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山怀英 狮山怀英
关注数: 0 粉丝数: 7 发帖数: 2,106 关注贴吧数: 3
《鲜为人知的闽台古代风名》 风台欲来,拄好看著兹篇文章,转来予逐家看看“青甜”(新鲜) 诚歹势,我嘛足想欲将伊改作闽南语正字,但是欲困咯,下时若有时间则来改 正文: 每年的7月到9月是泉州的台风季。一提起台风,除了这两天反复折腾的“南玛都”,许多人脑海里或冒出了“碧利斯”、“龙王”、“风神”、“云娜”、“电母”……   台风原本没有名字,后来为了便于称呼,亚太台风委员会的14个成员各取了10个名字,一共140个名字,供循环使用。如果一个台风因为罪大恶极被除名,很快就会有新名字来代替。台风名有花、有草、有山、有神话人物,有趣而易记。2011年台风命名诸如:艾利、桑达、蝎虎、洛坦、梅花、苗柏、南玛都、塔拉斯、奥鹿、玫瑰……   其实,不止今日台风有名字,记者从泉州文史界获悉,由于常年受台风影响,闽台对风神的崇拜很普遍,古代就曾有类似为风命名之举,只不过这风包含了一年中从正月至十二月的风。   又是一年台风季,如今的台风命名,有花、有草、有山、有神话人物,有趣而易记。其实,古人以前就曾为风命名。   古时飓暴风名不少   泉州海交馆李玉昆研究员统计,闽台古代“飓风、暴风”的命名还真不少,如今却鲜为人知。   正月:初三,真人飓。初四,接神飓,或称接神暴。初九,玉皇飓,玉皇暴。十三,关帝飓,或关将军飓。十五,上元飓,或上元暴。廿四,小妾飓。廿八,洗炊笼飓。廿九,乌狗飓、窈九暴、龙神会暴。   二月:初二,白须飓。初八,张大帝飓。十九,观音飓。廿五,龙神朝天飓。   三月:初三,上帝飓,或玄帝暴。初七,净王飓,或净王暴。十五,真人飓,或真人暴。十八,后土飓。廿三,妈祖飓。廿八,东狱飓,诸神朝上帝暴。   四月:初一,白龙飓,白龙暴。初八,佛子飓,佛诞暴。十三,太保飓。十四,纯阳飓。廿五,龙神太白飓,龙神大公暴。   五月:初一,南极飓。初五,屈原飓,屈原暴。初七,朱太尉飓。十三,关帝飓,关帝暴。十六,天地飓。二十,分龙暴,龙母暴。廿九,威显飓。   六月:初六,崔将军飓。十二,彭祖飓,彭祖暴。十八,彭祖婆飓。十九,观音飓。廿三,小夷飓。廿四,洗蒸笼飓,或洗炊笼飓;雷公飓,雷公暴。廿六,二郎神飓。廿八,大夷飓。廿九,文丞相飓(或暴)。   七月:初七,乞巧飓。初十,神煞交暴。十五,鬼飓,中元暴或中元飓。十八,王母飓。廿一,普庵飓。   八月:初一,灶君飓。初三,龙神大会飓,也有一说是灶君暴。初五,大飓旬,九皇飓。十四,伽蓝暴。十五,魁星飓。廿一,龙神大会飓,龙神大会暴。   九月:初九,重阳暴,重阳飓。十六,张良飓。十七,金龙飓。十九,观音飓,观音暴。廿七,冷风飓。   十月:初五,风信飓。初六,天曹飓。初十,水仙王飓,水仙暴。十五,下元飓。廿六,翁爹飓。廿九,普庵暴或普庵飓,西狱朝天飓。   十二月:初八,诸神下降暴。廿四,送神暴,送神飓。廿五,天神下降飓。廿九,火盆飓。   农历十一月无风名   据考证,清代乾隆年间《泉州府志》、道光年间《晋江县志》、道光版《厦门志》,另《台湾府志》、《稗海纪游》、《岛居三录》比对古时闽台风名有所记载。   但一年十二个月,唯有十一月未见风名,原因不详,可能是因为十一月较少神诞,因此附会风名者少。事实上,农历十一月,若逢冷空气侵袭,泉州还是会起东北风的。   据分析,古代被冠以风暴、飓风名的,一般为神诞日,飞升、得道日,还有闽台民间节日。如五月初一是南极仙翁的生日,这天刮的风被百姓称为“南极飓”;六月十九是观音出家的日子,这天刮的风被唤为“观音飓”或“观音暴”;九月初九重阳节,风名“重阳飓”或“重阳暴”。泉州过年民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五不讨债,原因是这天传为天神下凡的日子,而这天刮的风在古籍中称为“天神下降飓”。   风名里有神话传说   李玉昆介绍,泉州民谚“三月十五风吹头巾,三月廿三雨沃花粉”;台湾则有“大道公欲洒妈祖婆的花粉,妈祖婆欲吹大道公的龙袍”。闽台志书“风信”中,把三月十五的风叫“真人飓”,三月廿三的风称“妈祖飓”,还说“真人飓多风,妈祖飓多雨”。   原来呀,这里说的大道公、真人也即吴真人,又称保生大帝,是闽台共奉的神■。   妈祖和吴真人生前都未婚配,于是有人多事想要替他们撮合,但没有成功,遂在吴真人面前搬弄是非,吴真人生气之下说要在妈祖诞辰里下雨,洗去她脸上的花粉,这话恰巧被顺风耳听到,禀报给妈祖,妈祖就在吴真人诞辰时先刮起风,要吹掉他的龙袍。   据介绍,古时闽台各地多建有风云雷电坛,不少地方曾建有风神庙。泉州风神庙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位于府治东北虎头山,不过现已无存。
关于腔调争论,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也做个建议 国姓爷在世时,兵源来自泉漳潮各地,不论腔调才能组织北伐,如果今天大家因腔调而相互攻挞,何时才能再次北伐?剩下的只有被各个击破! 我是泉州人,以前我读大学的时候,因为唱台语歌中的过、车、家等字要变韵,所以漳籍的同学以此嘲笑我的闽南话不正宗,我一开始也很生气,后来读南明史才知道五百年前的泛闽南人曾经联手轰轰烈烈的“独步海疆”、“敢向东南争半壁”的海上传奇 用闽南语接受夷狄的投降,用闽南语与鞑虏谈判,这才是我们这个族群、我们母语的制高点,于是,对于这种浅见的“谁正宗”“谁像台腔”自动释然,甚至鄙视,所以建议大家有时间多去读读明郑史,也推荐身边的人去读,从明郑史可以看见我们曾经的辉煌,也看得出我们族群的不足 我今天刚推荐一个教语文的同学去读南明史,希望他能把闽南人的荣耀传递给下一代,希望大家也去看一看 从我的经验来看,推荐身边人来闽南语吧有点难度,大家觉得闽南语是母语,不需要学习,闽南语正字是吃饱了撑着,偶然有次在向朋友讲述明郑史时,引起朋友的好奇,他们觉得那段历史从未听闻却又与自己有某种深刻的联系,教科书不曾见过,乡土教材也不曾讲述 荣州妹纸作为女性还是比较适合研究陈三五娘的泉潮融合音,哈哈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