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规划师♀◆ zhang12177407
签名是一种态度,我想我可以更酷...
关注数: 41 粉丝数: 149 发帖数: 5,620 关注贴吧数: 19
央行降准 一个促进年金险销售的瓜疫情期间,4月3日央行发布 央行降准 一个促进年金险销售的瓜 疫情期间,4月3日央行发布消息,定于4月15日和5月15日分两次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共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并决定自4月7日起将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 每次看到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时,就各种消息满天飞,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理财收益率下降等等。然后就发个朋友圈,我们这个产品有保本收益,再不买就买不到了,再不买就后悔了。之前在写4.025年金的时候我就想过,下调存款准备金到底是什么目的,既然影响到那么多的行业,为什么保险行业还是一如既往的坚挺。 还是先说说存款准备金是咋回事吧,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是缴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reserve-ratio)。到2019年1月底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13.5%,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11.5%;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这个利率的高低可以根据经济的发展进行调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用大白话来说,有一百个人都往银行里面存了一百块钱,银行就有了一万块钱,银行不会傻到把这一万块钱都放在兜里吧,因为还要支付给储户利息,所以银行就是把钱贷出去收取利息。如果银行把一万块钱都贷出去了,兜里就没钱了,万一有人要来取钱,那银行不就没钱给储户了吗,所以银行不能把所有的钱都借出去,要留下一部分以备不时之需。 现在央行降低准备金率,假如以前需要留下的那部分钱有13.5%也就是1350元,现在降低1%,也就是只需要留1250元,多出来的100元又可以借给别人收取利息。那这和刺激消费、银行理财又有什么关系? 4月3日央行发布的信息,今天将再次降低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约释放长期资金2000亿,且定向针对中小银行,不针对国有大型银行。中小企业对于融资的需求特别大,当银行可贷资金有限时,很多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居高不下,就造成了企业经营负担过大以及经营风险过高,时不时就面临倒闭。而因为疫情的冲击,很多企业的现金流也面临巨大的困难,经营过企业的朋友都知道现金流才是企业存续的王道。而中小企业所涉及到的资金对接的基本是中小银行,所以这一次央行降准也许是考虑到定向扶助中小企业。至于刺激消费,一共2000亿的资金也就够一两个基建项目的投资,实在谈不上对消费的刺激。 再说一说银行理财,根据投资领域的不同银行理财产品有着不同的投资领域,大致可分为债券型、信托型、挂钩型。银行把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投入这些项目,取得收益再反哺投资人,而投资是有风险的,所以这就是银行理财只有预期收益而没有确定收益,且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不保本不保息,这就是风险共担。当银行资金宽泛的时候,而且是不再需要融资的时候(降低准备金率),银行对于理财产品的发行就不再那么迫切,也就是说减少理财产品或者降低理财产品收益。就像是我自己账上有十万块钱,就不用去外面找人借钱付利息一样。这里还不止是涉及到理财产品收益降低的问题,在全球经济大环境下,央行降准的趋势愈演愈烈,货币政策或许有所松动。疫情过后,经济复苏阶段或许央行还会开启进一步的降准潮,这个影响或许会持续很长时间。 这是今日调取理财产品收益数据,类型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且起投金额普遍偏高,在安全性上还有一定的疑问。(看配图) 二十年前存款利率百分之十的景象慢慢到现在活期利率趋近于零,这个趋势也许没有办法改变,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关注更多的金融渠道,让我们自己的财富保值、增值。 再谈谈保险,区别于理财产品的资金走向,险资大多流向为国家基建及收益稳定的国债等项目。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作为基础保障的两大类,国家是作为民生项目在扶持,不然这种好事能落你头上?能有几百家保险公司等待银保监批复? 比如投资一个大型水电站,建成以后收益的周期就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收益稳定的项目且保本保息是任何一个投资人都喜欢的。比如年金险,一般都会有一个保底利率,假定是3%,如果近期投资收益不错,我们的结算利率一般都是5.5%,就算有一天天灾人祸发生了,保险公司也必须按照保底的3%来付息。这种旱涝保收的政策就和我们向往公务员是一样的,稳定且持久,长期性足够!这种保本保息的投资类型,也就是大家相对喜欢的类型,还有两个更为关键的东西-就是安全和规划确定性! 除了保证收益和规划确定性以外,年金保险还可以通过架构的设计来实现一些特定的目的,比如资产保全、财富传承。链接法律顾问、税务顾问、信托资本,嫁接优质的资源,可以让这一种金融工具发挥他应该发挥的作用。 这里就不推荐具体产品,我认为观念和规划比产品更重要,也就一杯咖啡,两个小时。 保险不是普通的商品 它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服务协议 和谁探讨 和行家还是接受二手知识 注定会是不同的结果 了解保险|看懂保险|买对保险 我在路上等你
一笔“万能险”的金融账 最近看到很多朋友在纠结和咨询万能险,觉得万能险存在巨坑,保障不合理,现金价值低等特点,是一种闻着者伤心、听者流泪的坑货产品。 今天我就结合我在展业过程中遇到的各公司万能险合同及不同客户的反馈,对万能险做一个完整的剖析。 所谓的万能险其实并不是万能的保险,万能两字可能误导了大部分消费者,觉得有这样一份万能险就能高枕无忧,真正到了需要的时候才发现万能的噱头。 实际上,万能险就是一种终身寿险,每年扣除保障成本且能终身续保的消费型终身寿险。可附加重疾险、小额医疗险、意外险及万能理财型账户。万能其实就是指兼具理财功能的万能账户,保险兼理财,可能成了很多消费者趋之若鹜的一个重要原因。 只要稍微了解一点保险的人都知道,商业保险的保费是根据被保人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保额、交费年限来决定,但万能险是个例外,万能险属于认缴保费,唯一的一种不由上述因素来决定的一种商业保险。 那么万能险到底是一种什么形态,到底有哪些保障,在了解之前先要清楚几个基本概念。第一个就是基本保额,以寿险为例,基本保额就是寿险保额,也就是身故赔付的金额;第二是危险保额,危险保额等于基本保额减去账户价值;第三是保障成本,根据危险保额对应的被保人年龄、性别每年扣除的成本;第四,账户价值,万能险有两个基本账户,保障账户和万能账户,保障账户用于保障成本的扣取而万能账户用以理财收益,这里所说的账户价值就是指万能账户里面的资金。举个例子,基本保额十万,账户价值三万,危险保额就是七万,而保障成本就是按照七万的保额来扣除,如果账户价值保持不变,随着年龄的变化保障成本会相应的增加。 万能险交费以后每年会扣除相应的初始费用,比如年交六千的保费首年的初始费用会扣除50%,余下的部分会分别进入保障账户和万能账户,万能账户的资金会根据保险公司经营状况和预期利率累计生息。而初始费用扣除过高,投保前两年退保损失过大,也成为了客户吐槽的一个方面,实际上退保等同于违约,收取违约金无可厚非。 万能险的主险为终身寿险,附加终身重疾、长期意外、小额医疗等,区别于普通终身寿险固定年限缴费保终身,万能险是不限缴费年限。只要有危险保额存在,就会扣除保障成本,而危险保额取决于账户价值,账户价值越高,扣除的保障成本越低。而出现理赔时,赔付的基本保额中包含合同本身的账户价值,换句话说也就是用本来属于自己的钱来赔给自己,而保险公司实际需要付出的仅仅是危险保额,因为保障成本仅仅扣除了危险保额的部分。 几乎所有保险公司业务人员在宣导万能险时强调的都是万能账户的收益,而不是保险的保障本身。往往投保人看重万能险的也是万能账户的利率收益可达5%以上,且灵活支取,考虑到中国人对于理财的认识,保障成本扣的越少越好,一个最简便的途径便是提高年交保费。原因是提高年交保费可以快速累积保单账户价值,危险保额越低,保障成本自然就降低了。如果把年交保费从六千提高到两万,其实保险公司的目的就达到了,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圈钱”。当账户价值达到或者超过基本保额时,不再扣除保障成本,账户里面的钱性质就转变为理财,失去了保险存在的意义。 最近几年存在一种追风的现象,只要稍微有点实力和背景的公司,都有进入基金和保险等金融市场的倾向,不管是互联网还是实际操盘,都对保险市场资金红利有着疯狂的痴迷。当然,我们不反对险企对于保费的二次投资,但是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资金流向,作为消费者是难以把控的。难道那些四线五线的房企入主保险公司不是为了最大程度的解决地产业的资金流?又有多少跨行转型的企业不是为了短期的利益来享受资金的红利,我又怎么相信他们真的是要在这个行业沉淀一代甚至几代人,资本运作存在的公司,风险又该怎么规避,我真的没信心。 万能险,作为快速提升有效保费的一种方式,自然是受险企追捧,但是对于保障需求型的客户而言,着实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当然,对于已交数年保费的投保人,正确判断账户价值及利率走向,选择恰当的时机调整。特别是被保人为未成年人,因保障成本低,在家庭资金不吃紧的情况下,继续持有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一笔“万能险”的金融账 最近看到很多朋友在纠结和咨询万能险,觉得万能险存在巨坑,保障不合理,现金价值低等特点,是一种闻着者伤心、听者流泪的坑货产品。 今天我就结合我在展业过程中遇到的各公司万能险合同及不同客户的反馈,对万能险做一个完整的剖析。 所谓的万能险其实并不是万能的保险,万能两字可能误导了大部分消费者,觉得有这样一份万能险就能高枕无忧,真正到了需要的时候才发现万能的噱头。 实际上,万能险就是一种终身寿险,每年扣除保障成本且能终身续保的消费型终身寿险。可附加重疾险、小额医疗险、意外险及万能理财型账户。万能其实就是指兼具理财功能的万能账户,保险兼理财,可能成了很多消费者趋之若鹜的一个重要原因。 只要稍微了解一点保险的人都知道,商业保险的保费是根据被保人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保额、交费年限来决定,但万能险是个例外,万能险属于认缴保费,唯一的一种不由上述因素来决定的一种商业保险。 那么万能险到底是一种什么形态,到底有哪些保障,在了解之前先要清楚几个基本概念。第一个就是基本保额,以寿险为例,基本保额就是寿险保额,也就是身故赔付的金额;第二是危险保额,危险保额等于基本保额减去账户价值;第三是保障成本,根据危险保额对应的被保人年龄、性别每年扣除的成本;第四,账户价值,万能险有两个基本账户,保障账户和万能账户,保障账户用于保障成本的扣取而万能账户用以理财收益,这里所说的账户价值就是指万能账户里面的资金。举个例子,基本保额十万,账户价值三万,危险保额就是七万,而保障成本就是按照七万的保额来扣除,如果账户价值保持不变,随着年龄的变化保障成本会相应的增加。 万能险交费以后每年会扣除相应的初始费用,比如年交六千的保费首年的初始费用会扣除50%,余下的部分会分别进入保障账户和万能账户,万能账户的资金会根据保险公司经营状况和预期利率累计生息。而初始费用扣除过高,投保前两年退保损失过大,也成为了客户吐槽的一个方面,实际上退保等同于违约,收取违约金无可厚非。 万能险的主险为终身寿险,附加终身重疾、长期意外、小额医疗等,区别于普通终身寿险固定年限缴费保终身,万能险是不限缴费年限。只要有危险保额存在,就会扣除保障成本,而危险保额取决于账户价值,账户价值越高,扣除的保障成本越低。而出现理赔时,赔付的基本保额中包含合同本身的账户价值,换句话说也就是用本来属于自己的钱来赔给自己,而保险公司实际需要付出的仅仅是危险保额,因为保障成本仅仅扣除了危险保额的部分。 几乎所有保险公司业务人员在宣导万能险时强调的都是万能账户的收益,而不是保险的保障本身。往往投保人看重万能险的也是万能账户的利率收益可达5%以上,且灵活支取,考虑到中国人对于理财的认识,保障成本扣的越少越好,一个最简便的途径便是提高年交保费。原因是提高年交保费可以快速累积保单账户价值,危险保额越低,保障成本自然就降低了。如果把年交保费从六千提高到两万,其实保险公司的目的就达到了,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圈钱”。当账户价值达到或者超过基本保额时,不再扣除保障成本,账户里面的钱性质就转变为理财,失去了保险存在的意义。 最近几年存在一种追风的现象,只要稍微有点实力和背景的公司,都有进入基金和保险等金融市场的倾向,不管是互联网还是实际操盘,都对保险市场资金红利有着疯狂的痴迷。当然,我们不反对险企对于保费的二次投资,但是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资金流向,作为消费者是难以把控的。难道那些四线五线的房企入主保险公司不是为了最大程度的解决地产业的资金流?又有多少跨行转型的企业不是为了短期的利益来享受资金的红利,我又怎么相信他们真的是要在这个行业沉淀一代甚至几代人,资本运作存在的公司,风险又该怎么规避,我真的没信心。 万能险,作为快速提升有效保费的一种方式,自然是受险企追捧,但是对于保障需求型的客户而言,着实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当然,对于已交数年保费的投保人,正确判断账户价值及利率走向,选择恰当的时机调整。特别是被保人为未成年人,因保障成本低,在家庭资金不吃紧的情况下,继续持有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一笔“万能险”的金融账 最近看到很多朋友在纠结和咨询万能险,觉得万能险存在巨坑,保障不合理,现金价值低等特点,是一种闻着者伤心、听者流泪的坑货产品。 今天我就结合我在展业过程中遇到的各公司万能险合同及不同客户的反馈,对万能险做一个完整的剖析。 所谓的万能险其实并不是万能的保险,万能两字可能误导了大部分消费者,觉得有这样一份万能险就能高枕无忧,真正到了需要的时候才发现万能的噱头。 实际上,万能险就是一种终身寿险,每年扣除保障成本且能终身续保的消费型终身寿险。可附加重疾险、小额医疗险、意外险及万能理财型账户。万能其实就是指兼具理财功能的万能账户,保险兼理财,可能成了很多消费者趋之若鹜的一个重要原因。 只要稍微了解一点保险的人都知道,商业保险的保费是根据被保人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保额、交费年限来决定,但万能险是个例外,万能险属于认缴保费,唯一的一种不由上述因素来决定的一种商业保险。 那么万能险到底是一种什么形态,到底有哪些保障,在了解之前先要清楚几个基本概念。第一个就是基本保额,以寿险为例,基本保额就是寿险保额,也就是身故赔付的金额;第二是危险保额,危险保额等于基本保额减去账户价值;第三是保障成本,根据危险保额对应的被保人年龄、性别每年扣除的成本;第四,账户价值,万能险有两个基本账户,保障账户和万能账户,保障账户用于保障成本的扣取而万能账户用以理财收益,这里所说的账户价值就是指万能账户里面的资金。举个例子,基本保额十万,账户价值三万,危险保额就是七万,而保障成本就是按照七万的保额来扣除,如果账户价值保持不变,随着年龄的变化保障成本会相应的增加。 万能险交费以后每年会扣除相应的初始费用,比如年交六千的保费首年的初始费用会扣除50%,余下的部分会分别进入保障账户和万能账户,万能账户的资金会根据保险公司经营状况和预期利率累计生息。而初始费用扣除过高,投保前两年退保损失过大,也成为了客户吐槽的一个方面,实际上退保等同于违约,收取违约金无可厚非。 万能险的主险为终身寿险,附加终身重疾、长期意外、小额医疗等,区别于普通终身寿险固定年限缴费保终身,万能险是不限缴费年限。只要有危险保额存在,就会扣除保障成本,而危险保额取决于账户价值,账户价值越高,扣除的保障成本越低。而出现理赔时,赔付的基本保额中包含合同本身的账户价值,换句话说也就是用本来属于自己的钱来赔给自己,而保险公司实际需要付出的仅仅是危险保额,因为保障成本仅仅扣除了危险保额的部分。 几乎所有保险公司业务人员在宣导万能险时强调的都是万能账户的收益,而不是保险的保障本身。往往投保人看重万能险的也是万能账户的利率收益可达5%以上,且灵活支取,考虑到中国人对于理财的认识,保障成本扣的越少越好,一个最简便的途径便是提高年交保费。原因是提高年交保费可以快速累积保单账户价值,危险保额越低,保障成本自然就降低了。如果把年交保费从六千提高到两万,其实保险公司的目的就达到了,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圈钱”。当账户价值达到或者超过基本保额时,不再扣除保障成本,账户里面的钱性质就转变为理财,失去了保险存在的意义。 最近几年存在一种追风的现象,只要稍微有点实力和背景的公司,都有进入基金和保险等金融市场的倾向,不管是互联网还是实际操盘,都对保险市场资金红利有着疯狂的痴迷。当然,我们不反对险企对于保费的二次投资,但是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资金流向,作为消费者是难以把控的。难道那些四线五线的房企入主保险公司不是为了最大程度的解决地产业的资金流?又有多少跨行转型的企业不是为了短期的利益来享受资金的红利,我又怎么相信他们真的是要在这个行业沉淀一代甚至几代人,资本运作存在的公司,风险又该怎么规避,我真的没信心。 万能险,作为快速提升有效保费的一种方式,自然是受险企追捧,但是对于保障需求型的客户而言,着实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当然,对于已交数年保费的投保人,正确判断账户价值及利率走向,选择恰当的时机调整。特别是被保人为未成年人,因保障成本低,在家庭资金不吃紧的情况下,继续持有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你敢说实话吗? 对于没有接触过专业寿险顾问的准投保人或者投保人来说,商业保险存在很多缺点和陷阱。是的,我也承认,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讲,这些所谓的缺点和陷阱只是规避经营风险的一种方式,毕竟商业保险从本质上是逐利的商业行为。 绝大部分的商业模式都利用了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特别来达到商业的目的,从客户的角度讲,信息对称一定是最好的结果,那样意味着我们能以最实惠的价格买到最优质的商品。我认为,所谓的信息对称就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对于简单的商品,我们想要获得信息对称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复杂的商品,类似于服务规划类商品,信息对称的成本特别是边际成本比较高,所以我们在控制这个成本时就会想到用适当的价格找到一个中间渠道来更快速的获取对称信息。在保险行业,这个中间渠道就叫做寿险顾问。 所谓顾问,要在保险公司和投保人之间起到沟通的桥梁作用,利用自己的专业来解决投保人的疑惑和正确规划投保人的家庭保障以达到投保人对保障需求的利益最大化,这里所指的疑惑就包括商业保险存在的缺点和陷阱。很多经纪人在和客户沟通的过程中,过分的考虑自己的利益或者以业绩为导向,不顾投保人的利益进行推销,造成了实际情况中投保不合理甚至入坑的事实。 保险公司为了让保险商品平民化,可谓在不遗余力的开发适合市场的产品形态,以健康险为例,在这个发病率不断提升的年代价格还在不断的下降,这是为什么?保险商品价格下降的前提就是保险公司提前规避掉了一些风险。比如两年不可抗辩条款,看似保护投保人的利益,但是保险责任也有相应的对策,重疾必须首次发生才能理赔。医疗险不保证续保,一万免赔额也是众多吐槽中的一种,但是正是因为有这一万的免赔额存在才能让我们以一年几百的价格享受到高额的医疗保障,如果没有这些所谓的“坑”存在,我们大多数人都买不起保险。只不过这些“坑”明明白白的存在,但是被很多不太良心的经纪人视而不见,为了业绩为了佣金就有了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刻意隐瞒缺点,故意不如实告知等等,更有甚者是根本不知道保险到底是什么。 在我看来,这些所有的缺点其实不能叫缺点,这是一种规则,只要我们弄清楚了这些规则,就可以实现客户利益的最大化。我会明明白白的讲清楚规则对于投保人的利弊,并且能在投保人提出质疑的同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我从来不担心这些所谓的“坑”能影响投保人的合理判断。 我敢对投保人说实话,我敢告诉他们保险有哪些规则,以及规则的适用范围,当客户真正理解以后,对于保险也就能欣然接受了。服务行业,客户的体验感和满意度提升以后,就不会再觉得掉进了坑里。为什么很多人不敢说实话,一是因为担心客户提出疑问自己没有响应解决方案而不能成交,二是因为根本就不知道说什么才是实话。 我敢说 你敢吗?
一笔“万能险”的金融账 最近看到很多朋友在纠结和咨询万能险,觉得万能险存在巨坑,保障不合理,现金价值低等特点,是一种闻着者伤心、听者流泪的坑货产品。 今天我就结合我在展业过程中遇到的各公司万能险合同及不同客户的反馈,对万能险做一个完整的剖析。 所谓的万能险其实并不是万能的保险,万能两字可能误导了大部分消费者,觉得有这样一份万能险就能高枕无忧,真正到了需要的时候才发现万能的噱头。 实际上,万能险就是一种终身寿险,每年扣除保障成本且能终身续保的消费型终身寿险。可附加重疾险、小额医疗险、意外险及万能理财型账户。万能其实就是指兼具理财功能的万能账户,保险兼理财,可能成了很多消费者趋之若鹜的一个重要原因。 只要稍微了解一点保险的人都知道,商业保险的保费是根据被保人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保额、交费年限来决定,但万能险是个例外,万能险属于认缴保费,唯一的一种不由上述因素来决定的一种商业保险。 那么万能险到底是一种什么形态,到底有哪些保障,在了解之前先要清楚几个基本概念。第一个就是基本保额,以寿险为例,基本保额就是寿险保额,也就是身故赔付的金额;第二是危险保额,危险保额等于基本保额减去账户价值;第三是保障成本,根据危险保额对应的被保人年龄、性别每年扣除的成本;第四,账户价值,万能险有两个基本账户,保障账户和万能账户,保障账户用于保障成本的扣取而万能账户用以理财收益,这里所说的账户价值就是指万能账户里面的资金。举个例子,基本保额十万,账户价值三万,危险保额就是七万,而保障成本就是按照七万的保额来扣除,如果账户价值保持不变,随着年龄的变化保障成本会相应的增加。 万能险交费以后每年会扣除相应的初始费用,比如年交六千的保费首年的初始费用会扣除50%,余下的部分会分别进入保障账户和万能账户,万能账户的资金会根据保险公司经营状况和预期利率累计生息。而初始费用扣除过高,投保前两年退保损失过大,也成为了客户吐槽的一个方面,实际上退保等同于违约,收取违约金无可厚非。 万能险的主险为终身寿险,附加终身重疾、长期意外、小额医疗等,区别于普通终身寿险固定年限缴费保终身,万能险是不限缴费年限。只要有危险保额存在,就会扣除保障成本,而危险保额取决于账户价值,账户价值越高,扣除的保障成本越低。而出现理赔时,赔付的基本保额中包含合同本身的账户价值,换句话说也就是用本来属于自己的钱来赔给自己,而保险公司实际需要付出的仅仅是危险保额,因为保障成本仅仅扣除了危险保额的部分。 几乎所有保险公司业务人员在宣导万能险时强调的都是万能账户的收益,而不是保险的保障本身。往往投保人看重万能险的也是万能账户的利率收益可达5%以上,且灵活支取,考虑到中国人对于理财的认识,保障成本扣的越少越好,一个最简便的途径便是提高年交保费。原因是提高年交保费可以快速累积保单账户价值,危险保额越低,保障成本自然就降低了。如果把年交保费从六千提高到两万,其实保险公司的目的就达到了,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圈钱”。当账户价值达到或者超过基本保额时,不再扣除保障成本,账户里面的钱性质就转变为理财,失去了保险存在的意义。 最近几年存在一种追风的现象,只要稍微有点实力和背景的公司,都有进入基金和保险等金融市场的倾向,不管是互联网还是实际操盘,都对保险市场资金红利有着疯狂的痴迷。当然,我们不反对险企对于保费的二次投资,但是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资金流向,作为消费者是难以把控的。难道那些四线五线的房企入主保险公司不是为了最大程度的解决地产业的资金流?又有多少跨行转型的企业不是为了短期的利益来享受资金的红利,我又怎么相信他们真的是要在这个行业沉淀一代甚至几代人,资本运作存在的公司,风险又该怎么规避,我真的没信心。 万能险,作为快速提升有效保费的一种方式,自然是受险企追捧,但是对于保障需求型的客户而言,着实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当然,对于已交数年保费的投保人,正确判断账户价值及利率走向,选择恰当的时机调整。特别是被保人为未成年人,因保障成本低,在家庭资金不吃紧的情况下,继续持有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保险小白如何选择重疾险健康险市场的竞争趋近于白热化,各大险企 保险小白如何选择重疾险 健康险市场的竞争趋近于白热化,各大险企都不断推出和更新自己的优势产品抢占精细化耕耘的重疾险市场份额。琳琅满目的重疾险种类,真是挑花了眼,真正做到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也是极少,到底应该怎么选择适合的重疾产品,怎么选择适合的保险责任,怎么选择良好口碑的公司,以下一一进行阐述。 在谈重疾险的选择之前,一定要明白购买重疾险的原因、额度及保障年限,然后才涉及到产品的选择和搭配。 重疾险是一种给付型险种,给付标准大概分为三种。第一,确诊给付,如恶性肿瘤、III度烧伤;第二,达到某种状态给付,如急性心梗、深度昏迷;第二,实施了某种特定手术给付,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手术。 重疾险主要分为三个板块进行讨论,重疾病种、保险责任、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指标。 先看看重疾病种,重疾险的病种构成为国家标准25种加自订标准N种,其中国标25种重疾理赔可占整个重疾理赔98%左右,其中恶性肿瘤理赔又占到70%以上,所以重疾的病种多少其实就是一种噱头,博取关注的方式而已,当然在预算相同的情况下病种的确是多多益善。 再看看轻症和中症,所谓的轻症、中症,实际上是疾病确诊在不同的阶段,也可以理解为重大疾病的前期。既然国标25种重疾病种理赔占比如此之高,那么相对应的轻症也必须尽可能多的包含在内,才能称得上是一款良心的重疾产品。从我对个险、网络、经代渠道产品梳理的结论分析,筛选出几款有代表性的重疾产品,平安大福星、工银安盛御享人生、大都会健康随心、光大永明超级玛丽、瑞泰瑞兴等。 再谈谈保险责任,一般来说重疾险的保险责任分为重疾保险、重疾多次或癌症额外给付、身故责任、轻症及中症保险、各种豁免。其中标配为重疾保险、轻症及中症加豁免,可不选择身故责任的产品多存在于经代渠道,如超级玛丽、瑞兴等。 这里重点谈谈重疾的多次赔付和癌症的额外给付,我们知道重疾险的作用是解决我们在养病期间对收入的担忧,而重疾的多次赔付也就是解决重疾康复以后再次罹患其他重疾的赔付。其实我们只需要稍微的看一下重疾的赔付标准就应该明白,什么样的疾病才称得上重大疾病,总结起来用四个字来形容-九死一生。 其实我们很多人在侃侃而谈的时候都不愿意直面重疾的影响,且不说花多少钱的问题,我先问个问题,你敢想象你得癌症或者尿毒症或者做肝移植手术的画面吗?这个问题可能难倒了很多人,是的,连第一次重疾都不敢想象的时候你有必要考虑第二次重疾吗,所以请做足第一次重疾的额度。 说说癌症,以癌症70%以上的重疾赔付比例,我们一定有必要单独聊聊。现在医疗水平在不断的进步,癌症生存率也在不断的提升,随之而来的就是癌症的复发、转移、新发,健康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焦点的同时,癌症的额外赔付也一定会是我们配置重疾险的主流。如果在重疾多次赔付和癌症额外赔付中做一个抉择,请……这样操作,你懂的!当然,土豪随意,要顶配。 轻症和中症的赔付比例大同小异,赔付次数也相差无几,但因为轻症的赔付比例较低,所以赔付的额度相对于重疾也较低,故轻症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豁免后续保费,至于怎么选择轻症的病种,请私信我做对比。 最后谈谈保险公司的选择,中国大陆每一家保险公司都是正规合法经营,但是从众多公司中选择出最适合的,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公司的选择中,主要考虑两个指标,一是保险公司遵循的理赔原则,二是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理赔原则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近因原则,也是绝大部分合资公司采取的理赔原则;偿付能力是一家公司经营稳健的标志,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选择偿付能力高且经营状况持久稳定的公司。 类似某年人寿,偿付能力常年徘徊在监管红线上下,且大股东变更频繁,让我实在对他未来的盈利状况没有信心。可能很多人会说,只要符合条款规定就可以赔,但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模棱两可的事情太多,他是没有看到某安在线对于医疗险合理理赔的推脱,一个不赚钱的公司,理赔或者通融理赔的时候不出现任何的波折,任何一个智商在线的人也许都不会相信。 所以,我更倾向于合资公司,毕竟外资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对风险的控制更加合理。 对于前面筛选的几种产品,个人给出一些建议,如果预算充足且看重增值服务请选择大都会健康随心,如果预算紧张但看重基础保障可以考虑光大超级玛丽。当然,没有完美的产品,也没有完美的方案,重疾市场的耕耘也在慢慢的细分投保群体,针对不同人群定制差异化、合理化的产品形态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健康风险我们不能把控,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把风险扼杀在摇篮中,刻不容缓。
保险到底是什么?晃眼一看,多么搞笑的问题,保险不就是交了多少 保险到底是什么? 晃眼一看,多么搞笑的问题,保险不就是交了多少钱,出事了就赔吗?难道保险还能说出什么高大上的社会意义来? 的确,保险的形式就是出事了就赔,严格来说这只是保险的表象。和众多商品所存在解决单一的功能有所区别,类似于药只解决某种疾病治愈,保险更多的是解决一种社会人身后所隐藏的道德、亲情与私欲之间的矛盾。 前不久网上流传了一个比较扎心的案例,小两口从事教师职业,有房有车,生活小康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幸的是老公的父亲重病住院,且病情不太乐观,治疗费用高昂。若是卖车卖房救治,康复的希望也渺茫。毕竟还有嗷嗷待哺的幼子,老公也举棋不定,在网上求助,应该卖房尽孝还是财产自留,真是一个矛盾的体现。很多时候我们也会面对这样的无奈,面对我们无能为力却不得不为的尴尬与辛酸。 商业保险从数百年前诞生之日起就被人们打上了“爱与责任”的标签,浅显的看这就和代表爱情的砖石经典广告“砖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一样的荒谬可笑。实则不然,爱情这种伟大的信仰我们无法用价值来标的,只能用一种不存在价值而存在价格且被公认的实物来象征。“爱与责任”其实不只是一种真情流露的体现,更是一种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亲情和道德的一种延续。 这个社会只有两种人会拥有保险,一种是对自己负责的人,一种是对家庭负责的人。对自己负责的人会保证自己的健康风险,不为家人增添额外的经济负担;对家庭负责的人会保证自己永远离开的时候,还能用另外一种方式来代替自己永远陪在家人的身边,让亲情得以延续。 其实,我们大家都没错,不管有还是没有,生老病死这样的自然规律永远都不可能被替代。只不过很多人都没想过我们以后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况,如果我们真的无法承受,也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面对。以伤害家庭利益为代价来应对,至少从内心说我们并不愿意;用自己平时的一部分零花钱积少成多来应对,我觉得大家都还可以接受;通过网络渠道众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方式来解决,大家都鼓掌叫好。第一种方式要面临亲情与私欲的矛盾,第三种方式要解决道德(信任危机)与私欲的矛盾,而第二种方式貌似就成为了在这个人与人信任感越来越低的社会中最合理的一种解决方式了,而保险就是这种零花钱积少成多的一种体现。  现代保险主要分为寿险、健康险、年金险、意外险,而健康险中的重疾险、医疗险以及寿险、意外险被称为基础保障,责任分工和职能各不相同。而所有人身保险的意义都是一样,都是保证我们创造现金流的能力。重疾险保障的是躺在病床上不能工作的时候这笔现金流对家庭的意义、寿险保障的是永远离开以后这笔现金流对家庭的意义、年金险保障的是退休以后没有收入这笔现金流对家庭的意义、意外险保障的是意外发生以后不能工作这笔现金流对家庭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在意自己要有多少钱,我们更在意的亲情的维系和延续,在意的是活着的体验和尊严。只不过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我们在意的亲情和尊严很多时候都要靠现金来维系,所以我们尽量不要去挑战道德的底线。 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觉得保险就是花钱,如果没出事,钱就浪费了。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我类比于房子,形象的做一下说明。我们都需要有一个住的地方,要求不高,两居就可以。如果我没有积蓄,工资也不高,我会选择租房,房租每月1500,后期可能会涨价也可能房东不续租给我;如果我收入还不错,交个首付,房贷每月3000,交20年期满后房子就永远属于我,不存在房贷涨价和不续租的风险。保险同理,消费型和储蓄型共存,只是看你愿意把这个杠杆做多高,仅此而已。 所有的矛盾都是隐形的客观存在,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很大,不可能完全解决,我们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把这种影响降低,所以利用金融工具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保险存在的作用除了解决我们的基础保障以外,还有更高层次的职能。比如财富增值、合理避税避债、资产隔离、婚姻风险资产保全、财富传承等,怎样做好架构搭配、资金合法转移,结合法律顾问、税务顾问以及资产信托来合理配置,的确是一门技术活。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