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人湘语 湘人湘语
关注数: 117 粉丝数: 131 发帖数: 4,650 关注贴吧数: 28
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的分界 在亚热带地区,相比南亚热带的界定较相对的鲜明化 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分界问题一直比较模糊,除了四川盆地与重庆-巫山长江流域河谷地区,这样的低温稳定区域较好区分,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的分界地带都是振荡式的,在这个震荡地带,几乎没有任何一地可以说能保持两百年的气候带定性。本贴供大家讨论近几十年内的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北-中亚热带分界地带区域(云南-贵州因多高海拔地带过于复杂暂不讨论),以及这几个省的省会城市气候界定的问题。 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的界定相对容易,因为南亚热带极少到零下,从植被就可以看出,于是多年平均极端低温零上,零下低温出现不到10年一遇,最冷月10度以上,不容易出现气候学上的冬天,基本就可以确定为南亚热带以上的越冬条件,最关键的表现还是在植被上,代表性农作物如龙眼、荔枝、黄皮、芒果等能多年收成经济化种植,代表性园林植被包括多类榕树、多类不甚耐寒的棕榈(如假槟榔、美丽针葵、狐尾椰子)、多类桉树等中亚热带地区明显不能多年越冬的植物,这些植物大多数能容忍的极端低温就在0度左右,0度是一个非常适合作为界定的温度。 当然不乏一些过渡带,四川盆地南部的宜宾-泸州部分地区,重庆境内的一些小气候区、浙江苍南南部以及一些南部海岛、福建霞浦-沙县-大田一带,广西阳朔-贺州等地,能经济化种植南亚热带植物,但最冷月均温不足,而且喜温作物的收成稳定性要差些,而且这些过渡地带面积都不大。 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界定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国内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与共识,甚至还有一些人认为北-中亚热带划分根本就是多余,植被上的差异远不如中-南亚热带那么明显。除了长江河谷相对稳定,其余地区即使如温州桂林赣州等靠近南亚热带的地区,年极端低温破零都不稀奇,植被上与北亚热带见不到太明显的差异。典型的常绿植物香樟、苦槠、桂花、杜英,经济作物柑橘枇杷等,基本在中-北亚热带区域都能见到。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能种植耐寒性小叶榕、黄葛树等植物的地区,能肯定至少是中亚热带属性。但对于不能种小叶榕的地区,就不是那么好界定了,浙江台州以北、江西吉安以北,湖北巴东河谷以东、湖南衡阳以北(湖南野生小叶榕只有在永州等地有,但归于衡阳71-00年的极端低温高于吉安地区,本文暂定湖南能引种小叶榕的北界为衡阳) 虽然国内曾经给出过最冷月均温4度或者5度的数据、常绿-混交阔叶林、柑橘的经济化种植来衡量,但也没有统一的认同标准。 这里表达一下个人意见,1.中-北亚热带之分确实意义不如南亚热带一样显著;2.如果一定要分中亚热带,我认为最关键的最表象的标准就是植被,森林必须是典型的常绿阔叶林,而不是常绿落叶混交的阔叶林(注意不是松树类的常绿针叶林),典型的经济作物有柚子、脐橙等,宽皮橘都不能直接界定中亚热带,园林应用上,香樟多年基本无冻害且能在野外自然成林(北亚热带地区香樟难以在野外自然成林),能大面积而不是利用小环境多年种植有一定耐寒能力棕榈植物(如加拿利海枣、中东海枣、华盛顿棕榈、蒲葵等),其中能否种植小叶榕可以作为区分中亚热带南北部的重要依据。气候是由许多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仅采用若干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或极植作为划界指标,是不能说明气候整体的;而气候对其他自然因 子和人类环境的影响 , 则是它的整体。 尤其是自然区划中,各家所选的气候指标常不一致,以致对区域界线的划分各持异见。自然界是一个统一整体,是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综合体, 我觉得在气候带的划分中,地理指标和气候指标的综合考虑才能划分气候带。植被的分布与作物的种植是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的指示器。3.如果从数据出发,综合评定的指数就是关键越冬条件指数,个人认为,应从如下几个部分组成:1.多年最冷月均温达到5度(加权指数15%),最冷月均温在南中国评定越冬条件有一定意义,但不是全部,如川盆虽均温不是太高但极端低温低和无霜期长,喜温作物越冬条件明显好于同均温的长江中下游某些地区,在美国南部则最冷月均温意义不足5%;2.10℃以上的年积温应该达到5300度(加权指数3%),年积温只是总热量,很少能代表越冬条件(如泸州积温不如赣州,但越冬强于赣州能种荔枝);3.低温频率,包括年均低温日(包括低温破零天数等加权指数15%)、小于5摄氏度积寒指数(加权指数15%)、年均冰日数(加权指数10%);4.低端低温状况,包括多年平均极端低温(加权指数15%)、极端低温(加权指数6%)、极端的多年最冷月均温(加权指数10%);5.冬季日照时数(加权指数4%)。6.无霜期(加权指数7%) 现在,就来对长江中下的省会级城市越冬条件逐项算分, 1.全部采用1986-2015年的国家站一月均温(数据来源台风论坛)注:1991年开始,上海的国际交换站和国家代表站由58367龙华改为58362宝山,龙华1986-1990年一月均温分别为3.3,5.1,5.4,5.5,5.0,这五年一月平均4.86度,图中是1991-2015这25年的一月平均4.8度,(4.86*5+4.8*25)/30≈4.816,记为4.8; 长沙国家站从1986年的马坡岭,1987迁移到望城坡,马坡岭1986年一月均温5.6度,1987-2015一月均温5.2度,(5.6+5.2*29)/30=5.213,记为5.2度。 2.日均温10℃以上的平均多年积温(数据来源于百度地理吧,取公认的5300度为6分及格,9300度为满分,每100度得分0.1,四舍五入) 合肥4781度 5.5*0.03=0.165分 南京4889度 5.6*0.03=0.168分 上海4958度 5.7*0.03=0.171分 杭州5101度 5.8*0.03=0.174分 武汉5233度 5.9*0.03=0.177分 长沙5457度 6.2*0.03=0.186分 南昌5569度 6.3*0.03=0.189分 3.年均低温日数量(以20天为及格,满分0天,低温日每减少一天加0.1分,数据参考台风论坛,53-14的均值) 南京51天 2.9*0.15=0.435分 合肥43.4天 3.66*0.15=0.549分 上海31.3天 4.87*0.15=0.73分 武汉34.7天 4.53*0.15=0.68分 杭州27.2天 5.28*0.15=0.792分 长沙16.5天 6.35*0.15=0.953分 南昌14.4天 6.56*0.15=0.984分4.平均每年日均温小于5℃的积寒指数(这个数据比较缺乏,而且不好统计,只能以比较充足的近年数据的参考作为一个综合评分的依据,而且近年也只能统计到其中详细的三年数据,在此假 定以180度为及格,0度为满分,每少4.5度加0.1分,如果极寒高于250度,则250度以上的部分后每多10度加0.1分) 南京约425℃ 2.69*0.15=0.4分 合肥约439℃ 2.55*0.15=0.38分 上海约270℃ 4.24*0.15=0.64分 武汉约438℃ 2.56*0.15=0.38分 杭州约238℃ 4.7*0.15=0.71分 长沙约148℃ 6.7*0.15=1.01分 南昌约135℃ 7*0.15=1.05分12-13的低温状况13-14的低温状况14-15的低温状况近几年的破零天数统计。 5.冰日数据。 1.看冰日数量而不看冰日质量(包括冰日内的高低温);2.1951-2013年总共63年,以平均每年一个冰日为及格,原有的计算方式是,杭州为例63/46得出比例再乘以6,这样不合情理,假如以同样的方式计算昆明,那就麻烦了63/2的值再乘以6,会得分得出180分以上。 计算方式,让其尽量接近事实,考虑其对喜温作物的影响,将冰日占有10%的权重不变,计算冰日寒积温,即冰日数量*冰日内平均温度,最终以冰日寒积温计算得分。冰日数以平均每年一个的63个算及格,平均气温以-2度为及格,即总寒积温以63*2=126度为及格,0度为满分,6分以上时每减增加31.5度减少一分;以合肥为0分,每减少102.1度增加1分。最终算出的分数如下,用excel函数算出冰日数据来源于台风论坛6.多年平均极端低温(53-14年的均值,以-5为及格,5度为满分,每高1度加0.4分,数据来源于台风论坛) 南京-8.5 4.6*0.15=0.69分 合肥-8.2 4.72*0.15=0.71分 上海-5.7 5.72*0.15=0.86分 武汉-6.9 5.24*0.15=0.79分 杭州-5.1 5.96*0.15=0.89分 长沙-4.2 6.32*0.15=0.95分 南昌-3.7 6.52*0.15=0.98分7.极端低温(53-14年数据,以-10为及格,5度为满分,每高1度加0.375分,数据来源于台风论坛) 南京-14 4.5*0.06=0.27分 合肥-20.6 2.02*0.06=0.12分 上海-10.1 5.97*0.06=0.36分 武汉-18.1 2.96*0.06=0.18分 杭州-9.6 6.15*0.06=0.37分 长沙-11.2 5.55*0.06=0.33分 南昌-9.7 6.11*0.06=0.37分 8.极端最低的多年最冷月均温(采取建国以来的数据,0度为满分,每增加0.1度加0.1分,数据来自于台风论坛) 合肥55.1 -3.4°C 2.6*0.1=0.26分 南京55.1 -1.3°C 4.7*0.1=0.47分 武汉55.1 -0.5°C 5.5*0.1=0.55分 杭州77.1 0.0°C 6*0.1=0.6分 上海63.1 0.5°C 6.5*0.1=0.65分 南昌77.1 0.9°C 6.9*0.1=0.69分 长沙77.1 1.2°C 7.2*0.1=0.72分 9.年均冬三月总日照时数(81-10数据,以200小时为及格,每加10小时增加0.1分) 南京382.1h 7.82*0.04=0.31分 合肥368h 7.68*0.04=0.31分 上海361.6 7.62*0.04=0.3分 武汉345.8 7.46*0.04=0.3分 杭州327.9 7.13*0.04=0.29分 南昌310.4 7.1*0.04=0.28分 长沙230.1 6.3*0.04=0.25分 10.无霜期(多年大体数据,260天为及格,每加一天加0.1分) 合肥230天 3*0.07=0.21分 南京237天 3.7*0.07=0.26分 武汉240天 4*0.07=0.28分 杭州249天 4.9*0.07=0.34分 上海250天 5*0.07=0.35分 南昌270天 7*0.07=0.49分 长沙280天 8*0.07=0.56分 最终的总分数据汇总:从我的数据统计来看,长江中下游省会城市中能达到中亚热带标准的城市是南昌和长沙,从植被状况来看,个人认为长江中下游连续的中亚热带大致从湖北巴东河谷---湖南环洞庭湖带---江西鄱阳湖沿岸中部以南---浙江金衢盆地南-象山港一线。 值得一提的是,最终的综合越冬条件得分可能并不一定能反映实际情况,源头的数据都是真实的,在不达标的城市中,得分越低的城市,离中亚热带的界定就越远,但分数并非与热量成正比。
中东部同档次一均最容易被人低估的城市 在热作讨论时,长沙、岳阳因表面一月均温不高,看似81-10只有4.9,而且冰日甚多,因此非常容易引发看似一月均温接近地区的嫉妒,尤其早年扣群讨论,长沙的热作水平被低估了。 近期来,尤其以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热迷盯着长沙一均不高,就随意下定论,说长沙热作水平不如宁波,不如上海市中心、不如杭州等言论层出不穷。 一、长沙一月均温偏低 实际是长沙多年以来的气象站都在冷岛,比市区偏低1度左右,而上海的宝山是热岛,上海徐家汇、杭州馒头山、宁波鄞州是市区超级大热岛,馒头山名义上的山,实际是海拔40米的小土丘。 下图可见,2020年长沙省局北院比莲花一均高出1.1度,极端低温方面,省局北院2016年极端都有-1.6度,比莲花高出5度。1951-1980,更接近本底气候,期间一均,上海3.6,杭州3.8,宁波4.2,岳阳4.4,长沙4.7。在此期间,上述地区都是北亚热带,但长沙、岳阳是北亚热带的南部,而宁波是中部,上海杭州只能称之为北亚热带北部。 而低温频率上,此期间的宁波更是与长沙有着巨大的差距。图中可以看出,1975年前,宁波破-5的年份频率是长沙的2倍,1975-2005,宁波破-5的总日数是长沙的两倍多。破-2,破0日数,宁波照样与长沙有大差距,当然宁波的极端低温有点优势,但这低温,在最冷几日,典型中亚热带热作基本都冻死,例如加纳利海枣、蒲葵等,意即51-80,上述地区包括宜昌都无法种加枣蒲葵,都是北亚热带。 二、长沙冰日多 表面看来长沙冰日多,但长沙的冰日都是阴雨压温的结果,低温都比较高,而江浙沪的冰日大多都是冷平流晴冷冰日,低温非常低。可以从日照时数看出,上海冰日内的平均日照时数为7小时,杭州3.4小时,说明两地的冷平流晴冷冰日占据大多数时段,而冷平流晴冷冰日的一大特点是,冷空气可以直接无视热岛,市中心与郊区都没有明显区别,甚至包裹也意义不大。因此2016和2021年,江浙沪的加枣华棕冻死海量。 冷平流下无热岛,下图:2016年1月24日,东部干冷冷平流,徐家汇-7.1度,比南面金山的-6.5还低了0.6度,如果是辐射,徐家汇比金山高出5-7度不稀奇,越晒太阳越冷,类似于2021年东部极寒。而杭州2016年,馒头山低温-8.2,并长时间持续-6以下,冻死大量加枣华棕。16年和21年之后,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露地无维护蒲葵几乎不再见踪影。 而长沙的2008年连续8冰日,最冷的低温却有-4.5度,加枣华棕蒲葵等都被冰雪覆盖,冻死量非常低,圣爵菲斯的几百棵棕榈只冻死了3棵,圣爵菲斯2001年建成并引种大量棕榈,虫害死亡的比冻死的多,如今棕榈仍然是主流景观。而2021-2022冬,长沙国家站两个冰日,低温到了-3.4度,市区小环境的假槟榔都没有明显冻害。2023年,长沙国家站从2021-1-15 4:00 - 2023-1-16 10:00 连续30小时破零,形成实质冰日,但因为是冷岛,而且低温比较高的高质量冰日,所以市区狐尾椰都没有明显冻害。因此,只看冰日数量不看冰日质量对中北亚热带而言是没有意义的。长沙的冰日比拉萨多,近40年来比武汉多,不妨碍长沙新世纪以来市区小环境可以种假槟榔,而武汉连蒲葵都难。 三、1984年-2019年的真实低温频率从上图可以看出,宁波等地与长沙在破-5频率上有着巨大的差距,这还是摈弃了2020-2021年宁波已经4天破-5、长沙多数时段是冷岛、宁波热岛的前提下,实际宁波新世纪以来破-4.8(大量冻死小叶榕的关键低温)的天数,加上20-21,有15天,这种天气足够冻死小叶榕多次。宁波城区新世纪破-5也有13天,而长沙城区新世纪以来没有破-5.如下图。四、植物表现 上海、杭州、宁波等地2016和2021年后,城区无维护蒲葵都难见踪影。而长沙的董棕、假槟榔、皇后葵、多年小叶榕、多年黄葛榕、多年白兰、多年桉树、鹤望兰、幌伞枫、菜豆树等典型中亚热带植物都能在开阔地带或者小环境较好存活。 以至于个别在上海的山东网民在2021年后不敢拍摄上海的露地包裹的菩提榕和秋枫等喜温植物,害怕被揭穿真实越冬水平,甚至见到长沙的黄葛树和小叶榕之后,表现出了诋毁言论和不悦心态。 在宁波的嵊州网民则将脐橙和柚子当成热作,在山西的上海网民则捏造上海复兴公园在4年无维护假槟榔小苗。长沙表面一均不高、冰日多,而被上述几地网民嫉妒碰瓷的案例,以后肯定不会终止。 甚至湖南省内部,都穿线过有两人低估长沙城区的热作条件而被揭穿下不了台的案例。
【20-11-20冷空气吧-讨论】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的分界 在亚热带地区,相比南亚热带的界定较相对的鲜明化 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分界问题一直比较模糊,除了四川盆地与重庆-巫山长江流域河谷地区,这样的低温稳定区域较好区分,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的分界地带都是振荡式的,在这个震荡地带,几乎没有任何一地可以说能保持两百年的气候带定性。本贴供大家讨论近几十年内的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北-中亚热带分界地带区域(云南-贵州因多高海拔地带过于复杂暂不讨论),以及这几个省的省会城市气候界定的问题。 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的界定相对容易,因为南亚热带极少到零下,从植被就可以看出,于是多年平均极端低温零上,零下低温出现不到10年一遇,最冷月10度以上,不容易出现气候学上的冬天,基本就可以确定为南亚热带以上的越冬条件,最关键的表现还是在植被上,代表性农作物如龙眼、荔枝、黄皮、芒果等能多年收成经济化种植,代表性园林植被包括多类榕树、多类不甚耐寒的棕榈(如假槟榔、美丽针葵、狐尾椰子)、多类桉树等中亚热带地区明显不能多年越冬的植物,这些植物大多数能容忍的极端低温就在0度左右,0度是一个非常适合作为界定的温度。 当然不乏一些过渡带,四川盆地南部的宜宾-泸州部分地区,重庆境内的一些小气候区、浙江苍南南部以及一些南部海岛、福建霞浦-沙县-大田一带,广西阳朔-贺州等地,能经济化种植南亚热带植物,但最冷月均温不足,而且喜温作物的收成稳定性要差些,而且这些过渡地带面积都不大。 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界定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国内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与共识,甚至还有一些人认为北-中亚热带划分根本就是多余,植被上的差异远不如中-南亚热带那么明显。除了长江河谷相对稳定,其余地区即使如温州桂林赣州等靠近南亚热带的地区,年极端低温破零都不稀奇,植被上与北亚热带见不到太明显的差异。典型的常绿植物香樟、苦槠、桂花、杜英,经济作物柑橘枇杷等,基本在中-北亚热带区域都能见到。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能种植耐寒性小叶榕、黄葛树等植物的地区,能肯定至少是中亚热带属性。但对于不能种小叶榕的地区,就不是那么好界定了,浙江台州以北、江西吉安以北,湖北巴东河谷以东、湖南衡阳以北(湖南野生小叶榕只有在永州等地有,但归于衡阳71-00年的极端低温高于吉安地区,本文暂定湖南能引种小叶榕的北界为衡阳) 虽然国内曾经给出过最冷月均温4度或者5度的数据、常绿-混交阔叶林、柑橘的经济化种植来衡量,但也没有统一的认同标准。 这里表达一下个人意见,1.中-北亚热带之分确实意义不如南亚热带一样显著;2.如果一定要分中亚热带,我认为最关键的最表象的标准就是植被,森林必须是典型的常绿阔叶林,而不是常绿落叶混交的阔叶林(注意不是松树类的常绿针叶林),典型的经济作物有柚子、脐橙等,宽皮橘都不能直接界定中亚热带,园林应用上,香樟多年基本无冻害且能在野外自然成林(北亚热带地区香樟难以在野外自然成林),能大面积而不是利用小环境多年种植有一定耐寒能力棕榈植物(如加拿利海枣、中东海枣、华盛顿棕榈、蒲葵等),其中能否种植小叶榕可以作为区分中亚热带南北部的重要依据。气候是由许多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仅采用若干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或极植作为划界指标,是不能说明气候整体的;而气候对其他自然因 子和人类环境的影响 , 则是它的整体。 尤其是自然区划中,各家所选的气候指标常不一致,以致对区域界线的划分各持异见。自然界是一个统一整体,是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综合体, 我觉得在气候带的划分中,地理指标和气候指标的综合考虑才能划分气候带。植被的分布与作物的种植是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的指示器。3.如果从数据出发,综合评定的指数就是关键越冬条件指数,个人认为,应从如下几个部分组成:1.多年最冷月均温达到5度(加权指数15%),最冷月均温在南中国评定越冬条件有一定意义,但不是全部,如川盆虽均温不是太高但极端低温低和无霜期长,喜温作物越冬条件明显好于同均温的长江中下游某些地区,在美国南部则最冷月均温意义不足5%;2.10℃以上的年积温应该达到5300度(加权指数3%),年积温只是总热量,很少能代表越冬条件(如泸州积温不如赣州,但越冬强于赣州能种荔枝);3.低温频率,包括年均低温日(包括低温破零天数等加权指数15%)、小于5摄氏度积寒指数(加权指数15%)、年均冰日数(加权指数10%);4.低端低温状况,包括多年平均极端低温(加权指数15%)、极端低温(加权指数6%)、极端的多年最冷月均温(加权指数10%);5.冬季日照时数(加权指数4%)。6.无霜期(加权指数7%) 现在,就来对长江中下的省会级城市越冬条件逐项算分, 1.全部采用1986-2015年的国家站一月均温(数据来源台风论坛)注:1991年开始,上海的国际交换站和国家代表站由58367龙华改为58362宝山,龙华1986-1990年一月均温分别为3.3,5.1,5.4,5.5,5.0,这五年一月平均4.86度,图中是1991-2015这25年的一月平均4.8度,(4.86*5+4.8*25)/30≈4.816,记为4.8; 长沙国家站从1986年的马坡岭,1987迁移到望城坡,马坡岭1986年一月均温5.6度,1987-2015一月均温5.2度,(5.6+5.2*29)/30=5.213,记为5.2度。 2.日均温10℃以上的平均多年积温(数据来源于百度地理吧,取公认的5300度为6分及格,9300度为满分,每100度得分0.1,四舍五入) 合肥4781度 5.5*0.03=0.165分 南京4889度 5.6*0.03=0.168分 上海4958度 5.7*0.03=0.171分 杭州5101度 5.8*0.03=0.174分 武汉5233度 5.9*0.03=0.177分 长沙5457度 6.2*0.03=0.186分 南昌5569度 6.3*0.03=0.189分 3.年均低温日数量(以20天为及格,满分0天,低温日每减少一天加0.1分,数据参考台风论坛,53-14的均值) 南京51天 2.9*0.15=0.435分 合肥43.4天 3.66*0.15=0.549分 上海31.3天 4.87*0.15=0.73分 武汉34.7天 4.53*0.15=0.68分 杭州27.2天 5.28*0.15=0.792分 长沙16.5天 6.35*0.15=0.953分 南昌14.4天 6.56*0.15=0.984分4.平均每年日均温小于5℃的积寒指数(这个数据比较缺乏,而且不好统计,只能以比较充足的近年数据的参考作为一个综合评分的依据,而且近年也只能统计到其中详细的三年数据,在此假 定以180度为及格,0度为满分,每少4.5度加0.1分,如果极寒高于250度,则250度以上的部分后每多10度加0.1分) 南京约425℃ 2.69*0.15=0.4分 合肥约439℃ 2.55*0.15=0.38分 上海约270℃ 4.24*0.15=0.64分 武汉约438℃ 2.56*0.15=0.38分 杭州约238℃ 4.7*0.15=0.71分 长沙约148℃ 6.7*0.15=1.01分 南昌约135℃ 7*0.15=1.05分11-12的低温积寒12-13的低温状况13-14的低温状况14-15的低温状况近几年的破零天数统计。 5.冰日数据。 1.看冰日数量而不看冰日质量(包括冰日内的高低温);2.1951-2013年总共63年,以平均每年一个冰日为及格,原有的计算方式是,杭州为例63/46得出比例再乘以6,这样不合情理,假如以同样的方式计算昆明,那就麻烦了63/2的值再乘以6,会得分得出180分以上。 计算方式,让其尽量接近事实,考虑其对喜温作物的影响,将冰日占有10%的权重不变,计算冰日寒积温,即冰日数量*冰日内平均温度,最终以冰日寒积温计算得分。冰日数以平均每年一个的63个算及格,平均气温以-2度为及格,即总寒积温以63*2=126度为及格,0度为满分,6分以上时每减增加31.5度减少一分;以合肥为0分,每减少102.1度增加1分。最终算出的分数如下,用excel函数算出冰日数据来源于台风论坛6.多年平均极端低温(53-14年的均值,以-5为及格,5度为满分,每高1度加0.4分,数据来源于台风论坛) 南京-8.5 4.6*0.15=0.69分 合肥-8.2 4.72*0.15=0.71分 上海-5.7 5.72*0.15=0.86分 武汉-6.9 5.24*0.15=0.79分 杭州-5.1 5.96*0.15=0.89分 长沙-4.2 6.32*0.15=0.95分 南昌-3.7 6.52*0.15=0.98分7.极端低温(53-14年数据,以-10为及格,5度为满分,每高1度加0.375分,数据来源于台风论坛) 南京-14 4.5*0.06=0.27分 合肥-20.6 2.02*0.06=0.12分 上海-10.1 5.97*0.06=0.36分 武汉-18.1 2.96*0.06=0.18分 杭州-9.6 6.15*0.06=0.37分 长沙-11.2 5.55*0.06=0.33分 南昌-9.7 6.11*0.06=0.37分 8.极端最低的多年最冷月均温(采取建国以来的数据,0度为满分,每增加0.1度加0.1分,数据来自于台风论坛) 合肥55.1 -3.4°C 2.6*0.1=0.26分 南京55.1 -1.3°C 4.7*0.1=0.47分 武汉55.1 -0.5°C 5.5*0.1=0.55分 杭州77.1 0.0°C 6*0.1=0.6分 上海63.1 0.5°C 6.5*0.1=0.65分 南昌77.1 0.9°C 6.9*0.1=0.69分 长沙77.1 1.2°C 7.2*0.1=0.72分 9.年均冬三月总日照时数(81-10数据,以200小时为及格,每加10小时增加0.1分) 南京382.1h 7.82*0.04=0.31分 合肥368h 7.68*0.04=0.31分 上海361.6 7.62*0.04=0.3分 武汉345.8 7.46*0.04=0.3分 杭州327.9 7.13*0.04=0.29分 南昌310.4 7.1*0.04=0.28分 长沙230.1 6.3*0.04=0.25分 10.无霜期(多年大体数据,260天为及格,每加一天加0.1分) 合肥230天 3*0.07=0.21分 南京237天 3.7*0.07=0.26分 武汉240天 4*0.07=0.28分 杭州249天 4.9*0.07=0.34分 上海250天 5*0.07=0.35分 南昌270天 7*0.07=0.49分 长沙280天 8*0.07=0.56分 最终的总分数据汇总:从我的数据统计来看,长江中下游省会城市中能达到中亚热带标准的城市是南昌和长沙,从植被状况来看,个人认为长江中下游连续的中亚热带大致从湖北巴东河谷---湖南环洞庭湖带---江西鄱阳湖沿岸中部以南---浙江金衢盆地南-象山港一线。 值得一提的是,最终的综合越冬条件得分可能并不一定能反映实际情况,源头的数据都是真实的,在不达标的城市中,得分越低的城市,离中亚热带的界定就越远,但分数并非与热量成正比。
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的分界(个人看法) 在亚热带地区,相比南亚热带的界定较相对的鲜明化 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分界问题一直比较模糊,除了四川盆地与重庆-巫山长江流域河谷地区,这样的低温稳定区域较好区分,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的分界地带都是振荡式的,在这个震荡地带,几乎没有任何一地可以说能保持两百年的气候带定性。本贴供大家讨论近几十年内的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北-中亚热带分界地带区域(云南-贵州因多高海拔地带过于复杂暂不讨论),以及这几个省的省会城市气候界定的问题。 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的界定相对容易,因为南亚热带极少到零下,从植被就可以看出,于是多年平均极端低温零上,零下低温出现不到10年一遇,最冷月10度以上,不容易出现气候学上的冬天,基本就可以确定为南亚热带以上的越冬条件,最关键的表现还是在植被上,代表性农作物如龙眼、荔枝、黄皮、芒果等能多年收成经济化种植,代表性园林植被包括多类榕树、多类不甚耐寒的棕榈(如假槟榔、美丽针葵、狐尾椰子)、多类桉树等中亚热带地区明显不能多年越冬的植物,这些植物大多数能容忍的极端低温就在0度左右,0度是一个非常适合作为界定的温度。 当然不乏一些过渡带,四川盆地南部的宜宾-泸州部分地区,重庆境内的一些小气候区、浙江苍南南部以及一些南部海岛、福建霞浦-沙县-大田一带,广西阳朔-贺州等地,能经济化种植南亚热带植物,但最冷月均温不足,而且喜温作物的收成稳定性要差些,而且这些过渡地带面积都不大。 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界定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国内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与共识,甚至还有一些人认为北-中亚热带划分根本就是多余,植被上的差异远不如中-南亚热带那么明显。除了长江河谷相对稳定,其余地区即使如温州桂林赣州等靠近南亚热带的地区,年极端低温破零都不稀奇,植被上与北亚热带见不到太明显的差异。典型的常绿植物香樟、苦槠、桂花、杜英,经济作物柑橘枇杷等,基本在中-北亚热带区域都能见到。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能种植耐寒性小叶榕、黄葛树等植物的地区,能肯定至少是中亚热带属性。但对于不能种小叶榕的地区,就不是那么好界定了,浙江台州以北、江西吉安以北,湖北巴东河谷以东、湖南衡阳以北(湖南野生小叶榕只有在永州等地有,但归于衡阳71-00年的极端低温高于吉安地区,本文暂定湖南能引种小叶榕的北界为衡阳) 虽然国内曾经给出过最冷月均温4度或者5度的数据、常绿-混交阔叶林、柑橘的经济化种植来衡量,但也没有统一的认同标准。 这里表达一下个人意见,1.中-北亚热带之分确实意义不如南亚热带一样显著;2.如果一定要分中亚热带,我认为最关键的最表象的标准就是植被,森林必须是典型的常绿阔叶林,而不是常绿落叶混交的阔叶林(注意不是松树类的常绿针叶林),典型的经济作物有柚子、脐橙等,宽皮橘都不能直接界定中亚热带,园林应用上,香樟多年基本无冻害且能在野外自然成林(北亚热带地区香樟难以在野外自然成林),能大面积而不是利用小环境多年种植有一定耐寒能力棕榈植物(如加拿利海枣、中东海枣、华盛顿棕榈、蒲葵等),其中能否种植小叶榕可以作为区分中亚热带南北部的重要依据。气候是由许多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仅采用若干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或极植作为划界指标,是不能说明气候整体的;而气候对其他自然因 子和人类环境的影响 , 则是它的整体。 尤其是自然区划中,各家所选的气候指标常不一致,以致对区域界线的划分各持异见。自然界是一个统一整体,是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综合体, 我觉得在气候带的划分中,地理指标和气候指标的综合考虑才能划分气候带。植被的分布与作物的种植是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的指示器。3.如果从数据出发,综合评定的指数就是关键越冬条件指数,个人认为,应从如下几个部分组成:1.多年最冷月均温达到5度(加权指数15%),最冷月均温在南中国评定越冬条件有一定意义,但不是全部,如川盆虽均温不是太高但极端低温低和无霜期长,喜温作物越冬条件明显好于同均温的长江中下游某些地区,在美国南部则最冷月均温意义不足5%;2.10℃以上的年积温应该达到5300度(加权指数3%),年积温只是总热量,很少能代表越冬条件(如泸州积温不如赣州,但越冬强于赣州能种荔枝);3.低温频率,包括年均低温日(包括低温破零天数等加权指数15%)、小于5摄氏度积寒指数(加权指数15%)、年均冰日数(加权指数10%);4.低端低温状况,包括多年平均极端低温(加权指数15%)、极端低温(加权指数6%)、极端的多年最冷月均温(加权指数10%);5.冬季日照时数(加权指数4%)。6.无霜期(加权指数7%) 现在,就来对长江中下的省会级城市越冬条件逐项算分, 1.全部采用1986-2015年的国家站一月均温(数据来源台风论坛)注:1991年开始,上海的国际交换站和国家代表站由58367龙华改为58362宝山,龙华1986-1990年一月均温分别为3.3,5.1,5.4,5.5,5.0,这五年一月平均4.86度,图中是1991-2015这25年的一月平均4.8度,(4.86*5+4.8*25)/30≈4.816,记为4.8; 长沙国家站从1986年的马坡岭,1987迁移到望城坡,马坡岭1986年一月均温5.6度,1987-2015一月均温5.2度,(5.6+5.2*29)/30=5.213,记为5.2度。 2.日均温10℃以上的平均多年积温(数据来源于百度地理吧,取公认的5300度为6分及格,9300度为满分,每100度得分0.1,四舍五入) 合肥4781度 5.5*0.03=0.165分 南京4889度 5.6*0.03=0.168分 上海4958度 5.7*0.03=0.171分 杭州5101度 5.8*0.03=0.174分 武汉5233度 5.9*0.03=0.177分 长沙5457度 6.2*0.03=0.186分 南昌5569度 6.3*0.03=0.189分 3.年均低温日数量(以20天为及格,满分0天,低温日每减少一天加0.1分,数据参考台风论坛,53-14的均值) 南京51天 2.9*0.15=0.435分 合肥43.4天 3.66*0.15=0.549分 上海31.3天 4.87*0.15=0.73分 武汉34.7天 4.53*0.15=0.68分 杭州27.2天 5.28*0.15=0.792分 长沙16.5天 6.35*0.15=0.953分 南昌14.4天 6.56*0.15=0.984分4.平均每年日均温小于5℃的积寒指数(这个数据比较缺乏,而且不好统计,只能以比较充足的近年数据的参考作为一个综合评分的依据,而且近年也只能统计到其中详细的三年数据,在此假 定以180度为及格,0度为满分,每少4.5度加0.1分,如果极寒高于250度,则250度以上的部分后每多10度加0.1分) 南京约425℃ 2.69*0.15=0.4分 合肥约439℃ 2.55*0.15=0.38分 上海约270℃ 4.24*0.15=0.64分 武汉约438℃ 2.56*0.15=0.38分 杭州约238℃ 4.7*0.15=0.71分 长沙约148℃ 6.7*0.15=1.01分 南昌约135℃ 7*0.15=1.05分11-12的低温积寒12-13的低温状况13-14的低温状况14-15的低温状况近几年的破零天数统计。 5.冰日数据。 1.看冰日数量而不看冰日质量(包括冰日内的高低温);2.1951-2013年总共63年,以平均每年一个冰日为及格,原有的计算方式是,杭州为例63/46得出比例再乘以6,这样不合情理,假如以同样的方式计算昆明,那就麻烦了63/2的值再乘以6,会得分得出180分以上。 计算方式,让其尽量接近事实,考虑其对喜温作物的影响,将冰日占有10%的权重不变,计算冰日寒积温,即冰日数量*冰日内平均温度,最终以冰日寒积温计算得分。冰日数以平均每年一个的63个算及格,平均气温以-2度为及格,即总寒积温以63*2=126度为及格,0度为满分,6分以上时每减增加31.5度减少一分;以合肥为0分,每减少102.1度增加1分。最终算出的分数如下,用excel函数算出冰日数据来源于台风论坛6.多年平均极端低温(53-14年的均值,以-5为及格,5度为满分,每高1度加0.4分,数据来源于台风论坛) 南京-8.5 4.6*0.15=0.69分 合肥-8.2 4.72*0.15=0.71分 上海-5.7 5.72*0.15=0.86分 武汉-6.9 5.24*0.15=0.79分 杭州-5.1 5.96*0.15=0.89分 长沙-4.2 6.32*0.15=0.95分 南昌-3.7 6.52*0.15=0.98分7.极端低温(53-14年数据,以-10为及格,5度为满分,每高1度加0.375分,数据来源于台风论坛) 南京-14 4.5*0.06=0.27分 合肥-20.6 2.02*0.06=0.12分 上海-10.1 5.97*0.06=0.36分 武汉-18.1 2.96*0.06=0.18分 杭州-9.6 6.15*0.06=0.37分 长沙-11.2 5.55*0.06=0.33分 南昌-9.7 6.11*0.06=0.37分 8.极端最低的多年最冷月均温(采取建国以来的数据,0度为满分,每增加0.1度加0.1分,数据来自于台风论坛) 合肥55.1 -3.4°C 2.6*0.1=0.26分 南京55.1 -1.3°C 4.7*0.1=0.47分 武汉55.1 -0.5°C 5.5*0.1=0.55分 杭州77.1 0.0°C 6*0.1=0.6分 上海63.1 0.5°C 6.5*0.1=0.65分 南昌77.1 0.9°C 6.9*0.1=0.69分 长沙77.1 1.2°C 7.2*0.1=0.72分 9.年均冬三月总日照时数(81-10数据,以200小时为及格,每加10小时增加0.1分) 南京382.1h 7.82*0.04=0.31分 合肥368h 7.68*0.04=0.31分 上海361.6 7.62*0.04=0.3分 武汉345.8 7.46*0.04=0.3分 杭州327.9 7.13*0.04=0.29分 南昌310.4 7.1*0.04=0.28分 长沙230.1 6.3*0.04=0.25分 10.无霜期(多年大体数据,260天为及格,每加一天加0.1分) 合肥230天 3*0.07=0.21分 南京237天 3.7*0.07=0.26分 武汉240天 4*0.07=0.28分 杭州249天 4.9*0.07=0.34分 上海250天 5*0.07=0.35分 南昌270天 7*0.07=0.49分 长沙280天 8*0.07=0.56分 最终的总分数据汇总:从我的数据统计来看,长江中下游省会城市中能达到中亚热带标准的城市是南昌和长沙,从植被状况来看,个人认为长江中下游连续的中亚热带大致从湖北巴东河谷---湖南环洞庭湖带---江西鄱阳湖沿岸中部以南---浙江金衢盆地南-象山港一线。 值得一提的是,最终的综合越冬条件得分可能并不一定能反映实际情况,源头的数据都是真实的,在不达标的城市中,得分越低的城市,离中亚热带的界定就越远,但分数并非与热量成正比。
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的分界(个人看法) 在亚热带地区,相比南亚热带的界定较相对的鲜明化 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分界问题一直比较模糊,除了四川盆地与重庆-巫山长江流域河谷地区,这样的低温稳定区域较好区分,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的分界地带都是振荡式的,在这个震荡地带,几乎没有任何一地可以说能保持两百年的气候带定性。本贴供大家讨论近几十年内的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北-中亚热带分界地带区域(云南-贵州因多高海拔地带过于复杂暂不讨论),以及这几个省的省会城市气候界定的问题。 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的界定相对容易,因为南亚热带极少到零下,从植被就可以看出,于是多年平均极端低温零上,零下低温出现不到10年一遇,最冷月10度以上,不容易出现气候学上的冬天,基本就可以确定为南亚热带以上的越冬条件,最关键的表现还是在植被上,代表性农作物如龙眼、荔枝、黄皮、芒果等能多年收成经济化种植,代表性园林植被包括多类榕树、多类不甚耐寒的棕榈(如假槟榔、美丽针葵、狐尾椰子)、多类桉树等中亚热带地区明显不能多年越冬的植物,这些植物大多数能容忍的极端低温就在0度左右,0度是一个非常适合作为界定的温度。 当然不乏一些过渡带,四川盆地南部的宜宾-泸州部分地区,重庆境内的一些小气候区、浙江苍南南部以及一些南部海岛、福建霞浦-沙县-大田一带,广西阳朔-贺州等地,能经济化种植南亚热带植物,但最冷月均温不足,而且喜温作物的收成稳定性要差些,而且这些过渡地带面积都不大。 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界定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国内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与共识,甚至还有一些人认为北-中亚热带划分根本就是多余,植被上的差异远不如中-南亚热带那么明显。除了长江河谷相对稳定,其余地区即使如温州桂林赣州等靠近南亚热带的地区,年极端低温破零都不稀奇,植被上与北亚热带见不到太明显的差异。典型的常绿植物香樟、苦槠、桂花、杜英,经济作物柑橘枇杷等,基本在中-北亚热带区域都能见到。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能种植耐寒性小叶榕、黄葛树等植物的地区,能肯定至少是中亚热带属性。但对于不能种小叶榕的地区,就不是那么好界定了,浙江台州以北、江西吉安以北,湖北巴东河谷以东、湖南衡阳以北(湖南野生小叶榕只有在永州等地有,但归于衡阳71-00年的极端低温高于吉安地区,本文暂定湖南能引种小叶榕的北界为衡阳)。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