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nglun0413 ronglun0413
关注数: 954 粉丝数: 1,055 发帖数: 11,445 关注贴吧数: 28
运河名镇” ——袁口 运河名镇” ——袁口 据袁口村的古碑记载,明时皇帝委派一个叫袁升的官员率民开挖运河,其间瘟疫流行,民工死亡过半,袁因此获罪削职,只好就地开荒屯田安居,后束人丁兴旺。河上置有渡口,故取村名为袁口。明正德元年(1506年)在袁口又建起节制闸,袁口运输及商贸业快速发展,城镇逐渐繁荣。镇内“居民三千户,通商贾百货”,“户户植柳、家家织布、夜纺车声,比屋相闻”,这就是当年袁口村的一片繁荣景象。   每至河水汛期,北舟南船络绎不绝,晋、京、津以及济宁等地的许多巨商大贾相继云集袁口, 使袁口市镇建设规模逐渐扩大,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店铺馆栈林立,还建有众多庙宇,其建筑带有运河乡风民俗的独特风格。袁口的庙宇多建于明代,店铺多建于明末清初;前者多用筒瓦,飞檐斗拱,上有兽头、龟蛇等形象的五脊六兽,后者多用鳞瓦,风格各异。别有风趣的是商家店铺门面上的门板和木栅,俗称“木笼子”。店铺多,木笼子自然也多,少者一家 几十块,多者百余块。早上开业下门板声响倒还不大,可到晚上歇业上门板就热闹了,乒乒乓乓,响声极大,颇像放鞭炮一样。因此,当时人们说:“一年三百六十天,袁口天天放火鞭。”   袁口镇让运河从中一分为二,名曰东袁口和西袁口。西岸有西大街,店铺行栈多集中在这条街面上,是镇的商贸繁华之区。据镇上人讲,清末、仅规模较大的布坊就有16家,多为晋、京、津客商,资金雄厚 ,铺面建筑讲究。最负盛名的是本镇上的“柴大官人” 织锦坊,花色品种丰富多彩,纹饰花样千姿百态,世人俗称鲁锦。清康熙十年,“柴大官人”织锦刺绣曾作为贡品进宫,受到“织绣成文、精绝四方”的赞誉,留下“百里五镇袁口中,‘柴大官人’进了京”的佳话。同治年间,因“柴大官人”涉嫌文字狱,只好将织锦坊易名 “益泰昌”,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德兴”银号 、其银票可在周围6个县和济宁州等地流通。另外还有名声响亮的行栈店铺,如兼营中药的“聚泰和”,“益盛”粮行,“万兴”油坊,兼营酒业的“复成兴”粮行,“元和”精细糕点铺,“侯义盛”醋油铺,“东盛源”酱菜纸张铺,“万育堂”中药房,“同济堂”妇幼诊所,“洪盛永”百货店,“同和”酱园等。南大街上,则多是饮食业的饭馆饭铺。东袁口临街的商店、客栈虽不如西大街那样多,但有官商盐店,兼营过往达官贵人的食宿,常是官府要员下榻之处。其建筑风格典雅,室内多摆设红木桌椅、顶子床,餐茶用具则全是 景德镇名贵瓷器,以此而远近闻名。   袁口航运、商贸的兴盛,促进了当地民间文化的繁荣,特别是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每年入冬 ,镇商会出资组织民间艺人排练戏曲、高跷等文艺节目。尤其是高跷队,阵容庞大,表演独具特色。此外,袁口镇经常有戏班唱戏。有歇后语称:“袁口唱戏———不请客”、“袁口 唱戏———欺(七)天”、“袁口唱戏———三天两头儿的事”。袁口镇名噪一时,南来北往客商对此评说万千,有些后来竟成为当地民间的口头禅,至今流传。北方来的客商说:“靳口近,袁口远。”南方来的人们则说:“靳口不近,袁口不远。 ”从东向西的行人说法是:“远走快,近走慢,赶到袁口去住店。”西边向东行的客人也是 想在袁口歇脚的:“去兖州往东走,紧走一天住袁口。”语言虽俗,却说明了袁口镇在历史上是声名远播的。
这个是袁口的一种说法 袁口位于梁山东南23公里处。《山东省梁山县地名志》记载,“明朝开挖疏浚大运河后,袁氏在此建村,并设有渡口,故名袁口”。据袁口村内古碑记载,组织开挖这段运河的有一个叫袁升的官员,因期间瘟疫流行、民工死亡过半而获罪削职,只好就地开荒屯田安居,后来人丁兴旺而成村。 袁口闸是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建的,南距开河闸6公里。每逢河水旺期,北舟南船络绎不绝,过闸待运的船只帆墙如林,江南的竹器、木器、瓷器,北方的煤油、洋线、京津杂货等通过此地广销四方。 袁口镇的民居和市面建筑分布在运河的东西两侧,名曰东袁口和西袁口。西岸有西大街,店铺行栈多集中在这条街面上,是镇的商贸繁华之区。据镇上人讲,清末仅规模较大的粮行就有16家,多为晋、京、津客商,资金雄厚,铺面建筑讲究。最孚盛名的堂号要数“益盛”粮行、“万兴”油坊、“德兴”银号、和“柴大官人” 织锦坊。“益盛”号临街,门面装饰辉煌,深宅亭楼,登楼眺望可俯瞰几十里运河风景。“万兴”油坊在民国初就采用了柴油机等新型设备比当时后集镇仅有的畜力弹花机、轧油机先进多少倍。“德兴”银号为东袁口荣氏家族创办,实力雄厚,其银票可在周围6个县和济宁州等地流通。“柴大官人” 织锦坊,花色品种丰富多彩,纹饰花样千姿百态,俗称鲁锦。清康熙十年,“柴大官人”织锦刺绣曾作为贡品进宫,受到“织绣成文、精绝四方”的赞誉,留下“百里五镇袁口中,‘柴大官人’进了京”的佳话。同治年间,因“柴大官人”涉嫌文字狱,只好将织锦坊易名 “益泰昌”,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另外,名声响亮的还有粮行兼营中药的“聚泰和”、兼营酒业的“复成兴”粮行、“元和”精细糕点铺、“侯义盛”醋油铺、“东盛源”酱菜纸张铺、“万育堂”中药房、“同济堂”妇幼诊所、“洪盛永”百货店、“同和”酱园等等,都门庭若市,形成相当大的规模。 南大街则是另一番景象,多为饮食服务业。有“三合居”、“山海楼”细餐馆,都是精细餐具,桌凳典雅,昼夜服务。“老虎泪”饺子馆、筒子屋、烧饼铺、日夜不停的开锅丸子汤、热缸稀饭、锅盔、烤饼等一应俱全。 东袁口临街店铺、客栈虽不如西大街多,但有官商盐店,兼营过往达官贵人的食宿,常是官府要员的下榻之处。其建筑风格典雅、室内用具名贵、高档,远近闻名。 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民间文化的昌盛。每年入冬,商会出资组织民间艺人排练戏曲、高跷等文艺节目,尤其是高跷队,阵容庞大,表演独具特色。此外,袁口镇经常有戏班唱戏,所以周围至今流传的歇后语还有“袁口唱戏——不请客”、“袁口唱戏——欺(七)天”、“袁口唱戏——三天两头的事”等,背后自然有特有的典故,却说明这里演戏是经常的。 袁口镇名噪一时,南来北往客商对此评说万千,有些后来也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北方来的客商说“靳口近,袁口远”;南方来的人们则说“靳口不近,袁口不远”;从东向西的行人说“远走快,近走慢,赶到袁口去住店”;西边向东行的客人说“去兖州往东走,紧走一天住袁口”等等。话虽夸张了些,却说明了袁口镇在历史上曾是声名远播的。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