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wrong emailwrong
关注数: 0 粉丝数: 311 发帖数: 18,040 关注贴吧数: 9
电影知识普及:电影的摄影 电影拍摄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一.从电影摄影的景别来分,可分成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这是根据摄影机与被摄对象的距离或是摄成的画面的范围大小来区分的. 1.远景是指拍摄远距离景物和人物的一种广阔的画面. 2.全景是摄取较完整的人和场景的全部. 3.中景一般指摄取人的大半身,显得空间较大而又能展示人物间的相互关系,在电影中运用较多. 4.近景相对来说视距比中景更近一些了.一般指摄取人物的上半身或景物的局部范围,比较强调人物的面部表情、手势和上半身形体动作,对塑造人物起到重要作用. 5.特写是指拍摄人的头部、面部、人体的局部、物景的某一部的镜头.这是电影中强调某一局部和细节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摄影手段. 二.在电影摄影中,常用变动摄影机的位置或机身的位置或改变镜头焦距等方法来取得艺术效果.这就创造了推、拉、摇、移等种种摄影技巧。 1.推镜头指摄影机向被摄物体推近或是用变焦距镜头逐渐拉长焦距,使观众有一个移近被摄物的感觉。 2.拉镜头则和推镜头正相反,造成画面上的被摄物逐渐远离观众视点的感觉。并逐渐扩展视野范围。 3.摇镜头是指摄影机在原位置不变,通过机身的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画面呈现动态构图,产生巡视、环视周围环境事物、揭示动态中的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情绪的艺术效果。 4.移动镜头又称“移动摄影”,将摄影机放在可移动的车辆或升降机上,对被摄物体作各方向移动所拍摄的画面。几种特殊的摄影方法 1.变速摄影:在拍摄时使胶片的速度高于或低于正常每秒24格的速率。产生“慢动作”和“快动作”的画面效果,在现在的电影中是一种常用的摄影方法。 2.逐格摄影:也称为分格摄影。使用“逐格电动机”驱动摄影机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逐格拍摄。如要表现花开、细胞分裂、日出等。 3.显微摄影:将光学显微镜放大的影像用电影摄影机拍摄到胶片上。广泛用于微观世界的分析和研究。 4.航空摄影:用航空飞行器对景物进行电影、电视等的摄影方法。 5.水下摄影:将摄影机和人潜入水下进行拍摄的一种摄影法。 6.红外线摄影:用红外线为光源和用红外线胶片的摄影方法。
电影知识普及:“蒙太奇”简介 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例如卓别林把工人群众进厂门的镜头,与被驱赶的羊群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镜头,与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就使原来的镜头表现出新的含义。爱森斯坦认为,将对列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早在电影问世不久,美国导演,特别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电影蒙太奇的作用。后来的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继探讨并总结了蒙太奇的规律与理论,他们的有关著作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蒙太奇原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而言,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声音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众多,迄今尚无明确的文法规范和分类,但电影界一般倾向分为叙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征的、对比的和隐喻的)三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Andr Bazin, 1918-1958)对蒙太奇的作用提出异议,认为蒙太奇是把导演的观点强加于观众,限制了影片的多义性,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认为这样才能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间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无法否定的,电影艺术家们始终兼用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方法从事电影创作。也有人认为长镜头实际上是利用摄影机动作和演员的调度,改变镜头的范围和内容,并称之为“内部蒙太奇”。 下面举个例子,这是“讲蒙太奇必讲”的一个实验:现有如下ABC三个电影剪辑片段A=一个人的正常面目B=一件蛋糕C=A画面里的人在流口水若用A+B+C的蒙太奇组合,则把故事讲成「一个人见到一件蛋糕,在流口水」表示了那人很饿。试想想其他的组合?1) C+B+A=一个人正流口水,在等食物,见到蛋糕,他便没胃口了。2) A+C+B=一个人正常面目-->突然流口水-->怎么回事呢?-->原来他见到一件蛋糕!这造成了一个悬疑的效果。3) B+C+A=一件蛋糕出现,那人在流口水,但突然又无反应了。你可以联想到那人想到了什么,所以突然没了胃口。(但留意例2的A+C,与例3的C+A,是一个很突然的转接,称为跳接法(jump-cut),传统商业电影中较少出现,因为不连戏,犯了大忌。后现代的电影(如王家卫的作品中)或MTV中会较常见到)
【 苏七七:悖论的过程——关于基耶斯洛夫斯基 】 当读完《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时,我略略出了神——这本书是要让人出 神的。象是一个男低音在电话里,让人恍惚着想到别处去,但别处也是他指引的别处, 暗屋子里的镜照。 我想:我从来没有爱过他。 基耶斯洛夫斯基是好的。但他不让人爱。他清醒,同时忧郁。他是个严肃的知识分子与 紧张的诗人。但他的问题在于他过于完美。虽然不提供答案,但将悖论进行了精确的推 理。让没有答案成为必然。在他的左右为难中,我几乎看得出来,他难以克服的控制欲 望。 ——但一开始不是这样的。我泪流满面地看《红白蓝》,看《爱情短片》与《杀人短片 》,在看完《薇罗尼卡的双重生命》后,我有许多天心神怔忡。在天堂与人世之间,我 们能有所选择吗?以及在爱与恨之间,在生与死之间?人,可以有多大的力量?爱的力 量与善的力量?我被他的故事压迫着。他的故事是所有人的处境。于是,我们,处在一 个道德的尖塔之上,维持着岌岌可危的信仰与怀疑的平衡。 是的。所有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故事,都关乎道德。他把道德的焦虑描述得集中、完整、 因果井然。当然在每一个故事的内部,我们可以发现丰富与细微的变动与起伏,但他所 有的故事组成了定律,这“基氏定律”是不可抵抗的悖论,前提和结果都如此强大,将 个人放在命运的碾盘里轧过,是的,无力抗衡,微不足道。 人的命运真是如此的吗?是非、善恶,的确可以选择吗?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例题中抬 起头来时,我想:他的问题无法解决,也许是一开始就过于二元对立。道德是对立的产 物。基耶基洛夫斯基完美地阐述了对立,描述了对立带来的紧张和焦虑——在将紧张与 焦虑审美化上,他真是无人能及。但当命运就如此严密地推导时,失去了命运自身的喜 怒无常。在归纳推理中,他几乎要控制“命运”了。而我们看到,他越是后期的作品, 真就越是完美。他达成到他的巅峰,可又注定了他的局限。 在那些无善无恶的,将爱流放的人身上,我们可以对照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过于知识分 子的洁癖来。比如库布里克,他有一股“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横心。他不怕人 说他不好。他无所谓好,还是不好。但基耶斯洛夫斯基是在意的。他是一意求好的。他 走得最远的一步是反省这“好”:“瓦伦丁想要为别人着想,可她一直从自己的角度来 为别人着想。她根本没有别的角度,和你们一样,我们都没有别的角度可以看问题。事 实就是这样。可问题就出来了:即使我们付出,我们这么做是不是因为我们想有一个对 自己更好的评价?……我们有些东西付出的这个事实中就有美的东西存在,可如果我们 的付出是为了给自己更好的评价,那么这种美就有了瑕疵。这种美纯洁吗?或者是有点 给破坏了?”(关于《红》) 于是,在一段时间里,我更喜欢特吕弗,因为他的好是天生性情好,更敬爱柏格曼,因 为他不通于简单的对立来推导,他的好里头有不好——可他还是让人相信让人爱。而基 耶基洛夫斯基,他读书时该是好学生,他教书时该是好老师,他清楚明白。但因着太要 清白。他错失了生活可能有的清白。——他只能在形而上里头找清白的救赎。《红楼梦 》里头说:“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悖论是:他把悖论定型了 。 我这样严厉地说基耶斯洛夫斯基。也许是因为我曾经在爱他的边 徘徊。最终不爱,离 弃而去,得为自己找到充足的借口。 我疏远他。因为他故事说得太好——用影像来叙事他是真正的大师。比方《十诫》,他 用了九个不同的摄影师,但最后这十部电影的风格还是如出一辙的。他说这是由“剧本 精神”决定的。我暗想:看:里头的“基氏定律”多么强大!我逃避他的故事与他的定 律。逃避道德的困境,只能向着一个不要道德的方向而去。但是在善恶泯灭的种种尝试 中,我慢慢又领会到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好。他真诚,并不顽固。他对世界要求严格,
【 张元:与基耶斯洛夫斯基无关 】 我童年的时候得过肾病,现在还有一些模模糊糊的记忆。记得一次撒尿,尿是血红色的,就住进了医院。同病房有一位小病友也是肾病,可能是吃强的松这类激素的原因,成了个胖子。没过多长时间,这小胖子就死了。我在医院里住了半年,肾病是好了,却转成了气喘病。接着就是漫长的十多年的呼吸痛苦。几乎什么偏方都拿来试过,什么怪药都敢吃过。   少年时期,我的身体特别弱,一半时间是躺在病床上,在每一次呼吸中挣扎。另一半时间我也过得并不愉快。我现在还记得几件让我特别失望和愤恨的事情。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特别野蛮无理的体育老师。他上课的习惯是先让这些小学生围着操场跑几圈,把他们先跑累了算。这对我来说完全是一个酷刑。每次我都感觉像是要马上死去一样。1967年的时候闹地震,那时是夏天,我们都住在闷热的地震棚子里。那晚全院的孩子都跑出棚子看月蚀,我只能憋在里面。任凭院子里其他孩子欢乐地叫笑,我只能躺在蚊帐里,因为我实在是站不起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盯着蚊帐的帐顶。那一刻,我对自己感到深深的失望。  气喘病需要长期使用安茶碱和强的松,而后是气喘喷雾剂,慢慢懂事后我才发现,我用这些东西成瘾了。虽然在二十来岁的时候我到北京去上了大学,可能是换了水土的原因,气喘病突然消失了,但有时候我还是克制不住要拿喷雾器喷几下。大概就是因为这些疾病,家里人在我小时候对我根本不抱什么大希望。在我每次犯病的时候,我爸就围着床转,看着我上气不接下气,搓着手没办法。他唯一的希望就是我能顺畅地呼出和吸入每一口空气。我奶奶还对我讲,日子混过去就得了。  1995年的时候,我和妻子住在北京西单一座老院子里,那时我们还没有孩子。在我们楼下,住着李季李伟四口之家。有一天这兄弟俩来敲我们家的门,跟我讲了他们家的故事,希望我拍摄他们的父亲。那时,他们的父亲住在精神病院里,是因为长期酗酒造成的酒精中毒。他们的爷爷就是因为酗酒而后酒精中毒自杀的。我感到好奇,就去精神病院见了他们的父亲。原来,他们的父亲是位很有才华却一生不得志的舞蹈演员。因为酗酒,他已经和妻子离婚了。两个儿子因为家庭的苦难荒废了学业,已经成年却整天无所事事。同样是优秀舞蹈演员的母亲,和父亲一样没赶上事业的好时光,家庭生活中又摊上了这样一位酗酒的丈夫,整天抱怨世道的不公。因为没有另外的住房,父亲进精神病院前,一家四口仍旧浑浑噩噩地挤住在一起。当我见到这位父亲时,他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是个悲观的人,他是蹦蹦跳跳地从很深的走廊里跑出来的。可能他已经知道要让他走出精神病院,亲自出演自己,参与拍摄一部真实的家庭片。基于此,他正努力彻底自觉地与酒精告别,决心开始新生活。也就是在我见到他的这一时刻,我决定要拍摄这部影片,真的让他们一家四口自己演自己,重新演绎他们过去的生活。在镜头面前,让他们重复过去的争吵,甚至是殴打。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绝望的故事。可我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能让这个家庭和更多的人远离酒精。影片拍摄完成以后,父亲按照当初与医院的协议,又重新回到了精神病院。他跟我讲,他想出院,想回家,为了能够走出精神病院,他完全能够战胜酒精,不喝酒。他后来确实做到了,也确实出院了。  现在,拍完这部电影已经有几年了,李季开了个酒吧,他和李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和工作,父亲和母亲的舞蹈教学事业也开始红火起来,这家子人的日子好过了。可是,我最近在和李季喝酒的时候听说,他父亲又开始酗酒了。同时,我觉得我自己也越来越离不开酒精这个东西了。  去年六月份,我去参加德国科隆现代艺术节。艺术节为我和一个以前东德的戏剧导演安排了一次与科隆观众和记者的对谈。谈话题目是关于社会主义艺术。这个谈话的起因是,我们两个导演都有来自社会主义的背景。我和这位导演并排坐在一个桌子旁,这位已经是与西德统一了的社会主义东德导演,不知为什么,在我去之前就被翻译一次次地介绍和推荐,他是东德最重要的戏剧导演。可是他在台上谈话的时候,我感觉到他非常紧张。我轻轻地斜眼看过去,他手指上有一块被嚼过的泡泡糖,不断地被从大拇指移到小拇指,移来移去,拉着丝。用了很长时间,他才把那个泡泡糖移到烟灰缸里。当时,我觉得自己和他一起作为有着社会主义背景的导演,面对着非常严肃、认真、勇于提问的那些科隆观众和记者,似乎不用说一句话就能明白对方的处境。  为什么我写了这么多与基耶斯洛夫斯基毫无关系的个人小事情,因为读《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这本书使我想起了许多。为什么我愿意给这本书写序,而且我也不知道这到底算不算是一个序,首先是我对这位大师很热爱。我之所以喜欢他,是因为与其他大师比较,他影片的深度不是以沉闷为代价;再一个就是我对这本书中他的很多说法都有共鸣,读这本书对我有启发。  他不同意“成功”这个词,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是悲观的。什么是成功,就是在历经艰难之后活下去。
【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内心独白 】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内心独白 对于基耶斯洛夫斯基人们都普遍认为他是二十世纪杰出的电影导演,《红,白,蓝》三部曲将这位天才的波兰导演推上了世界影坛的顶峰。读完《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一书,才发现基耶斯洛夫基斯不但是一位成功的导演,更是一位天才的作家。在当今影坛上人们的确很难找到像基斯洛夫斯基这样集导演与作家一身的天才了,难怪人们都称他为“作家导演”。对于基斯洛夫斯基,导演是他公开的身份,但我始终认为作家才是他真实的称呼和第一身份。基斯洛夫斯基首先是有一位天才的作家,然后才有一位成功的导演。或者说他是一位用镜头写作的作家。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才能体现在他编写故事的能力上,他善于用漫不经心的神态悠闲地编织着他的故事,但当故事编织结束之后,人们发现在这轻描淡写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每一个环节都是精心的安排,这种信手拈来的镜头中有着作者对于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基耶斯洛夫斯基这种轻描淡写的写作风格在《斯耶基洛夫基斯谈斯耶基洛夫基斯》一书再一次淋漓尽致的得以展示。 对于当时的波兰学生要考上洛兹电影学校并非是一种容易的事,当他第二的考试失败时,或许他会放弃这一选择,然而,最终决定再考一次的决心却来自于他与母亲在雨中的对话。“当时正下着倾盆大雨,妈妈就站在那儿,全身都湿了, 她很伤心我第二次又没考上。她说:‘你看,也许你没有这方面的才能。’我不知道她是哭还是因为雨水,但看到她那么难过我感到抱歉,就在那时我决定无论如何我也要进入那所电影学校。就因为她那么伤心,我要向他们证明我是这块料,也就是那是我真正下定了决心。”或许就是这番雨中的话语,成就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第三次的考试的成功。母亲的这番话或许只是对于一位失败了的儿子的安慰,但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却从母亲雨中的眼水中寻到了成功的动力,为了向母亲证明自己是这一块料,基耶斯洛夫斯基选择了电影导演这一艰难的工作,走上了能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工作。 基斯洛夫斯基的成名之作《十戒》的出台同样出于一次偶然的对话。在波兰一个寒冷的雨天的街头,基斯洛夫斯基在寻找一只丢失了的手套,此时他撞见了他的剧本合作人皮尔斯威兹,“应该有个人来制作一部关于‘十戒’的电影,你应该做。”就是皮尔斯威兹在街头的这一句话,激起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创作灵感,于是他开始了他《十戒》剧本的创作。《十戒》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以前,他的作品基本上是纪录片,而从《十戒》开始,他渐渐地转入了故事片的创作。在纪录片中基斯洛夫斯基更多考虑的只是政治体系对于人的生活的影响,他尽可能用写实的手法用电影镜头将当时最真实的场面记录下来。他要展示的只是他自以为是的事实。在《十戒》的创作过程中基斯洛夫斯基感到了政治只规定了人们的生存的位置和所能做的事情,基于这一基础上所创作出来的纪录片并没有真正的进入到人们的内心世界,所以它们只能记录人们生活的表象,它们无法解决人类的重要问题。而此时基耶斯洛夫斯基要表达的是生活的真正意义,他想走入人们的内心世界,真实存在于内心,自由存在于内心。于是从雨中与皮尔斯威兹的对话中,他似乎预感到了他要用一种全新的手法来走进人们的内心世界,故事片就极为自然的成为了他的表现手段。《十戒》的成功源于了这一雨中的预感,这一预感同样奠定了基斯洛夫斯基作为世界电影大师的地位。 人生中二次重大的选择都完成于雨中的对话,但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叙述却是平静而朴实的。这是他叙事的风格,同样地,他就是用这种调子来叙述着他的电影故事,讲述着他自己的生活与电影创作。刘小枫先生称他为“叙事思想家”,我想是有一定的理由的,“叙事思想家不仅在生活的隐喻层面感受生活,并在其中思想,用寓言的语言把感觉的思想表达出来的人。”基耶斯洛夫斯基将他的思考首先用故事叙述出来,然后再用镜头转化成电影画面。在《十戒》的创作过程中,基耶斯洛夫斯基原先的计划是只写十个剧本,然后由十位青年导演来完成这十部电影的拍摄工作。但是当他完成了剧本的初稿时,他却改变了他的主意,他准备由他自己来担任这十部电影的导演,因为他已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一剧本。这或许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当他清醒地意识到他将自私地将这一剧本由自己来完成时,在他的潜意识中或许他感到剧本未能充分地表达他的思考,他还得用镜头来继续他的思想,或许他十分地自信只有他才是这一剧本的最佳导演。真是他的这种自信才有了《十戒》这组电影的成功。 《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一书是这位天才导演的内心独白,他向读者讲述了他平凡的生活与不懈的艺术创作,在“背景”部分,我们能听到作者有关其童年的生活和家庭对他的影响的叙述,“人的一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吃早饭时拍你手的那个人。”从小父母给他在阅读上的鼓励,使他比其它的孩子有了更多接触书本的机会,恰好是这些阅读塑造了后来的这位叙事思想家。不断的搬家使得年轻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当时的社会,有了更多思考现实的可能,这一切都为他以后的成功埋下了伏笔。“纪录片的独特角色”与“故事片”二部分则是他艺术创作的手记与随笔,其中他讲述了他主要作品的创作过程与感受,这是艺术家内心真诚的独白,从早期纪录片拍摄的种种艰难到故事片创作中的思索,从平易近人的纪录片风格到回味无穷的故事片的深奥。《十戒》中对于永恒的道德难题的选择,和《三色》中对于自由,平等,博爱观念的理解,基耶斯洛夫斯基都没有明确的告诉读者他的判断,他选择了一种暧昧的态度,他期待着读者与观众的参预,他把最后的判断的权力交给了读者与观众,这恰好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魅力所在。 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需要静下心下慢慢地品,静静地想,读《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一书,似乎在聆听着这位艺术大师的内心独白,从容地听着,悠闲地想着。
弗格森:为球队拙劣表现道歉 重赛将不会再度失手 足总杯第三轮被埃克塞特逼成0-0让曼联队主帅弗格森大为光火,同时弗爵爷在赛后还为球队的拙劣表现向球迷们道歉。  由于今天被对手逼平,曼联队不得不需要通过重赛才能晋级,在1月19日曼联队将在圣詹姆斯公园再战对手,这将决定曼联队能否跻身足总杯第四轮。  在今天的比赛中,曼联队始终无法打开局面,这引起主场球迷们的不满,在比赛中人们可以不时地听到看台上曼联球迷们的嘘声,在比赛结束时客队球员们就像赢得比赛一样高昂着头离开球场。  对于球队的表现和球迷们的嘘声,弗格森找不到任何借口。“我要向球迷们道歉,他们并没有看到希望得到的平局,”弗格森赛后表示,“这场比赛算是我执教曼联队18年来在足总杯上表现最差的一场比赛。这种比赛没有人会感到满意,我们都非常失望。如果在赛前有人告诉我这场比赛的结果会是0-0,那么我肯定会打他一拳。”  弗格森接着说:“我知道我派出很多年轻球员导致没能赢得比赛,但这并不能作为平局的借口,我们原本期待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也许我应该在半场休息时就换上斯科尔斯和史密斯,我的大意也应该为出现平局负责。”  “现在对我们唯一积极的东西就是我们仍有机会晋级,今天的比赛属于埃克塞特,不过在重赛时我会派出一个实力更强的阵容,我们不会在让同样的错误再度发生。”弗格森最后说道。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