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ronDemonX AaronDemonX
关注数: 9 粉丝数: 9 发帖数: 4,258 关注贴吧数: 18
看看这段话,80年代是如此亲美 本书记载了美国在北越取得空中优势的经过。它从一九六四年美国空军实施第一次空中突击开始,至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出色完成“后卫”二号空中战役为止,整整持续了八年之久。在这期间,空军的使用是逐步增加的,人们称之为渐进主义。    “后卫”二号战役使美国在短短几天内获得了绝对空中优势。空军这一战役的完成,使B-52、F-4、F-105、F-111、A-7飞机和救援直升机以及其它所有支援飞机,都获得了在北越上空任意飞行的自由。    米格飞机和地空导弹再也不能威胁美国飞行员了,河内靠米格飞机和地空导弹已不能增加战俘的数目。美国飞行员当时剩下的唯一烦恼,是来自北越的高射炮的威胁。    很多勇敢的飞行员在北越的空中作战中失去了生命。还有更多的人为实现美国的目标而从事了多年的训练、计划等艰苦工作。有过许多令人欢欣鼓舞的胜利,也有过许多惨痛的失败。出于政治和外交方面的考虑,空中力量的使用受到了必要的限制——根据传统的军事观点,这似乎影响了某些飞行员“赢得”战斗的胜利。    为保持空中优势,空军进行了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由于限制了对某些政治敏感目标的攻击,飞行员为“伸向北方”,炸毁支持越南南方战争的补给品和限制补给品的输送,他们不得不每天与敌人的地面防御阵地及其防空设施进行作战。    本文还记载了美国在北越所采取的空战战术的发展变化。它描写了在空中力量的使用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飞行员们如何想方设法完成任务的情形,因此这是美国空军在北越战争中的部分经历。    这个专题文集是由一些受过临战训练或参加过越战以及亲眼看到这场战争的许多不同方面的人研究编写出来的。 书名是 北越上空的战斗 1980年翻译的
两淮地区战斗 摘自《戡乱战争全史——怎样失去大陆》 淮海地区第一期作战江北地区战斗节节失利,海安整65师危急,徐州绥署临时以第7军,整28师欠整80旅,整69师欠整99旅配属整26师之整41旅,整74师,工兵第1、第5、第15团等,由绥署副主任李延年指挥,编组为李延年兵团,民国三十五年九月十日开始,于宿迁附近向陈毅共军根据地两淮地区发动攻势,以整69师防守宿迁,第7军为矛头,由洋河镇先向泗阳进攻,十二日击破共军第9纵队,攻克泗阳,当以整28师防守泗阳,继以第7军为左翼、整74师为右翼,分渡运河、淮河,对淮阴发起包围攻击,十三日第7军先头第171师已东渡运河,继向来安镇、渔沟镇包围进攻,整74师南进准备南渡淮河,淮阴附近为共军第3师及甫由泗阳退回之第9纵队,陈毅企图确保此根据地,星夜令围攻海安之新1师及第6师,兴化附近第8纵队、宝应附近第4师、沭阳附近第7师、解8师等向淮阴增援,以淮阴城池及碉堡与我碉堡相对抗,十四日第7军击破共军第3师及第9纵队各一部,攻占众兴镇,整74师准备渡河,十五日第7军续克来安镇,整74师于敌前强行渡河,十六日第7军攻抵渔沟镇西之包家河附近,左侧背遭由沭阳来援之共军第7师及解8师侧击,整74师击破共军第3师及第9纵队各主力,傍晚续攻抵淮阴郊区,共军仅装备较我军劣势,兵力恰较我军为优势,十七日经整日激战,敌我均无进展,十八日第7军击破共军来援之第7师及解8师,解除侧背威胁,继向渔沟镇进攻,整74师于淮阴郊区与共军第3师及第9纵队激战至傍晚,整58旅之一部在炮兵支持及空军密支下由淮阴南门突入城内,该师师长张灵甫邀功争宠,越过兵团部及徐州绥署,径急电国防部攻克淮阴,因陈毅巢穴被攻克,南京正发号外及燃放鞭炮庆祝,突入城内整58旅之一部遭共军第3师及第9纵队之人海逆袭,被迫复撤出城外,张师长突感向国防部捷报克复淮阴无法交代,只有夜以继日再拼死猛攻。劣势装备之共军,攻则有余,守则不足 [ 作者注:攻击以运动为主,防御以火力为主。 ] ,且乏构工筑碉之资材及经验,至午夜郊区据点均先后为我军攻克,俘敌甚众,残敌退守城厢;据俘供称:共军第2师由淮安急向淮阴增援,十九日拂晓前可进抵淮阴南门,并获悉共军当夜口令、第2师入城之连络记号、识别符号,以及城内陈毅司令部所在地等,张师长令临时编组一加强营,换上俘共之服装,利用其口令、连络记号、识别符号,冒充混进,并令与空军完成陆空协议,十九日拂晓前在共军第2师进抵淮阴南门之直前,冒充共军第2师先头部队由南门混进入城,继伪装向陈毅司令部所在地增援,进抵目的地,天还未亮,首先发出数枚信号弹与城外我军连络,继立依预定计画及个别任务与行动,分头分组对陈毅司令部突击,截断其通信连络,及到处纵火与虚张声势。因事出共军猝然,城内乱成一团,城外之我军依城内突击队连络记号,及依既定之陆空协议,一面与初抵南门之共军第2师激战,一面利用城内突击队之既得优势开始攻城,因我军对淮阴并未能完成全面包围,陈毅在我军城内、城外夹击及空中轰炸扫射下,10时许率残部出东门越运河向东落荒而逃,城内零星巷战及南门外与共军第2师战斗,至14时结束。树倒猢狲散,向淮阴增援之共军纷纷后撤,二十一日第7军进抵西埧,与整74师隔运河会师,整74师以整58旅守备淮阴,师部率整51、整57旅于二十一日拂晓继续南进攻略淮安,16时许整57旅先头进抵淮安城郊,乘虚分由西、北两门突入城内,城内为原向淮阴增援之共军新1师及第4师未及撤退残留之各一部,旋发生巷战,整51旅及师部亦实时入城加入战斗,残敌利用夜暗分由东、南两门突围,本战斗结束。本战斗我军虽大获全胜,乃因陈毅所犯之「战略守势、战术防御」,以城池碉堡与我相对抗,我军亦仅在精神与冒充混进之斗智可取,在大军统率方面实不足为范,首为徐州绥署明知两淮地区为陈毅共军之巢穴,对李延年兵团之兵力编组仅3个整编师又1个军欠1个师,此犯用兵吝啬之错,此时徐州附近尚有5个整编师又1个快速纵队闲置而不用,又犯浪费兵力之错,克劳塞维茨说:「节约兵力之精义,在使每一兵力在每一分秒中,均能作最有效之活动。」次为李延年兵团则犯「尖兵战术」之严重错误,以整69师守宿迁,整28师守泗阳,向淮阴进攻仅第7军欠第173师及整74师,最后进攻淮安,仅整74师欠整58旅,乃道地之「尖兵战术」。战史不重演,系指非幸胜之战史而言,孙子说:「战胜不复。」但错误而幸胜之战史重演必亡,民国三十六年五月华东战场鲁中沂蒙山区第二期作战,在陆军总部徐州司令部之「尖兵战术」大军统率下,整编74师充当了「尖兵」,孟良崮一战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自戕成仁,陈毅得报淮阴惨败狼狈而逃一箭之仇。着史及读史者对此应刻骨铭心,此亦为研究战史之本旨,应可变盲昧为清明。
湘西会战时的国军概况 (一)关于中央军第51师之现状:   1.加强编成的情况。与我交战之中央军第51师,虽未完全美式化,但和过去中央军相比,无论是重武器、轻武器或是弹药都极为丰富。在武器使用方面曾受过相当训练,特别是集中火力和急袭异常巧妙。   在51师师部有美国军官1人,下士官2人,士兵若干,似为担任空、地联络任务。   第51师之火力、装备概要(由被俘之上尉连长供出):     师部 迫击炮营 八二迫击炮 12门     团部 迫击炮连 八二迫击炮 4门        机关枪连 美式平射、高射两用机枪6挺     营部 战防枪排 美制火箭筒 2             美制战防枪 2     连部 迫击炮排 六○炮 2门     步兵连兵力 80-90人     步兵连装备 轻机枪 6挺           掷弹筒 4个           汤姆自动步枪 3支           步枪 50支   第19师、第63师与51师相比,装备较差。 2.素质:未满20岁的青年兵战意旺盛,在战斗中猛打猛冲。不仅在昼间以手榴弹为主进行反复逆袭,且在夜间也屡屡实施。   3.特异的作战方法   (1)战斗中重视火力为主。对中央军阵地攻击时,中央军不仅正面射击,同时集中侧射、斜射的火力,消灭阵地前的死角,阵地间的火力协同也很巧妙。   当夺取了中央军阵地之际,它即组织两次或三次的波状逆袭,再就是中央军攻击时,先以迫击炮射击约1小时,对阵地进行压制破坏,之后,步兵在迫击炮重火器的支援下,呈波状队形进行攻击。由于和迫击炮集中射击的同时向前突进,因此中央军常有被其自己的炮弹所击中。在攻击前进中,常发射黑色信号弹。   (2)果敢的突击。编成手榴弹投掷班,以3人一组不顾一切的进行突击,且所带的手榴弹甚多,用法也很巧妙。   当逆袭时即吹冲锋号。从山腰向山顶投掷手榴弹,还有想在山腰放火,对山顶进行火攻。   (3)空地联络。   第一线的识别标志,计有:对空白色布板,白烟(发烟罐、放火等);   以无线电进行空、地通话(无线机主要由美军人员操作);   着便衣的空地联络员,潜伏于森林或山顶,用反射镜指示目标;   派出侦察部队,配置在日本军集结地域的周围,施放狼烟,使空中判定日本军的所在位置。   (二)兵器、弹药、粮秣等情况   在圭洞附近的战斗中,中央军已使用了火箭炮(ROCKET),其炮弹的侵澈力较大。弹径约6公分,其炸坑直径约两公尺,深约1公尺半。美空军也以此火箭弹射向地面,或投掷汽油弹以代替烧夷弹。   据俘虏所供:中央军在江口 [ 注:在洞口县城西北约25公里。 ] 设立了弹药库,从后方以汽车向该地运送,但从江口向前方运输时,由师的辎重营担任。在龙潭镇原设有粮站,因日本军向其接近,已动员学生向溆浦搬运。中央军在兵器、弹药、粮秣供给等方面极为良好,其在各阵地上遗弃的弹药也多。
湘西会战时的国军概况  (一)关于中央军第51师之现状:   1.加强编成的情况。与我交战之中央军第51师,虽未完全美式化,但和过去中央军相比,无论是重武器、轻武器或是弹药都极为丰富。在武器使用方面曾受过相当训练,特别是集中火力和急袭异常巧妙。   在51师师部有美国军官1人,下士官2人,士兵若干,似为担任空、地联络任务。   第51师之火力、装备概要(由被俘之上尉连长供出):     师部 迫击炮营 八二迫击炮 12门     团部 迫击炮连 八二迫击炮 4门        机关枪连 美式平射、高射两用机枪6挺     营部 战防枪排 美制火箭筒 2             美制战防枪 2     连部 迫击炮排 六○炮 2门     步兵连兵力 80-90人     步兵连装备 轻机枪 6挺           掷弹筒 4个           汤姆自动步枪 3支           步枪 50支   第19师、第63师与51师相比,装备较差。 2.素质:未满20岁的青年兵战意旺盛,在战斗中猛打猛冲。不仅在昼间以手榴弹为主进行反复逆袭,且在夜间也屡屡实施。   3.特异的作战方法   (1)战斗中重视火力为主。对中央军阵地攻击时,中央军不仅正面射击,同时集中侧射、斜射的火力,消灭阵地前的死角,阵地间的火力协同也很巧妙。   当夺取了中央军阵地之际,它即组织两次或三次的波状逆袭,再就是中央军攻击时,先以迫击炮射击约1小时,对阵地进行压制破坏,之后,步兵在迫击炮重火器的支援下,呈波状队形进行攻击。由于和迫击炮集中射击的同时向前突进,因此中央军常有被其自己的炮弹所击中。在攻击前进中,常发射黑色信号弹。   (2)果敢的突击。编成手榴弹投掷班,以3人一组不顾一切的进行突击,且所带的手榴弹甚多,用法也很巧妙。   当逆袭时即吹冲锋号。从山腰向山顶投掷手榴弹,还有想在山腰放火,对山顶进行火攻。   (3)空地联络。   第一线的识别标志,计有:对空白色布板,白烟(发烟罐、放火等);   以无线电进行空、地通话(无线机主要由美军人员操作);   着便衣的空地联络员,潜伏于森林或山顶,用反射镜指示目标;   派出侦察部队,配置在日本军集结地域的周围,施放狼烟,使空中判定日本军的所在位置。   (二)兵器、弹药、粮秣等情况   在圭洞附近的战斗中,中央军已使用了火箭炮(ROCKET),其炮弹的侵澈力较大。弹径约6公分,其炸坑直径约两公尺,深约1公尺半。美空军也以此火箭弹射向地面,或投掷汽油弹以代替烧夷弹。   据俘虏所供:中央军在江口 [ 注:在洞口县城西北约25公里。 ] 设立了弹药库,从后方以汽车向该地运送,但从江口向前方运输时,由师的辎重营担任。在龙潭镇原设有粮站,因日本军向其接近,已动员学生向溆浦搬运。中央军在兵器、弹药、粮秣供给等方面极为良好,其在各阵地上遗弃的弹药也多。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