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之家 高中之家
没什么可介绍的,很普通的特别人~
关注数: 231 粉丝数: 123 发帖数: 3,736 关注贴吧数: 18
【南极】"雪龙号"圆满完成任务昨抵沪!4-11日 大家注意!  这条船上可是有我们的南极明信片的哦!!     从内陆到极点,中国把五星红旗插到了南极的最高点。昨日,满载第25次科考队员的“雪龙号”停靠上海。记者登船与包括昆仑站站长、船长、副领队在内的多位极地勇士提前近距离接触,了解到173天内的诸多故事。    记者了解到,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已成功建成,并在5年内逐步实现从越夏站至越冬站的过渡,届时将有队员进驻进行极点的科技观测。              昆仑站站长李院生:    “建成时,忍住泪没流下来”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冰川研究室主任李院生,是个不折不扣的“极地人”。从1996年至2008年,6次赴南极执行考察任务。其中5次执行南极内陆冰盖考察任务,1次执行埃默里冰架考察任务。历任中国第14次、第15次、第21次、第25次南极考察队内陆冰盖考察队队长,第19次南极考察队中国首次南极埃默里冰架考察队队长。    如今,李院生又有了一个赫赫有名的头衔———中国南极昆仑站首任站长。    抢回迟到时间    在远离人类居住区的南极最高点———冰穹A建科考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哪怕只有几百平方米。    昆仑站建设的最大困难是现场施工条件和运输能力的限制。在冰穹A,施工效率不足国内的一半,留给施工的时间只有30天。只能尽量在国内提前做好运过去。但又不可能整个做好,因为雪橇的运载能力有限。设计师只能根据运载能力确定考察站的规模,再确定预制与现场组装相结合的施工模式。    “44台雪橇,原定12台车拉。到了南极发现出问题了。”李院生回忆道,由于冰面积雪厚薄不同,车辆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拉不动所有的雪橇。雪橇动不了,就意味着材料送不上去。队员们只能把雪橇拆开,3辆一拉、5辆一拖,分批来回搬送。    整个运输过程中,险象环生,有队员连人带车掉入冰海中,幸好及时弃车逃生,另外3部车也在途中出现故障,不得不临时退出。最后,8辆车硬是蚂蚁啃骨头,把物资送上了极点,但已经耽误了不少时间。    “靠着在来南极之前充足的准备,在搭建中硬是把时间抢了回来。”李院生透露,早在上海时,工程人员就把昆仑站所有材料进行了预安装,通过3次反复演练,每一根柱子都编上号码,方便在极地正式拼装。    建成时忍住眼泪    2月2日,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正式开站,冰盖高点上高高飘扬起了五星红旗。    “那一刻,很多人哭了。”李院生动情地说道。为了建成这个内陆站,科考队员们付出了太多。2005年1月18日,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就从陆路实现了人类首次登顶冰穹A;2007年1月12日,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再次登上冰穹A,为建站做了一系列准备;一年后,昆仑站才正式在南极露面。作为此次科考队副领队的秦为稼曾表示,“雪龙号”上最珍贵的,莫过于昆仑站建成时的照片,可见它在极地人心中的地位。    4年建一站,激情难抑。作为首任站长的李院生却表示,自己忍住了眼泪。    5年内完成越冬站建设    这一次,李院生和自己的两位副手都搭乘“雪龙”回到了上海。昆仑站,并没有留人过冬,因为目前的条件决定它暂时还只能是越夏站。    “和同在南极的中山、长城站不同,昆仑站的条件要更恶劣。”李院生指出,昆仑站位于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内陆,含氧量仅为内陆的60%左右,现场夏季最高温度也仅为-35℃,冬季最低时可以达到-80℃。低温严寒、高原缺氧、补给困难,所有都给昆仑站的越冬带来了严峻考验。    据悉,目前建成的昆仑站主体建筑为钢结构,工程的建筑面积为236平方米,包括生活区和科研区,可供15至20人进行夏季科考。根据规划,3至5年后,昆仑站将逐步升级扩建到558.56平方米,成为满足科考人员越冬的常年站。以昆仑站为依托,我国将有计划地在南极内陆开展冰川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