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哥V 朱哥V
关注数: 98 粉丝数: 93 发帖数: 19,769 关注贴吧数: 4
孙策之死 一 汉未到三国时期,见于记载的有董卓、孙策被刺的重大历史事件。 费祎、张飞、孙翊被刺的历史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董卓、张飞、费祎和孙翊是被手下刺杀的,只有孙策是被直接来自外部的刺客刺死。 刺杀在当时应该是比较常见的政(噻)治和军事辅助手段,未遂的刺杀董卓和曹操遭遇过多次。 曹操本性多疑,从其与从骑杀吕伯奢一家到典韦、许褚的剑客护卫队,还有许多规定,例如他睡觉时除了侍妾谁也不能进入他的卧室。 刘备从草根时代起关、张的形影不离到赵云的护卫队直至后来魏延的护卫和陈到的白毦护卫队,其护卫层级随着地位的提高而不断升级。 孙家人却是多灾多难。 从孙坚的岘山被射杀到孙策被刺、孙翊被刺,一直到孙权射虎、合肥遇险,孙家起始的这两代人,孙匡早夭,孙朗庶出,嫡子中似乎只有孙权有惊无险着活了下来。 鉴于这种情况,张绂曾多次相劝,请求孙权不要再亲身去冒任何风险。 二 不能说孙家人在卫队不够强捍,人到了一定的地位相应的卫队升级无可避免。 但孙家人的爱秀肌肉的习惯根深蒂固,孙坚起于县吏一路蹿升靠的就是打黄巾时代宛城一战的奋勇先登。 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后侍婢百人把刘备的后院变成了刀光剑影中的练武场。 她陪嫁过来的近卫吏兵人数更多,在公(噻)安城内奋臂纵横,赵云是到处陪不是、赔损失擦屁股,给弄得焦头烂额、一点脾气没得。 孙权步夫人所生的俩女儿外号就叫大虎和小虎。 不管在前方,还是在后方,这一家子血液里燃烧着的都是气血翻滚、战意偾张。 三 陈登为江陵太守,为报家仇,不断派间谍到吴郡收买、离间孙策异己和吏属。 所谓的家仇就是他的叔伯哥哥陈瑀(先太尉陈球长子)被朝廷任命为吴郡太守,吴郡却让袁术的属下孙策占据了,陈家人在广陵海西集结部曲准备渡江强行上任,孙策派吕范攻海西,掳走陈家吏属妻子四千人。 陈瑀逃奔袁绍。 陈登后来接管广陵,自然不能让孙策过得安生。 事情总得有个了结。孙策亲率大军,剑指广陵,意在许昌! 战斗部队走得快捷,辎重部队却是远远拉到了后边。孙策军到丹徒,屯兵待粮。 没仗打就去打野物,闲不住的孙策带领近卫不断出去狩猎。 他不知道,复仇的利剑正在山林间静候着他。 杀死他的三门客中,有一个人叫许昭。 四 不光是陈登想要他的命,许贡家族的人也想。 许贡就是朝廷封的现任吴郡太守,应该是余杭人。 袁术违制称王,孙策宣布脱离袁术,归顺朝廷,曹操表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以讨袁术。 许贡上书朝廷,请曹操把孙策请到朝廷去,还江东一片明朗的天空。 孙策截下奏章,将许贡绞杀。 五 当年孙策攻下吴郡,许贡逃到当地豪门严白虎家里。 严氏家族部曲众多、势力很大,大到可以跟官府分庭抗礼、不用交纳赋税的程度,从而被官方认定为贼。 许贡为吴郡太守前,是吴郡都尉,各符其实的官军头领,却和严家相安无事。 许贡的手下许昭和严白虎私交甚好,许贡坐收渔利,喜闻乐见。 太守盛宪大为恼火。 盛宪是一代大儒,眼里容不得沙子,水火不容下,许贡却谋取了吴郡太守的位置。 在乱世,读书多又有什么用呢?拳头大才是硬 道理! 不能让盛宪回到朝廷里去胡说八道,许贡有意杀人灭口。 盛宪的计吏、江东名士高岱把盛宪藏到了许贡族人许昭的家里。 高岱的老娘,却落 入了许贡之手。 六 严白虎也被孙策打垮,许贡和严白虎逃到了许贡老家余杭,严白虎住到了好友许昭的家里。 程普请孙策下令捕杀许昭等,孙策说:“许昭曾和高岱一起保护将要被许贡杀害的故长官盛宪,许昭又对故友严白虎有情,这是有情有义的好汉行为”。不准。 双方相安无事。 随着许贡的不甘寂寞上书朝廷而被杀,许家人转入了地下状态。 江东山贼出没之地,躲藏起本也不是难事。 高岱隐居余姚,被举报。孙策以礼召见。 文治武功,孙策要坐稳江东,不能全靠打打杀杀,,要以理服人,以礼服人。 探知高岱对《左传》很有研究,孙策也粗壮起握大刀的双手,读了几天的《左传》,要和高岱论道。高岱真的也是无从嗨起,只能是一问三不知。 高岱就这样被孙策留下探讨学问。 孙策留高岱在家里住了几天,自觉着文治的水平拨高了不少。 这一天斯文起上楼,玉树临风着凭窗眺望:外边高岱的粉丝竟是跪成乌麻麻一溜,数里街道,密集着填满。 孙策大为恶心,俺跟学问家论个道竟然那么多人跪求放人?俺就如此粗俗不堪? 刚端起的斯文瞬间崩塌。 下令斩了高岱。 高岱死,许昭出手了。 七 许昭因为被许贡重用过,因此被认定为许贡门客,但许昭应该是人格相对独立的人。 在许贡想杀盛宪的时候,他把盛宪藏到了自己家里。 同时他又是盛宪死敌严白虎的朋友。 许贡是他的族人,被孙策杀死他当然不甘心,但他和高岱一起救过盛宪,他们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 高岱舍家救主的大义,也很投合同样讲义气的许昭。 许昭们尾随孙策军时间不会太短。 杀孙策这种大军阀当然不是小事。 孙策在丹徒扎营后狩猎,他们已经在林子里守侯多天。 孙策的马是骏马,奔跑起来极快,他的部下根本就尾不上来,当然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但伏击点是确定的,鹿逃跑的方向却谁也无能把控。 好几次孙策出猎的机会,就这么从手指鏠里流走。 八 终于这一天,孙策的马向他们奔驰而来,江表传曰:猎日,卒有三人即贡客也。策问:“尔等何人?”答云:“是韩当兵,在此射鹿耳。”策曰:“当兵吾皆识之,未尝见汝等。”因射一人,应弦而倒。余二人怖急,便举弓射策,中颊。后骑寻至,皆刺杀之。 孙盛曰:疑此为诈,便射杀一人。夫三军将士或有新附,策为大将,何能悉识?以所不识,便射杀之,非其论也。 孙盛说的道理是没错,结论却是错的。 以孙策的地位,他不可能全部认识部将们的新兵,但同样他也不应该离他的近卫太远,否则就是所谓的“轻佻”之举。 但一见猎物,骨子里热血沸腾起却并不是孙策自己能够控制,做一个围观部下打猎的人并非孙策所能满足。 前面三个阴沉起面孔、手里又拿着弓箭的人拦在前面时,他肯定也会预感到要糟。 射翻了一人只是出自于本能,接着他的面门也中了一箭。 他死了,死在了北伐曹操的路上。 九 许贡的小儿子还在江边的小船上等候接应,他不晓得三位前辈已经全部殉难。 搜捕余党的部队有没有抓到他不见记载。 但大仇得报,死又如何? 盛宪后来被捕,孙权下令处决。 许昭这一批人,只有严白虎一人逃走夭夭,不知所踪。
大魏先驱郭奉孝 一 曹操讨董几乎把兵打光,招蓦的丹阳兵又一哄而散,只好尾着袁绍到韩馥那里蹭饭,客将的身份有如刘备之与公孙瓒。 《三国志 太祖纪》曰:“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拒之。绍又尝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举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恶焉”。 哥俩又耍到了一起。 荀彧、郭嘉们到冀州时韩馥已经把州让给了袁绍。他们被引见给袁绍时,袁绍下面的职位已经客满,荀彧被养起(客卿身份,待遇还是不错滴),郭嘉的年纪和声望,却是还没到荀彧那个级别,何况荀彧的弟弟荀谌在韩馥让州中刚为袁绍立下大功,为大哥谋点福利的面子还是有的。 袁盟主下边排起长队求职的仁人志士实在太多,僧多粥少,袁绍真的也不可能都给养起。 于是郭嘉对老乡辛评、郭图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 辛评、郭图在袁绍的高层落实了工作,比不得郭嘉一无业青年,当然不会走噻。 辛评、郭图家倒并不至于让郭嘉吃穷,但郭嘉这种老板不录用就想挖老板墙角的品行让他们也是无力吐槽。袁绍手下竞争激烈,辛评、郭图压力山大,留个口没遮拦的在身边也是坐不能安席,给郭嘉的脸色自然一天比一天难看。 然而,老家颖川因为董卓针对关东兵的坚壁清野,已是一片废墟。又是大军来往之地,回去无异于送命。到外找工作呗,兵荒马乱的,也不好找,只能是到处蹭饭吃的节奏。 这一蹭,竟是蹭了六年。 郭嘉后来的身体一直不佳,被许多人误认为是酒色财气伤着了身体。 但若设身处地着想一想,我辈若是在乱世中过着没有工作,到处流浪,蹭到上一顿没有下一顿的日子,我们的身体一样好不到哪里去。 二 荀彧的境况同样不佳,落实不了工作长年白吃袁绍,脸面上已是挂不住了。 当然,袁绍发达了之后,哥们曹操肯定是要用起滴。 他帮曹操打下了东郡,让曹操南下去,然后是曹操入主了兖州。 荀谌把这个好消息说给了大哥荀彧。 大哥宦官女婿的身份在袁绍里找工作,政审这关真的也是难以通过。 他应该也是推荐过了,袁绍肯定是一副爱莫能处的雍容态度。 当年在京城,袁绍杀宦官是连没有胡子的都要杀的,当然不会介意株连到宦官的女婿。 荀谌跟大哥说曹操如今也是一州之主的身份,大哥若是过去也不会感觉委屈。 更主要的是,曹操是宦官的孙子,绝不会介怀自己的手下是不是和宦官有关,大哥若是有意,弟弟可以去跟袁绍说一说,然后开个介绍信,曹操一定不敢拒绝。 对大哥的能力,荀谌是很清楚的,那边竟争也没有这边激烈,肯定能够安排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果然,曹操和荀彧会谈后,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 郭嘉也是闻风而至。 刚刚入主兖州的曹操正在用人之际,机会不可错过噻。 但他还是来得晚了些,曹操手下的职位又安排得差不多了。 荀彧养起了他:不要心急,有空缺他会向主公推荐的。 颖川人在外边,别的不说,相互帮扶还是该当的。 当然,你郭嘉也要静一段时间,准备好应聘时的说辞。 三 曹操的军师戏志才死了。 这时侯的荀彧,已经劝说曹操迎来了献帝,荀彧进位为大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持重。 荀彧向曹操推荐郭嘉。 这一次见面,曹操和郭嘉是皆大欢喜。 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 我们无从知晓他们到底谈了什么,这也是曹操和郭嘉都不愿意解密的绝密。后世的众说纷纭都只能是猜测。但有一点却是遮掩不住:司空军! 司空在法理意义上独立成军并且成为整个国家的军队,这种制度真的让人无力吐槽,但”司空军祭酒“的横空出现却成为了现实中的存在。 在曹操离公、王的诸侯大位还很远的时侯,汉帝不得不下诏任命郭嘉为司空军祭酒,从体制上把国家军队置于曹司空的名下。 也就难怪曹操会“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了。 四 在士林还是一片复兴大汉的口号声中,郭嘉却悄无声息中筹划起曹氏版独立体系。 其敏感而且超前的政(噻)治嗅觉真的让一般人望尘莫及,也奠定他在曹操眼里无人能够撼动的政(噻)治地位。 这让把自己定位在”大汉忠臣“位置上的荀彧也是目瞪口呆,后生可畏的感觉让他内心五味杂陈。 但大汉的旗号曹操必须让其迎风飘扬,他和郭嘉那点路人皆知的秘密也不能公然宣扬。 心照不宣中捧大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士人眼中,郭嘉这个人成了耻辱而又不敢触碰的曹氏禁脔。 没有长期流浪过的人不可能知道工作稳定的重要性,郭嘉比那些本来就家大业大或久负盛名的人更加需要这个赖以生存的工作。 在他以后的人生规迹中,我们也可以找出很多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的职场锋芒。 包括他的后代,也是秉承了郭嘉角逐名利中百无禁 忌的奋勇。 五 在官渡之战前,荀彧仔细地分析了袁绍的弱点和曹操的优势,而郭嘉将其演绎成了十胜十败,分得了一杯胜利的功劳。 和吕布的下邳之战,他又和荀攸分享了水攻下邳的功劳,有曹操做后盾,谁又敢与其争功? 二荀的地位也不屑于跟他去争这些。 荀攸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钟繇知之。钟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 但不管在历史上还是曹操的手下,二荀的地位依然是超然着无可撼动。 三国志的史料大抵来自于魏书,魏书的第一手资料又大抵来自于本人或其家属的回忆录,当然也有曹操和曹丕的偏爱在里面。 有关郭嘉的战功史料详详尽并神到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步。 他能料到孙策会被刺杀。 事后的诸葛亮,都会叹为观止。 臣松之案武纪,决计征备,量绍不出,皆出自太祖。此云用嘉计,则为不同。又本传称(自)嘉料孙策轻佻,必死於匹夫之手,诚为明於见事。然自非上智,无以知其死在何年也。今正以袭许年死,此盖事之偶合。 按图索骥而言,裴松之也是无力吐槽。 六 征辽东回来,曹操重赏了那些劝他不要去的谋僚。 郭的大胆计谋令玩命回来的曹操心有余悸。 但在赤壁归来的路上,曹操想起了那个对曹氏家族忠心耿耿的郭嘉。 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最公正的一句话,曹操是发自内心的:“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在曹魏代汉的形势越来越明朗之后,郭嘉的从幕后走向台前是必然的。 这个为曹家班谋划出最初雏形的曹魏先驱从功绩上来说和孙吴的鲁肃还是有得一拼。 从为人上看,在下也是真的不想再行吐槽。
皇甫嵩和董卓没有恩恩只有怨怨的那些事 皇甫嵩的祖先是做生意的(贱民阶层),他的先祖皇甫文也因为抗击刘秀军而被处死,到了他这一代,倒是官宦传家历数代矣,门第观念根深蒂固。 曹操曾收降过青州黄巾,刘备在汝南也和黄巾余党并肩战斗。黄巾贼张燕屡被封官,白波贼曾和献帝共过患难。 汉未镇压过黄巾军的达官贵势无算,做过京观的却唯有皇甫嵩一人。 他对黄巾贼诀绝无情,他在官场的敌人却似乎只有一个:董卓。 董卓良家子(平民阶层)出身,遍游羌中,一身的江湖气,没有等级的观念。朝臣们都是远庖厨的君子,不介意底层的打打杀杀,却在乎朝堂上的高雅祥和。董卓在朝堂随性杀戮,对权贵和老百姓一样的简单粗暴,甚至连皇权都没放在眼里,直至于斯文扫地、吏士共讨。 朝臣们羞于和董卓为伍,皇甫嵩自始至终都不是董卓的同路人。 皇甫家和董卓的矛盾在皇甫规时代已经埋下,当时董卓是皇宫卫队的羽林郎。郎官是那时代是晋身的法定渠道,大将出征前会到近卫部队挑选好苗子,带到军前搏个封妻荫子。皇甫规督略凉州,却没有选上董卓。皇甫规后来推荐张奂以自代,张奂出京前带上了董卓。自此董卓一路高歌、平步青云。 董卓江湖心性,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后来张奂致仕,董卓使其兄遗缣百匹;大权在握后,董卓却欲强娶皇甫规遗孀。 凉州之乱一时猖獗,皇甫嵩、董卓各握重兵驻防皇陵。董卓屡屡挑衅,皇甫嵩阴忍不发,直至董卓失去兵权,调 任并州。 皇甫嵩为人谨慎,却有个爱上奏章的习惯,前后上表五百余次,全都把手稿毁了,连他儿子都不会知道他写了些什么。后来董卓独揽朝政,有关自己的奏章肯定会被调阅,皇甫嵩是否对他做了什么他心里明明白白。 皇甫嵩奉调入京,董卓当众让他下跪,并嘲弄他。双方心照不宣,皇甫嵩惶恐跪谢。 有司承旨,皇甫嵩下狱,定了死罪。 皇甫嵩儿子皇甫坚寿和董卓却私交很好,可知董卓也是本承那种冤有头、债有主的主。 皇甫坚寿听说父亲危在旦夕,赶忙自长安到洛阳,当时董卓正置酒高会,坚寿直前质问,责以大义,叩头流涕。在坐者无不唏嘘,都离席请求董卓高抬贵手。 董卓没有说话,拉皇甫坚寿坐在自己身边,下令释放皇甫嵩。 董卓不会向皇甫坚寿和众人解释自己要杀皇甫嵩的理由,他懒得叨叨。 江湖规矩,唠唠叨叨有失男子汉气概噻。 皇甫嵩受此奇耻大辱。却也只能隐忍不发,直到董卓被刺。 皇甫嵩率军攻董卓弟董旻于郿坞,杀光董卓母妻男女,尽灭其族。
义气干云夏侯渊 义气而言,魏国大将夏侯渊和关羽有得一拼。 1、《三国志 夏侯渊传》:太祖居家,曾有县官事,渊代引重罪,太祖营救之,得免。 值得注意的是重罪,连曹操在朝廷当或当过大官的老豆都保不下来的那种,夏侯渊担下来了。 即便 不是砍头的罪,怕也是一生都出不来的那种。 汉未腐败,曹操后来把他捞出来那是后话。 2、魏略曰:时兗、豫大乱,渊以饥乏,弃其幼子,而活亡弟孤女。 这个孤女后来就是张飞的夫人,刘禅两位皇后的母亲。 当时对女娃的歧视应该没有后来的严重,因为夏侯渊舍弃的是自己的小儿子。 3、《三国志 夏侯渊传》:二十四年正月,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 夏侯渊和张郃分守东、南围,各负其责。 夏侯渊自将的是轻兵。轻兵释义:1.本义车兵。春秋战国时代,轻即指战车,轻兵即车兵。2.轻装的部队。3.行动迅疾的士兵。4.指人数少、力量弱的部队。“重兵”之反。 1可以直接排除。4也可以排除(老弱应该是留守后方,而不是上战线)。2、3都是差不多的意思,机动力强也是夏侯渊的用兵习惯。相对而言,张郃所带应为重装部队。夏侯渊是主将,官大一级压死人,张郃即使同样爱用轻兵,也争不过夏侯渊的。 刘备主力强攻张郃守的东围,张郃军“不利”,也可以说是面临失守了,夏侯渊立马分一半兵去救援张郃,救兵如救火,被派出去的应该是3:行动最为迅疾的部队。 法正曰:“可击矣”。刘备主力在攻击张郃,黄忠军的人数不会太多,如果夏侯渊不分兵,黄忠部队在人数方面不会有压倒性的优势。 接下去就是《三国志 黄忠传》所言: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法正的计策,本来就是迫使夏侯渊分兵,张郃吃不消的情况下,夏侯渊为全局着想,不得不分兵。但若是自私的将领,你守你的东围,我守我的南围,各担其责,也是说得通的。 张郃若是丢了南围,夏侯渊身为主将,对他军法从事足矣,张郃于是背起丢弃定军山的大锅奔赴黄泉。 但这不是夏侯渊的风格,法正不但能料事,也能料人,其智深不可测也! 精锐是必须的,夏侯渊的亲兵不可能差,无奈人数少,而黄忠练出的兵,勇捍竟不在夏侯渊之下。 一战定汉中,法正、黄忠青史留名,而夏侯渊毁在了先人后己的性格上。 本该张郃背起的锅,竟是由夏侯渊亲自背起,悲哀着奔赴地府。 之所以不是悲壮,是因为胜者为王败者寇,曹操的标准非常简洁,昔日虎步关右,曹操叹息:“仲尼有言:‘吾与尔不如也’”的夏侯渊遂成”一匹夫敌耳“。 反观关羽,就幸动的多,刘备并不会因为他的丢失荆州而落 井下石,季汉后来也上升为正统,关羽永垂不朽矣!
【原创】绝对自我——贾诩 一 贾诩(147-223),字文和,甘肃武威人。贾诩本来黙黙无名,但遇到本州名士阎忠后命运有了转机。 阎忠,甘肃甘谷人,凉州名士,那年代名士一般兼有向朝廷推荐人才的权利和义务。阎忠和士子贾诩交谈后,大为“惊异”,评定贾诩有张良、陈平之才。 贾诩遂被举为孝廉,为郞。 兴奋着收拾行李,贾诩穿上光鲜的新衣服到京城洛阳上班去了。 郎是替皇宫、皇家园林、皇陵之类看守门户的小官,但按正规渠道而言,也是当大官的必经之路,所以从理论上说:郎者,皆少年英俊、国之未来也。 贾诩既被认定为有张良、陈平之才,则为郎之后四年,经考核后便可青云直上,出将入相也不是没有可能。 到京后,贾诩才感觉到前程并不如预期的那么光明。洛阳乃汉家首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超百万,极其的繁华。阎忠这号名士在全国车载斗量,在凉州说话有些份量到京城却如泥牛入海。所谓的皇家郎官,其时已达两千多人,大多还是名门贵势子弟,也不乏全国著名名士的门生。倘若拿出鉴定证书来,则郎们非张良、陈平之才即管仲、乐毅之俦。看来张良、陈平只在西汉初有大用,而管仲、乐毅也只在春秋战国时稀罕,到东汉未竟是大把的储有矣。黑漆漆的东汉未期,士子要想往上爬,要么是上头有人,要么是家里有钱直接买,贾诩论钱、论势皆有所不济,淹没在这都市里,似乎还受到排挤,饱受冷落,竟至于因“病”光荣下岗。
分水岭——定军山战役                                                                                                    一          关于曹操儿时的放荡不羁,学者们大抵带着宽容的微笑说:“调皮的孩子一般比较聪明、有出息。”          据《三国志·夏侯渊传》中载:“太祖居家,曾有县官事,渊代引重罪,太祖营救之,得免。”          曹家富可敌国,曹蒿曾贵为太尉,若非实难庇护,县官怎敢找曹家大少爷的麻烦?          关于犯罪,学者们大抵因人而异,如关羽杀人,学者们便说:关羽杀了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于是杀人成了正义之举。而今眼目下,若有人杀了个为富不仁的富豪,那就是大罪了。曹操犯罪是否正义,历史上没有说,大抵是有着难言之隐。因为太祖若有大义之举,那是不免要大书特书一番,成就一代佳话的。         “太祖营救之,得免”的义举是必须说的,以彰显太祖之大义。                                                                                                     二          曹操儿时就能玩儿法律,很有些手腕的。当然,重罪能如此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自然也少不了县太爷的默契配合。         曹家大少爷是不能有“前科”的,因为曹操还要被举为孝廉,也就是德才兼备的侯补官员。         果然,曹操被乡里举为孝廉,为郎,并马上被实补为洛阳北部尉,相当于京城**局北城分局局长,时年二十三岁——曹家的权势于此可见一斑。         洛阳既为都城,自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大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夜里出去走走,也不管有事没事就要打死的法律是否值得商傕?曹操是不管的。作为执法者,曹操只管“皆棒杀之”。后人赞不绝口的是阿瞒一碗水端平,不管是老百姓还是官或和官沾亲带故的人,皆棒杀之!         要知道:曹操的五色棒下那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的性命。他们虽然违了法,却并没有罪恶,甚至也许连犯罪的动机都没有。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