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战士 阿尔法战士
关注数: 27 粉丝数: 166 发帖数: 5,724 关注贴吧数: 12
常识贴:原苏联海军70年代初东地中海行动历史研究 二战后,分割欧洲的铁幕缓缓落下,美苏两超为首的北约、华约两大军事集团长期进行着不同于以往的奇特的对抗方式——冷战。苏联在此期间存在有一个相当宏大的战略构想——南下战略,该战略与其西进战略完全并行。所谓西进战略,即在欧洲大陆始终维持巨大的力量,用以挟制西欧国家,控制华约国家,对抗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在该地区的力量与影响,对这一经济、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人口密集的极为重要的地区保持长久稳定的高强度威慑。在此基础上,一等时机成熟即大举进行战略扩张。(冷战中多少出现过类似的机会,但是显然还不够理想)所谓南下战略,则是在至少维持欧洲方向稳定的基础上,尽力以各种手段向南进行扩张:政治上,与众多国家结盟,搜罗安插代理人,将苏联的霸权地位和意识形态推销出去;经济上把以经互会为核心的,对苏联绝对有利的贸易及货币体系加以扩充,以尽可能包容进更多的国家;军事上,以提供军事装备与技术,提供后盾与支援力量,换取大量军事联盟协议和海外基地,以持续不断地扩充苏军实际威慑、行动地域。此三方面的行动,不断增加着苏联在全世界各地的附庸国、代理人,也不断地将苏联的影响和利益加以拓展。 服务于这两个战略,苏联的武装力量也有自身极为鲜明的特色。其中的红海军,首要任务是保持在北冰洋的绝对海权,并维持在东北大西洋、波罗地海、黑海的对抗性力量。这些战略安排的目的,其一是为保证在可能的全面战争中,以全部力量掩护战略核潜艇向大洋展开,以有效投射核打击力量。这是红海军担负的战略任务。其二是为欧洲大陆上地面力量向前推进提供稳定可靠的保障,阻碍北约海上力量夺取制海权,或至少使之无法有效使用海权。这些显然都是为服务于苏联的西进战略。(原苏联太平洋舰队及相应其他力量也担负着相似的任务,以下不再行赘述)而另一方面,在和平时期,四大舰队以及相应空中力量的任务是有效保障对相应海域的控制,以保护这些地区苏联的安全与利益。另外,则是以实际行动,包括各种威慑、支援和乃至作战行动,对较远的世界其他地区和海区施加威慑与影响,以拓展苏联的影响和利益。 与此同时,美国也在实施着相似的战略,其军事力量尤其是海上力量也在依照部分相似的原则与任务目标进行着建设与行动,不过总得来说更具有进攻性(主要体现在海空两个空间以内)。于是在50年的冷战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在西欧、北非、中东、中亚、南亚、东北亚,乃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加勒比海沿岸地区,不管是在东北大西洋、地中海、北冰洋、西太平洋还是印度洋,乃至于大西洋和太平洋深处,小到机舰对峙,大到代理人战争直至两超直接进行参与局部战争,两大武装力量尤其是海空力量无事不刻地用实际行动服务着国家战略安排,影响着世界局势与历史走势。在这史诗般的两极对抗的历史卷轴中,双方的海空力量在各大洲各大洋都成了活跃异常的名角,万众瞩目的焦点。 处于欧亚非三大洲结合部的地中海,自古以来即为沿岸各民族、国家进行广泛深入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地中海西起直布罗陀海峡,东至苏伊士运河,自东向西长2000多海里(370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1000海里(1850公里)。现沿岸分布着19个国家,人口共三亿。由于紧邻东西欧发达地区和中东重要的石油产地,地缘战略价值十分重要。二战结束后,原来的老牌殖民者英国在该地区的影响日益衰微,其地位逐渐为美国所替代。但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苏联在该地区不断进行霸权扩张,对相关国家持续进行渗透,两超的在该地区或明或暗的对抗已然难免。
独一无二的空地双头鹰——绝对天才凯塞林元帅传 凯塞林(Albert Kesselring) 在二战德军的高级将领当中,其经历之丰富极为罕见:他的军事生涯中成功地指挥过空军和陆军两个军种作战,当过统帅也当过参谋长,还管过后勤,管过财政,管过基建,处理过外交和国际法问题。 凯塞林是南德的巴伐利亚人,1885年出生,并非军人世家,世代是教书和务农的。他的父亲当过拜罗伊特Bayreuth市的中学校长和督学专员,也算一个中等人家,但是那个时代的中等人家,生活显然还是艰难的:凯塞林兄弟姐妹6个,有两个夭折,一个在学生时代自杀,长大成人的,除了他本人,还有一个妹妹,另一个兄弟后来当了医生 (根据凯塞林的回忆录记载) 。 凯塞林本人在一次大战之前的1904年入伍,加入巴伐利亚第2炮兵团受初级军官训练,1906年获得中尉军衔。他这个炮兵团在战争爆发前,是驻扎法德边境堡垒城市梅斯(Metz) 的要塞炮兵。当时凯塞林已经学会了飞行,不过不是飞机,而是炮兵观测校射用的气球。1914年大战爆发,第2巴伐利亚炮兵团先在梅斯驻守一段时间,而后加入巴伐利亚王太子的第5集团军,作为重炮支援部队,进攻法国边境的堡垒线。与在同一集团军中服役的另一个巴伐利亚炮兵约瑟夫。迪特里希不同(后来的党卫军上将迪特里希) ,凯塞林在一战的4年中,在前线的时间并不长,更多是作为炮兵联络副官,情报军官,作战参谋,供职于军和集团军的参谋部。由於凯塞林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他在没有进普鲁士战争学院深造的情况下,就赢得了总参谋部军官的任命提名,并于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正式成为总参谋部军官,并留在战后的十万人国防军中。按照德军总参谋部军官的任命制度,未经战争学院培训而直接提名的情况非常罕见,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上级对他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给予高度评价。 战后二十年代,中级参谋部军官凯塞林,一直在德军事实上的总参谋长冯。西克特中将的直接指导下,任职于武装部队办公室(凡尔塞和约禁止德国拥有总参谋部,所谓武装部队办公室,就是事实上的参谋部) 。当时总参只有60名左右的军官。这一段时间,对凯塞林日后的军事生涯影响很大。西克特将军是一战以后的德国国防军之父,他亲手设计了这支军队,作为一个精兵主义的信奉者,西克特要求自己手下所有的干部,必须成为多面手,以便将来一旦有事,大规模扩军的时候,能够作为骨干顶到任何高级岗位上。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凯塞林(和其它留在总参谋部的军官一样)不停地调换各种不同岗位,练成全才。1922年到1929年这7年时间,凯塞林在陆军军需部,从军队训练,组织,装备发展,技术创新都管过,甚至有一段时间专门管陆军的行政和财会,还曾经被赋予研究国际法的任务。在凯塞林自己的回忆录中,对这段日子在西克特手下的锻炼,觉得受益匪浅。同时西克特本人也很看重凯塞林,把凯塞林当成明日之星来期许。1925年凯塞林晋升少校,1930年晋升中校,没多久就成了上校,外放德累斯顿的第4炮兵团任团长。这种升迁速度,在当时这支十万人的小型陆军中,真的不算慢了。
德国505虎式重型坦克营战斗史(战绩为坦克900辆,大炮1000门) 505重型坦克营简史 1943年1月29日,505重型坦克营于德国法林波斯特尔(Fallinbostel )正式组建,主要骨干来自于国防军第3和第26装甲师。德军司令部原本打算待505营组建完成后将其派往北非战场,后因虎式坦克的产量不足优先装备了另一支派往北非的部队-504重型坦克营,此事就被搁置下来。阴差阳错逃过一劫的505营被调到比利时,在那儿505营进行较长一段时间的训练。有了前面几个重型坦克营的作战经验做参考,再加上其成员大多是来自装甲师的精英,505营的训练是卓有成效,这为他在往后作战中的出色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3年7月3日,505营在斯旺(Sauvant) 少校的指挥下参加了库尔斯克战役,被配属于莫德尔元帅指挥的第9集团军麾下,这是该部队第一次参加实战。 战役第一天,505营参战的27辆虎式坦克共击毁了苏军42辆坦克,其中15辆是KV-1重型坦克。此次成功的作战不仅突破了苏军第15步兵师的防线,而且对苏军第70集团军的整个右翼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在战斗中该营所有坦克都被苏军的坦克及反坦克炮火多次击中,但只有一辆被击毁。战役头几天,505营推进的速度比预想的要快。 7月15日,505营在Werch Tagino 附近遭到苏军从侧翼发动的反击。作为回应,505营派去2辆虎式坦克进行阻击。结果在短短的一个小时之内,505营的2辆虎式坦克就击毁了32辆T-34坦克而自身却毫发未伤。7月22日,505营被撤回Iginka 进行防御。8月4日,505营3连在进攻中击毁苏军14辆坦克而自身无一损失。第二天,3连虽然损失了333号虎式坦克但全连又击毁了15辆T-34坦克。在此期间,505营只有9辆虎式坦克完好可用,另外的17辆都因机械故障而需要修理。 即便如此,505营仍然在4天内摧毁了苏军25辆坦克。9月18日,505营所有的虎式坦克都投入到进攻中去。在战斗中,505营击毁了苏军26辆T-34坦克,而唯一的损失就是200号车被苏军俘获。在整个战役中,505营作为初次参战的部队其表现可算是相当不错,战果甚丰而自身损失非常小。 库尔斯克战役失败后,505营被派往斯摩凌斯克地区。1943年12月505营移防维帖布斯克。在前线战斗的7个月内(其中有40天时间花在了转移上),505营被确认的战绩为446辆坦克。该营的(Oberleutnant Knauth)克劳斯中尉 指挥2辆虎式坦克,于一天内击毁了68辆T-34坦克,他本人因此而荣获骑士十字勋章,他所创造的全营最高战绩记录一直保持至战争结束。 1944年,505营参加了众多防御作战,虽然没有遭受重大损失,但是连续的战斗逐渐消耗了全营的实力。1944年7月,在苏军发起的夏季攻势中505营与白俄罗斯第1集团军的坦克部队在Beresowize周围地区发生了激烈交战。此战505营虽然击毁了苏军近100辆坦克,但其自身也损失殆尽。 505营由于损失惨重而被调往战线后方的Ohrdruf进行修整和补充,借此机会全营换装虎王坦克。1944年9月,完成换装的505营重回前线去参加东普鲁士防御战。9月21日,505营的虎王坦克首度出战,结果在战斗中击毁了苏军24辆T-34、JSI和JSII坦克,自身损失2辆虎王。在Narev桥头堡,505营协助第24和第25装甲师挡住了苏军的进攻。 10月16日,505营又摧毁了26辆苏军坦克,但自己也损失不小,共有9辆虎王坦克被击毁。 1945年1月19日至2月5日之间,505营能够投入作战的坦克只有13辆虎王坦克和4辆虎式坦克(接受自511营),而他们就凭此力量击毁了苏军116辆坦克和74门大炮。 2月17日,东普鲁士的德军集团被苏军合围,身在其中的505营的末日也即将来临。 当苏联红军占领了第一座德国城镇-Metgethen后,满怀怨恨的苏军对该镇的平民进行了野蛮的报复,有许多人被杀害 。不久,505营发动了一次反击,收复了Metgethen镇并打通了一条1.5公里宽通向Medenav镇的走廊;在战斗中505营的官兵屠龘杀了大批苏军第52步兵师的战俘作为报复。鉴于苏军的暴行,德军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即使在苏军持续不断的空袭下也要确保走廊的畅通以疏散周围地区的德国平民。就在东普鲁士其他地方纷纷被苏军占领的情况下,505营连同其他部队却在一个海湾周围地域抗击6个师苏军的进攻达6天之久,真是令人难以置信。最后,共有100,000名平民经此海湾搭船逃离,而德军直接协助将12,000人从Metgethen送到了海湾。 在这最后一战中,505营损失了10辆虎王坦克和所有的虎式坦克。4月16日,505营将所有失去坦克的装甲兵、后勤人员等能够作战的人员集中起来作为掷弹兵使用,这些人在全营仅剩的3辆坦克的支援下参加了Peyse 半岛的防御战。 4月15日,2辆虎式坦克因燃料和弹药耗尽而被其乘员破坏后丢弃,505营最后一辆虎王坦克则被装上船向Pillau 撤退。在505营撤退的过程中,苏军尾随其后穷追猛打,(Oberfeldwebel Mausberg )毛斯贝格军士长(最终战绩50辆坦克)在战斗中阵亡。最后,全营除很少一部分人成功抵达Pillau并最终撤回德国外,其余向苏军投降。 至此,505重型坦克营走完了他短暂而辉煌的战斗历程,其最终战绩为坦克900辆,大炮1000门,名列所有重型坦克营中的第三名。 历任指挥官: 斯旺少校(Major Sauvant) 1943年2月~8月 冯-卡尔洛维茨上尉(Hauptmann von Karlowitz) 1943年8月~9月15日 冯-贝希维茨上尉(Hauptmann von Beschwitz) 1943年9月~1944年11月 森夫特-冯-比尔撒赫少校(Major Senfft von Pilsach) 1944年11月~1945年4月 坦克王牌: 威廉·克劳斯中尉(Oberleutnant Wilhelm Knauth)----------------------------68辆坦克 卡尔·毛斯贝格军士长(Oberfeldwebel Karl Mausberg )-----------------------50辆坦克 装备过的重型坦克:虎I型坦克78辆/虎王坦克48辆 编制: 1943年3月: 营部:虎式坦克3辆(编号I、II和III) 一连: 连部:虎式坦克1辆(编号100) 一排:虎式坦克2辆(编号111,113);三型坦克3辆(编号112,114,115) 二排:虎式坦克2辆(编号121,123);三型坦克3辆(编号122,124,125) 三排:虎式坦克2辆(编号131,133);三型坦克3辆(编号132,134,135) 四排:虎式坦克2辆(编号141,143);三型坦克3辆(编号142,144,145) 二连: 连部:虎式坦克1辆(编号200) 一排:虎式坦克2辆(编号211,213);三型坦克3辆(编号212,214,215) 二排:虎式坦克2辆(编号221,223);三型坦克3辆(编号222,224,225) 三排:虎式坦克2辆(编号231,233);三型坦克3辆(编号232,234,235) 四排:虎式坦克2辆(编号241,243);三型坦克3辆(编号242,244,245) 1943年7月 营部:虎式坦克3辆(编号I、II和III) 一连: 连部:虎式坦克2辆(编号100,101) 一排:虎式坦克4辆(编号111-114) 二排:虎式坦克4辆(编号121-124) 三排:虎式坦克4辆(编号131-134) 二连: 连部:虎式坦克2辆(编号200,201) 一排:虎式坦克4辆(编号211-214) 二排:虎式坦克4辆(编号221-224) 三排:虎式坦克4辆(编号231-234) 三连: 连部:虎式坦克2辆(编号300,301) 一排:虎式坦克4辆(编号311-314) 二排:虎式坦克4辆(编号321-324) 三排:虎式坦克4辆(编号331-334)1944年8月 营部:虎王坦克3辆(编号I、II和III) 一连: 连部:虎王坦克2辆(编号100,101) 一排:虎王坦克4辆(编号111-114) 二排:虎王坦克4辆(编号121-124) 三排:虎王坦克4辆(编号131-134) 二连: 连部:虎王坦克2辆(编号200,201) 一排:虎王坦克4辆(编号211-214) 二排:虎王坦克4辆(编号221-224) 三排:虎王坦克4辆(编号231-234) 三连: 连部:虎王坦克2辆(编号300,301) 一排:虎王坦克4辆(编号311-314) 二排:虎王坦克4辆(编号321-324) 三排:虎王坦克4辆(编号331-334)
深海核帝国的兴衰——俄罗斯海上战略导弹系统的发展 俄罗斯海基核力量源于前苏联时期的巨大海上核遗产,曾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海上威胁,西方将其称为“世界上最无法捉摸”的力量。在海基核力量中,战略弹道导弹潜艇最具代表性,其发展既是海上武器技术的结晶,也是东西方对立的斗争史,反映了前苏联/俄罗斯军事帝国的兴衰。 前苏联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研制工作与美国几乎是同时开展的,是关苏军备竞赛在水下的延伸。20世纪50年代,美俄导弹技术都完成了对二战时期德国v一2型导弹的模仿,开始设计新的导弹。由于东西方战略对抗的明朗化,为对对手形成实质性直接威慑,两国战略武器发展的目标都集中在了能打击敌方领土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一是发展远程战略导弹,二是发展战略核潜艇,利用潜艇的航程弥补当时导弹射程不足,难以对地方纵深国土的打击的缺陷。 为了赶时间,前苏联不惜土法上马,利用现成的德国V2导弹改装成机器人A和机器人B导弹试验水上发射,但最终未供作战使用。该设计是导弹在浮游箱中发射,这些浮游箱由潜艇牵引运动,在发射导弹前竖起来,完成作战准备。在试验的基础上,苏联又利用飞毛腿A导弹的改进型P11进行海上发射试验。1955年9月,在白海由改装的B611潜艇进行了首次P11导弹的发射,最终在1959年2月开始装备海军。B611由现成的鱼类潜艇改装而成,前苏联共建造了五艘,该艇位柴油动力,长90米,宽7.3米,装有两个发射筒,每桶装一枚P11导弹。导弹射程只有150KM,发射时潜艇必须浮出水面,更重要的是,该艇只能发射常规弹头导弹,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战略力量。今天看来是土法上马的拼凑之作,因此仅有十年便全部退役了。虽然该艇服役时间极短,却是苏联战略导弹核潜艇的鼻祖,对今后的苏联、俄罗斯的战略导弹核潜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俄罗斯海上和力量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五十年代建立海上和力量 2.六十年代数量上的建立 3.七十年代质的较量 4.八十年代面临新式技术的挑战 5.九十年代沉沦中的坚持 6.二十一世纪的恢复和新的探索
古德里安的历史地位 前言 读完海因茨.古德里安的战争回忆录《一个军人的回忆》(又译:《闪击英雄》)。我想,何以是古德里安这个德国人,而不是最早发明使用坦克的英国人,在世界军事史上赢得“闪电战之父”的地位?除了古德里安本人出众的才能以及科技的发展使得军队机械化、装甲化成为可能外,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一战后凡尔赛和约意在限制德国军备发展的“十万陆军”规定,即德国只能保存一支很小规模的陆军,废除海军空军,而且陆军不许装备装甲战车。 我个人的理解是,当变革来临时,一个庞大的组织(比如说军队)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反对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因为改革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和地位。而德国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他们的军队规模过小,在希特勒扩军的过程中,机械化、装甲化改革并没有触及“十万陆军”的主体,而是通过组建新的装甲部队得以实现。而英国人、法国人要实现同样的变革,就必须淘汰很多军官、装备,使得改革的成本和阻力变得极其巨大,最后成为不可能。假设凡尔赛和约对德国人稍微仁慈那么一点点,允许德**留一个正常国家所需正常规模的军队,也许德国人也同样无法进行这种军事**,法国也就不会一月而亡。这样的结果可真是dilemma。 一句话概括:盖新房子比拆旧房子再重建要容易得多。
1945年欧战结束时西方盟军与苏联欧洲军事力量对比 概念1:装备生产力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战损补充,新的作战单位的组建至少需要8个月到1年的时间 概念2:生产数,储备数,现役数,前线作战维持能力并非完全等同。 概念3:在总体战消耗战中,前线存量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例如1942年苏联的坦克飞机等生产数明显超过德国,但是一直被压着打,前线拥有数缓不过气来。直到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前的苏军略势条件下的防御消耗战为积累野战反攻力量赢得了时间。 言归正传,说说1945年欧洲军事力量对比   1:兵力:1945年初苏联用于欧洲对德作战的全部现役是670万,前线作战作战部队400万左右,美军在欧洲的全部现役是370万,所有西方盟国在欧洲大陆的全部现役是500万,但整个盟军的前线作战部队应该在200-300万左右,苏军占优势,优势系数:3:2或5:3 2:炮兵实力:1945年年初,不算大本营预备队,苏联对德作战部队拥有107300门火炮和迫击炮   1945年年初,在西欧和意大利战场的美军拥有29900门火炮和迫击炮 欧洲美军的火炮数不到苏军的27.8%,即便考虑到其他盟军,苏军也占有很大优势,优势系数2.5:1到3:1 3:装甲力量:   1945年年初,不算大本营预备队,欧洲的苏军拥有121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1945年年初,在西欧和意大利战场的美军拥有100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把目光放在1945年四五月间更广阔的范围内: 1945年5月1日,苏军总共(包括远东和中亚)拥有中型和重型坦克9908辆,(一千多斯大林2,八千多T34-85)轻型坦克4221辆,中型和重型自行火炮2387辆,轻型自行火炮5184辆,总计21700辆 同期(各部队于1945年4月20日或4月30日统计),盟军在欧洲大陆署了中型和重型坦克13832辆,轻型坦克3604辆,中型坦克歼击车2169辆,轻型坦克歼击车427辆,总计20032辆 公平的说,和欧洲大陆的力量比,应该把苏联在后贝加尔和远东地区乃至中亚地区的统计去掉。   这样就是苏军14000-15000辆坦克自行火炮要面对欧洲大陆的2万坦克自行火炮。苏军在欧洲的坦克自行火炮虽然和整个美军的全部现役坦克自行火炮差不多,但对欧洲盟军数量少些。 不过--不要被这个表面现象所迷惑。在装甲部队的质量性能结构上苏军拥有很大优势。   例如:45年4月时装备76毫米火炮的M4坦克在西线美军主力第12集团军群的数量为1160余辆,集团军群内M4当时总数为2800余辆,M4 76只占41%   直到45年5月,M4 76才达到了12集团军群M4总数的52%   也就是说:哪怕是巴顿所在的布莱德雷集团军群,在欧战结束时至少还有一半性能落后的75炮M4 更不说其他盟国军队了。 反观苏军,在1944年就淘汰了T34-76坦克,1945年苏军中型坦克的主力基本换成了T34-85坦克 更为关键的是在重型坦克方面的差距,1945年5月5日,只有布莱德雷集团军群装备了107辆M26坦克,尚有187辆还在仓库或运输途中,重装甲实力还不如韩战时期的联合国军。根本无法同装备前线苏军的上千辆斯大林2(二战剩余拥有和库存应该在2000左右)抗衡,还不提马上可能面对的斯大林3型坦克。 在自行火炮方面,盟军的自行坦克歼击车根本没有顶部装甲。苏军中只有轻型的su76是如此,在百毫米及以上大型自行火炮方面,盟军也是弱势。   4:航空力量:   1945年年初,不算大本营预备队,苏联对德作战部队拥有14700架作战飞机。   1945年年初,在西欧和意大利战场的美军拥有11500架作战飞机。 但是,也应该承认:美国及其盟国的航空装备后备力量远强于苏联,在作战半径等方面拥有优势。苏联只是在战术空军方面可以和盟军航空力量抗衡。不过,盟军拥有的空中优势也将是不充分的。 结论:在1945年欧战结束时,美国及其盟国在欧洲无力对苏军展开攻势,反而是处于危险的守势。认为在1945年可以轻易战胜苏联的结论是荒谬的,西方的任何军事冒险失利的可能性很大。
大国崛起的地理因素 有意思的是,几乎在所有文明发源地,早期的人们都相信世界是平的,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往外的延伸是无限的,即使最睿智的哲人也无法想象世界的边缘。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让人们知道人类居地不过是一个球体的表面,原来是有限的。地理大发现促进了大国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地理因素也不断成为大国崛起过程中的压力、动力、阻力或者助力。抢占最有利的位置,争夺更广阔的空间,成为人类最基本的传统思维和行为方式之一。 大国的努力 在人类过去的历史中,大国的这种追求往往都是独占和排他的,是以限制和压缩其他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代价的。回溯过去的一个世纪,我们可以挑出三个最近的标本——日本、俄罗斯、美国,看看它们在崛起过程中曾面临的地理困境。 日本是西太平洋上靠近东亚大陆的一长溜儿岛屿,长期处在东亚文明的边缘。生活在日本这样一个岛国,要比大陆上艰辛太多,岛上多山,物产贫瘠,加上台风、地震甚是海啸不时侵扰,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地方能够成为文明的中心。但日本却一直有这样的追求,艰困的环境造就了日本人的刻苦和偏执,因为文化的吸引和利益的驱使,扩张到大陆,成为一个大陆国家,一直是日本的努力的方向。日本曾长期占据朝鲜半岛并控制中国东北地区,在这块远比日本本岛广阔的土地上,日本人攫取了无数的粮食、矿藏和财富,累积了惊人的战争潜力。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夺取更多的土地,建立更大的疆域,但日本最终没能得逞。
恶魔之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的空降作战 德军闪击丹麦、挪威时的空降作战,是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空降作战。   法西斯德国侵占波兰后,即加紧了对西线进攻的准备。为了保障向西进攻时的北翼安全,同时夺取北欧战略原料产地,决定首先攻占丹麦、挪威。   丹麦、挪威都是小国,国防力量薄弱。丹麦只有2个步兵师,1935年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认为加强战备反会引起德国的猜疑,因而未作战争准备。挪威有6个步兵师,但人数不足,并分布在全国各地,其防御作战计划是建立在英、法派遣远征军的基础之上。德军针对丹麦、挪威的这些弱点,采取了闪击战术,在闪击战中使用了空降兵。德军于1939年10月开始进行入侵作战的准备,代号是“威塞尔演习”。其空降作战计划的要点是:第1阶段,使用伞兵在丹麦战略要地空降,以保障从海上登陆的部队和从地面越过边境的部队快速向前推进,一举占领丹麦。与此同时,使用另一支伞兵夺占挪威南部的重要机场,保障主力机降,尔后从后面突击挪威港口,接应登陆部队上陆。第2阶段,视情况,在挪威中部、北部地区空降,以保障地面部队快速向内地发展,达到迅速占领挪威全国。空降兵在第1阶段的具体任务是:在丹麦,夺取奥尔堡2个机场,夺占丹麦首都的门户——沃尔丁堡大桥;在挪威,夺取奥斯陆的福内布机场,夺取斯塔万格的索拉机场。   计划使用的作战部队除7个步兵师、1个摩托化旅外,还有1个伞兵团(伞兵第1团)及3个机降步兵团(第159、193、324团),共14万人,其中空降作战部队约1万人。德入侵部队的总指挥官为法尔肯霍斯特上将,伞兵及航空兵由第10航空军司令盖斯勒中将指挥。保障空降的有第5航空队以容克—52为主的500架运输机,德国北部的施塔德、石勒益格及尤太森等3个机场为空降出发机场。   1940年4月9日凌晨,德军开始发动入侵。   在丹麦,7时许德军伞兵第1团4连1个排在丹麦北部奥尔堡的两个机场伞降。在德军的突然袭击下,丹麦军队未作任何抵抗,因此德军没有动用更多的兵力即控制了机场。紧接着准备用于挪威的第159步兵团在此降落。使奥尔堡成为德军向挪威空运部队的跳板。在向奥尔堡空降的同时,伞兵第4连的其他人员在连接西兰岛与法尔斯特岛的沃尔丁堡大桥附近伞降。伞兵着陆时,地面没有枪炮声,也没有警报声,丹军阵地一片寂静。为此,伞兵没有打开空投的武器箱,只用随身佩带的手龘枪投入战斗,数分钟内解除了大桥守备分队的武装。1个班利用缴获的自行车,迅速奔到桥上,守桥卫兵一枪未发就投降了。至此,伞兵完整无损地夺取了这座3.5公里长的大桥。这一交通咽喉被控制后,从格塞岛登陆的德军进攻部队毫无阻挡地向丹麦内地推进,一举进入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战仅四个小时,丹麦便宣布投降。   在挪威,运载第1伞兵团第1、2连飞往挪威首都福内布机场的第1波29架运输机,在飞越斯卡格拉克海峡时,遇上浓雾,被迫改在刚占领的丹麦奥尔堡机场降落。在第1波后20分钟,运载第324步兵团2营的第2波飞机,接到第10航空军的返航命令。其中,第1个大队的指挥官认为这是敌军发出的假命令,他没有执行,指挥所属的飞机继续朝福内布飞去。这时,在福内布上空担负掩护任务的德战斗机,由于等待运输机的到来超过了规定的时间,油料耗尽,在第1个运输机编队进入机场上空时,即在福内布机场降落。   着陆后,他们使用飞机上的机龘枪压制了机场上的守军。9时17分,运载步兵的飞机飞来,并在已着陆的战斗机火力掩护下顺利着陆。机降步兵和机组人员一起,攻击了机场内的守军,夺取了1个挪军机龘枪阵地,控制了机场。此时,德驻挪威使馆的陆空军武官驱车来到机场,他原是来接应空降部队的,看到这种情况后,立即命令机组人员向上发报,告诉福内布机场已被控制。奥尔堡接到电报后,即转告汉堡第10航空军司令部。但由于空降计划已被打乱,空降部队分散降落在各个机场,在3个小时后,作战部队才空运到福内布机场,傍晚,第324步兵团全部着陆,有3000余人。此时,德军舰载部队在奥斯陆港外遭到挪军舰和岸炮的阻击不能靠岸。
恶魔之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的空降作战 德军闪击丹麦、挪威时的空降作战,是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空降作战。   法西斯德国侵占波兰后,即加紧了对西线进攻的准备。为了保障向西进攻时的北翼安全,同时夺取北欧战略原料产地,决定首先攻占丹麦、挪威。   丹麦、挪威都是小国,国防力量薄弱。丹麦只有2个步兵师,1935年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认为加强战备反会引起德国的猜疑,因而未作战争准备。挪威有6个步兵师,但人数不足,并分布在全国各地,其防御作战计划是建立在英、法派遣远征军的基础之上。德军针对丹麦、挪威的这些弱点,采取了闪击战术,在闪击战中使用了空降兵。德军于1939年10月开始进行入侵作战的准备,代号是“威塞尔演习”。其空降作战计划的要点是:第1阶段,使用伞兵在丹麦战略要地空降,以保障从海上登陆的部队和从地面越过边境的部队快速向前推进,一举占领丹麦。与此同时,使用另一支伞兵夺占挪威南部的重要机场,保障主力机降,尔后从后面突击挪威港口,接应登陆部队上陆。第2阶段,视情况,在挪威中部、北部地区空降,以保障地面部队快速向内地发展,达到迅速占领挪威全国。空降兵在第1阶段的具体任务是:在丹麦,夺取奥尔堡2个机场,夺占丹麦首都的门户——沃尔丁堡大桥;在挪威,夺取奥斯陆的福内布机场,夺取斯塔万格的索拉机场。   计划使用的作战部队除7个步兵师、1个摩托化旅外,还有1个伞兵团(伞兵第1团)及3个机降步兵团(第159、193、324团),共14万人,其中空降作战部队约1万人。德入侵部队的总指挥官为法尔肯霍斯特上将,伞兵及航空兵由第10航空军司令盖斯勒中将指挥。保障空降的有第5航空队以容克—52为主的500架运输机,德国北部的施塔德、石勒益格及尤太森等3个机场为空降出发机场。   1940年4月9日凌晨,德军开始发动入侵。   在丹麦,7时许德军伞兵第1团4连1个排在丹麦北部奥尔堡的两个机场伞降。在德军的突然袭击下,丹麦军队未作任何抵抗,因此德军没有动用更多的兵力即控制了机场。紧接着准备用于挪威的第159步兵团在此降落。使奥尔堡成为德军向挪威空运部队的跳板。在向奥尔堡空降的同时,伞兵第4连的其他人员在连接西兰岛与法尔斯特岛的沃尔丁堡大桥附近伞降。伞兵着陆时,地面没有枪炮声,也没有警报声,丹军阵地一片寂静。为此,伞兵没有打开空投的武器箱,只用随身佩带的手龘枪投入战斗,数分钟内解除了大桥守备分队的武装。1个班利用缴获的自行车,迅速奔到桥上,守桥卫兵一枪未发就投降了。至此,伞兵完整无损地夺取了这座3.5公里长的大桥。这一交通咽喉被控制后,从格塞岛登陆的德军进攻部队毫无阻挡地向丹麦内地推进,一举进入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战仅四个小时,丹麦便宣布投降。   在挪威,运载第1伞兵团第1、2连飞往挪威首都福内布机场的第1波29架运输机,在飞越斯卡格拉克海峡时,遇上浓雾,被迫改在刚占领的丹麦奥尔堡机场降落。在第1波后20分钟,运载第324步兵团2营的第2波飞机,接到第10航空军的返航命令。其中,第1个大队的指挥官认为这是敌军发出的假命令,他没有执行,指挥所属的飞机继续朝福内布飞去。这时,在福内布上空担负掩护任务的德战斗机,由于等待运输机的到来超过了规定的时间,油料耗尽,在第1个运输机编队进入机场上空时,即在福内布机场降落。   着陆后,他们使用飞机上的机龘枪压制了机场上的守军。9时17分,运载步兵的飞机飞来,并在已着陆的战斗机火力掩护下顺利着陆。机降步兵和机组人员一起,攻击了机场内的守军,夺取了1个挪军机龘枪阵地,控制了机场。此时,德驻挪威使馆的陆空军武官驱车来到机场,他原是来接应空降部队的,看到这种情况后,立即命令机组人员向上发报,告诉福内布机场已被控制。奥尔堡接到电报后,即转告汉堡第10航空军司令部。但由于空降计划已被打乱,空降部队分散降落在各个机场,在3个小时后,作战部队才空运到福内布机场,傍晚,第324步兵团全部着陆,有3000余人。此时,德军舰载部队在奥斯陆港外遭到挪军舰和岸炮的阻击不能靠岸。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