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dmisszy Kdmisszy
关注数: 3 粉丝数: 101 发帖数: 1,770 关注贴吧数: 23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很久不碰贴吧了,这次读了这本书之后很有分享的欲望,于是又捡起贴吧。 《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的心理哲学课》读书笔记 其实一开始读这本书是读不下去的,我最烦的就是对话体图书,上到中国的那些古书论语孟子们,外国的那些理想国们,下到最近兴起的对话框小说等等,我是一个字也读下去,就觉得都很尬,就觉得都是没话找话,就觉得情节枯燥,细节粗糙,内容充满说教,仿佛被人掰开脑子往里面塞东西。但是这本书的观点我又很喜欢,终于几次强逼自己读下去,终于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读完了,真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了解了几个观点,我再也不会碰这本书了。 大致总结如下: 1、人是可以改变的,人性格和世界观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过去的经历,但是过去的经历不起主要作用,重要的是它们产生的意义,决定当下人生的就是当下的自己,即使再怎么怀念过去,也不能改变分毫,如果过去决定当下的话,那么再怎么努力当下也无法改变分毫,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2、一切烦恼都源自于人际关系,咋一听没什么道理,实际上是对的,首先人的价值在于社会意义,如果没有社会意义,也就没有什么价值的概念,而社会意义最终还是会导向人际关系。假设全宇宙只有一个人,金钱、荣誉都会没有意义,甚至也不会有喜怒哀乐,因为没有其他的任何人,虽然只有一个人也不会产生孤独感,我们都有切身体会,孤独的时候,会更加强烈的思念,远方的某一个人亲人或者爱人,反过来讲只有在思念远方的某一个人时才会产生孤独感。有一首诗写得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说的就是这种感觉吧。 书中在这一章探讨了自卑的话题,自卑感是好的,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产生自卑,才会追求优越,才会有进步,个人如此,群体也如此。但是要警惕自卑情结,这不同于自卑感,自卑感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而自卑情结却相反,有自卑情结的人不会再努力改变自己,会找各种理由来搪塞,最常见的句式比如:“假如我拥有A,那么我也可以做好B”,言下之意,我做不好B都是因为没有A,却不会去努力争取A,没有A只是我不再努力的借口。自卑情结再严重一点,就会发展成优越情结,即在认识不到既定事实是可以通过自己努力而改变的情况下,又不肯承认自己的无能,会通过反复吹嘘自己不存在的或过往的业绩来麻痹自己和别人,自高自大自傲自负,看不起任何人,想方设法骑别人头上,一旦得不到满足,会认为遭到了背叛或欺辱,从而很不淡定。非常讽刺的是,越是自负的人,就越自卑。这种人其实我身边挺多的,我读到这里时其实一直在反省,为什么我身边这么多这种人,所谓“物理类聚,人以群分”,难道我也是这种人?太可怕了,我要警惕。 人生这条路上,有人走在前面,有人走在后面,但绝没有人走在别人的上面,认为自己走在上面的人都是优越情结在作怪。 3、课题分离是解决烦恼的法宝,人生有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自己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扰自己的课题,即使是父母也要放下孩子的课题。认识到这一点,人生便不再有烦恼。 什么是自由,从课题分离的角度,自由就是不再追求别人的认可,要有勇气被别人讨厌,别人讨厌你是别人的课题,与你无关,你要做好的就是做好自己的课题,同样与别人无关。自由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吧。 4、课题分离是解决人际关系的起点,而终点就是共同体感觉。所谓共同体感觉就是认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并且有自己清晰的位置。理解共同体感觉要理解三点,即自我悦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自我悦纳跟自我肯定不同,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的事却跟自己说自己可以做到,勉强自己去做;而自我悦纳是接受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从而把精力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上去,同时很坦然地接受自己有做不到的事情。而他者信赖跟他者信任不同,他者信赖是无条件的相信共同体里的其他人,相信他们是伙伴,而不是敌人。三点中最重要的,就是他者贡献,按照哲人的说法,理解了他者贡献立马就能获得幸福。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有贡献感,能够感觉到自己对别人是有价值的,即会感到幸福,这个价值并非行为价值,而是存在价值。他这个贡献就是一座明灯,一直朝着这座明灯前进,路便不会走歪,就会一直在共同体感觉中。 5、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过分缅怀过去和憧憬未来,而不关注当下,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每一个当下都是一个刹那,是一个完整的阶段,有开始也有结束,过好当下才能过好一生。哲人把人生的注意力比作舞台上的灯光,聚焦到一点,才可以清晰的看到当下的舞姿。 尼布尔的一段祷文可以很好的代表本书思想: 上帝 请赐予我平静,接收我无能为力的 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赐我智慧,以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把困苦当成通往平安的道路 像主耶稣那样接收这世间的罪恶 按其现实本相,而非如我所愿 相信祂会使一切变得美好 只要我遵服祂的旨意 我可以在此间获得合宜的欢乐 并在永生里,永
《被讨厌的勇气》 很久不碰贴吧了,这次读了这本书之后很有分享的欲望,于是又捡起贴吧。 《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的心理哲学课》读书笔记 其实一开始读这本书是读不下去的,我最烦的就是对话体图书,上到中国的那些古书论语孟子们,外国的那些理想国们,下到最近兴起的对话框小说等等,我是一个字也读下去,就觉得都很尬,就觉得都是没话找话,就觉得情节枯燥,细节粗糙,内容充满说教,仿佛被人掰开脑子往里面塞东西。但是这本书的观点我又很喜欢,终于几次强逼自己读下去,终于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读完了,真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了解了几个观点,我再也不会碰这本书了。 大致总结如下: 1、人是可以改变的,人性格和世界观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过去的经历,但是过去的经历不起主要作用,重要的是它们产生的意义,决定当下人生的就是当下的自己,即使再怎么怀念过去,也不能改变分毫,如果过去决定当下的话,那么再怎么努力当下也无法改变分毫,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2、一切烦恼都源自于人际关系,咋一听没什么道理,实际上是对的,首先人的价值在于社会意义,如果没有社会意义,也就没有什么价值的概念,而社会意义最终还是会导向人际关系。假设全宇宙只有一个人,金钱、荣誉都会没有意义,甚至也不会有喜怒哀乐,因为没有其他的任何人,虽然只有一个人也不会产生孤独感,我们都有切身体会,孤独的时候,会更加强烈的思念,远方的某一个人亲人或者爱人,反过来讲只有在思念远方的某一个人时才会产生孤独感。有一首诗写得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说的就是这种感觉吧。 书中在这一章探讨了自卑的话题,自卑感是好的,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产生自卑,才会追求优越,才会有进步,个人如此,群体也如此。但是要警惕自卑情结,这不同于自卑感,自卑感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而自卑情结却相反,有自卑情结的人不会再努力改变自己,会找各种理由来搪塞,最常见的句式比如:“假如我拥有A,那么我也可以做好B”,言下之意,我做不好B都是因为没有A,却不会去努力争取A,没有A只是我不再努力的借口。自卑情结再严重一点,就会发展成优越情结,即在认识不到既定事实是可以通过自己努力而改变的情况下,又不肯承认自己的无能,会通过反复吹嘘自己不存在的或过往的业绩来麻痹自己和别人,自高自大自傲自负,看不起任何人,想方设法骑别人头上,一旦得不到满足,会认为遭到了背叛或欺辱,从而很不淡定。非常讽刺的是,越是自负的人,就越自卑。这种人其实我身边挺多的,我读到这里时其实一直在反省,为什么我身边这么多这种人,所谓“物理类聚,人以群分”,难道我也是这种人?太可怕了,我要警惕。 人生这条路上,有人走在前面,有人走在后面,但绝没有人走在别人的上面,认为自己走在上面的人都是优越情结在作怪。 3、课题分离是解决烦恼的法宝,人生有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自己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扰自己的课题,即使是父母也要放下孩子的课题。认识到这一点,人生便不再有烦恼。 什么是自由,从课题分离的角度,自由就是不再追求别人的认可,要有勇气被别人讨厌,别人讨厌你是别人的课题,与你无关,你要做好的就是做好自己的课题,同样与别人无关。自由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吧。 4、课题分离是解决人际关系的起点,而终点就是共同体感觉。所谓共同体感觉就是认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并且有自己清晰的位置。理解共同体感觉要理解三点,即自我悦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自我悦纳跟自我肯定不同,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的事却跟自己说自己可以做到,勉强自己去做;而自我悦纳是接受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从而把精力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上去,同时很坦然地接受自己有做不到的事情。而他者信赖跟他者信任不同,他者信赖是无条件的相信共同体里的其他人,相信他们是伙伴,而不是敌人。三点中最重要的,就是他者贡献,按照哲人的说法,理解了他者贡献立马就能获得幸福。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有贡献感,能够感觉到自己对别人是有价值的,即会感到幸福,这个价值并非行为价值,而是存在价值。他这个贡献就是一座明灯,一直朝着这座明灯前进,路便不会走歪,就会一直在共同体感觉中。 5、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过分缅怀过去和憧憬未来,而不关注当下,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每一个当下都是一个刹那,是一个完整的阶段,有开始也有结束,过好当下才能过好一生。哲人把人生的注意力比作舞台上的灯光,聚焦到一点,才可以清晰的看到当下的舞姿。 尼布尔的一段祷文可以很好的代表本书思想: 上帝 请赐予我平静,接收我无能为力的 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赐我智慧,以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把困苦当成通往平安的道路 像主耶稣那样接收这世间的罪恶 按其现实本相,而非如我所愿 相信祂会使一切变得美好 只要我遵服祂的旨意 我可以在此间获得合宜的欢乐 并在永生里,永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