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_rocket v2_rocket
关注数: 14 粉丝数: 64 发帖数: 1,555 关注贴吧数: 10
求最新讨论进展 正在考虑开发基于该帖吧设定的模拟太空兵棋是否可行,想系统地了解一下最近的(主流)讨论进展情况。 关于技术设定:我看到有一些对于电磁炮的新讨论,基本上还是否定电磁炮作为主武器的;对于激光和粒子炮,似乎我的原有计算和相关推论还有效吧。 关于战舰设计:完善程度令人印象深刻的有: 吧主--新造舰(机)一枚 <http://tieba.baidu.com/p/2609272219#39384381141l> D盾牌星座--自己建模的星舰,半成品版<http://tieba.baidu.com/p/2672523109> 求补充。。。 关于舰队的编制:我的记忆还停留在---【宇宙舰队标准编制会是什么样的?<http://tieba.baidu.com/p/582497311>】那贴子呢 请各位吧友(最好是吧主)帮助补充作战体系,了解这些主要是为了抽象出一个太空作战兵棋模型,我的整个模拟程序将以该模型为基础构建。 初步设想的用户操作方式如下:在本吧中找到了一个现成的兵棋推演体系作为参考: 征求意见:宇战吧标准化贴吧兵棋推演【上篇】<http://tieba.baidu.com/p/3042498134> 该文章写的好细致,是否还有下篇? 还想知道一下【浮游炮舰与固定安装炮舰孰优孰劣的问题】和【宇宙战舰对敌模式】两个议题的结论。 最后就是不知吧主能否帮我找到这些贴子中被抽走的精华部分: 凤凰战机:关于驱逐舰或战机的一种设想(命名好纠结……) 来自 <http://tieba.baidu.com/p/929414654> 以吧内讨论结果为蓝本,原创太空战描绘卷 来自 <http://tieba.baidu.com/p/987585346?pn=1> 关于导弹集群作战的讨论http://tieba.baidu.com/f?kz=898591175 来自 <http://tieba.baidu.com/p/999409524> 抛砖引玉
激光炮的真正可怕之处!? 之前大家讨论激光威力的时候总是考虑激光的穿甲能力,如果以现在的激光可达到的功率来看,确实对装甲破坏力十分有限. 不过,这真的是激光的主要攻击方式吗?我看未必。我认为激光武器太空作战的真正威力在于它对太空战舰的“外科手术”。 在已知的太空战舰的设计中,我们看到,战舰拥有强大的探测能力,而这能力是需要以巨大的望远镜口径为代价的,如果望远镜为阵列式,其总面积也一样大。 拥有激光炮的战舰,激光炮也是需要大口径来提高射程的,这种情况就与海战的战舰舰炮完全不同,太空激光炮所占的面积比例将会很大,敌人的炮火很容易打到激光炮口内,而且,如果战舰的激光炮同时对准射击它的敌人的话,将会发生可怕的“眼球聚焦”效应--敌人射来的激光顺着光路汇聚到激光的发生器上,烧毁发生器。 面积巨大还有散热器,散热片非常之薄,而且完全吸光,绝对能被激光打成筛子。 其他的表面设施,如引擎,通信设施也是十分脆弱的,由上可见太空战舰是与战列舰完全不同的,战列舰可以装上全副厚重的装甲然后高枕无忧,但太空战舰看来不可能了,除非这些弱点可以有办法克服,另外,激光这种高精度,远射程,威力可任意分割的武器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果任敌人的激光武器打击战舰的表面,即使激光的射击精确度和稳定度不高,在能量弹大量倾泻过来后,那些脆弱的部分还是会先于装甲遭殃,因此我一直说,虽然装甲对激光有效,但加厚装甲的方法依然很没用。“外科手术”的致残效果也许比单纯的摧毁威力更大呢
向广大天文爱好者求助---太空飞行物的识别 宇宙战争吧:是不是对飞行物的识别才是问题? 太空远程探测的途径颇多,很难实施完美的隐蔽(可见“【讨论】隐蔽与干扰的实用价值” http://tieba.baidu.com/f?kz=790569521)。发现敌人的飞行器可能不是什么大的困难,但难题会不会在识别呢? 首先,如何确定观察到的亮点是敌方目标,而不是恒星,行星,或小行星什么的呢? 我认为我们可以首先将可疑目标从无数天体中筛选出来,根据光谱特性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aike.baidu.com%2Fview%2F397073.html&urlrefer=644dc53527ea7072ff7df3065dfedd4c),恒星等天体的光谱将与飞行器的反射光谱有很大差别,同样,各种行星与飞行器的表面材质不同,反射光也会有差别。不过光谱方法主要应该用于筛去星空中绝大多数的恒星,毕竟恒星光谱应该是无法伪造的。 另一种就是测角的方法,三角视差法可以大致确定目标的距离,过远目标也可排除掉了。还有就是对角度变化的监视,敌方战舰不可能总在一个点呆着不动,任意两个夹角比较大的侦察卫星总可以发现敌人位置的变化,100光秒以内,又进行非轨道变化的物体,几乎就确定是敌方单位了。 因此,我认为将人造飞行器与天体区分开来并不是难事,不过,进一步的识别是不是困难就更大了呢?光线的衍射可能会导致观测的物体模糊,而难以辨认。飞行器的大小和形状是否可以辨别出来呢?没有这些辨认,太空战就变成一盘军棋了。 不过我想广大天文爱好者比我更了解这些,特在此求助。
是不是对飞行物的识别才是问题? 太空远程探测的途径颇多,很难实施完美的隐蔽(可见“【讨论】隐蔽与干扰的实用价值” http://tieba.baidu.com/f?kz=790569521)。发现敌人的飞行器可能不是什么大的困难,但难题会不会在识别呢? 首先,如何确定观察到的亮点是敌方目标,而不是恒星,行星,或小行星什么的呢? 我认为我们可以首先将可疑目标从无数天体中筛选出来,根据光谱特性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aike.baidu.com%2Fview%2F397073.html&urlrefer=644dc53527ea7072ff7df3065dfedd4c),恒星等天体的光谱将与飞行器的反射光谱有很大差别,同样,各种行星与飞行器的表面材质不同,反射光也会有差别。不过光谱方法主要应该用于筛去星空中绝大多数的恒星,毕竟恒星光谱应该是无法伪造的。 另一种就是测角的方法,三角视差法可以大致确定目标的距离,过远目标也可排除掉了。还有就是对角度变化的监视,敌方战舰不可能总在一个点呆着不动,任意两个夹角比较大的侦察卫星总可以发现敌人位置的变化,100光秒以内,又进行非轨道变化的物体,几乎就确定是敌方单位了。 因此,我认为将人造飞行器与天体区分开来并不是难事,不过,进一步的识别是不是困难就更大了呢?光线的衍射可能会导致观测的物体模糊,而难以辨认。飞行器的大小和形状是否可以辨别出来呢?没有这些辨认,太空战就变成一盘军棋了。 不过我想广大天文爱好者比我更了解这些,特在此求助。 可惜Kaienkalaq已经不在了。。。
一点考虑--等效质量 这是我很早就开始考虑的问题,首先考虑两个相关设定。 1.我见到过一种设想认为激光的单发射击能量是可分割的,这在一定的范围内应该是合理的。这样,对于机动的目标,将会面临的情况是,不会受到能量过大的光弹射击而导致不必要的浪费,敌人会根据飞行物的激光承受力对威力进行调整,使得每发光弹的威力不会大于飞行物承受力,从而发射更多的有效光弹。 2.从目前的得到的数据来看,无论采取脉冲射击还是持续射击,装甲质量与穿甲所需的激光能量(射击次数)的关系都可以近似服从线性规律。当然还要考虑每次射击弹点的分布等情况,但是对于每一种确定的情形,应该可以使用线性近似。 在这种假设下,如果将未经装甲保护的设施能够承受的伤害等效成为相应质量的装甲,加上装甲质量合称为“等效装甲质量”,更为抽象地将战斗飞行物中可对敌人造成伤害的攻击部件质量及其连带部件按比例的等效为武器质量(如导弹的等效武器质量即可认为是弹头质量,而激光战舰的等效武器质量应包含相应的电源与散热器),等效的方法实际是要为了满足以下条件: 1.等效装甲质量正比于飞行物防御力 2.等效武器质量正比于飞行物攻击力 3.等效装甲质量+等效武器质量=飞行器载荷(这不可能,但是对于导弹等基本成立,尤其是等效装甲质量基本等于外装甲质量时) 这样,在载荷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均值定理,当且仅当“等效装甲质量”=“等效武器质量”时,该飞行器战斗价值(防御力*攻击力)最大。载荷是太空飞行器很重要的概念,以上结论也就是在不增加载荷的情况下装甲与武器的最优化。 太多的近似设定以及教条化的套用定理,很明显“等效装甲质量”=“等效武器质量”这一结论应当谨慎参考,但是我认为该结论实际上很有指导性作用,希望感兴趣的SWfans也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也可以考察一下各个战斗单位对该结论的适用性,在下暂时时间有限,先抛出这个话题,没有用严谨的数学表示,没有写出具体实例分析,请见谅。
希望大家支持数据计算路线 吧主希望把这个吧做“硬”,因此最近我查阅了不少资料,做了不少计算,想让“太空战”有更多的“存在感”,并更接近现实。 不过我也知道,繁多的数据与过于专业化的知识会提升参与者的门槛,可能会使这个人气不太旺的吧更冷,实际上我有些感觉最近大家都比较谨慎,发言的人确实不多(也许就是吧友们比较忙,子虚乌有的事,但我还是想把心里话说完)。我对此的看法是,该吧讨论范围很宽广,宇宙战争的形态也许就是平行宇宙,几乎一切皆有可能,对于宇宙战争的创见不可能受到束缚。而就我所关心的近未来的情况而言,我很希望有一个共同的并得到认可的讨论平台,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对真正热爱“太空战争艺术”的人一定不成问题,我在阅读《太空航行与作战导论》总是充满对知识的渴望与内心的兴奋。 言归正传,我还是想说说数据计算的意义。也许有人会想一些完全不专业的人怎么可能去做那些科学家才做的计算,但实际事实并非如此。不得不说的是,绝大多数的科学研究都是基于短期利益的,像“战舰化的太空战”这种似乎遥不可及的领域绝对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我所获得的所有资料,没有一份是直接针对战舰化的太空战的,但是它们却可以直接的用于太空战。许多计算也是一样,它们对太空战很重要,但是并不复杂,只是没有人算过而已。不知还有没有参加过中学物理竞赛的同学,这些问题的性质与那些竞赛题目是不是很类似呢? 当然,可计算的问题也很有限,而且计算的也可能只是一个大致范围,可以看到现在地球上的国家,各方面科技的差距是不是也很大,这种差距都有可能达到计算的范围大小,这种不精确是不可避免的,但也不影响整体格局。作为一名学习过大学物理体系的学生,我尽量处理其他专业不太擅长的物理问题,为讨论创造便利。最后,要讲到的是最重要的信任问题。我觉得我还是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限制,对于不太懂的问题,都是先查阅相关资料,再考察应用范围,最后再作计算。不过,怀疑的态度是必须的,很希望对涉及的领域有所了解的人指出可能的原理性的差错与疏漏。 只有科技水平与政治要求同时在太空战这一点汇合,太空战才能真正走“硬”,后者主要得靠其他吧友(尤其是文科生)的努力了,战略战术的讨论也已被吧主提上了日程表。而我将继续贯彻落实数据计算流路线(我觉得已经差不多了),在此希望得到广大吧友理解与支持,谢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