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欣mrx
马瑞欣mrx
关注数: 10
粉丝数: 48
发帖数: 342
关注贴吧数: 12
2017Fall法律党新生一枚~ 大家好,最近收到了港大法律系的offer,开始考虑租房子的事情~有没有小伙伴有房源出租或者有拼房的需求?有需要可以加我微信maryinsoochow~ 另外,请问吧里有小伙伴知道哪里有港大学生群啊?求带~
你们想要的第一部故事线~应该清楚了 这次用电脑上传,本人电脑上尚且清楚,不知道能不能看
系列书评之三——永恒的边缘Edge of Enternity,画个句号 有一段时间没冒泡了~过年期间结束第二部,写论文的日子里等待了半个多月(忍住没看)后,带着第三本回到学校。实习的日子里,利用上下班通勤的间隙,“睡前故事”的时间,断断续续,于三月底结束了世纪三部曲的阅读。 自Fall of Giants开始后就没刹住车,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前两部已经简短略抒己见,下来来谈谈第三部:上面是全书人物关系简表,我也想过画一张大关系图,但五个家族各种纠缠错综复杂,再细致一点的话就得把源起的事件附加上去了,确实是一项比较庞大的工程,待有时间才能慢慢琢磨,在此略有遗憾了: 若要让我为第三部取个主题,首先,对于书名:Edge of Enternity,我一时也没想出什么深奥的道理来,永恒的边缘指的是什么?私想之,我选择的词语是:逃离,回归。两个词语的针对各有侧重:下一代的逃离,父辈的回归。 逃离篇: 又是一场战争:冷战。时间跨度案:1961~1989,尾声是2008年,奥巴马就任总统。 第三部从1961年讲起,正是德国柏林墙建起的那一年,同上一部一样,故事从德国家族开始铺展开来。苏占区的德国,Stasi(史塔西:东德秘密情报机构,类似于苏联的KGB,顺便为感兴趣的童鞋们安利一部电影:《窃听风暴》,聚焦的就是1984年左右,史塔西情报人员秘密监听东德作家夫妇的故事,与《钢琴家》很相似,残酷的体制之下仍旧留有人性共通的余温,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的秘密情报活动愈演愈烈,德国家庭的女儿(人物介绍就不赘述了,第二部中文版也上市了哈)嫁给了暗中监视这一家的Stasi份子,阴谋败露后,整个家庭也就陷入了之后近30年被当局打压,禁锢的牢笼中。祖母Maud(乃全书我最喜欢的几个角色之一)仍旧坚忍中不失谐趣,未知是否能活到苏联社会主义失败之时;父母Carla与Werner历经二战的洗礼,矢志不渝,在机会尚存的时候放弃了逃离(去西德),留下来,正如同若干年前Walter与Maud的选择,‘rather than stand by and do nothing',未来路往何方,不知,凶险几何?不晓。所谓矛盾推进事物发展,故事亦从一个矛盾发端,冷战背景下,国家间的对立反映到家庭成员中,父辈没有“逃离”,而下一代却不顾一切想要离开。儿子Walli的故事正好也如同那个年代的“美国梦”,怀揣着音乐梦想的叛逆少年背起吉他,飞车越境,钻地道(柏林墙的跨越方式,一种爬,极大风险被射杀,一种打地道),墙的另一端就是“自由”,于他而言很具体,毫无顾忌地唱心中所想,无需担心歌曲被禁,却不得已撞倒了恪守“边境”防卫职责的同龄人,当他最终狼狈地出现在西柏林的街道上时,前途茫然,家也无处回,为求得自由的代价或许太过沉重,因为“谋杀”,他被东德当局通缉,身后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有人说,第二部的情节安排虽然合理,但是否太多巧合?所谓无巧不成书,作为艺术创作,作者只是想尽量把所想浓缩进有限的篇幅中,全书最大的巧合就是,五个家族,祖孙三代都这么错综复杂地纠缠下来。了解当时历史背景的人大概都能猜到故事的发展方向了:冷战(军备竞赛、古巴导弹危机)、麦卡锡主义、嬉皮士、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分裂(从布拉格之春到柏林墙被推倒)。英美两国的这一代青少年,史称“垮掉的一代”,两次世界大战,世界重新洗牌,百废待兴,所谓的传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很难从过去的安稳辉煌中找寻慰藉,代之以泄欲,解放,‘1968,age of free love.'英德两个家族由于第三代共同的志趣:摇滚流行乐再次连结,从小在蜜罐里长大的Dave(艾瑟尔的孙子)逃离了学校,顶着父辈鄙夷的目光,与Walli组合追梦。Ken Follet是美国人,通篇下来着墨之处多在美国,而且似乎也是刻意把人物、情节的交汇点聚集在这里,纸醉金迷的洛杉矶、好莱坞,少年成名,经历着骨肉分离,格局动荡,他们也不无例外地,陷入了麻醉药品之中。美国家族(格斯.杜瓦的孙女)的女儿Beep则是典型的嬉皮士,从她身上也折射出了一代人的成长(无所谓,忤逆,最终选择回归家庭),说到这里我又想起《阿甘正传》里的Jenny,哥哥Cam是冷战时期美国共和党支持分子,毅然背离了家族长久以来的传统:民主党派,加入白宫,参与到70年代诸多对中东的事务当中。从欧洲逃离出来的两个少年,与从传统规矩中逃离出来的女孩相遇,又开始新一轮的纠缠。讲真,三部曲都不乏对性爱的描写,但风格都是不同的,第一部,人生若只如初见,经典桥段,多有纯情烂漫,很好地诠释“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第二部,患难之中现真情,乱世佳人,但仍旧是大体沿着传统的路线走;第三部,更有种“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豪放了,与其说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年代,倒不如说是群体迷惘的岁月,集体“出逃”,无爱之性,无性之爱,更少地关注头脑,精神层面的契合,用下半身思考,莺歌燕舞过后,还是得有所去往,要么回归,要么真的一去无返。 另一个新生代的美国家族(穷困潦倒俄国兄弟之一列夫——就是那个永远走运,主角光环不散的帅哥)相比之下要”正面“得多,子孙都很争气,正确地配合着时代发展方向。列夫的孙子George是黑人,哈佛出身,面对实力与阶级、种族间的鸿沟,没有选择逃离,而开始了一生与种族歧视抗争,投身民权运动的事业,马丁.路德.金作为背后的大背景,推动着这条故事线发展。 俄国(苏联)家族,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已经由祖父格雷戈里打好了江山,诚然,三部曲写的都不是普通百姓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才能更自然地与历史事件衔接,以点窥面地折射出时代变迁。作为社会主义阵营当局的核心成员,这个家庭也面临着矛盾与逃离。也许深处漩涡中心,随之沉浮,爱或恨,才会更强烈。孙辈Tanya与Dimika兄妹患难与共,彼此深知国家体制的痼疾顽劣,但处置态度却各有不同,前者选择铤而走险,作为TASS通讯社记者,她一次次出走报道,与外界接触,才愈发感知自己走不出密不透风的高墙,当她意识到自己为“自由”断送了青春、爱情、婚姻、家庭的时候,也正是她最终决意逃离的时刻。身居高位的Dimika总是期待着改变而非革命,当他最终等来戈尔巴乔夫为僵化的体制松绑的时候,他不敢相信一切即将结束,too late to save Communism. 回归篇: 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因为想起“尘归尘,土归土”,dust to dust,当牧师念着这句,平地中向下挖出的土坑放着一口棺材,一抔土撒上去,amen之后,一切结束了,或许说,一切都回到了最初的状态。《红楼梦》里讲到了《寄生草》中的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作为最后一部,子孙们向外走,历史的巨轮一刻不停,辗过数不清的喜乐悲欢。而风云曾经的祖辈,是到了告别的时候了。 下面谈到的是死亡。 五大家族中一开始最浓墨重彩的Fitz伯爵,算是长寿,活过了枪林弹雨,终究在体力不济,回归平静之后,开始反观自己的人生。年轻时的美好尘封了半个多世纪后变成无法弥补的愧疚。作者以Maud的葬礼作为切入点,对老伯爵故事线的交待到第三部仅剩寥寥。不过幸运的是他没有错过所有与爱的人的最后告别。面对轮椅上的艾瑟尔,他终于放下了习以为常的高傲自大,如同二人初见时袒露了最深底的善良本性,阅人无数,艾瑟尔始终于他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最后一吻,算是二人平静的告别。当承认了爱情,也知道为时已晚时,老伯爵哭了:“我希望人死之后还有另外的世界(书中讲的是after life)”其实这也算是逃离?他花了后半生逃离年轻时犯下的所谓“错误”,半个多世纪后,才颤颤巍巍地走进亲生儿子的家,半入土之际,他祈愿着死后能与爱人相度,算是逃离人世间不得已的桎梏,回到最本来的自我? 一抔黃土,也就是回归。不知其他读者有无注意,或许也是作者无心插柳,我留意到了,Maud的一生交待得很圆满,1919年巴黎和会之后,她不顾一切收拾行囊“逃离”了英国——使自己饱受嘲讽指责的祖国,当时的她向Walter背出《圣经》中的那段:“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那里。”1968年,她安静地长眠在德国的公墓,年轻的她勇者无畏,感受了强烈的爱与被爱,当初的誓言一语成谶,也许在时人看来,Maud女勋爵后半生遭遇的坎坷是为年轻时的倔强,一意孤行买单,但她从未后悔,选择留下,并强调自己是德国人。再多的风风雨雨,众人散去后,都归于宁静,Dave与祖父Fitz站在幕前(因为Stasi的破坏二人错过了葬礼,唯一的照片也被扔掉),Fitz坦言自己的原谅来得太晚,他驻着拐杖历经艰辛前往东德,不知是否是出于赎罪,还是想去挽回那尘封多年的亲情?Follet描述了好几个他用手绢拭泪的画面,颤抖地说:“美好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再说说俄国兄弟。阴差阳错,当初“出逃”美国的本来是哥哥格雷戈里,一张船票,兄弟二人天各一方。战时一别,就是一甲子,再见时,已是耄耋老人。格雷戈里弥留之际,等到了列夫回到俄国,精神矍铄,一贯玩世不恭的外表下,列夫再难掩伤感。见到了素未谋面的亲生儿子,'I do miss a lot',逃离了多年后,只把他乡认故乡,一生亏心事没少做,只顾向前看,人生唯一的一次回头,也就这次回归吧。 最后,这个“回归”,也正契合了故事最后一幕:团聚,家庭,平静。 正如当初谁也没有预料到柏林中间贸然横亘起一座墙一样,柏林墙的倒塌也令人始料未及,迟早的事,但没想到这么快。Walli与姐姐站在另一边,张望着对面激动的人潮,近30年的隔绝,瞬间冰释,Walli当初的“出逃”,最终的目的,仍旧是一家人团聚,大起大落,最终的归宿,还是平静的家。1989年的寒冬,那个午夜,爆发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集体街头狂欢,素不相识的人们激动地抱在一起,Walli的家人围城一个圈,母亲Carla笑着,却一度停顿,'Together again, at last. After all that.' 2008年,美国。奥巴马宣誓就任总统。还记得前面提到的George?四世同堂,其乐融融地聚在电视机前,小孙女发现祖父看着电视哭了,三岁的她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祖母只是慈爱地叹息了一句:“It's a long story.”作为全书的结尾,作者也将场景回归到了家。这,是书的最后一段话。 顺便扯一点,书中人物不少圈粉,有人中意俄国兄弟,如果真的被拍成剧确实情节很有看头。但不知为何,从第一部开始,我就唯独钟情于德国家族,或许是作者描写得太传神?人物设定符合我的标准?小说虽不能作为正史,但能借此激起对世界现代史的兴趣,反思当下,也确实算作者的一功劳了。放下书本,就迫不及待地搜罗了一堆关于二战的纪录片,尤其是德国的故事,其间看了季羡林的《留德十年》,最近正在看纪录片《德国人》,买了本剑桥大学教授所写的专著Iron Kingdom(Prussia, 1600~1947),这样的兴趣于我而言前所未有,就目前而言,我倒坚信自己能够完成这些阅读。之后若有所获,也乐意与大家分享~ 想起一句“略陈固陋”,希望自己这絮絮叨叨的文笔,没有消磨大家对此书的热情与耐心。谢谢~
第二部fini 年初一结束第二本,虽然书本气氛与周围大环境不大符合😒 就着最后一章的情节,放着主人公在平安夜弹的Silent Night,在二战后的德国苏占区,圣诞夜难以富足而温馨。终于到了第二部的最后一页,迫不及待地在中译本出来前看完,历史的真相往往残酷,但没有粉饰的生活才是现实,阅读同时代自己国家的命运,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柏杨鞭笞的民族劣根性,奴性,或是再后来龙应台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曾以为这是种东亚文化特质的产物,直到读到书中在Nazi与Communism两极间转换信仰的Erik,时代悲剧下的德国人,才发现文化表面下都是一种趋利避害的人性在驱使:He supported the Soviet regime as blindly as he had supported the Nazis. There may be a sad logic to it. Erik was one of those inadequate people who were so scared by life that they preferred to live under harsh authority, to be told what to do and what to think by a government allowing no dissent. 最后一节作者选取的背景音乐伴着阅读多么催泪,五个家族的命运沉浮,但其中的德国家庭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大历史下只记得德国自崛起后的野心称霸,但从没有由细微的一个家族兴衰来折射这个国家的抉择,目前为止全书最喜欢的角色是Walter Von Ulrich,可能是近乎完美的人性光辉的诠释,哪怕仅仅是配角(第一部是主线),也一直如暗流涌动推动着全书的进程。在人妖颠倒的年代里他还恰恰就栽在了自己的原则上,守法克制,不卑不亢。他的惨死也成就了那段历史的厚重与悲哀,但死亡亘古不变,只是意义与方式迥异。The Lord giveth and the Lord taketh away. 只有痛快结束才能专心学习[掩面]最后一部说什么也必须在写完论文后看了。。[掩面]
offer纠结中 大家好,我申请法律的llm, 今年同时准备了美国和香港的申请,目前收到了港中文,城市大学和美国波士顿学院的offer,港中文的留位费缴纳在1月9号截止,要收一半的学费。现在很纠结不知道如何选择,同时还申请了港大,但是学校开放晚还要等上一段时间。现在的情况就等同于放弃中文,港校孤注一掷,美国一共申请了三所,另外两个还在等待中,而对于美国波士顿学院我也不大了解,感觉是所精致的小学校,上网多方查找资料说是不错吧,国内问了一圈感觉知道的人都不多,美帝一项花费高,还是想申请奖学金,问了校方还没得到回应,不知道有没有机会。 想请教诸位大神,香港与美国就我申请的学校来看哪个更值得去?美国波士顿学院具体怎么样?
1000多页的大部头居然如此顺畅地读完了,诚然这其中也有翻译的功劳。亚马逊,清单等均将其列为年度书籍,开始我就是冲着推荐去的,怀着对历史向来的热枕,但老实说从未完整熬完一本相关的书籍。巨人的陨落英文原版仅仅作为Follet世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一战的故事,战线拉得很长,人物关系也错综复杂,但比起红楼梦200多号人物来说这也不算什么,关键是外国人的名字,但很幸运头一次没被诸如俄国葫芦串儿似的名字弄晕。[微笑]考试月不得不打乱我的进度,如同列车走走停停,但沉浸书本之快即保证半天一本的效率,倒也不会影响什么。正史也可以这样来讲述,你会看到真实的历史人物穿梭在虚构的角色中,索姆河战役,丘吉尔与伯爵的反布尔什维克之论断,德国特工与列宁的谈判,经常性恍恍惚惚陷入情节后再猛然抬头看时间轴,已经是十月革命[悠闲]当然,还是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之唯物史观,不论阶级贫富,都在创造历史,或是逆之则消亡,或是方兴未艾但矛盾不断,想起唐顿庄园里大小姐Michelle Dockery的一席话,当小姐与女佣在黑暗的楼道里思索如何掩盖那难以启齿的秘密时,不同阶层之间的交错联系就通过这样的画面体现出来。本书也是这样,人处于错综的社会关系中,真正的历史正如同我们现下的生活,只不过隔着层层迷雾,那段岁月中的人们也不会是标签式的角色,而是在纠葛中各自寻找自己的归宿。国家利益,阶级对立纠缠上爱恨情仇,有人勇敢,但现实并非会犒赏,书中客观地描绘了战后英德跨国夫妇的清贫生活,但这一切又随着接下来的第二部(二战)而岌岌可危。短暂的苦中作乐看来又要经历可怕的变数,希特勒很快就会再次组建政党,张伯伦所称的一代人的和平真的就勉强熬得到一代,20世纪让人目不暇接。 当然,书中对人物的刻画免不了有脸谱化之嫌,但小说毕竟是小说,只能尽可能典型地表现。当一个人的命运放到大历史中去看,你才会发现一切都太渺小,自认为能呼风唤雨,仍不过是大浪淘沙下的芸芸众生,控制不了那整体的沉浮,屁股决定脑袋是有道理,纵使一个人再图谋改变,根源性的因素是无法抹去的,在那个年代主要就表现为阶级的冲突。书中描绘最为精彩的角色——茉黛女勋爵,作者无疑是要赞颂她的勇气魄力与女权意识,但与同道中人磨合的过程中避免不了地体现着生来自带的优越感,所属圈子里的共性,最终的分道扬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人物的饱满就在于不让读者片面地论断,无所谓好人坏人,过程中会跟着思考,我要是处在那种环境中,可能我也视其为自然。 当然,本书今年首登中国就被炒得大热,各种贴标签,“平均三秒卖出一本,三个通宵读完”之类,也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看到这样的宣传就弃之无味了,不论炒作,在现在这样的快餐时代一本大部头能特立独行就实属不易,豆瓣,知乎上的评论也褒贬不一,但整体9分的书评,还是担当得起的。 这是我继《穆斯林的葬礼》后完整看完的第二部长篇,很凑巧看网友评论中将二者并提,说共同点都是众人吹捧至极但实际也就平凡出奇,谈不上吹捧,但无可否认《穆》也是我的挚爱。 这部书的好看不同于以往,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带来了长久的触动,是一段悲伤的历史片段;维多利亚的《岛》就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可读性强,《一个人的朝圣》更像是把现实的思维抽离出我的身体,飘忽到浩渺的星空看现世的选择。而《巨人的陨落》虽然是一贯地讲述着扣人心弦的故事,但那段岁月真真实实存在过,还有第二部第三部,这就是一段传承,就是浩浩汤汤的奔流,发展成了今天的当下。 言止于此意未尽,一合上第三部就迫不及待地这下这词不达意的简评。关于历史,我也看过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可能当时还小没看出个东西来,倒觉得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之类的个人史观可借以窥之,本书也一样,大背景小人物,都是正史不瞎扯,恶补了好多一战知识。 ps:最近英美剧看的少了,回顾一部国产历史剧,就是这么一阵一阵的,《大明王朝1566》,朋友早就推荐了,拖到现在表示很惭愧……[骷髅] 最后,附一张本书纪年表[坏笑] 真有读完的。。。谢谢你们的耐心[拥抱]
急需:内地法学2017应届毕业生申请应用心理学求指导~ 本人系苏州大学法学院2017届法学专业的学生,目前大三,雅思7.5,六级596,大学期间有过澳洲公费交换的经历,考虑研究生申请城大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过城大的招生处以及官网,像我这种情况肯定需要申请Visiting Students上Introductory Course,想问问吧里有没有类似情况的前辈,求经验指导,或者是了解相关情况的大神们能不能给点意见?我知道跨专业申请很难的,所以都做好提前一个学期去上预备课程的准备了。。。但心里就横着心想去啊~打算自己DIY,一般申请时间在秋季11月份开始(针对直接TPg的话),预备课程我看的是一般10月份中旬截止申请,依前辈们的经验看申请准备时间需要多久?等大四开学了再准备来得及吗? 希望各位前辈大神们能指点迷津啊,正处在一边苦逼复习司考一边到处打探研究生去向的双重纠结中……
学雅思的小伙伴看这边~ 能麻烦亲们帮个忙木?☺我在做雅思助教,现在培训中心新开,所以需要招人,你有认识的有意向的能麻烦帮我宣传一下木? 过来人经验推荐,都是熟人,价格合理,有意向的了解一下哦~
被第五季的一张片场照迷住了。。不像。。但应该猜得出是谁
唐顿的PPT,需要的童鞋自行下载~~ 传了半天才传到云盘,压缩了,里面插了两个辅助视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n.baidu.com%2Fs%2F1dDq3iwT&urlrefer=9f4766be2b5660c8f777b91f9cb488c1 密码:siqd
今年3月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寄去。。。之后在宿舍楼下的信框裏随意扫扫,也无所谓。。是人要相信预感麽。。我从昨天起突然有种强烈的直觉,今儿下午一下课去看,赫然发现一堆信最上方是我的信,一看到上面的英文我就像个疯子一样跳起来了 剧组好可爱!不会写中文索性把我写在信封上的地址剪下来了。。。
台湾DIY之行 同学间组了个队,机票订的是8月20号,27号的,请问去台湾要做的准备有哪些呀?那边毕竟跟大陆不同,包括币兑换是要提前在大陆换好吗,还有带充电插头啥的,小伙伴们能给点意见木?
有人想同去吗 8月2号,现在办还来得及,从上海浦东飞,本来是我组织的院内的暑期社会实践,台湾自由行,但有小伙伴不是苏州南京的户口不能自己去,现在就只能通过旅行社,15个人最低限,费用大概6000多,回来之后才付全额,现在我们还差5个人,但还可以再加人~~~有意者可以私聊大学生青年行,路线全是DIY啊~~~
好漫长。。。 高中时期经历过本校及本市的史上最强期末考,大学了从23号考到下月4号。。。其实也没有天天考,问题是考两天放五天,再考再放一天再考,没必要好吗。。。拖太久了
咋写圆体英文,因为唐顿练就~~ 貌似从手机上导出来就倒着播放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大家也不要把圆体看得那么大神级别,其实买几本字帖,先把大小写的字母练好,每天坚持写个一两篇的话大概一周就有感觉了,当然,如果你之前是本身写英文就不是很Q很工整的,有点圆体感觉的就比较容易啦~~ 不过不方便的是现在我写正常的斜体弄不过来了,毕竟考试那些还是工整的好,以致于写正常的斜体类书写速度慢半拍。。。。。 上传了视频,这里先秀秀两张,之前发过,这里懒得再拍了~~
钢琴,求乐团~~ 想在这里问问学姐学长们,苏州大学有没有业余的管弦乐团啊?或者艺术、音乐学院下的乐团?我是一名法学院大一学生,之前听商院的学姐说艺术中心有乐团啥的,但一直没查到呢~~~我本人是从小学钢琴的,小学考完10级后就没往专业方向发展了,但一直没有丢下,大学之前一直有在之前城市的青少年管弦乐团做钢琴手,现在暂时是在外面琴行自己练着,但一直想找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交流音乐呢~~~~如果有管弦乐团自己能再做回钢琴手那是再好不过了~~
关于大唐顿的Oral Presentation 等了两个星期,前前后后有不少小插曲,终于在今天如愿~~在英语公修课上完美地完成了唐顿的Oral Presentation!反响很好哦,对自己的表现相当满意,全场几乎没有结巴,流利地一气呵成,吧啦吧啦讲完了大唐顿的主要方面~~~ 话说一直想给我们那公修课的英语老师证明一下了,她那口语简直不想吐槽,所谓上课全英文,但根本就不流利连贯,全班同学都很有意见,但木有办法,我“忍辱负重”准备这一PPT,终于在今天“大开杀戒”,按他们的话说就是“完爆”老师了,Oral Presentation还规定很短的时间,我努力压缩成二十分钟,把语速提快了,中途还不忘与同学们言语眼神交流~~~但我也知道他们极大可能还不明白我说了啥……本以为她会在过程中打断我说“Time Limit”,但事实看来她就远远在教师后方站着,没动静,可能也插不上嘴(可能真是我没注意把握语速,没留什么间隙的空闲时间……) 不管怎样啦,完满完成任务,什么老师的看法倒是很次要了,最重要的是我又一次将大唐顿推广出去~~~忠实而负责地践行着作为一名真正唐顿粉的职责~~ 附随:我把原创PPT传上来,文件有点大只好压缩了,有小伙伴需要的话欢迎参考哦~~·~~
问问 请问各位亲们唐顿演员和剧组的联系地址都怎么弄的啊??~~~~我在FANMAIL上注册了,都演员,都没有呢,查不到……
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 爱红楼的朋友随便看看,鄙人这里献丑了~~~`这幕剧是最近为参加北大举办的以“曹雪芹、红楼梦、黄叶村”为主题的音乐剧征稿大赛而创作的。 不知为什么,觉得唐顿与红楼有种微妙隐约的联系,发到吧里大家共享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