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fly1983 kfly1983
关注数: 2 粉丝数: 26 发帖数: 5,179 关注贴吧数: 7
在CCTV上看到的关于开封的介绍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u.cctv.com%2Fzt%2Fcity2009%2Fzixun%2F200907%2F10-19973.html&urlrefer=f7edbbf8a06aefb13c7919b64e32265f 开封:再现宋都古韵 追寻东京梦华 CCTV.com   时间:2009-07-10   来源:河南日报   进入旅游论坛      7月7日,位于开封城区东南隅、开封人期盼已久的繁塔、禹王台风景区拆迁改造工程正式拉开帷幕。按照规划,繁塔、禹王台两个公园将整合为一体,北宋历史上有名的皇家寺院——天清寺也将在这里兴建。届时,历史上汴京八景中之“繁台春色、梁园雪霁”两大奇观将在这里重现。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2700多年的建城史,造就了开封“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都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的特色,形成了别具优势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封是能够集中反映历史上北宋王朝和宋文化的唯一范本,得地利、得天时,让“大宋皇城”古韵再现,还原“东京梦华”,打造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是开封在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中的最新定位。      宋都皇城古韵重现      旅游目的地是指人们“向往和必去的某个地方”。而这个人们渴望去的地方,要么有着神奇的风景,要么有着诱人的故事。开封,无疑是到处都有故事和文化的地方。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说:历史文化是支撑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开封是一个能够走向世界、打造成国际性旅游目的地的城市。      开封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令人惊叹:历史文化遗存达1万多处,文物保护单位241处,其中国家级13处,省级25处;国家4A级旅游景点7处,既有人们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园、大相国寺、龙亭、铁塔等,又有体现宋韵遗风的天波杨府、宋都御街、地下古城等资源。      宋都古城复建计划始于五年前。先是开封城墙。它是全国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全长14.44公里。开封从2004年开始全面修复古城墙,鼓励市民从家里捐出城墙老砖。目前已经投资1.7亿元进行修复,一个环城墙的保护带和环城公园已初具规模。      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包公祠等重点文化建设项目都是近年来的上乘之作。目前,鼓楼复建、矾楼、古州桥遗址开发、大南门瓮城修缮等项目也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依托龙亭公园兴建北宋皇宫大殿的构想也正在变成现实。      宋韵水城桨声灯影      开封,历史是她的灵魂,水则是她的血脉。开封有“北方水城”之美誉。现有水面占整个老城区面积的11.2%,这在北方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      1284年,年轻的马可·波罗从黄河源头沿河而下抵达开封。他在《东方见闻录》中这样描述开封的水运盛况:“汴河直通运河,北连通州(北京)、南通杭州,城内六条水系,和我的故乡威尼斯何其相似!”      为还原当年的宋韵水城风貌,经过专家多方论证,2007年1月,开封市正式对外公布了这项城市改造工程——水系二期工程建设规划。根据规划,工程完工之后,游客可以乘船游遍开封的旅游景点。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总投资3.5亿元的开封水系二期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5%,一条清流宛若一条玉带,串起了龙亭湖、清明上河园、包公湖“三块碧玉”,千年前的“水系”奇观正在还原,连接包公湖与龙亭湖的开封水系二期工程一步步地从规划图上走下来。河道里,一些小型的游船有的已经开始试水。河道两边垂柳依依,根据历史记载复制的北宋拱桥造型各异,漫步其中,让人恍然梦回千年。      围绕水系,他们推出了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创编了大型歌舞剧《清明上河图》。目前,这两个作品已成为开封旅游的亮点,展示北方水城的文化魅力。      丰厚底蕴助推收藏      国家升平,收藏兴盛。作为七朝古都,中国收藏文化论坛落户开封,收藏成为开封另一个让人不得不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缘由。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说,独特的资源禀赋、深厚的文化积淀成就了开封丰厚的“家底”,支撑着开封收藏文化迈向产业化,收藏文化正成为古城新的核心竞争力。游宋都古城、赏东京梦华、品文物收藏将成为游览开封的主题。      为发掘开封收藏文化的经济资源,开封市政府与中国收藏家协会于2006年10月签署创建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合作协议,联手打造开封收藏文化产业。以著名收藏专家史树青、罗哲文等参加的论坛组织很快组建起来。      每两年举办一次高层次论坛,同时广泛开展鉴定、评估、研讨、交流、展示、咨询、培训、经营等一系列活动,为收藏家、商家、艺术家、艺术品市场、拍卖行等搭建研讨、交流、交易的平台。      围绕收藏文化论坛,开封计划用10年时间形成展示、交流、学术研讨等各项职能于一体的、可以满足广大收藏家各方面需求的、为收藏家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收藏文化基地。为此他们提出了创建高层次鉴定中心、展示中心、交流中心、经营中心、培训中心等五个长远目标。      “开封将用三到五年时间,旅游综合收入力争突破320亿元,使开封这个旅游大市真正成为旅游强市,成为个性鲜明、魅力独具的城市,为旅游强省、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开封市委书记刘长春如是说。
转文 沧海桑田之开封悲歌 理性开封之浪漫      所谓理性开封更多的是指从浪漫、从抽象的角度看开封,此篇自然也要多多地给开封一些溢美之词。曾经读过一篇赞扬开封的文章说到开封的色彩,我不想另起炉灶,意欲借用此君的颜料涂抹我眼中、心中的开封。      开封是金黄色的      开封是七朝古都,尤其是北宋赵匡胤在陈桥驿演绎了世界政变史上独一无二的经典大剧,兵不血刃、民不惊心、轻而易举、“身不由己地、黄袍加身”,这个黄、这个金黄更和开封结下了不解之缘。当然开封的金黄绝不仅仅由于它的政治色彩,春天,黄色的河造就的黄色的大地裸露在金色的阳光里,一望无垠的广袤平原让咆哮的黄河温顺地放慢了奔腾,让所有初来乍到这个昔日帝王都的游客触目惊心于她的博大无边而不敢高声喧哗,任金黄色的流水和缓而有张力地信马东去,在读懂了大自然力量的智者们的眼中,漫无边际的黄沙是一部沉重的历史教科书。夏天,广袤的开封平原金黄色的麦浪把城市和乡村淹没在成熟的海洋里,丰收在望的喜悦写在每一个饱经风霜的庄稼汉黄铜色的脸上,金黄的泛红的麦粒从人们粗糙的大手里流淌出来,流入城市,流入千家万户,养育着数以亿万计的朱门柴门达官平民。秋天,梧桐的叶子黄了,田里的老玉黍黄了,金黄色的大都熟了,落花生的叶子黄了,它金黄的果实被人们从地下刨出来晒在场上,金黄色的菊花装扮着金黄色的城市,满城尽戴黄金甲,从城市到乡村一派金黄。冬天,裸露的大地一片金黄,金黄色的沙原,金黄色的茅草、稻草、麦秸。金黄色的树干,金黄色的古都御街,金黄色的黄河静静地躺着温顺地流淌……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不可以理解为天道是无常的,无论顺应和逆反都是徒劳的,无为的思想在这里得以更深入地阐述。春风携带着从远古走来的黄沙仿佛告诉我们人类的生存不能决定什么更不能改变什么,眼前的一派金黄就是从启封走来的无数可歌可泣的舞台主角们与我们的对话,可悲的是至今又有几人读懂了这开封独有的金黄。然而,金黄色的落花生、金黄色的玉蜀黍、金黄色的大豆、金黄色的甜心红薯、金黄色的菊花、金黄色的宋都御街、金黄色的光屁股小儿给我们的古都给我们的大平原增添了勃发的生机和和永久的力量,金黄色的开封是生命的开封是希望的开封。      开封是青铜色的      我说,西安是青铜色的,洛阳是青铜色的,安阳是青铜色的,开封是青铜色的,但北京不是,南京不是,其他的城市都不是。开封的青铜的颜色是深重的无与伦比的,夏王朝建都老丘正值我国的青铜时代,老丘古城深埋着的青铜矛头和箭簇向人们展示着时代的锋镝,盛于商周的青铜礼器、祭器、食器真正扬名并受到追捧的是北宋、是开封,那时的文化使这些埋藏数千年的器物受到重视,也是那时“青铜”这个名词开始出现,北宋的皇宫里最多时收藏的青铜器达到6000余件。千年的铁塔用它无以争辩的历史磨痕向人们诠释着青铜的含义,明清的建筑在古老的土地上的巍峨显得那么苍白与稚嫩,以至让人们隐约感到它们的底气的虚弱,那是因为在他们的基础里埋藏着太多的历史太多的建筑太多的开封,太多的青铜。潘湖东岸的青铜色的开封博物馆里,太多的国宝级青铜会讲给你永远没完的1001个故事,记忆里抹不去的清夜青衣盗宝故事,那个故事最终使青铜色的国宝扬名的同时成就了一位开封“捕快”,它以开封人独有的文化立身扬名,从那时走出开封,把开封的青铜色的文化带进北京,让他那不经意的开封口音成为回响在公共安全部门的新闻发言大堂里的铿锵有力的洪钟。      开封是血红色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流动的民族,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迁徙是世界任何一个民族史上所没有过的。我在写开封之前、在为写开封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以至于现在,我仍然在思索着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的开封的居民是什么时候从哪里迁来的?因为开封经历了太多的灾难,刀兵水火的洗礼长达两千多年,连民国时期树立的孙中山先生铜像也是弹痕累累。惨痛的历史不堪回首……前225年,秦将王贲决鸿沟之水第一次淹大梁,这座魏都几成废墟,此后,南北朝的战火五代十国的烽烟在开封演绎了无数既惊心动魄又瑰丽诡遇的故事,政治与军事的壮怀激烈往往伴随着人民的流离失所共同出场,宋金元之间的战争持续了200多年,北宋王朝的南迁使开封百姓也跟着流向商丘、扬州、杭州。蒙古铁骑所拥有的平静也不过只维持了不足百年,元末、明末的战争使这个城市血流成河,多次的黄河决口,开封无不首当其冲,尤其是李自成围困开封,官军扒开了黄河,开封经历了有史以来的最大的灾难,36万人只有不足3万人逃生。生灵们经历了太多的涂炭,我们仿佛看到风沙吹过处遍地白骨的阴森、黄河狂荡时水流的血色……所以我们不知道几千年来这块热土上的人们去了哪里?现在的人们又来自哪里?而它们留给开封的只有鲜血,开封是悲壮的,是血红色的。也是一座不屈不挠的英雄城市。1954年,开封又经历了一次不流血的重创,河南省会西迁郑州,河南的政治经济中心移离了开封,并且带走了数万的各类人员,带走了开封的王者之气,带走了开封的帝都繁华。
开封犹太历史文化:千年梦回 宝贵遗产     核心提示: 5月7日、8日、9日,中央电视台四套中文国际频道连续播出了开封犹太历史文化的神秘故事。“开封古城的犹太会堂、教经胡同、万福楼、金家坟、掌教李、牙医高、七姓八家挑筋教……”那一串串似曾久远而又熟悉的故事又一次让古城人津津乐道。      这是继1992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四套向全世界播出《黄河岸边的犹太人》之后,又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了开封——这个被许多犹太人称为“东方圣城”的古老城市上千年犹太人历史的珍贵史料。播出时间分两集,首播1个小时,重播两个小时,长达3个小时,这无疑提高了开封的知名度。            东京梦华   千古奇迹      1000余年前的开封是北宋首都,时称东京,人口150万,为当时最繁华的国际大都会。当时慕名前来经商贸易的外国人中,有一支以色列的移民队伍,约4000多人,计73姓500多家。北宋皇帝对其来中国表示欢迎,并准予其“归我仲夏、遵守祖风、遗留汴梁”。      这些犹太人保持原有的宗教信仰和风俗定居开封,与当地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开封犹太会堂建于1163年,至1866年被洪水毁弃。100多年来,大批国外学者和犹太人纷纷涌入开封,他们关于开封犹太人的访问调查,其所著书刊、札记、回忆录,旅行记、论集等约230余篇。这真是个奇迹!            回首当年   盛况空前      笔者手上有一枚以色列1985年向全世界发行的邮票,上面有英文、希伯来文,图案就是开封犹太会堂(见右上图)。这是15年前以色列首任驻华大使苏赋特送给笔者的,当时作为开封犹太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的笔者,专门请著名书法家牛光甫先生写一幅“黄河”中堂赠给苏赋特大使,寓意中犹人民、中以两国及世界上两种最古老文明之间的传统友谊,像黄河一样源远流长(见左下图)。苏赋特大使上任后访问的第一个城市就是开封,当时《汴梁晚报》做了整整一版的报道。之后,曾有过开封犹太历史文化研究受到各界领导关注和支持的鼎盛时期,也有过美国百人犹太艺术家齐聚开封菊花花会献艺的史无前例的盛况……(右下图为1991年,河南大学教授吴雪莉与开封市博物馆原馆长王一沙、开封犹太历史文化研究会原秘书长郭爱胜在研究探讨开封犹太人。)            让宝贵遗产为古城争光      旧事重提,不胜感慨,笔者又一次想了许多。古城开封,历史辉煌,文物众多,有国家级的、省级的,有市级的。然而,开封犹太历史文化遗产则是货真价实的国际级文物。这也是全国其他城市所不具有的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果开发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则对于我市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发展旅游、扩大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都将产生很大作用。      然而,由于历史以来诸多原因,我市对这一资源开发利用远远不够。倒是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一些旅行社却能经常组织大批外国游客、探访者,长驱直入开封,利用我市这一资源大做文章而财源滚滚。      开封城、城摞城、历史故事数不清。中华民族、胸怀博大、善待各族、海纳百川,各民族人民在这块古老大地上和睦相处,融为整体、共同发展,在全世界传为佳话。作为研究开封犹太历史文化20余载的历史见证人,一路走来,风风雨雨,相信风雨过后是彩虹。愿这尘封千年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星光璀灿、流光溢彩,愿古城开封早日再现辉煌
没有喧嚣也没浮躁 默默见证着历史的洛阳 从小就记住了这首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自然的也对那儿一直有种向往.97年从西安到洛阳,完全是走马观花,印象里只有微微含笑的卢舍那大佛和白马,而这一次是真的很想仔细看看洛阳. 洛阳的气候相当热,而且实在有点干燥,牡丹在四月便已凋谢,还真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呢, 城里大都是现代建筑,无甚出奇之处,许是过节的缘故吧,感觉这里的生活节奏不快,路上行人都漫步而行,意态悠然. 不知道历朝历代的皇帝选定都城的标准是什么,不过我想但凡能做都城的,一定有其独到之处,洛阳的辉煌似乎早已成为了过去,大约在宋朝以后,它就日渐没落了. 这个城市有厚重的历史,不过生活在此间的人们似乎都毫不在意,假如没有龙门石窟默默见证着历史,那么洛阳就和所有的中等城市一样平凡无奇. 如今在街上信步而行,几乎完全感觉不到昔日十三朝古都的霸气,同样都是都城,它没有西安那样雄浑壮美的城墙,也没有北京那样的城中皇城,只在城中的便道上铺着一种暗红色的砖,那砖上有牡丹图案,好像默默提醒着人们这里是牡丹之国. 倒是不经意中看到繁华的街面上有座红顶小房,样子典雅古旧,像是旧物,再看屋外面有块石碑,碑是03年立的,上头写着吴佩孚点兵处,原来这家伙也在洛阳呆过.想来洛阳也是兵家必争之地,遥想当年军阀逐鹿中原,老吴在这里点兵的场面,如今都成历史了. 往舅舅家走的路上有段河渠,据说下面就是古城的城墙,有次挖沟挖出来一些很厚实的城砖呢,当时听得我真想就地置办个产业,哇赛,这地方遍地都是宝贝啊,挖出一块儿我就发财了,哈哈.. 我喜欢洛阳,没那么喧嚣,也没那么浮躁, 空气中似乎有股闲适的味道,在我心里,一个城市有河,是最理想不过的,因为有了那一弯水流,平白的就添了几分灵气,再度重游洛阳,爱的还是龙门石窟边上那条河,虽然河水一点也不清澈,可看水波悠然流动,再回头看看慈祥仁爱的众佛,那感觉真的很特别.老实说,龙门石窟保存得不如大同的云岗石窟完好,许多佛像不是缺头,就是缺胳膊断腿,但是就因为有了这水,石佛也没那么寂寞,感觉彷佛多了几分江南的灵秀之气. 去龙门石窟那天,人极多,不过平地之上,人却不多,大家都爬上台阶,去看那些依山而凿的佛.因为来过一次,我懒得在半山里的人形长蛇阵里缓慢前行,于是就坐在路边看平地的佛. 有一个佛洞,好像是李渊的一个妃子为其子祈福所建的,一对大佛旁边围绕着许多小佛,上下分为数层,似乎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有栏杆挡着,再加上洞里黑漆漆的,也看不大清.据说李渊的皇后,也就是李世民她娘亲当年醋劲很大,想必李渊那宠妃在宫里也没少受气,既便一个母亲再怎么苦,她的愿望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切都好,所以就有了今天这个佛洞. 还有一个小佛,头上笼罩着好几层,除了有光环,还有一种类似火焰的物事,最外层似乎是几个飞天,衣袂飘飘,令人望而欲飞.那佛神情庄严,右手平放在膝盖上,左手被人砍去了,不过幸而手腕还在,看那手腕的姿势,应该是做拈花的姿势,一下子想起拈花,这人起什么名字不好,非要叫与佛有关的名字? 四处乱瞧,看到有个十来岁的小孩在学那佛的手势,不过她比划的正好相反,不禁心头暗笑. 看佛的时候,忽闻钟声,清悠悦耳,转头寻那声音的出处,是河对岸半山的一座建筑,舅妈说那是香山寺,以前蒋介石也曾经来过,还修了极豪华的别墅,看那庙宇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样子,倒有几分和佛香阁相似. 最后到了最著名的卢舍那大佛,我还是坐在路边歇脚,说来也奇,从我坐的位置,刚好可以看到大佛的脸,准确的说是武则天的脸,据说这佛是当年武则天捐了两万两银子,让工匠照着自己的样貌雕凿而成的.如果传说属实,我就要严重怀疑李治的审美观点了,因为这佛的样子实在够不上美,方脸,不过眼睛却很邪门,好像目光是向下的,我总觉得她的眼波流动,且一直在盯着我看,盯的我好不自在,于是站起身来,这时节钟声袅袅,不绝于耳,不知是不是也和白马寺一样,十块钱敲三下呢? 顺着河上的大桥走到对岸,有个观景台,正对着卢舍那大佛,而且能看到整个石窟的全景,我心里的感觉只剩下两个字:敬畏.卢舍那是佛教中光明普照的意思,隔着河看,她依然那么淡淡的笑着,目光竟然直射而来,不过因为距离的关系,感觉她的目光温柔了许多.日光照在佛像上头,好像为其笼上了一层光环. 这石窟历经各朝各代的开凿,从北魏开始到明朝有500年,当初大家都挣扎着想留下点什么,不过谁都无法抗拒时间的存在,如今工匠不在了,捐银子的也不在了,只有这些佛,一如既往的在河边静默着,或许再过千年之后,他们还在,只是河边拍照赞叹的我们也早不在. 走到香山寺,没进去,因为要爬山, 前面的白园(也就是白居易的墓穴所在地)虽然近在咫尺,也没去,有点遗憾,不过想想白居易以前就在这条路上散步,他诗里不是说:晚来天气好,散步中门前嘛,能和他看同样的风景,走同一条路,也就知足了. 总要留些念想,也好下次再来. 回想这次去洛阳,也还是匆匆而过,不过洛阳在我心目中却是诗一般的美好.希望以后还能故地重游,看牡丹盛放的情景,也看许多被我忽略了的风景.
清明上河园:把开封重新推向世界的名片 清明上河园:把开封重新推向世界的名片 作者: 陈振凯 2009-03-16 11:33:52 来源: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3月16日报道 开封,这个一度沉寂的七朝古都,因上世纪90年代《包青天》一剧而再度为人注意。 自1998年始,除开封府、龙亭外,到开封旅游还多了一个去处——清明上河园。这座位于开封城西北隅的大型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是参照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1:1的比例复原再现的仿古公园。现在,它已经成为把开封重新推向世界的新名片。 “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进入园区,仿佛时光倒流,游人如在历史画卷中穿越了时空隧道一般。景区内荟萃了流传至今的宋代杂耍、气功、斗鸡、马球、蹴鞠等古代文化精华,从景区的建筑设计、店铺设置、沿街叫卖,到商品交易、服饰道具、节目表演,无不反映了北宋社会的真实生活。 今年春节,是清明上河园建园以来最红火的一个黄金周,游客量超过200万人次,收入达历史最高水平。在旅游界正在探讨如何减小金融危机的影响时,清明上河园的收益却稳中有升。用该园总经理周旭东的话说,“提高服务水准、改变营销策略,才能受到游客青睐。” 复活古代风俗,是清明上河园的重要制胜法宝。2008年,清明上河园推出大型晚会《大宋·东京梦华》,游客十分喜欢。在刚刚过去的冬休期里,《大宋·东京梦华》又进行精心打磨。全新升级版的《大宋·东京梦华》,将于今年3月中旬推出。届时,游客们将体会到“梦幻般”、“震撼大气”的实景演出。除了《大宋·东京梦华》演出,朱仙镇木版画、古法打铁的铁匠铺以及造纸、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的作坊等也将搬进清明上河园,让游客深度体验古文化的魅力。
中国七大古都拟开展文化名城互游活动振兴旅游 中国七大古都拟开展文化名城互游活动振兴旅游2009年02月13日 11: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南京二月十三日电 (记者 王国安)鉴于金融危机背景下入境旅游市场大幅萎缩的现实,中国各地旅游部门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刺激国内旅游。记者今天获悉,中国七大古都南京、杭州、西安、开封、安阳等城市计划联合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互游活动。    南京市旅游局副局长金卫东说,这七大古都是中国旅游的热点地区、旅游客人的主要承载地,具有旅游风向标的意义。联合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互游活动,目的在于带动国内旅游的发展。   据介绍,签订互游协议后,七大古都的市民到对方城市旅游,凭身份证即可享受旅游景点门票等相关优惠。七城市间还将开通旅游专列、旅游包机互送游客,互发旅游优惠卡,互相协助对方城市在当地进行旅游推介等,鼓励七市市民互游。   据悉,本月二十日南京举行国际梅花节时,七大古都的旅游局长将汇聚南京,具体商议开展互游活动的相关细节。三月二十日,互游活动启动仪式将在南京举行,届时,东道主南京将为每个参与城市提供一条画舫用于旅游形象推介,富有各自特色的“西安船”、“杭州船”等届时将摇曳在秦淮河上,吸引南京市民参观。
中国七大古都拟开展互游活动振兴旅游 中国七大古都拟开展互游活动振兴旅游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sina.com.cn&urlrefer=7f8d6af95efcb201f1608ac53c8bc961  2009年02月13日 11:31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南京二月十三日电(记者王国安)鉴于金融危机背景下入境旅游市场大幅萎缩的现实,中国各地旅游部门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刺激国内旅游。记者今天获悉,中国七大古都南京、杭州、西安、开封、安阳等城市计划联合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互游活动。   南京市旅游局副局长金卫东说,这七大古都是中国旅游的热点地区、旅游客人的主要承载地,具有旅游风向标的意义。联合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互游活动,目的在于带动国内旅游的发展。   据介绍,签订互游协议后,七大古都的市民到对方城市旅游,凭身份证即可享受旅游景点门票等相关优惠。七城市间还将开通旅游专列、旅游包机互送游客,互发旅游优惠卡,互相协助对方城市在当地进行旅游推介等,鼓励七市市民互游。   据悉,本月二十日南京举行国际梅花节时,七大古都的旅游局长将汇聚南京,具体商议开展互游活动的相关细节。三月二十日,互游活动启动仪式将在南京举行,届时,东道主南京将为每个参与城市提供一条画舫用于旅游形象推介,富有各自特色的“西安船”、“杭州船”等届时将摇曳在秦淮河上,吸引南京市民参观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