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卖书 依然卖书
关注数: 5 粉丝数: 2 发帖数: 1,411 关注贴吧数: 6
[转贴]这个国家仅向我们捐了4万元,但我们应该牢记 这个国家仅向我们捐了4万元,但我们应该牢记! 仅仅的四万元捐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似乎真的很少,还不如一个企业甚至一些个人的捐款多,但它的意义远非金钱所能衡量的,因为这就是他所能有的最大能力了。 这个国家就是:莫桑比克  我们更应该记住在我们国家危难时他们的无私真诚帮助,中国是一个恩怨分明的国家,中国对于莫桑比克兄弟的情谊,一定会记在心里的。 虽然只有区区4万元(折合人民币),但我们应该记住它 ―― 非洲的莫桑比克,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美元,平均每人每天0.2美元。 莫桑比克这个极其贫困的国家,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瑞士的五百分之一。 他们领导人到联合国开会,路费都没法解决,4万对他们来说是很大很大的一笔钱,可以做太多的事,可现在却拿来支援我们!在给中国提供了救灾援助的十几个国家之中,却有这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让我们记住莫桑比克,这个贫穷的非洲兄弟。 补充说明一下援助的问题 首先我想请那些说三道四的人将自己的手放在胸口,摸摸自己的良心说话。现在的捐款已经变成了走排场,比富的舞台。看看我们的电视媒体,每天都为那些大手笔大书特书。6000万的沙特王子被报道了一遍又一遍。而莫桑比克呢?甚至都没有人提起他们的名字。6000万对于沙特又算的了什么,大不了在多开几口井好了。而莫桑比克呢?人家可是连温饱都达不到的国家! 爱心真的可以用钱来衡量吗?
【用什么灌溉心灵】用什么灌溉心灵 人有无穷的欲望,所以难得快乐。英国文学家王尔德说:“人生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我所要的”,这与佛教所说的“求不得,苦”,意思相同。王尔德接着说:“另一种悲剧是得到我所要的。”为什么“得到”也是悲剧呢?     因为欲望是很奇妙的东西,它不是顺着直线前进,而是可以随时转弯,处处比较,以至于“得到”之后,才发现那不是自己所要的。“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爱恶之间的转换,不可以常理来判断。不仅如此,更多的人在“得到”之后,发现自己付出的代价太高,譬如,得到了财富,失去了青春或健康,岂非令人怨叹!取舍之间,左右为难,人生实在是相当辛苦的。     既然如此,何不设法“化解”欲望?化解的方法有二:一是宗教,二是哲学。     以宗教而言,虔诚的心意胜过一切。有趣的是,凡是拥有外在条件的,如财富、权力、地位、名声,就会自以为有些依恃,无法放下身段,表现虔诚的心意。兹以二例说明。     笔者幼年看过一些电影,内容情节多已淡忘,始终印象深刻的则是以下所描写的一幕。众多佛教信徒,前往大庙祈祷。根据当地风俗,每人各携一只蜡烛,点燃置于身旁,既可代表信心,又可大放光明。于是,富者所备的蜡烛,有如一棵大树,甚为壮观,赢得大家赞赏。贫者的蜡烛就乏善可陈了,只得找一角落安顿。众人中有一寡妇,家中赤贫,所带蜡烛细如丝,烛光亦模糊难辨。     有佛必有魔,有祈祷必有诱惑及考验。魔鬼化做一阵狂风,呼呼声中,越大的烛火越先熄灭,诚所谓“烛大先招风”。最后,一片漆黑之中,只有赤贫寡妇的小蜡烛仍然发出光明,因为她在虔心祈祷,再大的魔力也无可奈何。电影至此结束,不需奢谈道理,已可扭转观众对世间成就的看法。     另一例见于基督徒的《圣经》中。犹太人在安息日群赴圣殿祷告,依例必须奉献金钱,既可维持圣殿开销,亦可表达个人心意。富者前呼后拥,在圣殿前投下大笔捐献,众人无不欣羡。这时,有一穷寡妇趁众人不注意时,低头上前投下两毛钱的奉献。耶稣说话了。他说:“在天父面前,这个穷寡妇所捐的钱,比任何人的都多。”为什么?因为虔诚的心意胜过一切。上帝对人的判断,全在“诚”字,所以宗教不仅带给所有的人希望,也警惕我们不可耽溺于世俗。     如此一来,欲望不再主导心灵,得到或得不到也就不再构成悲剧了。那么哲学又能提供什么药方呢?     哲学建议我们以理性去了解人间规则,与其禁欲,不如顺欲,就像大禹治水,疏导胜过围堵。疏导须是双向的:一、按照游戏规则,以正当手段发挥个人才华,在社会上赢取成就,因为任何成就都有相对的贡献在内。二、一旦获得成就,必须予以超越,提升到心灵层次。说得更清楚一些,譬如,赚得财富,不可成为守财奴,却须以金钱为踏板,跃入心灵自由的世界。换言之,财富可以使人自由。     现代社会日渐富裕,与其宣扬安贫乐道,不如肯定“安富行道”,财富使人有能力行善。行善与否,要靠机缘;若想求得心灵自由,则财富可以立即发出效用。由于不虞匮乏,大家不再为五斗米折腰,不必做许多勉强的事。既然无所求,就可以无所待,然后开始品味人生,以审美的眼光取代功利实用的态度。如此一来,快乐就不再难以企及了。     然而,多少财富才能使人自由呢?这个问题也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是一位罗马哲人说:“致富的最佳途径,即是轻视财富。”听起来有些犬儒,其实含有至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