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战神 jsldark
关注数: 8 粉丝数: 84 发帖数: 5,352 关注贴吧数: 28
《三国的星空》观后有感 《三国的星空》可以说是一个瑕不掩瑜的作品。 曹操袁绍两人劫新娘故事改成了抢香炉,也是不错的改编。 官渡之战,许攸张郃高览投降跟袁绍败北作了一些改编。也还不错,故事讲的比较好。 袁绍角色的设计有意思,我挺喜欢这部电影里的袁绍。 电影中刘协的形象挺好的,跟大众了解的形象有出入。从董卓迁都,求雨,给董承下衣带诏,然后到曹操军营。故事中细节刻画都不错。 很多文臣武将出现的确少,刻画的少。谋略这些更不说。 主要聚集曹操袁绍身上,其他势力的要嘛神隐或者一句话带过。也就是很多人来说的很多故事情节没有,怎么说呢,只能说电影时间太短了。 很多说曹操大汉忠臣的,里面主要是前半段在诸侯讨董时候,曹操的“诸君北面,我自西向”,曹操到洛阳迎天子。这段剧情说他心向汉室。我觉得没任何问题。 还有个官渡之战的刘协到曹营,曹操说“永尊汉室”。这里,我认为曹操这其实对于汉朝廷的忠诚多高可以打个问号了,结尾的彩蛋,曹操烧书信加上曹操一统北方,废三公置丞相。这里的“永尊汉室”挂钩的是曹操的“天命在吾,吾愿为周文王”这个意思了。 还有电影里提到的狗,我比较倾向这只狗是曹操本人的写照,狗的死亡,也预示曹操的转变。 彩蛋—“曹操改变了吗?” 曹操已经改变了
关于诸葛亮官职问题 之前有人提出疑问,所以最近查证,引发了问题 丞相府属官依照汉制,不应该存在丞相司马这一职位,但是一伐的时候诸葛亮任命了魏延为丞相司马 在三国时期能常知道的丞相分别是董卓、曹操、诸葛亮、曹丕。 其中还有相国分别为华歆与司马昭 【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光禄勋,大理为廷尉,大农为大司农。】 曹丕即位,把相国改为了司徒,直到司马昭灭蜀之后,相国再次出现 【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右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开府位从公者为文官公,冠进贤三梁,黑介帻。 大司马、大将军、太尉、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开府位从公者为武官公,皆著武冠,平上黑帻。 文武官公,皆假金章紫绶,著五时服。其相国、丞相,皆衮冕,绿盭绶,所以殊于常公也。】 【诸公及开府位从公加兵者,增置司马一人,秩千石;从事中郎二人,秩比千石;主簿、记室督各一人;舍人四人;兵铠、士曹,营军、刺奸、帐下都督,外都督,令史各一人。主簿已下,令史已上,皆绛服。】 【诸公及开府位从公为持节都督,增参车为六人,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记室督、祭酒、掾属、舍人如常加兵公制。】 从魏晋时期来看,曹魏的司徒、司空带兵打仗,会加上将军号,比如王凌, 司马昭增置司马时为大将军,司马懿增置司马时为太尉加大都督。 刘禅即位前,诸葛亮封为丞相,不能开府。 刘禅即位后,诸葛亮加封益州牧并且丞相府开府。这里没有单独提到督益州诸军事或者督内外军事一说。(蜀汉方面益州牧权力默认拥有督军事的权力?曹魏需要单独说明) 且一伐过后,诸葛亮自贬三等,为右将军。这又引发一点讨论,东汉时期丞相改成司徒,司徒属于文官,但是右将军属于武官。这里是否不对。 关于此,以下可能 1:当时诸葛亮有将军号,但是陈寿没有写出来,诸葛亮将军号应该有大司马/大将军头衔。 2:蜀汉丞相府置司马是开其先例存在 3:益州牧自然拥有督益州军事权力,可以设置司马 诸葛亮开府置司马原由来自哪种可能呢?
关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阴谋论观点讨论 别过于当真,内容会与史书记载有出入。 【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乃以臻为征蜀将军,假节督诸军事,到长安,亮退。】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 关于曹魏方面,司马懿让张郃追击,张郃反对 如果结合卫臻的行动,那就合理了,卫臻准备截断诸葛亮的粮道,司马懿把这个消息告知给了张郃,张郃追击的理由就有了,那就是拖延诸葛亮退兵步伐,好完成合围 关于蜀汉方面,跟史书就有出入了 假设李严说的粮草充足这一前提下,诸葛亮为何退兵? 因为卫臻要截断诸葛亮的粮道。 诸葛亮不退兵的话,结果曹魏完成合围,诸葛亮会吃大败,诸葛亮会危险,不仅是生命还是地位。曹真伐蜀来看,短时间也消灭不了蜀汉。对李严来说是好事,对蜀汉国家来说不是好事。 1.假如李严得到卫臻的消息,但李严给诸葛亮的信息是粮草充足,没有告知曹魏的援军 2.蜀汉内部其他人知道了卫臻的消息,传给了诸葛亮,让其退兵 3.诸葛亮回去之后发现李严知道这一消息,却不告知,因此上表废其为民。 从这个阴谋论观点来看,废其为民非常合理,也为什么会说诸葛亮死了,没人能起用李严了。 此阴谋论观点没有任何史料支持,也与史料想背,不必当真。
关于诸葛亮前三次北伐,蜀汉与曹魏兵力对比分析讨论 诸葛亮三次北伐的时间分别为,228年春、 228年冬以及229年春 第一次北伐 【魏略曰: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曹魏方面没有任何准备,三郡皆反,曹魏没有任何有效抵抗。这一时期诸葛亮军队是远远大于曹魏方面的 【魏书曰: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 【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曹叡坐镇长安,派中央军支援,带的兵只有5万,曹真坐镇眉县,让张郃带主要军队去支援陇右。 一伐曹魏方面5万,蜀汉方面十多万,蜀汉主要兵力在诸葛亮亲率大军上面,蜀汉兵力依然大于曹魏(诸葛亮集记载诸葛亮带二十万兵第一次北伐,这也是为什么第一次北伐惩罚严重原因,虽说有夸张意味) 第二次北伐: 【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 这一时期关中空虚,蜀汉兵力又是多余曹魏一场,有人会提出关中之战是因为石亭之战,也有人说诸葛亮打陈仓只是为了缓解东吴压力,因为曹魏要打吴,那上史料 【太和二年,帝为二道征吴,遣司马宣王从汉水下,休督诸军向寻阳。贼将伪降,休深入,战不利,退还宿石亭。】 【司马宣王治水军於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召郃到京都。】 其实是第一次北伐之后,石亭之战前,关中就已经空虚 曹魏方面准备对东吴用兵,调张郃回京,这时候关中诸军已经被调走了。 但是在曹魏对东吴用兵之前,东吴诈降,也就有了石亭之战。 石亭之战爆发后,曹魏对东吴用兵也停止了。 从第一次北伐结束,到第二次北伐期间,关中就没有多强的防守力量。 【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因问郃曰:“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郃知亮县军无谷,不能久攻,对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郃晨夜进至南郑,亮退。诏郃还京都,拜征西车骑将军。】 诸葛亮攻打陈仓之后,张郃带3万中央军过来,在没达到战场前,诸葛亮退兵。 意味着第二次北伐蜀汉是兵力优势 武卫、虎贲是宫廷禁军,不会呆在关中,意味着张郃回京都,也会跟着回去 第三次北伐: 【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太祖从其策,乃自到汉中引出诸军,令既之武都,徙氐五万馀落出居扶风、天水界。】 第二次北伐与第三次北伐时间间隔很短,第一次北伐到第三次北伐时间就一年。 第三次北伐期间,张郃没有出现,更多是张郃离开关中发生事情。意味着郭淮没有什么有效兵力去对抗诸葛亮,更何况那边曹魏几乎放弃,所以曹魏方面没有任何兵力支援记载。 所以诸葛亮前三次北伐,蜀汉兵力一直占据优势
关于《中国通史 诸葛亮治蜀》一些内容讨论 记录片中关于诸葛亮治蜀从南中治理、井盐、都江堰堰官、蜀锦这几点 1.南中治理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上县,去郡八百馀里,其郡徒有名而已) (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偪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 那关于诸葛亮有治理南中的记载是华阳国志里面的,问题诸葛亮平南中就几个月的时间,没有什么时间亲自治理,最好的情况是派下属去治理 问题南中叛乱,杀的郡太守不敢任职,那诸葛亮治南中不就是个空谈了嘛(附《三国时期蜀汉地方武装叛乱深究》诸葛亮时期南部叛乱次数最多) 有人说张嶷管理南中,问题张嶷上任的时候是诸葛亮死后的事情了,这个功劳要算也要算在刘禅蒋琬费祎上面 谯周劝诸葛亮投降也说蜀汉对当地没有什么恩惠,就只是当收税的地方,所以对此又有大大问好了 再说诸葛亮对于云南茶叶的,属于清朝记载,这个有点类似传说故事,大抵当不得真 古南中地区的蜀汉时期墓葬也未出土过直百五铢钱,这也与历史上南中对于蜀汉长期的反抗历史相符合 故诸葛亮对于南中治理上,我的观点是有待考证,不知道三国志有没有其他相关记载。
关于东汉的二重君主制有感 在抖音看到说东汉有独有的,也有例子,关于这方面我发布一些个人看法,欢迎各位辩驳,畅抒己见。 首先我并不认同所谓的二重君主说法,或者直白的说二重君主这个说法就是一个错误论点。 汉朝当官有个制度,举孝廉,郡守官员每年有一定名额,郡太守就是有一定权力决定举孝廉的人是谁。二十四孝里面有不少汉朝的故事,这方面的故事可以增添话题,让其更容易故事人物获得举孝廉的资格。 比如荀爽给曾经征辟过他要让他做官的人守孝,说了当时风气习俗,这也是大多数说二重君主观点常举的例子。其实这与二十四孝里故事有什么分别,都是一种宣传手段,当时社会风气如此,不得不如此做罢了。 再举个简单例子,先主传说刘备世任州郡,那刘备家本人就是就有举主,作为举主门生,刘备为其效命提拔吗?刘备家师任州郡,也举荐过其他人,但是刘备少时编草鞋,故吏何在呢? 韩馥提拨了沮授,沮授后面联合袁绍夺了韩馥的冀州周瑜攻下南郡,庞统被其任命,后庞统归刘备。法正张松迎刘备入蜀。这都不是与二重君主制想违背。 西汉初年,贯高刺杀刘邦不成,刘邦赦其罪,贯高自杀。难道意思二重君主是汉朝就独有吗? 唐晚期藩镇割据,即是唐臣又是藩镇君主。这也不是汉朝独有啊。 西汉诸侯王国可与中央朝廷叫板,诸侯王国造反的时候杀朝廷官员,这时候有尊汉皇帝嘛?董卓入京,刘焉废史立牧,天下大乱,各路诸侯各怀鬼胎,名义尊汉献帝,就没有任何取而代之的私心?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又把献帝置于何地。唐朝藩镇割据,名义上尊唐皇,造反的时候那些手下有尊唐皇的? 简单的把一些事情划分到二重君主身上,说是这时期独有产物可以说是不对的观点说法。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