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h571 lzh571
关注数: 107 粉丝数: 145 发帖数: 6,844 关注贴吧数: 94
正确理论的创造方法 尤其对于莘莘学子们(不论是过去的、或现在的、或将来的),谁都想学以致用(不白学),创造出一个(或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理论,不论是为了留名、还是为了改变自己目前的生活条件、还是满足爱好。如何才能创造出正确理论呢? 理论可分为小理论与大理论。小理论就是单学科的单课题项目,一般仅凭一个灵感就可以完成,只要能达到项目要求、实用就可以了。大理论则要求能够指导广泛的学科、广泛的领域(无论你是有意还是无意),不仅能解释现在已知的自然现象还能够预见将来未知的自然现象。本文讨论所指是大理论。 有时你想刻意去创造正确理论,但却只是事与愿违地取得了些经验教训而已,原因在于站的太低,视角有限。 创造正确理论(也适用于发明)的正确方法可能如下: 1、对已有知识全面的了解(切记绝不能完全迷信)。(这可能是一个十分漫长和痛苦的过程) 2、在对已有知识全面的了解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其合理性。(对自己要多问为什么) 3、对已有知识不能回答的“为什么”提出自己的合理解释。(这可能是重复、枯燥得让你多次抓狂的过程) 4、带着自己提出的合理解释重新复读过去的教材,建立起自己的系统理论。(这可能是个收获惊喜的愉快过程) 5、对于你的系统理论进行验证。(可能是你无意识间开发出新产品,可以享受第一次回报的过程) 6、对于你进行过验证的系统理论,你可以用于偷着发财(但显得不那么大气),可以去投稿(但要做好被拒的准备),也可以来这里贴上一吧(但必须做好被骂民科的准备)。但不管怎样你已经成功了。 - -------LZH571著于公元2016年1月7日(星期四)
正确理论的创造方法 尤其对于莘莘学子们(不论是过去的、或现在的、或将来的),谁都想学以致用(不白学),创造出一个(或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理论,不论是为了留名、还是为了改变自己目前的生活条件、还是满足爱好。如何才能创造出正确理论呢? 理论可分为小理论与大理论。小理论就是单学科的单课题项目,一般仅凭一个灵感就可以完成,只要能达到项目要求、实用就可以了。大理论则要求能够指导广泛的学科、广泛的领域(无论你是有意还是无意),不仅能解释现在已知的自然现象还能够预见将来未知的自然现象。本文讨论所指是大理论。 有时你想刻意去创造正确理论,但却只是事与愿违地取得了些经验教训而已,原因在于站的太低,视角有限。 创造正确理论(也适用于发明)的正确方法可能如下: 1、对已有知识全面的了解(切记绝不能完全迷信)。(这可能是一个十分漫长和痛苦的过程) 2、在对已有知识全面的了解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其合理性。(对自己要多问为什么) 3、对已有知识不能回答的“为什么”提出自己的合理解释。(这可能是重复、枯燥得让你多次抓狂的过程) 4、带着自己提出的合理解释重新复读过去的教材,建立起自己的系统理论。(这可能是个收获惊喜的愉快过程) 5、对于你的系统理论进行验证。(可能是你无意识间开发出新产品,可以享受第一次回报的过程) 6、对于你进行过验证的系统理论,你可以用于偷着发财(但显得不那么大气),可以去投稿(但要做好被拒的准备),也可以来这里贴上一吧(但必须做好被骂民科的准备)。但不管怎样你已经成功了。 - -------LZH571著于公元2016年1月7日(星期四)
科学家用条状骨骼肌研制“生物机器人”来源:21CN 作者: 2014年07月03日 09:54[导读] 目前,科学家首次成功研制一款由活体肌肉细胞驱动的行走机器人,它是由生物肌肉和机械部件构成。腾讯科学讯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科学家首次成功研制一款由活体肌肉细胞驱动的行走机器人,它是由生物肌肉和机械部件构成。 生物肌肉非常柔韧,可使机器人能在实验室中推进,研究人员表示,它将引领新一代柔韧“生物机器人”的问世。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人员研制这种微型肌肉驱动生物机器人,它是由电流控制移动。 “行走生物机器人”是由条状肌肉细胞驱动,受电流脉冲控制,研究人员将这款机器人详细情况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伊利诺伊大学生物工程系拉希德-巴希尔(Rashid Bashir)是研究报告负责人,他说:“由肌肉细胞驱动的生物活动性是科学家期望建造任何生物机械装置的基本要素,我们试着以某种方式将工程原理和生物学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设计研制生物机械装置和环境医学应用的系统。” 生物学非常强大,如果我们以某种方法利用其优势,将获得一些令人惊奇的发现。巴希尔是设计和制造生物机器人的先驱者,最新研制的微型生物机器人体长不足1厘米,是由柔韧3D打印水凝胶材料和活细胞制成。 之前研究小组证实生物机器人能够独立“行走”,由老鼠心脏细胞提供动力,然而心脏细胞经常收缩,不便于研究人员控制机器人运动。因此对于工程师而言,使用心脏细胞研制的生物机器人很难实现启动、停止、加速或者减速。 最新研制的“行走生物机器人”是由电流脉冲触发的条状骨骼肌细胞,研究人员采用非常的方法控制生物机器人,并开启其它前瞻性设计的可能性,工程师能够按需定制生物机器人,让它们完成一些特殊应用。 这款微型机器人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自然界中肌肉-肌腱-骨骼复合体结构,它的主干结构是3D打印水凝胶,非常结实但兼具柔韧灵活性,可以像关节一样弯曲。 两个柱子用于固定条状肌肉至水凝胶主干结构上,就像是肌腱附着肌肉在骨骼上一样,同时,两个柱子可作为生物机器人的腿部。研究人员通过调控电流脉冲频率可以控制机器人的行走速度。(悠悠/编译)
如何开启一段“良性讨论“ ===========《如何开启一段“良性讨论”》============ 1、不骂任何形式的脏话。 2、最初发表观点时可以吐槽、讽刺、搞笑,但进行讨论时不讽刺、不吐槽、不搞笑。 3、不做“动机揣测”。 以下皆为动机揣测: “你想红想疯了。” “你是在炒作。” “你这么说不就是因为XXX吗?” 4、不使用“资格论”。 以下皆为资格论: “你是谁?有什么资格这么说?” “你行你上啊!” “有本事你也XXX啊!” “等你能XXX再来说吧。” 5、不“混淆概念”。 以下皆为混淆概念: “XX唱功不好?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 “XX不够努力?你知道他的才华吗?” “XX没有才华?你知道他活得多辛苦吗?” 6、不进行“身份定义”。 以下皆为身份定义: “你不爱国!” “你是五毛吧!” “你就是一个不懂装懂的门外汉。” 7、尽可能少的使用反问句,多使用陈述句。 8、宁可直接且优雅的退出讨论,也不使用“既然你都XXXX了,我跟你也没什么可说的了”这个句式。 比如: “既然你认为阿信唱功好,我跟你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既然你觉得Beyond是摇滚之神,我跟你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既然你都骂脏话了,我跟你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9、最重要的,诚恳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为自己的错误言论负责。 中文互联网的讨论氛围确实已经极恶劣,若有意向重建它,希望以上这些见解能有些作用。
光速被“降服”:德科学家让光停止60秒! [导读]德国达姆施塔特大学研究人员通过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成功将光速降低,并将其“困”在含有镨元素的硅酸钇晶体中长达60秒,该技术的突破是实现量子通信的重要一步。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框架中,光速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这个宇宙中的“极限速度”一直是科学家突破的目标,如果我们无法实现超光速运行,那么是否可以将光速减慢?来自德国达姆施塔特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将光“困”在晶体中长达60秒,该技术是实现并提高量子通信技术的关键一步。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此前已经成功将光“限速”,并再次恢复光的速度,但是哈佛的实验只将光速限制在千分之一秒内,光速被限制后仅为48公里每小时(38英里每小时) 宇宙真空环境中传播速度最快的光也无法逃脱人类的控制,特殊的晶体介质将光的速度降低,并彻底让它“停止”,来自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科学家托马斯·克劳斯认为一分钟对于控制光速的实验而言已经是非常非常长了,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此前已经成功将光“限速”,并再次恢复光的速度,但是哈佛的实验只将光速限制在千分之一秒内,光速被限制后仅为48公里每小时(38英里每小时) 早在1999年,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Lene Vestergaard使用接近绝对零度的超流性气态原子云成功将一受控光束的速度降低至每秒17米,两年后将光速受控停止在一个时间区间内。光速是目前宇宙真空环境中的“极限速度”,爱因斯坦相对论不允许物体的运动速度超过光速,光的速度为每秒186,282英里,确切说只要1.2862秒就能抵达月球。 为了使宇宙速度最快的光“停止”下来,德国科学家使用了一种被称为电磁感应透明效应(EIT)技术,通过量子相干效应使得光原子共振吸收频率上变得透明,在EIT形成的频谱上,只有一定频率范围内存在透明和不吸收的通道,因此德国科学家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需要对光脉冲的频宽进行控制。事实上,电磁感应透明效应是三能级系统中量子干涉的结果,其光谱理论计算通常是利用基于原子密度矩阵的光学布拉赫方程式。 在本次实验中,科学家将受控光速指向含有镨元素的硅酸钇晶体,通过控制激光束调节晶体的透明态和不透明态,使入射光束无法折射,最终在原子自旋的介入下控制光子携带的信息。此前也有相关实验将受控光速注入低温铷(87Rb)原子介质,达到降低光速的目的,利用偏极梯度冷却法和压缩式磁光陷阱增加受控原子团的密度。另外,哈佛–史密森天文物理中心也对该课题进行了研究,同样采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原子团将光子携带的信息冻结,速度开始降低,最终存储时间达到1毫秒,这些实验对量子通讯有着很大的意义。
光速被“降服”:德科学家让光停止60秒! [导读]德国达姆施塔特大学研究人员通过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成功将光速降低,并将其“困”在含有镨元素的硅酸钇晶体中长达60秒,该技术的突破是实现量子通信的重要一步。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框架中,光速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这个宇宙中的“极限速度”一直是科学家突破的目标,如果我们无法实现超光速运行,那么是否可以将光速减慢?来自德国达姆施塔特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将光“困”在晶体中长达60秒,该技术是实现并提高量子通信技术的关键一步。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此前已经成功将光“限速”,并再次恢复光的速度,但是哈佛的实验只将光速限制在千分之一秒内,光速被限制后仅为48公里每小时(38英里每小时) 宇宙真空环境中传播速度最快的光也无法逃脱人类的控制,特殊的晶体介质将光的速度降低,并彻底让它“停止”,来自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科学家托马斯·克劳斯认为一分钟对于控制光速的实验而言已经是非常非常长了,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此前已经成功将光“限速”,并再次恢复光的速度,但是哈佛的实验只将光速限制在千分之一秒内,光速被限制后仅为48公里每小时(38英里每小时) 早在1999年,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Lene Vestergaard使用接近绝对零度的超流性气态原子云成功将一受控光束的速度降低至每秒17米,两年后将光速受控停止在一个时间区间内。光速是目前宇宙真空环境中的“极限速度”,爱因斯坦相对论不允许物体的运动速度超过光速,光的速度为每秒186,282英里,确切说只要1.2862秒就能抵达月球。 为了使宇宙速度最快的光“停止”下来,德国科学家使用了一种被称为电磁感应透明效应(EIT)技术,通过量子相干效应使得光原子共振吸收频率上变得透明,在EIT形成的频谱上,只有一定频率范围内存在透明和不吸收的通道,因此德国科学家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需要对光脉冲的频宽进行控制。事实上,电磁感应透明效应是三能级系统中量子干涉的结果,其光谱理论计算通常是利用基于原子密度矩阵的光学布拉赫方程式。 在本次实验中,科学家将受控光速指向含有镨元素的硅酸钇晶体,通过控制激光束调节晶体的透明态和不透明态,使入射光束无法折射,最终在原子自旋的介入下控制光子携带的信息。此前也有相关实验将受控光速注入低温铷(87Rb)原子介质,达到降低光速的目的,利用偏极梯度冷却法和压缩式磁光陷阱增加受控原子团的密度。另外,哈佛–史密森天文物理中心也对该课题进行了研究,同样采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原子团将光子携带的信息冻结,速度开始降低,最终存储时间达到1毫秒,这些实验对量子通讯有着很大的意义。
科学家确认117号元素 科学家确认117号元素 背诵元素周期表的学生可能又要再多记忆一个元素了。一个国际科研小组2日说,他们利用新实验成功证实了117号元素的存在,这一成果使得该超重元素向正式加入元素周期表更近了一步。 117号元素是以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为首的一个国际团队于2010年首次成功合成的。但此后,只有2012年曾成功重复这一实验。 最新实验在德国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进行,欧洲、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多国研究人员参与。他们在粒子加速器中,用钙离子轰击放射性元素锫,成功生成117号元素。117号元素很快又衰变成115号元素和113号元素。 这一成果发表在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上。研究人员接下来将把成果提交给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审核,该联合会将会决定是否还需进一步验证。如果审核通过,该联合会还将决定哪个机构拥有117号元素的命名建议权。 化学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序号在92以后的重元素在自然界中难以稳定存在,104号及以后的元素被称为超重元素,寿命更加短暂,迄今所有的超重元素均为人工合成。不过按照已提出几十年的“稳定岛”理论,随着新合成的元素越来越重,它们会变得更加稳定,存在寿命也随之延长。 近年来科学家合成了一系列超重元素,第114号和第116号元素已正式成为元素周期表的新成员。而成功合成117号元素,按照德国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科学主管霍斯特·施托克尔的评价,是“通往生产与探测位于‘稳定岛’上的超重元素的重要一步”。(来源:新华社) 更多阅读 117号元素再被成功合成 将被列入元素周期表 科学家首次合成第117号元素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