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健康的我 科学健康的我
关注数: 6 粉丝数: 92 发帖数: 1,496 关注贴吧数: 12
2023上海自主智能科学中心“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招生(不限专业 同济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将开展2023年秋季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招生方式为普通招考(资格审核制)。 学科背景 为加快推进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以未来无人系统为切入点和抓手,着重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科学难题和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并在全国率先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高峰学科,开创人工智能交叉人才培养新体系。 202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同济大学获批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位博士点。本学科面向人工智能国家战略、信息技术作为产业变革源动力等重大需求,以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为引领,由数学、物理、化学、航力、材料、生物、法学、哲学等基础学科进行支撑,对土木、建筑、城规、交通、汽车等其他应用学科赋能。本学科围绕自主与感知、智能与涌现、协同与群智等重大科学问题和无人系统在芯片、器件、算法、单体、多体协同等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开展智能科学与理论、智能技术与方法、智能系统、智能应用、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五大方向研究。建成以交叉为特色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和优势平台,建设科技部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平台和无人系统重大基础设施;培养一流学科人才,形成国际影响力,形成人工智能高端人才聚集地,并全面带动支撑学科进入一流学科行列。
同济学生落户上海好处,流程+多拿几十万养老金技巧 专门开个主贴说明落户上海的好处,流程,技巧。 非上海籍同济大学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可以直接落户上海,不需要算积分。 无论是否一直在上海工作,都建议拿上海户口。 好处有不少,主要是: 1. 退休时候可以把在全国各地交的社保归集到上海,按照上海市平均工资计算基础养老金。即使回老家养老,每个月银行卡里也是按上海标准发退休金。 随着医疗水平发展,中国现在人均寿命已经比建国时多了几十年,你们以后都可以100多岁,从65退休开始就靠退休金生活,按上海标准多拿几十年,意味着多拿几十万。 计算公式: 统筹部分基础养老金 = (退休地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其中,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根据公式,退休地全省平均工资的多少会大幅度影响基础退休金。 关于退休地的选择是有规定的。 如果在同一个地方(比如外省市)交社保不满10年,必须在户口所在地(上海)办理退休。 如果同一地方社保交了10年以上,退休前一个月自己在手机上(微信,支付宝或人社12333等)办理上海灵活就业参保,就是最后一个月社保交在上海,然后就可以把各地社保都归集到上海,在上海办理退休。 2.上海医疗条件也好,而且上海职工医保只需要交15年即可终身享受医保报销,其他地方一般要交25年,北京要交30年。 假如老了以后生大病,要住院那种的,最好还是在上海大医院看病,可以医保报销。 同济学生落户上海校内基本流程 1、非上海生源应届毕业生与上海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并完成鉴证,符合户籍申请条件,并签署《诚信承诺书》; 2、各学院对毕业生生源信息及相关材料进行初审(所有需要中心盖章的材料必须由学院该项工作负责人签字审核); 3、完成成绩评定并盖章(根据研究生院培养处和本科生院的通知办理); 4、携带好所有材料前往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前台审核盖章(验原件,在复印件上盖章)。 如果找不到上海单位签三方协议,也可以考虑找几个想落户上海的同学,大家凑点钱在上海注册一个公司。先把户口拿下再说。
同济大学中德联合创新大赛开始报名(有奖金和证书) 参赛条件 同济大学的所有在读学生(含德国和其他国家伙伴高校来同济大学的留学生);近五年内毕业于同济大学的校友(即2018年1月1日后毕业)。专业领域不限,主题不限(围绕创新即可),鼓励跨学科合作。 可以个人或团队(至多15人)的名义参赛。 参赛流程 1 参赛者需仔细阅读大赛通知及流程,在2022年11月28日前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报名。 2 报名截止后,主办方将组织专家对报名材料进行初审,在2022年12月6日前公布入围决赛的选手。 3 入围决赛名单公布后,主办方将提供创新能力提升的课程套餐和一对一答疑备赛辅导,帮助入围决赛的选手与团队更好地完善创意,筹备决赛。 4 决赛暂定于2023年1月在四平路校区与线上举行。决赛将分为创新创意组与创新成果组进行。具体将根据上海市和同济大学防疫政策另行通知。 决赛语言为中文和德文,提供中德文同声传译。入围决赛者借助PPT展示创新创意项目,欢迎展示实体成果(如有)。 5 所有决赛参赛团队演讲完毕后,专家评审团打分并计算参赛团队总得分,现场公布获奖名单。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人气奖各一名(人气奖根据网络投票产生)。 奖项 一等奖:证书一份和5000元奖金。可能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和企业导师指导。根据防疫要求为在四平路校区的获奖者免费提供3个月的办公场所。可能推荐至其他国家级创新大赛。 二等奖:证书一份和3000元奖金。可能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和企业导师指导。根据防疫要求为在四平路校区的获奖者免费提供3个月的办公场所。可能推荐至其他国家级创新大赛。 三等奖:证书一份和2000元奖金。可能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和企业导师指导。根据防疫要求为在四平路校区的获奖者免费提供3个月的办公场所。可能推荐至其他国家级创新大赛。 人气奖:证书一份。可能获得经费支持和企业导师指导。根据防疫要求为在四平路校区的获奖者免费提供3个月的独立办公场所。可能推荐至其他国家级创新大赛。
人工智能上海市重大专项-同济大学牵头 由同济大学牵头,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参与承担的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启动会在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岛召开,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担任专项首席科学家。 重大专项由同济大学牵头,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参与,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单位共同协作承担,紧紧围绕自主智能无人系统这一重大需求,聚焦自主智能无人系统、跨媒体机器智能、人机物融合智能与群3体智能等研究,建设人工智能研究开源开放与共享生态研究平台,开发人工智能研究支撑工具与系统,建设面向无人机、智能制造、智能医院等场景的应用示范。 专家们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是推动信息技术革命的新动力,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为推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海科创中心,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启动“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自主智能无人系统”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该重大专项定位准确,内容先进,技术方案科学合理,研究目标明确。重大专项牵头单位同济大学、共建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以及合作单位在相关领域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已经形成了优秀的人才队伍,为完成该专项提供了重要条件与保障。 现已有一批优秀人才加盟科学中心,在九大研究方向上均形成了院士领衔、优秀中青年骨干加入的研究团队;与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联合发布了多项人工智能重大研究成果;在全国率先建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高峰学科,并打造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专项博士生班;科学中心建设项目被列入国家人工智能上海方案,自2020年起被列为“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同济大学以人工智能赋予传统学科发展新动能,提升传统优势学科新内涵。 新闻链接 https://www.most.gov.cn/dfkj/sh/zxdt/202104/t20210428_174345.html
同济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简介 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 一、学科背景 为加快推进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以未来无人系统为切入点和抓手,着重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科学难题和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并在全国率先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高峰学科,开创人工智能交叉人才培养新体系。 202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同济大学获批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位博士点。 本学科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国家安全国家战略和信息技术作为产业变革源动力等重大需求,以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为引领,由数学、物理、化学、航力、材料、生物、法学、哲学等基础学科进行支撑,对土木、建筑、城规、交通、汽车等其他应用学科赋能。 围绕自主与感知、智能与涌现、协同与群智等重大科学问题和无人系统在芯片、器件、算法、单体、多体协同等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开展传感机理与新型器件、场景感知与自主控制、机器学习与人机交互、多体协同与群体智能、认知网络与智能安全、人工智能治理与伦理六大方向研究。 结合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等科研平台的优势,通过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在多模态感知等智能领域的前沿基础理论、智能传感、智能控制、无人终端、网络协控与系统等核心技术上获得突破。 建成以交叉为特色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和优势平台,建设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建成人工智能国家产教融合平台和无人系统的重大基础设施,支撑浦江国家人工智能实验室。 培养一流学科人才,形成国际影响力,形成人工智能高端人才聚集地,并全面带动支撑学科进入一流学科行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