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dqiu
coldqiu
关注数: 8
粉丝数: 0
发帖数: 1,287
关注贴吧数: 3
评剧小戏《好人》在第九届全国残疾人汇演上获一等奖 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东部片区)于2017年8月9日至16日在泉城济南举办。 秦皇岛市残联组织创作演出的评剧小戏《好人》代表河北省参赛,获得戏曲类一等奖,也是我市继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小品《我长大了》获得全国一等奖后再次获得全国大奖。 本次汇演由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主办,济南市人民政府、山东省残联联合承办。来自北京、广东、天津等16个省(区、市)的 1000 多名演职人员齐聚泉城,声乐、器乐、戏曲、舞蹈四大类共100多个节目参加汇演,是历届残疾人艺术汇演中参赛队伍、参赛人数最多,竞争最激烈的一次。演员们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抒发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展示了特殊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残疾人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梨园闯关我挂帅》郝爱民演唱《金沙江畔》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v.cctv.com%2F2016%2F05%2F06%2FVIDEahwaPtGUToPSr3jjSKiu160506.shtml&urlrefer=6f5ad56f61e068555e937a84320ea27c 大约三分钟左右
评剧界尊师风气应该加强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造成的,评剧界对于老演员、老艺术家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尊重,这对评剧的传承发展有着致命的危害。 举个例子,众所周知,中评曾经人才济济,但是几十年之后那一代艺术家都淡出舞台,进而纷纷离世,可是自从他们淡出舞台(退休之后)就几乎不再有人问津,以至于他们的学生对老师也不大提及(学生的艺术还不如老师,就如此)。 目前,基本上尊师方面做得好的,流派传承相对也比较好。 1.洪派:洪派掌门人毋庸置疑,就是张俊玲。虽然张俊玲也说过,她并未真的和洪影行拜师礼,但是这并不阻碍她传承洪派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有了张俊玲,才使得洪派艺术得以保留。虽然很多人都说张俊玲在某些方面不大像洪影,甚至超过洪影。但是,张俊玲从来没有说过不是洪派,也从来没有说过自立门派。在张俊玲之后,所带的几个学生:王晓宇、韩丽娇、刘乙润也逐渐的走入人们的视野,这样更加巩固了洪派在评剧中的地位。 2.新派:新派可以说是评剧界的一个艺术高峰,后辈弟子出色的非常之多,也有很多各具特色,除了谷文月在某些地方会有人说谷派,其他人并没有自立门户的言论。即使谷文月在任何场合对老师也是非常的尊重,所谓“凤霞老师”。 3.花派:花淑兰所创立的花派在评剧界,特别是东北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同时花派弟子众多,出色的也非常之多。各位弟子也基本都以妈妈称之。众所周知,花淑兰在北京治病期间,各位弟子都非常尽心。近来,曾昭娟带领天津评剧院到沈阳演出纪念花淑兰,更加把这种尊师之情推向一个高峰。虽然,作为院长的冯玉萍以及曾昭娟在表演、演唱方面有些地方都还是和花淑兰有些区别,也有探索,但是从没有说过自己高于老师的话。也没有说过自立门派。 其余,该批评的应该是白派: 白派好像从开始就多灾多难。白派的产生本身就带有悲剧色彩,传承更是曲折。小白只因为是白玉霜的养女,才传承白派,实际上正经和白玉霜学的东西并不多。小白还没正式收徒就去世了。刘萍是在小白去世之后才开始归入白派,王冠丽是拜了刘萍为师,可是似乎并不大提及这个老师。在各种活动演出中,似乎也没有这个老师参与过。至于小玉霜,以前并不是传承白派,只因为生活以及个人感情原因才开始钻研白派。 有人说白派因为难学,才使得传承人数不多,实际也不是,如果师徒和睦,共同努力,至少会使得现在的很多宗白派的演员水平会更上一层楼。 其他的,自己还没学好,就要自立门户的就不说了,想法是好的,但是实力真的不行。你是一颗小草就必须借老师的大树来遮阴,自己想独挡风雨还差得远。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所谓的组织和剧院,要各个流派均衡发展,先把每个流派都传承下来,然后再考虑发展,那些老艺术家都曾经经历过多少年的舞台锻炼,观众喜欢他们,你们就有义务把他们的艺术保留下来,不然就是失职,就是有罪。你们没有按照自己好恶挑选继承谁丢弃谁的权利。
占一绝纪念花月仙先生 占一绝纪念花月仙先生 花儿正红却作叶, 月儿正圆却伴星。 鲜艳菊坛六十载, 祭取评剧一百年。 说明:字头为“花月仙祭”。前两句说花先生技艺高超本来是红花(主角),却多年甘当绿叶(扮演配角),提携后辈。后两句说花先生叱咤舞台六十余年,见证了评剧的近百年发展史。 水平有限,仅此表达悲痛的心情。
王丽京的声音是“扁的” 我个人感觉王丽京的声音是“扁的”,你们有这种感觉吗
白派似乎注定是一个悲情的流派 白派(先不论老白派和新白派)在评剧界几乎可以算作数一数二的大流派,但是自从它一产生似乎就注定了其悲情的成分。 第一,前两代白派演员虽然都是大红大紫,却都是以悲剧结束生命。、 第二,白派似乎没有正经的拜师。白玉霜大红大紫,但是生前并没有正式收徒。小白玉霜虽然是其养女,长期在白玉霜身边,但是并没有得其真传,而是在白玉霜出走之后临时顶缸,把小白玉霜逼到了舞台上。如果说这是旧社会造成的,那么小白在文革中突然惨死,白派又面临着断档的危险。在此情况下,刘萍顶上来,扛起了白派的大旗,使白派得以延续。再接下来,所谓现在白派最主要的白派第四代传人王冠丽,虽然曾经拜师刘萍,却似乎并不感冒,对外几乎不提拜师的事情,而只是宣传自己为白派第四代传人。 白派曾经几经周折,多次面临断代的危险。但是白派的艺术太好了,太让大家喜爱了,观众不忍心让他消亡,同时也有多位贵人临危受命,扛起白派的大旗,让这个流派得以流传下去。 评剧唯一做了系统音配像的流派就是白派,这不能不说明白派在评剧当中的地位。 但是不能否认,如果说白派曾经的断代边缘是因为多种客观因素造成(社会因素),那么现在的问题却让人看到更多的小家子气,不以大局为重,不以艺术为第一要务,耍性子、自以为是。 老白和小白几乎都是用生命在唱评剧,所以白派才有如此的生命力,后辈究竟该学习什么、怎么继承、该怎样做,还是需要多加斟酌。 悲剧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可是白派的悲情感觉似乎还一直笼罩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流派上。
流派是戏曲的大事,要非常严肃 流派在戏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一个剧种有成熟的流派,则表明该剧种发展成熟,有多彩纷呈的流派,则表明该剧种有活力。 所以戏曲爱好者需要对戏曲流派有一些基本了解。 个人认为,立不立派与你何干,以及随便拉出一个有自己特色或者有几个弟子,或者少有影响的演员就立派的爱好者或者戏迷显然都不够成熟,也不够理智。 流派是戏曲独有的,以及强大的,对其发展和流传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命脉,希望大家予以重视。 立派不是那么容易,更不是可有可无。
北京电视台《评剧魅力》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itv.brtn.cn%2Freplay%2F%3Fguid%3D5ffb3c9b-20b4-9871-3ed1-a4ba649a4cc0&urlrefer=eb3ed694b3cb00ca5ac310928a3d5f36
洪派第三代传人韩立姣的《六国封相》 <embed src="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layer.youku.com%2Fplayer.php%2Fsid%2FXNjkxMTc5ODcy%2Fv.swf&urlrefer=fcc3c0b885ebff01769a907052f0532a" allowFullScreen="true" quality="high" width="480" height="400" align="middl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embed>
西安评剧团《红珠女》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150235315.html&urlrefer=ca3d565df26eb23c9d2505d62f6e7590
说说梅花奖 梅花奖是戏曲界的大奖。就评剧而言,以往得梅花奖的演员角色方面基本限于青衣花旦(偏重青衣)、老生小生(老生限于马派)、花脸(限于魏派),丑角似乎只有韩剑光获奖。这样看来评剧的行当仍然是不大全。 是其他的行当都没有能力获奖吗?我感觉不是。是我们评剧界,至少是剧团的领导没有足够重视评剧的其他行当。 据说,赵丽蓉当年都对评梅花奖有意见。这个有意见,不知道是因为没有评自己还是因为在报请别人产生的。总之,是在正方面,至少评剧的院团存在着很大问题。 1.行当之说。就赵丽蓉本身而言,应该说影响力远远高于梅花奖,但是没有参评过。其他人呢,比如当年中评的刘淑萍,从艺术角度讲,应该也能胜任,但是没有参评过。就现在讲,比如丰润的董玉梅,应该也够水平。彩旦是评剧的一个宝,在我的印象里,只有评剧的彩旦表演是这么丰富,这么生活化,这么吸引人,一出戏,只要有彩旦的表演,就能增色不少,评剧能有彩旦为主的剧目(《顶锅》),很多人看戏也是冲着彩旦去的。这样一个重要的行当,却一直被忽视,几十年都没有参评过一个人,个人感觉非常的可惜。 2.主配角之说。是不是梅花奖评奖必须是主角?我没有查过资料。评剧界的梅花奖几乎都是该院团的绝对主角,并且往往是领导,而且拿一次梅花奖还不行,还要拿二度梅,拿梅花大奖,而其他演员则只能在旁边眼巴巴的看着。 3.大小剧团。对一个大剧团来讲,一个梅花奖的重量是有的,但是如果一个地方剧团,能够有一个梅花奖,那应该是了不得的事情。在评剧界,梅花奖都只限于几个大的评剧院团,分布在中评、天津评剧院、石家庄评剧院、沈阳评剧院以及黑龙江评剧院、唐山评剧团,其他小剧团没有出现过。 我们评剧迷们有这样的,看梅花奖演员演出,说梅花奖不实在,拿到奖的演出也就那样;可是一旦评剧界没有参评,我们又感觉不甘心:怎么一个参评的也没有。 梅花奖本来没有错,得奖也是好事,我们都希望评剧界多拿几个。大家之所以不平,是因为确实有些讲不是实至名归,没有真的把奖给到该给的人。 我们是真心希望梅花奖能再评剧界更为广泛的开花,在各个行当、各个剧团开花,让有能力那奖的人都拿到奖,这不但是对戏曲演员奋斗一生的褒奖,也是广大观众的强烈愿望
评剧名家王琪 王琪,著名评剧演员,生于1942年,原籍安徽。自幼随祖父王志田和母亲王娟英(鲜灵芝)学艺,7岁登台,15岁担纲主演。是从筱玉凤、喜彩莲,文武兼长。“文革”后,先后在海淀评剧团、朝阳评剧团、北京市文工团担任主演,率先恢复上演《秦香莲》、《白罗衫》、《三勘蝴蝶梦》等传统评剧二十多出,曾创下多次连满百场的记录。1986年,曾主演拍摄了首部评剧电视连续剧《慧眼识风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担任戏剧电视导演。 只找到这些资料,希望大家补充。
建议中国评剧院(或其他剧团)搞一个反串客串戏 快过年了,建议中国评剧院(或其他剧团)搞一个反串客串戏。据说在早年间,过年剧团都会搞反串客串戏,近几年京剧院搞了,好像效果很好,所以,提议中评也搞一下。 很简单,可以拿有名的戏,比如《花为媒》《杨三姐告状》或者《秦香莲》,让以前的演员都互换角色,比如,李妮演张五可,王丽晶演阮妈,孙路阳演陈世美或者反串秦香莲。效果一定非常好。
没有李派,是喜派吧 最近看有人争论李忆兰的李派。现在也很多人,特别是李忆兰的学生们一直在说“李派”。 但是我个人却一直感觉,所谓的“李派”实际上是喜彩莲先生的“喜派”。这一点并不是空穴来风,在李忆兰老师在世的时候,好像也一直把自己定位为喜彩莲大师的学生,在纪念喜彩莲大师的活动中,也一直以喜大师的学生出席。 另外,就唱腔特点而言,我个人以为,李忆兰还是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喜彩莲大师的特点,那就是高雅、大方。那么这样,我们就不妨把李忆兰老师和喜彩莲大师做个比较,在青衣戏里面,李忆兰继承了喜大师的内涵、大气的特点,举个例子,在《拜月记》花园一场,很多唱词都相当香艳,“愿你我夫妻早相见,免得我昼夜相思泪扑簌” “回家来早享那闺房之福,同欢共乐其乐何如”,但是被李老师演绎的非常大方、高雅。这样我们对比一下喜彩莲大师的《马寡妇开店》和《潘金莲》的唱段,就可以感觉到,这种大方、高雅是两位大师共通的东西。在接着说,和喜大师比,李忆兰的戏路则窄的很多。喜大师不但青衣花旦演得好,老旦彩旦演的也绝。李忆兰虽然演过几个老旦角色,但是可信度相对要低。 喜彩莲是评剧的一代大师,被称为时代艺人。但是正因为时代性,她在不断的探索,尝试很多行当,并且都相当成功,这反而让人们不太好把她的艺术归类,也给她的学生学习造成了障碍——学喜派,是学她的青衣花旦还是学她的彩旦老旦。都学、都学好,应该不是一班人敢于挑战的,敢于挑战也很难胜任,这反而造成了喜派后继乏人,久而久之,几乎被淡忘。再加上很多从艺者极想为自己的老师立派,所以又出来个“李派”(就像谷文月的学生,总嚷嚷“谷派”一样)。 但是,就我自己,我一直以为李忆兰属于“喜派”。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