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角银边草中原 金角银边草中原
关注数: 9 粉丝数: 156 发帖数: 5,699 关注贴吧数: 40
说peking是北平的人连百度百科都不会看嘛? Peking Peking这一拼写形式是1906年西方人在上海举行的“帝国邮政联席议会”时确定的。[1]1979年联合国通过决议,以汉语拼音取代威妥玛式拼音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于1982年开始以汉语拼音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2]目前,北京的正式英文为Beijing,但像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京剧(Peking Opera)、北京猿人(Peking Man)、北京烤鸭(Peking Duck)等已沿用多年的专用名称沿用Peking的拼法。[3] 拼写 Peking 中文释义 北京 确立时间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 确立地点 上海帝国邮政联席议会 常见词组 Peking University 概览 听语音 Peking(读音 DJ: [piːˈkiŋ] KK: [ˈpiˈkɪŋ])是北京的英文旧称。其实,这里沿用的是以威妥玛拼音为基础创造的邮政式拼音,而非出于我们今天普遍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没有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古人常用的汉字注音方法有直音(同音字注音)和反切(取上字声母及下字韵母和声调)等等。后来,西方传教士及外交家为了学习汉语、传教和翻译的需要,开始尝试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605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该书成为系统地用拉丁字母制订汉语拼音方案的开端。后来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对其进行了修正,史称“利金方案”。此后还出现了马礼逊方案、萨默斯方案等。但影响最大的要数英国外交家、剑桥大学教授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在1859年出版的《寻津录》和1867年出版的《语言自迩集》中创立的威妥玛式拼音法。后来他的学生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对该方案进行了改良,因而又称“威翟方案”。自清末至1958年,该方案一直是国际流行的中文拼音方案,影响巨大。它的最大特点是用送气符号(‘)表示送气的声母,其写法与前单引号相同。[4] 1906年春在上海举行的“帝国邮电联席会议”对中国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写法进行统一和规范,以翟理斯所编《华英字典》(1892)中的拉丁字母拼写法(即威翟方案)为依据并进行了调整。为了适应打电报的需要,会议决定不采用任何附加符号。这种拼音系统被称为“邮政式拼音”,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继续使用,成为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拼写中国地名时最常用的系统。也就是说,邮政式拼音是在威妥玛拼音基础上进行修改的结果,但只用于地名的拼写。[4]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