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散人
正心散人
关注数: 22
粉丝数: 40
发帖数: 826
关注贴吧数: 13
北美老郭和徐亚奎推手
孙式拳操.
陈拳前三式
秘闻!孙禄堂武学的最高机密在这里!!! 标题党一下哈~
武式拳架.
雷世泰先生演示发劲
释“无所不用其极” 理解“无所不用其极”,关键词在“所”与“极”。 ①所,由户+斤组成。 户,半门曰户,户是一扇门的形象。户是安装在房屋上的,有房屋才需要有户,以供启通闭护。 斤,斧头,砍伐树木的工具。 户+斤=所,所字描绘的图景是以斧头砍伐树木,搭建有门户的房屋。所字既是动词,表示搭建房屋的过程;又是名词,表示搭建好的房屋。 ②极,原字为極,意思是房屋的正梁。因其在房屋的高点,后面引申为最高、顶点、极端之意。 ③解释完“所”与“极”,无所不用其极就容易理解了--没有房屋不用栋梁的。意为所有房屋都要有栋梁来作内在的支撑。 这句话的出处是《大学》,最迟西汉前期整理成文。那时没有钢筋、水泥,盖房子需要木制的栋梁。今天,部分农村里的瓦房上还在用。 ④孙禄堂先生《太极拳学》里使用“无所不用其极”来作说明,讲得真好。 孙先生认为“太极”在人身叫元气、先天真一之气、一气、中和之气,“拳术之内劲,实为人身之基础,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内家拳术。名称虽殊,其理则一,故名之曰太极”。如此,“则圣贤仙佛以及内家拳术,无不当有其极,无不当保其极,更应无所不用其极,不然而欲修至身体轻灵、内外一气、与太虚同体难矣”。这里的极,就是太极的省称。太极元气是支撑人生命存在的根据,也是内劲的来源,所以人活着就有它,要保养它,更要“无所不用它”。 怎么个“无所不用它”?拳术中每时、每势都要用它,进而推及至生活中也用它。 感知到太极,练太极,用太极。 虽然我还没练到,按文理推测,应似这般理解,小记一下。
为什么养生桩要先练无极桩再练浑圆桩才能使身体内部得到最好的调 作者:hasmart 无极无所求而自得上下,上下辟则气贯于中,诚中达外则周身圆满,圆满者不过四维上下对称平衡而已。如果你能进入这状态,调理自然开展,如果没进去,那你练哪个、以什么顺序练都没意义。 决定顺序的是原理,明白原理就能明白功法的设计思路。无极桩是对天地初分的模拟,经松而趋静,由静而达沉,沉是一个向下的力,有下就有上,会找见一个向上的力,有了上下就有了根劲,不倒翁一推还回来、按脑袋脚底吃劲,就是这个东西,找根劲就是分水火,火性炎上,水性下流,上下和水火说的是一个东西。 上清下浊上提下沉,这就有了根,不倒翁是空心整体,人不是,把不是练成是就是功夫。上下分则身中开天辟地。虚位以待,气自来居,气率血行,所到处即得滋润、即受调理,分水火就有这么大好处,更不用说水火相见了。 存而不足则萎,杂而不纯则乱,一而不二曰诚中,满破其容为达外,所以无极桩是个攒钱的桩,日日攒钱不想钱,忽然一天就有钱了,对应到身上老人们说叫有了东西,具体是啥没法讲,有了自己知道、没有说啥他也不理解,就像跟秦始皇描述火车。 无极站到形完气厚,身体会自发调整,内部仿佛有气充满,致膝肘外撑、两手漂起,抱夹而成浑圆。浑圆似向内抱住一球,同时也是向外撑住一球,上下前后左右各方向的力在对争中相互消抵,造出一个平衡形态。在这平衡形态下加个旋转,身体偏侧中一手高一手低就成三体式了,所以无极生浑圆是自发无为的,浑圆生三体是主动有为的——人从单纯存在到生分别起敌对就是有为,两仪生三才,多出来的就是这份人心。 桩里东西不一定都从桩里得,它只是个方便,聪明人能动里体静,跳着来也未见得就练不扎实,别糊弄自己就行。 学东西以学理为上,学规矩为中,学动作为下,学个动作傻练易纠结于细枝末节,老觉得自己哪不对或者错而不觉。学规矩只要合住规矩就不跑偏,功夫能深则长,但上层次跨境界难。利根人得理会神,随手挥洒不离规矩,动作自然就是对的,做不到就只能退求其次了。调理身体不在于具体练什么,而是要抓其神髓、得意忘形。说什么最好什么次一级,这都是带着抓效率的念头,总想着时间可别白花、别拿手机换了钢盆儿,老觉得要学就学最高最好的,低端东西配不上我,那这身段就是障碍,就是病的来源,此执不去,练什么都是别扭。
[转载]传统易学论域中太极之义的变迁 传统易学论域中太极之义的变迁 作者:赵中国 摘要: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一句话。因此句表述,太极一方面成为八卦产生的首要环节,另一方面又因为八卦不仅是图画符号,而且象征天地万物,所以太极也成为天地发生和存在的一个本源或本体环节。传统易学史中的太极之义约有十三种之多:北辰、元气、无、先天本体、未分之一、一物而两体、理、心、阴阳之浑合者、天地之性、非理非心非气的天道本体、大中之道、不变之一。此诸种阐释的内涵及其义理变迁是诠释者们四种考察角度的产物:宇宙论的视野、本体论视野、作八卦的视野和蓍卦过程的视野,太极诠释史中存在着从宇宙论概念向本体论概念发展的过程。邵庸从作八卦角度论述太极概念是易学一大发展,清朝考据学派主张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为蓍卦过程的概念并不符合早期易学的观念。太极本体论的阐发史中,邵雍和胡煦贡献最大。 正文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一句话。他在《周易》中仅此一见,但因为《周易》作为儒道两家的基本经典而具有重要地位。太极一词本身的特殊性,使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 太极之特殊性和重要性在于《系辞传》的这句表述使它一方面成为八卦产生的首要环节,另一方面又因为八卦不仅是图画符号,而且象征天地万物,所以太极也成为天地发生和存在的一个本原或本体环节。但这只是一个简略总结。事实上在易学史中,太极的含义极其丰富,举其重要者以达到十三种之多。 关于太极之内涵,张立文与葛荣晋两位先生有过较为详细的考察,但两人不是在易学论域中进行系统阐发的。张先生认为,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中,“把太极规定为实体范畴”时,太极被解释为“北极星、元气、道、无、五气等等”(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67页)。在加上他在论述“无极而太极”内涵时提及朱熹之“太极为理”(同上,第373页),杨简之“太极即心”(同上,第387页),张先生所归纳的大约为七种。葛先生认为宋元明清时期关于太极之说“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以‘理’或‘道’解太极,如二程、朱熹等;二是以‘心’或‘良知’解太极,如陆九渊、陈献章、王阳明、何心隐等;三是以‘象数’解太极,如邵雍等;四是以‘气’解太极,如李觏、王安石、张载、罗钦顺、王廷相、韩邦奇、杨慎、王夫之、戴震等”(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通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1页)。对太极概念有深切关注的是邓球柏先生,邓先生于其论文《论“大恒”、“太极”、“太极图”》中罗列了哲学史中对于太极的二十四种解释(《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但我们指出,第一,邓先生只是很简单的罗列,并没有深入论述;第二,这二十四种说法,有的出处模糊,有的存在重复,如第一、第六、第十、第十一、第十三、第十五、第十七、第十九、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第二十三等处皆是指“理”,第二、第三、第九等处皆是指“一”,究其实质,二十四种说法只有十一类:理、一、卦之全体、北辰、道、心、心、诚、阴阳、天地万物之根、元气以及本体。而其中天地万物之根又可以归到元气或本体之中,所以邓先生的表述还有待发展。 太极的确切含义无法定论的状况对于追求确解的思想者而言是一种折磨,但对于易学哲学研究而言又是一幸事。因为这一状况一方面展示着太极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由于太极关联着天道,所以,又表现着历代易学家对天道的多角度理解。这十分有助于后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把握。本文梳理并讨论了易学史中重要的太极含义,以展现太极之义的变迁,并试图呈现出它的诠释者的道认知。 一、太极为北辰 马融,字继长,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著作皆散佚,明人辑有《马继长集》,清人《玉函山房丛书》、《汉学堂丛书》中也有辑录。 马融认为太极为星辰之名。他说:“易有太极,谓北辰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北辰居位不动,其余四十九转运而用也。”这是以太极为北辰鸡北极星。天宇之中为北辰不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两仪、四象、八卦皆动,不动者生能动者。这是马融试图表达的意义。同时与太极为北辰这一天文学概念相应,两仪类天地,四项类四时,同时夹杂日月、五行、二十四气,都是天文学或与天文学紧密相关的概念。这说明马融是在宇宙论的视野下理解《系辞传》这句话的。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是太极为非常之事物,并说明其余事物依之而“运”而“用”的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弼“贵无论”以无为本,以无为有之宗主,基本逻辑即与之相类。 二、太极为元气 郑玄,东汉大儒,是马融的优秀弟子。他识见卓绝,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把太极理解为气,“极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也就是元气。它本身就是宇宙发展史中的一个阶段,“气象未分之时,天地之所始也”,天地即从此而来。但值得注意的是,郑玄并没有认为元气就是宇宙的开端,他接受了《乾凿度》、《乾坤凿度》的观念,认为太极之前还有一个无的阶段。郑玄在注释《乾坤凿度》“太易始著,太极成;太极成,乾坤行”一句话时说:“太易无也,太极有也,太易从无入有,圣人之太易有理未行,故曰太易。”这就承认了太易在太极之前的地位,并且太易的特征为“无”,太极的特征为“有”。他注《乾凿度》时解释太易说“以其寂然无物故名之曰太易”,解释“太初者,气之始也”说“元气之所本始六易,既自寂然无物矣,焉能生此太初哉?则太初者亦忽然而自生”。显然,郑玄认为太易之“无”是纯粹之“无”,而并不只是无形无象,如果太易不是纯粹之“无”,则能生太初。郑玄强调太初“忽然而自生”,正是因为太易为纯粹虚无而不能生之故。总之,郑玄以太极为元气,同时又主张太极之前还存在一个纯粹虚无的阶段。无论是《乾凿度》、《乾坤凿度》,还是郑玄,在置无于有之前的观念上应该都受到了《老子》重“无”思想的影响。 稍后与郑玄的著名易学家虞翻认为太极为“太一”。“太极,太一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略而言之,太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有两义,第一,居于北辰之神;第二,元气。此处太极可分,可知不应该是指神,在联系到《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至金也,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淮南子•诠言训》:“洞同天地混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礼记•礼运》云:“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诸句表述皆以太一为元气,可以确定,虞翻爷爷也以太极或太一为元气。另外,虞翻又解释两仪生四象云:“四象,四时也两仪谓乾坤也。”可见其解释《系辞传》太极、两仪、四象明显与《礼记•礼运》保持一致,同时,关于两仪、四象也与马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汉代及以前,对于太极两仪四象的解释基本上都是宇宙论或自然哲学的理路。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继承了郑玄的看法,认为太极就是元气。“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又谓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即《老子》云‘一生二’也。”这就把郑玄的观念和老子的思想结合起来,解释《易传》之太极。以此为基础,孔颖达进一步认为,两仪为天地,四象为金、木、水、火,至于八卦,“震木、离火、兑金、坎水,各主一时,又巽同震木,乾同兑金,加以坤、艮之土为八卦也”。显然,这是在宇宙论的视野下解释太极、两仪、四象、八卦,这一思路基本于马融、郑玄一致,但是马融论述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夹杂着日月、五行、十二月和二十四气,而孔颖达紧扣《系辞传》加以解释,更加简洁,同时,四象成了五行之四,已经不再强调其和四时的直接对应。 北宋著名医学家刘牧认同郑玄、虞翻和孔颖达的观念。关于太极,他阐释到:“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一气所判是曰两仪。《易》不云乎天地而云两仪者何也?盖以两仪则二气始分,天地则形象斯著,以其始分两体之仪,故谓之两仪也。何以明其然?尝试论之:夫气之上者轻清,气之下者重浊,轻清而圆者天之象也,重浊而方者地之象也。兹乃上下未交之时,但分其仪象耳。若二气交,则天一下而生水,地二上而生火,此则形之始也。五行既备而生动植焉,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也。则知两仪乃天地之象,天地乃两仪之体。尔今画天左旋者,取天一天三之位也;画地右动者,取地二地四之位也。分而各其处者,盖明上下未交之象也。”这是说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的元气,元气分则为两仪,两仪是天之象和地之象,还不能等同于天地,天地是两仪之气相交感之后,有了五行和万物,才能称之为天地,其中两仪之前为形而上,五行之后为形而下。这就把《系辞传》中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表述与形上形下的表述结合了起来。这又是一个发展。 三、太极为无 在中国哲学史中,魏晋玄学约略可分为三派:贵无论、崇有论和独化论,其中贵无论的核心人物即为王弼。王弼注有《周易注》,即是在以无为本的视野下对《周易》进行诠释,但是王弼并没有注释《系辞传》、《说卦传》、《杂卦传》和《序卦传》,这一工作由韩康伯完成。韩康伯继承了王弼以无为本的观念对《易传》的这四个部分进行了诠释。 王弼阐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说:“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知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名,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这是强调太极为“不用之一”,有此“一”而四十九得用。而此“一”,正是“有”之“所由之宗”的“无”。显然,王弼明确以太极为无。韩康伯与王弼保持一致,他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显然,太极就是无。韩康伯还注意到太极与神的关系。他说:“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故曰‘阴阳不测’。尝试论之曰:原夫两仪之运,万物之动,且有使之然哉?莫不独化于太虚,欻尔而自造矣。造之非我,理自玄应,化之无主,数自冥运,故不知所以然而况之神。是以明两仪以太极为始,言变化而称极乎神也。夫唯知天之所为者,穷理体化,坐忘遗照。至虚而善应,则以道为称;不思而玄览,则以神为名。盖资道而同乎道,由神而冥于神者也。”可见,韩康伯从阴阳之所宗之所始论太极之无,从阴阳之变化论不测知神妙,已经注意到太极和神的某种关系,但究竟如何表述这种关系,韩康伯没有进一步讨论,而在后世易学家邵庸和张载那里,太极和神的关系得以明确化。 还需要指出,郑玄以“太易”之“无”在太极之前,这是以太易为终极概念,以太极为宇宙发展的一个环节而已。而王弼、韩康伯以太极为无,是以太极为终极概念的,这是二者的一个不同。另,郑玄之无只具时间在先意义,不具有作用于有之意义,“太初”之有是“忽然而自生”,而王弼韩康伯之无为有之宗主、主体,能“通”有、“成”有,强调了无与有的关系,这又是一个进步。
某道长对内家拳及其相关的看法 声明: 1.此道长是小众流派,其看法亦属小众,自然不见得符合普通大众的认知。 2.原文面向的受众是有志修行者。 3.此处转载,在尽量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有删节、模糊处理。 4.若知道作者和文中涉及的人物,请看破不说破,谢谢。
太极拳简论(转自:内家机理研习社) 太极拳不好讲,因为太极拳可以说是传统武术中流传最广、论述最多、练习者最多、研究者也是最多的拳法,甚至没有之一。因而也是各种说辞最多、名词最多、理论最多、流派最多、种类最多的拳种。 所以这就造成了太极拳中有着巨大的信息量。这是好事,有多种资料可以供习者研究学习。但是同时也是坏事,因为这些信息中还包含有大量的重复信息、过时信息、无效信息,乃至错误/误导信息。 要想在短短一两篇文章内把这些一一给大家讲清楚,那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我们就拣重点的说,且尽量采用直接叙述的方法,就是直接给出结论和答案,规避一些争议性的东西。 好,下面就开始我们的正文的内容。 学习太极拳,对当前的我们(学习者、练习者)来说,首先是要打破一些关于太极拳的神秘论的东西。 对于太极拳充满神秘的想象,其实很不利于对太极拳的学习。 一、什么是太极拳的神秘论? 例如,很多朋友喜欢很简单地、单方面地认为/想像太极拳天然就是一个很厉害的东西。正因为它很厉害,所 以会接受它有很多不明所以、难以理解的东西存在,难以学懂也是可以接受的。 或是喜欢各种各样的无限、无谓地拔高太极拳,颇有太极拳完美无缺,天下第一的架势。或是无意义地拔高太极拳的立意和拳理。类似这样的行为和想法都是无助于学好、掌握好太极拳的。因为,没有根基、不接地气、过于虚幻的东西会使学习者无所适从,抓不住核心。 但凡我们回顾一下太极拳的发展脉络,就不会有类似的想法了。这就好像你如果是看着一个小朋友一点点长大的,那么将来它有何种成就,你也不会对他产生神秘感。一个意思。 所以第一步,就是告诉大家一点:太极拳不是天生就是今天这个样子的,它并不是什么天生的神拳。它也是一步步发展而来的。 最初太极拳就是比较“简单粗暴直接”的拳法。动作硬朗,发力刚健。 我知道可能有不少练杨氏、吴氏拳的朋友——好吧,即便是号称“缠丝劲力特刚强”的陈氏拳,目前风格也越来越接近杨氏了——但,太极拳并不是第一天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的。 这点在陈氏拳、赵堡拳,乃至杨家拳某些支派中还可看到一些这样的东西的。 这些简单粗暴风格的拳路,在太极拳的发展脉络里,都可以看到。最简单直接的例子,就是杨家拳跟陈家二路的区别。甚至在杨家拳本门之内,不同支派之间也有类似的差异。也就是说,杨家也有刚猛的支派。 讲这些是让大家脑子里建立起来一个概念:就是太极拳本身是一种从最初的、最粗糙的拳法形态(有研究说可以上溯至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一步步不断沿革发展,不断融合其它的东西——包括各种拳理、功法、技术等等——最后才变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这个样子。这是事实,也是史实。 那,对我们来说,了解这些有什么现实的、对于自己练习有帮助的意义呢? 首先,了解这些发展脉络,就可以让我们去关心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到底是哪些关键性的理念、理论和功法技术等出现,让太极拳成为我们通常认知的太极拳。这就好像,当拳中有了“某种东西”,太极拳就突然不一样了。 这也就是说,太极拳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是什么把太极拳与其它拳法区别开来了?套用佛家术语就是:太极拳中哪些是共法,哪些是不共法。太极拳最有特色的东西是什么? 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学习太极拳时,抓住核心,抓住重点。以及正确理解认识太极拳。因为只要掌握了这些“关键、特别的东西”,就等于掌握了太极拳 下面我们要谈的,就是这方面的东西,也就是核心、关键的东西。 太极拳的核心,依然不离 “整” 和“整动”这一内家拳共通的脉络,在整和整动方面起关键作用的东西,必然会成为太极拳的核心。 先谈谈太极拳的整,再来聊一聊太极拳的整动。
许禹生说太极图 许先生是杨健侯先生的徒弟,他所著的《太极拳势图解》上编第四章中,谈到两种太极图时说:“世传太极图有二,一为周莲溪所为遗,一则俗传之双鱼形图也。双鱼形图除可借表明双搭手时之阴阳虚实、盈缩进退外,余无所取。至周氏图则所据之理甚奥,其图说一篇,几近可为习太极拳者所取法焉。” 周莲溪即宋代大儒周敦颐,著《太极图说》,网上可搜到,里面没有双鱼太极图。 周、朱为代表宋代的理学对后世影响巨大,儒家修行、道教修炼都受到影响,太极拳也免不了。杨家《三十二目》的理论部分,可以明显看出理学的影子。
试解孟子“浩然之气” 原文: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本篇开始公孙丑以霸者之佐管晏问于孟子,孟子小管晏而以王者之佐自任; 公孙丑继以孟子得居齐国卿相之位而主政、但王霸两道从此混淆为假设,问孟子是否动心,孟子答不动心,又举几人养勇致不动心之例; 公孙丑继问告子与孟子之不动心,孟子先答以告子之不动心,引出志帅气、气动志之论; 公孙丑继问孟子何以致不动心之境,孟子答以知言与善养浩然之气。 本文试解孟子论浩然之气,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孟子回答说:“很难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健,靠正直去培养才不会伤害,它就会充盈于天地之间。成就这种气,要合宜的行动与道配合,不这样做,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积累各种境遇下合宜的行动而产生的,不是承袭单一的行动取得的。行为不跟心相合,气就萎缩了。因此我说,告子不完全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不同意)告子对待事情不主动的做法;(同意)告子对事情心里不忘记,也不妄自助长的做法。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人担心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累得昏昏沉沉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可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的儿子赶忙跑到田里,看到禾苗已经枯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作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非但没有好处,反而伤害了它。” 下面再对文本中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些疏解。 “浩”本为水大之意,孟子用来形容他所修养出的气多、充足、甚至有溢出盈满天地之间的感觉。 孟子浩然之气除了量大,还至刚,刚是刚健主动之意,与《管子•内业》篇所说的道家“浩然和平”之气稍异。 直养。直,通常解为正直,与曲相对。直的字形是十和目组成,十目所视,各种角度所见的信息都囊括。可见直养不是只顾自己直愣愣的养,而是与环境相调和的养。 配义与道。义,宜也,相适宜。道有两种解释,一是亲亲、尊尊、贤贤的人道,二是自然变化的天道。这里取人道,因为孟子以至整个儒家关注的重心在人类社会,不像道家更关注自然。配义与道,使行为合乎人道要求。 集义。雧,省写为集,本义为多只隹(鸟)落在树上,引申为多、杂、合。集义,在不同环境下都能做出合宜的行为。 义袭。袭,承袭、沿袭、抄袭,是没有变化的复制之意。义袭,只能在特定情形下作出合宜的举动,不能灵活调整而集义。 行有不慊于心。慊,小篆字形是心和兼组成。兼,手持两禾,与手持一禾的秉字相区别。慊,心里能容纳、包裹多种事物,所以有多、足之意。行有不慊于心,行为有不足于心之所向,心不能完全指挥行动,心、行脱节。 告子未尝知义。《孟子》书中记载告子有仁内义外之说。义,其实是合内外、人我而成,不是单纯的内或外。义,宜也,是一个主体根据环境做出人我相宜的行为,内在自我与外在环境相协调而成。 必有事焉,而勿正对应后文“不耘苗者”,勿正是不除草、不浇水、不施肥,不积极主动进行田间管理。 心勿忘,勿助长,是尊重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不强加人力来扰动。 最后总结一下孟子浩然之气的养成路径:1.配义与道,行为与人道规范相合;2.集义,各种情况下都能做出合宜的行为;3.行慊于心,行为与心理相合;4.尽力顺理,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尽力而为。 至于太极拳练气与孟子的浩然之气是什么关系,同异之处还需要各人自己去对比。
2013黑龙江陈炳老师老架一路提升班教学视频 对膝关节痛提出了解决方法: 1.站桩,最有效。 2.重心稍往后放脚跟上,不要过多放脚掌上。 3.步幅不要开太大。 4.移动重心时,(膝盖头)前弓往脚尖方向走、直腿往脚跟方向走,膝关节不要绕8字。 5.腿部转动时,膝关节保持和脚尖同一方向同步转动。 就视频的教学内容看,就算练不出功夫,也不会把人练坏了。 还有一点,他们这些专业教拳的,一年不知要教多少人,不知要处理多少学员练拳的问题,只要心思不坏,即使是为了自己的饭碗,也得不断改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上一辈的陈拳名师中,有几位膝盖出了问题,陈炳他们这一辈,倒没怎么听说有,说明练法上有了改进。
性、命二字探析 性、命二字探析 文字的数量是由少而至多的。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种事务渐渐增多,文字的数量也随之增多。增加的文字通常是由母字分化而来。 例如“辟”字,分化出了臂、劈、壁、僻、癖、譬、避等 ,它们都跟母字有意义上的联系。 性命二字不是最早的那一批字,都是后来出现的。 先说命字。命字的母字是令字,加了口字,分化出了命字。为了书写的美观,把口+令的左右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 1.令,《说文解字》曰:发号也。从亼卪。徐锴曰:“号令者,集而为之。卪,制也。” 令字是由亼(jí)+卪(jié)两个字组成。亼字是集合之义;卪字是符节印信之义。合在一起的令字,为持卪者集合人员发号施令之义。 现代有学者认为亼是宗庙宫殿上面部分的形状,卪是人跪坐的样子。合起来是人跪于宗庙宫殿下,听号令之形。 《说文解字》的解释重在出令,后者的解释重在受令,是同一个场景的两个部分,意思不相违背。 2.口,《说文解字》曰: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口象人嘴张开之形,人用口言语饮食。 3.命,《说文解字》曰:使也。 就字形来看,是以口出言发布号令使人遵从行动之义。 发布号令的主体通常是君王、上位者,受令而行的是臣民、下位者。 4.天命,意为作为上位者的天以口出气来使人生。以人的口出气言语来喻指天出气言语,天出气使人生。 再说性字。性是由生字分化而来。 5.生,《说文解字》曰: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生的上半部分是屮(chè)字,象草木刚长出的嫩芽。下半部分是土字,土地的意思。上下部分合起来,表示草木的嫩芽从土地里长出来,开始了生命的历程。 6.心,《黄帝内经》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又曰:心者,君主之官也。 人身上用来承载物之信息的这部分功能称为心。心类似于人类社会的君主,统率整个国家,对应到人身上,是心这部分功能统率周身。 7.性,《庄子》曰:性者,生之质也。 关键在于质字。 质,上半部分是两个斤字,斤是斧头的意思;下半部分是贝字,表示财物。以两把斧头换取财物。《说文解字》曰:以物相赘也。 赘(zhuì)是抵押、交换的意思。 春秋战国时期,有交换质子的习俗。派王子等重要人物到对方国家去,授人以柄,表示信任。 由质的字形和交换质子的行为,可知质有实体(交换双方的物质实体)之意,有成(双方交易完成)之意。 性者,生之质也,意为生这个过程到了有实体、完成了的状态,性就生成了。对应到人来说,婴儿脱离母体成为独立生命的时候,性就生成了。 所以《庄子》又说: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身形和神气相抱不离,(万物)各自有他的形体和生存法则时,就叫做性。 如此,性的定义就清晰了。在人来说,人一出生,性就生成了,这个性包含有形的身体和无形的神气。 8.性从哪来呢?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郭店楚简》曰: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很明显,性是从天而来,天命而就。 命在这里即是名词,也是动词。天分出一部分气,这部分气是命;这部分气变成性,变成性的这个过程也叫做命。 9.《关尹子》曰:性者,心未萌也。又曰:情生于心,心生于性。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 人生而有性,由性生心,心又生情。以水为喻,性是水,心是水流动的状态,而情是水流动超出一定限度后而生。 10.通过以上梳理得出一个生成先后顺序:天→命→性→心→情,修炼的顺序则刚好相反。
老六路心法揭秘——孙海顺 常有人问:老六路是哪六路?下面来揭秘。 一,单独练劲是一路; 二,单独练气是一路; 三,劲追气是一路; 四,气追劲是一路; 五,劲气混是一路; 六,劲气化是一路。 共六路。 架子无所谓,关键是心法。常见的情况是一套拳打六路,就一个心法,或者没有心法,那不叫老六路,那叫总一路、就一路,或者干脆没有路。 路是什么?路是道。 什么道? 一,劲的道; 二,气的道; 三、四,劲和气相汇/会的道(就是劲追气、气追劲的道); 五,气和劲俩结婚的道(追的过程完了,可不就结婚了嘛); 六,气和劲俩都没了的道(但生了小孩的道)。 这是老六路。 (根据孙海顺先生直播课整理,侵删)
冬至节和圣诞节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从这一天开始,白天慢慢变长,同时黑夜慢慢变短,这个变化趋势直到夏至这天。 古人说冬至这天是一阳来复的日子,从夏代开始一直到清代,天子都会在这天祭天于郊以庆贺。 西方的圣诞节比中国的冬至晚了三四天,大概是地域原因,也有可能是观测者的原因,阳气迟来了三四天,他们那边用宗教性的说法来纪念这阳气复苏的日子。 《马太福音》第二章那三个东方贤者国王的故事,是隐喻了他们观测到迟来了三四天的阳气。 剥开宗教性的表达,干货还是那些。
聊聊祭祀、鬼神 聊聊祭祀、鬼神 首先说世界观,华夏传统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唯气论。 唯气论也叫元气论,气论,意思是所有的一切都拿这个解释,一切都是气的变化。 接着说鬼神。 鬼神者,一气之往来也。鬼者,归也;神者,申也。鬼神就是不同的气的分类。 原始意义上的神就是各种不同的天气。最最古老的天气就是玄、元、始三种元气,道教三清祖师所表示,至清至纯。其他的气都是这三种初始元气不同的搭配、结合、流变而来。 鬼,亡者之余气。死之后,未完全消散之前的气。 简单说,最初的神是阳气、生气,鬼是阴气、死气。 这些气无形无象,不容易认识,那给他们穿上不同的衣服,看到衣服就知道里面的主体是谁,这就是后来宗教干的事。 再说祭祀。 祭祀是沟通万物的方法。祭祀存在于所有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其实不止是人类,动物也会祭祀,《礼记》有记载:豺祭兽,獭祭鱼。 祭祀的方法是人抱着诚敬之心的行动产生的气,混合在进献的物品之气中,传达给被祭祀的对象。如果做的合适,被祭祀的对象就会受感召而来,享用祭品。这时,能力强的主祭人会感受到被祭者的到来,与其交流。 有时被祭者不来,有使者代为传达。还有就是祭祀不合规矩,不会有什么来,或者有想收这香火的附着过来。 最后说说人吧。 《管子•内页》曰: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精者,气之精也。人是天地之气结合而来。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在说我们这个世界是怎么生成的。道就是初始之气,一是天,二是地,三是天地结合之气而成的物(气在物先),物与物相杂而产生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人是这个三中天地之气搭配最平衡的物种。如果说三是人生来最初的本性,四就是性生出来的心,五就是心产生出的情。 人可以逐四、五,生生之过而早亡;可以回三向二、一,纯粹而长存。所谓顺则死,逆则生。最根本的依据是人秉承了天地之气而生,通过修行提纯精炼本身的元气,是有那么一丝丝可能返回到长久不灭的天气中的。 孙禄堂在《拳意述真•自序》说: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谓的内家拳,就是通过拳术的修习而体会出天地赋予人本身的元气,以做登高之基石。 一点思考,不见得都对,和各位交流。
臆解“张三丰” 臆解“张三丰” 张:展开,舒展,身形、精神不能紧缩着。精神的舒展,孟子曰“浩然正气”,李存义曰“正大光明”。 三:胯、腰、肩三圈,所谓乾三连也。 丰:胯、腰、肩三圈从中间分开,所谓坤六断也。 中间一竖是中轴。有中轴,即有根本,三圈分开才有依仗。 张三丰这三个字,包含了太极拳入门的方法与过程。 如此看来,练太极拳拜张三丰不是没有道理啊!
臆解“张三丰” 臆解“张三丰” 张:展开,舒展,身形、精神不能紧缩着。精神的舒展,孟子曰“浩然正气”,李存义曰“正大光明”。 三:胯、腰、肩三圈,所谓乾三连也。 丰:胯、腰、肩三圈从中间分开,所谓坤六断也。 中间一竖是中轴。有中轴,即有根本,三圈分开才有依仗。 张三丰这三个字,包含了太极拳入门的方法与过程。 如此看来,练太极拳拜张三丰不是没有道理啊!
民国第一本太极拳书籍:《太极拳学》
防止膝关节受损,一点体会 内容针对初学者。 本人没入门,我且一说,您且一听。 1.膝盖与脚尖同一方向,这是初学者必须遵守的。 2.走中高架子,别走低架,重三。 3.膝盖尽量不过脚尖。 4.膝盖有上提之意,别跪膝。 5.盆骨端平,真的很重要。 6.除了开步、独立,重心四六开,或在中间,大虚大实是后面提高的东西。 7.重心转换要平移,走下弧不是初学者练的东西。 8.脚尖内扣、外摆用虚腿,实腿转要明白人指导。 9.内扣、外摆时,定住膝关节,使整条腿连成一体,大腿根放松。 10.加强基本功、桩功的练习。 11.压腿,拉韧带有好处。 12.练拳前要热身。 13.量力而行,注意保养。 上面写了这么多条,实际只有一个——身法到位。 好了,高手可以开喷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