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爱风俗娘 只爱风俗娘
关注数: 5 粉丝数: 957 发帖数: 3,697 关注贴吧数: 0
电影青春年——电影产业2013年度7大现象 文/朱玉卿 [2013-12-30] 2013年是中国大银幕的“青春年”。 《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一部部卖座影片相继登上大银幕。这些“诉说青春”的电影,不仅主演们青春靓丽,主创们更是以新面孔居多——薛晓路、赵薇、郭敬明、王子鸣,再加上之前更火的徐峥,中国电影在这一年非常“新鲜”。 青春题材、青年导演、中小投资的“轻电影”,成为电影市场的中坚力量。它们背后,是新型现代化多厅影院的成熟和年轻一代观众的崛起。而这二者是当前中国电影产业的基石——至今年底,国内的银幕总数将超过1.8万块,正式营业的新型多厅影院数量将达到3500座;这些影院将吸引超过6亿人次的观众走进影院,这些观众的平均年龄在21岁左右。 年轻观众成为电影市场上的主流观众,为年轻导演的集体崛起提供了好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在过去的一年里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资本层面,业内资本主动向外部拓展的积极性高出以往——华谊兄弟并购电视剧公司和游戏公司,并加速向电影终端的渗透,以完善业务构架;光线传媒、华策影视等影视公司的大手笔并购,均可以视作电影业自身对未来发展的乐观表现。电影业外资本和业内资本的互动前所未有地活跃,可以从这几宗大并购中看出端倪。而为数不多的上市影视公司,其股价不断高企,也可以视作公众对电影未来的看好。 中影、上影等几大国有背景的电影公司,继续强化自己的全产业链优势。几大民营电影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开始逐步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华谊兄弟逐步摆脱单一依靠个别核心骨干的做法,不断尝试新的类型和新的团队;光线影业则把青春电影作为自己未来几年的着力点;博纳影业继续强化自己与香港电影界的合作;乐视影业把互联网基因融进了电影的发行和营销策略中;新崛起的万达影视,除了依托终端优势外,其强大的资本背景正在向全产业链延展…… 与此同时,电影业在基于专业基础上的规模化发展趋势更加清晰。电影在制作、发行、营销推广等各个环节均有进步。尤其在大数据背景下,电影投资方希望通过更为科学的项目评估机制,规避投资风险。电影发行和营销推广,正在摆脱传统的做法,并试图打通线上线下界限,通过更为精准有效的方式事半功倍,比如 《致青春》和《小时代》。 在渠道和终端领域,院线整合在今年终于成为现实。尤其是作为连接上下游之间的院线公司,开始作为投资主体参与上游制作。电影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互动,超乎以往。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国内电影发行放映领域的应用,电影卫星传输技术很快将从试点城市扩大到全国,这将让电影院线的传统功能发生彻底改变。尤其是以加盟影院为主的电影院线,不得不转变角色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在产业终端,尽管新影院的增速并未放缓,但一线城市相对饱和已是事实。在影院租金居高不下,影院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形下,现代多厅电影院的经营管理模式均亟待提升。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也在改变着电影的营销模式、观众的购票方式和电影院的售票模式。电影产品、电影观众和电影终端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2013年,中国电影产业进入20000块银幕时代,电影票房跨上200亿元台阶。但电影产业规模绝不是这200亿元所能涵盖。除了每年上映的300部中外影片,国内1000多个制片公司完成的其他500多部电影,一样是这个产业的重要部分。此外,电影拍摄所需的器材,影院建设所需的设备,电影院的非票房收入,电影营销推广、广告等,更是电影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这些,正是中国电影从量变至质变的关键所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