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果粉一枚 超级果粉一枚
关注数: 175 粉丝数: 161 发帖数: 10,720 关注贴吧数: 61
【接触贴吧有感】短短五十天,我便爱上了你们 短短的50天,从一个还不知道什么是贴吧的我,变成现在一个贴吧的吧主 刚刚接触贴吧第一天,无聊中便下载了一个叫百度贴吧的软件,让我先打开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进入的第一个贴吧便是有关手机的贴吧,(iphone5吧)好吧,看看朋友们都在讨论什么,草,还得注册,管它什么先注册了再说,可是应该叫什么名字好呢?尼玛,整个名字真费劲,我不想要后面的编号,听起来像监狱犯,于是乎【超级果粉一枚】就诞生啦…哈哈, 好,现在开始恢复,大水比到底什么意思?水军是谁?互粉是啥意思啊到底???艾特又是干嘛用的???好悲桑,这都是些什么???我先数数是不是十五字吧,也许ta在骗我,果然是十五字,我操,霸气~ 这么霸气的回复我必须要来一个,(楼主你好我就是霸气侧漏的十五字), 我操,虚线下面那是个啥?有人说是小尾巴,好吧,我没有,(我是人类) 【东北话吧】大家好我是新人,请眼熟我(和别人学的)汗,…………收到回复,尼玛二楼党问我这是几楼?又一条,你个大水比,鄙视, 哈哈,随着每天在贴吧到处闲逛,慢慢的懂了不少,也认识了很多朋友,因为我也东北人,所以便在这个贴吧常住了下来,同样,是你们的热情感染了我,后来才知道贴吧有个吧主,还有小吧, 我操,新招聘小吧,果断报名再说,成功!!!我竟然是吧务了,哈哈,有意思,……………………………………………………… 每天有空便会发帖,回复,查看是否有违背吧规的帖子,短短半个月在这贴吧好像我已经不算新人了 和小伙伴们也很融洽 大家好,我曾经是新人。
【笑尿了】东北话的魅力之处 ~~~~~~东北话的魅力~~~~~~~ 网络上流传着一个唐诗东北版,用东北话来表达一下读后感,哪就是;老有意思了,把人逗稀了. 不知道哪个闲人挑选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唐诗,今译成了东北话.唐诗是中国语言精美的代表,具有音乐的美,东北话呢,土味十足,来自民间,亲切直接.当唐诗中对偶,比拟,拟人等贯用的修词手段被抽离,换成东北大白话,而不改变诗歌的本意,笑料马上就出来了. 比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屋楼."变成东北话就是;老搁旯旮蹲着,能瞅着个屁?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东北话版是:前后瞅了老半天,啥玩意都没看见.东北人爱喝酒,所以王维的借洒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翻译成"再整点儿,咱哥俩再喝酒指不定啥时候呢."真是准确又生动.一句"在整点"就勾勒出了东北热气腾腾的人声喧哗的小酒馆里,酒人儿们恋恋不舍不忍别离的感人场景---和酒杯. 这个东北话版唐诗,一下勾起我对远方土地的诸多记忆,真亲切啊. 我也想试着翻译两首,却发现我的东北话忘得差不多了,根本无从掌握东北话的神韵.去年6月份的时候去沈阳,我和一个出租车司机攀谈,司机问我是哪的人.我说我就是这疙瘩的啊,原装东北人啊,司机师傅上下打量多两眼,扑哧就笑了,"忽悠吧,就你这半不孱的东北话也冒充东北人儿?你以为穿个中山装戴个鸭舌儿帽,就是赵本山了啊?"我觉得真悲哀啊! 在深圳,很难听到地道的东北话.哪些外来者和我一样,只留有一点儿很容易辨识的东北口音,却失去了东北话中最有魅力的词汇.在东北话中,夸人的词汇很贫乏,"中","还行","差不离","凑合"以经是很高的赞誉,如果对什么的感情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一句"贼毙"已经包含了一切.损人的词汇哪就像冬天凛冽寒风中吹过来的雪花,一片片的,铺天盖地,非把你割个满脸花不可.东北话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自我解嘲和对别人的贬损. 我听过的最有意思的一个说法是说你少多管闲事的,深圳人可能会简单地说:唔好咁烦.到了东北人嘴里哪一下子就扯远了,他会说"我自已个儿家的驴,我愿意从屁股喂草,你管得着嘛你?"
【方言】新经典东北话大全 东北人说话常带一些精哏儿,(尤其辽宁人)说话有弯儿,给人余音绕梁的感觉。一句话说完了,后面拖一句“知道不”?听明白了,糯糯的应一句“恩呐”,都太有味了! 东北话里有很多独一无二的词,比如东北话对特别不听话人叫“格楞人”“格色”,人长得丑叫“棵碜”,“开关”不叫“开关”,叫“闭火”,“聊天”不叫“聊天”,叫“唠嗑”,打架叫“干仗”,说话慢是“吭呲瘪肚”,“恶心”不叫“恶心”,叫“膈应”,“怎么办”叫“咋整”,“散步”不叫“散步”叫“溜达”,打赌叫“嘎点儿啥地”,“那里”不叫“那里”叫“那旮”,哪儿有事哪儿到的人是“欠儿登的”,对不男不女的人叫“二椅子”,烦人不叫烦人说成“各应人”,一段“俺们那旮都是东北人, 俺们那旮盛产高丽参, 俺们那旮猪肉炖粉条, 俺们那旮都是活雷锋!”,倾刻间广为流传。 有些词在东北话里有独特的词义,如“贼”,不光是“小偷”,也是一个“程度副词”——“很”、“最”的意思。比如说“贼亮”,就是“很亮”的意思;说“贼毙”,就是“最高档”、“最厉害”的意思;说“贼牛”,就是“最牛”、“可牛了”的意思。又如“老”,不是“岁数大”的意思,而是指“最小的”,最小的女儿叫“老闺女”,最小的儿子叫“老疙瘩”。 东北话里有些词有独特的发音,管上“街”叫上“gai”,干“啥”叫干“ha”,“热”叫“ye”,“人”叫“yin”。 东北人说话喜欢攀亲,有一股子亲热劲。东北人家里来了客人不叫来了客人,叫“来戚了”。见着岁数稍大一点的必叫你“张哥”、“王姐”,你的那位就叫“嫂子”、“姐夫”。见着岁数稍小一点的可以叫名字,但称你的那一位必叫“弟妹”、“妹夫”。 东北人说话常带很多俏皮话,谐音、双关、比喻、场景错位等语言艺术运用得很纯熟,往往能够在很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达到幽默、含蓄、风趣、又充满生活气息的表达效果。下面是若干句东北人说的俏皮话,看看是不是有点意思。 生孩子不叫生孩子,那叫下(吓)银(人) 小伙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 朝鲜人过年——要了狗命了 兜比脸干净——没钱 十坛醋泡一根黄瓜——你就可劲儿酸吧 裤兜子放屁——整两岔了(指意思领会错了,不 是一件事情) 地上有个大钱包,你说哈腰不哈腰 光屁股推磨,一圈一圈丢人 人要倒霉,放个屁都砸脚后跟 九十九拜都拜了,还差这一哆嗦 那就坡下驴,也不能太急呀 癞蛤蟆长疙瘩,还以为自己满身长花了呢 吃100个豆子,都不知道豆腥味(意思指不长教训) 放屁砸着脚后跟,咋巧到那程度了呢 癞蛤蟆上脚背,不咬人膈应人 哈巴狗撵山,跑没个跑劲儿,咬没个咬劲儿(撵山:打猎) 半夜里掐谷——有两穗(岁)了(意思指别装嫩了)
【民间】东北二人转的来历 二人转植根于民间文化,表演台词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俗,色,酸是其最大特点,由名演员赵本山净化为绿色版本之后始得以上台面.由赵本山先生在2000年提出,并以《刘老根大舞台》为基地发扬光大。有人对此表示赞赏,也有人认为其失去了田间地头二人转的乡土味道。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自古以来除辽东、辽西有少量汉人外,以 二人转 白山黑水为中心的广袤地区则是少数民族特别是满、蒙等骑射、游牧民族的天下。在康雍乾盛世期间,清朝实习严厉的“封关”政策,严禁汉人进入关东。康雍乾盛世过后,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国力日弱,加上外敌入侵,“封关”政策名存实亡,导致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带至关外的。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