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jhsckd
wjhsckd
关注数: 18
粉丝数: 27
发帖数: 296
关注贴吧数: 67
锣鼓喧天的氛围,我很难拼凑起关于姥姥最初的记忆。道士挥着旗,口中恋恋有词,我试图听清这些模糊不清的语调中是否有关于姥姥的生平事迹,结果却是徒劳。 我低着头跟随众人绕着姥姥的水晶棺一遍又一遍看着她慈祥的面容。她很矮,病重前还佝偻着背,更显得弱小。 哦,记忆之门打开了……模糊的记忆中,姥姥很担心我长不高,姥姥不高,几位舅舅不高,我妈也不高,她一脸大笑望着我:这以后长不高怎搞?小舅酒后直接双手拧着我的脑袋,给你拽拽!任凭我胀红脸大哭,也不撒手。不知道是不是小舅的方法起作用了,我的个头最终稳定在1米73-1米75。 可就是这样一个矮小的老太太,一个人可以干4个壮年的农活儿,舅舅们长年不在身边,家里所有农活都是外婆搭理:育苗、插秧、灌水、施肥、收割……饿了,白饭加咸菜,加上门前的水井顺手提桶井冰凉(地下水,夏天非常凉)就是一顿午饭。饭毕顶个草帽提着镰刀就走进金灿灿的稻田里,弯下腰后,根本看不她。再直起腰来,她身后已经是一堆堆捆好的稻穗,还有一阵阵稻香伴着她一脸的满足。 在老一辈身上,我总能踏踏实实感受到那种默默无闻的力量。余华说,苦难不值得被歌颂,我觉得他还是站得太高了点,对于老一辈人来说,他们只能面对苦难,他们无处躲藏,她们最终拥有的只有苦难。陈丹青说,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好的长辈,在姥姥和奶奶这辈人身上,我们倒是能找到榜样——她们就是我们这个时代饱经苦难的民族依然能传承下去的证据,很可惜这些快断了。 儿时每次去看姥姥都是步行,路上就在盘算姥姥会给我做什么好吃的。姥姥眼神非常好,每次都是她先看到我,老远就能看到她的笑容,到她跟前时,一把将我搂紧怀里,用她的脸紧蹭我的脸。她会趁我们不注意,背点稻谷一溜烟跑到上杭(集市)换点肉和豆腐,菜园里随意摘点蔬菜,就是一顿丰盛的午饭。后来,我仗着年轻,试图背起她那半袋稻谷,走几步就败下阵来,姥姥健步如飞把我甩得老远老远。 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姥姥的听力不行了。自此,老太太另一项技能得以施展:她的大嗓门儿!饭点时,她唤我的声音会响彻整个村子的上空,跑近看她,以为姥姥发怒,转脸又是一脸慈祥。从那以后,所有人和她交流都要凑到她耳边,吼一声,吼两声,吼三声……听清了,她再扯着嗓子回应。后来,小舅给她买了助听器,姥姥说戴不惯,扔在房间里落灰。或许在姥姥的世界里,听不清是件好事。 姥姥第一次在我面前表现得脆弱,是在一个冬季雨天摔跤后,我和母亲去看望她时,姥姥委屈得像个孩子,她拉起裤脚给我看伤口,似是要哭。我故作坚强地安慰她没事的,我很惊讶这样一个开朗坚强的老太太会在她的外甥面前展现脆弱的一面,那一刻我知道,我已经是个大人了。 姥姥和奶奶这辈人的身份始终是个谜,关于她们的最初的记忆是理所当然的,她们理所当然满脸皱纹,一脸慈祥…… 恍惚间,灵车已经缓缓驶过姥姥的娘家。此时,我才想起她曾经也是一个小女孩呀!也曾奶声奶气,也曾是掌上明珠,她也曾正茂风华。慢慢的,她有了很多称呼:妻子、母亲、奶奶、外婆……很多事,她也是第一次经历。自此,姥姥的样子不再是定格在遗像上的那一张,她一生的样子都在我脑中循环切换,每一帧都清晰。80年多前的4月天,长满蚕豆和豌豆的田埂、路边,一位矮小快乐的小丫头雀跃其中,我相信任何一位大人看到她,都会亲昵地提醒:走慢点,别摔倒了。 《风之谷》里,娜乌西卡在金光灿灿的稻谷上起舞,一头耀眼的火红短发随风飘动,奶声奶气地哼唱着童谣。亲爱的娜乌西卡,请带上我的姥姥。2023年4月12日 写于六安老家
《风之谷》片尾 最喜欢的片段
/常年在外 乡愁难解/ 给老家做海报,不定时更新~ 过年不回去了,找到几张夏天拍的照片,突发奇想给老家做几张海报吧~
求助贴,求苏埠宾馆联系方式。 如题,本人要预定几天年初的宾馆,但是不知道联系方式,有知道的希望能提供一下。谢谢🙏!
请教一下:护照在哪办? 第一次办护照,不晓得怎么办,求指点~ 本人户口在苏埠,应该是去裕安区办吧?
请管理员帮我找到不明原因丢失的重要文字!!!!! 2013年6月28日15:00左右打了近1个小时的文字竟然在瞬间闪一下后丢失了!!!! 这是比较重要的文字,想请管理员同学帮忙把我丢失的文字找到,不胜感激啊!!!! 我是在“石板冲”吧里发的帖子,在线等待回复,谢谢!!!!!
好大一棵蓝莲花---写在奶奶弥留之际 据说,每个女人转世投胎前佛祖都会给她三朵莲花作为选择,红色莲花预示富贵,白色莲花表示美丽,蓝色莲花则代表智慧。选择红莲 的女人就像参天大树上的一根藤蔓,过眼的荣华富贵终究改变不了树倒猢狲散的结局;选择白莲的女人会有倾国倾城的美貌,但难免那成为附属品的命运;而蓝莲花 本就不是尘世之花,有眼光选择它的女人才会成为世间罕见的女神,在物欲浊流中不蔓不枝、亭亭净植。 5岁,由于经常恶梦不止,爸妈让奶奶带我睡,记忆就从那开始。奶奶那时就是很简单地轻拍着我的肚子,然后我就能安心地睡踏实了…… 奶奶会在冬天时把稻草揉地软软的,垫在床上,每次翻身总会发出“喀喀喀”的声音。由于稻草的保温性能很好,那床垫下面也会经常成为老鼠们的窝,所以奶奶会经常在深夜把我叫起掀开稻草把老鼠赶走,奶奶的善良一直影响着我,或许是从她叫我不要伤害那些老鼠开始的吧! 一直都有奶奶讲的故事…… 奶奶会在每天晚上跟我聊天,很多时候只是她一个人在那自言自语。我就那样听着,随着奶奶的故事肆意遐想着,感受着她的平凡、无奈、悲痛、艰辛、幸福…… 很多故事我都能背下来了,她也还是会一遍遍地说给我听,不管是悲伤的故事还是幸福的故事,她总会在最后释然一笑说:都过来了……都过来了……她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生活里故事里都是那样清澈。这些故事给我的启示早已深深镶进我的每一个细胞,影响我直到现在。奶奶在很小的时候为驻扎在我们村的国民党军队烧过饭,她说她就提个篮子穿梭在躺着横七竖八的大兵的院子里……她说那些兵可残忍了,她亲眼看到几个兵活活剥了一条黑狗的皮,把还在惨叫的狗扔到汤锅里…… 夏天会有奶奶的豆瓣酱蒸茄子和蒲扇…… 我和堂弟表弟会在放学后抢着吃奶奶给我们留下的锅巴,在上面抹上只有奶奶才能做得出来的豆瓣酱……吃到我们嘴唇通红,吃到我们会心一笑。只到现在,奶奶还是会在我每次出门时在我的背包里放上她的豆瓣酱,我跟她说:我每年都要吃到你的酱,所以你要保重身体给我做啊!她就哈哈哈地笑起来。 夏天时,我和堂弟表弟躺在晒粮食用的大簸箕上仰望星空,奶奶看到流星时会说:这是谁的心(星)死了,有人要去世了……虽然后来知道了这些是假的,但我还是会在看到它们时心情不好。奶奶坐在旁边边打着瞌睡边给我们摇着蒲扇,有几次她竟然像变魔术似地拿出用啤酒瓶装着的冰凉散装饮料,到现在我还不清楚她是用什么方法让那瓶子那么冰的,她和我们一起喝完,然后满足地说:真好过(老家对舒服的一种叫法)~真好过!于是我们也跟着陶醉了~ 奶奶只到现在还是一头黑发,这似乎和她斑驳的脸庞不怎么相衬,可是这在我看来确是最难以忘记的也是最觉美丽的了。奶奶的头发甚至还很有弹性,没有枯黄的样子,记得有一次坏牙,奶奶找到几根梳下来的头发就给我拔下来了。 她有一条用布头拼接起来的围裙,只要不出席重要场合,她会一直围着,印象中还在她那条围裙上睡觉。 ……………… 奶奶一辈子出远门的次数屈指可数:小学时陪着她去六安看姑姑,从没坐过汽车的她由于晕车紧紧攥着我的手,那是印象中第一次感觉奶奶紧张;还有一次是大伯接她去合肥,住了一个星期后非要回老家,她说那地方让她浑身不自在没农村自由,结果和大伯他们吵了一架以后毅然回家了!哈哈……;最近一次是三姐接她去合肥,最终也还是因为不习惯回来了! ·········································· 许巍---<蓝莲花>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你对自由地向往 天马行空的生涯 你的心了无牵挂 穿过幽暗地岁月 也曾感到彷徨 当你低头地瞬间 才发觉脚下的路 心中那自由地世界 如此的清澈高远 盛开着永不凋零 蓝莲花 -----2010年6月念奶奶于虞城
人为什么活着?-台湾大众银行广告! 反反复复看过很多遍,做成这样已经不只是简单的广告了!
50岁以后的你是准备落叶归根还是客居他乡?
石板冲中学在许炳筹班毕业的集合了! 数学老师兼班主任-许炳筹、语文老师-李图龙、英语老师-黄永(后来是程克卫)、物理老师-(一个戴眼镜瘦瘦的)、生物老师-(只记得那句经典的新城代谢)、化学老师-(带个咖啡渐变色眼睛的面无表情)、地理老师-(叫什么宏的)、音乐老师-(叫林什么的)、政治老师-(叫骆什么)、历史老师-李图龙、体育老师-李图龙……
强大的微博们啊,高级幽默~ 快笑喷了!
在办公室里看着看着突然就忍不住笑了
邵兵在苏埠拍戏!
原来老总也可以这样做啊! 该怎么开始我的讲述呢?看到这个吧里充斥如此多的广告,心中开始犹豫不决。 我辞职了,在满三年合同期还剩一个月时交的报告,辞职是个人原因且是不可抗拒的,那天老总假装和蔼地说:你这奖金还没拿到手,等到奖金发下来再辞不迟(后来我才知道那天还有别人辞职,她也说了同样的话)。作为一个老总,为了稳定军心摆出这样的嘴脸也可以理解---至少她知道造成员工辞职的原因并非辞职报告上写的那样简单委婉,以至于让其他员工群起响应……待续
家乡现在是不是有很多服装厂 本人现在江苏从事服装设计,这段时间经常在公司里看到六安拍照的货车,后来了解到我们公司在和家乡六安的服装加工厂合作,是三十铺开发区的。 目前,和其他进行产业转移的企业相同的一点是,服装行业一直困扰于公司制造成本的持续上升。两三年前,工人加工资,每次只要加100元,工人还会觉得很受用,但现在,每次要加至少400元;两三年前,给工人加工资是一年一次,现在是至少要加两次,年中一次,年底一次,否则根本留不住人。 安徽一直是劳动力输出大省,这个庞大的群体一度为江浙沪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物价飞涨、生活成本增高、劳动强度日趋加大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务工者不愿再背井离乡过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家乡会出现的这些服装加工厂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 在此想问下业内人士,家乡的服装业是什么时候起步的、目前是不是只处于加工环节、未来的发展规划中有没有自主研发,对诸如创立六安自己的服装品牌有没有什么项目扶持政策?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