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greyforest
deepgreyforest
关注数: 5
粉丝数: 48
发帖数: 1,909
关注贴吧数: 28
Hdb630对比蓝牙化极致master mk2 自从hdb630发布以来铺天盖地的好评不得不让人留意起这个旧瓶装新酒的产品。自从hugo2时代起我尝试过了很多蓝牙为主打的音频设备,最后在便利性和功能性上找到的最优解便是几年前出品的qudelix 5k,它在功能性和交互性上做到了至今无出其右。板载运算全频段20段的peq以及丰富到几乎像是把hifi“开源”了的可调性。而它的体积只有半个口香糖那么大。把它和单边入线的监听耳机组合起来,就成了我认为的最好的蓝牙头戴耳机解决方案。 废话不再多说,以下是我个人测试10小时后的对比结果。 首先在同一手机aptx编码下的声音表现,630有着比较好的空气感和透明度,较为突出的是它的空间表现能力。可以说在这个价位段的新品里无出其右,声场的呈现很自然,哪怕不使用自带的左右互馈也有着不小的纵深。解析和细节也比较突出,完全没有蓝牙头戴耳机常有的涂抹细节的问题。如果要形容这个630声音的表现,那就是中性,绝对的中性,带有森海塞尔特有的对于泛音的强调的中性。 Qudelix 加上 极致金牌mk2的组合在全频段的密度上有着很大的优势,qudelix 也是一款中性调音鼓励用户用peq来调整风格的蓝牙耳放,结合极致金牌的空间感表现,虽然声场不如630完整,但是qudelix的驱动力受限无法表现出金牌绝对的纵深优势。 这里也体现出了原厂整合的优势,hdb630的soc和解码放大与单元共同的配合使得耳机能够最大程度保留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如果我在这里开启qudelix 中我自己为金牌调整的eq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听感。 接下来是把qudelix 作为音源3.5有线输入hdb630的对比。630是无法无源驱动的,你可以理解为它自带了耳放,根据我的判断,甚至它是会对输入信号做adc 然后dsp处理再输出的,类似于真力音箱的运作模式。这也使得任何想要通过有线连接来提高它表现的可能性不再存在,这个耳机的3.5孔很多是个功能上的实现,很可能大部分人都不会使用它。在这个模式下它能够反映出前端音源风格的变化,但是声底永远是它自己,我也建议一定要使用的话,用音源的lineout线路输出来避免二次放大引起的失真。 再接着就是用630附带的btd700 aptx adaptive 模式来对比qudelix 的ldac909模式,同时我也打开了qu的极致金牌eq。 不得不吐槽一下森海糟糕的引导,连接btd700非常的麻烦和不清晰,你完全得根据自己的手机来摸索才能避免不出声音的情况。我推荐的做法是第一次打开耳机时不要配对手机,插上700按键4秒后就会自动匹配。接着再把耳机连接上手机的蓝牙,并且在媒体输出里选择新多出的耳机选项,注意不是630,如果此刻你输出选择630那就会变成跳过700直接传输给耳机。森海应该至少把btd700写入硬件识别里,这样手机才能正确显示它的名字。 在这个连接搭配下hdb630的声场进一步扩散并且有了一种泛音充沛下才会有的弥漫感。这个对于蓝牙耳机的表现来说是值得称赞的,如果用同样价格预算下去配置播放器和耳机恐怕也很难做到这样的声音质感。如果二手市场去淘极致性价比的选择也许能做到,但是这样也不可能做到便携了。蓝牙化的极致金牌在这个状态下的表现尽管没有任何明显落后的地方,但是的确声场的表现上不如数字算法加持下的630,听到这里也不禁让我感叹:hifi末日的倒计时时钟-1天。 接着再来聊聊630的降噪和通话,简单来说非常一般。如果哪个kol吹它降噪,那一定收了钱了。只能说聊胜于无,而且它的anc还会让声音变粗糙 630在我看来整体的产品力是对得起它实际的售价的,注意不是官方的售价。如果随后价格下降到3以内那绝对是值得拥有的蓝牙耳机,它能给到足够多的细节来呈现音乐的hifi性,出色的声场完整度也足够让人沉浸下来听音乐。但是过度吹捧这个产品毫无意义,它依然不可能去对比同价位的有线耳机,更何况它都没法当作一个有线耳机来使用。这里顺便插一句bo的h100作为蓝牙头戴耳机的表现远远不如630两者的价格相差了一倍,这么看来630也是有性价比的。它本来就是森海塞尔重整耳机业务后把以前的残羹剩饭出色的整合在一起的产物,左右互馈的算法可能也来自于之前森海为自己双规录音话筒amibo做的插件,但依然不是完整版。如果630的soc还有足够的算力可以把完整的hrtf算法本地运行,那也许会让这个耳机真正拥有目前最强的空间音频能力。
歌德新生代旗舰s950对比hp100se 自从拿到hp100se到现在也快一年了,作为我个人的毕业动圈我觉得很满意。 但是朋友购入s950后,很直接的告诉我他觉得s950更好听。又是“好听”!到底什么是好听???随即借来,看看究竟 以下对比均使用以制作歌德放出名的niuniu audio旗舰平衡放大器来驱动,音量线材也完全一致,也采用同样的音轨前后ab。 先说一下这两款耳机的外延信息,首先s950比hp100se的确更轻,轻了一百多g变为非常的颈椎友好。950的头梁皮质我觉得也要稍微细腻一点,可能是原材料批次问题。 大家以为950是木壳的hp100se,这只对了一半。的确两款耳机的单元是一致的,驱动参数也完全一样,但是950并不是纯木壳,它后部的回声腔体是木头的,但是前段腔体也是铝的,和100se一致。 那么具体听起来的区别呢? S950和hp100se,主要的差异在速度感和泛音的呈现上。s950有着明显更多的歌德桶泛音,声音速度更慢也更柔和。在回放人声的时候会明显更有大家所说的润泽感。hp100se,则会更突出声音的细节和速度感,带来及其清晰的结相。这就会让追求更有整体感的听者觉得反而不如950有沉浸感和所谓的(感情)。 这两个耳机如果你现在要选的话,我建议要根据自己喜欢的音乐流派来选,如果你喜欢更2000年代左右的录音,人声为主自然材质乐器为辅,偏好这种整体性呈现音乐的风格,那么毫无疑问佩戴舒适度也更好的s950可能是目前最好的动圈。相反如果你喜欢电子合成器,金属乐,后摇,失真器这一类不带有自然泛音的录音,那么hp100se极佳的速度和解析呈现的效果会更好。
各位集美怎么选
Hifi文学学会第一期 韭菜度自我考核测试题2024年末版 自测规则:以下观点暴论每认同一个+2分,每否认一个-1分,看不懂的+1分。 Ps.以下观点没有对错之分 1.无论什么设备平衡一定比单端回放效果好 2.线材的屏蔽做的越好回放失真就更低 3.机器外壳的材质会影响整体音质 4.同一个解码器接mac的声音一定比windows 要好 5.机器的客观测试指标和音质有绝对的关联 6.美国声,英国声,德国声,日本声是客观存在的文化调音倾向 7. 胆机回放人声的效果一定好于晶体管机器 8.黑胶系统的模拟味会好于cd机,cd机会好于文件播放 9.不同版本的roon会有音质区别,而且核桥分离会带来音质改善 10.线材的材质比如铜银金会有特定的声音特点 11.扬声器单元的尺寸越大回放的声场就越大 12.dsd的音质一定好于pcm 13. HQ player 升频倍数越高效果就越好 14.hifi电源滤波能让显示器的色彩更鲜艳 15.机箱的螺丝松紧能影响回放的声音 16.真空管放大器一定要热机才会更好听 17.d类放大的音质一定比ab 类的差,ab类比a类差 18.同一个录音的不同cd会有音质的差异 19.电源线能显著提升设备的回放效果 20.数字信号线的材质会影响解码接收到的数据完整性 21.时钟的指标越高解码回放的信息越准确 22.静电耳机的解析要普遍优于其他单元 23.如果耳机超过万元,那么最好要搭配售价至少一半的线材 24.深夜的时候电干扰最小,因此设备的背景会更黑 25.有的耳机和喇叭不煲机根本无法体现出原本的特色 26.模拟信号线有固定长度,如果短了会不好听 27.功放应该有至少3倍的功率冗余才能驱动好喇叭 28.电源插座对声音的改善很明显 29.手工绕制的牛会比机制的要更好 30.r2r的解码一定比芯片解码要更好 31.全分立的机器设计会比运放集成的更好 32.保险丝对机器性能的提升是无可争议的 33.usb界面的电器隔离会影响音质 34.地盒可以显著改善背景的黑度而且对系统总体有正面作用 35.神经线的作用大于过机线大于后级线 36.交换机和网线会显著影响回放的音质 恭喜你看到这里,如果得分超过50分你是商家眼中的梦中情韭,你肯定有很熟悉的某店老板说不定还一起喝过酒 超过40分的你一定有御用的线材和插座作坊,而且你觉得每个老板都有自己对声音的独到理解 30分左右的你肯定有自己每天群聊的hifi群而且很乐意告诉别人他的系统哪里有问题 20分左右的你可能盲狙了很多次预售的器材 10分及以下的你何必再玩这个兴趣爱好,不如转去摄影吧 负分的朋友们欢迎加入hifi文学学会,一起鉴赏文豪们斗锡百篇
废话评hp100se--hifi文学学会 先放一个暴论如果你喜欢听后摇这一类的音乐,这个耳机是目前动圈里最适合后摇回放的耳机。 歌德在经历了几年不停地自毁着自己的品牌价值,以及国内作坊仿制品工艺突飞猛进的当下推出了这么一款号称纪念性的耳机可能确实有着浪子回头是岸的意味在里面。 作为一个旁观了歌德十几年历程的爱好者最早接触这个牌子确是在gs2000e 和ps2000e,如果不是因为惊人的重量,ps2000e很可能会在几年前成为我的主力耳机。 但是这篇评测里不会用ps2000e去和hp100se去做对比,纯粹是因为我早就忘了ps2000e的声音了 我主要想对比一下hp100se和3000时代的e和x 但其实这个对比也很简单,一句话就能总结:hp100se是3000x的完全体,3000e的限量版 hp100se在进一步扩张了3000e庞大的声场的前提下,还完成了3000x在解析上试图做出的改进 然而很多人如果第一次听样机,很可能会感觉耳机过于亮,甚至刺耳。这也是我一开始的反应,但是大约十几个小时的连续工作后,hp100se 终于可以在g耳罩下变得能让人接受。 如果你打算购买这款耳机的话,我很建议在入手的时候先用f耳罩来听。f耳罩带来的这个几乎没有声场但是异常活泼的声音能让你一窥歌德当年对耳机表现力的理解 十几个小时后换回g耳罩你会得到一个动圈里最大的声场,最细腻的解析,和最立体的结相。adx5000在它面前显得像一个封闭式的耳机 如果一定要批评的话那就是这个耳机的佩戴依然在几乎无法接受和勉强可以适应之间。如果它能维持在300g左右的话,会是一副可以长期持有的退烧动圈。 这款耳机可以换线材,但是我不建议换平衡线材去驱动,尽管声场会进一步拉大,但是这个横向巨大的声场会破坏歌德桶音的回鸣营造出来的纵向深度。作为一款驱动要求很低的耳机,你只需要一个速度足够快,背景足够安静的晶体管单端耳放就可以体会到这幅耳机极佳的素质与场面了。 在音乐的类型上,这幅耳机相对都能胜任,但是如果录音本身的场面就大的话,无疑更能发挥出它的优势。最好还伴有速度较快的合成器的声音,那么大部分后摇录音就很合适这个定位,事实也是如此。在回放后摇的录音时,我时常感觉到耳机消失了,偶尔几个刹那似乎我也消失了 ps使用的耳放是niuniu audio的歌德放
Hifi文学学会第一期 韭菜度自我考核测试题2024版 以下观点暴论每认同一个+2分,每否认一个-1分,看不懂的+1分。 Ps.以下观点没有对错之分 1.无论什么设备平衡一定比单端回放效果好 2.线材的屏蔽做的越好回放失真就更低 3.机器外壳的材质会影响整体音质 4.同一个解码器接mac的声音一定比windows 要好 5.机器的客观测试指标和音质有绝对的关联 6.美国声,英国声,德国声,日本声是客观存在的文化调音倾向 7. 胆机回放人声的效果一定好于晶体管机器 8.黑胶系统的模拟味会好于cd机,cd机会好于文件播放 9.不同版本的roon会有音质区别,而且核桥分离会带来音质改善 10.线材的材质比如铜银金会有特定的声音特点 11.扬声器单元的尺寸越大回放的声场就越大 12.dsd的音质一定好于pcm 13. HQ player 升频倍数越高效果就越好 14.hifi电源滤波能让显示器的色彩更鲜艳 15.机箱的螺丝松紧能影响回放的声音 16.真空管放大器一定要热机才会更好听 17.d类放大的音质一定比ab 类的差,ab类比a类差 18.同一个录音的不同cd会有音质的差异 19.电源线能显著提升设备的回放效果 20.数字信号线的材质会影响解码接收到的数据完整性 21.时钟的指标越高解码回放的信息越准确 22.静电耳机的解析要普遍优于其他单元 23.如果耳机超过万元,那么最好要搭配售价至少一半的线材 24.深夜的时候电干扰最小,因此设备的背景会更黑 25.有的耳机和喇叭不煲机根本无法体现出原本的特色 26.模拟信号线有固定长度,如果短了会不好听 27.功放应该有至少3倍的功率冗余才能驱动好喇叭 28.电源插座对声音的改善很明显 恭喜你看到这里,如果得分超过30分你是商家眼中的梦中情韭,你肯定有很熟悉的某店老板说不定还一起喝过酒 20分左右的你肯定有自己每天群聊的hifi群而且很乐意告诉别人他的系统哪里有问题 10分及以下的你何必再玩这个兴趣爱好,不如转去摄影吧
出一对burson旗舰后级 升级了最新的运放和电源模块
出一个颈椎友好型zmf封闭中庭 可以说是zmf做的最轻的耳机… 镁头梁,红木榴材质 持有8个月,1.5到付
为什么要买电源再生??因为电为声之母吗?? 大家也许都多少听过老烧在买了马鞭一样粗的电源线被群友嘲讽后,神叨叨的在群里说一句 电为声之母 然后就不作声了。这个电为声之母的说法到底是哪里来的? 其实是古代茶经里所说的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的逻辑挪用。早期折腾hifi的广东佬多少都喜欢喝茶,盘串,这种借来的逻辑其实本身也有漏洞。你光有水和器最多只能滚开水,你是泡不出茶的。光有电你也只能进急诊室也是听不了音乐的。。。 话题倒是扯远了,其实我也买过好几个电源处理类的产品,什么滤波插座,隔离牛,电源再生。。玄学材料吸收等等。。折腾这类器材着实很累,光是打包邮寄就可以累断腰。 那我为啥要折腾呢? 因为家里的用电环境的确不怎么样,插任何器材都会有牛叫。我也不抱着什么插上去就能如临仙乐的心态去用这些东西。也只是纯粹的一开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看看能不能消除器材的牛叫。几乎我试过的所有带牛的器材,在我这个用电环境里都会产生一些牛叫声。倒并不影响听音乐,因为并不响,大概是靠近机壳能听见的程度,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此类器材不能消除这个牛叫声,我的执念和偏执倒是越来越强了。。以至于有什么新鲜的电处我都要弄来试一下。结果嘛//当然牛叫声依旧 一直到,最近。。。弄到了一台用低失真高指标的D类功放改的电处,插上去之前我是不报什么期望的,结果。。。牛不叫了。。。之前某点,某方,某轩,某蒙都没法解决的牛叫问题,居然就这么消失了。。 着实让我意外。这台电处由某广西扫地僧制作,听闻因为做成的大功率功放实在是无人问津才被改成了电源处理器。这台可音电处的重量也是达到了30公斤之巨 你说插上去除了牛不叫还有什么区别吗?这个取决于器材了,有的器材可能也没什么变化。就我用了两个礼拜左右的感觉,是背景变黑了,但这也是我的器材的反应。你要说什么插上去能导致同一变化的电处,那叫脑处还差不多。 制作者本人也很大方的每台都会测试完负载下的失真再发给你,指标的确是高到了不知道有什么用的地步。 价格也没有很离谱,我个人是很乐意花这点钱来消除一个牛叫的负脑放的。至于值不值见仁见智了
出niuniu audio 纯银同轴线 1m 1m,kle纯银头 1800顺丰到付[图片]
出一个极致银牌耳机 1900顺丰到付
ZMF 封闭caldera 评测 火山迸发之时 自ZMF改装第一台Fostex T50RP平板耳机已经过去了十二年,动圈和平板耳机之间的关系也不再如过去那般针锋相对,不再存在谁取代谁的争论。如今,人们常说“平板素质高,动圈有感情”。 ZMF两年前发布的开放式Caldera在这一刻板印象的两端做了一个折中。开放式的Caldera是一款听起来像动圈的平板耳机,既具有平板耳机的极其顺滑的声音,又保留了那些知名动圈耳机才有的“棱角”,使声音不至于那么扁平呆滞。 ZMF和DCA这两个美国耳机制造商近年来都选择了类似的路径。在单元技术的投入边际效用越来越低的情况下,他们着手处理腔体的声学特性,反而获得了更好的效果。 此次的封闭版Caldera也是基于这一理念的产物。尽管使用了与开放版相同的定制单元,但封闭版采用了完全不同的阻尼设计,甚至还加入了低通滤波来调整频率响应。封闭式腔体带来的差异,使得封闭版Caldera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产品。配备了据说有四种的调音网罩,ZMF对这款耳机在市场上的野心可见一斑。 那么,实际听感如何呢?如果你听过开放版Caldera,封闭版在默认网罩下主要做了一个改动:极大增强了中低频的存在感,同时保留了开放版中高频的细腻特色。仅此一项改动,就使得封闭版Caldera听起来更不像一款平板耳机。如果不知道它是一款平板耳机,很多人初听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副素质很高的动圈耳机。 能够在封闭腔体中实现如此中性而细腻的声域表现,实属难得。极快的单元速度和中低频的存在感,使得封闭版Caldera在回放人声和古典音乐时都表现出色。这是两种传统上无法兼顾的调音风格,但Caldera在默认调音网罩的状态下几乎能完美兼顾。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特点是它的脱机感非常强烈。这不同于静电和日系动圈耳机通过空气感实现的脱机感,而是通过全频段的密度、极其稳定的空间定位和扎实的中低频来实现的沉浸脱机感。随着聆听时间的增加,反而更能感受到这个声音空间的稳定性和实在性。 封闭式Caldera也有一些妥协之处,比如略显暗淡的全频段响应和不如开放版的透明度。但这也是在默认调音网罩下的声音表现。如果去掉调音网罩,透明度会大大增强,但中高频的亮度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如果你对这款耳机感兴趣,最好同时试一下几款调音网罩,再决定是否适合自己。 正如约瑟夫·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写道:“他的野心如火山,潜伏在内心深处,等待喷发的时刻。”封闭版Caldera正是ZMF在这个“Hi-Fi末世”里的喷发时刻。
ZMF caldera closed 简评 火山迸发之时 自ZMF改装第一台Fostex T50RP平板耳机已经过去了十二年,动圈和平板耳机之间的关系也不再如过去那般针锋相对,不再存在谁取代谁的争论。如今,人们常说“平板素质高,动圈有感情”。 ZMF两年前发布的开放式Caldera在这一刻板印象的两端做了一个折中。开放式的Caldera是一款听起来像动圈的平板耳机,既具有平板耳机的极其顺滑的声音,又保留了那些知名动圈耳机才有的“棱角”,使声音不至于那么扁平呆滞。 ZMF和DCA这两个美国耳机制造商近年来都选择了类似的路径。在单元技术的投入边际效用越来越低的情况下,他们着手处理腔体的声学特性,反而获得了更好的效果。 此次的封闭版Caldera也是基于这一理念的产物。尽管使用了与开放版相同的定制单元,但封闭版采用了完全不同的阻尼设计,甚至还加入了低通滤波来调整频率响应。封闭式腔体带来的差异,使得封闭版Caldera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产品。配备了据说有四种的调音网罩,ZMF对这款耳机在市场上的野心可见一斑。 那么,实际听感如何呢?如果你听过开放版Caldera,封闭版在默认网罩下主要做了一个改动:极大增强了中低频的存在感,同时保留了开放版中高频的细腻特色。仅此一项改动,就使得封闭版Caldera听起来更不像一款平板耳机。如果不知道它是一款平板耳机,很多人初听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副素质很高的动圈耳机。 能够在封闭腔体中实现如此中性而细腻的声域表现,实属难得。极快的单元速度和中低频的存在感,使得封闭版Caldera在回放人声和古典音乐时都表现出色。这是两种传统上无法兼顾的调音风格,但Caldera在默认调音网罩的状态下几乎能完美兼顾。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特点是它的脱机感非常强烈。这不同于静电和日系动圈耳机通过空气感实现的脱机感,而是通过全频段的密度、极其稳定的空间定位和扎实的中低频来实现的沉浸脱机感。随着聆听时间的增加,反而更能感受到这个声音空间的稳定性和实在性。 封闭式Caldera也有一些妥协之处,比如略显暗淡的全频段响应和不如开放版的透明度。但这也是在默认调音网罩下的声音表现。如果去掉调音网罩,透明度会大大增强,但中高频的亮度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如果你对这款耳机感兴趣,最好同时试一下几款调音网罩,再决定是否适合自己。 正如约瑟夫·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写道:“他的野心如火山,潜伏在内心深处,等待喷发的时刻。”封闭版Caldera正是ZMF在这个“Hi-Fi末世”里的喷发时刻。
出一对niuniu audio 的平衡信号线 1m长度 单晶银材质 纽崔克头 XLR 5500购于牛爸,3500到付出 具体可以咸鱼搜一下,上海的卖家是我
失望党评测:什么都缝只会害了你 大家玩过钢铁的咆哮战舰炮手1&2吗? 如果没听说过可以去看看,强烈建议制作组的策划去补票一下 多炮塔神教著名经典,光荣的遗落神作 首先一定要夸一下这个制作组敏锐的题材嗅觉 遗憾的是,除此之外制作组没能很好的发挥出题材带来的优势,本末倒置地做了一个也许幻想着能让他们被大厂招安或者ip化运营的投名状。 目前看来,开放创意工坊会是这个游戏唯一的出路。因为游戏内循环的现状让人很难看到这个游戏有出头的那一天。 先说故事剧情设定,其实没啥好说的………是不是流浪地球和战狼加三体看多了……就算你要扬我们国威,你能不能别把这个ai做的那么中国??天印??这不摆明说ai是中国人搞出来的??还毁灭世界了??为啥主角是个洋人??混血??你想赚白皮的钱大可让主角不用露脸啊……? 当然我也不是红小将,其实压根不在乎这些东西,但是这里浪费的资源你做做优化呢……… 其次游戏用得着用虚幻五做吗??这游戏哪怕画面差个二十倍,只要你系统合适大部分玩家恐怕都是依然会买单的。而且画面降级还能带来更多的同屏敌人。更多的同屏敌人也可以降低你们做战斗ai的难度,数值系统也会很容易平衡,而不需要依赖…换弹来限制基地的规模和战力。 在上面的基础上,为什么基地不能移动??不能移动的基地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每个炮塔我捡垃圾那么辛苦但是被毁了却可以免费重造??学塔克服和创始战车你们倒是学学交易行啊……没有交易行这两个游戏的物资系统就会变得完全没有意义…… 在这几点之上,游戏为啥非要你育碧式的捡垃圾呢??因为策略和塔防部分其实深度很浅,比如武器没有明确射角限制,除去弹药机制几乎没有平衡…你哪怕用过热来限制武器的射击续航呢??和着你这个要塞就是个顺风打包站加垃圾分类中心吗??如果放开塔防给你玩,游戏寿命会非常非常短。因此不得不让你捡垃圾,解傻迷,用手游的思路来拉长游戏时间……以实现游戏生命周期的延长。可是这个战斗ai和敌人种类,还有地图多样性…完全支撑不起一个fps游戏的体量。但是游戏的一半时间却需要你去玩这个fps……这是图啥呢??? 说到最后,我为这款游戏的策划感到悲哀…明明做减法会很有效的地方,你却因为奇怪的原因去生硬做加法。最终导致游戏无论是叙事还是游戏系统上都有着严重的失调。
聊聊山灵ECMINI和绿洲 自从出掉了750就许久没有听碟了,其实原本我也没什么CD的收藏。谁知去年生日礼物收到了一套极乐迪斯科的原声CD,于是一直想着还是要弄一个转盘来试试播一下的。我讲究物尽其用 看了一大圈,其实真的有大半年。也定不下来买什么转盘,不是太大,就是太老,不是太贵就是太旧 一直到山灵和水月雨纷纷出了两个挂碟机卖解码的机器我才注意到居然还有这一类的玩具产品的存在 年后咸鱼上蹲到了一台合适价格的随机入手了山灵的机器,拿到手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尺寸怎么个便携。。。 其次还没有数字输出,不知道省掉这个输出的意义何在,其实如果有数字输出我估计首发就盲狙了 放入碟片用自带的耳机口试了一下,有点意外的还行啊。特别是播放CD的表现,同一首歌一样码率下,CD播放的空间表现和密度显著的更好。但是这个机器显然没法边移动边播放CD,卡顿和跳轨比较严重。 这里又不得不提这台机器功能集成度之高,除了CD还有蓝牙TF以及usb三种输入方式。加上触摸屏和各类设置,其实这是一台披着CD机外皮的播放器吧。。。不得不说这个功能便利性,可能国内真的只有山灵和飞傲这样的大厂才能用这样的成本控制来实现吧。 接着我着重试了是这台机器的4.4口和TF卡播放,ecmini这个机器的3.5口非常的弱势,想用它来听老平头可能会比较失望。4.4口有着不输同价位播放器的分离度和场面,声音偏柔暖,类似山灵之前em5一体机的声音。但是推力的确是没法推太难推的耳机。我判断这台机器用来回放citypop之类的流行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 我手上又没有塞子,随即向朋友借了一副人声塞来试试 塞子叫绿洲,来自努力装作白人品牌的adastra。连线材一起真的是通体透绿。。。不太懂品牌的设计逻辑但是先听听看再说吧。 插上ecmini我第一反应,黑黄鹂????黑黄鹂ltd???黑黄鹂威力加强版。。。。 几年前我曾经持有黑黄鹂一段时间。。那也是我买的第一对国产耳塞,当时其实很闹笑话。买的时候送了一个镀银线,据说值个一千什么的,我就一直用这个线听。但是感觉声音好像和最早试听一直都不一样。一直到我快卖掉这个塞子的时候才拿出原线测试一下好坏。一试才觉得自己真的错过了。。。黑黄鹂原线下那种黄昏的质感大概才是这个塞子的真意。。。 而绿洲这个塞子让我感觉到了很类似的黄昏质感,只不过实现这种质感这两个塞子的途径不太一样。绿洲的频段分布我个人觉得很接近哈曼曲线 氛围和低频量感要比一众鸟塞多得多,这个频段撑起了一个更大的场面和空间。中高频的透明感恰到好处的为中频的厚度来“解腻” 这个声底很广东,很粤语流行录音。。。我甚至专门听了一些以前不会听的王菲,窦唯,王若琳之类的CD 说真的也是第一次被流行乐打动 我觉得塞子真的就是卖一个审美,不指望面面俱到,但真的得有一个出彩的地方。绿洲这款塞子让我这个不听流行的人,也是听完了一张张可能十几年前就应该听的专辑。也算是弥补了一部分我的青春吧 说回山灵这个碟机,我原本打算把它带上火车之类的偶尔出差用。但是介于它对于抖动的抗性不佳,我觉得它可能只适合放在某个桌子上当作一体机来用。其实到了这个价格,以它的功能性来讲,就算留着应急或者煲耳机也无妨了。很适合我这类其实不怎么听CD但是偶尔还是会去买一些喜欢的原声的人。
半平方hifi:聊聊山灵"便携"CD机还有绿洲 自从出掉了750就许久没有听碟了,其实原本我也没什么CD的收藏。谁知去年生日礼物收到了一套极乐迪斯科的原声CD,于是一直想着还是要弄一个转盘来试试播一下的。我讲究物尽其用 看了一大圈,其实真的有大半年。也定不下来买什么转盘,不是太大,就是太老,不是太贵就是太旧 一直到山灵和水月雨纷纷出了两个挂碟机卖解码的机器我才注意到居然还有这一类的玩具产品的存在 年后咸鱼上蹲到了一台合适价格的随机入手了山灵的机器,拿到手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尺寸怎么个便携。。。 其次还没有数字输出,不知道省掉这个输出的意义何在,其实如果有数字输出我估计首发就盲狙了 放入碟片用自带的耳机口试了一下,有点意外的还行啊。特别是播放CD的表现,同一首歌一样码率下,CD播放的空间表现和密度显著的更好。但是这个机器显然没法边移动边播放CD,卡顿和跳轨比较严重。 这里又不得不提这台机器功能集成度之高,除了CD还有蓝牙TF以及usb三种输入方式。加上触摸屏和各类设置,其实这是一台披着CD机外皮的播放器吧。。。不得不说这个功能便利性,可能国内真的只有山灵和飞傲这样的大厂才能用这样的成本控制来实现吧。 接着我着重试了是这台机器的4.4口和TF卡播放,ecmini这个机器的3.5口非常的弱势,想用它来听老平头可能会比较失望。4.4口有着不输同价位播放器的分离度和场面,声音偏柔暖,类似山灵之前em5一体机的声音。但是推力的确是没法推太难推的耳机。我判断这台机器用来回放citypop之类的流行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 我手上又没有塞子,随即向朋友借了一副人声塞来试试 塞子叫绿洲,来自努力装作白人品牌的adastra。连线材一起真的是通体透绿。。。不太懂品牌的设计逻辑但是先听听看再说吧。 插上ecmini我第一反应,黑黄鹂????黑黄鹂ltd???黑黄鹂威力加强版。。。。 几年前我曾经持有黑黄鹂一段时间。。那也是我买的第一对国产耳塞,当时其实很闹笑话。买的时候送了一个镀银线,据说值个一千什么的,我就一直用这个线听。但是感觉声音好像和最早试听一直都不一样。一直到我快卖掉这个塞子的时候才拿出原线测试一下好坏。一试才觉得自己真的错过了。。。黑黄鹂原线下那种黄昏的质感大概才是这个塞子的真意。。。 而绿洲这个塞子让我感觉到了很类似的黄昏质感,只不过实现这种质感这两个塞子的途径不太一样。绿洲的频段分布我个人觉得很接近哈曼曲线 氛围和低频量感要比一众鸟塞多得多,这个频段撑起了一个更大的场面和空间。中高频的透明感恰到好处的为中频的厚度来“解腻” 这个声底很广东,很粤语流行录音。。。我甚至专门听了一些以前不会听的王菲,窦唯,王若琳之类的CD 说真的也是第一次被流行乐打动 我觉得塞子真的就是卖一个审美,不指望面面俱到,但真的得有一个出彩的地方。好的器材一定是拓宽人的音乐趣味的。绿洲这款塞子让我这个不听流行的人,也是听完了一张张可能十几年前就应该听的专辑。也算是弥补了一部分我的青春 说回山灵这个碟机,我原本打算把它带上火车之类的偶尔出差用。但是介于它对于抖动的抗性不佳,我觉得它可能只适合放在某个桌子上当作一体机来用。其实到了这个价格,以它的功能性来讲,就算留着应急或者煲耳机也无妨了。很适合我这类其实不怎么听CD但是偶尔还是会去买一些喜欢的原声的人。
出个小不点电处 1000w 如题 3800 到付 上机也就一年
“好听”到底是什么意思? ZMF atrium 开放与封闭版对比 都说hifi一半是玄学一半是文学,从溢价上的可以对标珠宝和香水等奢侈品的hifi产品,营销上自然是有着『说得清』和『说不清』两个面向的。 玄学的巅峰如果是量子贴纸和发三峡大坝的电力专线,那hifi文学的顶峰无论是烧友还是KOL,那就是“好听”二字。 好吃,好看,好闻,好摸,好穿,好用/////好听 套话用尽,概念词穷,最后就是一个字 『好』。再者还有经典电影台词,不买最好就买最『贵』。所以当一个器材大家公认都说好的时候,如有商家携宝来挑战,往往就是从『贵』字上来做文章了。你是不是听过很多人说这个器材的声音又『贵气』但是没人能说清楚贵气到底是个什么气?贵大家都懂,贵气又是什么气呢?是不是买了很贵的东西后,出的那一口气?同样的概念还有在我看来属于hifi斗兽棋的『强』这里不表 今天我们不谈贵贱,就谈『好』 那什么是好?你的好等于别人的好吗??咸鱼上卖东西,挂久了自然就经常有好事之人来问你这个东西好不好听。这种人你怎么回。。。你说好听他问你比那个更好听吗,你说不好听他说哦那卖便宜点吧。 一般来说但凡稍微有点音乐上的审美经验,也不提音乐素养的人,都不会对一个音乐用简单的好听和难听来下定论。那为什么到了器材上,大家最后都词穷了呢。朋友间心直口快一句评价当然不必去深究,“好听快买” “那个好听买那个” ,我是往往看到了要多问一句,好听在哪里?放啥都好听?在哪里都好听? 我为啥要在讲这两个耳机前,扯这一大堆有的没得呢?因为我发现,『好听』这个词可以有另一种更负责任的用法。 我入手中庭开放版后,几乎就没有再买过新耳机了,也并不是我退烧了。耳机是天天在用的,我也没有收藏癖好。器材买来是用的,有趁手的那自然其他没那么趁手的就不需要了。我觉得利用率是hifi很重要的性价比指标,再贵的器材如果你一礼拜就听一小时,它可能真的也没太大购买意义。 ZMF的中庭好在哪儿?作为一个高阻的动圈,它不怎么好推,素质之类的相对客观的东西也不怎么拔尖,卖的也不是很便宜。zmf祖传的木头手艺也比不过铁三角,甚至连产品的交换率持有率在国内也常常让玩家们捉急。那ZMF到底卖的是什么?明确讲,卖得是审美,用更流行的方法讲,卖得是『生活方式』。atrium 开放版卖得是什么审美?? 鉴于设计者zach原本是学摄影的,我就用一个摄影的概念来类比。atrium这个耳机给人的感觉就是声音开了HDR,换用上一个版本的hifi文学术语来讲就是,『美式』『浓郁』『热情』但是它和歌德的声音又不一样,它没有那个桶音,也不用那个桶音来扩大声场。他们自己有一套 atrium 中庭阻尼来消除杂音,突出某些频段。这个设计的结果就是,中庭尽管素质不突出,但是它对于音乐主体和重点突出的很好,也会因为这种HDR高对比度的特性,而放大录音的氛围,可能录音给到了5,它会加到7,那么如果你是一个有着明确音乐审美趣味的用户,中庭很适合作为一款日常使用每天都听的耳机。用目前流行版本的hifi文学来讲就是『音乐性』极佳。再加上氛围感和略微突出的低频,对于爵士和一些有明显空间混响的音乐回放很有表现力。它让很多我已经听得没什么感觉的过去喜欢的乐曲,又变得『好听』了。尽管这是一些让大脑重新吸收旧信息的小伎俩,但是用的好,的确有奇效。 我听闻好几个人和我讲,封闭版中庭比开放版更『好听』/那本着我对于这个词的一点牛角尖精神,我肯定要蹭来听一下了。尽管过去也听过一些耳机的开放和封闭版,所以内心对于他们的区别没有太大的期待。但是拿到了封闭中庭并且听了几个熟悉的曲目后,我还是感觉。。。虽然单元是一样的,但是这两个耳机的区别还是有点大的印象。封闭中庭除去保留了开发中庭的生产规模和结象位置,其余的声音分布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 开放中庭主要的能量集中在中低频部分,而封闭中庭的能量集中在了中高部分。这可以说就是这两个耳机最大的区别了。其余的小区别也有诸如开放版声场略大,但是结象的精度不如封闭版。封闭版收敛了氛围区的低频减少了包围感,但是强化了泛音区的表现和透明度。封闭版的中庭在这些区别下,变成了一款能回放器乐,且女声回放很突出的耳机。甚至也许能达到一些人对于『女毒』的想象。而之前所说的那种“高对比度”hdr的感觉,在封闭版上表现的更为突出,特别是中高频的突出让古典录音的回放比开放版出色许多 我花了几天的时间,用同一款线材和前端反复对比这两款耳机来决定是不是要出掉开放版,入手封闭版。这个消费主义陷阱让我夜不能寐,我现在也还在纠结。这两款耳机其实无法取代对方,但是同时持有的意义也不大,鸡蛋哪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呢。但是如果我的办公室环境能允许我顶个这么招摇的耳机摸鱼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的把它带去
“好听”到底是什么意思? ZMF atrium 开放与封闭版对比 都说hifi一半是玄学一半是文学,从溢价上的可以对标珠宝和香水等奢侈品的hifi产品,营销上自然是有着『说得清』和『说不清』两个面向的。 玄学的巅峰如果是量子贴纸和发三峡大坝的电力专线,那hifi文学的顶峰无论是烧友还是KOL,那就是“好听”二字。 好吃,好看,好闻,好摸,好穿,好用/////好听 套话用尽,概念词穷,最后就是一个字 『好』。再者还有经典电影台词,不买最好就买最『贵』。所以当一个器材大家公认都说好的时候,如有商家携宝来挑战,往往就是从『贵』字上来做文章了。你是不是听过很多人说这个器材的声音又『贵气』但是没人能说清楚贵气到底是个什么气?贵大家都懂,贵气又是什么气呢?是不是买了很贵的东西后,出的那一口气?同样的概念还有在我看来属于hifi斗兽棋的『强』这里不表 今天我们不谈贵贱,就谈『好』 那什么是好?你的好等于别人的好吗??咸鱼上卖东西,挂久了自然就经常有好事之人来问你这个东西好不好听。这种人你怎么回。。。你说好听他问你比那个更好听吗,你说不好听他说哦那卖便宜点吧。 一般来说但凡稍微有点音乐上的审美经验,也不提音乐素养的人,都不会对一个音乐用简单的好听和难听来下定论。那为什么到了器材上,大家最后都词穷了呢。朋友间心直口快一句评价当然不必去深究,“好听快买” “那个好听买那个” ,我是往往看到了要多问一句,好听在哪里?放啥都好听?在哪里都好听? 我为啥要在讲这两个耳机前,扯这一大堆有的没得呢?因为我发现,『好听』这个词可以有另一种更负责任的用法。 我入手中庭开放版后,几乎就没有再买过新耳机了,也并不是我退烧了。耳机是天天在用的,我也没有收藏癖好。器材买来是用的,有趁手的那自然其他没那么趁手的就不需要了。我觉得利用率是hifi很重要的性价比指标,再贵的器材如果你一礼拜就听一小时,它可能真的也没太大购买意义。 ZMF的中庭好在哪儿?作为一个高阻的动圈,它不怎么好推,素质之类的相对客观的东西也不怎么拔尖,卖的也不是很便宜。zmf祖传的木头手艺也比不过铁三角,甚至连产品的交换率持有率在国内也常常让玩家们捉急。那ZMF到底卖的是什么?明确讲,卖得是审美,用更流行的方法讲,卖得是『生活方式』。atrium 开放版卖得是什么审美?? 鉴于设计者zach原本是学摄影的,我就用一个摄影的概念来类比。atrium这个耳机给人的感觉就是声音开了HDR,换用上一个版本的hifi文学术语来讲就是,『美式』『浓郁』『热情』但是它和歌德的声音又不一样,它没有那个桶音,也不用那个桶音来扩大声场。他们自己有一套 atrium 中庭阻尼来消除杂音,突出某些频段。这个设计的结果就是,中庭尽管素质不突出,但是它对于音乐主体和重点突出的很好,也会因为这种HDR高对比度的特性,而放大录音的氛围,可能录音给到了5,它会加到7,那么如果你是一个有着明确音乐审美趣味的用户,中庭很适合作为一款日常使用每天都听的耳机。用目前流行版本的hifi文学来讲就是『音乐性』极佳。再加上氛围感和略微突出的低频,对于爵士和一些有明显空间混响的音乐回放很有表现力。它让很多我已经听得没什么感觉的过去喜欢的乐曲,又变得『好听』了。尽管这是一些让大脑重新吸收旧信息的小伎俩,但是用的好,的确有奇效。 我听闻好几个人和我讲,封闭版中庭比开放版更『好听』/那本着我对于这个词的一点牛角尖精神,我肯定要蹭来听一下了。尽管过去也听过一些耳机的开放和封闭版,所以内心对于他们的区别没有太大的期待。但是拿到了封闭中庭并且听了几个熟悉的曲目后,我还是感觉。。。虽然单元是一样的,但是这两个耳机的区别还是有点大的印象。封闭中庭除去保留了开发中庭的生产规模和结象位置,其余的声音分布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 开放中庭主要的能量集中在中低频部分,而封闭中庭的能量集中在了中高部分。这可以说就是这两个耳机最大的区别了。其余的小区别也有诸如开放版声场略大,但是结象的精度不如封闭版。封闭版收敛了氛围区的低频减少了包围感,但是强化了泛音区的表现和透明度。封闭版的中庭在这些区别下,变成了一款能回放器乐,且女声回放很突出的耳机。甚至也许能达到一些人对于『女毒』的想象。而之前所说的那种“高对比度”hdr的感觉,在封闭版上表现的更为突出,特别是中高频的突出让古典录音的回放比开放版出色许多 我花了几天的时间,用同一款线材和前端反复对比这两款耳机来决定是不是要出掉开放版,入手封闭版。这个消费主义陷阱让我夜不能寐,我现在也还在纠结。这两款耳机其实无法取代对方,但是同时持有的意义也不大,鸡蛋哪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呢。但是如果我的办公室环境能允许我顶个这么招摇的耳机摸鱼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的把它带去
“好听”到底是什么意思? ZMF atrium 开放与封闭版对比 都说hifi一半是玄学一半是文学,从溢价上的可以对标珠宝和香水等奢侈品的hifi产品,营销上自然是有着『说得清』和『说不清』两个面向的。 玄学的巅峰如果是量子贴纸和发三峡大坝的电力专线,那hifi文学的顶峰无论是烧友还是KOL,那就是“好听”二字。 好吃,好看,好闻,好摸,好穿,好用/////好听 套话用尽,概念词穷,最后就是一个字 『好』。再者还有经典电影台词,不买最好就买最『贵』。所以当一个器材大家公认都说好的时候,如有商家携宝来挑战,往往就是从『贵』字上来做文章了。你是不是听过很多人说这个器材的声音又『贵气』但是没人能说清楚贵气到底是个什么气?贵大家都懂,贵气又是什么气呢?是不是买了很贵的东西后,出的那一口气? 今天我们不谈贵贱,就谈好 那什么是好?你的好等于别人的好吗??咸鱼上卖东西,挂久了自然就经常有好事之人来问你这个东西好不好听。这种人你怎么回。。。你说好听他问你比那个更好听吗,你说不好听他说哦那卖便宜点吧。 一般来说但凡稍微有点音乐上的审美经验,也不提音乐素养的人,都不会对一个音乐用简单的好听和难听来下定论。那为什么到了器材上,大家最后都词穷了呢。朋友间心直口快一句评价当然不必去深究,“好听快买” “那个好听买那个” ,我是往往看到了要多问一句,好听在哪里?放啥都好听?在哪里都好听? 我为啥要在讲这两个耳机前,扯这一大堆有的没得呢?因为我发现,『好听』这个词可以有另一种更负责任的用法。 我入手中庭开放版后,几乎就没有再买过新耳机了,也并不是我退烧了。耳机是天天在用的,我也没有收藏癖好。器材买来是用的,有趁手的那自然其他没那么趁手的就不需要了。我觉得利用率是hifi很重要的性价比指标,再贵的器材如果你一礼拜就听一小时,它可能真的也没太大购买意义。 ZMF的中庭好在哪儿?作为一个高阻的动圈,它不怎么好推,素质之类的相对客观的东西也不怎么拔尖,卖的也不是很便宜。zmf祖传的木头手艺也比不过铁三角,甚至连产品的交换率持有率在国内也常常让玩家们捉急。那ZMF到底卖的是什么?明确讲,卖得是审美,用更流行的方法讲,卖得是『生活方式』。atrium 开放版卖得是什么审美?? 鉴于设计者zach原本是学摄影的,我就用一个摄影的概念来类比。atrium这个耳机给人的感觉就是声音开了HDR,换用上一个版本的hifi文学术语来讲就是,『美式』『浓郁』『热情』但是它和歌德的声音又不一样,它没有那个桶音,也不用那个桶音来扩大声场。他们自己有一套 atrium 中庭阻尼来消除杂音,突出某些频段。这个设计的结果就是,中庭尽管素质不突出,但是它对于音乐主体和重点突出的很好,也会因为这种HDR高对比度的特性,而放大录音的氛围,可能录音给到了5,它会加到7,那么如果你是一个有着明确音乐审美趣味的用户,中庭很适合作为一款日常使用每天都听的耳机。用目前流行版本的hifi文学来讲就是『音乐性』极佳。再加上氛围感和略微突出的低频,对于爵士和一些有明显空间混响的音乐回放很有表现力。它让很多我已经听得没什么感觉的过去喜欢的乐曲,又变得『好听』了。尽管这是一些让大脑重新吸收旧信息的小伎俩,但是用的好,的确有奇效。 吧里办了封闭版中庭的试听,我就第一时间报名了。因为我听闻好几个人和我讲,封闭版中庭比开放版更『好听』/那本着我对于这个词的一点牛角尖精神,我肯定要蹭来听一下了。尽管过去也听过一些耳机的开放和封闭版,所以内心对于他们的区别没有太大的期待。但是拿到了封闭中庭并且听了几个熟悉的曲目后,我还是感觉。。。虽然单元是一样的,但是这两个耳机的区别还是有点大的印象。封闭中庭除去保留了开发中庭的生产规模和结象位置,其余的声音分布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 开放中庭主要的能量集中在中低频部分,而封闭中庭的能量集中在了中高部分。这可以说就是这两个耳机最大的区别了。其余的小区别也有诸如开放版声场略大,但是结象的精度不如封闭版。封闭版收敛了氛围区的低频减少了包围感,但是强化了泛音区的表现和透明度。封闭版的中庭在这些区别下,变成了一款能回放器乐,且女声回放很突出的耳机。甚至也许能达到一些人对于『女毒』的想象。而之前所说的那种“高对比度”hdr的感觉,在封闭版上表现的更为突出,特别是中高频的突出让古典录音的回放比开放版出色许多 我花了几天的时间,用同一款线材和前端反复对比这两款耳机来决定是不是要出掉开放版,入手封闭版。这个消费主义陷阱让我夜不能寐,我现在也还在纠结。这两款耳机其实无法取代对方,但是同时持有的意义也不大,鸡蛋哪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呢。但是如果我的办公室环境能允许我顶个这么招摇的耳机摸鱼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的把它带去
界面时代的终结--hibiki uinterface 很多人以为界面是pchifi时代才有的东西,其实不然。在pc作为音源之前,就有很多spdif信号的重整器了,外接时钟在那个年代也不是稀罕的事物。只不过到了pchifi时代大部分人意识到,声音最常用的场景是和电脑相连,而大量的老式解码根本没有usb的音频接口,于是才诞生了usb界面这样的产物。 从几百到几万的usb界面实现的功能都差不多,就是将usb音频协议的数据转成iis再转成spdif信号输出给解码。其余附加的升频也好(类似chord的mscaler)或者格式转换(类似weiss204的dsd-》pcm)都是产品各自的差异点。随着人们使用界面的时间经过了十几年,无论是科fi还是老fi们都发现,界面的应用有一些关键能影响听感的部分。 第一是隔离,无论你信不信PC的usb协议,几乎测量和听感都侧面验证了PC的噪声似乎真的会影响到后端性能。那么各类的隔离手段,无论是尾巴的分别供电usb线,到光隔离,磁隔离,双重隔离等等应运而生。 第二是合成的时钟信号精度,spdif模式下 大部分解码是从属于界面的时钟的,不开启额外的缓存的情况下,界面的时钟会影响到解码的性能。于是大量的界面开始比拼内置时钟的精度和设计,甚至从乐之邦经典的数字时代2开始,流行起外置的时钟输入。 不管多只香炉是不是会多个鬼,商家们是很乐意看着大家的器材架越来越大,叠叠乐越叠越高的。 hibiki在沉寂了两年后发布的首款产品就是uinterface,采用和之前的时钟一样的外壳设计。usb接收芯片用的也是国内的xingcore方案,但是代码和算法极为领先和独到的hibiki自然是不会完全沿用xing的方案的。内置的国产高云fpga据说是几乎用了全部的有效面积。双重的信号隔离也几乎做到了极致,再配合高精度的晶振你几乎想不到一台界面还需要什么别的东西了。 但是hibiki似乎不满足于此,而是自己额外做了dsd-pcm的转换算法。这种秀肌肉的行为不知道多少用户会真的去用上。但是传递出的讯息很明确,这款界面是来终结大家关于weiss 2某4的执念的。 我在自己的两个系统上分别都尝试了uinterface,得到了一个意外的结果,和一个不意外的结果。不意外的是,这款界面对usb线材很不敏感,因为隔离的很彻底,我也听不出什么机线和更高级usb线的区别。意外的是,它对于我持有的两款解码带来的改变还是很明显的。这是一款性能很强的界面,几乎无一例外的会对解码的密度和场面带来改变。如果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声音特点,那就是空气感。极度透明的空气感,这一点在内置的时钟稳定后非常明显的突出了出来。 我觉得这可能是很长时间里,最后一款界面了。串流和移动端发展的太快了,无论是pc还是数播都会不再成为系统里必不可少的组件。所以界面的时代结束了,那玄学的时代什么时候才会结束呢?
界面的时代结束了---hibiki uinterface 很多人以为界面是pchifi时代才有的东西,其实不然。在pc作为音源之前,就有很多spdif信号的重整器了,外接时钟在那个年代也不是稀罕的事物。只不过到了pchifi时代大部分人意识到,声音最常用的场景是和电脑相连,而大量的老式解码根本没有usb的音频接口,于是才诞生了usb界面这样的产物。 从几百到几万的usb界面实现的功能都差不多,就是将usb音频协议的数据转成iis再转成spdif信号输出给解码。其余附加的升频也好(类似chord的mscaler)或者格式转换(类似weiss204的dsd-》pcm)都是产品各自的差异点。随着人们使用界面的时间经过了十几年,无论是科fi还是老fi们都发现,界面的应用有一些关键能影响听感的部分。 第一是隔离,无论你信不信PC的usb协议,几乎测量和听感都侧面验证了PC的噪声似乎真的会影响到后端性能。那么各类的隔离手段,无论是尾巴的分别供电usb线,到光隔离,磁隔离,双重隔离等等应运而生。 第二是合成的时钟信号精度,spdif模式下 大部分解码是从属于界面的时钟的,不开启额外的缓存的情况下,界面的时钟会影响到解码的性能。于是大量的界面开始比拼内置时钟的精度和设计,甚至从乐之邦经典的数字时代2开始,流行起外置的时钟输入。 不管多只香炉是不是会多个鬼,商家们是很乐意看着大家的器材架越来越大,叠叠乐越叠越高的。 hibiki在沉寂了两年后发布的首款产品就是uinterface,采用和之前的时钟一样的外壳设计。usb接收芯片用的也是国内的xingcore方案,但是代码和算法极为领先和独到的hibiki自然是不会完全沿用xing的方案的。内置的国产高云fpga据说是几乎用了全部的有效面积。双重的信号隔离也几乎做到了极致,再配合高精度的晶振你几乎想不到一台界面还需要什么别的东西了。 但是hibiki似乎不满足于此,而是自己额外做了dsd-pcm的转换算法。这种秀肌肉的行为不知道多少用户会真的去用上。但是传递出的讯息很明确,这款界面是来终结大家关于weiss 2某4的执念的。 我在自己的两个系统上分别都尝试了uinterface,得到了一个意外的结果,和一个不意外的结果。不意外的是,这款界面对usb线材很不敏感,因为彻底的隔离,以至于我也听不出什么机线和更高级usb线的区别。意外的是,它对于我持有的两款解码带来的改变还是很明显的。这是一款性能很强的界面,几乎无一例外的会对解码的密度和场面带来改变。如果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声音特点,那就是空气感。极度透明的空气感,这一点在内置的时钟稳定后非常明显的突出了出来。 我觉得这可能是很长时间里,最后一款界面了。串流和移动端发展的太快了,无论是pc还是数播都会不再成为系统里必不可少的组件。所以界面的时代结束了,那玄学的时代什么时候才会结束呢?
可能是我用过最烫的耳放。。。burson voyager 这个做运放比较出名的公司终于在2023年的年底,推出了自己的旗舰耳放voyager 远行者 耳放 如果你有关注这个品牌的话,他们上一款耳放更是少见的加入了一个猫扇来散热。当时这个设计还引起了风扇噪声之争。。虽然在大功率后级上,风扇散热完全不少见。但是类似的设计在耳放上的确是破天荒的,也是耳放功率战争的一种结果。只不过现在市场上也不是独一无二了。 为了适应甲类的巨大发热量,如果不想在外壳上花出去太多的成本,那加入主动散热似乎是唯一的办法。毕竟外壳才是hifi的大敌。。。不要意外,各位手里的器材,如果从生产成本去看,基本上外壳都是成本最高的部分 那么这次的voyager 和 之前的 3xgt有什么区别呢?? 最明显的是外壳更大,更厚,表面处理也显著的更好了。增加了热容积的情况下,voyager也终于不再需要风扇来散热了。但是我必须要说,这台耳放工作时的外壳温度,可能是我摸过所有器材里最热的。。这大概就是真甲类的滚烫吧 5w单端功率 10w的平衡功率,内置了6颗自家运放。不同于3xgt的是,运放从上一代的v6运放,换成了新一代V7。电源的模块也换成了更低的噪声波纹的模块。当然这些替换升级也可以在3xgt上实现。但是目前这些升级的部件应该还没有发售。也只能通过voyager的表现来猜测一下了。 好了废话讲完了,要来说说这款耳放声音的表现。我曾使用3XGT大约一年的时间,对它声音的不满主要是在一定的涂抹感,还有密度稍薄。其实这些也能通过更换成其他运放来改变。但是voyager 的声音完全不存在3XGT之前的那些问题。它呈现出了一个密度很高,解析也很高,同时带有一些胆机的醇厚磁性感的声音。与国产的2w档耳放标杆,niuniu audio 的vibrato 平衡耳机放大器相比。呈现了相当的细腻度和解析,但是有着更好的动态和声场。vibrato 则在声音的空气感和泛音表达上更胜一筹。但是如果我换成一款更难驱动的平板耳机,也许这个局面就会完全倒向功率更充分的voyager。 burson 这个品牌你很难定义它在目前的科fi和老fi两个派系中的位置,说他科fi他们也不追求指标。说他老fi他却摒弃了很多玄学和路径依赖。比如burson特有的升频线电就是完全不使用传统变压器和开关电源的做法,去获得纯净供电的一种尝。你甚至都没必要为了这台器材去专门买电源线或者配更高级的线电。一切他都替你考虑好了,burson卖的不如说是一个解决方案。 当然3xgt时代就有的分频耳机+低音炮的选项也依然保留着,机器操作的UI设计也依然是之前的单片机菜单等等。。 这款耳放从性价比上来说,其实不存在什么性价比。。。耳放到了这个价格就已经没有性价比可言了。但是各位sus的玩家,倒是多了一个选择。相比起用功放来驱动sus,voyager也许会经济得多。
这台耳放真的是烫出了一定的水平。。。burson voyager 这个做运放比较出名的公司终于在2023年的年底,推出了自己的旗舰耳放voyager 远行者 耳放 如果你有关注这个品牌的话,他们上一款耳放更是少见的加入了一个猫扇来散热。当时这个设计还引起了风扇噪声之争。。虽然在大功率后级上,风扇散热完全不少见。但是类似的设计在耳放上的确是破天荒的,也是耳放功率战争的一种结果。只不过现在市场上也不是独一无二了。 为了适应甲类的巨大发热量,如果不想在外壳上花出去太多的成本,那加入主动散热似乎是唯一的办法。毕竟外壳才是hifi的大敌。。。不要意外,各位手里的器材,如果从生产成本去看,基本上外壳都是成本最高的部分 那么这次的voyager 和 之前的 3xgt有什么区别呢?? 最明显的是外壳更大,更厚,表面处理也显著的更好了。增加了热容积的情况下,voyager也终于不再需要风扇来散热了。但是我必须要说,这台耳放工作时的外壳温度,可能是我摸过所有器材里最热的。。这大概就是真甲类的滚烫吧 5w单端功率 10w的平衡功率,内置了6颗自家运放。不同于3xgt的是,运放从上一代的v6运放,换成了新一代V7。电源的模块也换成了更低的噪声波纹的模块。当然这些替换升级也可以在3xgt上实现。但是目前这些升级的部件应该还没有发售。也只能通过voyager的表现来猜测一下了。 好了废话讲完了,要来说说这款耳放声音的表现。我曾使用3XGT大约一年的时间,对它声音的不满主要是在一定的涂抹感,还有密度稍薄。其实这些也能通过更换成其他运放来改变。但是voyager 的声音完全不存在3XGT之前的那些问题。它呈现出了一个密度很高,解析也很高,同时带有一些胆机的醇厚磁性感的声音。与国产的2w档耳放标杆,niuniu audio 的vibrato 平衡耳机放大器相比。呈现了相当的细腻度和解析,但是有着更好的动态和声场。vibrato 则在声音的空气感和泛音表达上更胜一筹。但是如果我换成一款更难驱动的平板耳机,也许这个局面就会完全倒向功率更充分的voyager。 burson 这个品牌你很难定义它在目前的科fi和老fi两个派系中的位置,说他科fi他们也不追求指标。说他老fi他却摒弃了很多玄学和路径依赖。比如burson特有的升频线电就是完全不使用传统变压器和开关电源的做法,去获得纯净供电的一种尝。你甚至都没必要为了这台器材去专门买电源线或者配更高级的线电。一切他都替你考虑好了,burson卖的不如说是一个解决方案。 当然3xgt时代就有的分频耳机+低音炮的选项也依然保留着,机器操作的UI设计也依然是之前的单片机菜单等等。。 这款耳放从性价比上来说,其实不存在什么性价比。。。耳放到了这个价格就已经没有性价比可言了。但是各位sus的玩家,倒是多了一个选择。相比起用功放来驱动sus,voyager也许会经济得多。
半平方hifi:ZMF还出了个耳放??? 听闻这个牌子出耳放我倒也没有那么意外,他们的耳机都不那么好推,而且对于音色的搭配要求也很高 作为一个卖审美多过其他的耳机品牌,无论是限定的木头还是独特的调音。 ZMF永远不是追着市场走的这款耳放叫 homage 直译的话,就是致敬的意思 听下来声音的确是颇有老机器的感觉,密度高,声音厚,明显有胆机的暖色 内部电路是ZMF隔壁的JDS开发的,据说是zmf苦口婆心劝说下才决定做这么一台造型复古的机器。以往他们的产品其实都是主打一个指标和科技感。 问代理借来听了几天了,推自家的zmf耳机也好,铁三角也好,森海也好。都会让声音有一种90年代电影配乐的质感 这款耳放最大输出是2.3W,内部是单端的线路,但是输出是xlr和4.4, 谜一样的设计让我不禁发邮件问了zmf的zach 他说 综合市场调研,xlr和4.4是最常见的耳机线标配。所以给了这么两个口 这款耳放主要用德州仪器新一代经典1656运放构成 输入缓存6颗 输出放大4颗。指标说真的不算很好,但是我觉得对这台机器来说,美比指标更重要。 不太一样的地方是,homage有两档 输出阻抗的选择,而且还给了你一个uv表 来破解耳机推不推得动的迷思 低档0.7欧姆适合地阻耳机高档47欧姆适合高阻耳机。如果你在正常听音音量发现uv表经常打红线,那就可以调高阻抗了。在几副耳机试下来,高输出阻抗会让声音变得更密,更厚。但的确对于高祖耳机来说,高输出阻抗更为适配和从容。
半平方hifi:ZMF还出了个耳放??? 听闻这个牌子出耳放我倒也没有那么意外,他们的耳机都不那么好推,而且对于音色的搭配要求也很高 作为一个卖审美多过其他的耳机品牌,无论是限定的木头还是独特的调音。 ZMF永远不是追着市场走的这款耳放叫 homage 直译的话,就是致敬的意思 听下来声音的确是颇有老机器的感觉,密度高,声音厚,明显有胆机的暖色 内部电路是ZMF隔壁的JDS开发的,据说是zmf苦口婆心劝说下才决定做这么一台造型复古的机器。以往他们的产品其实都是主打一个指标和科技感。 问代理借来听了几天了,推自家的zmf耳机也好,铁三角也好,森海也好。都会让声音有一种90年代电影配乐的质感 这款耳放最大输出是2.3W,内部是单端的线路,但是输出是xlr和4.4, 谜一样的设计让我不禁发邮件问了zmf的zach 他说 综合市场调研,xlr和4.4是最常见的耳机线标配。所以给了这么两个口 这款耳放主要用德州仪器新一代经典1656运放构成 输入缓存6颗 输出放大4颗。指标说真的不算很好,但是我觉得对这台机器来说,美比指标更重要。 不太一样的地方是,homage有两档 输出阻抗的选择,而且还给了你一个uv表 来破解耳机推不推得动的迷思 低档0.7欧姆适合地阻耳机高档47欧姆适合高阻耳机。如果你在正常听音音量发现uv表经常打红线,那就可以调高阻抗了。在几副耳机试下来,高输出阻抗会让声音变得更密,更厚。但的确对于高祖耳机来说,高输出阻抗更为适配和从容。 别问我价格,我也不知道。。。但是对于这个体积和质感来说,万元以内凭借它特别的音色。在现有市场还是有一席之地的。毕竟音乐好不好听还真的不是素质决定的
旗舰hifi耳机打游戏居然输给了一个"游戏"耳机???vzr one登场 对于用hifi耳机打游戏这个事情我一直有着非常持久的热情和关注。。 但是其实实验到现在。。。还是没有一个非常完美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很多hifi耳机没办法贴modmic,桌子上再放一个麦克风用起来也很麻烦。所以当我听说有人做了个hifi游戏耳机的时候。我是很有兴趣的 先上图看到这个外观我是有点抗拒的,这个1688头梁+碳纤维面板的韭菜味有点浓啊。。。 然后我看到了这个内部图“声学透镜” 感觉很像极致的slogic 啊?似乎走的都是增加反射延时来创造更好定位感,但是看了一眼官网,也不尽相同。拿到手再对比吧于是我就海淘了一台,耳机出来也有个一年了,最近好像产品有迭代,型号没换东西飘过来到手,第一眼我还是抗拒的。。长得实在是太游戏耳机了 机身是两个3。5插口加一个麦克风插口 左边2节3.5,右边4节3.5,可以做平衡线。。但是这个平衡线麦克风的适配就会有点麻烦了 戴上试一下,人造皮耳罩罩耳,有一点气密性,隔音还可以的 耳机倒是不重 300多g的样子,戴着也挺舒服。接下来当作hifi耳机来试试 。。。有点闷,低频有点多。。中频结象怎么那么头中。。。 当即我是觉得被割了。。。一直到我打开了声卡上的虚拟环绕。。。。 放一个爆论:这个耳机开了虚拟环绕后的声场,结象,临场感 是两万以内耳机最好的。 哪怕你就是打开Windows 自带的杜比耳机音效,也会让这个耳机的表现一下子接近,苹果空间音频的效果 再去官网看了看,原来这个牌子就是苹果之前的音频首席工程师跳出来做的。。 当即我试了试游戏的表现,说到声音效果,我觉得全境封锁2 和 更新后的2077可能是目前游戏混音的天花板了。这个耳机在搭配了创新声卡的虚拟环绕效果后,几乎可以让枪声,做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原来之前听感上觉得多余的低频,是给这个做准备的。 耳机我放着煲了一天,第二天拿去办公室和极致的银牌比一下让我比较意外的是,耳机似乎。。。煲开了???原来的闷糊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 声场滚圆的封闭声,事情似乎变得hifi了起来。。。 在和极致natural以及ndh20这两款封闭的比较中,最先能让人感受到的还是声场和临场感的区别。其他这两款耳机,首先对于杜比音效的变化,表现的远远没有vzr明显,声场的扩张感也要弱了很多。 极致的slogic 更多的是增加声音的临场感,对于结象的帮助并不大。 如果不开音效,只是当作一款普通封闭耳机来讲。它也是和极致银牌,有来有回。透明度虽不如,但是解析和密度是完全不输的。ndh20则是完全被。。比了下去。。 一定要吹毛求疵的话,它还是有些糊。。但是作为一款2000块的封闭,完全站得住脚。 更不要说它自带的麦克风拾音和指向性也非常好。。 回家后,我把它和我现在游戏的专用耳机adx5000 进行了对比,当然是在打开了虚拟环绕效果下的对比。。。 adx5000 引以为傲的声场表现。。居然还是输给了它(注意是打开了虚拟环绕) 低频的体感表现,也是vzr更为真实,定位感也是vzr更好。。。特别是声音的远近变化上 如果去听一些双轨录音的音源,它的表现更加让人吃惊。。比如这个f1赛车场的录音 [3D Binaural Audio] Ferrari F1 V8, V10 & V12 at Imola Circuit! - F2002, F92A, F2008 & More - YouTube 你可以用自己的耳机试一下,我的感觉是,几乎人像是到了那儿。。。 这个表现的差异我是非常意外的。。决定去官网看一下这个声学透镜到底是什么东西。。 40mm的特制单元,据说这个声学透镜可以让不同频率的声波消除抵达耳道的时间差,来模拟人耳真实听到声音的状态??说的也是有点模糊。。但是效果的确是非常惊人,这几乎接近我理解的,耳机纵向深度的极限了。。 和过去我所尝试过的奥迪兹的莫比乌斯和森海塞尔的之类的游戏耳机产品比较起来,vzr没有配备自己的驱动耳放和解码,它就是一个有着特殊声学处理的封闭耳机。追求最极致自然的声场和定位表现,而且在这一点上,它也超越了大部分的传统hifi耳机。。。 如果和vr的头戴设备结合在一起,能让人得到更好的沉浸感,说到底,空间音频才是未来。。vzr让我意识到。。如果不是追求音乐回放,hifi耳机在游戏和电影回放上,没有什么优势了。 以下是一些建议,使用这款耳机最好煲机24小时。。开声真的是很劝退 这款耳机对推力有一定需求,最好是用耳放驱动,我感觉驱动的要求和森海的660s1/s2系列相当,而尾巴或者电脑直插。。也不是不行,但是我感觉那样不如去买有声卡的游戏耳机 很推荐创新的x3/x4或者ae7/9来搭配,一来是驱动没有问题,二来创新的虚拟环绕我依然觉得是综合下来,最优解,有专门的芯片处理dsp运算,对于系统的资源占用也比较少。特别是sxfi...声息飞技术,简直是为这款耳机量身定做的 当然如果你已经有自己的解码和耳放在电脑前,你可以安装wavenx这个软件来实现虚拟环绕,或者创新的几款声卡也是可以spdif输出带有音效的pcm的,如果你的解码有专门的升频那对于这种虚拟环绕的效果是有增无减 一定要打开杜比音效,或者dts, wavenx之类的虚拟环绕试一下
旗舰hifi耳机打游戏居然输给了一个"游戏"耳机???vzr one登场 对于用hifi耳机打游戏这个事情我一直有着非常持久的热情和关注。。 但是其实实验到现在。。。还是没有一个非常完美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很多hifi耳机没办法贴modmic,桌子上再放一个麦克风用起来也很麻烦。所以当我听说有人做了个hifi游戏耳机的时候。我是很有兴趣的 先上图看到这个外观我是有点抗拒的,这个1688头梁+碳纤维面板的韭菜味有点浓啊。。。 然后我看到了这个内部图
收极致金牌master的羊皮耳罩 有没有人想出的,200+视成色 整机也收2500
出瑞士空气 weiss dac 205 咸鱼 天鹅绒绞索 超高性价比… 注意不能解 dsd 这个体积里,不可能有的细节和声场……
半平方hifi:纽曼ndh20,奥世声x60,极致natural折叠监听对比 半平方hifi是一个探究在最小空间里,考虑到便携移动性,空间利用率,预算性价比的情况下得到最佳聆听体验的简评系列。希望能为大家的办公室和差旅摸鱼体验提供一点思路 该系列不定期更新 办公桌上寸土寸金,如果你刚好也是一个习惯听音乐工作或者阅读的人,你就明白其实这是一个hifi系统使用率可以很高的场景。 我多年的折腾。。总结下来一个很重要的体会就是,再好的系统你没时间没心思听,也没有意义。相反使用率越高,你的系统性价比才最高。那么废话不多说了接下来聊一下这三幅耳机 ndh20,x60,natural 这三幅耳机有着很相似的设计理念,他们都是厂家宣称可以监听混音使用的生产力工具,也全部能折叠缩小体积便于携带,三者还都使用一样的2.5mm单边入线设计。 现在这里放总体结论,声音细项在文末 最终零售价性价比:natural》x60》ndh20 便携性:x60》natural》ndh20 佩戴舒适性:x60》ndh20》natural 外壳配件工艺水准:ndh20》natural》x60 易驱动性:x60》natural》ndh20 隔音漏音:x60》natural》ndh20 外观设计:ndh20>natural>x60 作为hifi耳机来说,这三幅耳机声音的取向差异很大,以下的评测均使用单端的niuniu audio partita evo耳放来作为基准驱动条件 作为森海副牌的纽曼ndh20 可以理解为是一个660s2的封闭版本,频段的重点分布几乎是一致的,区别是转移了一部分中频的响应去低频,这也是封闭式耳机的常见特性。其余的解析,声场等也几乎一致,对于爱好古典录音和森海6系列声音的人群,这款全铝的耳机虽然是国产。。但质感上很是可靠,我预计也很耐用。这款耳机相对另外两者的最佳表现在中频,这个中频就是森海6系列的中频,饱满,密度出色,伴有足够的泛音。聆听人声还是古典都很出色。一定要用hifi规矩里的话来说,这幅耳机的声音就是。。中正,如果你对6系列偏爱有加,那么办公室用这幅耳机很合适 这款耳机也是三款中唯一机内平衡接线的耳机,虽然如此但市面上你是找不到能直接用的4节2.5 trrs的,好在黑色版的原线就是内部平衡的,你只需要改个头就能直接用了。110欧姆也的确是需要一个有一定推力的耳放才能让回放表现完全舒展开来。。除此之外ndh20佩戴隔音也很不错,需要注意的是头梁设计的略微挑头,如果你头顶比较尖。。那可能一个小时后,头顶会有点不适,最好是购买6系列的头梁件自己替换一下。 奥世声是akg元老在三星的收购后离职在维也纳另起炉灶的新品牌,今年还会推出旗舰的开放式大耳 作曲家 值得关注。这款x60可以说是易推头戴的典范,声音透明空灵,有着三幅耳机中最宽的横向声场和最好的结象表现,整体的曲线也最v型。x60的佩戴也是最舒适的,其余两者都是压耳式,但它是罩耳式,完全覆盖整个耳朵,因此隔音和漏音的表现也是最好的。但是你得记得隔段时间拿下来让耳朵透透气,对于这幅耳机唯一的遗憾就是更好的驱动力也不会提高它的上线,略薄的密度让它回放除了小编制和女声外其他音乐时总是缺了那么一点意思,如果你对中高频比较敏感而驱动条件又次佳的话,这款耳机会有齿音和略微的刺耳。但是如果只想要搭配一个小尾巴,这款奥地利制造的耳机是三者中最合适的选择,25欧姆的阻抗其实搭配ipad之类的设备表现也不错。 极致的natural是一款已经停产了的耳机,似乎最近这个金银铜系列代理都在抛售。因为金牌要出更便宜的二代,银牌铜牌则被其他型号取代。这款耳机对于声音的呈现,得益于slogic设计,与上面两者很不同。。。如果你的听觉认知习惯能接受的话,natural 其实是最有沉浸感和舞台感的选择,它的声音透明但是没有侵略性,因为你听到的大部分都是经由slogic 鳍片反射后的非直达声,因此银牌给我的第一感觉是纵深感很好,声音的形体感也很好。但是听久了我发现,这个系统并不是兼容所有的录音的,如果你的音源混音的时候没有充分的把空间回响考虑进去,那么听起来,就会有一些不自然。。类似于立体声宽度被拉大的感觉。这款耳机的声音有些类似歌德系列的桶音,对于喜欢的人来说就是鲜活感,对于不喜欢的人来说,则是怎么听怎么怪。。。非常不建议盲狙 natural对于驱动力的要求某种意义上和 ndh20是一样的,如果你的前端不能提供足够的控制力,那么声音会有密度上的问题。而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佩戴,真的有点夹头,虽然隔音也不错,但是这个佩戴我觉得很多人是受不了的。。。但是如果你偏爱这种风格化很明显的声音,natural是很好的选择。 声音的具体评价如下 声场横向:x60》ndh20》natural 声场纵向:ndh20》natural》x60 密度:ndh20》natural》x60 动态:natural》ndh20》x60 透明度:x60=ndh20》natural 解析:ndh20=x60》natural
半平方hifi:纽曼ndh20,奥世声x60,极致natural折叠监听对比 半平方hifi是一个探究在最小空间里,考虑到便携移动性,空间利用率,预算性价比的情况下得到最佳聆听体验的简评系列。希望能为大家的办公室和差旅摸鱼体验提供一点思路 该系列不定期更新 办公桌上寸土寸金,如果你刚好也是一个习惯听音乐工作或者阅读的人,你就明白其实这是一个hifi系统使用率可以很高的场景。 我多年的折腾。。总结下来一个很重要的体会就是,再好的系统你没时间没心思听,也没有意义。相反使用率越高,你的系统性价比才最高。那么废话不多说了接下来聊一下这三幅耳机 ndh20,x60,natural 这三幅耳机有着很相似的设计理念,他们都是厂家宣称可以监听混音使用的生产力工具,也全部能折叠缩小体积便于携带,三者还都使用一样的2.5mm单边入线设计。 现在这里放总体结论,声音细项在文末 最终零售价性价比:natural》x60》ndh20 便携性:x60》natural》ndh20 佩戴舒适性:x60》ndh20》natural 外壳配件工艺水准:ndh20》natural》x60 易驱动性:x60》natural》ndh20 隔音漏音:x60》natural》ndh20 外观设计:ndh20>natural>x60 作为hifi耳机来说,这三幅耳机声音的取向差异很大,以下的评测均使用单端的niuniu audio partita evo耳放来作为基准驱动条件 作为森海副牌的纽曼ndh20 可以理解为是一个660s2的封闭版本,频段的重点分布几乎是一致的,区别是转移了一部分中频的响应去低频,这也是封闭式耳机的常见特性。其余的解析,声场等也几乎一致,对于爱好古典录音和森海6系列声音的人群,这款全铝的耳机虽然是国产。。但质感上很是可靠,我预计也很耐用。这款耳机相对另外两者的最佳表现在中频,这个中频就是森海6系列的中频,饱满,密度出色,伴有足够的泛音。聆听人声还是古典都很出色。一定要用hifi规矩里的话来说,这幅耳机的声音就是。。中正,如果你对6系列偏爱有加,那么办公室用这幅耳机很合适 这款耳机也是三款中唯一机内平衡接线的耳机,虽然如此但市面上你是找不到能直接用的4节2.5 trrs的,好在黑色版的原线就是内部平衡的,你只需要改个头就能直接用了。110欧姆也的确是需要一个有一定推力的耳放才能让回放表现完全舒展开来。。除此之外ndh20佩戴隔音也很不错,需要注意的是头梁设计的略微挑头,如果你头顶比较尖。。那可能一个小时后,头顶会有点不适,最好是购买6系列的头梁件自己替换一下。 奥世声是akg元老在三星的收购后离职在维也纳另起炉灶的新品牌,今年还会推出旗舰的开放式大耳 作曲家 值得关注。这款x60可以说是易推头戴的典范,声音透明空灵,有着三幅耳机中最宽的横向声场和最好的结象表现,整体的曲线也最v型。x60的佩戴也是最舒适的,其余两者都是压耳式,但它是罩耳式,完全覆盖整个耳朵,因此隔音和漏音的表现也是最好的。但是你得记得隔段时间拿下来让耳朵透透气,对于这幅耳机唯一的遗憾就是更好的驱动力也不会提高它的上线,略薄的密度让它回放除了小编制和女声外其他音乐时总是缺了那么一点意思,如果你对中高频比较敏感而驱动条件又次佳的话,这款耳机会有齿音和略微的刺耳。但是如果只想要搭配一个小尾巴,这款奥地利制造的耳机是三者中最合适的选择,25欧姆的阻抗其实搭配ipad之类的设备表现也不错。 极致的natural是一款已经停产了的耳机,似乎最近这个金银铜系列代理都在抛售。因为金牌要出更便宜的二代,银牌铜牌则被其他型号取代。这款耳机对于声音的呈现,得益于slogic设计,与上面两者很不同。。。如果你的听觉认知习惯能接受的话,natural 其实是最有沉浸感和舞台感的选择,它的声音透明但是没有侵略性,因为你听到的大部分都是经由slogic 鳍片反射后的非直达声,因此银牌给我的第一感觉是纵深感很好,声音的形体感也很好。但是听久了我发现,这个系统并不是兼容所有的录音的,如果你的音源混音的时候没有充分的把空间回响考虑进去,那么听起来,就会有一些不自然。。类似于立体声宽度被拉大的感觉。这款耳机的声音有些类似歌德系列的桶音,对于喜欢的人来说就是鲜活感,对于不喜欢的人来说,则是怎么听怎么怪。。。非常不建议盲狙 natural对于驱动力的要求某种意义上和 ndh20是一样的,如果你的前端不能提供足够的控制力,那么声音会有密度上的问题。而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佩戴,真的有点夹头,虽然隔音也不错,但是这个佩戴我觉得很多人是受不了的。。。但是如果你偏爱这种风格化很明显的声音,natural是很好的选择。 声音的具体评价如下 声场横向:x60》ndh20》natural 声场纵向:ndh20》natural》x60 密度:ndh20》natural》x60 动态:natural》ndh20》x60 透明度:x60=ndh20》natural 解析:ndh20=x60》natural
半平方hifi:你用过隔音最好的大耳是啥? 办公室用耳机,隔音肯定是第一考虑,封闭式耳机的选择又没有那么多 就属于完全不会漏音那种。。开多响都没事的 我先来抛砖引玉 纽曼的ndh20 基本看作是660s2的封闭版,但是声场小一些 基本上不漏音,但是原配耳罩是海绵的所以换成皮耳罩会更好一些 奥世声 x60 非常隔音。。基本上到了主动降噪的级别,但是声音的密度比较一般,中高频很透明 th900 说实话看起来很隔音。。但其实漏音还是比较多的。声音就不提了大家多少都听过
出一套niuniu的便携平衡台放eroica evo 如题,升级了一个月吧,换了更大的台放就吃灰了... eroica evo 是全平衡的耳机放大器,也可以当作前级使用(附送转接线) 独立电池使用大约有30小时的续航,配合线电可以实现更大压摆和推力 外壳有点痕迹,内部是全新的eroica evo 结构 不是老版的eorica 电池循环不到5次,线电也是新版的lps50 所以价格就不议了,也不单出 7k包顺丰,爽快的送一对信号线 另一套partita evo 也在出
收一个森海hd630的原装耳机包 有没有哪位用不上这个耳机包的。。。。
这一代说实话比较失望的。。。 全面COD化。。。 优点是手感变好了,画面也有进步 缺点是 技能大部分都鸡肋,等级和经济系统自循环失败 一切都用等级和挑战锁起来,几乎和一代一个模式了,强迫你用钱换代币,代币换不能改的皮肤枪。。去升级 配件的数值也是可有可无的,改枪除了外观和弹夹容量几乎没区别。 一代的枪械多样性都比3代多。。 当然了这些制作组自己也有数,128的售价也没什么好多讲。
2023年度超值的反脑放瑞士空气--weiss dac205/204 weiss这个牌子不用介绍了吧。。大名鼎鼎的进口瑞士空气 可能他们的界面int204的知名度更高一点 为什么叫瑞士空气呢。。因为比起现在流行的机壳内塞满的脑放阵列机。。。 请看目前当红信号 dac502 mk2 内部10万块买个这个想必脑放是真的开不起来,当然也可以9万块买dac501 mk21万块的差价在哪里呢?? 真的就是壳子大小还有空气含量了。 很多人误以为502 背后多了一个xlr耳机口是有平衡耳放 其实不是的,那个也是单端接出来的,你可以仔细看这两个内部图。真正的区别只是 多了一条连接线。 还不信的可以具体看 weiss 本人的采访 “WP Is the headphone amplifier's circuit a symmetrical one starting from the DAC? DW In fact, the 4-pin XLR output does not serve a balanced signal. It is exactly the same signal as from RCA output but with a separate ground. WP I can see only one D/A chip on the PCB, but company materials mention two converters per channel… DW Yes, DAC502 features only one D/A chip. It is an 8-channel D/A Converter though, so there are two converter channels per each of four channels. We use two converter per chanel to improve signal to noise ratio.” 顺带一提 除了 weiss的旗舰解码helios(15万),其他产品都是单端的,解码也是两通道的,输出有平衡没错,但那是信号转换的。 好了在聊完瑞士空气后,进入正题来讲讲为什么dac205 可能是年度最有性价比的瑞士空气 在dac501 502 升级了mk2 变成了4声道解码之后, weiss 一下子多出了很多 dac301 双声道的解码板存货。可能是weiss亚洲市场负责人的天才想法,为什么不用这些还搭载着一片9018的边角料来做一个便宜的产品割韭菜呢! 于是 dac204/205 应运而生。dac204 就是 301解码板加上usb204(就是int204) usb界面的一体解码。 3700美元 国内1万五dac205呢。。。。就是解码板加了spdif输入部分 3000美元 国内1万二 我考虑了一下,卖了一台 205 因为完全用不上usb 收到之后放在了办公室,和某audio的电池耳放尺寸叠放很合适。接下来讲讲声音,204/205以下统称 20x 有着非常透明,细腻的音色,空间感也是绝佳。。属于chord qutest和hugo2之流 再怎么努力也追不上的级别。我个人认为解码的水准超越了hugott2,特别是在密度和时域的精准性上。。。 而这一切weiss 没用什么黑科技。。甚至src还有pll 用的都是9018内部自带的算法。。。产品介绍无聊的像是专业机,完全没有hifi的各种套路。 除了电源。。原配的开关电源下,说实话优势还没那么明显。但是一旦换一个好点的线电后,细节的表现力,背景的黑域感要强了很多。。 当然你也可以花一万购买官方的psu 来继续增加瑞士空气的比重 [img pic_type=1 width=560 height=560]https://www.iglooaudio.co.uk/user/products/large/weiss_psu101_external_power_suppy_silver_front[2].jpg[/img] 所以瑞士空气都卷成了这样。。。这个行业是不是要完蛋了呢》? 顺带提一下weiss 为什么决定要把dac501/502升级到4声道 因为空间音频才是未来啊!官方还发布了白皮书,说明会支持除了4声道设置外,开放耳机加音箱的输出模式(kk/mysphere),两声道箱子的4路分频等等
03us 在 win11 上究竟用什么驱动啊 如题。。。能不能给个下载链接。。。。
海贝R3ii 二代 先行体验评测 机器到手里也差不多3天了(抽奖拿到的试听。。),作为办公室hifi流派的长期鼓吹者,我觉得这款入门级别的播放器有着一些场景和使用上的优势 一句话概括:R3ii 完全可以代替同价位的蓝牙耳放了 目前机器内部的配置官方还没有明确的表态,只有模糊的猜测可能是双9219c的dac配置,售价预计8xx~9xx外观上比起r3pro 屏幕大小和分辨率没有变,右侧有一个显示采样率的侧灯 音量旋钮的回归,手感上有段落也有阻尼 tf卡槽移去了机器的左侧,增加了防尘罩 平衡接口由原来的2.5替换成了更为常用的4.4 用了三天r3ii后我发现,我好像完全不需要使用蓝牙了 因为hiby os 经历了迭代 它的 dlna 与 airplay 功能非常的成熟 你可以手机开一个热点,让r3ii连接后,直接推送网易云或者qq音乐给他播放 这种推送是无损的,而蓝牙无论如何都是有损压缩的链接很稳定,几乎没有断联或者操作失灵的情况。这种模式下r3ii等于是一个网桥,你的手机则是数播 搭配hiby音乐也可以串流手机本地的文件,所以大部分时候你和r3ii的交互只是用这个旋钮调节音量,其余时候你不需要把它拿出口袋。 音质上来讲,串流模式是要明显好于它自己的蓝牙模式的。唯一的遗憾是,只有部分的播放软件支持这种推送播放,虽然选择很多。但是像spotify和tidal这一类的流媒体则需要客户端来实现播放,这方面hiby os加入了tidal 和qobuz的客户端,却迟迟没有加入占据全球30%流媒体市场的spotify客户端,让人不知道其中的原因。。要知道spotify的手表端都是能本地缓存音乐的。可以说是对小屏幕安卓生态支持得最好的播放软件了。 r3ii的3.5 与4.4口在音色上没有区别,只有推力和素质上的区别。4.4口经过测试在高增益下,驱动便携的大耳机是基本没有问题的,也意味着它可以应付大部分的动圈和平头了。4.4下,r3ii声音有一定的透明感,横向的框架大于纵向,音色相对中性,但是在客观的素质上,我个人认为r3pros 有着更多的优势,但是推力上 r3ii 4.4更大一些 整体的耳机口音色是中性透明的,在中频处偏暖 因为我的使用场景里,比较少直接用它的耳机输出,所以就不过多的讲了。 我使用的比较多的一个场景,是在办公室连接耳放来使用在连接耳放后,我把r3ii和海贝前段时间的新品r6pro2 进行比较。r3ii 的3.5 有因为着较低的电平输出,表现距离 r6pro2 差别有些大,不知道之后是否会通过固件修改。 连接4.4 的平衡耳放下,两者的差距则进一步的缩小了,甚至可以说更多的是风格上的区别,以及r6p2固有的一些声音密度上的优势。声音整体的框架,差别其实不大。 但如果要说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当使用r3ii和 r6p2 作为转盘同轴spdif 输出给解码来比较的情况下 两者居然没有什么差别。。。。我进行了很仔细的ab,也很难体会出太大的区别,甚至某种错觉下我会觉得r3ii的声音更为干净一些 和R6p2一样,r3ii 内置了mseb,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来尝试EQ,而且这个是能通过数字输出的 结论 R3ii 的电量大约在10个小时左右,但是充电较慢,需要一个小时左右从10%到100% 经过了几天的使用和测试,我觉得r3ii很适合作为伴侣机来使用。你完全可以从出门就插上耳机,到了办公室插上耳放/解码,来得到一个完全不间断的播放体验。同时可以用它来作为存储介质管理你日常的音乐文件。就其本身的耳机驱动能力来说,也至少持平了同价位内的诸多蓝牙耳放。在有着连接性优势的情况下,如果你已经有了一个系统,想要找一个连接这个系统的通勤音源,r3ii是和好的选择。
海贝r3ii 二代 体验评测 机器到手里也差不多3天了,作为办公室hifi的推崇者,我觉得这款入门级别的播放器有着一些场景和使用上的优势 完全可以代替同价位的蓝牙耳放了 目前机器内部的配置官方还没有明确的表态,只有模糊的猜测可能是双9219c的dac配置外观上比起r3pro 屏幕大小和分辨率没有变,右侧有一个显示采样率的侧灯 音量旋钮的回归,有段落也有阻尼 tf卡槽移去了机器的左侧,增加了防尘罩 平衡接口由原来的2.5替换成了更为常用的4.4 用了三天r3ii后我发现,我好像完全不需要使用蓝牙了 hiby os 经历了迭代 它的 dlna 与 airplay 功能非常的成熟 你可以手机开一个热点,让r3ii连接后,直接推送网易云或者qq音乐给他使用链接很稳定,几乎没有断联或者操作失灵的情况。这种模式下r3ii等于是一个网桥,你的手机则是数播 搭配hiby音乐也可以串流手机本地的文件,所以大部分时候你和r3ii的交互只是用这个旋钮调节音量,其余时候你不需要把它拿出口袋。 音质上来讲,串流模式是要明显好于它自己的蓝牙模式的。唯一的遗憾是,只有部分的播放软件支持这种推送播放,虽然选择很多。但是像spotify和tidal这一类的流媒体则需要客户端来实现播放,这方面hiby os加入了tidal 和qobuz的客户端,却迟迟没有加入占据全球30%流媒体市场的spotify客户端,让人不知道其中的原因。。要知道spotify的手表端都是能本地缓存音乐的。可以说是对小屏幕安卓生态支持得最好的播放软件了。 r3ii的3.5 与4.4口在音色上没有区别,只有推力和素质上的区别。4.4口经过测试在高增益下,驱动便携的大耳机是基本没有问题的,也意味着它可以应付大部分的动圈和平头了。4.4下,r3ii声音有一定的透明感,横向的框架大于纵向,音色相对中性,但是在客观的素质上,我个人认为r3pros 有着更多的优势,但是推力上 r3ii 4.4更大一些 因为我的使用场景里,比较少直接用它的耳机输出,所以就不过多的讲了。 我使用的比较多的一个场景,是在办公室连接耳放来使用在连接耳放后,我把r3ii和海贝前段时间的新品r6pro2 进行比较。r3ii 的3.5 有因为着较低的电平输出,表现距离 r6pro2 差别有些大不知道之后是否会通过固件修改。 连接4.4 的平衡耳放下,两者的差距则进一步的缩小了,甚至可以说更多的是风格上的区别,以及r6p2固有的一些密度上的优势。声音整体的框架,差别其实不大。 但如果要说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当使用r3ii和 r6p2 作为转盘同轴spdif 输出给解码来比较的情况下。 两者居然没有什么差别。。。。我进行了很仔细的ab,也很难体会出太大的区别,甚至某种错觉下我会觉得r3ii的声音更为干净一些 结论 经过了几天的使用和测试,我觉得r3ii很适合作为伴侣机来使用。你完全可以从出门就插上耳机,到了办公室插上耳放/解码,来得到一个完全不间断的播放体验。同时可以用它来作为存储介质管理你日常的音乐文件。就其本身的耳机驱动能力来说,也至少持平了同价位内的诸多蓝牙耳放。
出 换线 马提尼 pro 平头 线是 dita xlr 的原线 油浸线,3.5,2.5,4.4头 不会绿换线是为了提升氛围和中频密度也的确达到了效果改装线材也是知名师傅做的,花了很大的劲奈何这耳机……佩戴实在是…不太舒服,我耳朵小一个小时就是极限了看看有没有有缘人吧,原线4.4也在2800包顺丰…就不议价了 箱说全[图片]
technics az80 tws 对比 final ze8000 这两款tws的价格区间几乎一致,也都属于旗舰,在我个人趣味上有比较的价值 不过这两款tws在使用场景和周边前端上有很大的区别 先说周边前端的区别 final 的ze8000 在非snapdragon sound的cpu环境下如果不开启aptx hd,你是很难分辨所谓8k sound 开启和关闭的区别的,这点也影响了这款耳机在苹果端和老的安卓手机以及三星手机下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初期大量差评和抛售的原因 az80 则是完全不支持aptx,如果你的手机不支持ldac那么几乎只能用sbc最基本的编码,听感上会有密度的缺陷 具体再来说说使用场景 降噪 ze8000的降噪基本上是一个摆设,除了规律的噪音外对其他频谱的噪音没有滤除效果。 az80的降噪则是达到了非常实用的程度,无论是对风噪的抑制还是人群嘈杂声的抑制都效果出色。 az80的通话质量很好,app内还集成了话筒灵敏度的调整,通话体验非常的好 ze8000的麦克风则有时会出现拾音过轻的情况,需要调整佩戴,猜想原因在于话筒位于长杆的底部 佩戴与操作 ze8000在佩戴上使用了非常规的专用耳套,尽管舒适度和密闭性不错,但是直接堵死了想通过换耳套调音的用户。 az80的佩戴非常的舒适,自带的APP还提供耳套匹配度的声学测量,这个功能很实用,测量的结果和听感基本上是一致的。 两款tws的app制作都普通,功能性和ota速度都差不多。区别是az80的固件是在线更新,ze8000的则是随app更新 在操作上两款耳机的操作模式和指令都几乎一致,但是az80的触摸感应要灵敏得多,不会出现在ze8000上每次都需要寻找触摸点的尴尬情况。 声音表现 在同一手机端使用aptxhd 与ldac 连接两款tws 并且在开启了停用绝对音量后很快会发现 和fw1000t一样ze8000提供了模拟音量的调节,也能够达到比az80更大的响度,az80的最大响度相当于ze8000的80%音量 这点在一些低电平的古典录音上会形成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对于习惯了大音量听音的用户 声音表现上,az80有着更好的透明度,和解像层次感 而ze8000则有着绝对密度和声场大小的优势,值得一提的是ze8000是目前唯一使用ab类放大的tws,也是导致了它体积较大的直接原因。很多人觉得ze8000不如ze3000,我个人认为这两款耳机的声音取向很不同,ze3000有着更好的透明度,某种程度上与az80的声音有些许相似。但是ze8000在素质,特别是密度上,做到了它价位以下无出其右的程度。 声音风格上,如果给az80更换时下流行的铜管套,能得到一个很细腻顺滑的中高频,适合器乐的回放,原套下声音更为宽松耐听一点 ze8000在表现人声和中频上有着大密度的优势,有极佳的听感 两款tws 在低频表现上接近,但是ze8000的氛围中低频量感更多 如果再同fw1000t做对比的话,ze8000在通话和降噪水平上是几乎一致的。。。都有着欠佳的表现 但是两者的相对客观素质都要强过az80 所以如果你日常中很依赖使用tws来通话和通勤,那么az80是三者中最好的选择,极佳的佩戴和降噪加上不俗的透明度属于使用一整天也不会疲劳的tws 如果你听人声比较多,而且恰巧最近换了888之类cpu的手机那么ze8000可以给你一个近乎中端播放器的表现体验 如果想要一个性价比最高的tws,那还是看看fw1000t吧
pwnage stormbreaker 吐槽… 用了一个礼拜了吧…… 5个按键的手感真的是拉垮,侧键硬,滚轮中垮,左右键拖泥带水。全换欧姆龙红点后还能接受,滚轮中键目前找不到替换微动 不过话说回来…轻也是真的轻,和 final mouse 一个流水线出来的…手感也还行 最大的槽点是没有dpi 切换按钮,虽然官方自作聪明的做了一个3键长按3秒切换,但是一共8档 dpi ,用这个切法每次要半分钟…… 那只能用驱动面板来换 dpi ,但是这个驱动面板是没有切换 dpi 按钮的,你只能点击修改 dpi 的数据框来切换,及其的愚蠢…… 一千四的售价,换来这么一个体验,只能说是非常不值……估计再过半年,半价厂货就会满大街了。
technics az80 tws 对比 final ze8000 这两款tws的价格区间几乎一致,有比较的价值 不过这两款tws在使用场景和周边前端上有很大的区别 先说周边前端的区别 final 的ze8000 在非snapdragon sound的cpu环境下如果不开启aptx hd,你是很难分辨所谓8k sound 开启和关闭的区别的,这点也影响了这款耳机在苹果端和老的安卓手机以及三星手机下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初期大量差评和抛售的原因 az80 则是完全不支持aptx,如果你的手机不支持ldac那么几乎只能用sbc最基本的编码,听感上会有密度的缺陷 具体再来说说使用场景 降噪 ze8000的降噪基本上是一个摆设,除了规律的噪音外对其他频谱的噪音没有滤除效果。 az80的降噪则是达到了非常实用的程度,无论是对风噪的抑制还是人群嘈杂声的抑制都效果出色。 az80的通话质量很好,app内还集成了话筒灵敏度的调整,通话体验非常的好 佩戴与操作 ze8000在佩戴上使用了非常规的专用耳套,尽管舒适度和密闭性不错,但是直接堵死了想通过换耳套调音的用户。 az80的佩戴非常的舒适,自带的APP还提供耳套匹配度的声学测量,这个功能很实用,测量的结果和听感基本上是一致的。 ze8000的麦克风则有时会出现拾音过轻的情况,需要调整佩戴,猜想原因在于话筒位于长杆的底部 在操作上两款耳机的操作模式和指令都几乎一致,但是az80的触摸感应要灵敏得多,不会出现在ze8000上每次都需要寻找触摸点的尴尬情况。 声音表现 在同一手机端使用aptxhd 与ldac 连接两款tws 并且在开启了停用绝对音量后很快会发现 和fw1000t一样ze8000提供了模拟音量的调节,也能够达到比az80更大的响度,az80的最大响度相当于ze8000的80%音量 这点在一些低电平的古典录音上会形成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对于习惯了大音量听音的用户 声音表现上,az80有着更好的透明度,和解像层次感 而ze8000则有着绝对密度和声场大小的优势,值得一提的是ze8000是目前唯一使用ab类放大的tws,也是导致了它体积较大的直接原因。 声音风格上,如果给az80更换时下流行的铜管套,能得到一个很细腻顺滑的中高频,适合器乐的回放 ze8000在表现人声和中频上有着大密度的优势,有极佳的听感 两款tws 在低频表现上接近,但是ze8000的氛围中低频量感更多 如果再同fw1000t做对比的话,ze8000在通话和降噪水平上是几乎一致的。。。都有着欠佳的表现 但是两者的相对客观素质都要强过az80 所以如果你日常中很依赖使用tws来通话和通勤,那么az80是三者中最好的选择,极佳的佩戴和降噪加上不俗的透明度属于使用一整天也不会疲劳的tws 如果你听人声比较多,而且恰巧最近换了888之类cpu的手机那么ze8000可以给你一个近乎中端播放器的表现体验 如果想要一个性价比最高的tws,那还是看看fw1000t吧
弱水martini pro 简评 买这幅平头纯粹是看产品名字的挺有意思的,马提尼这款葡萄酒季的加强酒不管是做鸡尾酒还是纯喝,尝起来是有种醇厚感的,取决于版本也是可以很烈口的。简单来说是一种旧世界风情的味道 我手里也没啥平头,听得也不多,能与之对比的只有换了线的飞傲 ff5 和 ripples 拿到耳机拆开这个做工还是可以的,佩戴略微有点重…我是戴得一般如果走起来估计是会很容易掉的。 刚开声我艹…这是对单元素质多自信啊,中高频那么亮…不过没有齿音,中频略有压缩感但是也不过分。氛围低频还行 插着播放器放了3天三夜再插上耳放听,声音的个性开始展现出来了。最大的特点 马提尼 pro 的中高频是嘹亮的,戴上海绵套依然是…嘹亮的…但是只要你受得了,那听铜管类乐器就是极其好的。中频的距离略远但是全频的透明度不错,结象也基本都在头外。总体声音很细腻,比较适合爵士和室内乐,不太适合交响… 这种嘹亮的特性结合略有朦胧感的中频和透明清澈的整体声音,名副其实的醇厚古早感…甚至还特别适合一些不太好的早期录音,掩盖了不少瑕疵。 上台试了一下,声场和密度是更好,但是便携耳放其实驱动的差不多了,差价十几倍的系统也没能让这个塞子脱胎换骨,只能说这个塞子就是卖这么一个审美,结合单元特性做出了一个相对也很清澈透明的声音在听感上我觉得很不错。如果你主要听爵士那甚至是可以直接到头的
新世纪内卷战士海贝初号机 r6pro2 简评 这个紫色真的很像 初号机啊!…谁来做个Eva 背膜 这个配置再加上4左右的售价真是卷到了各种淘宝杂牌都要活不下去了的地步 操作上,没有音量滚轮还挺不方便的,如果你用了自带的皮套…那更是难受 那么声音怎么样呢?? 自带的耳放刚开声真是刺激又硬糊,像打了鸡血……很努力突出一个信息量和密度,声场也是可以的,但是听感是完全打不过隔壁 m15s 的…何况人家还能插 DC 但是接耳放声音一下子就很可圈可点了,透明细腻,还可以用 mseb 自己调调音。可以说是这个价位里作为 lo 音源听流媒体很好的选择了。 作为卖点的甲类甲乙类的放大区别我是没怎么听出来…凯音送的方案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声音稳定下来后整体的表现比 n62 全家都要好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自带的耳放依然有着声音粗硬的问题 那这个机器最大的用处我觉得就是接耳放,比如ak不是刚好出了一个 pa10 … 凑一起办公室用那是非常够用了 解码的风格突出一个透明和信息量,我搭配 niuniu 耳放推便携大耳得到了一个非常细腻透明的声音 这个机器的操作还是有点卡…也有点奇怪 bug ,续航大概在lo 输出连续播放 六个小时左右吧
鸡头中的鸡头双4499 cary dms800 网播解码 简评 Cary 发布这台旗舰也超过一年多了,全互联网无论语种几乎无人讨论。本人歪打正着买了这台机器,决定简单谈一谈 Cary 这个品牌凭借做了不如不做的工业设计,一直力争做大厂中的外观垫底。但是内部线路和外壳用料可以说是非常实在,dms800是之前稍微还有人知道的 dms700的进阶版。在4499用一片少一片的现在,舍弃单4499的 dms700库存转去生产双4499的 dms800可见他们的机器是滞销到了…用不完4499的地步。 那我为什么要买这么一台外观丑陋的机器呢………? 答案很简单,贫穷 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我卖掉了金嗓子750和 sds 之后陷入了对于音源解码的迷茫期。到底是要素质还是要听感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了。再加上台机玄学之多…从避震到电源线,影响脑放和声音的变量实在是太多。遂决定一定要实地听,绝对不再盲狙了。 于是走访上海多家音响店,听了 n01xd, 巴托克,达萧等机器,…其中巴托克的平庸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正听来听去只想打哈欠。去年某天下午也是在一家音响店里,听过了十几万的什么 CD 机后,我看到了架子上不起眼的 dms800,连上 WiFi 用 Spotify 直接投放刚才 CD 机的同曲。hmmmmmmm 结象一下子变深了,其他倒是大差不差,但是这个纵深的体现让我一下子好像从电子阳痿中恢复了一点点。遂声东击西问价,最后把机器搬回了家。 dms800为什么说在我看来是鸡头中的鸡头呢……? 因为它该有的高级音源功能,都有…… 从时钟重整到升频,dcs之流的卖点它都有…还有 mqa 全展开。它唯一没有的就是 USB 输入 其次 声音的密度 声场的纵深 非常优秀 自带的脚钉也是第一次让我听出了避震对音源造成的变化 除去它丑陋的外观和简陋的 app …其实挑不出什么毛病。而售价更是…相比其他这个档次的音源解码要便宜得多 所以如果你无所谓这些的话,这台机器其实是还不错的选择…
hd660s2换耳罩评测 zmf 给hd6系列的出了三款耳罩,各自有不同调音。 我测试了其中的两款,在660s2上形成了两种不太一样趋向的声音。打孔羊皮耳罩相对于原耳罩,拉宽了声场同时也增加了低频,听起来像是穷人版的 atrium... 打孔翻毛皮的耳罩提高了结象和声音的清晰度,但是削弱了一部分的中频,让耳机变得更适合表达器乐 这两款耳罩的舒适度耐用度都还不错的,很适合替换6系列的原始耳罩…
简单说下 hd660s2 包装简陋得令人发指,大概是为了环保吧… 解析是比6系列全家好一点,瞬态基本上跟上时代了 声场不大层次感还行,有一点纵向但还是横向更大 中频和660s没啥差别,比650薄,密度类似 低音加成没听出来,量感是差不多的 中高频比6系列透明一点,但整体算不上透明 人声区很容易有齿音 总体来说目前的价格是没有性价比可言的………
ZMF 新旗舰 caldera 评测以及一些废话 已经数不清是第几次自己对自己讲,买了这个就退烧不搞了。。。 这次同样是抱着这样的决心盲狙购入了caldera,凭的是headfi上几百页的讨论在一个下午读完的头晕目眩给予的勇气。¥##真的不再买了! 耳机到了,开箱没什么好多讲的,两条线两种耳罩,一个耳机,木工不算特别漂亮,耳机也有接近500g真的不算轻。 戴上播起熟悉的几首音乐 哦 解析不错,声场不算特别大但随录音收缩自如。 嗯 中高频很有特色,泛音表达的很不错。 声音很有感染力,除了低频几乎听不出来是个平板耳机。 嚯 个别女声的录音,非常真实,能体会到“情感” 加上舒适度不错的佩戴,这款耳机在2~3w这个价位站得住脚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要问一问自己,对于耳机回放音频的执着究竟扎根在哪里。 就我个人来说,原本以为自己追求的是素质,是声场是透明度。但随着我决定把adx5000出掉,又出掉了awkt,发现自己对于耳机的执着好像并不是这些可以被中低价位的音箱轻易打败的东西。聆听耳机和聆听音箱对我来说体验差别很大的地方在于,耳机可以更好的获得一个私密感,也不那么依赖环境。尽管耳机投射出来的声场其实是虚拟而不真实的,但正是这么一片海市蜃楼一样的不存在的空间,和它带着各种染色投射出来的情感是我一直在耳机聆听中追求的 我曾听过也拥有过一些平板耳机,无论素质的高低,都让我有一种缺乏真实感的声音问题。如果要把caldera和这些耳机去做比较,它声场解析比不过hek系列,顺滑也比不过d8k系列,空间感也比不过stealth之流,密度上也略逊色于thor。但是在这些耳机上聆听音乐的体验更像是在“看”而不是听,很容易就被某一样技术性的优势吸引住了,但最后注意力早已经离开了音乐本身。有的人听音乐是为了离人远一些,有的人听音乐是为了离人近一些。我两种心情时而都有之,我发现caldera也同时拥有和满足这两种特质。它精明的把技术性展现在我听的音乐种类最有灵韵的频段。让栩栩如生的声音先击中你的情感,再让你回过神来去体会声音的hifi属性。这就是这支耳机如何做到在平板中最像动圈的感染力。 “你终于闪耀着了吗,我旅途的终点” 这是我在聆听了caldera几天后的感受,它的技术性的确和其他的平板有些许的差距,但是这根本不重要,那一点素质和声场,在真正在乎音乐而不是设备的人耳中是不重要的。ZMF之前还推出了一款也很特别的耳机,名叫artium。与之相比caldera的声音像是日出和日落的差别。caldera能量感和解析要优异很多,但artium有着独到的宽松和对录音的宽容,是一款连续聆听一整天也不会疲劳的耳机,同时它又有着歌德式的动人中频,杂食的同时还兼顾了一定的hifi性。 这两只耳机代表着两种“退烧”的态度,第一种态度是我什么都要一点,hifi性和审美性我两者皆要,取一个平衡点,这就是caldera。另一种则更加的唯美主义,我不在乎什么hifi性,只要声音够美够浪漫就行了,这就是artium。 好了我想说的说完了,感谢你的阅读
ZMF 旗舰平板耳机 caldera 评测及一些废话 已经数不清是第几次自己对自己讲,买了这个就退烧不搞了。。。 这次同样是抱着这样的决心盲狙购入了caldera,凭的是headfi上几百页的讨论在一个下午读完的头晕目眩给予的勇气。¥##真的不再买了! 耳机到了,开箱没什么好多讲的,两条线两种耳罩,一个耳机,木工不算特别漂亮,耳机也有接近500g真的不算轻。 戴上播起熟悉的几首音乐 哦 解析不错,声场不算特别大但随录音收缩自如。 嗯 中高频很有特色,泛音表达的很不错。 声音很有感染力,除了低频几乎听不出来是个平板耳机。 嚯 个别女声的录音,非常真实,能体会到“情感” 加上舒适度不错的佩戴,这款耳机在2~3w这个价位站得住脚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要问一问自己,对于耳机回放音频的执着究竟扎根在哪里。 就我个人来说,原本以为自己追求的是素质,是声场是透明度。但随着我决定把adx5000出掉,又出掉了awkt,发现自己对于耳机的执着好像并不是这些可以被中低价位的音箱轻易打败的东西。聆听耳机和聆听音箱对我来说体验差别很大的地方在于,耳机可以更好的获得一个私密感,也不那么依赖环境。尽管耳机投射出来的声场其实是虚拟而不真实的,但正是这么一片海市蜃楼一样的不存在的空间,和它带着各种染色投射出来的情感是我一直在耳机聆听中追求的 我曾听过也拥有过一些平板耳机,无论素质的高低,都让我有一种缺乏真实感的声音问题。如果要把caldera和这些耳机去做比较,它声场解析比不过hek系列,顺滑也比不过d8k系列,空间感也比不过stealth之流,密度上也略逊色于thor。但是在这些耳机上聆听音乐的体验更像是在“看”而不是听,很容易就被某一样技术性的优势吸引住了,但最后注意力早已经离开了音乐本身。有的人听音乐是为了离人远一些,有的人听音乐是为了离人近一些。我两种心情时而都有之,我发现caldera也同时拥有和满足这两种特质。它精明的把技术性展现在我听的音乐种类最有灵韵的频段。让栩栩如生的声音先击中你的情感,再让你回过神来去体会声音的hifi属性。这就是这支耳机如何做到在平板中最像动圈的感染力。 “你终于闪耀着了吗,我旅途的终点” 这是我在聆听了caldera几天后的感受,它的技术性的确和其他的平板有些许的差距,但是这根本不重要,那一点素质和声场,在真正在乎音乐而不是设备的人耳中是不重要的。ZMF之前还推出了一款也很特别的耳机,名叫artium。与之相比caldera的声音像是日出和日落的差别。caldera能量感和解析要优异很多,但artium有着独到的宽松和对录音的宽容,是一款连续聆听一整天也不会疲劳的耳机,同时它又有着歌德式的动人中频,杂食的同时还兼顾了一定的hifi性。 这两只耳机代表着两种“退烧”的态度,第一种态度是我什么都要一点,hifi性和审美性我两者皆要,取一个平衡点,这就是caldera。另一种则更加的唯美主义,我不在乎什么hifi性,只要声音够美够浪漫就行了,这就是artium。 好了我想说的说完了,感谢你的阅读
7。5出使用一个月的awkt 入手一个月想说票全,这个耳机低频不太行听女声很不错
德森瑞纯蓝牙耳放 SG1简评对比 体积比一包烟稍大,份量和 iPhone 4差不多 最大的特色是调音和控制力 推力不算大但是驱动 a8000和便携大耳不成问题 对比 beam3plus 有显著更好的结象和密度,从数字部分的表现来看已经几乎让人感觉不出是蓝牙的声音了(ldac) 听感有微暖的黄昏感,空间和层次细致分明,中低频饱满高频处理得当。总体上声音精致,适合流行和爵士 对比 qudelix 有着完全不输的透明度,但是有着更好的动态和空间泛音,但是 ldac 的信号稳定程度差了一些。倒是不影响随身携带使用 总体上来讲 SG1 诞生是蓝牙耳放这一类产品终于成熟的一个表现,完全可以借由操作和携带的便利性在总体体验上超过很多两三倍价格的砖头。 8小时的续航,两小时的充电时间非常适合差旅场景使用
出有源箱 minimore 8 入手3个月 1万顺丰到付
收 su2 船界面 2000收 船界面 箱说全那种
ferrum hypsos线电搭配burson 3gt耳放 burson 的旗舰耳放 grand tour 3在一个月前发售 耳放本身可以看作是 两台 3xp的合体,双单声道的设计在这个价位也的确不多见 声音上除了有极宽的横向声场和较好的透明度,容易让人诟病的就是略糊和涂抹感。这是台听着像胆机的石机,流畅顺滑但是解析不突出。 burson 耳放产品与其他家产品的一个区别就是电源部分的设计,不使用牛,而且有特别的交流电升频模块,再配合直流转换,用ab 类的体积做出了 a 类10w的功率。这款耳放因为发热量和待机功耗巨大(70w),甚至要风扇来主动散热。可换运放的设计也提供了升级和脑放的空间。 那么为什么要用另一台线电来测试它呢? 因为 ferrum 的耳放 oor 在 这款线电的供能下,展现出了我没有在其他耳放上听到过的细腻和透明。所以我觉定测试这两款产品 3gt和 hypsos 之间搭配的可能性。 那么结论是什么呢? 首先这款线电可以支持70w+的功率而不产生任何动态的压缩。 其次在使用了这款线电以后,耳放的解析得到了至少半档的提升。让这款想要齐身第一梯队耳放的产品终于在信息量上站稳了。 接着是纵向声场的感知变得更明显,层次感也增加了。 hypsos 至少让这款耳放性能至少提高了半档 超出了 p750u在我记忆中的水准
废话简评tws fw1000t vs ze3000 两款塞子差价接近一倍为什么放在一起比? 因为这两款塞子让我看到了低端播放器和尾巴线的终结 随着高通发布了新的蓝牙tws 方案,tws竞争也是越来越卷, jvc都用上了木振膜,technics也发布了新款的 ldac tws tws能谈音质吗?蓝牙能谈音质吗?5年前可能只有 hugo2 的蓝牙值得一听。以现在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说虽然tws 是各有各的糊,但是糊的好不好妙不妙真的全凭本事。 这两款塞子我先后购入,在手里比较许久最后觉得都得留下 以下是结论 JVC 的确在 tws 里做出了木振膜系列的素质和音色 信仰final 调音的也可以完全相信这款从数字到放大全是final 调音出品的tws fwkt 的素质要强于 ze3000,也有着更好的续航,主动降噪,升频。麦克风的通话质量和触摸面板操作反馈也更好 ze3000有着 a 系列的特色调音和隐约让人想起夜壶系列的韵味。尽管功能性上略输也没有主动降噪,但是低一倍的售价让它显得极有竞争力 fwkt 适合器乐和大编制,没错可以听大编制。也有微暖的黄昏感 ze3000很适合80年代90年代的日本 jpop 对人声的表现很不错。小编制乐器的音色有着 final 特有的泛音和透亮感。 忽略其实可以无视的素质的情况下,两款耳塞都能带来很不错的聆听体验。 如果一定要做选择,那么考虑的因素其实和音质无关了,而是你是否需要经常用 tws 语音,是否需要降噪。是否手机支持 aptx adaptive. JVC 的 k2 技术类似于升频,能可闻听到一些提升。续航上,fwkt盒外续航要强于 ze3000大约一倍,但如果零碎时间使用,是体会不到太大区别的。 要说的废话说完了,谢谢你的阅读
废话简评 老人家 1795 蓝牙耳房 对比 es100 作为一个快乐的es100用户为什么要突然去买一台老人家的蓝牙耳放? 前不久出掉了黑鸟让我鸟人失格,听闻1795有鸟塞调音,没有多想就跑去入手了。拿回来用了一段时间,只能说喜忧参半 1795 作为一款主打便携,随身,方便的蓝牙设备,真的是做到了使用体验负分。 蓝牙耳放的使用场景多半是行走途中,或者通勤途中,当然了也包括办公室划水等等。这些情景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户没有多余精力去操作设备,但是基本的播放功能比如暂停,音量调整,切轨等又必须做到反应十分迅速。 在这方面1795是彻底的负分,不仅音量调整按键和切轨键共用,在操作逻辑上也有很诡异的设计。例如 音量减少的按键长按是下一首,音量增大的按键长按是上一首。难道不应该是反过来吗? ???? 为了维持国砖砖头的外形,1795把按键也做的四四方方扁扁,隐蔽性极佳,那么随之而来对问题就是,假使你把它放在口袋里要调整音量或者切音轨,单手操作绝对是需要时间练习才能精通的事情。很大概率你还是需要把它掏出来才能顺利的操作。而这个动作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前后的玻璃板设计非常的滑,而不利于抓握,甚至放在桌上也是危险系数很高的存在,因为它重量很轻,加上表面阻尼系数很低,几乎等于放了一块冰块在桌子上,那么轻微的拉扯耳机线等不可预知因素就容易导致机器的掉落。我知道官方准备了两款颜色诡异的皮套想再收割一次韭菜,如果这款蓝牙耳放出壳就自带皮套或者设计上就考虑到这一系列问题会更对得起自己的售价。 说完了这些交互和工业设计上的问题,再来说说声音: 和es100相比,1795在2倍体积3倍重量之下,没有做到音质的全方位超越。甚至在透明度和推力上不如es100,横向声场和大场面的分离度也不如es100。唯有声音密度和低频氛围显著优于es100,也有稍深的纵向。推大耳时虽然推力1795不如es100,但是声音密度的优势更大,几乎可以让人忘记声场不够完整的缺陷。老人家的调音有没有?有,很淡。如果我的黑鸟还在手的话也许对它的评价会更高一些。相比较于平衡口,我反而觉得1795 的单端更宜人,倒不如忽略其他所谓素质求一个密度更高 但这些优势在es100配套的app调整后也极容易被忽略。这也是1795另一个败笔,没有配套的软件来进行声音或功能的调整,甚至如果你的安卓系统不支持的话,你都没法得知1795所剩的电量。依赖操作系统原生的蓝牙界面来调整音量在几百块的蓝牙耳机上可以被接受,但是在这样一款以音质为卖点的蓝牙耳放上,我觉得是不能接受的。 1795看似没有模拟的音量放大,系统的蓝牙音量就是机械按键调整的音量。当然1795应该具有模拟音量调节功能,但这种反直觉的设计依然造成了糟糕的用户体验。 那么讲了1795那么多问题,它到底值不值? 我觉得取决于你的使用场景,usb模式下 1795 的声音是完全优于es100的usb模式的,但是仅仅适配部分安卓手机和pc。如果你把它当作一款有蓝牙功能的一部国产usb dac,而恰巧你的手机或者平板又适配的话,那也许1795还是有它存在的价值的。如果仅仅是当作一款口袋里的蓝牙解码器来使用,整体的性价比,用户体验要比es100,up4,btr5 都要糟糕。 1795如果阉割掉无用的无线充电(5w 充3个小时。。。)甚至麦克风也可以去掉,在原有按键基础上增加旋钮音量调节,整体的使用体验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上述测试使用aptx 编码连接,使用的耳机为 a8000 线圣猫头鹰
废话简评 final a8000 不太懂为什么要开箱,这耳机从盒子里拿出来,塑料袋拆掉半分钟都用不着。 结论: 1.透明度真的高,这个价位里塞子里没听到过的透明度 2.换线听感变化大 3.上台效果更佳,搭配chord解码透明度更高 4.齿音,高频录音质量差极容易刺激 本来其实是去听铁三角的iex1的,听下来感觉原线下性价比不高。换线后和z1r有输有赢,iex的低频在大声压下有箱子的质感,低频弱音细节造成的质感变化。分离度属于第一梯队,透明度一半,密度和z1r 不相上下。佩戴很好,当然了缺点是底噪也很清晰 听完准备走了,看到了a8000就拿起来试了一下,完蛋。这个透明度,这个密度,塞子里没听过啊。。。感觉上很类似于平板大耳机的声音,但是密度要比平板大耳高。问了一下价格,这个性价比更低了。。。不过透明度对我来说和耐听度直接挂钩,思考再三还是入手了。 (以上听感基于es100的单端和墨菊的平衡) 到家上台推,tt2加原线,输出功率需要接近大耳的水平声压才足够。 果然不出所料,透明度直逼旗舰级的平板大耳,附加的是声场也拉大许多。又找人试了下hugo2推.效果也很理想,透明度极高。可能是chord家机器搭配最好的塞子了,透明度和结像可以基本和平板大耳齐平 最后感想,iex其实价格低一点还是蛮好的,es100性价比真高。玥印象里和a8000取向完全不一样,两者的分离度倒是差不多。
1
下一页