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卡卡 县城卡卡
关注数: 2 粉丝数: 14 发帖数: 529 关注贴吧数: 5
魏文侯“识人” 电影《天下无贼》里黎叔有这样一句经典对白,“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虽是调侃,却说明了人才的珍贵。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认为,“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   然而,对于管理者来说,如何选拔出合适的人才?楚庄王识别直言之人、魏文侯识别德高之人的故事或许会给管理者一些有益的借鉴。   楚庄王:识直言之人   楚庄王刚刚即位时,因为朝政混乱、羽翼尚未丰满,就来了个“以退为进”之计。他整天吃喝玩乐,不问政事,并发布了一个告示:谏者处死刑。事实上,楚庄王是想借机发现能直言进谏的勇者,以共谋大业。   一天,重臣伍举冒着被诛杀的风险,到楚庄王面前进谏:“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   楚庄王回答道:“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接着,又一如既往,没有一些悔改之意。   随后,一位名叫苏从的大臣再次向楚庄王进谏,不过不像伍举那么委婉,而是直言进谏。   楚庄王觉得时机已到,马上启用伍举、苏从二人,委以重任。在两位重臣的辅佐下,楚庄王对内兴修水利、重视农商,大力发展生产;对外先后灭庸、伐宋、攻陈、围郑,问鼎周王朝,大败晋军。重内攘外的政策,使楚国的综合国力蒸蒸日上,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对于管理者而言,要善于发现能够直言的人,他们是企业中最为关键的人。这是因为,敢于直言的人,已经将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而唯有置一己之私于不顾的人,才能真正担当起重任。   魏文侯:识德高之人   除了楚庄王,魏文侯也具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选出品德高尚的人。他对魏成子的提拔便是一例。   魏国混乱时,魏文侯准备提拔一位相国。但是,有两个人选,一个是魏成子,一个是翟璜,到底该选谁?   最后,魏文侯选了魏成子。   这是魏文侯考察两者周围的人的结果。魏成子周围的人,大都是天下奇才,比如卜子夏、段千本,魏文侯候经常跟他们商讨治国大计。而翟璜的左右,多为魏王的臣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位哲学家有言,如果想了解一个人,就从他最亲近的朋友开始。看来魏文侯深谙此道。   除了从周围的人去判断,魏文侯还特别看重个人的品德。魏成子虽然有俸禄千种,但是,其中九成都用来为国纳贤,仅一成用于自己。并且,在举荐这些人才时,魏成子没有任何的私心。而翟璜举荐谋士李克等人,主要意图却在结党营私。至少在德行方面,翟璜已经远远输给了魏成子。   对于管理者来说,能否选出品德高尚的人,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只有德高之人,才能以德服人、以德聚人、以德留人,进而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的互动氛围,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魏国称霸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夺取漆及富丘两地。因为卫国是魏国保护国,魏国无法坐视不理,于是立即联合宋国出兵助卫反攻,魏卫宋三国联军直逼赵国首都邯郸,赵国被逼闭门防守,并派人向齐国求救。联军于是包围邯郸,希望一举歼灭赵国,以解除被诸国包围之局。但是在同一时间,秦国乘魏军主力不在,偷袭魏国少梁,并夺得少梁,魏国在这场战争里被围攻的危险反而变得更大。齐威王得知赵国被围,本欲立即出兵,但将军段干朋主张延迟出兵,以“承魏之弊”为战略方针。即是先以少量的兵力向南攻击襄陵,以制造假像,可以表示助赵,又可以牵制和疲惫魏国。再待魏军攻陷邯郸,魏、赵双方均已无力再战之时,再给予正面的攻击。齐威王接受了这个提议,在赵魏两军相持一年多,邯郸城快要失陷之时,方才委任田忌为主帅,孙膑为军师,率领齐军主力驰援赵国。刚开始,田忌计划奔赴邯郸,与魏军主力决战,解决邯郸之围。但孙膑认为这不利于齐国,于是提出了更为创新和可行的方法,即“批亢捣虚”与“疾走大梁”。“批亢捣虚”即是避实击虚,攻其必救,使敌人出现后顾之忧,前线之围便会自动解开。“疾走大梁”即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魏国重城大梁进逼,以切断魏国的运输要道,并攻其所不备。这样一来,魏军定必回师自救,齐军则可乘其疲惫于路,一举击败魏军,而赵国之围则自动解除。孙膑这一招“批亢捣虚”使得田忌甚为拜服,立即采用。于是齐军主力立即向大梁挺进。在此危急存亡之际,虽然邯郸城已攻破,魏军还是不得只以少数兵力留守邯郸,并由主帅庞涓亲率主力回驰大梁。但同时间,齐军已于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一带)设伏,准备截击魏军。魏军由于长期在外作战,已疲态毕露,再加以长途跋涉之急速行军,士兵皆战意大降。于是齐魏一交战,魏军大败。不过,实力雄厚的魏国并未受到严重损失,并且仍然实现了攻克赵国首都邯郸的战略目标。公元前352年,魏国联合韩国将齐国打垮。魏国的霸业得到继续发展。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