色晚,吾知君行早。群里今相会,但愿结善缘。 莫道天色晚,吾知君行早。 群里今相会,但愿结善缘。 浪漫自有在,纯情故道深。 暂与君相别,不许道忧愁。
菩提有何门,红尘走一走。莫道山水情,不为汝相知。
智慧有么在,灵光半点无。真俗皆平等,莫道赋不赋。
小浪屿《宁愿这样为你守候》 中国最骚的男子,应该就在同志圈子里。呵呵。所以,不进同志圈子,就不知道什么叫浪漫情怀。(扣扣:99670412) 是默默爱着对方好呢,还是厮守一起好呢? 是保持一定的距离好了?还是直接紧密接触的好? 是心灵沟通的好?还是肢体抚摸的好? 反正我喜欢各种求哈。呵呵。 你会不会等一个人,等得很久? 那人是否曾为你回头? 在夜里,你会不会想对方想得泪流? 一年一年地过去,你有没有守到你爱的人出现? 如果他没有来,你会不会把他记在心头? 你的忧愁,白云和蓝天知道。 不放手的你,在未来的长途跋涉中,还要为他守候吗? 呵呵。 求一个本贴吧的管理。别无所求了再。 想你我曾经想了很久。 随着春去秋来,已经没有了那份冲动。 在你的心头,还有那个被你憧憬的人物么? 就这样默默爱着心里完美的你。 海枯石烂我都不会放手。 宁愿这样,为信仰守候。 就这样默默想着你。呵呵。 你可知道我的忧愁? 白云不说话,蓝天亦无语。 谁在守候?谁在期待?
迷者,莫言你能信佛。
千言万语比喻佛佛智无尽无有量。傍敲侧引悟无生不二之法凭么会
金刚罗汉如来佛磕头烧香至心求。念经符咒法门多了悟只凭信为入
信步入佛门,学得几章句。言语无尽义,迷悟怎道来?
成佛成何佛,成道是何道?本来无一物,何妨相好身?
一问多少知,无韵也为诗。斋戒非定法,十方随处施。
偈语言词赋,菩提有么术?不在学堂浅,灵光人人悟。
佛门渡无渡,见性向何处?言下即心识,自在有么住?
现代人已经到了看图说话的时期了 基本上有思想的大段文字不被人重视了。只会看看美图什么的。脑袋呈现住越来越简化的趋势。 我真不知道这样下去,愚昧这二字究竟应该怎么写?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