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贾春燕 爱贾春燕
关注数: 43 粉丝数: 319 发帖数: 31,279 关注贴吧数: 402
永历四年正月,伪清军从俘虏口中得知督师阁部何腾蛟在湘潭。21 永历四年正月,伪清军从俘虏口中得知督师阁部何腾蛟在湘潭。21日,急行军至空城湘潭,因何腾蛟身边只有三十个随员,徐勇遂擒获了何腾蛟。徐勇之前在明朝为将的时候,曾隶属于过当时还是湖广巡抚的何腾蛟,是何腾蛟曾经的属下,于是就率士兵罗拜,劝何腾蛟投降,何腾蛟大骂徐勇,徐勇便俘虏了何腾蛟交给了济尔哈朗,至27日,何腾蛟被杀。济尔哈朗下令屠湘潭城,.逃到乡下的文人汪辉记载:清军从正月21日开刀,“屠至26日封刀,29日方止, 永历六年(1651年)4月,明将冯双礼等率领马兵一万余名、步兵数万、战象十余只,大举由黔入湘。15日,明军攻克沅州,继而攻打辰州(府治沅陵),徐勇防守甚严,明军未能得手。清廷挂剿抚湖南将军印续顺公沈永忠领兵二万,竭力支撑,明、伪清双方在一段时间里呈胶持状态。5月,伪清授徐勇世职一等轻车都尉(满文阿达哈哈番)兼一云骑尉(满文拖沙喇哈番)。 永历七年(1652年)4月,明大将李定国攻打湖广,由贵州攻入湖南,会合沅州的冯双礼。5月,接连克复靖州、武冈、宝庆等地。6月,除岳州、常德与徐勇驻守的辰州外,湖南全境几乎都被明军克复。 9月,明将张光粹(亦作张光翠)、张景春为了牵制辰、常的清军和攻打辰州,兵屯荔溪,距离辰州城仅四十华里。徐勇督将士渡过沅江,出城相战,明军战败,被阵斩张景春和其将士数百,生擒张景春麾下将领王忠、阎之美、姜祚昌、吴起顺、马佩、曹运期等人, 伪清福临谕道:「尔屡奏拒斩贼使,多有擒获。同道、府、县、将领各官誓死固守,忠壮可嘉!昨览奏以孤军迎击巨寇,歼戮无算,生擒伪官及贼众甚多,获伪印、伪札并器械、马匹,朕心嘉悦!已谕部从优议叙。尔宜益奋忠勇,诛渠歼党,保固疆圉,以膺殊恩。 10月,徐勇以此功加衔左都督,进爵三等男(满文阿思哈尼哈番),并赐冠服、弓矢、鞍马, 明军统帅孙可望数次遣使送信招降守将徐勇,而徐勇给脸不要脸,竟将使者斩杀。 11月1日,孙可望由贵州来到湖南沅州(今芷江),派大将白文选统领马、步兵五万余名进攻辰州。21日,明军分水、陆二路进抵辰州城下,将城四面包围。徐勇又命副将张鹏星领兵出战,被明军炮火击毙。22日,参将张鹏出战西门死。白文选以大象列阵为前驱,突破东门,大队兵马冲入城内,徐勇率数骑巷战,在混战中被乱刀砍死。徐勇妻曹氏、子徐祚泰、妹妹李氏以及亲属三十九人抗拒明军,皆被斩杀。城内的清分守辰常道刘升祚、辰州知府王任杞等文武官员也因冥顽不灵,被俘处斩。
孙浩的日志有人问:如果乾隆帝能够多活50 年,中国还会在鸦片 孙浩的日志有人问:如果乾隆帝能够多活50 年,中国还会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吗?强人回答,感触颇多。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失去了儒道精神,而不是宣扬儒道造成的。这种失去,是满清造成的。为了维护统治,满清费尽心思地破坏中华固有的文化、思想和科技。并且将愚昧和麻木植入我们的民族。手段高明得难以想象。以至于,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固执的认为落后来自于文化,而不是满清。孔子也成了满清的替罪羊。悲哉。我们需要恢复中华文化的本来面貌。找回能够让我们智慧、远见和自豪的正宗的中华文化。不是那些早已面目全非的东西。下面是具体的分析:先回顾一下明末和清末的情况。万历三十六年(1608),澳门陷入混乱。香山知县蔡善继获知此事,单车驶澳,平息了骚乱。事后制定了《制澳十则》, 对违法葡萄牙人严厉惩处。葡萄牙人犯罪, 可由葡萄牙人自行处置。牵涉华人的, 需交中国官员审判。后来,常有葡萄牙人,被送去广州审判打屁股。 1662 年,郑成功击败荷兰收复台湾,不多说了。有人很不屑:葡萄牙荷兰只是小国。怎么不说说英法呢?因为,十六七世纪葡萄牙荷兰才是西方海洋世界的超级强国。英国的工业革命,是18 世纪的事了。上面2 件事,也许不全面,但也能反应出明朝对待西方强国的态度和能力。 清朝就不说了,温习一下清朝签定的不平等条约。    
南昌之屠南昌之屠指的是公元1649年(南明永历三年正月十八日 南昌之屠 南昌之屠指的是公元1649年(南明永历三年正月十八日),满清“征南大将军”谭泰在江西南昌府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 根据《江变纪略》、《永历实录》和《清世祖实录》记载,1649年金声桓、王得仁反正后,进攻赣州失利,回援南昌,被满清军队长期围困,城中凉尽,出逃百姓皆不分青红皂白为满清军屠杀。城破后金声桓、王得仁和守城将士殉国,满清军将城中百姓屠戮一空。大约有二十万人被屠杀。史称南昌之屠。 清军南下时,原是明朝宁南侯左良玉的部将,后来又升至淮徐总兵的金声桓和原闯王李自成旧部王体忠的旗牌官的王得仁二人皆叛明降清,据守九江,后移师南昌,为清军攻占了十三府七十二州县。后两人自以为劳苦功高,早晚会得到厚待,没想到满清政权十分不重视他二人,因此两人对清廷逐渐产生怨恨。后来经南明隆武帝旧部策反,两人遂举兵反正,金氏自封豫国公,王得仁则自称建武侯,仍用隆武四年的年号,拥护永历政权。 公元1648年3月15日,清朝摄政王多尔衮派正黄旗满洲固山额真(旗主)谭泰为征南大将军亲帅满、汉、蒙兵马从北京赶赴江西,镇压金声桓、王得仁二人。6月3日,王得仁领兵出城迎战南下清军,在七里街被清军击败,只得退回南昌。谭泰乘胜挥军前进,于7月10日包围了南昌,并分兵四出,扫除了外围据点,切断了南昌同其它州县的联系。而当时清兵在围攻南昌城时,其中一路正是渡过赣江,杀入德胜门、经章江门而攻入南昌城的。    
【成都汉服·戊戌】11月17日汉服出行日工作人员招募 【成都汉服】戊戌·十一·汉服出行日·相逢即是缘“活动预召集,工作人员招募” 活动背景:2003年11月22日中午时分,在中国汉族男子日常生活中绝迹了长达358年的汉族服装,重现神州街头。王乐天身着他们自己制作的汉服,在河南省,郑州市区的广场、公园、商场等地穿街走巷,以个人的微薄力量推广汉服,让汉族重新接受此一传统服装。 至此,11月22日成为一个平凡而又不太平凡的日子,被称为“汉服出行日”。 故此,在此号召广大同袍于今年11月17日向王乐天前辈学习,身着汉服上街游玩,就像平时传统节日一样。 ############# 时间安排:2018年11月17日 活动内容没有安排:各位有空的朋友自行约朋友逛街游玩,群里后续安排。 倡导游玩流程:基本同往年,随后活动群公布,大家随意选择。 ######################### 活动时间:【公历2018年11月17日】 加入号召单位不分先后:成都汉服社,成都汉服同袍群,清韵汉仪汉文化研习社、汉网 合作推广:成都汉服吧、成都汉服微信公众号 参与方式:自愿 ############################# ①本次预招募【参加聚会出行活动】与【报名工作人员】的同袍可直接添加交流群。 星·苍梧·成都漢服522259121 成都汉服·戊戌692112697 汉网[281]成都汉服|总907676917 ②活动招募【摄影】和【摄像】的同袍与外界友人记录活动留影:汉服成都·大美汉服 ③招募【电脑艺术专业】与有相关【视频编辑能力】的活动鼎力支持活动后的视频留念制作:美学之作·有你更加精彩。 ④征集活动物资主要为【无线电通讯】,【对讲机】等硬件设施加持:创造传统生活之美·以今天战未来 ⑤招募每组工作人员带队人员,解说等。 后续有加入团队和群会在正式活动贴公布:请大家返图传高清原图用以方便制作视频,另外请求大家在以上群不要重复上传以免加重美工制作人员的整体工作,至上传其中一个群足矣。 ################################# 参与追加形式:各位可以自行制作手写或者打印一句话在纸上如:“1122汉服出行日,我在成都,你在哪?”或者“1122汉服出行日,我在成都某某某地,你在哪?”后面有举例和模版大家随意取用,然后大家在进行逛街逛商场时可以在任何时间拍出不同风格的照片,可以是自拍,可以是三五成群的小的集体照。活动结束后望大家踊跃返图到活动群或者成都汉服吧贴吧相应返图贴。我们将集中收集之后做出一个回顾视频出来送给大家。
【活动召集】四川成都汉服复兴日十四周年出行召集 【汉服出行日】纪念汉服运动十四周年汉服出行召集 经成都汉服社与成都汉服同袍群管理层最终商议,汉服运动十四周年汉服出行活动定于2017年11月18日 活动出行范围:成都市内各大景点,商业街区等(具体线路等候通知) 活动内容 现召集活动人员,主要人员如下: 1、出行参与人员 2、摄影人员 3、线路直播人员 4、线路队长 5、解说人员(历史名胜解说,汉服运动解说) 活动时间:2017年11月18日早11:00整集合完毕 出行路线:锦里,宽窄,人民公园,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武侯祠,文殊院,杜甫草堂,望江楼公园(暂定十条出行路线,注:武侯祠与杜甫草堂为收费景点) 集合地点:春熙路地铁站b出口外集合 活动费用无:参与聚餐视情况四十左右,火锅,串串中餐均可,届时商议相约。 报名联系:云飞扬:764243043、鳳凰:990243414皆可, 报名方式:贴吧或加活动群报名均可,QQ群地·永昌·成都漢服284345683 报名格式:群内昵称+姓名+联系方式+出发地点+是否聚餐 报名截止:2017年11月17日早上10:00整 出行人员每个路线十人左右。参与出行的同袍一定要维护同袍自身形象,对于群众的疑问,务必耐心解答。有汉服穿汉服,没汉服穿时装,拒绝旗袍马褂。如由特殊情况不能参加活动时,请提前向活动报名负责人说明
『了解』足衣 鞋履在中国古代被泛称为“足衣”,和所有服饰一样,是一种文化载体,不是单纯的生活用品。它不仅注重实用,还有审美装饰功能,有些鞋履还是等级的标志、礼仪的象征。秦汉时,有进门脱鞋的习惯。在屋中,多穿袜行于席上,不仅平时燕居如此,上殿朝会亦然。着鞋上殿,以为殊荣,汉时唯萧何、梁冀、曹操等膺此殊礼。 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汉代,凡祭服穿舄、朝服穿履、出门穿屐。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系上五彩的带子。据《搜神记》载,男鞋方头,女鞋圆头。但后来男女往往通用。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中的贵妇人的鞋和出土的四双青丝鞋来看,女鞋的前头有两个昂起的小尖角。 《释名 释衣服》有云:“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说文》云:“履,足所依也。” 履有许多异称,除了有地缘人群各自习惯称法的原因外,履制的不同当是主要的。《字书》说:“草曰扉,麻曰屦(jǜ),皮曰履,黄帝臣于则造。”《仪礼 士冠礼》云:“夏用葛,冬皮屦可也。” 《诗 魏风 葛屦》云:“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方言》又立一说:“丝作者谓之履,麻作者谓之扉。” 由此看来,古代鞋的质料,履有麻、皮革、丝帛作之者,屦有麻、葛、皮革作之者,扉有草、麻作之者。大凡说去,履的制工精,而屦、扉粗些。 履还有单底、复底之分。 单底的鞋称履。履有三种: 一种是用皮革制成,也曰“鞜”。其深而大者,谓之“裒”;薄革的小履,谓之“鞮”;以柔皮制作、头尖者,谓之“靸”。一种用丝制成,曰“绵履”,云梦出土的秦简《法律答问》说:“以丝杂织履,履有文,乃为绵履。”一种是用麻制成,也叫“不借”,所谓“不借者,小履也。以麻为之,其贱易得,人各自有,不须假借,因为名也。”也有以草为之者。 复底的鞋:“舃(xi4)”,乃履下有木底者,木底与履底大小相同,实心。“屐”则以木为之,或以帛为面,有的以漆画之,下有两木齿。《续汉书·五行志》:“延熹中,京师长者皆著木屐。妇女初嫁,作漆画屐,五色采作丝。”
诗词曲名词术解释 【诗言志】 我国古代诗论家对诗歌本质的一种理解。最早大约记载于《尚书·尧典》。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均有所论及,但各家的理解已不尽一致。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三种说法。一种偏重于“志”,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认识;一种偏重于“情”,是指主观的情;更多的诗论家则认为诗歌是抒发思想感情的,志和情并重。 【思无邪】 原句出于《诗经·鲁颂·駉》最后一章。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用来评价《诗经》的总的思想倾向。“诗三百,一方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所谓“无邪”,就是“归于正”,亦就是合乎封建正统礼教的意思。 【兴、观、群、怨】 春秋战国时代哲学家孔子对诗歌创作的社会作用的论述。记载于《论语·阳货》。历代诗论家对于这个论述作过不少阐述。大致上说,兴,是指诗歌的美感作用,观,是指诗歌的认识作用,通过它可以观风俗、识得失;群,是指诗歌的教育团结作用,沟通人们的情感;怨,是指诗歌的宣泄作用,特别是对社会政治的议论和讽喻。 【温柔敦厚】 最早记载于《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这是儒家的诗歌理论的核心思想。认为诗歌有着教化作用,能使人们的思想行为符合于特定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这种理论长期影响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论和创作,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诗六义】专指《诗经》的“六义”。最早记载于·《周礼·春官》,汉代《毛诗序》中明确提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对于“六义”的解释,有着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唐代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法”的说法,也就是将“六义”分为两组,“风”“雅”“颂” 这三者是指体裁,“赋”“比”“光”这三者是作法。 【变风变雅】 最早记载于汉代《毛诗序》。它是和风、雅相对而言的。风、雅,是太平盛世的产物,而当国政变乱之世,就形成变风、变雅。这种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乐”和“政”通、“诗”和“政”通的思想基础上的。 【讽喻】 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一种手法。诗人对于不合理的事物,满怀愤慨,但不正面直言,而是微词托意。《毛诗序》中所说“风,风也”,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就诗人主观方面来考察的。从容观作用角度来看,讽喻,是指不用“直言”,而能使为政者知晓错误而改过。《毛诗序》中说:“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这样,主客观都要求这样的创作手法。 【缘情】 最早记载于晋代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作者将“诗”“赋”明确分界。强调指出“缘情”是诗歌的本质特征。所谓“缘情”,就是指诗歌必须深刻、细微而又生动的抒发情感。这种思想发展了传统的“诗言志”的理论。 【应感】 最早记载于晋代陆机《文赋》。“若夫应感受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这是指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中的灵感问题。他主要是依据先秦老庄等主张的“心物感应”的理论,运用到文艺创作领域。 【声调·声病】 南北朝时代南齐的沈约、周顒等人提出的诗歌创作中格律的学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四声的确立和运用;二是指出诗歌格律的病犯。沈约等将汉语语音中特有的声调,划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并将这划分运用到诗歌格律中。在运用中出现了许多现象,沈约等又归纳成病犯,称为“声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后人并发展出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共计八种。通称“四声八病。” 【浮声切响】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欲使宫羽相变,低昴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这是指诗歌中四声的按排的规律问题。浮声,指的是平声;切响,指的是四声中的上、去、人。后来就称之为平、仄。在这个基础研究逐步形成了近体诗的律、绝。中国古典诗歌格律日益完善。 【风骨】 最早本是汉魏时代对于人物品评时的用语。南北朝齐梁时的文艺批评家刘勰等将它移用到文学创作领域。它主要是指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特色。就前者来说,它指的是充实而严正的思想倾向,在风格上,则是精练简约,以达到刚健有力的境地。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