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不英俊 还是不英俊
关注数: 3 粉丝数: 40 发帖数: 908 关注贴吧数: 23
魅族22牛逼 家人们,我必须吐槽一下魅族22,真的是让我大失所望,这哪是什么旗舰手机,简直就是个垃圾货!先说说这处理器,都2025年了,别人都在追求极致性能,搭载最新最强的芯片,它倒好,用的还是骁龙8s Gen4 ,这可是一颗多见于千元机的中端芯片,性能连骁龙8 Gen3都比不上,更别提和那些搭载骁龙8 Gen5的新机竞争了,玩个大型游戏都卡得要死,日常使用也时不时出现卡顿,体验感极差。再看看这电池容量,才5500毫安,现在国产友商的电池容量都快堆到8000毫安了,就连小屏旗舰机都普遍达到6000毫安往上了,魅族22这续航能力,出门半天就得找充电宝,完全不够用,关键时刻掉链子,真的让人抓狂。还有这外观设计,毫无新意,背面设计得像千元机就算了,还和小米15等机型高度相似,完全没有了魅族以前那种独特的设计风格,曾经的“小而美”已经不复存在,拿着它走在街上,毫无辨识度,真的很尴尬。最让我不能接受的是它的价格,2999元起的定价,性价比极低,同样的价格,我都能买到配置更好、性能更强的其他品牌手机了,魅族22凭什么卖这么贵?这不是把消费者当冤大头吗?发布会也是乱七八糟,场地简陋得像公司开会,直播声音不清,画面横版竖版来回切换,体验感差到极点。而且发布时间一推再推,让消费者白白等了这么久,结果等来的却是这样一款令人失望的产品。魅族22真的是太差劲了,谁买谁后悔,劝大家慎重考虑!
又见Lucky08大神神评 一、对「芯片自研」的误解:ARM授权≠“买图纸改一改”ARM架构的授权分为 三个层级:- 指令集授权(如ARMv9):仅获得底层指令集,需完全自主设计CPU内核(如苹果M系列、华为早期自研内核)。- 内核授权(如Cortex - A78公版):使用ARM设计的内核,但可对 缓存、功耗、接口、自主IP(如NPU、ISP) 进行深度定制。- 公版参考设计:几乎照搬ARM方案,仅改参数(这类才是“改一点”,但主流芯片企业极少这么做)。文中将“自研”等同于“买公版改参数”,完全忽略 架构优化、模块自研、系统协同 的核心价值:- 华为麒麟芯片:以麒麟9000为例,采用ARMv8指令集,但 自主设计CPU大核、集成自研NPU、优化ISP算力,并非单纯依赖公版;- 苹果A系列:同样基于ARM架构,却通过 自研缓存架构、功耗调度、神经引擎 成为性能标杆——按文中逻辑,苹果也成了“假自研”,显然荒谬。 二、华为麒麟芯片的事实性错误 1. 性能与跑分谬误:麒麟9020等新芯片采用 3nm级堆叠封装、架构升级,实际跑分已突破 160万分(接近安卓旗舰水平),文中“90 - 120万分”完全与实测数据背离。 2. 官网标注谎言:华为Mate 60系列官网 明确标注“麒麟9020”(可直接查证),文中“不敢写处理器型号”纯属捏造。 3. 制裁影响的曲解:制裁限制的是 先进制程代工(如5nm、3nm),而非芯片设计能力。华为通过 Chiplet堆叠、架构创新 持续提升性能,证明其设计实力仍在进步,而非“停留在5年前”。 三、小米“自研”与性价比的逻辑漏洞 1. 自研动机的臆测:小米的芯片研发始于 2017年澎湃S1,早于所谓“负面事件”;如今布局 澎湃OS、影像ISP、快充芯片、3nm级架构研发,是 长期技术投入,而非“转移视线”。行业内,苹果、三星也从未放弃芯片自研,难道都在“炒作”? 2. 性价比的历史贡献:2011年小米1代以 1999元旗舰配置 入场时,天语、酷派的“百元机”多为 单核处理器、256MB内存、功能机系统,与小米的“智能机体验”完全不在同一维度。小米推动的 硬件透明化、互联网营销、生态构建,才真正加速了智能机普及,绝非“空口炒作”。 3. 技术实力的实证:小米已发布 澎湃P1(快充芯片)、C1(影像芯片)、OS(系统),并在 Wi - Fi 7、UWB、电池材料 等领域突破专利,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研发成果,而非“买图纸代工”。 四、机型与紫光的事实错误文中称“魅族Note6用紫光T8200”,实际 魅族Note6搭载骁龙625(可查机型参数),紫光T8200多用于低端平板,二者毫无关联。此错误暴露作者对机型的基本认知缺失,论证可信度大打折扣。 五、总结:芯片研发是系统工程,不容简单否定芯片设计涉及 架构、制程、封装、软件协同 等上百个环节,即便基于ARM架构,深度定制、自主模块、生态优化 仍是“自研”的核心。华为、小米的研发投入(华为年均研发超千亿,小米近五年研发超600亿),绝非“有钱买图纸”就能实现。行业进步需要 中低端(如紫光)与高端(如麒麟、澎湃)协同:前者满足基础需求,后者推动技术突破。贬低任何一方的努力,都是对半导体产业复杂性的无知。对待技术创新,应 基于事实、尊重研发,而非用“阴谋论”否定企业投入——毕竟,只有更多企业敢“啃硬骨头”,中国科技才能真正突破封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