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纯哄 程纯哄
关注数: 9 粉丝数: 133 发帖数: 4,549 关注贴吧数: 6
孔子20多岁在别人那里打工,也就是丧葬哭丧,后来成立了自己的 孔子20多岁在别人那里打工,也就是丧葬哭丧,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学校,30岁左右有成就,学校有了名气。学校到底培训什么,殡葬礼仪,还有殡葬音乐,以及纸车马、经幡等葬品制作等,归到职业技术学校比较适合。30岁-50岁这个范围,孔子都是做这个职业。 51岁的时候孔子被升为小司空,52岁的时候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到了50岁后,终于在仕途有点小成就。孔子55岁的时候,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就是重新开始流浪前后14年,孔子其实也知道出国,不爱自己的鲁国,跑外国发展,所以大家也别笑话现在的留学生不回来,孔老先生那个时候到处乱窜,往列国推销自己的丧葬治理方案,那么喜欢当官吗?丢下自己的祖国,跑外国去求官。68岁的时候,重新回到鲁国,回老家了。这14年这个学校还是开着,走到哪里开到哪里,就和现在的农村,也经常有流动的殡仪公司。周游列国,不吃不喝吗?这个经费就是从这里出,走到哪里都饿不着,那个时代到处天天有死人的,年代条件决定的。死人死不起的根源,死个人花费太多,史书记载:“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即位的周恒王只得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物好办丧事,这种儒家丧葬职业,在当时的收益应该可以,所以周游列国的经费都不是问题。
剪掉《弟子规》这根清朝奴才大辫,刻不容缓 写在前面: 笔者第一次接触弟子规,是在初一入学时学校印发的一本《中国传统文化手册》上,由副校长主编。它宛如一篇与“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大经典读物)齐名的文章,上戴“国学经典”之高帽,下披“中国传统文化”之袍,好不风光。 如果当时校领导没有印发这本读物,也许我要晚几年才能读到《弟子规》……可我想说: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晚几年读到或者干脆没有看过《弟子规》,应该是教育层面莫大的幸事! 何为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的大作。成书于中国最腐朽的时代,也服务于那个时代。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它的文体类似《三字经》,但可以看出一不对仗,二无韵律。光是第一章“入则孝”的开头,就出现了4个“父母”,为了活字印刷它,估计得重复刻不少字吧? 为何如此,因为它是为了蛊惑每一个人,无论是否有文化。进而成了把空话、套话、大白话全部用上的流水账,把汉语文章写得如此粗制滥造,在汉语文学史倒也是独树一帜。 那么,这样一篇文体味同嚼蜡,根本无法与“三百千”望其项背的文章,为何曾经风流呢? 答案很简单,“三百千”等传统启蒙读物不利于清政府的愚民统治了。 于是在这种畸形的时代背景下,一本极力宣扬封建等级观念,以方便清朝统治者的工具性读物《 训蒙文 》应运而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