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正重 楠正重
关注数: 14 粉丝数: 65 发帖数: 7,444 关注贴吧数: 23
杨式85式内功心法 最佳答案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 : 太极拳在初练时,是感觉不出什么味道来的。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恒心,细细地体会,时间久了,便会感觉趣味浓厚,使人百练不厌,愈研究愈有味道,愈体会愈有兴趣甚至形成一种癖好,一辈子离不开它,其终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为了功夫的增进,要经常不断的思悟其中的道理。每练功进,如何虚无的气势,如何才有松软沉稳的情形,如何才有丹田之沉劲,如何才能有绵绵不断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势经常保持中正,如何有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意思,如何才有入里透内之劲道,如何打松净之劲,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经之动,如何能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如这样练下去,以后就有好的进步了。平时要在出动时,心里应如何作想,如何形态,如何神气,如何出手若无所为而又有包罗万象无所不为之气势,这也是很要紧的。假若是出手有所为,心里先有一个主观的定见,那就恐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流于外功之明劲,成了多着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在练时,稳静安舒,心神泰然,反听观内以审身心之合,这才是练太极拳功夫的态度,否则虽表面似太极拳,实则非太极拳功夫也。 太极拳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稳静的基础上作,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太极拳之道理也。其健身方面,全凭呼吸深长,气血畅通,头脑安闲,心神稳静。其应用方面,全凭虚无的气势,沾粘跟随,在几跟几随之中,我之身势早已吃进彼身,一切的机会自送上手来,在这个时候,我的神气一动,早已如触电样将其打出矣。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推手,体会对方之来劲,是百无一疾的,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他身上之缺点,便会自然的发现出来,我趁势击之,则自无不中之理也。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会,才能练到妙处。 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手也。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乙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神经。但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不是真静,就不能养大脑中枢神经,也就出不来特殊的灵感,此理又不可不知。   练太极拳的功夫,在预备势时,就一定要使身心稳静下来,真稳静下来之后再行出动。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切记切记。   在动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腰脊率领,牵动四肢,绵绵软软,松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不是四肢局部之动,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如此可坚持日日按时练功,不要间断,以后就会有显著的进步。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   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稳静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自然增进。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的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在生理上、在健康上、在技击上所需要的柔软,而不是脚翘得特别高,腰折得特别弯,这样失掉了灵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软。因为这些不合生理的柔软,只是好看而已,但在技击和健身方面,都没有什么好处的。   在太极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需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以上这情况,是要在练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再经老师详细的口传面授,说些比喻,作些示范,形容其气势,慢慢地悟会才会有的,而不是一言两语可以了事的,也非笔墨所能描绘。这种雄伟的气势及沉拳的心劲,是在身势气魄之内含而不露的,不是摆在外面的。以上这些情况,要有真的太极拳传授而又有功夫的人,才能鉴别出来的,如哪些毛手毛脚的太极拳家,是看不出来的。如他们看了,反以为是不好,或出些反对的言语,如说什么太慢了,或说架子太大了,或说太神化,太迷信了云云。所以说,凡是对某一项学识设有研究的人,就会发言不当。   练刚柔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又不如虚无。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主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松软沉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 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之练法。找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找虚无所有,才是最后的研究。盖轻灵仍有物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则一切无不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太极拳之虚无气势,在技击方面,其变化作用,其妙无穷。如遇刚劲来犯,可以使其捕风捉影;遇柔劲来犯,可以化之于无形,使对方找不着实地,摸不着重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太极拳在前清咸丰时代,有些人称它为神拳。余以为这个名称很有道理。称神拳者,并非指神怪之神,而是神经之神,神气之神。一者是因在练功时不是用力,而是用意,用神用气;二者是在对手时,其动不是专靠肌肉的伸缩为主,而是以神经之动为主,其变化运用巧妙神奇,有令人不可测度之处,故称之为神拳。每练功夫,要细细的体会功夫中的精微奥妙。这种精微奥妙,是在思想之内心而不在手势之外面,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只靠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用悟就必须缓慢,必须稳静,如不缓慢稳静,就悟不出去,悟不进去,就找不着太极拳的味道。学者须特别注意。 参考资料: 李雅轩太极拳精论
转发杨式内功心法 太极内功是太极拳和气功相结合,静动兼练,内外合一修练的一种怯病、保健、延年、增强技击能力的功法。以意守命门为主,运用吐纳、导引的运气方法,以达到壮腰健肾,练气强身目的 太极内功操练方法: 姿势: 太极内功的姿势很重要,与功法要求、意守部位、呼吸方法密切相关。大致可分为三类,静练式、动练式、活练式。按练功者的需要选择。 静练式: 练功初级阶段时应用,适于治疗疾病。可分为卧式、靠式、坐式、站式四种。 仰卧式: 平身仰卧床上,头颈部端正,枕高 25厘米左右,肩下垫高 5厘米左右。两臂自然舒伸,十指轻展,掌心向下,放于身侧,两腿自然伸直并拢,两足相靠,足尖向上。 靠式: 分为靠卧式和靠坐式两种。靠卧式: 即采取平时休息的半卧姿势,半卧床上,枕头要高,背上垫起35~45厘米,上身成坡形,余同仰卧式。另一种靠卧姿势为左脚置于右脚上,压住解溪穴、或右脚在上,以舒适为宜。 靠卧式: 即平时在躺椅上的姿势,要求与靠卧式相同。本式坡度适宜,运用方便,感觉舒适,临床上多采用。本式也分压解溪与不压解溪两种。 坐式: 身体端正稳坐凳上,头微前俯,躯体端正,含胸拔背,松肩垂肘,十指舒展,掌心向下,轻放于大腿膝部,两腿自然分开,与肩等宽,两膝关节弯曲成90度,两小腿平行而垂直于地面,两脚底踏实地面(如凳的高低不合适,可在凳上垫毛毯或脚下放踏板。如凳腿有调节装备,则可调节之)。两肘关节自然弯曲、放松。 站式: 是太极内功的基础功。姿势与太极拳预备式相似,立正,左脚横开,脚尖向正前方,宽与肩等。头正直,下领收敛(头顶悬之意),含胸拔背,松肩沉肘。两手贴于身体两侧,全身关节、肌肉放松,两眼向前凝视。 动练式: 动练式又分单练式和带动式,是太极内功的中级锻炼阶段。 站式: 与静练站式相同,凝视后两眼征合或微露一线之光看会阴,头缓慢下垂,随呼气身体慢慢弯腰下蹲,蹲到两膝发酸为度,姿势到此定形,开始吐纳练式。吐气时把气向下引导,两手同时自然伸开;纳气时把气向上引到命门。随吸气两手握拳,进行抓闭,抓闭后呼吸稍有停顿。 活步站桩(又称太极看手式): 开始先做预备姿势,头正直,两脚横开一步,含胸拔背,吸气意贯丹田,此时闭息不呼,两拳紧握,两臂抬起,左手在前,左腿同时迈出。两拳变掌向前按,两眼看前手的手指,左脚尖点地,十分之七的体重在后腿;双肘略弯,右肘低于左肘;止步闭气,待闭气不能坚持时再呼吸换式。 换式动作: 将两手轻落身体两侧,随落手同时慢慢呼气,将气呼尽后再行吸气抓闭握拳。抓闭后,与前述左右相反作活步站桩。此式可依练功者身体情况决定锻炼时间。本功应在站练式基础上进行。 带功练拳: 在练完静练、动练、活步站桩基础功之后,即可开始带功练太极拳。要注意交替锻炼。正气不足时,则可重新抓闭充实,待充实后再行带功练拳。长期坚持带功练拳可达到高级阶段,即活练式。 活练式: 是太极内功的高级阶段,没有固定姿势,是无形无相的东西,用则有,不用则无。采用喉头呼吸法或意识呼吸法。以意行气,气通全身。此时可带功演练整套太极拳,可走路练、说话练、坐车练、随心所欲练,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意守: 太极内功意守部位和操作方法较其它功法多。依据练功的不同阶段,步骤、姿势和因人、因时而各异。现分述如下: 意守会阴法: 本功法所指的会阴就是前后阴之间部位,通称的下丹田。意守这个部位可以迅速排除杂念,使神凝心静。开始时两眼平视,向正中处视为一线,先将视野放到最远处,寻找一个目标,如山川、日月、星辰、花朵,胜景等,待神凝后,将所采之物收回到离眼40厘米左右,停止凝视;待几分钟后,头慢慢低下,眼看会阴,此步要与内视合一,以意下达会阴,意气同行,守住会阴穴。 意守澈泉法: 以意领气,从会阴慢馒经大腿、膝关节、小腿、足踝最后到达涌泉,领气要缓慢进行,不可过急过快。初练时呼吸不深长,气不能随意守同时达意守部位时,呼吸任其自然,此即“气断意不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意气自然合一。又因气从会阴达到涌泉走的是一条线。故此又称“联机意守法”。 意守命门法: 是最关键的一环。以意守命门为主,以气连络其它部位,循环不止,故又称“循环意守法”。练功开始,以意领气,从涌泉开始配合吸气,引气经足腕、小腿、膝关节、大腿,最后到会阴合而为一,再从会阴引气到后丹田(即命门)。引气到命门后要停顿,意守命门的时间长短依据体质、功夫深浅而定。停顿后再以意领气从命门开始返回,经会阴后分两条线经大腿、小腿、足踝达到涌泉。如此周而复始地进行,久而久之命门即可得到充实。姿势可配合站式、坐式两种。注意气的运用要缓慢、均匀、无声、无息,不可过急过快,不可用力。 意守关元法: 以意领气,从命门开始分两条线冲向关元,稍有停顿,进行意守。配合呼吸,反复进行。锻炼日久,前后贯通,在腰的周围似有一条带子缚住,就是带脉部位似有绳缚,练到这一步,带脉充实。在此基础上只要稍用意引导,结合呼吸便可产生鼓荡气,这时带功练拳就可提高拳术技击能力。 意守印堂法: 这是太极内功最后意守部位,必须在以上各功锻炼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又因不易掌握火候,在无人指导时不可自练此功。方法是:将吐纳的纳气(吸气)不放,再把气由意提到背部,经夹脊、玉枕、百会、上星到达印堂,守住印堂。气到印堂后停住,不再下引,也不旋转,两眼内视,全身有意气贯满之感。如带功练拳可优于平时。 命门涌泉联机意守法: 此法多用于治疗疾病,开始可采用卧式、靠式或坐式,配合深呼吸,以意领气,把气从命门下引到会阴,再会阴分两条线经两大腿、膝关节、小腿,足踝到涌泉,然后再吸气,以意引气,把气从涌泉经原路线返回,再配合呼气,以意下达涌泉,如此周复始进行. 意守解溪法: 本法不是原太极气功的锻炼方法,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失眠症等。练功时可采取仰卧或靠卧式,一只脚跟搭于另一只脚背部的解溪穴上,·全身放松,采用沉气呼吸法,呼气时使气下沉到解溪(或达到涌泉),注意呼气,不注意吸气,反复进行镀炼。 呼吸法: 自然呼吸法: 用于初级阶段,或者是练功开始的前几分钟。取平时缓慢的自然呼吸,逐渐用意引导把胸式呼吸改变为腹式呼吸,不停顿,不默念,要求均匀、细长、缓慢。 导引运气法: 用于第二阶段。练功开始,口对会阴方向细长吐气,随着吐气身体慢慢下降,降到两膝发酸为度,用意引导气由会阴降到大腿、膝关节、小腿、脚心,吸气时由脚心再返回会阴,周而复始,令气运行。 抓闭呼吸法: 运用于中级阶段,练完导引运气法后可接练本法。这种呼吸法从操作过程来讲也称之谓吸、贴、抓、闭呼吸练功法。采取站式,在练完导引运气法后,吐气时把气引导到脚心,呼吸停顿一下,停顿后吸气,引气上行经两小腿、膝关节、大腿、会阴、尾闽至命门;随吸气的同时,两手用力紧抓(握拳),两脚十趾扣地不放;舌尖轻贴于齿与齿龈之间,紧缩肛门并上提,吸气到不能再吸为止,然后停豌(闭住),停顿后随呼气再将气慢慢顺原路线送回到脚心。手指、脚趾放松,全身放松,如此周而复进行。本呼吸法是一种内呼吸法,不介意口鼻呼吸。又因这种呼吸法较猛烈,抓闭时间不宜过长。抓闭停顿时间也要随着锻炼的时间加长而延长。 喉头呼吸法: 本呼吸法是在抓闭呼吸的基础上进行。操作时忘掉口鼻呼吸形式,用意配合喉头纳气,采用站式和活步式,只稍用意整个带脉立即充实起来,腰部充实,气遍全身。这种呼吸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在喉头呼吸后把气闭住,进行抓闭呼吸锻炼。这种呼吸在过去多用在太极拳技击上。因为它无固定形式,完全以意引气,随用随来,非常方便。 意识呼吸法: 是在喉头呼吸法的锻炼基础上更高级的内呼吸法。它同喉头呼吸法的区别是无形无象,不用喉头纳气,在应用中,如果是拳术技击,用手或肢体任何部位接触对方时,意识反应立即出来,气随同意识同时充满带脉和全身。这种呼吸在应用时,不必做任何准备,用则有,不周则无 内转呼吸法: 本呼吸法是把纳入之气用意引到腰、腹部,使中丹田(前丹田与后丹田之间),充实后再引气围绕脐的周围转圈。先从小圈开始由右向左,顺时针方向,向外转大围,计36圈,然后再从左向右,逆时针方向,向里转圈,计24圈。 沉气呼吸法: 用于治疗,也用于气功的预备功。它不是太极内功原有的呼吸法,适用于初练者和体弱者,尤以患高血压、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失眠等症者最为适宜。姿势可比较自然,平坐、仰卧、靠坐、靠卧、站式均可,以靠坐、靠卧最适宜,全身放松,以意配合呼气,不注意吸气;呼吸开始以意引导气由命门下降,降到会阴、大腿、小腿、涌泉,久练可感到呼气时气由命门下沉到脚心,并能产生一股热流,必须注意,·此法强调不管吸气,只注意呼气。 比较简单,用于治疗,可以渐渐停止意守,两眼慢慢睁开,两手相搓发热后抚摸面部,活动下肢,开始散步,如系练整套太极内功时,不拘哪一个姿势。均以意收功,身体直立,以意使气下沉到脚。然后活动肢体、散步。 练功时间和进度: 太极内功练功时间的长短、次数多少,应依据疾病程度、身体状况、练功条件以及采用的姿势、呼吸法、意守法等不同情况而灵活掌握。在一般情况下,用于治疗时,从开始到疾病痊愈需一至六个月。如以延年保健为目的,需持之以恒,常年练功。为了带功练拳,增强技击能力,完成筑基功约需100天。 每天应练功二至三次,每次十至六十分钟。 病情较轻、疾病又单纯者每次锻炼时间可短。病情重者练功时间可延长。静功时间宜长。动功宜短;卧式、靠式宜长,站式宜短。采用自然呼吸法、沉气呼吸法锻炼时间可梢长,导引呼吸法时间宜短,抓闭呼吸法一般每次不超过五分钟,最长不理过十分钟。
杨氏太极内功心法 太极内功是太极拳和气功相结合,静动兼练,内外合一修练的一种怯病、保健、延年、增强技击能力的功法。以意守命门为主,运用吐纳、导引的运气方法,以达到壮腰健肾,练气强身目的 太极内功操练方法: 姿势: 太极内功的姿势很重要,与功法要求、意守部位、呼吸方法密切相关。大致可分为三类,静练式、动练式、活练式。按练功者的需要选择。 静练式: 练功初级阶段时应用,适于治疗疾病。可分为卧式、靠式、坐式、站式四种。 仰卧式: 平身仰卧床上,头颈部端正,枕高 25厘米左右,肩下垫高 5厘米左右。两臂自然舒伸,十指轻展,掌心向下,放于身侧,两腿自然伸直并拢,两足相靠,足尖向上。 靠式: 分为靠卧式和靠坐式两种。靠卧式: 即采取平时休息的半卧姿势,半卧床上,枕头要高,背上垫起35~45厘米,上身成坡形,余同仰卧式。另一种靠卧姿势为左脚置于右脚上,压住解溪穴、或右脚在上,以舒适为宜。 靠卧式: 即平时在躺椅上的姿势,要求与靠卧式相同。本式坡度适宜,运用方便,感觉舒适,临床上多采用。本式也分压解溪与不压解溪两种。 坐式: 身体端正稳坐凳上,头微前俯,躯体端正,含胸拔背,松肩垂肘,十指舒展,掌心向下,轻放于大腿膝部,两腿自然分开,与肩等宽,两膝关节弯曲成90度,两小腿平行而垂直于地面,两脚底踏实地面(如凳的高低不合适,可在凳上垫毛毯或脚下放踏板。如凳腿有调节装备,则可调节之)。两肘关节自然弯曲、放松。 站式: 是太极内功的基础功。姿势与太极拳预备式相似,立正,左脚横开,脚尖向正前方,宽与肩等。头正直,下领收敛(头顶悬之意),含胸拔背,松肩沉肘。两手贴于身体两侧,全身关节、肌肉放松,两眼向前凝视。 动练式: 动练式又分单练式和带动式,是太极内功的中级锻炼阶段。 站式: 与静练站式相同,凝视后两眼征合或微露一线之光看会阴,头缓慢下垂,随呼气身体慢慢弯腰下蹲,蹲到两膝发酸为度,姿势到此定形,开始吐纳练式。吐气时把气向下引导,两手同时自然伸开;纳气时把气向上引到命门。随吸气两手握拳,进行抓闭,抓闭后呼吸稍有停顿。 活步站桩(又称太极看手式): 开始先做预备姿势,头正直,两脚横开一步,含胸拔背,吸气意贯丹田,此时闭息不呼,两拳紧握,两臂抬起,左手在前,左腿同时迈出。两拳变掌向前按,两眼看前手的手指,左脚尖点地,十分之七的体重在后腿;双肘略弯,右肘低于左肘;止步闭气,待闭气不能坚持时再呼吸换式。 换式动作: 将两手轻落身体两侧,随落手同时慢慢呼气,将气呼尽后再行吸气抓闭握拳。抓闭后,与前述左右相反作活步站桩。此式可依练功者身体情况决定锻炼时间。本功应在站练式基础上进行。 带功练拳: 在练完静练、动练、活步站桩基础功之后,即可开始带功练太极拳。要注意交替锻炼。正气不足时,则可重新抓闭充实,待充实后再行带功练拳。长期坚持带功练拳可达到高级阶段,即活练式。 活练式: 是太极内功的高级阶段,没有固定姿势,是无形无相的东西,用则有,不用则无。采用喉头呼吸法或意识呼吸法。以意行气,气通全身。此时可带功演练整套太极拳,可走路练、说话练、坐车练、随心所欲练,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意守: 太极内功意守部位和操作方法较其它功法多。依据练功的不同阶段,步骤、姿势和因人、因时而各异。现分述如下: 意守会阴法: 本功法所指的会阴就是前后阴之间部位,通称的下丹田。意守这个部位可以迅速排除杂念,使神凝心静。开始时两眼平视,向正中处视为一线,先将视野放到最远处,寻找一个目标,如山川、日月、星辰、花朵,胜景等,待神凝后,将所采之物收回到离眼40厘米左右,停止凝视;待几分钟后,头慢慢低下,眼看会阴,此步要与内视合一,以意下达会阴,意气同行,守住会阴穴。 意守澈泉法: 以意领气,从会阴慢馒经大腿、膝关节、小腿、足踝最后到达涌泉,领气要缓慢进行,不可过急过快。初练时呼吸不深长,气不能随意守同时达意守部位时,呼吸任其自然,此即“气断意不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意气自然合一。又因气从会阴达到涌泉走的是一条线。故此又称“联机意守法”。 意守命门法: 是最关键的一环。以意守命门为主,以气连络其它部位,循环不止,故又称“循环意守法”。练功开始,以意领气,从涌泉开始配合吸气,引气经足腕、小腿、膝关节、大腿,最后到会阴合而为一,再从会阴引气到后丹田(即命门)。引气到命门后要停顿,意守命门的时间长短依据体质、功夫深浅而定。停顿后再以意领气从命门开始返回,经会阴后分两条线经大腿、小腿、足踝达到涌泉。如此周而复始地进行,久而久之命门即可得到充实。姿势可配合站式、坐式两种。注意气的运用要缓慢、均匀、无声、无息,不可过急过快,不可用力。 意守关元法: 以意领气,从命门开始分两条线冲向关元,稍有停顿,进行意守。配合呼吸,反复进行。锻炼日久,前后贯通,在腰的周围似有一条带子缚住,就是带脉部位似有绳缚,练到这一步,带脉充实。在此基础上只要稍用意引导,结合呼吸便可产生鼓荡气,这时带功练拳就可提高拳术技击能力。 意守印堂法: 这是太极内功最后意守部位,必须在以上各功锻炼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又因不易掌握火候,在无人指导时不可自练此功。方法是:将吐纳的纳气(吸气)不放,再把气由意提到背部,经夹脊、玉枕、百会、上星到达印堂,守住印堂。气到印堂后停住,不再下引,也不旋转,两眼内视,全身有意气贯满之感。如带功练拳可优于平时。 命门涌泉联机意守法: 此法多用于治疗疾病,开始可采用卧式、靠式或坐式,配合深呼吸,以意领气,把气从命门下引到会阴,再会阴分两条线经两大腿、膝关节、小腿,足踝到涌泉,然后再吸气,以意引气,把气从涌泉经原路线返回,再配合呼气,以意下达涌泉,如此周复始进行. 意守解溪法: 本法不是原太极气功的锻炼方法,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失眠症等。练功时可采取仰卧或靠卧式,一只脚跟搭于另一只脚背部的解溪穴上,·全身放松,采用沉气呼吸法,呼气时使气下沉到解溪(或达到涌泉),注意呼气,不注意吸气,反复进行镀炼。 呼吸法: 自然呼吸法: 用于初级阶段,或者是练功开始的前几分钟。取平时缓慢的自然呼吸,逐渐用意引导把胸式呼吸改变为腹式呼吸,不停顿,不默念,要求均匀、细长、缓慢。 导引运气法: 用于第二阶段。练功开始,口对会阴方向细长吐气,随着吐气身体慢慢下降,降到两膝发酸为度,用意引导气由会阴降到大腿、膝关节、小腿、脚心,吸气时由脚心再返回会阴,周而复始,令气运行。 抓闭呼吸法: 运用于中级阶段,练完导引运气法后可接练本法。这种呼吸法从操作过程来讲也称之谓吸、贴、抓、闭呼吸练功法。采取站式,在练完导引运气法后,吐气时把气引导到脚心,呼吸停顿一下,停顿后吸气,引气上行经两小腿、膝关节、大腿、会阴、尾闽至命门;随吸气的同时,两手用力紧抓(握拳),两脚十趾扣地不放;舌尖轻贴于齿与齿龈之间,紧缩肛门并上提,吸气到不能再吸为止,然后停豌(闭住),停顿后随呼气再将气慢慢顺原路线送回到脚心。手指、脚趾放松,全身放松,如此周而复进行。本呼吸法是一种内呼吸法,不介意口鼻呼吸。又因这种呼吸法较猛烈,抓闭时间不宜过长。抓闭停顿时间也要随着锻炼的时间加长而延长。 喉头呼吸法: 本呼吸法是在抓闭呼吸的基础上进行。操作时忘掉口鼻呼吸形式,用意配合喉头纳气,采用站式和活步式,只稍用意整个带脉立即充实起来,腰部充实,气遍全身。这种呼吸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在喉头呼吸后把气闭住,进行抓闭呼吸锻炼。这种呼吸在过去多用在太极拳技击上。因为它无固定形式,完全以意引气,随用随来,非常方便。 意识呼吸法: 是在喉头呼吸法的锻炼基础上更高级的内呼吸法。它同喉头呼吸法的区别是无形无象,不用喉头纳气,在应用中,如果是拳术技击,用手或肢体任何部位接触对方时,意识反应立即出来,气随同意识同时充满带脉和全身。这种呼吸在应用时,不必做任何准备,用则有,不周则无 内转呼吸法: 本呼吸法是把纳入之气用意引到腰、腹部,使中丹田(前丹田与后丹田之间),充实后再引气围绕脐的周围转圈。先从小圈开始由右向左,顺时针方向,向外转大围,计36圈,然后再从左向右,逆时针方向,向里转圈,计24圈。 沉气呼吸法: 用于治疗,也用于气功的预备功。它不是太极内功原有的呼吸法,适用于初练者和体弱者,尤以患高血压、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失眠等症者最为适宜。姿势可比较自然,平坐、仰卧、靠坐、靠卧、站式均可,以靠坐、靠卧最适宜,全身放松,以意配合呼气,不注意吸气;呼吸开始以意引导气由命门下降,降到会阴、大腿、小腿、涌泉,久练可感到呼气时气由命门下沉到脚心,并能产生一股热流,必须注意,·此法强调不管吸气,只注意呼气。 比较简单,用于治疗,可以渐渐停止意守,两眼慢慢睁开,两手相搓发热后抚摸面部,活动下肢,开始散步,如系练整套太极内功时,不拘哪一个姿势。均以意收功,身体直立,以意使气下沉到脚。然后活动肢体、散步。 练功时间和进度: 太极内功练功时间的长短、次数多少,应依据疾病程度、身体状况、练功条件以及采用的姿势、呼吸法、意守法等不同情况而灵活掌握。在一般情况下,用于治疗时,从开始到疾病痊愈需一至六个月。如以延年保健为目的,需持之以恒,常年练功。为了带功练拳,增强技击能力,完成筑基功约需100天。 每天应练功二至三次,每次十至六十分钟。 病情较轻、疾病又单纯者每次锻炼时间可短。病情重者练功时间可延长。静功时间宜长。动功宜短;卧式、靠式宜长,站式宜短。采用自然呼吸法、沉气呼吸法锻炼时间可梢长,导引呼吸法时间宜短,抓闭呼吸法一般每次不超过五分钟,最长不理过十分钟。
杨氏太极内功心法 太极内功是太极拳和气功相结合,静动兼练,内外合一修练的一种怯病、保健、延年、增强技击能力的功法。以意守命门为主,运用吐纳、导引的运气方法,以达到壮腰健肾,练气强身目的 太极内功操练方法: 姿势: 太极内功的姿势很重要,与功法要求、意守部位、呼吸方法密切相关。大致可分为三类,静练式、动练式、活练式。按练功者的需要选择。 静练式: 练功初级阶段时应用,适于治疗疾病。可分为卧式、靠式、坐式、站式四种。 仰卧式: 平身仰卧床上,头颈部端正,枕高 25厘米左右,肩下垫高 5厘米左右。两臂自然舒伸,十指轻展,掌心向下,放于身侧,两腿自然伸直并拢,两足相靠,足尖向上。 靠式: 分为靠卧式和靠坐式两种。靠卧式: 即采取平时休息的半卧姿势,半卧床上,枕头要高,背上垫起35~45厘米,上身成坡形,余同仰卧式。另一种靠卧姿势为左脚置于右脚上,压住解溪穴、或右脚在上,以舒适为宜。 靠卧式: 即平时在躺椅上的姿势,要求与靠卧式相同。本式坡度适宜,运用方便,感觉舒适,临床上多采用。本式也分压解溪与不压解溪两种。 坐式: 身体端正稳坐凳上,头微前俯,躯体端正,含胸拔背,松肩垂肘,十指舒展,掌心向下,轻放于大腿膝部,两腿自然分开,与肩等宽,两膝关节弯曲成90度,两小腿平行而垂直于地面,两脚底踏实地面(如凳的高低不合适,可在凳上垫毛毯或脚下放踏板。如凳腿有调节装备,则可调节之)。两肘关节自然弯曲、放松。 站式: 是太极内功的基础功。姿势与太极拳预备式相似,立正,左脚横开,脚尖向正前方,宽与肩等。头正直,下领收敛(头顶悬之意),含胸拔背,松肩沉肘。两手贴于身体两侧,全身关节、肌肉放松,两眼向前凝视。 动练式: 动练式又分单练式和带动式,是太极内功的中级锻炼阶段。 站式: 与静练站式相同,凝视后两眼征合或微露一线之光看会阴,头缓慢下垂,随呼气身体慢慢弯腰下蹲,蹲到两膝发酸为度,姿势到此定形,开始吐纳练式。吐气时把气向下引导,两手同时自然伸开;纳气时把气向上引到命门。随吸气两手握拳,进行抓闭,抓闭后呼吸稍有停顿。 活步站桩(又称太极看手式): 开始先做预备姿势,头正直,两脚横开一步,含胸拔背,吸气意贯丹田,此时闭息不呼,两拳紧握,两臂抬起,左手在前,左腿同时迈出。两拳变掌向前按,两眼看前手的手指,左脚尖点地,十分之七的体重在后腿;双肘略弯,右肘低于左肘;止步闭气,待闭气不能坚持时再呼吸换式。 换式动作: 将两手轻落身体两侧,随落手同时慢慢呼气,将气呼尽后再行吸气抓闭握拳。抓闭后,与前述左右相反作活步站桩。此式可依练功者身体情况决定锻炼时间。本功应在站练式基础上进行。 带功练拳: 在练完静练、动练、活步站桩基础功之后,即可开始带功练太极拳。要注意交替锻炼。正气不足时,则可重新抓闭充实,待充实后再行带功练拳。长期坚持带功练拳可达到高级阶段,即活练式。 活练式: 是太极内功的高级阶段,没有固定姿势,是无形无相的东西,用则有,不用则无。采用喉头呼吸法或意识呼吸法。以意行气,气通全身。此时可带功演练整套太极拳,可走路练、说话练、坐车练、随心所欲练,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意守: 太极内功意守部位和操作方法较其它功法多。依据练功的不同阶段,步骤、姿势和因人、因时而各异。现分述如下: 意守会阴法: 本功法所指的会阴就是前后阴之间部位,通称的下丹田。意守这个部位可以迅速排除杂念,使神凝心静。开始时两眼平视,向正中处视为一线,先将视野放到最远处,寻找一个目标,如山川、日月、星辰、花朵,胜景等,待神凝后,将所采之物收回到离眼40厘米左右,停止凝视;待几分钟后,头慢慢低下,眼看会阴,此步要与内视合一,以意下达会阴,意气同行,守住会阴穴。 意守澈泉法: 以意领气,从会阴慢馒经大腿、膝关节、小腿、足踝最后到达涌泉,领气要缓慢进行,不可过急过快。初练时呼吸不深长,气不能随意守同时达意守部位时,呼吸任其自然,此即“气断意不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意气自然合一。又因气从会阴达到涌泉走的是一条线。故此又称“联机意守法”。 意守命门法: 是最关键的一环。以意守命门为主,以气连络其它部位,循环不止,故又称“循环意守法”。练功开始,以意领气,从涌泉开始配合吸气,引气经足腕、小腿、膝关节、大腿,最后到会阴合而为一,再从会阴引气到后丹田(即命门)。引气到命门后要停顿,意守命门的时间长短依据体质、功夫深浅而定。停顿后再以意领气从命门开始返回,经会阴后分两条线经大腿、小腿、足踝达到涌泉。如此周而复始地进行,久而久之命门即可得到充实。姿势可配合站式、坐式两种。注意气的运用要缓慢、均匀、无声、无息,不可过急过快,不可用力。 意守关元法: 以意领气,从命门开始分两条线冲向关元,稍有停顿,进行意守。配合呼吸,反复进行。锻炼日久,前后贯通,在腰的周围似有一条带子缚住,就是带脉部位似有绳缚,练到这一步,带脉充实。在此基础上只要稍用意引导,结合呼吸便可产生鼓荡气,这时带功练拳就可提高拳术技击能力。 意守印堂法: 这是太极内功最后意守部位,必须在以上各功锻炼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又因不易掌握火候,在无人指导时不可自练此功。方法是:将吐纳的纳气(吸气)不放,再把气由意提到背部,经夹脊、玉枕、百会、上星到达印堂,守住印堂。气到印堂后停住,不再下引,也不旋转,两眼内视,全身有意气贯满之感。如带功练拳可优于平时。 命门涌泉联机意守法: 此法多用于治疗疾病,开始可采用卧式、靠式或坐式,配合深呼吸,以意领气,把气从命门下引到会阴,再会阴分两条线经两大腿、膝关节、小腿,足踝到涌泉,然后再吸气,以意引气,把气从涌泉经原路线返回,再配合呼气,以意下达涌泉,如此周复始进行. 意守解溪法: 本法不是原太极气功的锻炼方法,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失眠症等。练功时可采取仰卧或靠卧式,一只脚跟搭于另一只脚背部的解溪穴上,·全身放松,采用沉气呼吸法,呼气时使气下沉到解溪(或达到涌泉),注意呼气,不注意吸气,反复进行镀炼。 呼吸法: 自然呼吸法: 用于初级阶段,或者是练功开始的前几分钟。取平时缓慢的自然呼吸,逐渐用意引导把胸式呼吸改变为腹式呼吸,不停顿,不默念,要求均匀、细长、缓慢。 导引运气法: 用于第二阶段。练功开始,口对会阴方向细长吐气,随着吐气身体慢慢下降,降到两膝发酸为度,用意引导气由会阴降到大腿、膝关节、小腿、脚心,吸气时由脚心再返回会阴,周而复始,令气运行。 抓闭呼吸法: 运用于中级阶段,练完导引运气法后可接练本法。这种呼吸法从操作过程来讲也称之谓吸、贴、抓、闭呼吸练功法。采取站式,在练完导引运气法后,吐气时把气引导到脚心,呼吸停顿一下,停顿后吸气,引气上行经两小腿、膝关节、大腿、会阴、尾闽至命门;随吸气的同时,两手用力紧抓(握拳),两脚十趾扣地不放;舌尖轻贴于齿与齿龈之间,紧缩肛门并上提,吸气到不能再吸为止,然后停豌(闭住),停顿后随呼气再将气慢慢顺原路线送回到脚心。手指、脚趾放松,全身放松,如此周而复进行。本呼吸法是一种内呼吸法,不介意口鼻呼吸。又因这种呼吸法较猛烈,抓闭时间不宜过长。抓闭停顿时间也要随着锻炼的时间加长而延长。 喉头呼吸法: 本呼吸法是在抓闭呼吸的基础上进行。操作时忘掉口鼻呼吸形式,用意配合喉头纳气,采用站式和活步式,只稍用意整个带脉立即充实起来,腰部充实,气遍全身。这种呼吸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在喉头呼吸后把气闭住,进行抓闭呼吸锻炼。这种呼吸在过去多用在太极拳技击上。因为它无固定形式,完全以意引气,随用随来,非常方便。 意识呼吸法: 是在喉头呼吸法的锻炼基础上更高级的内呼吸法。它同喉头呼吸法的区别是无形无象,不用喉头纳气,在应用中,如果是拳术技击,用手或肢体任何部位接触对方时,意识反应立即出来,气随同意识同时充满带脉和全身。这种呼吸在应用时,不必做任何准备,用则有,不周则无 内转呼吸法: 本呼吸法是把纳入之气用意引到腰、腹部,使中丹田(前丹田与后丹田之间),充实后再引气围绕脐的周围转圈。先从小圈开始由右向左,顺时针方向,向外转大围,计36圈,然后再从左向右,逆时针方向,向里转圈,计24圈。 沉气呼吸法: 用于治疗,也用于气功的预备功。它不是太极内功原有的呼吸法,适用于初练者和体弱者,尤以患高血压、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失眠等症者最为适宜。姿势可比较自然,平坐、仰卧、靠坐、靠卧、站式均可,以靠坐、靠卧最适宜,全身放松,以意配合呼气,不注意吸气;呼吸开始以意引导气由命门下降,降到会阴、大腿、小腿、涌泉,久练可感到呼气时气由命门下沉到脚心,并能产生一股热流,必须注意,·此法强调不管吸气,只注意呼气。 比较简单,用于治疗,可以渐渐停止意守,两眼慢慢睁开,两手相搓发热后抚摸面部,活动下肢,开始散步,如系练整套太极内功时,不拘哪一个姿势。均以意收功,身体直立,以意使气下沉到脚。然后活动肢体、散步。 练功时间和进度: 太极内功练功时间的长短、次数多少,应依据疾病程度、身体状况、练功条件以及采用的姿势、呼吸法、意守法等不同情况而灵活掌握。在一般情况下,用于治疗时,从开始到疾病痊愈需一至六个月。如以延年保健为目的,需持之以恒,常年练功。为了带功练拳,增强技击能力,完成筑基功约需100天。 每天应练功二至三次,每次十至六十分钟。 病情较轻、疾病又单纯者每次锻炼时间可短。病情重者练功时间可延长。静功时间宜长。动功宜短;卧式、靠式宜长,站式宜短。采用自然呼吸法、沉气呼吸法锻炼时间可梢长,导引呼吸法时间宜短,抓闭呼吸法一般每次不超过五分钟,最长不理过十分钟。
杨氏八十五内功心法 最佳答案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 : 太极拳在初练时,是感觉不出什么味道来的。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恒心,细细地体会,时间久了,便会感觉趣味浓厚,使人百练不厌,愈研究愈有味道,愈体会愈有兴趣甚至形成一种癖好,一辈子离不开它,其终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为了功夫的增进,要经常不断的思悟其中的道理。每练功进,如何虚无的气势,如何才有松软沉稳的情形,如何才有丹田之沉劲,如何才能有绵绵不断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势经常保持中正,如何有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意思,如何才有入里透内之劲道,如何打松净之劲,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经之动,如何能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如这样练下去,以后就有好的进步了。平时要在出动时,心里应如何作想,如何形态,如何神气,如何出手若无所为而又有包罗万象无所不为之气势,这也是很要紧的。假若是出手有所为,心里先有一个主观的定见,那就恐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流于外功之明劲,成了多着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在练时,稳静安舒,心神泰然,反听观内以审身心之合,这才是练太极拳功夫的态度,否则虽表面似太极拳,实则非太极拳功夫也。 太极拳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稳静的基础上作,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太极拳之道理也。其健身方面,全凭呼吸深长,气血畅通,头脑安闲,心神稳静。其应用方面,全凭虚无的气势,沾粘跟随,在几跟几随之中,我之身势早已吃进彼身,一切的机会自送上手来,在这个时候,我的神气一动,早已如触电样将其打出矣。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推手,体会对方之来劲,是百无一疾的,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他身上之缺点,便会自然的发现出来,我趁势击之,则自无不中之理也。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会,才能练到妙处。 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手也。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乙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神经。但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不是真静,就不能养大脑中枢神经,也就出不来特殊的灵感,此理又不可不知。   练太极拳的功夫,在预备势时,就一定要使身心稳静下来,真稳静下来之后再行出动。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切记切记。   在动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腰脊率领,牵动四肢,绵绵软软,松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不是四肢局部之动,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如此可坚持日日按时练功,不要间断,以后就会有显著的进步。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   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稳静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自然增进。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的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在生理上、在健康上、在技击上所需要的柔软,而不是脚翘得特别高,腰折得特别弯,这样失掉了灵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软。因为这些不合生理的柔软,只是好看而已,但在技击和健身方面,都没有什么好处的。   在太极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需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以上这情况,是要在练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再经老师详细的口传面授,说些比喻,作些示范,形容其气势,慢慢地悟会才会有的,而不是一言两语可以了事的,也非笔墨所能描绘。这种雄伟的气势及沉拳的心劲,是在身势气魄之内含而不露的,不是摆在外面的。以上这些情况,要有真的太极拳传授而又有功夫的人,才能鉴别出来的,如哪些毛手毛脚的太极拳家,是看不出来的。如他们看了,反以为是不好,或出些反对的言语,如说什么太慢了,或说架子太大了,或说太神化,太迷信了云云。所以说,凡是对某一项学识设有研究的人,就会发言不当。   练刚柔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又不如虚无。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主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松软沉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 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之练法。找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找虚无所有,才是最后的研究。盖轻灵仍有物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则一切无不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太极拳之虚无气势,在技击方面,其变化作用,其妙无穷。如遇刚劲来犯,可以使其捕风捉影;遇柔劲来犯,可以化之于无形,使对方找不着实地,摸不着重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太极拳在前清咸丰时代,有些人称它为神拳。余以为这个名称很有道理。称神拳者,并非指神怪之神,而是神经之神,神气之神。一者是因在练功时不是用力,而是用意,用神用气;二者是在对手时,其动不是专靠肌肉的伸缩为主,而是以神经之动为主,其变化运用巧妙神奇,有令人不可测度之处,故称之为神拳。每练功夫,要细细的体会功夫中的精微奥妙。这种精微奥妙,是在思想之内心而不在手势之外面,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只靠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用悟就必须缓慢,必须稳静,如不缓慢稳静,就悟不出去,悟不进去,就找不着太极拳的味道。学者须特别注意。 参考资料: 李雅轩太极拳精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