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阳吧新浪官博 伯阳吧新浪官博
关注数: 0 粉丝数: 24 发帖数: 365 关注贴吧数: 3
伯阳城考(作者:王琬) 一、老聃西行历史背景与伯阳城勘考依据   公元前六世纪,人类社会进入“古典文明”时期,开始了第一次深刻的人文变革。处在“春秋”时代的中国,诸侯相互兼并,社会动荡不安,王室日渐衰微。老聃辞去周王室史官,沿渭水西行。   老聃沿渭水西行和《道德》著作问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并非孤立的事件。如果说秉性和志向决定人的命运,老聃沿渭水西行,就是一个文化伟人和思想家对历史做出的承诺与担当。沿渭水西行,也绝非逍遥避世和自我放逐。探索理想中的道德王国,完成《道德》思想著书立说,应该是老聃西行目的。   史上传说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传说他耳朵又长又大。《国语·周语》、《吕氏春秋》和民间俗称其为“老聃”,应该更亲切可信。本文故此称其为老聃。先秦以来史料的零散记载,渭水流域的民间传说,为后世勾勒出老聃沿渭水西行及其《道德》著作问世的轮廓。然而,似水流年,沧桑嬗变,老聃的故事逐渐不幸成为朦胧传奇和历史迷团。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对老聃其人其事作了简要评介记载。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卷中亲身勘考和引用古籍记载,为我们记述了与老聃西行密切相关的古伯阳城遗迹。1998年以来,笔者依据《水经注·渭水》卷关于古伯阳城的记述,对相关史地人文遗址进行了长期勘考研究。本文既是笔者的勘考实录和追溯推论。
【转·李建学博文】立秋时节想花椒 今天立秋,天猛然间就凉下来了。 七月以来西安的酷热,可谓空前。报道说关中地区遭遇37年来最严重的旱灾,水库都干了,农作物枯死在烈日下。上周看到一则消息,说是给西安市供水的黑河水库告急,如果这一周还不降雨,城市用水就会出现危机。好在老天爷没有热糊涂,昨天开始降温,城市供水的压力应该能缓解。夜晚虽然只是零星的飘雨花,总算是雨,多少也能浇灭肆虐一月多的暴热。盼望已久的秋意似乎比哪一年都及时,说凉真的就凉快了。 天凉好个秋,古人这句话有意思。辛弃疾表达无奈和伤感的一句词,让后人们单凭字面传递的信息,就能随意感叹秋天的清凉。 在天水东部山村,立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摘花椒。少年时在暑假里,期盼的就是立秋,等着摘花椒。那时候生产队的花椒不多,女人娃娃齐上阵,三天就能全部下树。摘一斤花椒给一毛钱,我最多的一天摘到八斤,整个摘椒季节也能挣两块多钱,上学足够了。当然,期间的快乐现在的孩子根本无法想象。我们跟着大人潮水一样扑向一块块花椒园,争抢花椒最繁、椒刺最少的树枝,挂上自己的竹篮或是衣服,再大声喊叫各自的妈,那个打仗似紧张和赶集样的热闹,难得。很快,顽童的热情过去了。没摘几把花椒,手扎了,眼睛被花椒水蛰了,小家伙们就会三三两两的溜到树荫下喝水,玩老虎吃羊,偶尔也打打扑克,更多的时候是拔来野花野草编凉帽,再穿戴起来打土仗。有时候会悄悄地爬进瓜地里去摸个甜瓜,也摘桃子李子啥的,时常有看管的老人追进花椒园来大声咒骂。大人们气恼着,有时候还会打自家不争气的孩子。气恼过了,也就过去了。那些瓜地果园都是生产队的,摘了也就摘了,似乎很“偷”沾不上边儿。大人真正气恼的是男孩子逮着空子就会脱得光溜溜的钻进渭河里戏水,年年都有淹死人的事情,年年都断不了我们下河凫水。 不管干啥,那时候的立秋季节,满是花椒的味道。要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首先收获的是生吃不成却弥漫着浓浓气息的花椒,收获的是少年的快乐。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