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焰红 血焰红
关注数: 104 粉丝数: 265 发帖数: 6,860 关注贴吧数: 16
从《将进酒》到宋词的猜想 很多人都说《将进酒》是古体诗,不讲究格律,但个人猜测,这应该就是李白即兴的劝酒毒鸡汤。 我们可以想像一下这样的场景,在一个登高望远风景秀美的山上小屋旁,三个官几代对席而座,侍者筛着浑浊的酒汤,乐者在角落鼓乐助兴,当李白酒正酣然,主人却怕好友过量,假说自己零花钱都被喝完了,这个时候,因官场失意,心情郁闷的李白,拍拍桌子,举杯对远处的河流大声嚷嚷。来两句人生毒鸡汤“君不见,那啥啥啥啥……”然后,开始敲筷子,来了个短调(参考莲花落)“人生得意须尽欢……”好友们听得开心一起打起了拍子,李白开始点名“岑夫子,丹丘生……” 然后咏起了长调“钟鼓馔玉不足贵……”,最后为了尽抒前面铺垫的情感,吊起了长音(参考梦回唐朝里念白的那一段)“五花马,千金裘……”至此,主人又得上酒了。 从中可以感受到,言不足抒,而诗吟咏之,情不足抒而以声唱啸之。 全段可谓高潮迭起,毒鸡汤不断。唯一缺憾的,有是有点犷放,少了格律的工整。 而随着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类作品不断向底层深入普及,到唐末宋初,这类作品开始变化,文风变得艳丽婉转,吟者多辅以丝弦竹鼓,作品工整有序。 又譬如词牌浣溪沙,就是情不足抒,再补一咏。再而着眼整个宋词,也是无脱这一规律的窠臼。 所以个人猜想,宋词是先入情后吟唱,也就是要先把整个作品理解,从而找到情感脉络再去找调。
吟诗要谱曲吗? 文字源自与声音,声音来自与自然。音乐,语言皆与自然之音息息相关,譬如,雀,很多方言发声就和雀的叫声非常相似,又比如,鹂,鹰,虎,猴无不因其叫声而取名。 为什么呢?因为自然的声音,就是人类对这个世界的最基本认知。又比如日,这个字代表太阳,在一些方言和热不分,为了区分热和日的差别,便加头,日头,既形象的代表热在头上,又代表是热的源头,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 比如死,方言多见于嘶声,类似有蛇,猜想一下,猴类发现危险,比如蛇的出现,就会发出尖嘶声警示猴群,所以因此死,蛇,一个是危险的结果,一个是危险的起源。 又比如烫,痛,啊,哀,这些声音的内在密切联系。 可见,语言可以调动情绪的来源在哪里了。 你们说了,这和吟诗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很大!首先我们知道格律诗源与古代建康地域,那么我们吟诗的语音就要尽量接近当时的语言,也就是说中国南方的方言,我们在学方言的时候,往往都能找到很多,发音接近字或词。有的长短不一,有的词语顺序只是调了个,有的音近,举个例子,愿吾皇万岁和愿吾皇万随,儿孙自有儿孙福和儿孙自有儿孙笏。 从我看来,这里边都有音近产生的,美妙误会。 所以我们在方言接近的地域,往往只要对方语调放慢,双方就能八九不离十地交流。 所以吟诗,不要谱什么曲,因为方言的语调平仄变化就是基础旋律。 我们要做的只要发对的音,放空心情,根据平时长,仄时短,勾时袅娜,上时扬,去时抑,有轻有重,自然如歌曲一般好听。待到共情共感,就会有花腔出现,此时便会因之或唱或啸,手舞足蹈。
格律猜想,聊博一笑 自习诗以来,感触颇深,今人多好诗词者,常以格律自傲,且不知今古文字,时代更迭,多有佚失。 又,国学复兴,网络常有古音复拟,可与诗一和读之,多丑怪难听。何也?盖牛头马嘴焉。 遥想孔圣教化,有著者诗经,诗者,何也?翻开章篇,常有周南,郑风之名者开篇,何也?盖乃当时,诸地之雅乐也。 故,今人当可抒发想像,诗者?实可释为,今时之歌本也。 后有格律出现,亦当时文华之大家,总结前人之规律,为五言七律者肖,由唐宋盛,至明清微。 为何而微,概因废八股取士也,古人应试,为何只见文字,却无乐理?而又文人为何多以琴棋书画之称雅好?盖,古之诗者,实今之乐也,故,古之通诗者,乃今之音乐大家者也。 故,吾常以南越方言吟咏唐诗,又常因音韵之妙化,感生悲哀喜悦之共情,每每至不能自已也。 后,王朝腐朽,东方文明多受西方文明冲击,继而,国语初现端倪,国语者,普通话之前身焉,其语言节奏明快,韵节简洁,易说易学之优点,为今人用也。 至如今,诗,歌,分离已,比如之老干体者,惟以白话诵读方能直抒胸臆,又何来古之低吟浅唱,抑扬顿挫之美焉? 又常见网文格律诗篇者,文字每多华秀丰美,但每每一经吟咏,又多生拗折,唯只能丽与普通话之谓律格焉。 至此,常于深夜潸叹,古诗之佚者,何也?根在语言改换焉。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