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洗衣机 古董洗衣机
关注数: 6 粉丝数: 131 发帖数: 8,127 关注贴吧数: 13
“公心”一定导致“公利”吗?(也谈送餐具) 【转虎踞龙蟠】 “公心”一定导致“公利”吗?(也谈送餐具) 今天看了一个帖子,说是有些学生吃完了没有送餐具,一个人为此忿忿不平。甚至将此事上升到道德标准。我是反对吃完了送餐具的,所以我想在此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于是写下此文,以飨读者。 首先,学习知识是为了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而不是为了知道这个世界该怎么样。所以,在没有分析清楚事情的本源之前就下结论是一个无知的举动,在这里先为此贴的出现提出并表示遗憾。以下为正文部分。 中国有句古话,叫“与人方便,就是于己方便”。这句话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奠定了中国数千年来为人处世的基本基调,可谓是影响至深。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就成了后来我们常说的“公心”。“公心”是相对于“自利”而言的,“自利”的基本基调是把“利己”放在首位,“利他”是副产品,而不是行为的根本目标,“公心”则与之相反。简单地说,“公心”就是人在做事的时候要多多考虑该事会给周围的人带来什么好处,并且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比如,我们在学生食堂吃完饭后,自己主动地把餐具送到泔水桶,就是有“公心”;去图书馆借书时,帮助图书管理员翻到条形码页,他们只要坐着动动小手就可以了,这方便了他们,也是有“公心”;还有当别人做了错事,伤害了他人或者损失了什么物品的时候,我们关心他说,没事的,或者给点什么其它的安慰,这也是有“公心”;利用自己的节假日时间免费给人修车、为人免费服务,就更是有“公心”了,等等。 中国人向来厌恶“自利”,甚至有时候把“自利”看作是不道德的。虽然我们无法考证是不是在所有人心里都是崇尚其他人有“公心”的,但从表象上看,至少大部分人喜欢身边的人有“公心”, 喜欢别人为自己着想,而不是“自利”。 然而,“公心”与“自利”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道德定位问题,要分清应该把哪一个作为主流并放到主导地位需要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只凭想象或个人好恶。事实上,“公心”和“自利”的表现形式很多,有时候“公心”中也掺杂了数不尽的“自利”,“自利”中也往往有“公心”的成分。为了分析的精确性,这里把“公心”抽象为一种为了他人利于而放弃自己应得利益的处世原则,而“自利”则是在“利他”和“利己”的权衡中选择“利己”的行为准则。 这时候,我们便很容易分析是“公心”还是“自利”对整个群体更有好处了。判断的标准是:哪一个降低了群体的总收益,哪种道德定位就是有害。当然,可能对单个的人有好处,而单个人因为很难观测到群体利益也非常愿意接受并宣扬这种道德定位。 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吧!学生吃完饭后,主动把餐具送到泔水桶是一个“公心”行为,因为自己送餐具既耽误了时间也付出了体力,这些付出本可以干其它的,但你又不能为之收费,我想食堂也不会因为你主动送了餐具就让利卖饭给你。这时候,如果只要几个别的学生在方便的时候主动送餐具,对结果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但当这种行为被定义为一种道德或者修养的表现时,大部分的学生都如此做时,这便是一种集体行为,结果就大不相同了。想想看,食堂招募服务员是干什么的呢?学生的“公心”做法实际上是干了服务员要做的工作,但食堂只会给服务员付费而不会给学生好处,食堂在边际收支平衡的状态下决定招聘多少个服务员,并由此来给他们定价(支付工资)。再看看,我们“公心”的结果吧!大家的“公心”行为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使食堂看起来不需要那么多的服务员,这样必然减少食堂服务员的定制,自己送餐具看似减轻了服务员的工作量,而实际上也降低了他们的报酬,就整个社会而言,如果我们对时间的受益在边际上大于服务员的话,我们实际上是在做着一个降低社会效率的事情。服务员的收入少了,工资率必然下降,消费水平降低。但我们这部分支出却又被耗散在外部性中,食堂老板收获了其中的大部分,服务员却得不到我们的支出。食堂老板的受益增加是一个边际效应递减的过程,此时的边际受益效应和服务员相比要低的多,尽管如此,他也不会分利给服务员,社会整体福利就如此被降低。所以,我们的“公心”行为看似做了件好事,也受服务员的欢迎,其实他们也包括我们在内哪里知道,我们在共同做着砸他们饭碗的事情。大多数时候都是如此,他们没有想那么多,我们也看不到集体行为的结果,而以个体行为来判断事情的优劣其实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2005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分析与启示 体现新的初赛大纲 渗透新的课改理念 ——2005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分析与启示 李 蓉 (杭州二中 浙江 杭州 310053) 摘要:本文从05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的试卷结构、试题评价、参赛学生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作了分析与研究,并对今后化学竞赛命题和竞赛辅导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初赛大纲、新课改、化学竞赛 2005年全国高中化学竞赛省级初赛9月11日降下帷幕,不少学生反映今年的试题与以往试题套路不一样,灵活性大,综合性强。笔者仔细研究了今年试题,并与历年初赛试题比较,发现今年试题确实与往年相比在稳定中有所变化,试题立足于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立足于中学化学内容的自然生长点、中学化学教学和大学教学的结合点、化学与数、理等学科交汇点;试题较好地体现了2005年6月份刚刚修改的新的初赛大纲,渗透了新的课改理念,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开放性、创新性等新课改的思想,特别注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在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既突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又增强了选拔功能,这对于激发和培养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对于积极推进新课标和新课改,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对于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都起到良好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一、试卷结构2005年化学初赛共10道题,29道小题,全卷满分为100分。试卷长度与去年初赛试卷差不多(2500左右字符)。总的印象较前些年初赛试题,题型结构没有变化,题量减少(去年13道),但题目较活。 赛后调查部分学生并随机抽样21份。抽样结果最高分73,最低分仅27分。 从试卷的题型上看,题型设计新颖,独具匠心。题型可分为七类:核反应方程式、电极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推断与书写题有第1-1、1-4、4、5、10-1题(21分),理论阐述题第1-2、1-3、1-4、1-5、3-3、3-4、7-2、7-3、8-1、8-2题(17分),计算推导题第2-2、8-3、8-4、8-5、9题(26分),分析实验及计算题第9-1题(6分),有机题为第3-2、3-4、6、7-1、9-2题(23分),学科内综合题第3、9、10题(22分),学科间综合型题第2-1题(6分),其中第2、3、8题还考查了晶体、几何图形和结构知识的计算;第1、3、7、9题既是有机和无机的融合,又有结构解释、计算和实验的综合。 从试卷的知识结构上看,既有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涉及的化学的基础知识[如核反应(见1-1),晶体化学式、氧化数、两种晶体密度之比的、物质的量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如:2-2、8-3、9-1),有机化学中有机物的命名、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如6、7-1),氧化还原反应(如1-4、5、10-1)];又有中学化学的自然生长点(如1-2是有关CCl4萃取AtI的分配系数cAtI(CCl4)/cAtI(H2O)的解释,1-3是平衡常数的解释,1-5是推断AtCH2COOH的pKa的解释,2-2是写出这种热电晶体的化学式和铁的平均氧化态,3-4题是如何从结构上理解B比A熵炸弹更容易爆炸,7-2简要说明有机溶剂将芳香烃和丁二烯等化工原料从石油馏分中抽提出来的原理,10-1根据题给信息写出铜环产生A的化学方程式等);还有一些属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的结合点[如3-3 是A被称为“熵炸弹”的解释,第4题是涉及配合物的反应,第5题有关电极电势知识,第6题是推断每步有机反应的主产物(A、B、C)的结构式,第7-1题是有机物命名的书写,第8题是晶体的计算与解释,第9-2是根据有关氢键知识解释中间产物A和目标产物B的结构式等],三者结合,有利于中学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 二、试题评价 命题充分体现了新修改的初赛大纲,尤其是新大纲变化的部分都有所体现。蕴含能力考察,强调科学素质,倡导创新精神。但从整体上讲,试题偏难,抽样结果难度系数为0.37。 1. 充分体现新的竞赛大纲的要求 新修改的初赛大纲在说明中明确指出:“现行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新近发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1-2,B1-6)及高考说明规定的内容均属初赛要求。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公民的常识以及高中数学、物理、生物、地理与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本内容(包括与化学相关的我国基本国情、宇宙、地球的基本知识等)也是化学竞赛的内容。”这次试卷充分体现新的竞赛大纲的要求,注重基础。如全卷一开始第1-1题通过阅读有关信息,结合核反应电荷守恒、质量守恒等有关常识性知识,写出合成砹的核反应式,此题不难,考生较易下手,有利于考生在答卷开始以一个较好的心态应试;第1-2题预计用CCl4萃取AtI的分配系数cAtI(CCl4)/cAtI(H2O),考生只想到相似相溶规律也不难解决。这些都是中学的基础知识运用,都应是参赛考生应答的出发点,只有抓住它们,才能得到基本分,也才有可能扩大战果。又如第2-1题是具有“热电效应”的“爱因斯坦振荡器”的机理说明就是利用英语、物理等常识性知识在化学上的应用;再如第3题是根据题目所给信息推断熵炸弹A的立体结构和A为什么被称为“熵炸弹”的解释,就是新修改的竞赛大纲中增加的“熵的概念”的生动体现。第8题也是今年新的竞赛大纲新增加的内容“晶体的堆积与填隙模型,常见的晶体结构类型,如NaCl、CsCl、闪锌矿(ZnS)、萤石(CaF2)、金刚石、石墨、硒、冰、干冰、尿素、金红石、钙钛矿、钾、镁、铜等”,原来这部分属于决赛要求初赛不要求的内容,此次竞赛要求计算LiCl和KCl两种晶体密度之比;计算相距最近的八面体空隙中心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说明KCl晶体不能成为固体离子导体等都是体现新的竞赛大纲变化的最好诠释。
齐达内撞人处罚结果:齐达内马特拉齐遭禁赛罚款 2006年07月20日 22:24:19  来源:新华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新华网苏黎世7月20日电 (记者杨伶)总部设在瑞士苏黎世的国际足联纪律委员会20日宣布,在德国世界杯赛决赛中因头顶意大利球员马特拉齐而被罚出场的法国足球名将齐达内被禁赛三场,并罚款7500瑞士法郎(1美元约合1.25瑞士法郎),而马特拉齐因出言不逊也被禁赛两场并处以5000瑞士法郎的罚款。 由5人组成的国际足联纪律委员会20日举行了听证会。在听证会结束后纪律委员会的发言人宣布,齐达内被禁赛三场,但由于齐达内已经退出国际足坛,因此齐达内允诺将利用三天时间参加国际足联组织的旨在促进儿童和青少年权益的人道主义活动。马特拉齐因在赛场上说了污辱齐达内的话被禁止代表意大利队参赛两场,外加5000瑞士法郎的罚款。 该发言人还宣布,马特拉齐在赛场上的话侮辱了齐达内,但并不具有种族歧视的性质。马特拉齐已在14日接受了纪律委员会的问讯。齐达内则在20日当天接受了问讯。两人都承认马特拉齐的话带有污蔑性,但与种族歧视无关。马特拉齐为自己不适当的行为进行了道歉,并对事件的发生表示了遗憾。 在7月9日进行的德国世界杯赛意大利队和法国队的决赛中,34岁的齐达内在加时赛下半场突然用头撞击意大利队后卫马特拉齐前胸,导致其仰面倒下,而齐达内也因此被红牌罚出场。事后,齐达内抱怨马特拉齐在比赛中说了侮辱他母亲和姐姐的话。尽管如此,在比赛结束后,齐达内还是获得了由参加世界杯赛的记者投票评选的“金球奖”。(完)事 件 回 顾 马特拉齐称齐达内是偶像 否认侮辱其母亲姐姐 针对世界杯决赛中齐达内顶翻马特拉齐之前两个人说了些什么,已经成为一段疑案。齐达内昨天接受法国电视台Canal +的采访并称马特拉齐侮辱了他的母亲以及姐姐,不过在此前接受意大利的米兰体育报的采访时,马特拉齐则断然否认了此事。 从各方面的猜测看,马特拉齐能够激怒齐达内的,大致有以下原因:侮辱齐达内的母亲和姐姐以及其妻子,或者说骂他是阿拉伯恐怖分子。 意大利安莎社和《米兰体育报》的消息则与此不同。在接受《米兰体育报》的采访时,马特拉齐对这些猜测进行了反驳。“我没有说任何有关他的种族歧视,信仰以及其他政治方面的话,”他说。 “我也没有说任何有关他母亲的事情,我在15岁就失去了母亲,现在一谈到她我还是会非常非常的动情,会热泪盈眶。另外,我也不知道他母亲在医院里住院,如果早知道了,我还会向她致以最诚挚的祝福,希望她尽快康复。”马特拉齐一脸无辜的说。 马特拉齐表示,齐达内是他的偶像。“齐达内一直是我最大的偶像,我非常的仰慕他。” 齐达内公开顶人内幕并道歉 金球奖可能被取消 据法新社7月12日报道,法国足球超级明星齐达内周三赛说,他对于在世界杯决赛中头撞意大利对手事件表示道歉。 但是,齐达内与法国电视台谈话中说,马特拉齐理应受到头撞,因为他使用了"非常难听的语言",侮辱了齐达内的母亲和姐妹。 英国唇语专家解读马特拉齐说了什么 新华网伦敦7月11日体育专电 据英国一位唇语专家翻译,在齐达内头撞马特拉齐之前,马特拉齐说齐达内是“一个恐怖主义娼妓的儿子”。 这位唇语专家名叫杰西卡·里斯,她在读唇语上很有研究,曾为刑事法庭做过专家证人。里斯在一位意大利语翻译的帮助下,仔细研究了这场比赛的录像带。 马特拉齐否认自己说过这样的话,他说:“我甚至不知道恐怖主义是什么意思。” 在法国队与意大利队进行的德国世界杯足球赛决赛加时赛上,齐达内因为用头撞倒了马特拉齐而被红牌罚下,从而失去了为法国队罚点球的机会。意大利队最后夺得了冠军。(完)
有机化学中常见误区剖析 有机化学中常见误区剖析 -------------------- 1、误认为有机物均易燃烧。 如四氯化碳不易燃烧,而且是高效灭火剂。 2、误认为二氯甲烷有两种结构。 因为甲烷不是平面结构而是正四面体结构,故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 3、误认为碳原子数超过4的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液体或固体。 新戊烷是例外,沸点9.5℃,气体。 4、误认为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去除甲烷中的乙烯。 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后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达到除杂目的,必须再用碱石灰处理。 5、误认为双键键能小,不稳定,易断裂。 其实是双键中只有一个键符合上述条件。 6、误认为烯烃均能使溴水褪色。 如癸烯加入溴水中并不能使其褪色,但加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时却能使其褪色。因为烃链越长越难溶于溴水中与溴接触。 7、误认为聚乙烯是纯净物。 聚乙烯是混合物,因为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定。 8、误认为乙炔与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速率比乙烯快。 大量事实说明乙炔使它们褪色的速度比乙烯慢得多。 9、误认为块状碳化钙与水反应可制乙炔,不需加热,可用启普发生器。 由于电石和水反应的速度很快,不易控制,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反应中产生的糊状物还可能堵塞球形漏斗与底部容器之间的空隙,故不能用启普发生器。 10、误认为甲烷和氯气在光照下能发生取代反应,故苯与氯气在光照(紫外线)条件下也能发生取代。 苯与氯气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的是加成反应,生成六氯环己烷。 11、误认为苯和溴水不反应,故两者混合后无明显现象。 虽然二者不反应,但苯能萃取水中的溴,故看到水层颜色变浅或褪去,而苯层变为橙红色。 12、误认为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以除去苯中的甲苯。 甲苯被氧化成苯甲酸,而苯甲酸易溶于苯,仍难分离。应再用氢氧化钠溶液使苯甲酸转化为易溶于水的苯甲酸钠,然后分液。 13、误认为石油分馏后得到的馏分为纯净物。 分馏产物是一定沸点范围内的馏分,因为混合物。 14、误认为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能区分直馏汽油和裂化汽油。 直馏汽油中含有较多的苯的同系物;两者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鉴别。 15、误认为卤代烃一定能发生消去反应。 16、误认为烃基和羟基相连的有机物一定是醇类。 苯酚是酚类。 17、误认为苯酚是固体,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故大量苯酚从水中析出时产生沉淀,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苯酚与水能行成特殊的两相混合物,大量苯酚在水中析出时,将出现分层现象,下层是苯酚中溶有少量的水的溶液,上层相反,故应用分液的方法分离苯酚。 18、误认为乙醇是液体,而苯酚是固体,苯酚不与金属钠反应。 固体苯酚虽不与钠反应,但将苯酚熔化,即可与钠反应,且比乙醇和钠反应更剧烈。 19、误认为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碳酸只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微微变红,于是断定苯酚一定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酸性强弱”≠“酸度大小”。饱和苯酚溶液比饱和碳酸的浓度大,故浓度较大的苯酚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20、误认为苯酚酸性比碳酸弱,故苯酚不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苯酚的电离程度虽比碳酸小,但却比碳酸氢根离子大,所以由复分解规律可知:苯酚和碳酸钠溶液能反应生成苯酚钠和碳酸氢钠。 21、误认为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在其中加入足量浓溴水,再把生成的沉淀过滤除去。 苯酚与溴水反应后,多余的溴易被萃取到苯中,而且生成的三溴苯酚虽不溶于水,却易溶于苯,所以不能达到目的。 22、误认为苯酚与溴水反应生成三溴苯酚,甲苯与硝酸生成TNT,故推断工业制取苦味酸(三硝基苯酚)是通过苯酚的直接硝化制得的。 此推断忽视了苯酚易被氧化的性质。当向苯酚中加入浓硝酸时,大部分苯酚被硝酸氧化,产率极低。工业上一般是由二硝基氯苯经先硝化再水解制得苦味酸。 23、误认为只有醇能形成酯,而酚不能形成酯。 酚类也能形成对应的酯,如阿司匹林就是酚酯。但相对于醇而言,酚成酯较困难,通常是与羧酸酐或酰氯反应生成酯。 24、误认为醇一定可发生去氢氧化。 本碳为季的醇不能发生去氢氧化,如新戊醇。 25、误认为饱和一元醇被氧化一定生成醛。 当羟基与叔碳连接时被氧化成酮,如2-丙醇。 26、误认为醇一定能发生消去反应。 甲醇和邻碳无氢的醇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27、误认为酸与醇反应生成的有机物一定是酯。 乙醇与氢溴酸反应生成的溴乙烷属于卤代烃,不是酯。 28、误认为酯化反应一定都是“酸去羟基醇去氢”。 乙醇与硝酸等无机酸反应,一般是醇去羟基酸去氢。 29、误认为凡是分子中含有羧基的有机物一定是羧酸,都能使石蕊变红。 硬脂酸不能使石蕊变红。 30、误认为能使有机物分子中引进硝基的反应一定是硝化反应。 乙醇和浓硝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硝酸乙酯。 31、误认为最简式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的有机物是同分异构体。 例:甲醛、乙酸、葡萄糖、甲酸甲酯(CH2O);乙烯、苯(CH)。 32、误认为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的有机物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例:乙烷与甲醛、丙醇与乙酸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且结构不同,却不是同分异构体。 33、误认为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组成元素也相同,分子结构不同,这样的有机物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例:乙醇和甲酸。 34、误认为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一定是同系物。 例:乙烯与环丙烷。 35、误认为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一定是醛或一定含有醛基。 葡萄糖、甲酸、甲酸某酯可发生银镜反应,但它们不是醛;果糖能发生银镜反应,但它是多羟基酮,不含醛基。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也谈“氧化铝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也谈“氧化铝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也谈“氧化铝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 日期: 2005-04-26 13:05:54 出处:作者:福建仙游私立一中 特级教师 张明昭 点击率: 13 傍晚,《数字世界报e教育》的夏编辑来电话,说是请教个问题:“氧化铝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 “这不好说,氧化铝有三种晶型??” 我当时回道。 “按中学的知识该是啥?”他又问。 “是过渡型的吧,有离子化合物的成分,也有共价化合物的成分。” “那如果是高考题,该怎么答题?”他追问。 我说:“看题目信息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他听了很高兴,说:“就是您了,我想请你马上就这个问题写一篇文章,要结合高考的题目来分析。” 原来,K12教学区化学论坛贴了张有意思的帖子,引起了热气腾腾的一场讨论??“氧化铝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最终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落了个没结论。敏锐的夏编辑一看是个好话题,便想让我来做个终结版。 我这才明白,自己惹上麻烦啦。可刚应下来,不好打退堂鼓吧。便硬着头皮向K12论坛而来。一看,里边的讨论果然热乎,观点嘛分成了三大门派?? 第一门派是“离子门”,他们认定“氧化铝是离子化合物”,人数众多,气势最盛,一副不容置疑的样子,说出了三大理由: ① 大多数的金属氧化物均属于离子化合物; ② 氧化铝熔融电解制金属铝,可知它熔融时电离出铝离子、氧离子,非离子晶体莫属; ③ 查书、问老师,都说是“离子化合物”。 此外,还用了一些超过中学知识的理由??电负性的差很大;三方晶系,六方紧密堆积结构等。虽说是一知半解,却可以看出该派人强马壮,弹药充足。 而且,他们更祭出了一招杀手锏??2000年上海高考题的标准答案。 第二门派是“原子门”,人数不多,弹药不足,更有个别人见势不妙,中途叛逃,他们提出的理由是: ①从物理性质看:硬度仅仅次于金刚石,可用作手表的轴承,熔点也非常的高,非原子晶体莫属。 ②用了类推的招:NaCl是离子化合物,Na2O是离子化合物:AlCl3是共价化合物 Al2O3 肯定是共价化合物了。 以上两派争得不可开交之际,“过渡门”的人来了,呵,他们的观点与老夫却有些相似(你们看过前文便知)。主要代表物是江西的“bird”,他的帖子我转摘于下: 氧化铝有多种变体,其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α型氧化铝和γ型氧化铝,二者均为白色无定形粉末。自然界存在的刚玉为α型氧化铝,该晶体属于六方紧密堆积构型,氧原子按六方紧密堆积方式排列,6个氧原子围成一个八面体,在整个晶体中有三分之二的八面体孔穴为铝原子所占据。由于这种紧密堆积结构,再加上晶体中铝离子与氧离子之间的吸引力强,晶格能大,所以α型氧化铝的熔点(2288K)和硬度(8.8)都很高。结论是:刚玉属于离子晶体。 γ型氧化铝只在低温条件下存在,强热至1273K可转化为α型氧化铝, γ氧化铝晶体属于立方面心紧密堆积构型,铝原子不规则地排列在由氧原子围成的八面体和四面体孔穴中。还有一种为β型氧化铝,有离子传导能力(允许钠离子通过) 金属铝表面的氧化铝薄膜为氧化铝的另外一种变体。 严格地说,氧化铝属于过渡型化合物,其主要为离子型而含部分共价型。 应该说:这位网友说得蛮完整的,诚如这位网友所言:“氧化铝属于过渡型化合物”,但主要表现为共价性还是离子性呢?却是众说纷纭,并没有形成定论??科学界向来提倡“百花齐放”,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其实,铝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当高,主要以铝硅酸盐矿石存在,以铝-氧共价键为其特征。这也正是氢氧化铝两性电离的原因。 限于中学知识,这问题很难说清楚。不过,夏编辑盛情相邀,我也只好勉为其难了。还好,我看到许多同学用了“电负性”、“三方晶系”、“密堆积”、“八面体空隙”等术语,知道有许多同学通过化学竞赛学了好多东西,对下面的讲解便觉得有些信心了。 有位“niutao989”网友的说法,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其实共价、离子没有严格的界限,典型的离子晶体CsCl也只有92%的离子成分……;这便是问题的要害,共价键与离子键之间本并没有绝对的区别。我曾看过外国的一些中学课本,里面对化学键的描述与我们的教科书完全不同??书中没有极性键的概念,用“含有30%的离子键成分”等说法来表述。一般把“含有60%以上离子键成分”的化合物称为离子化合物。还有一种理论则从另一角度来阐述这一问题??就是许多网友提到的“离子极化”,这一理论首先把化合物中的不同原子看成离子,然后阴、阳离子之间的互相作用使它们逐渐靠拢,甚至重叠为共价键。所以,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之间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那么,一般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判别呢?判别的方法不外乎以下两种: (1)根据晶体结构微观知识来确定: ①理论推理:可以用一些网友提到的“电负性差”及“离子极化”等理论,不过,用的是大学知识,而且只是一些估测方法,缺乏严谨的定量体系。 ②结构测定:晶体结构的测定(如:x射线衍射法等)近年来发展神速,测定方法与数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涉及比较高深的内容,不说也罢。 (2)根据晶体的宏观性质来判断:就中学知识而言,这倒是一条捷径。
[转]中国物理学现状——献给世界物理年 [转]中国物理学现状——献给世界物理年(一) 中国物理学现状    ——献给世界物理年    作者:九维空间      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因斯坦发表改变世界的五篇论文一百周年,以及他逝世50周年,联合国大会在04年6月份一致通过决议把2005年定为“世界物理年”。 谈到物理学,首先要对物理学下一个定义。物理者,万物之理也。在英文中PHYSICS一词与PHYLOSOPHY(哲学)很相近,物理学最早被称为自然哲学,是哲学专门研究自然界的分支。这个概念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一书,后来在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给了物理学的诞生时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用数学工具解决自然哲学问题,即用数学了解整个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中国古代采用“格物至知”一词来定义这门学科,即采用分析的方法研究物质获得知识,与中国古代哲学重视整体统一性而严重忽略事物细节和内部规律的做法大相径庭。   从诞生的那一天起,物理学就通过对自然界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各种现象内在本质的探索来帮助人类认识这个世界,从而能改造这个世界。既然物理学追求的是物质世界的一切运动规律,那么从广义上讲,一切自然科学都是物理学。这中说法毫不过分,自然科学本身就是人类为了 认识这个世界而发展起来的方法和知识体系,自然科学的其他分支诸如化学,生命科学,宇宙学(天文),地球科学(地理)等等研究领域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或是一个知识层面,只有物理学研究的是整个自然界,大到浩瀚宇宙小到基本粒子。相比于其他学科定性概念居多研究深度有限而言,物理学深入探索整个自然界一切现象的本质规律,并尽可能地使其数学定量化,其他自然科学学科领域最基础最本质的运动规律和产生现象的原因都要靠物理学来回答,因此从广义上讲一切自然科学都是广义上的物理学。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他自然科学学科可以简单地并入物理学成为他的一个分支,系统科学的出现表明,很多宏观概念还原到微观本质上的物理学规律以后是不能准确地反映这个概念的,因为在微观还原过程中层层近似并且忽略了在微观情况下可以忽略而组成宏观系统后影响较大不能忽略的那部分因素,因此还原论只是寻找本质,而本质并不代表一切。在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中很多概念都是复杂系统特有而对单个粒子意义不大的性质,诸如PH值、反应速率、生态系统等等。物理学本身也有很多这样的概念,例如温度本质上虽然是分子平均动能的体现,但在实际研究中后者显然不能替代前者。   于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理学便是狭义上的物理学。探讨中国物理学的现状,首先要知道世界物理学的现状,因为中国物理学一直落后于西方,它的现状和发展很基本上是由世界物理学现状及发展所决定的。国内将物理学列为一级学科,其下有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及原子核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声学,等离子体物理,无线电物理八个二级学科。从研究目的和方法上可以把物理学分为理论物理,实验物理和应用物理三个领域。其中粒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以及原子分子物理两个二级学科主要属于实验物理方面,而后五个二级学科大多研究方向以应用为主,可划归到应用物理领域。   理论物理本身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两大部分,公众往往把这个小小的基础理论研究部分误认为是物理学本身了,这是因为从古到今成就物理学界耳熟能详的大师级人物基本都来自这个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就是一步一步深入探索寻找自然界最深层次的统一规律,它是整个物理学最前沿的最神秘也是最挑战人类智力的部分,其成果也是物理学最核心最辉煌的,这些成果包括历史上的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到二十世纪初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以及目前的量子场论和超弦,现在研究基础理论的学者们都是在做量子场论(既结合了相对论之后更深入的量子理论)及在场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超弦假说。
[转]中国物理学现状——献给世界物理年(一) [转]中国物理学现状——献给世界物理年(一) 中国物理学现状   ——献给世界物理年   作者:九维空间    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因斯坦发表改变世界的五篇论文一百周年,以及他逝世50周年,联合国大会在04年6月份一致通过决议把2005年定为“世界物理年”。 谈到物理学,首先要对物理学下一个定义。物理者,万物之理也。在英文中PHYSICS一词与PHYLOSOPHY(哲学)很相近,物理学最早被称为自然哲学,是哲学专门研究自然界的分支。这个概念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一书,后来在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给了物理学的诞生时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用数学工具解决自然哲学问题,即用数学了解整个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中国古代采用“格物至知”一词来定义这门学科,即采用分析的方法研究物质获得知识,与中国古代哲学重视整体统一性而严重忽略事物细节和内部规律的做法大相径庭。  从诞生的那一天起,物理学就通过对自然界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各种现象内在本质的探索来帮助人类认识这个世界,从而能改造这个世界。既然物理学追求的是物质世界的一切运动规律,那么从广义上讲,一切自然科学都是物理学。这中说法毫不过分,自然科学本身就是人类为了 认识这个世界而发展起来的方法和知识体系,自然科学的其他分支诸如化学,生命科学,宇宙学(天文),地球科学(地理)等等研究领域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或是一个知识层面,只有物理学研究的是整个自然界,大到浩瀚宇宙小到基本粒子。相比于其他学科定性概念居多研究深度有限而言,物理学深入探索整个自然界一切现象的本质规律,并尽可能地使其数学定量化,其他自然科学学科领域最基础最本质的运动规律和产生现象的原因都要靠物理学来回答,因此从广义上讲一切自然科学都是广义上的物理学。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他自然科学学科可以简单地并入物理学成为他的一个分支,系统科学的出现表明,很多宏观概念还原到微观本质上的物理学规律以后是不能准确地反映这个概念的,因为在微观还原过程中层层近似并且忽略了在微观情况下可以忽略而组成宏观系统后影响较大不能忽略的那部分因素,因此还原论只是寻找本质,而本质并不代表一切。在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中很多概念都是复杂系统特有而对单个粒子意义不大的性质,诸如PH值、反应速率、生态系统等等。物理学本身也有很多这样的概念,例如温度本质上虽然是分子平均动能的体现,但在实际研究中后者显然不能替代前者。  于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理学便是狭义上的物理学。探讨中国物理学的现状,首先要知道世界物理学的现状,因为中国物理学一直落后于西方,它的现状和发展很基本上是由世界物理学现状及发展所决定的。国内将物理学列为一级学科,其下有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及原子核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声学,等离子体物理,无线电物理八个二级学科。从研究目的和方法上可以把物理学分为理论物理,实验物理和应用物理三个领域。其中粒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以及原子分子物理两个二级学科主要属于实验物理方面,而后五个二级学科大多研究方向以应用为主,可划归到应用物理领域。  理论物理本身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两大部分,公众往往把这个小小的基础理论研究部分误认为是物理学本身了,这是因为从古到今成就物理学界耳熟能详的大师级人物基本都来自这个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就是一步一步深入探索寻找自然界最深层次的统一规律,它是整个物理学最前沿的最神秘也是最挑战人类智力的部分,其成果也是物理学最核心最辉煌的,这些成果包括历史上的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到二十世纪初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以及目前的量子场论和超弦,现在研究基础理论的学者们都是在做量子场论(既结合了相对论之后更深入的量子理论)及在场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超弦假说。
第一次 [我的随感] 下半学期注定要暗无天日了,第一次有些郁闷的想法,第一次感觉高考离我这么近了,第一次真正有压力了,第一次发现应试教育的可爱之处:可以让人活得很单纯。第一次觉得自己过年的高兴已经被离死亡有近了一步的恐惧冲淡了,第一次明白了就连奋斗都不是每个人的权利。这么多的第一次,有多少成为最后一次呢? 以后还有多少可以奋斗的时日呢?多少可以熬夜的经历呢?多少为了学习,考试感到痛苦和失落的回忆? 人生有很多的第一次,其中很大一部分变成了只有一次。仅仅是刚刚感到新鲜和好奇,马上我们就失去了。因为失去的痛苦,所以才会珍惜,也因为珍惜美好,所以才会懂得生活。 许许多多第一次组成我们新鲜的人生,同时也变成我们后悔的借口。因为没有经验,所以失败。在这个进化论法则下的社会,败者为寇,不容许失败,没有人听你失败的理由。 珍惜每一个第一次,不是强求不成功便成仁,而是为了日后少一些后悔和遗憾。 竞争总是残酷的,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对自己残酷。这残酷不是自虐,而是严格要求,自我提高。把每一次努力,每一次奋斗都当作第一次,不是寻找开脱的借口,而是告诉自己:这也许会成为最后一次,必须要更刻苦一些.这样就会发现生命是充满奇迹的,人生的每一步都是新鲜的,充实的。 人,因奋斗而存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