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声百味 人声百味
关注数: 159 粉丝数: 316 发帖数: 2,936 关注贴吧数: 9
东营市的由来 前言资料: 黄河三角洲新淤地移民村——“吴家营”的开立 众所周知,黄河在历史上以“善徙、善决、善淤”著称于世,黄河三角洲自古以来即“增长”不断。明代初年,统治者为尽快恢复和发展遭元代末年战乱和灾荒重创的经济,颁布“招垦”政令,软、硬兼施地组织实施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影响重大的“移民就宽乡”运动。广阔的、人烟稀少的黄河三角洲新淤地宜垦地区,也成为了这次移民运动的重要安置地之一。据东营村《王氏纂修支谱》(清道光六年〈1826年〉纂修。清同治年间村内修立王氏祠堂)记载,就在这次移民运动中,由枣强县迁来的王聪、王明、王睿三兄弟(祖籍有疑问,待考),被安置在了辛店村(约立村于唐代初年)东北约 3.5公里处、一条自然形成的弯弯曲曲的大致西北——东南走向的低洼河沟(现广利河)东北岸边。河沟对岸偏西不远处,则安置了同期同地迁来的移民王五功(据西营村《王氏支谱》)一家。随着时间推移,河沟两岸逐渐发展成村落,合称“吴家营”(村名来由失考,冠名年代不详)。 东营市中心 由“吴家营”——衍生出“东、西吴家营”——进而又简化为“东、西营” 吴家营,系由隔河相对的两个自然居住区组成。据当地民间传说,久而久之,人们为方便日常生活,便习惯地称河东北岸的居住区为东吴家营、河西南岸的居住区为西吴家营(何时形成为这样的概念不详)。约到了明代嘉靖年间,东、西吴家营的称呼在人们的口头上已定格为“东、西营”(具体何时形成这样的概念不详)。自此以后,顺应这一趋势,两居住区便一直称为“东营村”、“西营村”。“吴家营”的称谓在日常生活中消失了,只留在了有关代代沿袭的族谱记载中。 胜利油田 伴随着华北石油的发现产生了“东营地区”的概念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在华北平原(华北盆地)上找油实现了重大突破。1959年,地质部中原物探大队地震2队在东营村附近进行地震普查,发现地下一个良好生油构造(后被命名为:华北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区东营凹陷构造);原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勘探处32120钻井队在这个构造上钻探“华8井”(东营村以东约1.5公里处),于1961年4月16日完钻试喷,获得日产8.1吨工业油流。受这一特大喜讯鼓舞,同年9月1日,华东石油勘探局(同年7月华北石油勘探处并入该局)专门成立了东营办事处,领导山东省“东营探区”的石油勘探工作。正是从这时起,“东营”的涵义不再局限于一个小村庄,开始具有了“区域”性的内涵。1964年1月21日,石油部党组向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家经委报送了《关于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的简要报告》,报告中明确使用了“……山东广饶县东营地区……”这一地理概念。同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批转了这个报告(中发[64]57号文件),同意组织实施华北石油勘探会战。随着石油勘探会战的深入发展,以胜利油田基地(现东营市西城)为中心的东营地区的概念逐渐明晰、成型,并逐步为世人所认同、接受。 东营市成立 冠名市级行政区——“东营市”诞生 胜利油田在黄河三角洲上迅速崛起,带动了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较快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胜利油田的生产建设,促进黄河三角洲全面开发,1982年8月22日,中共胜利油田委员会、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向山东省委、省政府报送了《关于建立东营市的请示报告》。报告中对市的名称使用“东营”一词作了如下说明:“‘东营’这个地名,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全国皆知,故建议市的名称叫‘东营’。”是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以鲁政发(1982)103号文件上报国务院。同年11月10日,国务院以(1982)国函字241号文件,正式批准了山东省人民政府的请示报告。1983年10月15日,近2000名干部群众在胜利油田胜利会场隆重集会庆祝东营市成立,“东营市”诞生。从此,东营人民在中共东营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踏上了全面开发黄河三角洲、建设新东营的伟大征程。◆◆◆家史◆◆◆ 吴良字種和生性雄伟刚直号老实吴,明帝赐封兴隆世家。与弟弟吴祯以勇略闻名。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吴良自凤阳府三和集投奔朱元璋,担任帐前先锋,1354年(元至正十四年)秋,吴良随朱元璋夺取滁州。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春,随朱元璋攻占和州(今安徽和县明朝淮西总管府驻地)。六月,从渡长江,攻占采石(位于安徽马鞍山市西南)、姑孰、太平(今安徽当涂)、溧水、溧阳。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随朱元璋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累立战功,又随徐达攻克镇江、常州,守卫丹阳。1357年(至正十七年),吴良夺取秦望山,攻克江阴。朱元璋便任命吴良为指挥使,镇守江阴(苏州)。当时,江阴地处要冲,背靠长江,扼守南北咽喉。吴王张士诚占据吴地,横跨淮东、浙西,兵强粮足,数次犒赏将士,欲要夺取江阴。朱元璋指示吴良道:“江阴是我东南屏障,你要对士兵严加约束,不要收留在逃人员,不要贪图小利,不要和地方势力争斗,只要让境内人民安居乐业就行了。”吴良谨守命令,并修筑防御设施,后因功进封枢密院判官。1359年(至正十九年),东吴军(张士诚的军队,朱元璋称西吴)大举进犯江阴,战船横布大江。大将苏同佥驻军君山,指挥作战。吴良派弟弟吴祯出北门迎战,又暗中命元帅王子明自南门出击,两军夹击,大败东吴军。 不久,东吴军又进犯常州。吴良派兵由小路出击,在无锡歼灭东吴援军。当时,朱元璋亲率大军与陈友谅交战,国都金陵兵力空虚。张士诚却不敢北上进攻,就是因为有吴良镇守在江阴。1365年(至正二十五年),徐达、常遇春夺取淮东,攻克泰州。张士诚再次出兵马驮沙,侵占镇江,并派数百艘战舰沿江而上。吴良在江阴严阵以待。1366年(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亲自率军救援,大败张士诚,一直追击到浮子门。这时,吴良也出兵夹击,俘敌二千。 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平定张士诚,加封吴良被为昭勇大将军、苏州卫指挥使,改镇苏州。吴良在苏州,修缮武器装备,加强军民团结,进封都督佥事,又改镇全州。1370(明洪武三年),吴良升任都督同知,封江阴侯,食禄一千五百石,后追加一千石,获赐铁券。1371年(洪武四年),吴良奉命征讨靖州(在今湖南)、绥宁(在今湖南)诸蛮族。1372年(洪武五年),广西蛮族叛乱,吴良又作为征南将军邓愈的副将,与平章李伯升出兵靖州,征讨叛乱。吴良征战数月,将左江、右江、五溪地区的叛乱全部平定,又赶赴铜鼓、五开,收复潭溪、太平,并在铜关铁寨歼灭清洞、崖山叛军。诸蛮族尽皆恐惧,纷纷归附朝廷,粤西地区得以平定。1373年(洪武六年)朱元璋诏书江阴候吴良凤阳府督屯田居和州总管府(乌江镇)。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将青州封赐给齐王朱榑,吴良是齐王的岳父,朱元璋授命青州督建王府,居青州三和街,候官营(齐王府北门)。1381年(洪武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吴良在青州病逝,时年五十八岁,墓碑记载亥山已向斗牛形。朱元璋辍朝三日,追赠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中军都督、江国公,赐谥襄烈。1382年(洪武十五年)二月,赐葬钟山之阴。 受胡案影响,吴良次子寿安支有孙三人,思贤思礼自江南徐州之乌龙江老鸦窝迁吴家营。留守候府一支思元后裔自应天府后宰门候府经河北马鞍厂迁居青州吴家井,其后裔三支分迁高柳、红河、井塘。 东营西营,东营高家港 属于吴良吴祯部队驻扎之地
寿光虎头鸡的故事 资料整理(吴明远) 靖海侯吴祯摔领近卫军(百姓称虎头军)从常遇春自铜陵取池州,以舟师毁其北门,入城。敌舰百余至,复大败之,遂克池州。由此引出一段美食典故: 叛军将要兵临城下。县衙的厨子为解决官军吃饭问题,就上街走进一户户人家,晓之以利害,动员全城百姓从自家的口粮中捐出一点用作军粮,以解燃眉之急。 全城百姓纷纷捐粮,县衙的厨子和众人在县衙门口支起一口大锅,为官军烹制食物。 但是,百姓捐出的粗粮多,细粮少,也缺少能为众将士急需快速补充热量和营养的肉类。于是,县衙的厨子把县衙饲养的上百只鸡宰杀干净,然后切成鸡块,再裹上蛋液调制的面糊,下油锅炸至六七成熟后,放入大锅再炖一小会儿,然后分给官军吃。 香气四溢的鸡肉瘦而不柴,加上汤汁鲜美,众将士吃过后精神百倍,马上迎击赶来的叛军。最后,官军以叛军首领被斩于马下,叛军投降而获胜。 众将士班师路过乐安,拜谢百姓,仍念念不忘出征之时吃过的鸡肉。将军就问随军县衙厨子这道菜的菜名。厨子大笑着回答:“虎头军吃的鸡,能产生虎威,菜名就叫‘虎头鸡’!” 此后不久,县衙的厨子在(乐安)广饶摆了一个小摊,卖起了“虎头鸡”,闲时便为食客说书,讲的正是“虎头军吃了虎头鸡歼灭叛军”的故事。后来,“虎头鸡”这一美食被南来北往的商客带到了很多地方,其中在山东寿光,“虎头鸡”颇受人们青睐,其渊源来自于吴祯建吴家营于寿光,其兄江阴候吴良后裔居寿光吴家营。 近卫军(队长即明朝靖海侯吴祯)被百姓称虎头军,源于兵士肩头虎头配甲。近卫军设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武德卫、龙骧卫、豹韬卫、飞熊卫。这是一支特殊的军队,他们始建于明朝初年,他们强大的战斗力一直维持到了明朝末年,他们战斗于农民军战场,也曾和清军鏖战。我们可以看到,清朝之所以能夺下江山,并不是数量稀少的八旗军队战斗力逆天,而是依靠那些投降过来的大量明军。但和其他投降清军的明军不同,不管在哪一个战场,这支特殊的军队都没有一个人选择投降,甚至于丈夫战死了,妻子就顶上去和敌人打到最后一刻。而这支誓死不投的军队的前身就是是朱元璋创立的亲卫军,到了明朝末年,这些亲卫军许多都沦为了仪仗队,失去了往昔的强大,只剩下四卫营完好如初。于是,崇祯帝便将四卫营改编成勇卫营,由太监曹化淳率领。因为勇卫营士兵衣服上画由黑色老虎头,旗帜又是黑虎头旗,因此勇卫营又称"黑虎头军"。勇卫营虽然不足一万人,但战斗力强悍,因为是天子亲军,他们有很高的荣耀感,绝不会怯战投降。图片来源于明朝南京功臣墓吴祯墓前武将此为江阴侯吴良后裔曾居池州的记载。(吴良吴祯是兄弟,明朝档案可查)四世名源于虎头军
一个关于发展地方经济的话题 十年多年以来,从七五建设项目纯碱厂开始,大家洼就开始疯狂的聚集人气,一个贫瘠的土地上也建设起了初具规模的城镇:样板。甚至超越了百年老镇羊口。可以说这些年的发展离不开政策,也离不开大家洼的资源优势。 而如今的现状 1:以前赶海的人群在通往老河口的路上几乎消失了。主要的原因是滩涂被圈起开发。湿地损失严重。还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吗? 2:大家洼主要的生活人群大部分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移居的一部分人(和当地的原住民),而这部分人都来自全国各地,随着多年单位不招工,这部分人的后代又散居各地。大家洼又将失去一部分生存的人群。从大家洼年轻一代在寿光或是潍坊购房来看,大家洼不过就是一个属于他们人生的驿站罢了。人的流失不可怕,可怕的是传承的丢失。 3: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贫乏,人的流失严重。造成了像榆树村整个村几乎全部是外来的打工人员居住的现象,他们这部分打工者享受的是老一辈大洼人创造的就业机会。赚取了大家洼的资金后又会用于改善他们各自的生活。而对于大家洼来说,损失的不仅仅一点点资金,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4:央子想发展,大洼也想发展,而央子投下的巨额资金,需要央子去买单力量是薄弱的,而需要大家洼去买单,也是很不现实的,因为大家洼现在就剩下些老弱病残。让这些老弱病残去央子买房去生活现实吗? 5:最后需要说的是,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更需要有政府去为百姓多干点实事。环境美了,房子便宜了,各单位每年招收地方青年参加工作,真正的把人留在大家洼,真正的让老百姓爱上大家洼。那么外来的打工者,也会更多的考虑入住大家洼,会有更多人来融入这个大发展的时代。发展好了,没准在寿光潍坊买房的会回迁大家洼。人气都扎根大家洼了,何愁大洼的明天不美好。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