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归尘👺土归土 烈火小权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关注数: 109 粉丝数: 180 发帖数: 6,338 关注贴吧数: 267
灞河边的“三十四号”人家 水个小故事吧,真是百感交集的三年哇! 我并没有在34中取得成功,但幸运的是,在老师们的关怀下,我活着从那里爬出来了!这已经很值得感激了,一切的一切,都没有活着重要! 在西安市灞桥区,滨河公园旁边,有一户特殊的人家,门牌号是“三十四号”。这家里没有血缘关系,却比许多家庭更紧密;它不完美,却承载了一群孩子最重的青春。 家长:两位“不靠谱”的爹 家主刘全勇,是家里的顶梁柱,也是最大的压力源。他坚信“严父出高子”,为这个家定下了极高的目标——必须超越河旁边的“铁一滨河”家。他每天逼着全家起早贪黑,制定了严格的作息,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出人头地。他常对孩子们吹嘘自家亲儿子在“西安中学”多么有出息,惹得孩子们私下直翻白眼。但他确实让这个家在外头挣得了面子,近几年也因此升任了“街道干事(教导主任)”,愈发坚信自己的路子没错。 另一位爹陈子木,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早年被生活磨没了心气,如今每天完成最基本的任务后,就剩下唉声叹气和回忆“想当年”。他会花半小时抱怨孩子们不成器,再用剩下的时间敷衍了事。他是这个家里的“空气式父亲”,存在,却提供不了任何能量和方向。 叔叔与母亲们:家的稳定器 好在,家里还有几位可靠的“叔叔”。 李永森叔叔是个有趣的知识分子,肚子里有讲不完的故事和典故,他从不逼孩子,总能用巧妙的方式让孩子们学到东西,他的办公室是孩子们最爱去的避风港。 刘雪峰和许春凯两位叔叔,则在孩子们高一刚来时,努力地为他们打下过基础。 母亲们则更为复杂。 何翠萍像所有焦虑的母亲一样,整天念叨着“高一傻子才学,高二抓紧追赶,高三拼命要学!”,恨铁不成钢,却又忍不住去管。 赵爱玲母亲涵养最好,总是用“君子慎言”来教导孩子们,但在原则问题上从不退让。 杜鹃和常亚梅两位母亲,在孩子们高一时非常严格,但高二分家后,见面依然会给予温暖的笑容。 赵海妮母亲则常常感到无力,面对孩子们的状况,总忍不住先叹几分钟气再开始干活。 耀眼的二姐与如母的长姐 这个家有两个女儿,截然不同。 二姐孙小媛,是家里最耀眼的存在。她年轻、漂亮、家境优渥,刚从著名的“西南大学”毕业回来。她像一个小太阳,充满活力,会用很多新奇的照片和故事给孩子们描绘外面的世界。但她的人生太顺遂了,她无法真正理解弟弟妹妹们心底的迷茫和困苦,她的世界里“努力必有回报”,这让她显得有些天真和遥远。 而长姐陈芊宇,则完全不同。她靠着自己努力从“北师大”毕业,撑起了这个家最艰难的一部分。她不像二姐那么耀眼,扔在人堆里可能都找不见,但她活泼、生动、可爱,最重要的是,她懂。她懂得生活的重量,自己默默扛着来自家庭和外界的压力,却从未把这些压力传导给弟弟妹妹们。当这个家风雨飘摇、小弟小妹们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是她,这个看似柔弱的长姐,用她那并不宽阔的肩膀,硬生生为他们撑起了一片天。她是看透了生活所有艰难之后,依然选择热爱生活、守护家人的那个人。 小弟们: 而故事的主角,永远是那群被称为“小弟”的孩子们。他们来自灞桥的各个角落,带着各自的故事和伤痕,汇聚到这个“三十四号”家里。他们在这里挣扎、叛逆、哭泣,也在这里被守护、被拉扯、最终成长。 傍晚时分,他们常会跑到滨河公园,望着滚滚东去的灞河水。河水一言不发,却见证了一切:见证着严父的高压与无奈,见证着叔叔阿姨们的坚持与叹息,见证着二姐的阳光,更见证着长姐的坚韧与温柔。 他们知道,总有一天他们会离开这个家,散作满天星。但这个灞河边的“三十四号”人家,以及家里那位“看透了但无法接受”、却依然深爱着他们的长姐,将成为他们生命中无法磨灭的印记。 河水奔流,日子总要向前。但有些东西,就像河床下的石头,被冲刷得愈发清晰与坚实。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